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17 views61 pages

B012佛經音義

这篇文档是关于妙法莲华经的序品第一品的注解。它解释了梵语词汇和人名,介绍了佛陀初次说法的地点王舍城和耆阇崛山,以及初期五位阿罗汉中的阿若憍陳如。

Uploaded by

abraham wa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17 views61 pages

B012佛經音義

这篇文档是关于妙法莲华经的序品第一品的注解。它解释了梵语词汇和人名,介绍了佛陀初次说法的地点王舍城和耆阇崛山,以及初期五位阿罗汉中的阿若憍陳如。

Uploaded by

abraham wa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61

妙法蓮華經音義

序品第一
品 梵語跋渠,亦作伐伽,乃 Varga 之對音,此翻品,聚義類同者於一篇也。
大者同分,如序品即序分;小者同章,如正宗分中各品。
佛 梵語具云佛陀,乃 Buddha 之對音,西藏文及英文中則讀若佈達,此云覺
者,蓋謂筧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大覺者也。此處佛字,是指釋迦牟尼佛。
王舍城 即摩揭陀國(Magadha 此云不害)之羅閱祇伽羅, (亦作羅閱揭黎或
羅闍結利,為 Rajagrha 之對音,印度稱料理軍國大事抵抗侵略之雄王為羅
闍,稱成為伽羅,)頻毘娑羅王先自華氏城(Pataliputra 今 Bihar 省會之 Patna
距離孟加拉海灣約三百英里北瀕恒河)故宮遷舍於此,因築城以防吠舍釐
王之侵襲,故稱王舍城。
耆闍崛山 耆闍,此云鷲;崛,此云頭;合譯云鷲頭山,即靈鷲山,簡稱靈
山。闍,時耶切,音蛇或庄;亦讀若者或遮。崛,巨鬱切,音屈或倔;亦
有誤作枯忽切讀若窟者。其義為特起狀。此山為王舍城外圍五山之首,前
佛今佛皆居此山。其南崖下有塔,即佛說法華經處。
比丘 亦作苾芻,乃 Buhikkhu 之對音,為男子出家已受具足戒者之通稱,此
云乞士,(以印歐語系而言,當與英文 Beggar 一字同其語原,)以清淨乞食
活命,故有此稱。若廣釋之,則淨命持戒,破煩惱,怖諸魔,外乞食而托
鉢,內乞法而修行,皆比丘一稱所含之義也。
眾 梵語僧伽,為 Samgha 之對音,簡略曰僧,此云眾,乃比丘多數和合眾之
稱,四人以上乃稱僧伽。
阿羅漢 為 Arhan 之對音,與佛十號之中之阿羅訶(Arhat)同其語原, 「煩惱賊
盡」義故云殺賊,以「悉通藏教.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義,故云無學,
厶似「得無生忍.不受後有」義故云不生,以「真人應供」義故云應真,
乃斷盡一切見思二惑,不冉來生三界,證入小乘空寂境地之聖果也。
漏 梵語 Asrava 此云漏,為煩惱之別名(以現行言),意謂由六根門頭漏泄出煩
惱也。成論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業開諸漏門」,毘曇云「漏落
生死」,三語雖異而同廣漏義。
盡 滅也。詳見下條。
煩惱 梵語吉隷舍,為 Klesa 的對音,此云煩惱(以種子言)。煩訓擾,惱訓亂,
謂其能擾亂身心也。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之別:貪、瞋、痴、慢、疑、惡
見.六大煩惱,為一切煩惱之本,故名根本煩惱;忿、恨、惱、覆、誑、
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擧(浮躁)、
失念、不正知、散亂.二十種煩惱,以根本煩惱為體,而隨之生起,故名

