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1 vote)
846 views79 pages

B001圓覺經自課

这篇文档是关于唐教授一玄长者的简要传记。长者名唐曜,生于清末民初,曾任军医,后致力于佛学研究。他对《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等佛教经典都有深入研究和发挥。

Uploaded by

abraham wa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10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1 vote)
846 views79 pages

B001圓覺經自課

这篇文档是关于唐教授一玄长者的简要传记。长者名唐曜,生于清末民初,曾任军医,后致力于佛学研究。他对《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等佛教经典都有深入研究和发挥。

Uploaded by

abraham wa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79

唐曜教授一玄長者全集序

一玄長者,姓唐名曜,江蘇青浦人。生於前清光緒二十年甲午正月十二日。
學佛於休休禪庵。游刃教海,深入宗門。華嚴、楞嚴、圓覺、法華,多所發揮。
讀華嚴經記曰:『華嚴為佛教中最高的圓頓教典。頓者,稱性而談,無有方
便漸次;譬如日出,頓照高山。圓者,全事是理(事以理圓),全理是事(理無不遍);
譬如梵網,重重無礙。……』(第十九章)
又云:『本經之打開佛陀正覺之真相,不但在文書記錄上,而同時亦在象徵
寄顯上。故善財之巡歷,即是象徵地說出釋尊自己求道之心路。何以故?釋尊在
最高說法形式之本經中,已將自己的信仰過程,託善財之求道而普示以其內容之
真體。善財五十三參中,由在家人表現者居多數。在家佛教徒,誠能認真奉行佛
陀之教旨,則人間的真正實際生活,即是縛解一如之世界,最為尊貴的「宗教之
極致」。佛教並不缺乏多數出家法師,卻極須要多數在家善知識維護正法的廣大
堅強陣容。』(第十八章)此尤為發前人所未發者也!
有謂楞嚴經為偽造者,讀「楞嚴概介」頁十一至十五可釋其疑。文曰: 『……
因朱子全書之一語謬增,遂爾百世傳實;雖名家如梁任公胡適之亦不免有好出風
頭應聲立異之嫌,其他所謂「辨正」「百偽」等等,更無足論矣。例如南宋某一
史料書所載,當時「莫須有」冤獄,權奸指責岳飛「剋扣糧餉.私設酒坊.妄請
選立太子圖邀擁戴之功」等罪,朱子亦謂「岳飛跋扈」。誰能相信真是晦庵口所
說而非「重言的語增」?故假朱子言以謗楞嚴與假朱子之言以毀岳飛,皆徒見其
厚誣朱子耳。……』
至於圓覺,長者云:『除禪宗正是本經當機外,歷代講教諸宗,無不以本經
作教學課本或悟後印證之寶典。蓋為禪門而「高標頓門.兼備漸法」者,唯本經
最為「契理精到.契機廣大」 ,在適合教課一點上,獨稱殊勝無比也。』 (圓覺經自
課)
妙法蓮華:『本經以「妙法」二字冠以經名,妙法云者,即指諸法實相之祕
妙法門,故妙法之總義,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語攝之。』又示:佛陀體現
宇宙之真理,此真理即依於真理自體德性之「法」而顯。佛陀開示其德性,一歸
於「諸法實相」 ,所謂「現象即實在」,
「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而湛入於
徹底的「真理汎在」思想,此即人皆可得體達於實相妙理之所以也。』又云: 『本
經偈頌中,極多膾炙人口之絕妙名句,如: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今之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
佛方便說」 ;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
「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
「一稱南
無佛,皆已成佛道」 ;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此等偈句,只是說十方一字,萬物一體,三乘無差別(皆可攝入佛乘),凡聖無差別
(皆可得授記成佛),即真空而示妙有,即世間而見實相,言言極盡其深厚偉大之宗
教立場,皆所以表示徹底的「真理汎在」思想者也。』(讀法華經記第五章)

1
宗門語句,有六祖壇經、禪門剩語等,茲不一一。
昔藥山惟儼禪師(西紀七五一~八三四),看經次,僧問:
「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
為甚麼卻自看?」師曰:「我祇圖遮眼。」曰: 「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
「汝若看,牛皮也須穿!」(指月錄)一玄長者可謂善『遮眼』者!吾儕要學,就
得『看穿牛皮』才行!
長者於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四月十七日入寂,住世九十有五載。昔日長者休休
小庵教席諸學子,編輯長者遺著為全集,即將印行,讀此集者,若有『遮眼』功
夫,則見性、明心,有似「百草頭上西來意」,豈不快哉!

中華民國第二庚午年端午節,沙門會性序於屏東普門丈室

唐教授一玄長者略傳
孫玉君
唐師,一玄老人,本名唐曜,民國前十八年一月十二日生,江蘇省青浦縣人。
父諱仁齋,母任氏,配偶董氏。師生於醫業世家,自曾祖起,累代業醫。父母常
以祖訓告曰:「力耕筆耕!勿求聞達!」
庚子拳亂之年,年方七歲,在家延師課讀,如是三年。十歲,始負笈上海南
洋公學(南洋模範中小學);十八歲畢業於該校中學部,時為辛亥革命次年。在滬八
年,於南洋公學中,除正課外,於校長唐蔚芝先生處,受益良多。太倉唐蔚芝先
生,稱當世文豪,尤精湛於性理之學,言行一以古聖賢為法,一代之純儒也。師
課餘間,常伴左右,聽聞先生講述諸家之學,並讀詩書易禮春秋之文,受其薰習,
於文哲史地之學,多所涉獵。師國學涵養嘉厚,奠基於是。
民國二年七月,師入學於天津軍醫學校(即今國防醫學院前身)。六年夏張勳復辟
之役,校中教師率應屆畢業生設臨時醫院於豐臺,以為救護。事定後回校,分發
見習,期滿後改派浙江陸軍服務。民國九年十二月,重返母校入研究所,選修眼
科,十一年六月結業。時值直(吳佩孚)奉(張作霖)燕郊之役,遂參加中國紅十字
總會臨時醫院之救護工作於白雲觀,事定後遂南歸。
民國十五六年之交.北伐入浙,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野戰醫院少校軍
醫。南京底定後,改任第十九軍中校軍醫。適值龍潭之役,何應欽部長坐鎮南京,
指揮三軍,南京以安。十六年冬,隨軍漢口;十七年春,轉上三湘;後返漢口,
改調第四集團軍軍醫處衛生科上校科長。四集團軍撤銷後,改就漢口市立醫院醫
務長。迨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成立,改任分校軍醫處醫務科中校科長。民國二十年
漢口大水之初,師回南京,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軍醫監部中校科員,二十二年春,
改就海州稅警總團總醫院主任內科。二十六年夏,奉調軍政部軍醫署上校主任秘
書。此後抗日戰起,師隨政府播遷入川。民國二十九年初,離軍醫署,赴昆明西
南運輸處醫務管理處,任醫務科長。三十年十二月,始回重慶參加二十一兵工廠
醫務工作。抗戰勝利後,調南京六十廠。大陸赤化前,又隨六十廠隻身遷台,任

2
醫院上校院長。師育有一子,服役空軍,大陸變色後,亦隨軍來台。民國三十八
年,演習失事,師自斯煢然在台,定身職中。民國四十五年五月,以限齡得假除
役;四十八年一月,正式除役。獻身軍旅共四十六載。
師出於佛化家庭,其父好佛。師之故里青浦有澱山湖,湖中有澱山,宋末元
初,山中有普光王寺,德異禪師(蒙山和尚)任住持,後於湖中設「休休禪庵」而
居之。昔師常詣「休休禪庵」瀏覽群藏,於是皈依。及長雖投身軍旅,戎務倥傯,
仍隨駐驆,四處參訪名山寶剎,並向諸山長老、高僧大德請益佛法。民國十八年,
曾借居武昌千家街佛學苑,以法舫法師之介,得見太虛大師,受讀佛經。民國二
十二年,返居南京,再逢虛大師講經於逸仙橋萬壽寺。抗日時期,冊玉西遷,避
地重慶,雖驅馳於湖江山川之間,於佛法經教,終不忘鑽研;功夫則力求「行起
解絕」、「理至言息」。抗日勝利還都後三年,大陸赤化,東遷台灣,內地法師亦
多相繼渡還弘法。師日常於職務之間,仍不離佛法,常讀經筆記,自課自修,所
書稿件,先後見於佛刊雜誌。並時與耆德相接,參研佛法;或接引青年,講經論
典,闡說學佛之正確主張與態度;並著力提正偏差之修習觀念,鼓勵學人踐履行
持。師之作為,誠如其言:「尊經崇聖,助教化,切實用。」
民國五十四年,師受聘於高雄壽山寺壽山佛學院。後壽山佛學院遷院高雄縣
大樹鄉佛光山,並易名為東方佛教學院,續任教席數年。後又相繼應屏東市東山
禪寺東山佛學院,與台南縣新營鎮妙法禪寺曉光佛學院禮請,講學授課。後以年
歲日高,體力漸衰,不堪舟車勞頓,乃婉辭各院之聘,安居宿舍。偶至東院學生
(現今之心印法師)之道場普門學苑小住,並隨緣設教。師學養俱優,德高望重,聲
譽遠播,教界四眾,莫不景仰,故於安居時日,高雄教界眾多學佛居士,紛紛敦
請於高市設置誨廬,為諸後學指導。乃於民國七十一年,於高市設「休休小庵」,
隨緣施教。師晚年以九十高齡,仍作育學佛青年,不遺餘力,其誨人不倦之德養,
深植學生心中!
師出生於殷厚府第,成長於戰患國難,以其醫學專長,奉獻國家,隨軍顛沛
四地。天性平淡,不喜交遊。閒時除閱讀醫學書籍外,讀佛經以及諸子,讀四書
五經、讀程朱陸王顏李、讀文史哲學,以涵情養性。師言辭清雅,學問篤實通達,
貫通融會,其闡述生動活絡,能引喻儒家,深入佛諦。其行止謙沖平和,聞名而
登門者眾,師皆與方便講解,並釋其疑,其撥正異說,然從不作無益之言。師亦
每好與學子言: 「我一生從未有一句迷信之言。」師一生雖為白衣,出則服公職,
或講學授課;入則淡然獨居陋室,生活簡樸清寂,無異出家僧眾,而師安然甘之。
師性耿介,弟子學生曾擬為闢居,安養晚年,師斷然拒絕。民國七十七年六月一
日正午,師安然終於寓所,長揖娑婆,嘉言懿行,永垂不朽。
師晚年之所為,除獻身授課講學外,亦曾指導東院第二屆學生註釋「六祖壇
經」。其個人佛學著作計有: 「學佛餘言」、
「圓覺經自課」 、
「楞嚴經自課」
、「四卷
楞伽經箋註」 、「楞嚴經概介」 、
「傳心法要」、
「重訂無相頌講話」、
「禪門剩語」、
「參
禪方便條目」 、「禪七實錄」,
「六祖壇經分品講話條目」 、
「湖鄉雜錄」、
「玄奘年譜.
日本佛史雜記」、「禪宗語錄別輯」等十餘著作。

3
圓覺經自課序
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既契於理,復契於機,諸經如是,不獨本經為然也。
本經獨標圓覺,義陳心性,直截分別,毫無隱瞞,如開門見山,森羅宛然。蓋圓
覺乃諸佛之本源,亦眾生之覺性,聖凡同秉,生佛一如,只須灼破,無明便呈,
萬德莊嚴,故文殊章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
提涅槃及波羅蜜。』普賢章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此
皆就理性言自體起用,染淨諸法,歷歷明明,若就機感言,則本經圓頓精鍊,兼
備漸法,如賢善首章云:『是經惟顯如來境界。』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
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直捷了當,皆被頓教之機,不過修習如幻三昧,知
幻即離,離幻即覺,上根固可,初機未獲權巧,恐或聞之迷悶,故開示奢摩他、
三摩缽提、禪那三種方便,為修習圓覺之楷式,而尤以二十五清淨定輪之推演,
單複兼融,重重妙觀,隨機圓成,則雖有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
愛為根本」之癥結,而得此頓漸俱備、利鈍兼資之法門,遵循修習,何患無解脫
之良期乎?
一玄開士潛心藏海,久入玄門,乃今日法門之碩彥,解行具足,宗說兼通,
早讀金剛,悟空生之妙旨,後課圓覺,契眾聖之心要,比年講學東院專四,以本
經為教本,自課課人,匠心獨運,以其心得編成講義,行將付梓,萬里迢迢, 其
高足黃陳二子,轉達屬序之意,自惟謭陋不文,對此佳構,久久未敢下筆。聞其
講義全部資料,乃糅合圭峰略疏大疏及抄,以意摘錄,間亦採擷華嚴天台諸家之
說,並折衷太虛大師之言及涉禪家有關本經之宗趣,凡所立論,各有所據,而示
以己意,不同泛泛。且全經分段標點解釋,亦割經配附,以便學者易讀易解,每
章之首,則先附表解,使展卷者一目了然,其苦心孤詣,有足多者特為揭示,以
冀讀者之注意,如能人手一編,思惟研修,共泛如來大圓覺海,同躋菩提涅槃彼
岸,則不特上報法恩,亦不負講解者自課課人之慈悲乎?

佛紀二五一六年八月竺摩序於馬來西亞檳城之三慧講堂

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方廣亦稱方等,梵語毘弗略(Vaipulya),為十二分教之一,唯大乘經典有之,
小乘則無此分,故大乘經皆可稱方廣(方等)經以簡別於小乘經。而大乘運動則稱
為方廣運動,大乘學者則稱為方廣道人。方廣之義,亦可分釋之:方者,就法得
名,指方法方正,有義方可守;軌持為義,指軌道軌範,有道軌可循。廣者,從
用得名,指周徧等徧,有普及之用;廣博為義,指廣汎廣眾,有眾多之功。總謂
覺法正直不偏不邪・覺性徧滿無邊際也。
於「方廣」名稱上復加一「大」字者,指摩訶毘弗略(Maha-Vaipulya)而言,謂
係方廣(方等)經中之尤為殊勝者也。其所以殊勝之處,謂圓覺體無涯邊,絕諸分
量,事理一如,性相不二,託本佛果,妙用無窮,故又冠以大字也。
圓覺者,直指法體言,是本經所詮之法。圓者,滿足完全(Complete or Perfect),
此外更無一法;覺者,虛明靈照(Enlightment),無一切分別念想。此覺,非離凡局
聖,非離境局心,心境凡聖本空,唯是靈覺,故言圓覺。又,修行內證之始覺(猶
言後得智),相應合一於本自具足之本覺(猶言根本智),方稱圓覺(猶言如來智慧德性)。
然此圓覺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切眾生之平等真如性;故舉
圓覺一名,則一切法性・一切眾生性・攝無不盡,以皆平等真如性故。蓋一切眾
生咸有與生俱來之本覺,無所欠缺,但僅是因性圓耳。唯此經主說,則在正明圓
證佛果菩提,是果證圓而非本覺之因性圓,亦即學人親自到達之證量圓而非僅僅
解釋佛果之理趣圓,故圓覺二字為本經特標之名號。
修多羅,為佛陀十二分教之一,原義為貫線,華文乃以縱線之經字譯之。引
申其義而言:經,徑也,為人生必由之道路,故曰「經・常道也」 。因梵華並擧,
故於經名之末又題經字,猶如般若之梵華並擧則稱般若無分智也。亦有分釋為「修
多羅僅指十二分教之一而經則總包十二分教而言」者。但此「經」字之並擧於「修
多羅」一詞之下,實為譯人所增而非梵文原本如此耳。
了義,歎此一部是諸經決了之義也。是決擇究竟顯了之說,(已明白透徹圓滿具
足,)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譚,(非隱約不露旁敲側擊者,)故云: 「了義」。小乘教是不了
義,大乘教是了義。大乘復有了不了;有大乘,雖六度悲智兼修,而定說三乘不
一,亦非了義。若有中道理觀,實教不共二乘;而會歸一極,智海總乎萬流;無
二無三無不成佛,方為了義。茲將大寶積經中所說「了義行相」列表如次,以資
參考。

不 了 義 了 義
1.宣說世俗 1.宣說勝義
2.宣說作業煩惱 2.宣說煩惱業盡
3.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 3.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
4.宣說種種文句差別 4.宣說甚深難見難覺
佛何因緣故說圓覺經?釋如下表所列:

5
┌─圓照淨覺,了無明空;
1、顯示因行有本故─┤
└─發清淨心,方修萬行。
┌─本無菩提涅槃,唯是清淨覺性;
2、泯絕果相成圓故─┤
└─故無始終增減,方為究竟之果。
┌─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
3、抉擇悟理應修故─┤
└─(說空幻者溺在無修,修習之徒縛於有得。)
┌─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眾生即佛;
4、窮盡甚深疑念故─┤
└─決了窮源,群疑自釋。
┌─發業成種,無明為根;潤業受生,貪愛為本。
5、除斷輪迴根本故─┤ 若不識其相,賊即能為;若不達其空,永不可斷。
└─故答文殊彌勒,盡其根源。
┌─我人眾生壽命,行相深密。
6、搜索菩提隱障故─┤
└─故淨諸業障章,重重搜索。

7、少文能攝多門故──文唯二十八紙,義具頓漸空有悟修性相。
一法一一文中, ┌─普眼觀門被上根,
8、無不標「依圓覺─┤ 三觀諸輪被中根,
」結「入圓覺」 └─道場加行被下根。
,巧被三根故。
9、令修稱性深禪故──三觀皆以悟淨圓覺為本。
┌─佛本是而勤修,惑原無而須斷。
10、勸事離相明師故─┤ 無軌可則,無迹可依;
└─故須親近善知識,觸向曉諭。

本經,託本佛果,正被頓機而注重行履,故無論頓門禪、漸門禪,皆以此經
作指導、作印證,稱為顯教諸宗所共弘之圓頓教。經中所說頓教因地則有三重:

┌─初,了悟覺性。(頓悟本有圓覺妙心,若不了自心,何知正道?)

