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554 views6 pages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Uploaded by

Boris Cha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554 views6 pages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Uploaded by

Boris Cha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6

1

解深密經講義
中道佛學會
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三時教:阿含(有教)、般若(空教)、解深
觀念論: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相續解脫)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密意;甚深意: 般若經中佛說,一切法空
nirmocana: 解、解開 ,解說 ;解說般若經中佛說甚深意=一切法空
4 譯本
無梵文原典
中譯現存四譯本
另有藏文本

5 綱目:共八品
一 序品
二 勝義諦相品:佛教真理
三 心意識相品: 成立阿賴耶(所知依/作用的理)
四 一切法相品: 三性(所知相/事物的相)
五 無自性相品: 三無性(事物的客觀本性)
六 分別瑜伽品: 由禪觀而成立唯識無境
七 地波羅蜜多品: 菩薩十地
八 如來成所作事品: 佛果
5 科判:
勝義諦相品-------------------
心意識相品
一切法相品
無自性相品-------
分別瑜伽品---------------
地波羅蜜多品-----------
如來成所作事品

一、勝義諦相品:佛教真理
1 佛教二諦概觀:
1) 勝義諦 (paramārtha):勝 (parama)+義 (artha)
2

a 般若所認知的超勝對像: the ultimate object。事物的真實面貌(無自性)。


b 智境的融合: parama 般若+ artha 境。在般若的深証中,智境一如
c 順於体証般若的教法: 聞、思、修慧
2) 世俗諦:
a). vyavahāra 世俗共認
世間語言的指涉
世間所共同認知
世物和認識的生起因緣
b) saṁvṛti 遮蓋
世俗諦者,一切諸法無生性空,而眾生顛倒故妄生執著,於世間為實
2 解深解經的解說:
1) 二諦分別
a 勝義諦:一切法離言法性;諸佛之正覺;一切法無二
b 世俗諦
語言假施設: 依相立名想
目的: 為引導他人悟入離言法性
內容: 分一切法為有為&無法
喻: 幻師幻化種種事物,愚者執為實,智者知為假
3 勝義諦超越一切尋思相
勝義諦 尋思相
聖所証 異生所証知
無相所行 有相境界
不可言說 言說境界
絕諸表示 表示境界
絕諍論 諍論境界

4、勝義諦與諸行相
非一非異: 重於破
1) 破一:非一
if one, then 眾生應皆已見真諦得涅槃
If one, then 勝義諦墮雜染
If one, then 一切行相無有差別,但諸行相有差別
2) 破異:非異
If 異, then 不須除遺諸行相
If 異, then 一切行相共相不能稱勝義諦
If 異, then 應非諸行唯無我性無自性所顯名為勝義
5、勝義諦相
a 一切法共相
b 遍一切、一味、一相
c 一切蘊中、一切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d 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3

e 清淨所緣:真如.勝義.法無我性
f 由一法(如蘊),可得勝義諦相,不須再求
g 喻:如虛空遍一切色,一相、一味

二、心意識相品
1 一切種子識:
2 六道輪迴的所依:
投胎成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合和、增長、廣大。
投胎識:一切種子心識成熟
展轉合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增長廣大:胎兒漸漸成長
3. 二種執受
依二種執受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合和增長、廣大。執受: a) 執取為自我 b)依之而生存
1) 所依有色諸根和所依:
a 有色諸根:淨色根能發識取境,即所謂的五根。類似神經作用
b 所依:(浮扶塵根)為淨色根所依處,有扶助淨色根之作用,即一般感覺器官,如眼
球、耳穴等。
2) 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
相:事物
名:名稱
分別:能分別的心
言說:語言和意言
戲論:不正確的認識,執一切為我我所的認識
習氣:過去所熏成的種子
小結: 一切種子識執根依處為自所依,執持種子為自所攝。
4 異名
阿陀那識:執持;執受諸根(身体)令不壞失;遀遂根身
阿賴耶識:藏識;此識藏於身中,與此身心同安危。
心(cita):積聚、滋長 。集聚:種子的積聚;滋長:由外境(色、聲、香、味、觸)等滋

5 心意識和六轉識
1 )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2) 認識的生起
3) 一意識師:五識同分一意識,隨根得名;如浪與水,鏡與影
6 總結: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三、一切法相品:三性
1 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1) 假名安立:假施設,沒有實体
4

2) 自性差別:現像事物的不同特性
3) 言說:意言&語言
4) 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
5) 相:因緣所成事物
6) 名:語言概念
7) 相名為所遍計,分別心為能遍計

2 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1) 緣起性:一切法依「此故彼」的法則,依因待緣而成,「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
大苦蘊」
2) 緣起相依他起在凡夫位所現起的即成雜染的遍計所執的現像,所以是惑、業、苦
3)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4) 依他起相是所執的對像=遍計所執相,

3 圓成實相

1) 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2) 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
3) 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4)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5) 於依他起相上去除「執著」=圓成實相

4 喻:
1) 眼翳喻 :眼翳病,看到種種影像

 依他起相:眼翳過患,故種種影相生
 遍計所執:眼翳過患人執種種為真實
 圓成實相: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瞖過患。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

2) 染色水晶喻 :染色水晶成種種不同色

 依他起相:清淨水晶
 遍計所執:雜染依他起相:染成各種不同顏色的;能執:見水晶為種種色,並執為
真實
 圓成實相:水晶上的各種顏色非水晶之真實色=無自性;依他起上遍計所執相非真

轉染成淨

 於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
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
5

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 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
 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四、 無自性相品
1 深密經引般若經: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2「空」在般若經中的闡述----空的雙重意義
1) 小品般若:勝義「自性空」( svabhāva śūnyatā);大品般若:世俗「無性自性空」
(abhāva svabhāva
2) 空的雙重義
a 勝義「自性空」( svabhāva śūnyatā)
涅槃的同義語:諸聖所証悟的境界
勝義諦:真如
超越一切而諸法平等無二
b 世俗「無性自性空」(abhāva svabhāva śūnyatā)
與緣起相關
世俗言說
以無實,無自性為重點
龍樹菩薩所特重的發揮
3 三無自性
佛說: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
性,勝義無自性性
1) 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 遍計所執相
 假名安立: 為妄相而無体,如 mirage
 自相安立:有体之物,如五蘊
 遍計所執相是在緣生的自相事物上起我法執的妄相,所以是有妄相而無体

2) 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

 諸法依他起相
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諸法依因緣而有。
 非自然有:不是無因而自己生起
 一切事物皆依因帶緣而現起,非自生,所以是「生無自性」。

3) 勝義無自性
a

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 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6

 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 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 是一切法勝義諦故
 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 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4 解深密的意趣
1) 密意: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2) 三性三無性的圓觀:非由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性為自性故;亦非由
彼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
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5 對像:五事不具者
若諸有情從本已來:
1) 未種善根
2)未清淨障
3)未成熟相續
4) 未多修勝解
5) 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我為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