1
隨煩惱。煩惱與漏與結雖同義,但煩惱是種子,漏是現行,結是障礙。
逮 同迨,度礙或惰乃切,音代或待,及也。
己利 自己身心受用之智斷功德,乃至智證涅槃,皆名已利。
盡 集引切,上聲,軫韻,俗讀若淨而聲韻不同,讀去聲亦然。合稱滅盡,
絕滅也,簡略曰盡曰滅。
諸有 眾生果報,有因有果,故曰有。有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乃至二十五
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為欲界十四有.四禪天又初禪中之大梵天及第四禪中之淨居天無想天為色界
七有.四空處為無色界四有)之別,故曰諸有。
結 煩惱之別名(以障礙言),謂能結縛眾生.障礙解脫.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
有愛結(貪愛)、恚結(瞋恚)、痴結(不了事理之無明)、慢結(憍慢)、疑結(疑惑正
理)、見結(身見、邊見、邪見)、取結(見取見、戒禁取見)、慳結(慳法吝財)、嫉結(嫉
妬),共九結。
阿若憍陳如 乃 Ajnatakaundinya 之對音,阿若是名,阿云無,若云知,梵語
文法倒故,此翻知無或已知已解,意即知無也。憍陳如是姓,此云火器,
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而命族也。初,佛離國入山時,淨飯王遣憍陳如
等五人追侍,佛先修苦行,其以欲為淨行之二人便捨之而去;迨佛捨苦行,
還受飲食酥油煖水,憍陳如等以苦行為淨行者又捨去。佛成道(自內證正
覺而完成思想體系)後,先為憍陳如等五人說四諦法,憍陳如最先得法眼
淨及無生智,後證阿羅漢果,為僧寶之第一人。是故,凡求佛准許出家者,
佛皆指定由憍陳如主持其剃度手續。
摩訶迦葉 乃梵語 Maha-kassyapa 之對音,摩訶,此云大;迦葉,此云飲光,
因身具紫金色光故。葉音攝,三迦葉之葉字音均同;所以稱摩訶者,示別
於三小迦葉也。梵華並舉則稱大迦葉。婆羅門種。初於跋耆聚落從佛聞增
上戒定慧即得無漏。受乞食法,行十二頭陀,逾老不捨。佛弟子中頭陀苦
行第一。此云抖擻,抖擻十二種過,故云十二頭陀。佛讚許大迦葉功德,
見佛說月喻經。佛以正付囑摩訶迦葉,使於佛滅後為僧眾作大依止,繼佛
領導僧團,見大般涅槃經。佛荼毘後,大迦葉急急召開佛弟子大會,主持
三藏四阿含第一次結集。於是優波離誦出戒律以統一身口之防,阿難誦出
契經以明善惡,大迦葉誦出阿毘曇以辨幽微,此三藏也。增一阿含明人天
因果,長阿含破邪見,中阿含明深義,雜阿含明雜定,此四阿含也。佛之
遺教得能久傳不致變質,實大迦葉提倡結集制定之功也。
優樓頻螺迦葉 亦作鬱毘邏迦葉,為梵語 Uruvila-kassyapa之對音,此云大瓜
癃,因其胸前有瘤(Tumour)如木瓜故。或謂此人先已領徒五百為瓶沙王
師,住大蓏園中,因其住處而稱也。蓏音裸或卵,釋詳後提婆達多品第十
二果蓏條。後率徒歸依佛。增一阿含云:優留毘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
無所乏,最為第一。
那提迦葉 乃梵語 Nadi-kassyapa 之對音,那提(難提)此云江河,以地得名。
係伽耶迦葉之弟,先事外神行兄法,領徒二百五十,其兄歸依佛陀時亦隨