頓教因地─┼─次,發行願菩提心。(若不發大心,無由起行。)

└─後,修菩薩行。(修證其所信解,親驗其所悟覺。)

上釋經題,下釋譯人題。
開元釋教目錄云: 『沙門佛陀多羅,唐言覺救,北印度罽賓(罽密之訛)人也,
於東都(洛陽)白馬寺譯圓覺經一部。』不載年月。續古今譯經圖紀及貞元目錄亦
同。或云:『羯濕彌羅(正譯罽密今之喀什米爾)三藏法師佛陀多羅,以長壽二年龍集
癸巳(西元六九三年),持於梵本,方至神都,於白馬寺傳譯兩卷,總二十八紙。』
但此為大周刊定經目錄所無。據太虛大師之推定,此經為覺救於貞觀開元間(八
九十年間)所譯。
一玄案:既未得列大周刊定經錄,則此經之譯出,當在神龍以後之二三十年
間。閱藏知津列本經於華嚴部。影印大正藏中則收在經集部四,第八四二部第九
一三頁至九二三頁。除禪宗正是本經當機外,歷代講教諸宗無不以本經作教學課
本或悟後印證之寶典。蓋為禪學而「高標頓門‧兼備漸法」者,唯本經最為「契

6
理精到‧契機廣大」,在適合教課一點上獨稱殊勝無比也。今此所釋,以宗密略
疏(清光緒三十年揚州藏經院存版本)為主,亦略參大疏別義。至於文字上之移易損益,
講解上之重複插說,不免為自課中所方便附加,故已非舊疏原貎,唯仍與原義不
相違耳。
以下是所譯經文。今分段為釋,並附表解、冠科,以便參讀。

┌甲一
│序 分────────(自經首如是我門起至同住如來平等法會止)


│ ┌乙一、┬丙一、示平等境──────────────────文殊章
│ │示境行└丙二、示差別行┬丁一、示地上入佛地行────────普賢章
│ │ └丁二、示地前入地上行────────普眼章
│ │
│甲二 ┤ ┌丙一、境抉擇┬丁一、自悟境────────────金剛藏章
圓覺經 ┤正宗分│ │ └丁二、悟他境────────────彌勒章
大 科 │ │ │
│ │ ├丙二、行抉擇┬丁一、行 位────────────清淨慧章
│ └乙二、┤ ├丁二、行 法┬戊一、單法門─────威德自在章
│ 深抉擇│ │ └戊二、複法門─────辨音章
│ │ └丁三、行病患┬戊一、自心病─────淨諸業障章
│ │ └戊二、邪師病─────普覺章
│ └丙三、行方便───────────────────圓覺章

│甲三
└流通分──────────────────────────────賢善首章

7
┌總敍明親聞─────親聞者──我(阿難自稱)


圓覺經┤
序 分│ ┌略敍┬說法時──一時(即此殊勝法會從始至終之時)
│ │ │
│ │ └說法主──薄伽婆(有德稱──釋迦牟尼佛)
└通敍以證信┤
└廣明┬說法處──他受用土(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聽法眾──大菩薩十萬人俱,本經中諸菩薩為上首。

甲一、序分
乙一、總序明親聞
如是我聞:
統觀佛經新舊諸譯,最早譯作「聞如是」 ,後改作「我聞如是」,最後改定作
「如是我聞」 。此句為全經之總冠,應合釋為指法(總指本經)之辭,即謂「我所親
聞之法如是」也。如作 I Have Heard As Thus 之英語譯,恰到好處。此句,不僅是
一句而且是一段,不僅是序分的首段而且是全經的首段。此外,有作四字分釋者
則如次:
如是者,信順之辭,信成就也。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
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再析此二字釋之:如者當理之
言,是者無非之稱。真不壞俗名如,俗順於真為是。有無不二為如,如非有無為
是。凡聖因果不異圓覺名如,唯此因果方離過非為是。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
如為是,故稱如是。
我聞之我,是單數第一人稱,阿難海自稱也。我聞者,聞成就也,析言之:
①從佛所聞,②我所親聞,③聞聞乃至聞所未聞,(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
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此為小乘乃至始教──藏教乃至通教──境界,)④聞而不聞, (雖終日聞•
猶為無聞,又我既無我•聞亦無聞,此為終教──別教──境界,)⑤不聞而聞。 (從緣空故,不壞假
名,此為圓頓境界。)今經正被圓頓大機,故稱我聞。
以上兩段中所引種種傳統式講法,全係因機廣說•旁申精博之辭,但在直解
經文的實際上•並非必要。

乙二、敍時主處眾
丙一、略敍說法時說法主
丙二、廣明說法處
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
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一時(Once or a certain time)。為指不定時間之名稱,即此殊勝法會從始至終稱
為一時,雖未確定其年月日,仍可簡別餘時,時成就也。佛陀說經,時有無量,
不能別舉,一言略周,故但云一時。又,諸方時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時。

8
婆伽婆亦作薄伽梵,為 Bhagavat 之對音;婆伽(或薄伽)言德稱或德聲,婆
(或梵)言有,謂有德有名聲的尊稱。(在漸教中即當化身恩德,在頓教此經即當法身斷德,由
斷煩惱顯禪寂故。)為說法主,主成就也。佛有十號,此為十號以外之通稱。(十號見
羣經,茲從略。)
智與理合,名為入,亦即「性相俱泯.體同法界」的入定之入。神謂莫測,
通謂無礙,破業識而神妙無礙,故云神通。大光明謂智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故云大光明。神通光明之性體,是諸佛眾生之本源。塵沙德用並蘊其中,百千通
光皆從斯起,故云藏也。亦即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體。心性不起,即是大
智慧光明徧照法界;若約所放光及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藏。
梵語三昧,即三摩地,此云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謂之正受,(正定等持,安住
藏中,不受諸受,)異於無明所緣受,故梵華雙彰而名之曰三昧正受。諸經入定有四
句:事入事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事入理起。又,不在出定說亦有四句:或
在定說,或出定說,或說後入定,或但不入定。今經在定中所說,良由今經是理
定,不必出定然後起用也。
一切,指十方三世。如來者,本覺為如,始覺為來,始本不二名曰如來。(眾
生有本無始,猶言有根本智而無後得智,是如而不來。)
光嚴者,重重交光,照耀炳著,以佛智大光明為莊嚴也。住持者,安住「永
絕攀緣」,任持「不失不壞」,而不動自在也。
迷真起妄,妄見眾生;妄體原空,全是本覺;清淨心地,妄不能染;一切眾
生,本來常清淨涅槃,(眾生藏識之中,具足無漏清淨種子,即是覺性,亦即本覺,)故曰「是
諸眾生清淨覺地」。凡聖身心,取相似異;相皆虛妄(一切自他身心動作差別之相皆不可
,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無高下),皆同一際(無崖岸),即圓覺本際。(一切法皆依
得)
。既與覺體無異故,隨體圓滿,(真如性體徧於一切,)周徧法界。
以為體性,故稱平等本際)
不二隨順,即隨順(逢緣顯現不違不逆)不二(真如法一無此無彼)。凡夫順生死,二
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云隨順。又,依報則淨穢不二,正報則生佛不二,克體
則身心不二,通該則自他不二,與此相應是隨順。於此可見一色一香無非法界,
或拈一莖草現清淨法身者也。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者,依此不二真如法性之境,則宇宙虛空當下即是全體真
如,即皆淨土。佛無現土之念,無念而應緣;譬如明鏡無心,無心而現象。美惡
自彼,於我無定;無定之土,統名淨土,隨類普應,故云諸也。世尊說法之土,
正是依於一真法界所現起之他受用土。(若約凡聖一源,即從自受用土入法性土;此約應諸菩
薩,即從法性土現他受用土。)然淨及穢或性及相,此二種者: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
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搜原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
礙;三土四土,無不盡攝。(相宗三土:變化土,報土,法性土。於報中開出自受用他受用則亦四
土矣。天臺四土:凡聖共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禪家直指,不談法相,即穢即淨,
即自即他,即共居即常寂光。)
此段經文,自婆伽婆起至諸淨土止,只是一箇完整的文句。在文法的解析上,
婆 伽 婆 為 此 一 整 句 之 主 詞 ( Subject ), 入 於 以 上 是 此 一 整 句 的 表 詞 或 述 詞

9
,添插在表詞中之諸小句都是形容表詞中「大光明藏」之子句(Clause)。
(Predicate)
將此一整句作一簡單解說如次: 『婆伽婆入於神妙圓通大光明(大智慧)藏(平等真如
法性體)的定境(三昧正受)而現諸淨土。』再解說所插之子句:『此大光明藏,是三
世諸佛智光所莊嚴且所安住任持,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清淨本覺(阿賴耶識中具足
清淨種子),凡聖身心本無差別相而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而皆同圓覺本際(真如性
,隨真如性體之周徧法界而圓滿十方,雖逢緣隨順而真如法性體不二,依此不
體)
二真如法性體而現諸淨土。』依此解說,較為簡易。
舒王問真淨克文禪師曰: 『諸經皆首標時處,圓覺經猶不然,何也?』師曰:
『頓乘所談,直示眾生日用現前,不屬今古。只今老僧與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戲
三昧,互為賓主,非關時處。』一玄案:本經明明「一時」二字,即在諸經繫時
亦只此「一時」二字,又何異焉?想是問答重點在「處」 ,「時」則連帶及之耳。
又,不屬今古下應有「方所」二字,只提連帶之時而反脫正問之處,必不然也。
今釋:本經不言住處,蓋三世諸佛,隨所住處,雖顯說山城國土,無非常寂光土
大光明藏。本經為十萬大菩薩上根上智說,傳法菩薩隨機所見•就勝結集,故祇
明依真(淨土)而住,不言處所也。
丙三、廣明聽法眾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
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
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以上為序分。與諸眷屬者,稱性之眾必具主伴。皆入三昧者,由入定故得住
佛境。
當爾之時,凡聖體同,因果一相,法性之會,無我無人,故曰「同住如來平
等法會」。
唐會寧與爪哇智賢共譯之大般涅槃經後份(遺教品第一)云:阿泥樓豆安慰阿
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汝依我語,諮啟如來四問:……如來滅後,結
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爾時,阿難……具陳上問而以白佛。……佛告
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
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
說是經。』大悲經第五(殖善根品末問教品首)云:
『阿難!我今以是正法寶藏,付囑
於汝,勿令毁滅!……』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云何修行法眼?
若我修行佛正法眼,云何久住於諸天人廣行流布?世尊 !我復云何結集法
眼?……』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有諸大德諸比丘眾集法毘尼時,彼大德摩訶
迦葉最為上首。阿難!時彼大德諸比丘眾,當如是問: 「世尊何處說大阿波陀那?
何處說摩訶尼陀那?何處說大集法?……阿難!佛在何處說聲聞藏?佛在何處
說緣覺藏?佛在何處說菩薩藏?」阿難!時彼比丘如是問已,汝應如是答:「如
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
伽耶城。」……「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跋提河邊•娑

10
羅雙樹間。」……「佛說經已,一切大眾,皆大歡喜,頂戴奉行。」阿難!汝應
如是結集法眼。……』大智度論卷二云: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
間,北首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
出。爾時,長老阿尼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
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
「佛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
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
末後臥床邊,以此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
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
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林中。」何以故?過
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
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是故當知:是佛所教
(阿難問佛佛教是語),非佛自言「如是我聞」 。……復次,欲令
(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
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枼等諸阿羅漢問阿難: 『佛初何處說?說何等法?』
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林中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
如集法經中說。
統觀上引兩經一論之說,可見諸經首初總敍乃至詳敍證信各項,實係結集正
法寶藏時遵從佛陀最後所囑,而規定必須首安此等語者也。

11
┌1.真如實性法┐
├2.四智菩提法┤
┌一、總標──圓覺大陀尼門┼3.涅槃寂靜法┼頓悟本有圓覺妙心
│ └4.波羅蜜多法┘


│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文 殊 章┤ ┌1.約妄念相┤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示平等境─│ ┌無明┤ └妄認緣影為自心相┘
─如來因地│ │ │
法行(令信│ │ └2.約覺性體──念相不離本覺,無明原妙明。
解真正如來└二、別說┤
本起因地) │ ┌無自身相──┐
│ ┌1.永斷無明┤ ├無輪轉生死
│ │ └亦無自心相─┘
└覺相┤
│ ┌虛空性故──有無俱遣
│ │
└2.清淨圓覺┤常不動故
│ ┌無知見故 ──┐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顯一心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覺徧十方故┘

甲一、正宗分
乙一、示境行
丙一、示平等境
丁一、長行
戊一、啟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
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
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
復始。
敬是意業,意業無形,故以身口表之。頂禮,繞佛,長跪,叉手(合掌叉手即
金剛合掌印),是以身業表;白言,讚嘆大悲,是以口業表。
此會,指此平等法會。法眾,皆稱法性故。文殊,表信解之大智。
如來本起者,佛昔根本所起最初之法也。清淨因地法行,即最初之法。清淨,
謂圓照本體原無煩惱;因地,謂因行所依之心地,即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法行,
謂稱真法之行。求果者必觀於因,因若非真,果還是妄。所以請說本起清淨因地
者,為法行所依也。茲將大集經中佛說對比如次,以明法行之義。

若 有 比 丘 , 讀 誦如 來 十 二 部 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
經 , 樂 為 四 眾 敷揚 廣 思 惟 其 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
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 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不名法行。

發清淨心,即發菩提心也。直心正念真如,故清淨矣。發菩提心,永無忘失;

12
無忘失故,魔惑不嬈。有無俱離,覺照亦泯,能所絕等,即離諸病。此乃不發一
切心故名真發清淨心(無念纔是真如念)也。
戊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
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得正住持者,安住覺海•永息攀緣之謂住,任持法行,無漏無失之謂持,蓋
謂得於佛之本起因地法行中安住任持也。不墮邪見,即釋正法持之正字。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時,即佛讚許時。默然而聽,即一心專注聽法。
戊三、正說
已一、總標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因圓
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陀羅尼,此云總持,謂:圓覺體中總攝塵沙德用,從本以來持之不失故。大
智度論翻為能持,亦云能遮,謂:種種善法持令不失,惡不善心遮令不生,持善
遮惡即是萬行之本故。總而言之:圓覺陀羅尼,即一切無漏不思議功德之總持法。
門,出入之門也。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中出故;入者,若了悟圓覺體用
則百千萬法悉皆悟入,欲了萬法須從圓覺中入故。又,從本起末為出,攝末歸本
為入;又,迷之則出,悟之則入。有出入義,故名為門。
流出者,非別有法從中流出於外,但依圓覺所總攝,(如所說真如實性法、四智菩
提法、涅槃寂靜法、波羅蜜多法,)功德無有窮盡,應用無有疲厭,故名為流出。
真如是理,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的法性。菩提,此云覺,始本不
二,法法皆如;本無無明,故云覺也。因圓果滿,無不由之,業用無邊,不可具
載。涅槃是果,此名寂滅或圓寂,謂「覺性本圓•無法不寂」也。波羅蜜是因,
波羅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合翻到彼岸,謂「度煩惱中流•離生死苦海•到涅
槃彼岸」也。一切眾生本來即寂滅相,若悟生死本來空寂,名到彼岸。
圓照,即本覺或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離於偏局之能照;清淨覺相,即所照
之真如(實際);故於一真如有此二義。
已二、別說
庚一、別說無明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
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
「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四大從緣假和合有,無我無生,離我我所,畢竟是空。然凡夫種種造業,長
劫輪廻,只由迷自法身•執此四大為我。

13
六塵緣影,即緣六塵影。心識對六塵有緣慮相,慮相如影。六塵影是所緣,
從識所變,舉體即空;心識(妄識)是能緣,緣心亦無體。除緣過六塵境之影子外,
實則別無心相。然凡夫認緣慮謂是自心,念念隨之漂沈苦海。只由迷自本心•妄
執緣影為心。
顛謂心識狂亂,倒謂背覺合塵,由顛故倒,倒有所執,所謂「妄想顛倒分別
計執」是也。如迷方向者,既一方迷,餘三俱轉,故云易處。顛倒而云種種者,
一般謂為人我執、法我執二種,或凡夫四倒、二乘四倒二種。若就本經迷身迷心
之文說,則有四對顛倒,如下表所列。

顛 倒
人 我 執 法 我 執
1. 四大非我認為我, 3. 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
佛身真我而不認。 法身真實,本有而見無;
2. 緣念生滅,認為真心; 4. 緣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執
真心了然,而不自認。 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實有而
見無。

顛惑此虛空自性,謂迷而不知虛空之清淨無物;迷彼實華生處,謂迷而以為
實是華生彼處;以喻惑此真空自性,迷彼身心生處。此乃但怪空裡有華,不覺眼
中有翳;外嫌身心苦惱,不知內畜迷情。「由此」二字,即指謂「因前妄認身心
相」也。既迷真以起妄,復認妄以作真,由此原因,故妄有輪轉生死。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
故。
無明無體者,但是假名,內外求之了不可得。念無自相,不離本覺,依覺起
迷;若約覺性體則無不覺,故推其本際,無明原是妙明。了斯無體,諸行不生,
不生故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見空華時本無生處,不見時何尋滅處?妄執時言有,悟了始知有時原無。故
雖永斷無明,不可說言「於真如心中有無明滅處」
,以無明於真如心中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就妄執故說有,就實論故說無,真如心中本無生滅。
庚二、別說覺相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
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依真悟妄,頓出生死。如斯因地,方謂真修。非作故無者,非由我作觀行方
得身心空無;本性無故者,本性空寂,原來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14
覺即知覺,覺相即知覺相,覺性即知覺性。依覺相言,相本空無,猶如虛空•
都無所有;(虛空無相,其可形容而知者已落虛空相而非虛空性,等於是空華相了;)知覺無者,
無其相,即同空華當體空無也。依覺性言,性本真常,如虛空性平等徧滿;故言
知覺猶如虛空者,只是空其諸相,不可說言無知覺性。只要不起念分別空有,非
謂「心性空無」,此遮其斷滅見也。
雖然,此猶在說性相•說有無,即非隨順清淨圓覺。直到有無俱遣,性相不
二,始是隨順清淨圓覺。
有無既不當情,斯即心言路絕,清淨覺體從此顯彰。但不背之合塵,即名隨
順,亦非別有能順。隨順淨覺,故言淨覺隨順。如是執盡病除,然後興心運作,
則聚沙畫地合掌低頭•皆成佛道矣。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虛空性」者,一切法空,無毫末相也。 「常不動者」 ,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
動也。此二者明諸法。
「如來藏」者,無起滅即寂滅,寂滅名為一心,一心名如來藏,統攝諸佛眾
生皆自具足之清淨本源心體也。無知見者,如來藏中既無可起可滅,即無能執能
知。(迷時生死非起•淨心非滅,故無迷;悟時淨心非起•生死非滅,故無悟;無悟故無知見矣。此乃非
唯不可以識識,亦且不可以智知;識智俱如,方為自體真實識知,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性者,與
如來藏略異,法界性交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而不分心境,如來藏則唯約有情數中
而但語心體。此三者共顯一心。
已三、結答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
修行。不墮邪見。』
結前文。
丁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即頌,頌有二種,此是重頌,頌長行也。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以上頌了悟本覺。智慧覺,即圓照清淨覺相。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
得。
以上頌摧破無明。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
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以上頌拂迹迹成因。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以上結牒問目。
正宗分中十一重問答,略分為二:以上文殊章初重問答,令信解真正如來本

15
起因地。(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名真正信解。)以下十章十重問答,令依解
修行•隨根證入。(長久修證,節級不同,良以障有深淺•根有利鈍•習氣厚薄•心行依違故,須處
處隨根引令得出。)然修證之節級雖殊,而必藉本因,故云「依解」 。上令信解,下
令行證,一部華嚴亦唯此四耳。

16
┌1. 無始幻無明,皆從如來圓覺妙心而建立。
┌一、總標─┤
│ └2. 眾生幻化雖滅,而圓覺妙心則不因之動轉。


普 賢 章 ┤
示差別行──│ ┌1. 無明茍未永斷總名幻心。────────────┬以幻還修於幻
第一、地上入│ │2. 此種幻心須依幻的身心修行,方得除滅。─────┘
佛地行(示修│ │3. 依幻說覺,便非真覺;在此幻裡,覺亦是幻。───┐
大乘者知幻即│ │4. 覺若有無對待,猶未離幻。 │
離,不作方便│ │5. 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均應遠離。 ├修行如幻
漸次。) └二、詳示─┤6. 不可因其如幻反謂不用修行。 │知幻即離
│7. 離幻離離,遣離遣遣。─────────────┘
│8. 重重深入,得無所離,即永除諸幻,亦不入斷滅。─┐
│9. 所有幻法除滅已盡,而覺心不動。 ├離幻即覺
└10.幻已滅盡,方顯圓覺本來不動。─────────┘入佛地行

丙一、示差別行
丁一、示地上入佛地行
戊一、長行
己一、啟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
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普賢表示大行之體。信解圓覺,即是當根;雖達性腔,未明緣起,故問解行
如何契合。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
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
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
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一問幻幻何修?此問由前「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文而來。意謂:身心既如
幻,能知亦是幻,將幻還除幻,幻幻何窮盡?即是以幻的身心•還修於幻的行,
豈不助長幻法?
二問斷滅誰修?此問亦由前拂迹中來。意謂:若以幻故,修令盡滅,一切皆
空,能所總無。遣誰修習?「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
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即是身心不可得,修行亦不可得,是修無
可修•行無可行,如幻之行亦無從修。修行之說既不成立,如何更說修行如幻?
三遮不修之失。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常在生死輪廻中過幻化生活,即常居幻化
境生死流轉;)今空今不修,云何則脫苦?不了如幻境界者,未達緣起事相,不知
其為幻境也。從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脫;今還不了知,如何得解脫?故知決定應
修。
四請修之方便。問對治之門,如何永離諸幻?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
修,終無得淨。初觀一體,雖覺全真;後遇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能動

