試想一下,當今天你滿懷愉悅、法喜充滿的到了機場,準備要進行一次令人期待不已的旅程時,班機卻因為機場官方計時器損壞而產生延誤時,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會是什麼?
時間,是全球各大機場的統一準則(也是唯一信條),無論航班延誤、起降管制、班機等候,一切都仰賴「正確時間」的同步,因此當你走過航廈大廳,抬頭看到那塊巨大時鐘,無論是指針式還是數字顯示,「官方計時器」絕不僅僅是擺設,而是經過嚴格挑選與技術驗證的計時系統。若要成為某座機場的「官方計時」,你必須具備以下三種硬實力:高度穩定的精準、防錯同步機制,以及最最重要的大眾信任度。
誤差值必須限制在「毫秒」
首先,機場裡講求的精準可不是任何一般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所能比擬的,機場計時必須在秒級、甚至更細緻的時間單位上與航空交通控制系統同步;這通常需要採用原子時、GPS 或電波時間源做為時間基準,並搭配高精度時鐘或配合衛星校時模組,不誇張地說,任何幾毫秒的誤差,都有可能對航班的登機門、交通調度、登機排列造成連鎖效應的大混亂。其次,防錯與時間同步機制同樣關鍵:機場的時計系統常備有主從鐘(Master-Slave)架構,若主鐘或時間源出現偏差,副從鐘都可以自動接管或重新校正,「斷電切換」和「時間異常警告」都得必須是標準配置。
而除了上述兩點外,大眾信任度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卻極為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人們更習慣透過手機或智能手錶閱讀時間,能被廣泛大眾信任並賞臉抬頭的品牌寥寥可數,機場願意把官方時間交給誰,不單單只是技術考量,更關乎著機場形象、公共信任、售後支援與長期維護等隱形成本。
真實世界的官方計時
雖然許多機場的官方時鐘品牌,並沒有顯赫名氣,但值得一提的例子倒也並不罕見,例如,德國 Media Frankfurt GmbH 就曾於 2012 年與腕錶之王 Rolex 簽約,讓該品牌名稱出現在法蘭克福機場所有掛鐘中,粗估當時該機場每日旅客就超過五千萬人(也意味著光是單日就有機會超過五千萬真實觸及)。
有趣的是,勞力士在杜拜國際機場的官方計時上,還會特地將時鐘顯示的文字替換成阿拉伯文字,相當另類。另外也有機場採用的是專業時鐘系統(如:Mobatime 或 Gorgy Timing)為主,但當中會露面的並非純零售手錶品牌,而是時鐘工程系統承包商。
台灣的官方計時品牌是?
台灣主要的國際機場如以大家熟悉的桃園國際機場為例,在航站樓與候機大廳常可見大型懸掛時鐘與電子航班資訊板,至於這些時鐘的製作者或品牌,我們在查詢政府公開的資料中似乎較少被披露;雖然台灣機場並沒有單一的「官方」計時器品牌,與某些國際知名機場由特定鐘錶品牌贊助的情況不同,不過倒是可以間接觀察到,例如昇恆昌和采盟,引進多個鐘錶品牌在店內進行販售,店外也可常見品牌時鐘懸掛,只是這些都是商業合作,並非由單一品牌獨占機場的官方計時功能。
說到底,能不能成為官方計時終究還是由贊助品牌的口袋決定,儘管我們上述提到了許多硬道理,但就真實狀況下精準度跟防錯機制都是能被電子化、系統化甚至是客製化,畢竟所謂的大眾信任度其實也只是反映了一個品牌在行銷上的投資力道跟後期的維護成本而已,因此當你未來看到某某機場的掛鐘上又換了那個品牌 Logo 時,要知道那可不只是手錶在打廣告,而是一紙高端鐘錶品牌與全球旅客消費同步的資本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