2
兄率徒歸佛。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最第一。
伽耶迦葉 乃梵語 Gaya-kassyapa 之對音,伽耶,此云城市或山城,以地得名。
係優樓頻螺迦葉之弟,先事火行兄法,領徒二百五十,其兄歸依佛陀後亦
隨兄率徒歸佛。觀了諸法,都無所著,最第一。
舍利弗 梵語 Sariputta 之對音,此云鶖子。翻堅子者誤。母名舍利(Sarika)
此云鶖;弗,此云子;連母名為名。佛弟子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
弗第一。(見增一阿含。)初,舍利佛路遇頞 (即馬勝),頞 告以佛說
緣生法,一聞即得須陀洹果;乃來至佛所。七日遍達佛法淵海,十五日後
得阿羅漢果;調達破壞僧團引五百人去時,舍利佛與目犍連二人往化五百
人歸。舍利弗與目犍連友誼純摰,始終不渝,同為佛陀上足弟子,亦同先
佛而滅。
大目犍連 梵語 Maha-Maudgalyryana 之對音,具云摩訶沒特伽羅,
(婆羅門之
族姓,)字句律陀, (印度樹名,)略云目連,此翻采菽氏,冠以大(摩訶)
字者,因同名者多,所以示別也。佛弟子中神通輕擧飛到十方者,目連第
一。(見增一阿含。)初與舍利弗至心周旋,要先得道者誓相報語,遂同歸
佛,與舍利佛為佛之左右脇侍。釋論云:舍利佛才明見貴,目犍連豪爽取
重,智藝相比,德行互用。於此,可見二人在教團中之重要。目犍連後為
執杖梵志共圍打受重傷而致死。
摩訶迦旃延 亦作摩訶迦多衍那,乃梵語 Maha-katyayana 之對音,迦旃或迦
多是姓,此云剪剃種,延或衍那是後胤男聲;合云大剪剃種男。此翻文飾,
以其善於讚詠論議故;亦翻扇繩,以其遺腹生,礙母不得再嫁,如扇繫繩
故。佛弟子中善分別義,敷演辯論,大迦旃延第一。(見增一阿含。)旃,
支焉切,音氈,先韻。
阿□樓馱 亦作阿那律陀或阿泥盧豆,乃梵語 Anaruddha 之對音,為斛飯王
之次子,釋迦牟尼佛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父,非聊爾人也。此
翻無滅或如意,以盲於目不盲於心故;亦云無貧,以其身為貴族,家業豐
溢,其門下曰有六千人取債六千人還值,日益多金故;亦云無貧,以其出
家之初貪睡受佛訶責,乃發憤精進,七日不眠,甚至失明故;後佛令餏無
漏定慧求天眼,遂得天眼育,無目而見。佛弟子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第
一。□即□,奴鉤或奴候切,音羺或耨,宥韻。
劫賓那 亦入摩訶迦毘那或金毘羅,乃梵語 Kinbila 之對音,此翻房宿,以父
母禱房宿而生故;或云以其善占星宿明識天文圖像故;或云以其雨夜寄宿
陶師房中時,佛亦來房寄宿,遂分草為座,即於爾夜受化得道故。佛弟子
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第一。寄宿夜宿之宿,胥郁切,音夙或肅,屋
韻;房宿星宿之宿,細宥切,音秀,宥韻。
憍梵波提 亦作迦梵鉢提或笈房鉢底,乃梵語 Gavampati 之對音,此翻牛呞
或牛相,以甚異舌知未,口中常空噍,似牛姇後數數嚼相故;亦翻牛王(見
無量壽經)或牛跡(見增一阿含) ,以其脚跡似牛蹄故。佛一夏受袔耆達王