17
物情,)紛然起妄;此是暫離而不是永離。願為分別演說修行方便漸次,令得依修
對治,永除病根。
己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
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
然而聽。
末世眾生四字下,應有「諮詢如來」四字,文意方足。
如幻三昧者,由己達身心如幻,則冥合本覺真如,如鏡受影•非受非拒,故
名三昧正受。菩薩知身心一切是幻之理觀,而不廢如幻之事修,故曰「修習菩薩
如幻三昧」。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
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
一切眾生種種幻生,如偈云「幻無明故」。離相非空之謂圓覺,染而不染•
中實神解之謂妙心。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者,依真起妄,諸有漏法皆從性淨真心而
生也。故重頌中有云:『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此雖云生,實
無生處,故此生字當作從而建立解。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
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
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
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
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
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無明茍未永斷,總名幻心,由智了達,還須依於如幻身心自力修行,方得滅
除;所了是幻,能了亦幻,不妨以幻修幻。
若泯絕無寄,(絕不依幻說覺,在此幻裏,覺亦是幻,)分別不生,(說有覺說無覺,既涉對
待,猶未離幻,)圓覺真心,自然顯現,原是幻化,故言不動。
離幻顯覺,正示用心。(1)離諸幻境(離幻-聞所聞盡),(2)離離幻之心(離離-覺
所覺空),(3)遣離離之離(遣離-空所空滅),(4)遣遣離之遣(遣遣-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須知萬法緣生,緣生是幻;萬法唯識,唯識亦幻。必至離無可離,方是即除諸幻。
如是幻化數重遣盡,圓覺原來不動,故曰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
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佛示用心竟,即答謂「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但知是幻,已名為離;但得
離幻,即原是覺。既無節級漸次,更欲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修之漸離,則是實
法,何名幻化?若執是實法,還是妄計,何名修行?故曰「無方便漸次」。彼方
便漸次,乃為知幻不徹底•離幻不究竟者而設;在大乘頓機之人,理觀既真,事
修無怠,直是無需乎此。

18
一切菩薩以下二十一字,結前用心之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
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
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
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最初,文殊一章,約最上根人頓悟頓超,即無生死流轉。次,此普賢一章,
示修大乘者知幻離幻,不作方便漸次。如幻三昧,亦是地上菩薩之行,初心難於
遽修。兩章雖示境示行不同,均見此經被機在頓。

19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1漸次┤堅持禁戒 ├於是進修禪觀。
┌一、遠離無明┤ │安處徒眾 │
│ (正念遠│ └晏坐靜室─────┘
│ 離諸幻)│
│ 之事 │ 畢竟無體
│ │ ┌觀察身(此身< 實同幻化)┐
│ ├2思惟┤ 和合為相 ├恒作是念。
│ │ │ 有所緣影 │
│ │ └觀察心(此心< 實是妄心)┘
│ │ 有能緣心
│ │
│ │ ┌幻身滅┐
│ │ │幻心滅┴先空人我相┐
│ │ │幻塵滅┐ ├層層滅幻,步步住持。
│ └3住持┤幻滅滅┴法我相亦空┘
│ (修所└非幻不滅─法法皆真,十分清淨。
│ 成慧
│ )
│ ┌諸幻影像盡滅即得無方清淨;無分別智親證真如,
普 眼 章┤ │泯事相而顯理性,則一切世出世間諸法皆以真如而
示差別行 │ ┌1依理┤為實相。
──第二 │ │ 成事│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因心清淨而徧顯世出世諸法
、地前入 │ │ │清淨。
地上行( │ │ └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假說種種 │ │
方便由淺 ├二、隨順圓覺┤ ┌虛空平等不動────┐
入深而 │ 之功(示│ │四大┬平等不動 │
開悟) │ 理事無礙│ │ └徧滿法界 │
│ 法界) └2事得┤陀羅┬平等不動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 理融│尼門└徧滿法界 │清淨徧滿圓無際故。
│ │六根┌平等不動 │
│ └六塵┴徧滿法界───┘


│ ┌─1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 │ 2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一切覺故,
│ │ 3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
│ │ 4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 │ 5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 │ 6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縛脫無二,
│ │ 7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無佛體同。
└三、覺心成就┤ 8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之相(修│ 9生死涅槃┬無起無滅,──┐
觀成功由│ └無來無去, │
加行智入│10其所證者┬無得無失, │
根本無分│ └無取無捨, │
分別智)│11其能證者┬無作無止, ├一切法性,
│ └無任無滅, │平等不壞。
└12無能無所┬畢竟無證, │
└亦無證者。──┘

丁一、示地前入地上行
戊一、長行
己一、啟請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
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假說
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章與上章,雖同為示行而深淺則異。上章,普賢所問幽深,如來稱理而答,

20
先欲消除心病,然後萬行俱修。此章,普眼意在新學,欲使教法圓足,請問起行
之門,故佛令持戒宴坐恒作是念等,展轉乃至觀行成就也。
思惟,觀察真妄,體驗成熟,即思慧也;住持,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
不失,不為一切境而轉移,即修慧也。此二,問智。普令開悟,與法華經「欲令
眾生開示悟入」之意同;此是問悲。
聞此三昧之此字,指如幻三昧,即前立離幻法門也。假說方便者,以覺性本
圓,妄法本寂,實無所修;但以初悟之人,迷習難為頓息;是以請於無修之中假
說修習方便。不但上根之人可悟,中下根人亦可使開悟也。
己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
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
默然而聽。
己三、正說
庚一、遠離無明之事
辛一、漸次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
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欲求下,答修行漸次。正念者,無念也。念指妄念,有念是魔業,無念是法
印。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然正念與離幻相成,
由離幻故正念,正念故離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則內起緣念,內有緣念則外見有
法。故正念離幻在諸行之初。
奢摩他,此云止,止是定義,至靜為行。定有淺深,故標如來,簡非粗淺邪
小之定。先言定後言戒者,修無先後,僅文有先後耳。
辛二、思惟
壬一、觀身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髮毛、髮、爪、齒、皮、肉、
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
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
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壬二、觀心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
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恒作是念下,答云何思惟。先觀察身,後觀察心。四大和合者,堅濕煖動假
和合也。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四大各離者,正觀之時各
有所歸,即名為離,不說命終方名為離。
此虛妄心,(指第六識,)雖假緣生,不離真心氣分,故曰緣氣(經驗的習氣)。緣

21
相者,緣慮之相;言似者,明非實有也。緣心者,即前緣氣之心也。緣塵各散,
(若無所緣之塵)正顯心空,(即無能緣之心,)故曰「無心可見」。
身之與心,總屬人我執,以上一向判屬人空。
辛二、思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
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
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
者。
以上判屬法空。前於身心之中求無人我執,故名人空,此則身心及境一一自
空,法我執亦無,故名法空。
有徧計之情,即見幻生;有觀察之智,即見幻滅。對幻生言幻滅,對情執言
智慧,對待之法皆屬緣生,緣生則無實,故皆云滅。楞伽經云:『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者,正顯「圓覺性」本淨圓明,獨體全真,不因修得。若
得空心,心不幻化,故曰「非幻」;對前妄盡,即云真如;若依本經,但名圓覺。
先設鏡垢喻,以示無明之幻。所言磨鏡,祇是磨塵,所言修道,祇是遣妄。
重設寶珠喻,以示圓覺本淨,不墮諸數。所言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五色是數,
摩尼是清淨圓覺。愚人不了珠體,但見全是青黃,既墮青黃諸數則不見寶珠真體。
華嚴經云:『凡夫見諸法,但隨諸相轉,不了法無法,以是不見佛。』
以眾生妄執幻化故,說云「幻垢」;眾生依教離垢故,復說名菩薩。
幻垢如珠中五色,達之本無,故云盡;所離之垢既無,對離之智不立,故云
除;垢盡對除,即無對垢者(菩薩)及說名者(佛)。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
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證得諸幻滅影像,即證得「諸幻影像盡滅」,謂觀行成就,依他亦泯。無方
清淨,謂我相既無•即無方限,無邊虛空,謂虛空離識亦非實有。此段概言其相。
諸幻永滅,即是覺性圓明,而得無方無限量之清淨。
首楞嚴經云:『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銷殞。』謂迷情所覆,覺
處見空;塵影既銷,空原是覺。顯謂空銷覺現,發謂妄盡心開,故曰「無邊虛空•
覺所顯發」。知空有雙絕,但是覺心;獨鑑明明,靈知不昧。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
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
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22
覺圓明故者,(明是智慧,覺是菩提,圓謂圓滿,修因中稱智慧而成就時稱菩提也。)顯此心
本來清淨之因。(非以緣影為相。蓋謂「定慧合一寂而常照」,因此顯出此心本來清淨也。)比迷覺
心,心中執法;今見法性,法即皆空;故云清淨。如人不識珠體•但執青黃,若
見摩尼,即色清淨。
心者,總相,即第八阿賴耶識,為染淨所共依。心既清淨,則染分已轉為淨
分,染依已轉為淨依,即可捨阿賴耶識名而別稱第九無垢識(Amala Vijnana),即是
本覺。所謂轉識成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即是轉識成覺。故此下文頓同佛境。
見塵聞塵覺塵,皆云塵者,謂由我心計執故見一切色相,由執相故即見等是
塵。(不單說外色等名塵,不獨說根識名塵。)尋此見塵等體,還是我執之心。但取相生過
之處而別立名,非離根境識三而別有體。見清淨故,聞清淨故,但牒見字、聞字•
而不言塵者,足顯即見是塵•即聞是塵,非外塵也。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
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
有清淨。
以上,以覺圓明顯心清淨,以心清淨而遍顯世間諸法清淨。
開三界為二十五有:四洲(南瞻部、東毗提訶、西牛賀、北瞿盧),四趣,四禪天,四
空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想,淨居,梵王,六欲天。此皆
是有,各約實有,非正智攝故。(梵王在初禪,無想淨居在第四禪,四禪位中別舉此者,梵王有
見,外道無想,淨居唯聖,異餘天故。)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
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彼清淨故之彼字,牒前世間諸法。以彼例此,則出世諸法,若因若果,清淨
可知。
十力,謂「如來唯一諸法實相之智」具有十種力用,故說為十:(1)知是理處
非理處之智力,(2)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無記三種業與報之智力,(3)知諸禪定解脫
三昧及依此所得諸果之智力,(4)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之智力,(5)知種種欲樂•令
捨不淨增淨之智力,(6)對一三五乘種種不同機境•知即時異時誰可度誰不可度之
智力,(7)知一切覺道行因所至處之智力,(8)知宿命無漏智力,(9)知死此生彼之
天眼智力,(10)知眾生永斷習氣能如實知如實證之智力。
四無所畏:(1)正知一切法,(2)盡諸漏及習,(3)說一切障道法,(4)說出苦道。
四無礙智:(1)法無礙,(2)義無礙,(3)辭無礙,(4)樂說無礙。
佛十八不共法:(1)(2)(3)如次配身口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心,(6)無不
知已捨,(7)欲無滅,(8)精進無滅,(9)念無滅,(10)慧無滅,(11)解脫無滅,(12)
解脫知見無滅,(13)(14)(15)一切身口意隨智慧行,(16)(17)(18)以智慧知過未現在
通達無礙。此十八中,但說智慧功德,不說自然果報法。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分。祇以十法為體: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輕安、喜、捨、

23
思惟•各一。
茲更附表解如次:

┌1知是理處非理處之智力。
│2知過現未來善等三種業與報之智力。
│3知諸禪定解脫三昧及依此所得諸果之智力。
│4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之智力。
十力─│5知種種欲樂令捨不淨增淨之智力。
│6知一三五乘種不同機境及知即時異時誰可度誰不可度之智力。
│7知一切覺道行因所至處之智力。
│8知宿命無漏智力。
│9知死此生彼之天眼智力。
└10知眾生永斷習氣,能如實知如實證之智力。

四 無 畏
佛 四 無 畏 菩 薩 四 無 畏
1一切智無所畏。 1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2漏盡無所畏。 2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說法無畏。
3說障道無所畏。 3一切異見皆能摧破,說法無畏。
4說盡苦道無所畏。 4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解說:1正等覺無畏。 解說:1總持教法不忘眾義。
2漏永盡無畏 2了知眾生根性•隨根施給法藥。
3說障法無畏。 3破惡見立正法。
4說出道無畏。 4斷疑解惑。

┌─1身無失─────常用戒定智慧以修其身,功德滿足。
│ 2口無失─────無量辯才,隨眾機宜,而使證悟。
│ 3念無失─────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
│ 4無異想─────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 5無不定心────行住坐臥,無非勝定。
│ 6無不知已捨───一切法無不了知,了知已無不捨離。
│ 7欲無滅─────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 8精進無滅────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 9念無滅─────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十八不共法─┤10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
(佛之十八 │11解脫無滅────有為解脫與無為解脫,無為無滅。
種功德法)│12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而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三世所有一切,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悉能通達無礙。

┌四念處(修實智慧)
│四正勤(修正精進)
│四神足(修四種定)
三十七助道品─┤五根
(分七科) │五力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四 念 處 (修 實 智 慧)
五 蘊
治 凡 夫 四 倒 治 二 乘 四 倒

24
色 1觀身不淨, 1觀身畢竟空,
受 2觀受是苦, 2觀受內外空,
識 3觀心無常, 3觀心無所有,
想行 4觀法無我。 4觀法但有名。

┌未生惡遏令不生(如預防流水),

│已生惡斷令不續(猶如毒蛇)。
(不邪不怠)│
四 正 勤─┤未生善令生(如鑽木出火),
(修正精進)│
└已生善令廣(如溉甘果栽)。

┌1欲足(樂欲自在),

(神妙自在 │2勤足(精進自在),
足即是定) │
四神足(四如意足)┤3心足(心定自在),
(修四種禪定) │
└4慧足(觀慧自在)。
┌信根──正信三寶者,

│勤根──精進修善者,

五 根─┤念根──憶念正法者,

│定根──心止一境者,

└慧根──思惟真理者。

┌信 力──信根增長,能破邪信者;

│精進力──勤根增長,能破懈怠者;

五 力─┤念 力──念根增長,能破邪念者;

│定 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者;

└慧 力──慧根增長,能破諸惑者。

┌1擇法覺支──以智慧力擇法真偽,
│2精進覺支──以正勤心離邪修行,
│3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七覺支)│4輕安覺支──斷除粗重身心輕安,
七菩提分─┤5念覺支───正念善法皆不妄失,
│6定覺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7行捨覺支──捨諸煩惱捨一切法。
└ (行蘊所攝之捨心所)

┌1正 見───信解四諦等真理而不落邪見。
│2正思惟───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
│3正 語───修口業而戒非禮之語,
│4正 業───正直行為離於惡所,
八正道──┤5正 命───正當職業離於邪活,
│6正精進───勤修行持而不退轉,
│7正 念───憶念聖道而無邪念,
└8正 定───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

陀羅尼者,得總持菩薩於一一法中•持一切法入一切法故。八萬四千者,廣
說無量無邊也。一切清清,是總結一句,稱理平等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25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
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
等,清淨不動。
實相,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一切妄法不能染。比迷似染,今悟本淨,故名性
清淨。唯此獨指實相為清淨之所以,既於自身證實相理,亦見一切眾生同一清淨
實相,以觀一切眾生不取於相而同圓覺性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始知眾生本
來成佛,以觀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菩提涅槃無漏智性(皆具如來智慧德性)故。
從上「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一段起至此段止,悟時既相躡清淨,迷時亦相躡
垢染。應云:覺不明故令心不淨,心不淨故見塵不淨,見塵不淨,眼根不淨,如
是乃至一身多身一多世界一切不淨。
辛二、事得理融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
平等不動。
此就一一事以顯真如理也。諸法相盡同虛空,本無生滅動搖,諸法既盡虛空
而不動,則覺性不動也。圓裹三世,覺性常淨,故云不動。理齊真淨,徧於虛空,
故言平等。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句經云:『諸法從本來,
無是亦無非,是非相寂滅,本來無所動。』祇是泯事顯理遣相證性的真空觀。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根徧
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
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言徧滿法界者,事遍於理,謂此即理之諸法•與理不異,故是事隨理徧的「理
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
無雜。
根性塵性,各指根塵自性,非謂泯根攝塵歸於一性。根之與塵,皆是事法;
隨舉一塵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塵中;一塵既爾,一切法皆然;故云「周
徧含容」
「無壞無雜」。即是事事無礙法界。何以故?唯是真心所現•皆如幻夢影
像故,此乃性相不二之不思議境故,與所依性非一非異故,故得遍多入一•攝一
容多也。
庚三、覺心成就之相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
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
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
無二•無憎愛故。
覺成就故一句, 總指圓彰法界以下之文,由斯故得同佛境界。同之所由,
經中自徵釋云:由「一切覺故」。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今則離「與•求•

26
厭•愛•敬•憎•重•輕」等八念也。於此所說八不之境,即中道平等覺義;覺
性不二,故一切皆覺。
喻光無愛憎。光即眼識現量所得,故無憎愛。楞嚴經云:『其目周視,但如
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云其目者,意取眼識;云汝識者,即是
意識;亦可但隨凡俗情見以目瞳為光。眼光喻覺性,前境喻一切法;曉了者,單
指眼光照矚,不擇色而視,識心未起分別之時。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
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
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修習此心得成就者,近結八境安心,遠結觀行成就。此心,於此,均指淨圓
覺心。
凡聖平等之文若猶不泯,則雖無憎敬,尚見持毁等,故須泯之方同佛見。由
自心已空,但是覺照,焉有凡聖差別之二?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之恒寂故。普
照是功用,寂滅是體性,佛之所極,極於寂照。纓絡經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 ,
今云同佛,是等覺(十一地)義,故云「普照寂滅」。於中者,亦即於淨圓覺心之
寂照中也。
始知即始覺,觀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覺,知與不知是佛故;佛是究竟
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亦無始覺之異,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本來同一覺故。(一乘
實法,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理超二乘滅識趣寂,故曰四相本來同一覺。不過,須於觀行成就後始能知
始能言耳。)此明縛脫無二•生佛體同。又,寂滅無二是自覺,世界及眾生是覺他,
成佛二字及生死涅槃如夢是覺滿,成就是滿義故,動寂雙亡方圓滿故。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如昨夢故一句,躡前文,由見生死涅槃如夢,即稱圓覺實性同佛境也。當知
下有四節:(1)迷時,生死無起•涅槃無滅;悟時,非滅却生死•發起涅槃,稱體
而觀,都無起滅。聖法非新來,凡心非滅去,直言體無起滅來去。故首三句•總
明稱實。(2)所證之境,非得真失妄•捨粗取妙;能證之心,都無分別•離於四病
(作止任滅)。故次六句•別指能所。(3)華嚴經云:『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
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故次四句•雙泯能所。(4) 最後一句•總結稱實。超
空間而平等故•無不圓滿,超時間而不壞故•非同斷滅。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以上結牒問辭。如是修行概指正答漸次思惟住持等;漸次,指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等;思惟,指恒作是念一節;住持,指彼之眾生幻身滅故等;
如是方便,概括正答諸義皆是假說種種方便;如是開悟,即依此假說方便而得開
悟。

27
戊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徧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偈中,一切諸眾生下六句,為二空觀;如是漸修行下三句,為法界觀。

28
┌始終生滅,前有後無,聚散起止,─┬皆是輪迴相。
(就徧計執)┌1輪迴相┤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
┌一、妄不到真┤ └未出輪迴之妄心,辯於圓覺,彼圓覺性即隨妄流轉。
│ │
│ │
│ └2徧計執─不知┬無明本空┬故,不見到眾生本來成佛之理。
│ └圓覺本具┘