3
請,五百比丘皆噉馬麥,而憍梵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樂在天上,
不樂人間,佛弟子中受天供第一。呞亦作□或齝,敕醫切,音笞或癡,支
韻,牛噍也。噍劑燿切,音譙或誚,嘯韻,義同嚼,反芻也。噉同啖,惰
覽切,音淡,感韻,食也。
離婆多 亦作離越或離曰,乃梵語 Revata 之對音,此翻室宿,以其父母祈星
得子,故因室宿而為名。或云假和合,以其幻見二鬼爭屍,告請分叩弓,
無依理枉理,俱不免害,離越實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因不
測誰身而煩惱,故云假和合。或云常作聲,以其不測誰身事而常疑:若是
我身則眼見拔去,若是他身則隨我行住;逢人即問「汝見我身否」?故云
常作聲。後歸佛修禪得道,佛弟子中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越第一。 (見
增一阿含)
畢陵伽婆蹉 乃梵語 Pilindgavagsa 之對音,此翻餘習,因遺有我慢習氣故,
以此過失得名。過恒水,咄小婢駐流,恒神為之兩訴於佛,佛令懺謝,即
合掌謝云「小婢莫瞋」,大眾笑其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
增一阿含云:樹下苦坐不避風雨者,婆蹉比丘第一。
薄拘羅 乃梵語 Bakkula 之對音,云善容,舉動端莊,容儀可觀也。身樂寂
靜,常處閑居,不樂眾中,眼不樂見玄黃等色,耳不樂聞世間之聲,鼻不
嗅世間香臭,舌不曾為說一兩句話,意常在禪定不散亂。佛弟子中壽命第
一。
摩訶抱絺羅 乃梵語 Maha-lotthila 之對音,此云大膝,即舍利弗之舅父長爪梵志
也。佛弟子中得四無礙才,觸難能答,拘絺羅第一。絺,敕伊切,音笞,支
韻。
難陀 乃梵語 Nanda 之對音,此云善歡喜或欣樂,因能即事即理作歡喜觀,
得法喜登坎喜地故;亦稱牧牛難陀,以其先是牧人,並因問佛放牛十一事
而出家證阿羅漢果故,且以示別於孫陀羅難陀故;或請即律中跋難陀。根
本律云:難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說法教誡時,五百苾芻尼聞法得阿羅漢。
孫陀羅難陀 乃梵語 Sundara-Nanda 之對音,此云艷喜,是佛之親弟。孫陀
羅,此云艷,有端正嚴及好愛義,以其在俗時有艷妻名孫陀利故,冠此稱
於自名難陀(此云喜.詳上條)上以別於牧牛難陀也。容儀挺拔,此佛短四指。
伉儷好愛,食息不相離。佛強之出家,便歷天堂地獄諸幻境,及得法喜,
佛弟子中儀容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亦作邠耨文陀尼子,乃梵語 Purna-Maitrayani-putra 對
音,但以華文子字代音弗耳。印度通稱男為那聲,通稱女為尼聲,富樓那
此云滿願,父名也;彌多羅尼此云慈行女,母名;從父母得名,此翻滿慈
子。內外經書,靡所不知,為大智舍利弗所稱歎。佛弟子中能廣說法別義
理,滿願子第一。(見增一阿含經三及法華經授記品。)
須菩提 亦作蘇補底或蘇部底,乃梵 Subhuti 之音,此翻善現,以生時家中
倉庫器皿一切皆箜,問占者,占者言吉故;又稱空生,因空生故。常樂遊

4
止閑林石窟寂靜之處,所修行業以空為本,常入空定,住無諍三昧,喜說
空法,有所宣辯皆分別法,將護眾生不令起礙,能端坐石室見佛法身,提
倡無說以顯般若。其人誓不惱他,謂:若有眾生嫌我坐者,我當終生立不
移,行臥亦爾,佛弟子中解空第一。
阿難 具云難陀,乃梵語 Ananda 之對音,此翻慶喜,以其生於佛道之夜故;
亦云無染,以常求利物無愛染心故。為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之
從弟。小於佛二十五歲,二十五歲出家,作佛侍者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
法,(見中阿含侍者經,)佛弟子知時明佛,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
堪忍奉上,阿難第一。(見增一阿含三)大迦葉於摩揭陀國大石窟結集三藏時,
經藏即由阿難誦出;後又與文殊彌勒等諸菩薩集大乘。(見大智度二及百。)
羅睺羅 舊作羅云,新作曷羅做,乃梵言 Rahula 之對音,此翻覆障,亦云執
日,以生於日蝕時故。為佛在家之子。佛六年苦行方得成道, (見註維摩經
二十一,)成道後六年台還迦毘羅城見父王, (見佛本行集經)還國七日即
度羅睺羅出, (見註維摩經二十一,)時年十五歲,為沙彌,淨飯王令童子
五十人從之出家。 (見未曾有因緣經。)為舍利弗目犍連代佛教授。羅睺羅
內智外愚,善蘊不欲外,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唯羅睺羅能知能行,而大
眾不悉,故以羅睺羅為佛弟子中持戒密行第一。
摩訶波闍波提 乃梵語 Maha-Praja-pati 之對音,此云大;波闍亦作鉢剌闍,
此云生;波提亦作鉢底,此云主;故翻大生主或大愛道。亦稱曇彌,乃 Gantami
或 Gotami 之對音,此翻眾生,以族望(姓)而名,為尼眾主。佛母摩耶(Maya)
之妹,佛之姨母也;出家為比丘尼的第一人,故為尼眾上首。
耶輸陀羅 亦作耶戍達羅,乃梵語 Yasodhara 之對音,此云華色,以其形容
美麗近遠聞之故;亦翻持稱或持譽或具稱,以其於諸女中有名聞美譽故。
佛在家時之夫人而羅睺羅之母也。後隨摩訶鉢剌闍鉢底出家,於法華得授
記,密教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也。
菩薩摩訶薩 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乃梵語 Bodhisattva Mahasattva 之對
音,菩薩,此云覺;薩埵,此云有情,即含識,指人或士;摩訶,此云大;
合翻覺有情大士,華梵並舉之簡稱則曰大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梵語 Anuttara-Samyak-Sambodhi 之對音,阿,此云
無;耨多羅,此云上;三,此云正,不作數字;三藐,此云正等;藐音邈,
莫岳切,覺韻,亦讀若眇而音韻不同;三菩提,此云正覺;合翻無上正等
正覺。等即徧,覺即知,故亦翻無上正徧知。真正不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
上智慧也。
陀羅尼 亦作陀羅那或陀鄰尼,乃梵語 Dharani 之對音,此翻總持,以名「能
持善法不使散失.能遮惡法不使生起」之力用。分有四種:法陀羅尼(以
聞持能詮之經法為境.以念慧為體)、義陀羅尼(以總持所詮之義理為境.
以念慧為體)、咒陀羅尼(以持咒為境.以定為體)、忍陀羅尼(以安住法
之實相為境.以無分別智為體) 。法義咒忍四者,為所持之法;隨有若名若