│ ┌1翳瘥華亡喻┬無明本無起,不可說言:十──────┐
│ │ └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 │
│(就圓成實)│ ├隱 答
│二、真不成妄├2空不生華喻┬圓覺性中本無一切煩惱,不可說言 │第三問
│ │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 │
│ └3圓覺離<華┬雙拂生死無明,以明覺性非關迷悟,
│ 翳└普遍常恒,不增不減。
金剛藏章─┤
境深抉擇 │
──第一 │ ┌1如金在礦,不銷則不顯;以喻圓覺清淨心,不修則
、自悟境 │ │ 不顯。如是銷金之事,以喻引發本具佛性之功,不
│ │ 應說言「本非成就」 。此答第二問,以明眾生雖有
│三、銷妄成真│ 無明,亦可說本來成佛。
│ 金鑛喻(│
│ 就依他起│2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以喻
│ ) │ 絕不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不復生一切煩惱。此答第
│ └ 三問,以明佛不再迷。


│ ┌隨順淨圓覺心,自悟佛性本具,是為正見。
│ ┌1覺心為宗│ ┌菩提對煩惱之覺照,────┐
│ │ └絕對待┤涅槃對生死之解脫, ├凡屬對待,
│ │ └成佛不成佛,輪迴不輪迴。─┘都沒干涉。
│ │
│ │2已出輪迴之二乘─二乘涅槃,但證生空,法執猶存,尚不能證
│ │ 圓覺。
└四、開示正見│
而勸息妄│3未出輪迴之凡夫─世智思惟心,亦即輪迴見,更不能測度圓覺。

│ ┌1由攀緣而起之有作思惟,皆是根塵相對
│ │ 所成經驗習氣,皆是妄心,由此妄心
└4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思惟而起之邪見•測度淨圓覺心,則為
│ 妄中之妄。
│2但是浮心巧見,總不能證圓覺。
└3不用求真,但期息妄。

乙二、深抉擇
丙一、境抉擇
丁一、自悟境
戊一、長行
己一、啟請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
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
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
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金剛藏菩薩難其所疑,厥有三義:(1)疑真能生妄,(2)疑為說妄為真,(3)意

29
謂:本來是佛,煩惱何生?若無生中妄生起者,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之中
還應妄起?
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
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
三請,終而復始。
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信心善品為業。在五蓋中,(五蓋中有貪欲、瞋
恚、睡眠、掉悔、疑法,)疑有三:(1)疑自,謂己不能入理。(2)疑師,謂彼不能善教。
(3)疑法,謂於所學為令出離為不出離。今金剛藏所難三疑,即疑法也。此疑復有
己起未起,今皆含之,金剛藏請問令永斷故。然斷疑方便者:若疑境界,令悟唯
心;若疑法性,令觀無得。
悔,是不定之法,悔善則惡•悔惡則善故。今請永斷,則為屬惡者也。
己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
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
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
默然而聽。
秘密有二:一,如來之密藏,謂一乘如來知見,佛於漸教門中久默斯要故,
故云究竟方便。二,如來即秘密,由證密藏能所無二故•三業業具皆秘密也。三
業之密稱為三密:身密,謂非色現色,如摩尼等;語密,於一言中演無邊法海,
如谷響等;意密,無心成事等。
己三、正說
庚一、就徧計執以明妄不到真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
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
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一切世界,總指有情世界與器世界。始終等六對,辯其輪迴,謂但住有為即
屬輪迴心也。情界器界皆依妄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依亦然。念念相續•循環往
復•二句,正示輪迴之相。
取謂取著,執我我所;捨謂厭離,厭苦所依。又,於根身則厭苦粗障為捨•
欣淨妙離為取,於器界則厭此娑婆為捨•欣彼極樂為取。若取若捨,種種不同,
皆是顛倒妄心變現輪廻之相。楞嚴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一切
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以上是總指輪廻。
能觀是輪廻之心故,所觀圓覺亦爾。如夢見實物,物亦是夢故。後四句•示
真隨妄轉。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廻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
移,亦復如是。
此喻未出輪廻之妄心•辯於圓覺,則本非流轉之真如覺性,亦如水搖火轉•

30
月運岸移•而呈流轉之相也。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
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諸旋未息,如眼目動定•雲正駛•舟正行•而未止息之時,喻生死垢心。彼
物,指水火月岸,欲先住其搖轉運移尚不可得,喻圓覺。何況下兩句,正合。是
故以下,是先責起疑本末,答前問難三疑。雖非正答,已是標舉建立答義之勢;
意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早合自亡也。此段,先總呵三惑為徧計所執,不能辯到
圓覺真境。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
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此為翳瘥華亡喻。不知迷真故妄生,而橫執真能生妄。又,比來迷倒•妄見
輪迴,因聞普眼法門,了悟根塵清淨;聞道因除迷心故得清淨,不是新得妙門,
又執早晚更迷。
縱使心迷,生死亦寂;但緣迷故,妄似死生。眾生本自不生(無明等法虛妄無體),
幻華畢竟不起(無明斷已即無復生)。莫將翳待!莫以迷求!金剛藏問,正似此也。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
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此為空不生華喻。上兩段兩喻,隱答第三難。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
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言圓覺離華離翳,(離者,如云不相干、沒交
涉之義,)則並拂生死無明。善男子下,隱答一二兩問。虛空非暫有無,覺性何關
迷悟?眾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無明?無明生死既空,何責本來成佛?空華終不
再起,果位何得還迷?由己計度不休,見他覺性流轉。若如是解,頓遣三疑。
況復者,非可比況之意;隨順者,不能為礙之意。覺為空性者,「空生大覺
中•寂照含虛空」也。復言平等者,圓覺雖是虛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徧法界,
無分無限,無別能依所依也。意謂:空在覺中,空尚常寂;況覺空妙性,不因無
無明而暫有,亦不因有無明而暫無,隨順一切法而無礙,等徧常存,不增不減。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
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為金鑛喻。在鑛則隱,出鑛則顯,隱顯雖殊,金性本來平等;雖假爐冶銷
鎔,金性要須本有也。鑛喻煩惱,金喻覺性,此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難。
意謂:圓頓之理雖齊,迷悟不妨成異;既有多生習障,還須背習顯真;真顯
則究竟清淨。若但用前喻,即撥無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見;若但用此喻,即成
眾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一喻難齊,故說兩事,是
知此喻唯答第三難也。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
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31
先標覺心為宗,以此為立場而生其正見,後乃拂迹•明非斷滅,但離所拂•
非無覺心。隨順淨圓覺心,自悟佛性本具,是為正見。此自悟境之根本點,不可
忽也。拂有三節:菩提涅槃第一節,拂轉依之名也。由轉煩惱生死故曰菩提涅槃。,
體雖即真,名因妄得。成佛不成佛、輪迴非輪廻•兩節,皆雙拂對待,圓覺性中
都無。此事若有少見,則迷圓覺。故華嚴經云:『於法若有見,此則未為見;若
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
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以上兩對,舉勝彰劣。意謂:小聖真智尚不能親到小聖之理;況凡心劣於前
智,真覺又超前理,轉轉懸隔,何能造耶?此正同金剛般若經「四果之人尚無心
言我證得四果」,豈如來有定法得阿耨菩提耶?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
寂滅海,終不能至。
以上,舉喻顯情。顯分別心不能證覺,密譏前三種翻覆疑難。前云有思惟心,
即是此云以輪廻心。前云圓覺境界,即是此云大寂滅海,皆指大般涅槃境界而言。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以上,誡息妄心。指前未出輪廻等文,亦即遠指文殊章先斷無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
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
是處。
以下,重彰妄義。有作思惟(用攀緣心而起之一切思惟)從有心起一句,舉能起之
根識。有心者,識者;起者,心所也。皆是六塵妄想緣氣(根塵相對所成之經驗習氣)
一句,擧能牽之應境。非實心體者,實心無念故。縱實有思惟,思惟尚不能證覺,
(用此思惟以辯佛境,即用妄心妄見以測圓覺境界,實不可能,)何況此心早已如於空華,自無
其體,向上更欲求證,何異空華結果?故云輾轉妄想。無有是處者,只是邪見故
也。
己四、結斥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
非為正問。』
在重彰妄義下,上言無實體,此言無勝用。因前三番之疑,便都指出「但是
浮心巧見」總不能證覺。浮心,謂六塵緣影之心;巧見,謂邪僻不正之見。末二
句,結「問不當理」。
戊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鑛,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32
┌一、輪迴根本──當知輪迴,愛為根本;了脫生死,斷愛為先。

│ ┌惡種性──下 三 途┐
│ ┌1三種性┤善種性──上 三 途├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 │ └不動性── 四禪八定┘
│ │
│二、輪迴三種├2勸 斷┬斷欲─先去其助力┐
│ 性 │ └斷愛─並除其根本┴脫生死免輪迴之先務。
│ │
│ └3菩薩道┬運智─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
│ └運悲─示現世間,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彌勒章 ─┤
境深抉擇 │
──第二 │ ┌1本無差別─斷輪迴根本,求圓覺境界,便得開悟。
、悟他境 │ │
│ │2不入五數─若不知求道修習,二障未斷之凡夫,名未熏未成佛。
│三、修佛菩提│
│ 五等差別│ ┌若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入二乘┬聲聞性
│ │ │ └緣覺性
│ └3依斷二障淺深│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入地) ;┐
│ 而有五性差別┤若二障永斷滿足菩提及大涅槃(佛果) 。┴菩薩性
│ │若依善知識因地法行而修,各異其果。─不定性
│ └若遇邪師,只成邪見,未得心悟。──外道性

│ ┌言教──十二分教開發未悟。
│ │ ┌形─如觀音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
│四、迴入塵勞 │示現└相┬或現慈悲。
│ 度生方便──修 悲┤ └或現威嚴。
│ (度生大願)│同事──親近易於攝近。
│ └令成佛果──不取餘乘。

│ ┌住佛圓覺───┐
│ │求善知識 │
└五、勤 修──修 智┤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
(清淨大願)└莫值┬二乘 │障盡願滿,證大圓覺。
└外道──┘

丁二、悟他境
戊一、長行
己一、啟請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
廻•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
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
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
別?廻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
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燿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
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本章,深究輪廻之根,謂窮其展轉根源•推其差別種性故。祕密藏者,即如
來藏,亦即圓覺,原為在纏眾生所本具,本來可以成佛,但為無明生死所覆而不
自知,故稱秘密藏。無畏道眼者,無畏即決定,道眼即五眼中之慧眼法眼,以能
正見故也。決定信者,楞嚴經所謂「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也。以上是
牒前稱慶,重種世尊以下是請問。
大寂滅海者,即淨圓覺海,亦即所謂佛海,皆指涅槃境界而言;涅槃具足般
若解脫法身三德,體深用廣,其大如海也。但以明了佛性本具•佛道本成故,亦

33
能生決定信心,不再以輪迴心起輪迴見。
因前章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之言,故今問斷之之方。前云「種種取捨皆
是輪迴」,故此云諸輪迴。既一切皆是輪迴之相,當有幾種性。以上經文二句,
是問斷輪迴;上句為問意之總,下句為別問其詳。
法門無邊誓願學故,即從假入空成大智;眾生無邊誓願度故,即從空入假成
大悲;惑病既多,方藥非一。修佛菩提下經文二句,是問修悲智;上句詳問修持
差別,下句詳問化度方便。
慧目,即道眼;肅清,緣塵不雜;照燿心鏡,喻心如鏡,心淨自明也。圓悟,
無能無所•自在圓明故;無上,即同法華雙開「菩提」「涅槃」是無上義。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
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智證不生不滅(八不中道真如實相)之真理(理寂不起),堅信安忍而不動搖•不退
轉,此智名無生法忍。忍原與認通用,有認證之義,故忍與智亦可通解云。
真性無生,本來清淨;眾生未悟,妄心見生;生即必滅,故是輪迴。今悟實
相,了心無生,心既不生,輪迴永絕。如是安住,名無生忍。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
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以上,正答輪迴根本。諸欲者,不專指狹義之淫欲,亦兼及粗細五欲。愛為
欲所從生,欲復助愛相續,愛性不斷,故令生死相續。故還滅門之了脫生死,仍
以斷愛為先。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
果。
此承上文以示「愛」「命」間之關係,並啟下文以正答輪迴幾種性。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
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
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此正答輪廻之性有三:(1)惡種性:境背愛心,便生熱惱憎嫉,憎嫉故起瞋,
瞋故殺害凌辱,種種惡業從此便興。境順愛心,便生耽著,而起淫盜侵奪飲啖綺
妄等種種惡業。業言種種者,指十不善等。(2)善種性:知愛欲心是惡道因,於彼
欲境深生厭離;怖彼惡道,不造惡因,於離惡法門深生愛樂;比由愛欲故造惡,
今知欲可厭故捨十惡樂十善也。(3)不動性:知其愛惡愛善俱未免苦,棄彼愛心,
樂修捨法(能捨諸欲之四禪八定)
,而不知樂捨之心還同彼愛,
(其所愛著者,即所修之禪定者,)
故云還滋愛本。愛既未能解脫,善果終屬有為,但較增上耳。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
及除愛渴。

34
上第一句,總結上文所說三種性。愛為根本,故皆輪廻;不了自心,故非聖
道。是故以下,勸斷。既知生死皆生於貪欲渴愛故,欲脫生死,先斷此二。(斷
欲以先去其助力,斷愛以並除其根本。)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
諸貪欲而入生死。
維摩詰經云:
『眾生病則菩薩病。』示現等者,悲深也;非愛者,智深也。
「假
諸貪欲而入生死」句,可依重頌「示現入生死」解。
庚三、答修佛菩薩幾等差別問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
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自此以上,至「是名五性差別」,正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先能除捨,方可勤求。如出鑛金,始堪為器。如是貪欲,楞嚴經說云:『有
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廻性。』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於佛菩提方
可希冀。前云貪愛而此云憎愛者,憎亦由愛,故雖兼憎,意但說愛。
前說始終動靜乃至思度佛境•皆是輪迴,故彌勒問其種性。意云:比聞餘教
只言五道輪迴,今何得三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為說:由本貪欲顯出五性,故屬
輪迴,不以悟淨圓覺為本因故。
然菩薩性中修證行相,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楞伽經云:
『隨說彼而成,皆名教熏起。』厭惡樂善,三乘教熏,積習既深,
遂成別性。
若遇邪教師,於人法二我極為堅執,深淺皆障。若遇二乘人,於人我雖已斷
空,於法我未離愚執,故所斷尚淺。若遇菩薩及佛,人法兩空,永斷二障,故所
斷為深。依斷二障淺深,而有五性差別。
以上為總標因依。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上釋所依二障。事障即煩惱障即人我執,理障即所知障即法我執。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
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
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
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
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
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
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
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
差別。
上釋能依五性。

35
善男子至未成佛一段,先明未熏。本以發心修證約斷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
斷故非五數,亦未發心遇教故言未熏。若彼楞伽經文,即當第五無性。以下方是
熏成五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至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一段,明二乘性。二乘致果雖等•而
修法不同;若依四諦法而修斷者,為聲聞性;若依十二因緣法而修斷者,為緣覺
性。此為五性中之二。知生死苦,止息攀緣,故云除事,其實未能除三細也。障
有事理,執有人法,今僅斷其前,故云但能。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至滿足菩提及大涅槃一段,明菩薩性。二障已伏即
能悟入菩薩境界以上,約地前乃至入地以辨其相,故言已伏及悟入。此下,約入
地乃至果位以辨其相,故言永斷及菩提等。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至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一段,明不定性。一切眾生皆
證圓覺,依圭峯宗密疏釋,應云「證諸眾生皆具圓覺」
,即已知自心本來具有也。
舒王問真淨克文禪師曰:『經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而圭峯易證為具,謂譯者之
訛,其義如何?』師曰:『圓覺如可改,則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
受而取證」?夫不滅受蘊而取證,與皆證圓覺之義同。蓋眾生現行無明,即是如
來根本大智。圭峯之言非是。』此兩說,姑并存之。覺性雖圓,遇教不同•欣趣
有異故,爾時修習便有頓漸。遇於勝教皆成,即無明無別定性。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至名為外道種性一段,明外道性。邪師過繆非眾生咎二
句,意顯此性定是新熏,非自本有。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一句,是結;結上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不定性、外
道性。
以上答修悲智。菩薩修行,不出悲智二利。前問中先智後悲,今答則先悲後
智,意表即智之悲•即悲之智,無先無後,故互明之。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
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修悲,即大悲下化眾生。但有大悲,必能普化;但有方便,必稱根宜;
無其過累也。故思益經云:『眾生行世間,而不知世間;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
相;世間虛空相,虛空亦無相,菩薩知如是,不染於世間。』
開發未悟者,令知妄法本空•真法本淨。示現種種形相者,如觀音隨三十二
類而應其身。逆順境界者,或為眷屬親友,或為怨家,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
若聞得利益故。與其同事者,謂四攝中之一,意該餘三(布施、愛語、利行)。化令成
佛者,不取餘乘也。
菩薩因地之時,必發度生之願。乘此願力所生之處,更不退轉;心若疲倦,
即憶昔願力,以自策勵所為。不是隨情,故云皆依願力;又非希望報恩,亦非愛
見之悲,故言清淨。云無始者,同體大悲•稱性大願,性本具之,非別新得;但
由迷悟有發不發,發即無始。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
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

36
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
域。」』
此答修智,即大智上菩提。願是總相,通悲通智,兩段中皆說願力。具悲、
智、願,即菩提心。漸斷諸障者,理雖頓悟其空,事乃漸除方盡也。障盡即是解
脫,願滿即證大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上來究輪廻之根竟。
前二章,於境之抉擇,已明上求佛道之自悟境及下度眾生之悟他境。此下六
章,於行之抉擇,則分行位、行法、行病患、行方便,層層辨明。

37
┌1圓覺無取無證(譬如眼根不自見眼)。
┌一、總標┤2於實相中(圓覺自性上)實無差別。
│ └3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行位差別。

│ ┌凡夫────(十 信 位)清淨自障─┐
│ ┌1由生至佛漸次│ │
│ │ 差別之隨順覺┤未入地菩薩 (三 賢 位)覺礙為礙 │略
│ │ 性 │ ├分
清淨慧章─┤ │ │已入地菩薩 (十地 聖位)離礙常覺 │四
行深抉擇 │ │ │ │位
──第一 │ │ │ 十一地 │
擇 │ │ └如來────(佛 果 位)即礙即覺─┘
│ │
└二、別明│
│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2頓根無層次之┤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隨順覺性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丙二、行抉擇
丁一、行位
戊一、長行
己一、啟請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
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
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
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
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下,略分修證之位也。既顯覺智之源,又究輪廻之本。已知圓覺凡聖無殊,
但未隨順圓覺從凡至聖如何差別,故次明之。言略分者,三賢統為一位,十地等
覺合之一門,修即修圓覺,證即證圓覺,圓覺無差。而依境修行,先循般若,故
修智以明位地也。
於一味淨覺之中,說輪廻本末種性差別雜染等法,而無乖失,故不思議。立
相之教•染淨超然,破相之宗•染淨俱絕;今顯出覺性,染淨融通,故本所未曾
聞見。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至云何差別,是正問。擧所證覺性,問能證位地。覺心一
味,因果皆差。二義既乖,故爾起問。問意重點則在令末世眾生亦可聞而開悟,
以至能入果位。
己一、許說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38
清淨慧問意,重在令末世眾生聞教開悟漸次能入,故答語直云「乃能為末世
眾生」。
己三、正答
庚一、總顯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
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
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
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
無寂滅及寂滅者。
圓覺自性下,明圓覺無證。非性者,非圓覺自性中有前五性及貪等輪廻差別
之性也。性有者,前世出世間諸差別性皆有圓覺自性也。(簡言之:圓覺自性,非差別
性,而諸差別性中皆有之。)循,隨,通用。圓覺不守自性,隨緣遍諸差別之性,諸性
起時,覺性隨起,故法身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無取
無證者,非當情之境;意即謂:不可以圓覺為所取所證之法,不可以眾生菩薩為
能取能證之人也。
何以故以下,徵釋實相中(圓覺自性上)實無菩薩眾生等差別之相。約有幻垢,
名曰眾生;對離幻垢,名為菩薩;故二者皆空。然前輪廻及此修修證•皆云無者,
前似岸移,此如鏡像。故從第一義真實相中觀察,理智一如,覺性一如,絕智歸
元,無修無證,所謂「智似階差•理絕修證」也。
譬如以下,是喻,眼能見一切,惟不能自見眼根,以喻圓覺不自取證圓覺。
又,眼光矚物時,境則萬差,見即是一,故云平等。但約於凡聖分別勝劣之心•
說平等義,亦無能作平等之者。
眾生迷倒以下,對機說證。初,總標大意。眾生若無迷惑顛倒,則無差別之
義。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及三細六粗;約此以明證覺差別,翻此以顯始覺階位。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者,執之為實也。於滅未滅者,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
鏡明也。妄功用中,七地以還皆是夢中修也,故華嚴經中有夢渡大河之喻。圓明
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茍未永斷二障,皆得名妄;
至二障永斷,是為寂滅。「如來寂滅」者,諸佛同證此理故也。隨,與本相應;
順,與本無乖;謂得相應於「如來寂滅」而非起心別求寂滅。「實無寂滅及寂滅
者」,無能所相想之執,心念不生,不見有寂滅之法,亦無能寂者滅之令寂也。(思
益經云:不為令眾出生死入涅槃,但為眾生度生死二見耳。)
庚二、別明
辛一、答由生至佛之漸次差別
壬一、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
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
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
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39
次,證位階差。先明依位漸證。
妄想我者,我體原無,妄想為有;此指我體•即所執也。愛我者,執為我故,
便生愛著;此指我見•即能執也。我體本無,唯心故有,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
念生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故說無始無明。由執我故,順
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色聲香味觸為細五欲,財色名食睡為粗五欲,)皆迷執之過
也。
教令開悟,即聞熏;淨圓覺性,即內熏。無始妄習,一時悟現,如悟時覺夢;
然迷時即起滅,妄念是我;故妄念不自見於妄念,如眼不自見。今既開悟,心冥
真覺,不以妄念為我,故以冥真之慧,照於起滅之念,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既悟圓覺,復知生滅,則此生乃是憂悲苦痛之勞慮性•即可
了知。言「性自」者,乃此生之性自勞慮耳。
若復有人以下,明息妄隨真。勞慮永斷者,絕求作之心也。得法界淨者,若
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絕諸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為淨;若事法界則分別念處之心、
差別塵境之法、十八界等,當體不生,名之為淨。何者?法界淨穢皆由自心,心
穢則穢,心淨則淨。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者,粗念既盡,得少輕安,於彼淨時心生愛著;於淨起解
名為淨解,繫心在淨故成淨障;非外塵所擾,故言自障礙;作意於覺,故於圓覺
而不自在。是名凡夫隨順覺性一句,結成信位。(此明初修,約十信位言,未接聖流,猶在
凡夫,故云。)
壬二、未入地菩薩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
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前之淨解,是比量所得,故事理未能相應。今修禪觀以求實驗,使從前之比
量的理解,成為實驗到現量見覺。見解為礙者,見前淨解之礙也。是躡前信位•
以辨三賢位之相寄息於異相(指信位凡夫滯於淨解),即覺於念異•念無異相(謂三賢能
覺念異即得念無異相)也。雖斷解礙者,雖超越前位而預顯劣於後也。猶住見覺者,
指正當此位。(即此見覺功用,足以為礙也。)覺礙為礙而不自在一句,結成地前證覺之
相劣於登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此則將礙除礙,故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
地者隨順覺性一句,結成賢位。
壬三、已入地菩薩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
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
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
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
入地者隨順覺性。
有照有覺以下,躡上賢位•以辨此聖位之相寄息於住相(指三賢猶住見覺),即
覺於念住•念無住相(謂登地能覺念住即得念無住相)也。見解為礙,仍是有照,指信
位中淨解;猶住見覺,仍是有覺,指賢位中覺礙之覺;俱名障礙者,正顯前十信

40
三賢之均非也。
唯識見道偈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智無所得,則此常覺不住。常覺(無時不照)即是無分別智,不住(不須用功)即不取
種種論相故,離二取相即此照與照者寂滅,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
彼文雖局於見道,而證理之義十地無殊。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覺;不同地前,
故云不住。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不住矣。以上為不住證之法,次以斷首
喻,後以合明。以礙心,指覺礙之覺,即有照有覺之心;滅諸礙,指所覺之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一句,謂:礙未滅時,即無能滅之義;礙若已滅,無能滅之人;
所以與斷首之喻相合也。
修多羅教以下,為不住教。地前未證真理,難忘言教;登地證理,不住名言;
不住故名真解教。凡設言象,在於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故以標
月之指喻於言教,謂見月須藉指端,悟心須假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
詮心,悟心忘教;存指則失真月,執教則失本心。意令證實忘標,故云畢竟非月。
文殊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故諸佛同以言詮顯理也。登地菩薩
從根本智親證真如法性,便可不須依於經教而能隨順覺性。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
順覺性一句,結成聖位(十地等覺)。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
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
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
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
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明佛地一切智智境界,性相事理無復別二。平等照了一切諸法,智明圓覺
無分別心故,列十對法皆同真實,即所謂見性常住也。又若「見有障可斷•斷已
名覺•覺非究竟」,故「障礙即覺」方究竟矣。障礙,指每對中上句;究竟覺,
指每對中下句。十對者,釋如次: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是識智對。無念則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則為失念,
是識也。覺則離念,念則不覺。今明念本自空,原是無念;覺性平等,絕諸對待;
以是得失俱非,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是成破對。眾緣相會曰成,緣離曰破;又,進修曰成,
毀謗為破。緣無自性,成破一如,而圓覺淨性本無成破,故皆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是智愚對。大寶積經云:『癡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
癡性與佛性,平等無差別。』智愚假立,不離覺性,故皆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是正邪對。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但
有虛名,同唯覺性,故皆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是真妄對。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涅槃
經云:『無明本際,性本解脫。』妄不離真,真外無妄,故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是染淨對。夫戒定慧翻於三毒,三毒本空,
原是梵行。若順若逆,無非方便,故皆梵行。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

41
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是依正對。依正二報,同是真如實性,故同一法性。
涅槃經云:『我以佛眼,遍觀二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
法性也。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是苦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
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而況入塵度生,不以地獄為苦,不
以天宮為樂。心既本空,一切清淨,故寶積經有地獄三昧天宮三昧。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是有性無性對。性指佛性。有性者,人天乃至三乘性
也;無性者,一闡提性也。非唯他日廻心,現已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是縛解對。佛頂經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
虛妄,猶如空華。』然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
上之十對,名相雖異,其意不殊。但緣佛證覺心,心無取捨,故得諸法普同
圓妙。今但引例而已,不更一一推求相即無礙之由。
法界海慧以下,明佛智。法界,賅括一切法而為界,即一真法界,言其廣大
真實。海則言其深淵莫測。以法界與海讚歎佛之智慧,故稱法界海慧。理量齊鑑,
無倒正知,由分別心諸相差別。今海慧離念,故照了諸差別相猶如虛空。換言之:
能照之慧離分別念,自在圓融,猶如虛空不拒一切色相之發揮。此名如來隨順覺
性一句,結成佛果位。
以上四位(由凡夫至如來),對機說證,名為依位漸證,展轉覺前前之非,展轉
證後後之位。
辛二、明頓根無層次之隨順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
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段說忘心頓證。前由普示教門,就機說有深淺;今恐存分別則悟入無期,
故示圓頓安心,即漸次而無漸次以隨順覺性,於覺成真隨順。前是隨相,此當離
相,亦如華嚴經先說差別位地因果,後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別中之平等•平
等中之差別」,此中意趣正同彼也。
妄念者,攀緣取著外法也;念則違覺,故令不起。遇境隨緣,不起人法二執;
隨處了當,不更增生妄念。若求真捨妄,猶棄影勞形;若滅妄存真,似揚聲止響;
有心息妄,亦是妄心;故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境從心現,原是自心;任運依他,
不需計度;無了知即是無計度分別;若加了知,即迷現量。且心體本自知覺,何
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為加矣。心不見心,但不生情計度,自然如鏡照物。
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如眼不自見)?彼當根眾,若聞此方
便法門(指無漸次之法門),心無疑惑,體達分明,領受任持,則坦然自合,亦同金
剛般若經中「不驚不怖不畏甚為希有」等也。以上說忘心入覺,即漸次而無漸次,
故不復有差別。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

42
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若但就現世,即頓機;若推其宿因,已承熏習。佛說下一句,謂:一切種智
(即佛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攝決定無疑,是以如來印言成就。華嚴經云: 『若諸
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種智。)』以
上是驗果知因,印成佛智。
戊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徧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第一偈,圓覺無證。下,對機說證。第二偈首二句,總說大意,下說證位階
差。解礙是信位,未離覺是賢位,入地兩句是聖位,大覺兩句是果位。第四偈及
第五偈,是忘心頓證印成佛智。總結頓漸,故云多方便。

43
┌1一切修行法門,皆以證此圓覺體為究竟,實無差別可言。
┌一、總標┤2隨順根機,則修行方便多至無量。
│ └3今循機性歸納言之,有三種差別。

│ ┌1奢摩他───三止───(定 增)──靜觀(空觀)
威德自在章│二、別說┤2三摩鉢提──三觀───(慧 增)──幻觀(假觀)
行深抉擇│ └3禪 那───止觀不二─(定慧合一)──寂觀(中觀)
──第二┤
、行法抉│ ┌1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
擇──單│三、結說┤2趣入雖單從一門,功成即三皆圓證。
法門 │ └3偏修一行,但名親近;三事圓融,名證圓覺。

└四、校量功德──教化成就百千萬億二乘果,不如有人聞
此圓覺無碍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修行法門抉擇單法門三種事業表解

奢 摩 他 三 摩 鉢 提 禪 那

1. 止 觀 止觀不二

2. 觀 慮 靜慮圓修

3. 定增 慧增 定慧合一

4. 且却 妥噶

5. 靜觀 幻觀 寂觀

6. 空觀 假觀 中觀

7. 體真止 方便隨緣止 息二邊分別止

8. 泯相澄神觀 起幻銷塵觀 絕待靈心觀

附記:教下「術語」,其含義不盡與宗下相同。茲觀其同處而借作轉注
,列如上表。
丁二、行法
戊一、單法門
己一、長行
庚一、啟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
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分別如是隨順覺性,是領前依位漸證;令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
得善利,是領前妄心頓證。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
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
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
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大城喻圓覺,四門喻行門,求圓覺者必須悲智雙修。請問一切方便漸次,是

44
所修之行;問修行人幾種,是能修之人。大寂滅海,即指如來淨圓覺性。
庚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庚三、正說
辛一、總標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
有三種。
在眾生數中名為佛性,在非眾生數中名為法性;如來與一切法,同依圓覺為
體,故皆稱性而言平等,能稱之行實無有二。即如前二空觀門,根塵普淨,貪愛
俱寂,悲智雙行,離相離心,常無所得;一切菩薩無不如斯,隨事雖差,此意無
二故。
然眾生根性利鈍不同;煩惱厚薄,沈掉不等;隨其根性,設教多端,不爾則
難為趣入。楞伽經云:『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為處方;
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故「方便隨順•其數無量」者,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也。循,與隨通;循性即隨根性。眾生根性雖有萬差,而有此三種收盡一切。
辛二、別說
壬一、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
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
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發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以為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
修方為妙行。以,用也;凡夫用妄,菩薩用覺,雖悟即動即靜,為欲對治煩動紛
亂之習,一向以靜境安心,(能悟之智即淨覺心,)用其所悟(所悟之境為淨圓覺)而起修
行。(先悟後修方是真修。)取靜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形色虛空地水火
風見聞覺知,乃至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不取於法為取靜也。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者,念澄智顯故覺得識心上煩動之相;能覺煩動者,必已在靜
上用功也。由前念澄覺識,慧性開朗,因靜生慧故曰靜慧,比隱今顯故云發生。
由慧發生,身心相盡,塵妄不起,名為永滅。客非本性,指塵污自體。由離根境,
內心自閑,寂靜清虛,輕安調暢,喧塵永息,粗重長袪。
茲再作一簡明講解:若已悟圓覺以為行本,即用此淨覺心(能悟之智)而修靜
行,由諸念之澄清,故覺得識心上煩動之相,而靜慧(因靜而生之慧)發生;由此智
慧之顯發•而身心相盡,塵妄不起•從此永滅。既離根境,內心自閑,便能內發
靜定輕安。
由寂靜故以下,言其感應。眾生圓明性體與佛不殊;但以妄情,凡聖似隔。
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徹。理實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現十方

45
佛中。故古德云:『黃昏戌,寂寞身心總無物,恒沙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
佛。』今但約入觀者為主,故云諸佛於中顯現。如鏡中像者,喻諸佛心入行人觀
心•如影像也。修此取靜為行之方便,名奢摩他,為梵語 Samatha 之對音,大致
相當於密教之「且却」,此翻云「止」
,定增故稱三止,此即體真止,靜觀空觀義
也。在本經則稱泯相澄神觀,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準涅槃經釋,即名能
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淨等,結云「以是義故名為定相」。
以上,正說觀門之泯相澄神觀。
壬二、三摩鉢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
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
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
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
者名三摩鉢提。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一句,躡前標解也。心性指識,識與根
塵三和合有,各無自性,但是無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參閱普眼章恒作是念一段。)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一句,正明起行。諸幻,即幻智也;幻者,是能幻之者,即根
本無明;除幻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終息生相,即是除
幻。(換言之:起諸如幻之智,即除滅無明。)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者,隨機應化說法•開示
如幻眾生也。(換言之:復以此幻之智,發為幻用,作諸佛事以開悟如幻眾生。)若依觀心釋,變
起差別幻智,遍觀八萬塵勞之眾,一一稱真清淨,非障非蔽,即為開也。根塵既
消,自他無二,故能內發同體大悲。悲從定起,非其愛見,廣度眾生而無度生之
相,故輕安暢適。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二句,明諸菩薩從此觀門•方能起於悲智而
進至佛果。彼觀幻者非同幻故一句,拂幻法也,即彼觀幻之觀慧已超諸幻化而不
同;簡識殊智,能所勝劣異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一句,拂幻智也,即知超幻之
觀慧亦皆是幻。是諸菩薩所圓妙行一句,總結非幻稱真之行。如種榖依土長苗,
收子之時苗土俱棄;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意謂:悟淨圓覺,依幻法
而起幻智,從幻智而忘心入覺,入覺則前二皆袪。(幻境既空,幻智亦亡,心境能所俱亡,
而淨圓覺性隨而圓證。)修此如幻觀行之方便,名三摩鉢提。三摩鉢提(提或作底),為
梵語 Sampatti 之對音,大致相當於密教之「妥噶」
,此翻云「觀」 ,慧增故稱三觀,
此即方便隨緣止,假觀幻觀義也;在本經則稱起幻銷塵觀,(但因原已含有等持義,一
般譯作三昧,)故前有如幻三昧。
此段經文,文字奧略,茲重為直講如次:『若已悟圓覺以為行本,即用此淨
覺心(能悟之智)而修觀行,了知心性(六識)根塵皆由幻化而有(皆無自性)隨機應化,
發揮幻用以開悟如幻眾生。(做夢中佛事,度如幻眾生。)因從淨覺心起幻觀行,便能內
發廣度眾生之大悲及無度生相之輕安。一切菩薩從此(淨圓覺)起修如幻觀行,漸
次增進。其漸次增進之相:如彼觀幻之觀慧,因已超諸幻化而不同(拂幻法),進
而又知超幻之觀慧亦皆是幻(拂幻智)。如是知幻即離,漸次深入,直至得無所離

46
而幻相永離,(幻境既空,幻智亦滅,心境能所俱亡,)離一分幻即證一分覺,淨圓覺性隨
而圓證(非幻稱真),如苗滋長。』
以上,正說觀門之起幻銷塵觀。
壬三、禪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
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
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
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以淨圓覺心,是躡前兩種觀所依;不取幻化是離第二觀,不取諸靜相是離第
一觀。修禪寂者,以不取為功夫,二俱不取即無所依,無所依乃依絕對靈心耳。
有身有心,悉皆是妄;了知是能,身心是所,託所起能,故二皆礙。身觸之覺,
心緣之知,由此分別,障正知見;「無知」,指無所知見,即所了身心;「覺明」,
指靈妙之體;「無知覺明」
,乃指終日覺而未嘗覺•終日明而未嘗明者也。然此無
知之覺明,乃是絕對靈心,不依諸礙(統指礙與無礙諸對待相),不著邊際方所:欲言
空寂,不似太虛;欲言相用,不從緣起;欲言知見,異於分別;欲言頑礙,異於
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類。故諸經教於「寂靜
空無」呵為邪小,於「知見明覺」無泯無存,各有深意。今此欲入觀門,恐「知」
字引分別念,故宜但云「明」云。諸礙,指身心能所以及礙與無礙諸對待相;不
依者,直造靈明也。永得,謂究竟常然;超過,謂迥殊對待。礙境,指前「觀幻
涉於煩惱」;不取幻化即超過礙境,謂離事障。(不似修三摩鉢提偏取於幻化之觀。)無礙
境,指前「取靜同於涅槃」;不取靜相即超過無礙境,謂離理障。(不似修奢摩他者偏
取於靜相之止。)
受用,屬己資緣;世界,共居國邑;以及宛然形質之身與還有見聞之心。相
在,謂不異尋常;塵域,謂不離舊處;此由執認,沒體同他,今不生情,豈拘靈
照?二障既離,則外遺世界•內脫身心,雖表相在塵勞之域,而受用世界及身心,
但如器中鍠然之韻。鍠然,取其聲勢,不取訓字,應云如今器聲鍠鍠出外;器喻
世界身心,聲喻靈明觀智;聲越器外,非諸器所能拘,故聲聞四遠而器局本處,
以喻觀智約身心修得而身心所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而身心不離舊處。煩惱涅槃
喻如器,不相留礙喻如鍠。(辨疑誤云:器是樂器之通稱,鐘是樂器中一數,然鍠正因鐘聲而正不
取鐘體。比如大雅作樂,眾器同時發聲時,唯鐘聲清徹,透出眾樂器聲之外,故云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
惱涅槃合眾樂器聲,不能雜礙鍠聲故鐘獨出,煩惱涅槃之外為絕對靈心也。)不取幻化,幻化即寂;
不取靜相,靜相即滅;非故寂之滅之,但是真心實理,非對靜幻名為一心,並非
息動之寂•生已而滅,故云「內發寂滅」。
茲再作一簡明講解:若悟圓覺以為行本,即用此淨覺心(能悟之智)而修寂行
(定慧合一),不偏取幻化之觀,不偏取靜相之止,(與第二觀及第一靜行之偏修者不同,)
因為了知幻化身心皆為罣礙,故皆不取也。淨覺心上無妄想分別知見(無知)之覺
明體(絕對靈心),不依幻觀之涉煩惱,不依靜相之著涅槃,身心能所以及礙與無礙