5
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
文殊師利 亦作殊室利,乃梵語 Manjusri 之對音。文殊,此云妙;師利,此
云頭或德或祥;故翻有妙首、普首、濡、敬首、妙德、妙吉祥.六譯。此
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毘盧遮那佛左,表示大智慧;普賢常侍其右,表
示大行願。
觀世音 梵語阿縛盧枳多(Avalokit)此云觀,伊濕伐羅(Esvara)此云自在,
合翻觀自在;以能觀世人稱其名號之音而垂救,故亦翻觀世音;簡稱觀音,
則避唐太宗名諱故而減字也。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之左右侍,左觀
音表示慈悲,右勢至表示喜捨。唐宋名手繪寫觀音聖像,均不飾婦冠服;
元僧□陋無識,以為妙莊王女,後之塑像繪像者遂沿其謬而作婦女相。
得大勢 梵語 Maha-Sthamaprapta 正翻大勢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所至之處,世界震動,有大威勢,故號勢至。常侍阿彌陀佛之
右,主智門。密教以為藏界觀音院之一尊。
常精進 梵語 Nityodyukta 為十波羅密菩薩之一,勤求佛智,自利利他,故名
常精進。
不休息 梵語 Aniksiptadhura 見思益經,謂行諸梵行.修習功德.心不休息。
寶掌 梵語 Ratnapani 掌出眾寶眾無竭。見普超三昧經。
藥王 梵語 BhaisaJyaraja 為藥上菩薩之兄,以藥救病,因以為名。
勇施 梵語 Pradanasura 上寶掌濟貧,藥王施醫藥,而勇施兼能二事。
寶月 梵語 Rahnacandra 即寶月童子,頻毘娑羅王子。
月光 梵語 Ratnaprabha 即藥師佛二脇侍之一。或作寶光。
滿光 梵語 Purnacandra 上寶月能導智明如月可寶,月光破諸癡暗力用,滿月
兼攝二事。
大力 梵語 Maha-Vikramin 為十波蜜菩薩之一,以有力故,能攝一切世界,度
一切眾,非八地以下者所能及。
無量力 梵語 Ananta-Vikramin 即無量力吼菩薩。與上為神通大小之對,能作
神通策有緣,皆令發意。
越三界 梵語 Trailokya-Vikramin 此言離染。越三界者,具足超越三界生死煩
惱之功德,並能說令人超越一切污染之法。
跋陀婆羅 亦作跋陀羅波梨,乃梵語 Bhadrapala 之對音,此翻護或賢守或善
守,謂自守賢德亦守護眾生也。亦言進善。
彌勒 具云彌帝隷或梅怛麗耶,乃梵語 Maitreya 之對音,是姓,此翻慈氏,
以其得慈心三昧故,能拔離生死世間故。名阿逸多,乃 Ajiata 之對音,此
翻無能勝,以修慈最勝故。南印度波捺國勢波利村波婆利婆羅門子,為佛
後一生補處菩薩,密迅疾金剛。
寶積 梵語剌怛那伽羅,乃 Ratnakara 之對音,亦翻寶事或寶來或寶藏。寶積
菩薩引至菩提,菩提法寶積而與之,與上彌勒下導師兩菩薩為對。
導師 法會之式,表白者謂之導師,即上道唱導之師,亦曰講師,或因此菩

6
薩常擔任法會職責,故以為稱。以上三菩薩為對,導師菩薩引至涅槃彼岸。
釋提桓因 具云釋迦提婆因陀羅,乃梵語 Sakara-devanam-indra 或
Sakaradev-endra 之對音。釋迦,此云能作;提婆,此云天;因陀羅,此云主
或帝;合翻能作天主或帝釋天。姓憍尸迦,乃 kausika 之對音,此云蠒蟲,
蠒即俗繭字;別字摩伽陀,乃 Magadha 之對音,此云無無害或善勝,為摩
揭陀國名之所由來,蓋帝釋天過去在世修功德於此地也。當是釋迦族之祖
先有大功德於民者,配天而禘祭之,後世遂尊仰而神化之,奉為忉利天(即
三十三天)之總主。住須彌山頂。須彌樓,喜馬拉,彌爾,怕米爾,均為
一音之轉,以喜馬拉亞山頂為中心,故云住須彌山頂;包括印度庫斯山、
黑崑崙、天山、阿爾泰山以及全部帕米爾高原,恂帝釋天所統治,故有四
大天王分鎮須彌山之四方(四犍陀羅)而有三十二天之布分佈。
名月天子 即月天子。
普香天子 即星天子。
寶光天子 即日天子。以上三光,是帝釋之內臣。
四大天王 為帝釋之外。將。與須彌山半腰等高之四方有四峰(即四寶山),
皆名犍陀羅(Gandhra) ,四天王各居一峯,各護一天下,因稱護世四天王,
其所居稱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東方天王名提多羅吒(Dhritaiastra),
此云持國天,領犍闥婆及毘舍闍(Bisaca)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天名
思琉璃叉(Virudhaksa) ,此云增長天,領鳩槃荼及薜荔多神,護閻浮提人;
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Viru-Paksa)此云廣目天,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
(Putana),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少門(Vai-Sramana 或 Dhanada),此
云多聞天,領夜叉羅剎,將護鬱單越人。弗婆提(Purvavideha)即毘地訶
(videha) ,指恒河流域;閻浮提(Jambudvipa)即贍部洲,指印度河流域;
瞿耶尼(Godaniya)即牛貸洲,指博叉河(今阿姆河)流域;鬱單越
(Uttarakura) ,具云鬱多羅究留,此云上作或上勝洲,指徏多河(下游即塔
里木河)流域。
自在天子 即他化天,為六欲天之第六天,是帝釋之主兵大臣。
大自在天子 為色界第四禪五淨居天之色究竟天,是帝釋之師,即淨居摩醯
首羅(Mahesvara) ,亦即第四禪天梵也。印度土著人尊仰之為化本,當係印
度土人之祖先配天而神化者。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 大智度論第一卷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名
尸棄。娑婆世界主,此舉處此顯其為主也;大梵天王,出其位也;尸棄,
標其名也。新金光明經亦作此釋。梵(Brahma) ,此云高淨。梵天,即禪天。
尸棄(Sikhin) ,此云火,亦翻頂髻,謂頂有火光如髻,合翻持髻大梵天王;
亦稱鳩摩羅伽天(Kumaraka-deva),此云童子天,謂其童顏也。統攝諸梵,
與帝釋天共為佛法守護之神。
光明大梵 是二三禪間梵王,統攝諸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
八龍王 印度各地原有近水區域之土著人民稱為那伽族,善能豢龍蛇馴象