47
諸對待相(諸礙)皆不依著,故得永超礙無礙境(永離事理二障)而直達靈明覺體。二
障既離,絕對無礙,始可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其受用世界及身心,雖表相上仍
在塵勞舊域,但靈智已非世界及身心所能拘,譬如眾樂器中鍠然聲韻之獨出遠播
於外•已非器所能拘,煩惱涅槃亦不能使靈明覺智有所拘礙;由此便能內發寂滅
輕安。
在觀之時,用心同佛,故云「妙覺隨順寂滅」。此種境界,人所不見,自己
心識之量亦不能造,不可以識識智知,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即無人我二相。)
一切眾生壽命,但為浮想任持,本無實體。其猶空雲,是空之浮氣,了知虛
空者即知浮雲畢竟非空;眾生壽命,是真之浮想,了知真寂者即知眾生壽命畢竟
非真。(即無生壽二相。)修此取寂為行之方便,名為禪那。禪那,為梵語 Dhyana
之對音,此翻云寂,亦云靜慮圓修。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
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故禪那即止(靜)觀(慧)不二•定慧合一義,亦
稱寂觀、中觀,在本經則稱絕待靈心觀。一玄案:宗下以般若與禪那之統一為禪,
所謂「定而不慧則非定•慧而不定則非慧」 ,原本是一,並無先後。故已比原義更
為廣大真實矣。
以上,正說觀門之絕待靈心觀。既是定慧合一,云何絕待靈心?正由二不偏
滯,直造心源,故定慧一。然經文中,釋相則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顯雙非絕待;
後但約義以結,故取雙是齊融;雙遮雙照,絕對齊融,皆是中道,故釋相與結名
互顯。
三觀文初皆標「悟」者,聞前經領解故,謂:初靜觀,修文殊章中解;次幻
觀,修普賢全章普眼前半章之解;後靈心觀,修普眼後半章金剛藏全章之解;對
前經起行,昭然可見。
上來三種法門:奢摩他,即三止(定增)中之體真止,亦即空觀、靜觀、泯相
存神觀,依真證理修,證空如來藏也;三摩鉢提,即三觀(慧增)中之假觀、幻觀,
亦即方便隨緣止•起幻銷塵觀,依俗諦理修,證不空如來藏也;禪那,即離二邊
分別止,亦即止觀不二、定慧合一、中觀、寂觀、絕待靈心觀,依中諦理修,證
空不空如來藏也。
辛三、結說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
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二法門,依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亦皆趣入圓覺,始終不離,故云親近
隨順。佛及菩薩同證同修,而隨機隨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具修
多行,若三五若百干,同之與異,隨類難準,然必皆依此三種事業。但不可執為
定三非一,亦不可執為是一非三。趣入雖單從一門,功成即三皆圓證。若偏修一
行,但名親近;三事圓通,名證圓覺。
辛四、顯利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
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48
此為校量顯勝,聞此(此無礙法門即指三種方便)者,聞慧;隨順者,思慧;修習
者,修慧。一剎那頃,時間極促,豈況長時修妙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以上,說修單法門三種事業竟。下章,兼明單複修習,而正明在三法門之變
化離合,依如是三種事業之旨而詳明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49
┌1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總 標┤
│ └2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辨音章 │ ┌奢摩他───(唯取止靜)────澄渾息用觀
行深抉擇│ ┌1單修┤三摩鉢提──(慮觀如幻)────庖丁恣刃觀
──第二┤ │ └禪 那───(止觀等寂)────呈音出礙觀
、行法抉│ │
擇──複│ │
法門 │ │ ┌止(靜),觀(慮)──運舟兼濟觀
│ │ │止(靜),禪(寂)──湛海澄空觀
│ │ │止,觀,禪 ───首羅三目觀
│ │ │止,禪,觀─────三點齊修觀
│ │ ┌以止為首 ┤止 , 觀─────品字單雙觀
│ │ │之複修 │ 禪
│ │ │ │止 , 禪─────雙頭獨足觀
│ │ │ │觀
│ │ │ │止 , 觀─────果落華敷觀
│ │ │ └禪
│ │ │
│ │ │ ┌觀 , 止─────先武後文觀
│ │ │ │觀 , 禪─────功成退職觀
│ │ │ │觀,止,禪─────幻師解術觀
│ │2複修┤以觀為首 ┤觀、禪,止─────神龍隱海觀
│ │ │之複修 │觀 , 止─────龍樹通真觀
└二、別 說┤ │ │ 禪
│ │ │觀 , 禪─────商那示相觀
│ │ │止
│ │ └觀 , 止─────大通宴默觀
│ │ 禪
│ │
│ │ ┌禪 , 止─────寶明空海觀
│ │ │禪 , 觀─────虛空妙明觀
│ │ │禪,止,觀─────舜若呈神觀
│ └以禪為首 ┤禪,觀,止─────飲光歸定觀
│ 之複修 │禪 , 止─────多寶呈通觀
│ │ 觀
│ │禪 觀─────下方騰化觀
│ │止
│ │禪 , 止─────帝青含變觀
│ └觀

└3圓修┬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止
└於諸性相無離覺性。├觀─────如意圓修觀
┘禪
戊二、複法門
己一、長行
庚一、啟請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
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
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諸方便,指前三種法門。前說三法門,雖行相分明,未審諸菩薩所修為復
一人具三?為三人各一?為前後?為同時?為依次?為超次?故先問所修,後申
所以問之故。
庚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
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
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庚三、正答

50
辛一、總標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
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此正答中之舉意標數。一切如來下二句,明所依之本。依於淨圓覺心,根本
上不須有修習之事;一切修習方便漸次,皆依幻未永離障未盡斷而後可說。一切
菩薩下二句,正明諸輪大意。輪者摧輾義,能摧惑障令正智轉,故名為輪。或謂:
三種法門通稱為定,變化離合•輪替修習,故稱定輪。
辛二、別說
壬一、明單修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
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自此以下二十五段,為正答中之觀網交羅,別說二十五輪,即依於前章三種
法門而示單複修習之方式。初有三輪單修止(靜)觀(慮)禪(寂),次有二十一輪
交絡止(靜)觀(慮)禪(寂),後有一輪圓修止觀禪寂。讀本段時,應先參讀上威
德自在章單法門別說奢摩他一段。(其首初方便則應讀下圓覺章修奢摩他一段。)
若諸菩薩下,(此下各段均同,)亦應一一有「悟淨圓覺」四字以為起行所依;
為前經文有故,恐繁複故,略而不載。此下三段,皆首標「唯」而結云「單」,
意顯不兼餘二;力所未兼,非輕餘行也。依此段單修一輪而言,唐代惟慤法師稱
之為「澄渾息用觀」。
唯取極靜者,取靜為行,一門深入,不兼餘事也。由靜心之力,覺身心空。
瞥念尚無,煩惱何據?煩惱不起,即是覺心,故云「究竟成就」 。不起法空之座,
便入寂滅涅槃。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
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讀本段時,應先參讀上威德自在章單法門別說三摩鉢提一段。(其首初方便則應
參讀下圓覺章修三摩鉢提一段。)
依此段單修一輪而言,惟慤稱之為「庖丁恣刃觀」。庖丁為文惠君(梁惠王)
解牛故事,出莊子養生主篇;以喻菩薩利眾生萬行,應緣入俗而自智無傷。
修觀以起幻為行,故云「唯觀如幻」。變化世界種種作用者,能將世界自在
變化而起種種作用,如娑婆變為淨土•地獄變為天宮,苦樂淨穢皆如幻也。菩薩
修如幻觀,在觀之時,同心同佛,亦能依於佛力起此作用,故云「以佛力故」。
但菩薩雖觀一切世界咸同幻化•了無實性,而常作如幻佛事•文殊章所謂「有大陀
羅尼名為圓覺」者是;故今之「於陀羅尼」,即是「於圓覺門」。寂念是修禪那工
夫,靜慧是修止工夫,於圓覺門不失前後二法之工夫,可見一門深入亦仍是三法
圓具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讀本段時,應先參讀上威德自在章單法門別說禪那一段。(其首初方便則應參讀下

51
圓覺章修禪那一段。)
依此段單修一輪而言,惟慤稱之為「呈音出礙觀」。意謂:器質音融,隨叩
應響;聲韻之呈,出離諸礙也。
諸幻無邊,難可窮究,故直云滅,滅者絕念也。作用施為,又妨禪寂,故云
不取。修禪那者以不取為工夫,靜相幻化二俱不取即無所依,無所依乃依無相真
如耳。入佛境界經云:『諸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所觀。』
獨者,不假諸行也。但與圓覺真心相應,煩惱自無所有,無所有處即證實相也。
以上三輪,說單修三法門竟。以下二十一輪則明交絡三法門之複修。初七輪
靜止為首,兼於幻寂;次七輪幻觀為首,兼於靜寂;後七輪禪寂為首,兼於靜幻。
寂與靜異者,靜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靜祇是定,寂是涅槃。(靜定的至靜亦有
誤稱為寂靜或禪定者,但此寂字或禪字祇可作靜定的形容詞看,異於禪寂之寂或涅槃的寂滅之寂。)
壬二、明複修
癸一、以止為首之複修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
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取止靜(靜慧所證),即標靜止為首。以靜慧心照諸幻者,即從靜躡踪起行兼
修幻觀。若無靜慧,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
以上說初七輪之一,惟慤稱之為「運舟兼濟觀」。修靜以出塵即運舟,發慧
以化物即兼濟。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
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由「靜慧」證取「至靜性」 ,「寂靜」也;此寂靜之寂,與禪寂之寂不同,故
此句與上段第一句相同,同標靜止為首。斷煩惱是因亡,出生死是果喪,(煩惱是
生死之因,煩惱斷即生死可永出,)故「便斷煩惱」下,(與下段「後斷煩惱而入寂滅」句同,)
是躡至靜而修禪寂。
以上說初七輪之二,惟慤稱之「湛海澄空觀」。先湛海則波瀾不動,即至靜
(止)以反流;後澄空則水性清明,即寂滅(禪)以顯性。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
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寂靜慧,靜也;復現幻力等,幻也;斷煩惱而入寂滅,寂也。以上說初七輪
之三,惟慤稱之為「首羅三目觀」。三者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至靜力,靜力;斷煩惱已,寂也;後起下二句,幻也。煩惱既斷,愛見已無,
則入塵垂手,不慮染著,自在無礙,故後起之行無不淨妙,可解眾生之縛。
以上說七輪之四,惟慤稱之為「三點齊修觀」。三點者,如梵文伊字(□);
一人俱修三法門,此「齊」字應解作「俱」,非謂同時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

52
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至靜力,靜也;心斷煩惱(有心於斷而未盡斷時)是寂,後句是幻,齊兼幻寂。
以上說初七輪之五,惟慤稱之為「品字單雙觀」。先單修靜如品字上口,後同時
齊修寂幻如品字下兩口,故云單雙。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
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齊標靜幻,後兼寂。此輪與前輪異,前輪靜獨為初,後始齊兼寂幻;此輪
則靜與幻齊為初,後始單兼於寂。以上說初七輪之六,惟慤稱之為「雙頭獨足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
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齊標至靜寂滅,後兼幻。以上說初七輪之七,惟慤稱之為「果落華敷觀」。
果落者,即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敷華,復以幻觀入有情界度諸眾生,
同令獲得涅槃之果也。
以上七種複修,皆以修止為首,茲為便覽計,重行分列如下表:
1、運舟兼濟觀──止,觀。
2、湛海澄空觀──止,禪。
3、首羅三目觀──止,觀,禪。
4、三點齊修觀──止,禪,觀。
5、品字單雙觀──止,觀。

6、雙頭獨足觀──止,禪。

7、果落華縛觀──止,觀。

癸二、以觀為首之複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
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說次七輪,一一標幻為首,而兼餘二。此為次七輪之一,惟慤稱為「先武後
文觀」
。武王代紂,後銷戈□為農器,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已•後入靜止。是以終
日度生而無度生之相。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
摩鉢提•後修禪那。
此為次七輪之二,惟慤稱之為「功成退職觀」。菩薩發慧利物即是功成,修
寂內證名為退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
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作佛事,幻也;安住寂靜,靜也;斷煩惱,寂也。此為次七輪之三,惟慤稱
之為「幻師解術觀」
。謂:先起變化如作術法;後靜止,而終歸寂滅,如解術也。

53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
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無礙作用,幻也;斷煩惱,寂也;安住至靜,靜也。此為次七輪之四,惟慤
稱之為「神龍隱海觀」。謂:起幻法化眾生如神龍之飛騰,歸寂滅,而安靜止,
如神龍之隱海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
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方便作用,幻也,二俱隨順,齊兼靜止禪寂也。此為次七輪之五,惟慤稱之
為「龍樹通真觀」。謂:先起幻,後歸至靜寂滅;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
習真乘自階聖果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
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齊標幻靜,後兼寂。此為次七輪之六,惟慤稱之為「商那示相觀」。商那
和修即優婆毱多之師,先以神力作用而示至靜降伏毱多慢心,後歸寂滅。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
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齊標幻寂,後兼靜。此為次七輪之七,惟慤稱之為「大通宴默觀」。謂:
大通如來先化用利物歸寂,而後安住至靜也,無作者,不假功用也。
以上七種複修,皆以修觀為首,茲再為表列如次:
1、先武後文觀──觀,止。
2、功成退職觀──觀,禪。
3、幻師解術觀──觀,止,禪。。
4、神龍隱海觀──觀,禪,止。
5、龍樹通真觀──觀,止。

6、商那示相觀──觀,禪。

7、大通宴默觀──觀,止。

癸三、以禪為首之複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
那•後修奢摩他。
說後七輪,一一標寂為首,而兼餘二。此為後七論之一,惟慤稱之為「寶明
空海觀」
。佛頂經云:『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禪寂靈心即本覺明,如寶明也;
後至靜而安住清淨,如空海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以寂滅力,寂力;而起作用二句,是兼幻觀。此為後七輪之二,惟慤稱之為

54
「虛空妙用觀」。謂:禪寂靈心之體如虛空,起化即妙用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寂滅力種種自性一句,寂也;安於靜慮,靜也;起變化,幻也。入塵不染,
而能隨順種種自性以行化度。此為後七輪之三,惟慤稱之為「舜若呈神觀」。舜
若即虛空神,遇日光映之則暫現,喻此先寂次靜後幻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寂滅力無作自性一句,寂也;(無作者,不假造作也;)起於作用,幻也;清淨境
界歸於靜慮二句,靜也。此為後七輪之四,惟慤稱之為「飲光歸定觀」。飲光即
大迦葉,先證禪寂,次起神通,後歸至靜者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寂滅力種種清淨一句,寂也;而住靜慮起於變化二句,齊兼靜幻也。此為後
七輪之五,惟慤稱之為「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先成道證如來體,後於塔中發起
法華如靜幻無礙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
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齊標寂滅至靜,後兼幻。此為後七輪之六,惟慤稱之為「下方騰化觀」。
即法華菩薩六萬恒沙從下方湧現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
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齊標寂幻,後兼至靜。此為後七輪之七,惟慤稱之為「帝青含變觀」。此
寶含諸物像,對即應變,應而還空;以喻禪寂靈心包含德用•應緣起幻,而復安
靜。
以上七種複修,皆以修寂為首,表列如次:

1、寶明空海觀──禪,止。
2、虛空妙用觀──禪,觀。
3、舜若呈神觀──禪,止,觀。。
4、飲光歸定觀──禪,觀,止。
5、多寶呈通觀──禪,止•

6、下方騰化觀──禪,觀。

7、帝青含變觀──禪,止。

壬三、明圓修

55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
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最後一輪,圓修三種法門,惟慤稱之為「如意圓修觀」。如意寶珠,四方俱
照,以喻大智頓覺•三種齊修也。即止即觀即禪,任舉其一而餘二齊具也。
以圓覺慧者,稱圓覺而發慧也。圓合一切者,由圓覺合理,理即非理,故全
即事;由圓覺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如是圓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
等,舉體相應,是為圓合,中道義諦於是現焉。非理非事雙遮顯中,即理即事雙
照顯中,遮照同時是為圓覺。
於諸性相無離覺性者,依性修靜止,依相修幻觀,依覺性修禪寂也。清淨隨
順者,二十五輪雖云依於未覺幻力而顯差別,要皆為圓覺門之修習故也。
茲再依表式獨列一條以說明圓修一輪如次:


如 意 圓 修 觀 ── 觀 ──

辛三、結示依修習之方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
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
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
疑悔,即不成就。』
以上,說二十五輪竟。是名菩薩至修行如是二句,結成正因。若諸菩薩以下,
總示修習。示修此二十五輪之時,於事中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三業事理,當具足
修習。持梵行,戒也;寂靜(止息妄情),定也;思惟(一心正念),慧也;具戒定慧
心,在此止觀禪寂法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求哀懺悔經三七日者,多生業累•
恐障淨心,懺悔求哀•發露先罪,日數若少•慮不精誠,三七日中•已彰懇禱。
於二十五輪至隨手結取四句,謂:若自有樂習一門,儘可隨便積修;若勝劣
難分不能自決,則書此二十五輪名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虔誠精祈一行,
信手結取不加簡擇。依結開示二句,依所捻結中所示,頓漸自矢,無貪其餘。一
念疑悔即不成者,心懷疑阻則併失前功,縱使再修亦較難成就。
己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
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
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
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偈中「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兩句,簡非所為也。長行中無,今為兩釋:
一者,兩句皆作上根釋,謂唯除上根圓頓悟解之人及於一切定相之法不隨順者•

56
則不必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捻結等。不隨順法者,不執諸相•即不隨順倒法,既不
執相隨倒•即隨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即是前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
故除外之。二者,下句作無信下根釋,謂如一闡提之都不信者,即不能隨順正法
者,故亦除外。若依第二釋,則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也。

57
┌由認四相,展轉生妄之過患; ┐
┌1總明┤但以認我故,非覺心違拒之過患;├總敍過患緣由
│ 四相└我相既在,動念息念俱歸迷悶。 ┘
┌一、四相為┤
│ 迷悶所│ ┌我 相┬眾生心所證者──────┐
│ 因 │ │ └能所未忘.即是我相。──┴約事驗我。 ─┐無
│ │ │人 相┬悟我相之非, ─────┐ │別
│ └2詳明┤ └心存少悟.即成人相。──┴悟我成人。 │有
│ 四明│眾生相┬了證了悟而免我人相諸過─┐ ├我
│ │ └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了迹迹生。 │知
淨諸業障章│ └壽命相┬覺前三相之過,心存少覺.┐ │我
行深抉擇│ └業智相續未忘,名壽者相。┴潛續如命。 ─┘盡
──第三┤ 者
、行病患│
─自心病│
│ ┌認我取證.終不為真 ─┐
│ ┌1存我失道┤說病為法.增益諸病 ├不能入清淨覺
│ │ │將凡濫聖.是增上慢 │
└二、四相為│ └趣果迷因.增長我見 ─┘
修行病│
患 │
└2斷惑成因┬未除四種相,不能成菩提;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丁三、行病患
戊一、自心病
己一、長行
庚一、啟請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
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
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
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
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
復始。
不思議事,謂:前總明觀行,一向稱理而修,猶可領解;乃於一味之中廣張
諸輪屈曲差別,差別不乖一味,尤為難見,故不可思議。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一句,
即指三種法門,遠成所答文殊之問。令諸大眾以下至深自慶忍一小段,是悟因行。
夫果德稱真,約理可照;因行治染,體解是難;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故深慶
之。
若此覺心以下至迷悶不入,是此淨諸業障章正問。此中問意不說本來都迷,
意明:已知覺性圓明諸法清淨,何得凡心宛在不合覺源?所作所為情猶憎愛?自
他全別,難自渾融;比對果人,天地懸遠。覺心本淨,悟即應用。更有何法染污.
令我用心異佛?
法性者,諸法之性。若直談心性本體,則名覺性;若推窮差別之法皆無自體.
同於一性,即名法性。今摧破四相,豁融諸法,全同覺性,故云開悟法性。前文
但云覺性,唯此段經文云法性,意在此矣。
庚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58
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淨諸業障一章,除我入覺。雖約計執淺深說有四相差別,然唯是我見;故
經文除別列四名之外,節節皆有我字。若除此執,便是圓覺,故云入覺。
庚三、正答
辛一、正明四相為迷悶所因
壬一、總明四相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
及與「壽命」。
從無始來者,未曾悟故,故下有生盲之喻。妄想執有者,無中橫計故。我、
人、眾生、壽命,以我執為本,統唯我相;但由所計所執之不同,展轉約義而立
四相之異名。四名復有二相:一,迷識境(但約凡夫識境之迷),謂:取自體為「我」,
展轉異於餘趣為「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為「眾生」 ,計我一報命根不
斷而住為「壽者」,如金剛經論所說。二,迷智境(乃求道者智境之迷),即此圓覺經
說,見下經文當知。今列四相表解如次:

四相(凡夫識境之迷與求道者智境之迷)表解
識境四相(見金剛經論) 智境四相(見圓覺經)
我 於五蘊法中計有實我, 眾生於涅槃之理,心有所證,取其所
相 有我之所有也。 證,執著不忘而認之為我。

人 於五蘊法中計我為人, 比前我相已進一步,不復認證為我,
相 異於餘趣也。 尚持我悟之心。

於五蘊法中計我依五蘊而生,盛衰 比前人相又進一步,雖已超過我人之

苦樂種種變異相續也。 相,尚存了證了悟之心。

壽 比前眾生相復進一步,雖已超過「了」
於五蘊法中計我一期之壽命,成就
命 心,尚存能覺之智,如彼命根潛續於
不斷而住有分限。
相 內。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
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真我本有,迷之謂無;妄我本空,執之謂有;四相皆是顛倒橫計也。由執四
相為實我體,所以於自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違我者憎,愛憎皆由我執,
故曰由此。四大五蘊.迷性妄生,眾緣假合.已是虛妄;更於其上重執我人(愛
,故曰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以此二妄(妄體妄境相依)故,生起造作種種妄業;業
憎)
能引至苦樂之果,故名業道。業成即受生死流轉,生死流轉是所至之果。厭三界
不安皆如火宅,息緣斷惑,趣寂耽空,志在灰身滅智,故曰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見有涅槃,仍由我證,即是法愛,我相宛在,故名妄也。)
以上,說展轉生妄之過患。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59
前問「云何迷悶不入」
,今答謂:由認四相展轉生過;縱離六道,復隨二乘,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前問「因何使諸眾生不入」,今答謂:非因覺性違拒使能入
者不入,但由「認我」故不入也。諸能入者,自是信解行等,入時既非覺入,不
入亦非覺拒,覺體原無出入;故入與不入•無責於覺也。
以上,說違拒覺心之過患。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
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
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動念指苦集(起惑造業)方面言,息念指滅道(沈空滯寂)方面言。動念既為背覺,
息念即合契真,何故皆稱迷悶?何以故下,即釋此正明。由將無始住地無明為我
主宰故,動是我動,息是我息,我相既在,動息俱迷。此是直釋,即對徵之釋。
生無慧目者,未曾悟故。前得本起因地,則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無明,則一
切皆是魔業。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則云一切是覺;今以無明為本,則云皆是
無明。由愛故得身,斷身即違愛,人身縱使卑陋病苦,亦自保命終不能斷;斷餘
或可,自斷誠難。認我亦爾,斷一切煩惱惡業容有得者,欲令斷我則是難能。何
以故?我終不能還斷我故。又,有我故必不覺我,如眼不自見故。必情忘想盡,
與覺一體,覺是真性則妄我本無,方名為斷。此是轉釋,即委細釋於前文本起之
義。
以上,說動息俱迷之過患。是故當知以下,結之以成障道之所以云。此處之
隨順,猶言融洽。相續者,本從無明而生憎愛,憎愛還熏無明,種子現行相續不
斷。將此求道,喻如緣木求魚。寶積經云:『於身生寶愛,不離於我人,彼作是
修行,由斯墮惡趣。』
以上三段,總敍過患緣由。
壬二、詳明四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
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則知有我;是
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
皆是我相。
自此段以下,別釋四相。首為約事驗我。我難自見,約事證知,但驗自他各
殊,即證自中有我。設令修道,捨妄證真,但覺有心,總名我相。
譬如下,約喻以釋。弦是緊急或緊張,緩是緩慢或弛緩,皆是肢體不調手足
失度之狀。意謂:修道者燕居靜室或隱深山,心絕經營,境無違順,習閑成性,
暫得忘情,不覺自他,謂證無我;若違順所逼,宛有心生,(如下經文「若復有人歎謗
其法即喜恨」等,)心既未平,方知我在。
其心乃至下,結指細相。意謂:非但證知二乘涅槃為我相,設使證知如來涅
槃,亦是我相。蓋如來涅槃但覺體,非別有可證。今雖證得涅槃乃至證於如來,
只此不忘能所,即是我相未除。文中「心」字指第七識,所證即第八識見分, 「者」

60
字正指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
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
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次為悟我成人。悟證,覺前非也,悟前我相之非也;「者」字正指人相。不
認我,不作證心也;所悟能悟,同前非也。絕所證之過,除能悟之累。若少作悟
心,即成人相。亦即此超過一切證者之「悟」 ,悉為人相。此悟乃推論比量之義,
故以心悟名為人相。其心乃至下,正明正智不袪即是存悟,存悟即著人相。(縱能
悟到「證得涅槃仍是我者」,若有悟心少存,即落人相之執。)備殫者,無所不盡也,殫盡其修
行過程中所證之理也。倘存些微能所悟心,則雖殫盡證理,仍未能離此細相也。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
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
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
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
有所了,名眾生相。
又次為了迹迹生。前二相俱是心迹,總不執之,故免我人。然此了心,又亦
是迹,故云「了迹迹生」。了前能悟,悟是所了;悟既成所,了又名能;展轉無
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對待。了此「無定」(即下文「不定執一」及「不執主宰」
,故離前非,計所不瓪,謂免諸過;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生者,
義) 「不定執一」
之謂也。
了證指了我相,了悟指了人相,故云「皆為我人」
。了「證者」空則我不及,
了「悟者」空則人不及,「不執主宰」故離我人,心不忘了故即眾生相。兩見所
不及者之「者」字正指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
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末上為潛續如命。都無所執,但擬修行,由不起心,免前三過;即此無執之
業智相續未忘,非故生心,故云潛續。
心照清淨者,即心之照故云清淨,即自覺也;覺所了者,覺前三相,即覺他
也;覺彼所了證悟等盡徹心源,無別能了而為了所不及者,故云心照。「者」字
即指壽命相。一切業智者,即此門之覺心,擬將此智修習一切無漏之業故也。壽
命相門中之覺仍是業智,雖能除妄而不自除,故不自見。此業智未忘,即壽命相。
猶如命根者,一以取喻心滯覺相而不自見,兼取相續不斷之義。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此段,細釋上一段,若心照見.是此門之覺相,一切覺.是通指諸相,皆為
塵垢.是統言過患。由將此心.見前諸覺,故不離塵,以心未忘故;此是釋此門
過患之所以。其下,以喻反釋:湯銷冰盡,更無能知盡者,反明此業智未忘.心
存少覺.即是我病未盡。喻如冰若言我盡,即此言盡之冰便是不盡。若以法正合,

61
應云「無別有我知我盡者」。
辛二、結示四相為修行之病患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
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自此段以下,明存我失道。不了四相至但名有為,謂由前四相皆有取證也。
既將此心修行,則行行皆帶能所,故不成聖,正同華嚴「多劫六度不名菩薩」也。
夫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證相,則正法亦同末
世。若遇此教,了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
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先徵釋不了四相不成果聖果之故。良由認我取證,終不為真。認賊為子下,
以喻釋。意謂:六根取境•猶可制禦,藏識妄我•難以辨明,故如來藏中功德之寶•
念念衰耗,由此貧窮•難集福智。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
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再徵釋取證云何妨道之故。良由心有愛憎,終非解脫。夫生死輪廻本自愛憎,
欲求解脫須盡此源。今愛涅槃還是本愛,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殊,僧
愛原是本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為涅槃相,自是相似涅槃。本
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即生死根,愛根憎苗,自非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
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再緊躡上段徵釋何知證法非解脫之故。下文再以讚毀驗我釋之。良由實證者
必無我,無我故即無瞋喜;今為法瞋喜,即知證法非真,我未盡故。壽命相中之
覺,仍是業智,亦即我相之未盡者。此段正標我未盡,下段再以讚歎毀謗驗之。
「法」字,指上段中之涅槃相;「微證」
,指證、悟、了、覺,但不可自計以
為清淨耳。如果自計以為清淨者,即是法執。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
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
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世境違順粗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為法瞋彼度此,不知此心原是
我相。
潛伏藏識者,種子也;遊戲諸根曾不間斷者,現行也;遇境則發,相續流轉。
彼修道者三句,結成障覺。以上說認我為真之過患。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
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
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段則是說病為法之過患。若知我空則無毀我者,若見有毀我者則未得我
空;有我說法則我未斷,若知我空則無我說法。經文於毁者言無,於說法者言有,

62
反順以明過患也。
說病為法,指上反順所推之過患,即是四相;四相若存,總名為病。以病為
法,誠可憐憫。帶病修行故增諸病,反言之,則稱實修行唯益實德。末句,結成
障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
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
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段,說將凡濫聖之過患。佛說了義稱理法門,皆言「心境本空•惑念本淨•
凡聖不異•因果皆圓」,就佛見之•理實如此。唯眾生迷倒已久•種習根深,縱令信
解法門,現用亦隨原來之念,但以分別心識解他無礙言教,謂言佛意亦祇如此;
此為抑聖同己。心既是念故不覺念,不知「冥通證入」 ,異於隨相信心,「認佛平
等」之譚,不能斷惑求證。故印言「終不成就」 ,正如華嚴謂「如貧數他寶」也。
未得未證兩句為騁己齊聖。今謂得謂證者,是增上慢人。若自知不證而言證者,
則根本戒中大妄語戒,非此文意。然諸聖人形類不定,得與不得•內證在心,何
以辨他未得未證?故觀心行以驗真虛。夫聖人用心,他己無二,見他勝進或法教
流行,念念歡喜,必能隨順。自驗自心如此,或即證悟不虛。若己衰他順則嫉,
己盛他衰則喜,則已驗出凡情,縱令深解妙境,但屬心之所緣,勿錯認之謂得謂
證。
由彼眾生,雙指「抑聖同己」及「騁己齊聖」兩類之人。未斷我愛者,見勝
進嫉妒,亦由我愛也。末句,結成障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此段,說趣果迷因之過患。希望成道,趣果也;無令求悟唯益多聞,迷因也。
即知先須悟道,然後多聞增益。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數,不務了心;心既
不通,解義唯多則我見唯長。華嚴經云:『不能了自心,增長一切惡。』大智度
論云:『多聞無智慧,是不知實相;譬如大闇中,有燈而無目。』皆正同此。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
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
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
覺海。』
但當精勤以上一段,明斷惑成因。令得,修也,謂修真實境中一切功德妙用;
令斷,斷也,謂斷顛倒境中一切障礙之法,對境不生貪瞋愛慢(根本煩惱愛攝於貪)
諂曲嫉妒(小隨煩惱)。重擧彼我恩愛者,生死根本最難拔故,念盡則自他俱寂矣。
漸次成就至不墮邪見,結成因也。末兩句,反釋以明不生憎愛則入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63
剎,具云剎多羅,為梵語 Ksetra 之對音,此云國土世界,即境域也。悟剎,
如云悟境。

┌證┬七識執持八識見分而有證,──┐
│ └有能證所證即是我相。 │
│ │
├悟┬已悟前證之妄,而必存少悟, │
┌一、自心病┤ └即為人相。 │
│ │ ├四相滅己
│ ├了┬已了證悟之非,而存有了心, │見性成佛
│ │ └即眾生相。 │
│ │ │
│ └覺┬已覺前三過患,而能覺未空, │
│ └即壽者相。 ┘
禪行病患┤
(禪病)│
│ ┌作┬病在生心造作,作意覓佛;──┐
│ │ └圓覺性非作得故。 │
│ │ │
│ ├任┬病在任意浮沈;身心放蕩; │
└二、邪師病┤ └圓覺性非任有故。 │
│ ├四病遠離
├止┬病在強壓妄情;心存止息; │究竟涅槃
│ └圓覺性非止合故。 │
│ │
└滅┬病在滅除心境;沈空滯寂; │
└圓覺性非枯寂故。 ┘

64
┌1心不住相(離凡夫煩惱境界)。
┌一、求善知識┤2不著二乘境界(離二乘滯寂境界)。
│ (正知見人│3雖現塵勞,心恒清淨(染中不染境界)。
│ ─四法)└4示有諸過,常讚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同自造諸)。

│ ┌1生心造作病┬病在驅馳覓佛, ───┐
普覺章 │ │ └圓覺性非作得故。 │
行深抉擇│二、依離四病┤2任意浮沈病┬病在放縱身心, │
──第三┤(作任止滅)│ └圓覺性非任有故。 ├四中皆無觀慧,
、行病患│ │3止息妄情病┬病在心存息滅, │率心偏住一行故。
─邪師病│ │ └圓覺性非止合故。 │遠離此四病,
│ └4滅除心境病┬病在執空住寂, │證得般涅槃。
│ └圓覺性非枯寂故。 ───┘


│ ┌1盡命供養明師善友────(莫疑其迹)
│ │2親近斷憍慢───────(心無憍慢)
│三、事師心行┤3遠離斷瞋恨───────(不起惡念)
│ │4現逆順境猶如虛空────(心無改易)
│ │5不犯非律儀───────(戒根清淨)
│ └6了知身心畢竟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四、應除種子(自他憎愛)┬1等心觀人(怨家父母無二)
│ └2等心觀法(涅槃生死不殊)

│ ┌1大心──盡虛空一切眾生,
└五、發 心 ┤2第一心─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3常心一於圓覺中無取相者,
└4不顛倒心─除彼人我一切諸相。

戊二、邪師病
己一、長行
庚一、啟請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
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聖賢隱伏,邪法增熾。
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
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禪病,即四相。何等人?問何等之人是善知識也。緊躡前文「求善知識不墮
邪見」故有此問,答中具指。
庚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
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
聽。
無畏道眼者,修行而得正知正見,譬如行路,有目可恃,前途無畏。
庚三、正說
辛一、應求之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
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
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

65
藐三菩提。
此段以下,答第一問,指示明師令事。發大心,是正因,簡餘乘也。求善知
識,是正緣,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也。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
見。正知見人是名真善知識,所以簡外道也。
心不住相則離凡夫煩惱境界,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即離二乘滯寂境界。雖現塵
勞•心恒清淨者,現染之中而不染也。維摩詰經云:『雖有妻子,常修梵行。』華
嚴經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均正相同。示有諸過者,
欲度有過眾生,先以同事相攝,仍然讚歎真實梵行,不同於邪人諸過也。未二句,
結成大益。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
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若
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常現清淨,指前順行;示現過患,指前逆行。此段,令知事師道,但依法門,
莫疑其迹。心無憍慢,指善男說,正明不疑。又,此藥治徒,師勿錯服!(此指邪
人為師,自造過患,飾非說理,令無量人墮大惡趣者。)
「摶」指摶食,即段食;財指錢帛;妻子,最親者;眷屬指隨從者。
不起惡念,由前無憍慢故也。憍慢若起,惡念便生;障覆自心,法何得入?
覺心既明,即慧光開發,觸向無染,故曰「心華」;稱體無邊,照十方剎。(冥心
覺體,盡法界為大伽藍。)
辛二、應依之法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此段以下,答第二問,分別四病令除。心病無邊,要唯此四(邪師病),隨有
其一即不堪為師。妙法,指隨順圓覺各種觀行。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言生心造作之病。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此病從前幻觀中來,彼
云「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至諸輪中皆云「度生起行起用」
,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圓覺體性.原非造作,生心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覺性本圓,不用興心求益。
不興心處即合覺心,合覺心時自無諸妄;無諸妄已則所作相應,積土聚沙皆成佛
道。即於上來諸行.遇緣力及便為,隨病隨治.不順妄念。但得妄盡,性自清明。
歇即菩提,豈從外得?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
有故,說名為病。
此言任意浮沈之病。此指「妄任他妄.真任他真.好閑任閑.作亦任作.好
事惡事一切不知.任運而行任緣而活」,統統任其自放之心的一類人。一切諸法
性,如火熱水濕等各各差別之性也。此病因前云「圓覺清淨.本無修習.依於未
覺.幻力修習」而來,失彼文意,自謂「已覺.何必作幻」,故成任病。

66
作病在驅馳覓佛,任病在放縱身心。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七賢豈
是大道,四皓寧為聖人?尚昧欲天,焉合覺體?行人至此.溺水沈舟,宜自警懷,
勿霑斯病!故前云「若不修行.常居幻化云何解脫」。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
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此言「自息妄情」之病。息念離相而得之一切性,是諸法無性之性,非即覺
性。寂然之寂,指空寂而言。此病從前靜觀中來,迷彼「取靜為行」及「由澄諸
念」之言,因成此病。
覺無本念,見念即乖;性本靈明,迷照亦失。真本無念,念既乖真;性本無
止,止已違性;故言非止合故。(不知忘念愈息愈多,即此息妄之心仍是妄念;且見有妄念可息,
即已乖彼無念之覺心。所謂「動念息念皆歸迷悶」,即指此病。)前文中「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正治此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
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
相故,說名為病。
此言「滅除心境」之病。前但止息心念令寂,不妨見有根塵,只不隨念愛染,
故云止息;此則更計身心根塵本來空寂,進於根塵亦無,堅持空寂之相。由見空
無,故云除滅。
夫覺體靈明,不唯寂滅,而寂照不二。今滅惑住寂,失彼明照,豈合覺體?
況圓覺者,非動非靜而雙融止觀,恒沙妙用又無礙難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雖言近似,理則全疎;與理相違,故云「非」也。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
觀。
此結明真偽。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則知是病,離四病者,但離偏執,
非離其法,故云「離者則知清淨」。
然上四門原為諸經勸讚,況前止觀禪寂三法門中具有斯文,今此以為病者,
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無觀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窮善友圓意,不
究佛教經文。纔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明師;纔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聖意。
但貪單省執一為圓,是以本經總呵為病。若能四皆通達,不滯一門,則四皆清淨,
並皆入道。雖然作種種作,原來任運清閑;雖頓覺身心本空,習起還須息滅。又
須常合覺體•不得取四為心,則自然休時非休•作時非作。故維摩詰經云:『但除
其病而不除法。』作是觀者,離四也;雖不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而不
建志立節,即如上所釋病除法在;是正觀也。他觀者,取四也;又或離四而更又
生情,便信胸襟而別為見解;是邪觀也。
既聞經識病,須求離病之師;既事此師,即修無病之行。若師若徒,病無別
相,雖含二義而無二途也。
辛三、行何等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

67
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
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段答第三問,辦事師之心。首標「欲修行者」,結云「如是修行」
,菩薩行
門本無定迹,隨當時事,隨差別機,但令善事明師;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
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知識。因欲來親近而便生憍慢,因疏我
親彼而便生瞋恨,即「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之意,既一念翳心,即百萬障起,
故皆云「應斷」。猶如虛空者,心無改易也。
了知身心兩句,結明同體悲智。若不了善友及諸眾生與己同體者,則雖知菩
提可進而不能屈節事師,雖知薩埵可悲亦不能忘軀弘道,故此示也。
辛四、應除之病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
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
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段答第四問,明除病之行。
自他憎愛,前已頻明,今復說者,前但現行,此明種子故,是入道微細病故。
由此種子難契圓明,故隨所聞法門.即生心作意捨此取彼.憎妄愛真難忘能所。
現行粗而易覺,種子細而難明,故偏指也。若復有人丁,前半是「等心觀人」,
後半是「等心觀法」,皆明能治。前既云怨家父母無二,後應云生死涅槃不殊,
不殊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祇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故不能久事師宗,但自生
情起行。今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故觀人中云即除諸病,觀法中云亦復如是。
辛五、云何發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
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段答第五問,顯發心深廣。說其心相,則同金剛般若經中四心,即彌勒頌
所謂「廣大」「第一」
「常」其心「不顛倒」也。盡於虛空一切眾生,如金剛般若
經之四生九類,發廣大心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如金剛般若經之入無餘涅槃,
發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如金剛般若經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不顛倒
心也。末二句,通結發四心之得離邪見。。
己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覺。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見,正覺般涅槃』
末句中「正」字,一作「證」
,見影印大正藏並卍續藏中本經及疏鈔。謂「般
涅槃」此云「入證覺」
,華梵並舉故云「證覺般涅槃」
。此句,長行無,唯偈中有。
但此一術語,用華梵並舉者實為少見,茲姑兩說並存之。

68
┌1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
│2在伽藍安處徒界。
│ ┌普眼章差別法門。
│3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威德章三法門。
│ └辨音章二十五輪。
│4無他事因緣即立期安置靜居。
│5禮佛懺悔┬恭敬禮(敬從心發)假觀禮(從體起用)┬經三七日
┌一,道場┤ └懺是發露先罪,悔是改過自新。 ┘
│ 形相│6佛在時,當正思惟,觀行無間。
│ │7佛滅後,設像存想,生正憶念。
│ │8遇善境界,得心輕安,不作聖解。
│ │9常以正念攝散亂心,會緣入實。
│ │ ┌不假徒眾,獨自稱名。
│ │ │居菩薩乘,不依聲聞。
圓覺章 │ └10坐夏安居┤同入清淨實相住持。
行方便深│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抉擇 ┤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 └為修無上妙覺大因緣故。


│ ┌1總標─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非所本信,不作聖解。)
│ │
│ │ ┌修奢摩他 ┬初觀成不見身相,名一身靜。
│ │ │(至靜) └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
│ │ │
└二、加行┤2別說三┤ ┌大智求佛,先當憶想如來。
修證│ 法門首┤修三摩鉢提┤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 初方便│(正憶持)└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 │
│ └修 禪 那┬先取數息觀門,心息相依,而得無念。
│ (數 門)└了知心相(生住滅念始末分劑頭緒數量)


└3結 勸┬遍修三法門┬本覺離念,名為佛出。
勤修習└互修三法門┘

丙三、行方便
丁一、長行
戊一、啟請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
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
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
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
是三請,終而復始。
云何安居修此圓覺,問道場也;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問加行也。得道之處,
名曰道場;下根修證,於此處誓志尅期,加功用行以求證入,故名加行。
戊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
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
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戊三、正答
己一、道場行相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
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
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69
信佛秘密大圓覺心,謂「聞慧初開」 ;欲修行者,謂「菩提心發」
(初重因義) (二
重因義);明當機也。隨分思察及道場加行(三重因義),修菩薩行也。已說者,指前
文殊章初、普眼章差別法門、威德章三法門•及辨音章二十五輪所說。有緣事故
者,謂:圓機菩薩不滯空閑,有種種施為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安處徒眾
等緣事之故,不能專心修習,即可隨其可能之分思惟體察,故言隨分。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
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他事因緣,指上利他諸事及安處徒眾等緣事。
立三期者,約三根配之,有其二義:一約障盡難易配,上期下根,中期中根,
下期下根。二約精進懈怠配者,反之。(利而精進者上期,鈍而精進者亦上期,其鈍而且感者
下期。)根有利鈍,期有遠近,對病投藥,此之謂也。以上說道場期限。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
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
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當正思惟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不假設像。施設形像下四句,明設像之意。
謂佛陀去世,不覩真儀,設像諦觀,引心入法。相即無相,即見如來,亦可想佛
真身常住不滅。
若稱理說:觀行無間是佛現在,間斷之時是佛滅後,斷後復作觀行思惟是設
像存想。
懸諸旛華至求哀懺悔,明隨相用心之禮懺儀式。依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
經,法事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讚佛,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
隨喜,七、廻向,八、發願。今略唯二,謂禮佛、懺悔。然文雖略,法必具行。
禮佛者,以名召體,觀而禮之。準勒那三藏禮佛觀門,優劣共七:一、我慢
禮,二、唱和禮,(此二非儀,)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四、無
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皆從緣起,如幻如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
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
其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禮真諦佛,入法之性故;第五假觀,禮俗諦
佛,從體起用故;第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不計空色直見本覺實性故;第七則
三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今經既是隨相門中,且當第
三(恭敬)第五(起用)禮也;餘在下離相攝念中。
懺者,具云懺摩,乃梵語 Ksama 之對音,此云悔過,梵華並舉故云懺悔。
若別說者,懺是陳露先罪,悔是改過自新。稽首十方諸佛,乃求哀憫加被我此懺
悔之心。遇善境界者,感應也;或見佛像•或覩光明,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
作聖解,即墮群邪。本章經文云: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此皆是開始
入壇三七之中,一心行此,故得心輕安。(感應遇善境界,只是宗教經驗,在有宗教熱忱的初
修行人最易發現,但切不可作輕安好境界看。若欣喜而作聖解,自以為得輕安,此有隨墮摩邪之危。若能
對此種宗教經驗不加理會不作聖解,則種種現象自然消滅。經過此一危機而歸清淨,方是輕安。)
末二句,明會緣入實。謂:初以塵心粗重,令託勝相為緣;相既皆虛,誠宜

70
入實。三七過後,即可一直修習三種法門。攝念者,以正念攝散亂之心。當知「唯
心無外境界」,空假又寂•方能現佛之像而不著佛相。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
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
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
徒眾。
上明菩薩遇夏安居之異於聲聞。為俗乖律即非,因大廢小無失;故決定毘尼
經云:『持聲聞戒是破菩薩戒,持菩薩戒是破聲聞戒。』止住,即安居也。清淨
者,菩薩則心性清淨,聲聞則境界清淨,故云「當為清淨菩薩止住」。不必復念
聲聞律制集眾安居,故云「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踞,居也;居菩薩乘,簡二乘。修寂滅行,簡四諦行。清淨實相(即指圓覺)
住持(以契入圓覺為住持),簡事相住持。伽藍,具云僧伽藍摩,為梵語 Sangharama
之對音,此云眾園。圓覺則萬德所依,以七識波浪既不翻動,故八識海澄流注寂
滅;體遍法界•故得名大,於四智中則八識已轉成大圓鏡智也。(緊要在以大圓覺為我
伽藍一句。)
身即前五識,依色根等所發故。心即第六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別,熏
動心海,波浪從生,故不名安。今意無妄想分別,五不妄緣外塵,識浪永寂,與
體一如,故名身心安。身安故前五識即轉為成所智,心安故第六意識即轉成妙觀
察智。先由四惑(即第七識中之四煩惱──我癡我慢我愛我見)相應,妄計賴耶為自內我,
於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性皆同,故第七識轉
成平等性智而身心安居矣。涅槃自性無繫屬者,為簡二乘計著方處,今順法性(即
本來不生不滅之真如自性)故無所屬。
復庵類解引普融示眾云:『德山入門便棒,此豈不是成所作智?玄沙與天龍
遊山見虎,此豈不是平等性智?臨濟示眾云:有一無位真人,在汝等面門入出,
未證據者看看!此豈不是妙觀察智?雪峯示眾云:我這裏似一面古鏡相似,胡來
胡現,漢來漢現。此豈不是大圓鏡智?』蓋謂既以圓覺為所依住之處,則一切識
性盡成圓覺之智也。
坐夏安居,小乘與大乘略有八異:一、所依異,別界.圓覺;二、假實異,
定實.示現;三、住持異,事相.實相;四、結安異,對首作法.獨自稱名;五、
成安異,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異,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還界異,
身不逾時及界.念不間斷而覺;八、所期異,阿羅漢果.無上菩提。故云「不依」
「為修」。茲再列表以明之如次:

大小乘坐夏安居八異表解
異 點 小 乘 大 乘
1所依異 別 界 圓 覺

71
2假實異 定 實 示 現
3住持異 事 相 實 相
4結安異 對首作法 獨自稱名
5成安異 身不出界 心不起念
6失安異 身出越界 念起背本
7還界異 身不逾時及界 念不間斷而覺
8所期異 阿羅漢果 無上菩提

大因緣者,指欲修圓覺妙行之因緣;不拘小節之意亦以此。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休期。道場三期已滿,(三期中任擇自立之期限為準,)小乘夏限未終,以本
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
己二、加行修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
境界,終不可取。
前句十六字,指前行人。後句十二字,總標加行中所證之境而誡其邪謬。謂
信解行證•雖階段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證之法•原來不異。解則解其所信,修則修
其所解,證則證其所修。今明:證得境界,若非本所信解等法,即不應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
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
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段以下,答加行,先說別修三法門。此段修止(靜觀)。
靜極便覺者,超動靜相,圓覺顯現,如前從空入中也。如是初靜二句,釋上
靜相自他普遍;遍靜雖無先後,約行趣入故從狹至寬。覺亦如是者,例於靜也,
應云「如是初覺•從於一身至一世界」
。(靜是定是體,覺是慧是用。)初觀成不見一身之
相,名一身靜;以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世界亦然。
知眾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眾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
鏡照無遺。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
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
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前至靜法門不假外緣,今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前威德章內圓說,故約大悲化
生;今道場之內且自克修,故約大智求佛。然當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則大悲下度
自在願中,限滿對緣即起化用。漸次者,前至靜歸體,功則頓現;今隨差別之相,
故應漸次。所以前有起於功用,今則無文也。此段修觀(幻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
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

72
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
數門乃「五停心」中之一門。(一、多貪眾生令入不淨觀,二、多瞋眾生令入慈悲觀,三、
多散亂眾生令入數息觀,四、多癡眾生令入因緣觀,五、多障眾生令入念佛觀。)先取數門者,此有
二意:一者,先用數息觀門,治諸覺觀漸入妙境。(此依出入息者,天台家因之演出六妙
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或依次序,或隨便宜。詳後表解。)二者,即下文「所
知生滅心念」便是數門。(此依心念者,禪家因之於調身調息之後由調心而頓入。)由於心息相
依,因調息而心可淨,因數息而念可知。故心中一切粗細妄念,可以了知其生住
異滅之相及其始末分劑(長短久暫之分限)頭緒數量。十信凡夫覺滅相,三賢覺異相,
十地覺住相,位滿覺生相。覺生相者,動念都盡,唯是一心在。故論云「心無初
相」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之生住異滅乃至皆無自立,
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既云「動念都盡」 「本來平等同於一覺」 ,正當此門絕待中觀。

┌數息門┬於身體調穩可使不易疲勞之後,須善調呼吸(令不澀不滑),數息自
│ └一至十,以攝亂心(想心在數不令馳散),而為漸次入定之首方便。

│ ┌一心依息(心息相依)知入知出,長短冷暖皆知,唯不得強勉存數而
│ │致墮「起念」之失,故隨自然微妙之進行•捨數息而修隨息。即隨其
│隨 門┤腹式呼吸自然之動,(女子胸式呼吸而腹部不動,是例外,並不須改
│ │,)其息愈細愈緩愈深而達其最高肺活量之深泘吸。於是,若數若不
│ └數,亦自忘其在數在不數,唯隨其自然,不得存心作意去數。

│ ┌緊接隨息而調心,所謂「息心靜慮」也。隨息而心安明淨,不使有「
六妙門┤止 門┤起想」之亂,故捨隨而修止,一心安止極息處(上下息極際)。若進
(次第│ └而止增太過,則起從觀以免誤落昏沈。
相通)│
│ ┌觀屬智用,所謂提撕參究之心行,即禪家之「提起本參」也。若止增
│觀 門┤而慧未並發,心即味著諸定,故宜起觀靈明,因無漏之方便智而得衡
│ │正止增太過之失。若成觀而觀增太過,則復從止以正之,以免誤落掉
│ └舉。

│ ┌還即轉心返照,所謂「返觀觀自性」也。有「能觀」「所觀」可言者
│還 門┤是否自性?若知能觀心虛妄無實,則我執之顛倒自亡,無漏之方便智
│ └自然而明,禪寂之自性體自然而見。

│ ┌心無依著,妄波不起;雖於修還時破能觀所觀之倒執,亦不因此而住
└淨 門┤於無能所,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如是不住不著,止觀不二而定慧合
└一,惺惺寂寂而寂寂惺惺,即到如來清淨禪矣。

┌數 息┬修數─攝心在數,不令馳散。┬心息相依。
│ └證數─覺心任運,不加功力。┘

│ ┌粗住─心漸虛凝(心定),不起緣慮(亂正)。
六妙門┤ ┌欲界定┤細住─於後心泯泯轉細。
│ │ └證──持身法起。(此法起時┬身心自然,正坐不疲;
│ │ └如物持之,無分散意。)
│ │
│ │未到地定┬欲界定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欲界之┬由此地生初禪。
└所 證┤ └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

│ ┌有漏禪┬欲界初禪中即能發無漏(六妙門中慧增故)
└一切禪┤無漏禪┘
│亦有漏亦無漏禪
└非有漏非無漏禪

經文中無「無念」之言,如何同此?答:三觀體用,文在前章,今此但明修

73
之方便;彼有絕待之念,又有寂滅之文。由是靈心絕待,絕待無念,一覺靈心,
豈非同耶?是知:絕念之慧,方能了知生住滅念。
如是周遍至無不了知,謂:初則宴坐照見,後則行住皆知,知即無患。
漸次增進至所受用物,謂:淨心是圓覺自體,世果本在其中(覺力漸進體無不周);
觀行成就,全合靈源(行住坐臥念念是覺)
;知雨滴數•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
凡夫之類迷此本心,隨念所知•故無其用。此段修禪那(寂觀)。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
現於世。
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故於答後結云「是名三觀首初方便」 。即知前章
三法門二十五種定輪雖具釋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奢摩他之取靜,三摩鉢提之憶念,
禪那之數門,乃三觀最初起首之法。)
如來本所示生,祇緣勸物修習;今三觀既備則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已名佛出;
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
然前離四病,云正覺般涅槃;今修三觀,名如來出世。今以出世涅槃相對而
釋,有其二門:一者,約實義。有三:初約緣起即空之真諦,則非出非般;(如來
不出世,亦無有涅槃;)次約真如緣起之俗諦,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涅槃;
(應知自心,念念自內證佛成正覺,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末約第一義諦,即常住世常涅槃。
(寂而常照為住世,照而常寂為涅槃。)二者,約對機。機緣感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
盡則雙林樹間而涅槃。(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
若諸眾生下,說徧修三觀。徧修者,即前圓修靜幻寂三法門也。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
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
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段,說互修三觀。初言修觀不成,次令懺業斷惑,末令隨便互修。
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執定
實色,礙於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覩相,方成假幻。復有修中難
成絕對;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無對待,方成寂滅。
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
故空。
丁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諸障若鎖滅,佛境便現前。』
本經經首五種證信,緣起斯彰,是為序分。自文殊章以至此圓覺章共十一章,
是為正宗分。此正宗分中,文殊普賢普眼三章,為示境行,為本經根本;而文殊
一章尤為根本中之根本。金剛藏以下八章則為深抉擇,蓋抉擇而示境行中未竟之

74
意也。
經文至此,正宗分竟。以下則為流通分。

75
┌1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共說。
│2三世如來所共守護。
┌一、總 顯┤3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 └4十二分教清淨眼目。

│ ┌1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 │2修多羅了義。
│二、經 名┤3秘密王三昧。
│ │4如來決定境界。
│ └5如來藏自性差別。

賢善首章┤三、流布位地┬1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能說。
流通分│ └2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四、奉 持┬1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 └2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五、校量功德┬1積滿七寶以用布施,不如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 └2教恒河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六、保護持經人─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

│ ┌1諸金剛─┐
└七、外護眾 ┤2諸天王 ├稟命護法,信受奉行。
└3諸鬼王─┘

甲三、流通分
乙一、長行
丙一、啟請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
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
是三請,終而復始。
正宗分中但問所詮法義,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持;聞時領會分明,過
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以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
修行。
「至於何地」一問,指分布流傳之人,其智慧功德將畢竟至何位地。
丙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
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丙三、正說
丁一、總顯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不說,了義之教則無佛不譚,故云「百千萬憶恒河沙諸
佛所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華嚴經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

76
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十方菩薩之所皈依者,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
本經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可
見。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清淨眼目」也。
丁二、正答
戊一、答名字何等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陀羅尼,此云總持。首二名,前於經題下已釋。非根器不聞名秘,隨根器異
聞名密;三昧之名,其數無量,圓覺三昧是彼根源,故稱王也。
如來決定境界,謂「極證之處」。如來藏自性差別者,如來藏即圓覺在纏之
名,妄不能變名為自性,隨緣起妄名為差別。又,「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即
是差別。
戊二、答流布位地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
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前數章說「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又說「無明貪愛四相四病」
。今云「唯顯如
來境界」者,下句自釋云「唯佛能說」故;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佛境
若不顯現,眾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境甚深。雖智與
智殊,皆佛境界,是此意也。由於本經唯顯佛境故,修之必至佛地。
戊三、答云何奉持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
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宗是頓教,事具漸門;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入與不入,總可留心。(故
正宗分中分上中下。)
譬如下,是喻。以「大海不讓小流」喻漸教固乖頓教而頓教必具漸門。以蚊
蝱喻二乘受持,以阿修羅喻發大心者或外道而進於菩薩者之受持。大海有無量之
人,飲之則量腹少多;以喻圓覺有無邊法門,受之則隨器頓漸也。
戊四、答所得功能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
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
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以施寶與聞經校量福德,以度人與說經校量功德。聞者假令不解,亦生其福;
說者當屬能解,故唯智也。
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句有二種,即文句,義句。若約文句,即兩句為半偈。
若約義句,即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半偈,顯「空體不空」方為全偈。或以「無
常」「真常」為半與全,涅槃經上的雪山半偈及全偈可舉為例。
戊五、答云何護持經人

77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
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
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緣。惡魔樂生死,外道著諸見,
此二者皆令初心行人退屈。但莫令惡魔外道惱其身心,即是護持。然惱身心,俱
通魔外。
乙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
此義而說偈言:『賢善首當知!是經諸佛說,如來善護持,十二
部眼目。名為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現如來境界。依此修行者,增進
至佛地;如海小流水,飲者皆充滿。假使施七寶.積滿三千界,不如
聞此經;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不如宣半偈。汝等於來世,護是
宣持者,無令生退屈。』
此偈,依宋淳熙間復庵類解本。
乙三、外護稟命護持
丙一、敍金剛護法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
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
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
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
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金剛,以其手持金剛杵得名,義即大力士。火首,稱其頭首如有火□也;摧
碎,稱其功用;尼藍婆,或譯青色金剛(見陀羅尼集經)。其家,指在家眾言。財寶
豐足常不乏少者,謂:財寶為修道資緣,不必富者方名豐,但得常不乏少,可令
進趣妙門不退屈即足矣。
丙二、敍天王護法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
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
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指初禪天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總指諸天;護國天王,別指四
天王;須彌山王,指帝釋忉利天主。
丙三、敍鬼王護法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
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吉槃荼,亦云鳩槃荼,住於林野,茹毛飲血,不屬人天而居鬼趣,為諸鬼眾
之王,來至道場為十萬鬼王之上首。一由旬,合四十華里(二十公里)。
乙四、總結

78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
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菩薩為當機眾,餘為護法眾,此分之眾,雖所居之土各有不同,但會所實只
一處,唯聞者心境各異耳。
歡喜奉行者,依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1)能說者清淨,不取著名利所染
故;(2)所說法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3)得果清淨,即說益也。信受者,此信
與經首信成就之信,深淺不同。何以知之?大智度論云: 『如是我聞,生信也(信
為入法之初機);信受奉行,生智也(智為究竟之至要)。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以此
可知。
圓覺經自課竟。

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