7
馬,其酋長稱龍王,龍王神則其祖先之被尊仰而神化者也。其名分述如下。
難陀龍王 Nanda 此云喜,合翻喜龍王,住難陀池,池在粗涉園畫樂園之間。
園在須須彌佉陀羅二山中間。
跋難陀龍王 Upananda 此云賢,合翻賢龍王,無耳而聽,住跋難陀池,池在
睒摩園樂林園之間,園亦在須彌佉陀羅二山中間。
娑伽羅龍王 Sagara 此惡塩海,合翻塩海龍王。娑伽羅城即古之舍竭國,即
今巴基斯坦國之沙卡爾城,地處印度河之較下游河邊,東接塔爾沙漠與印
度為界,西與印度河西岸之喜卡浦爾為鄰,北通伯哈瓦爾浦爾,南沿河南
下通德拉巴而達印度河口西之喀喇蚩,由海德拉巴東轉通過沙漠南部可達
印度之佐德浦爾。現時其地是否尚有塩海(塩池) ,未詳;或者以其轄境直
達印度河口外海而言。
和修吉龍王 Vasuki 此云多頭,合翻多頭龍王。
德叉迦龍王 Taksaka 此云現毒或多舌,合翻現毒龍王。
阿那婆達多龍王 Anavatapta 略作阿耨達,此云無熱惱,合翻無熱惱龍王,
住帕米爾頂之阿耨達池。
摩那斯龍王 Manasvati 此云大身或大力或高意或慈心,合翻大身龍王或慈心
龍王,謂有威德,意高餘龍也。
優鉢羅龍王 Utpalaka,此云蓮華,住青蓮池,從池得名,合翻蓮池龍王。
四緊那羅王 Kimnara 舊翻人非人或疑神,以其頭上畸形如有角也;新譯歌
神,以其男能歌女善舞也;為八部眾之一,亦天伎神,小不及犍闥婆,居
十寶山。王者,此一部中人之主也。其名分述如下。
法緊那羅王 以其能顯四諦法故。
妙法緊那羅王 以其能顯十二因緣法故。
大法緊那羅王 以其能顯六度大法故。
持法緊那羅王 以其能總持前三法故。
四犍闥婆王 Gandharva 舊作乾沓和,此云香陰,以其不噉酒肉,唯香資陰
故,新譯樂神,八部眾之一,為天伎神,居十寶山。王者,此一部中之主
也。其名分述如下。
樂犍闥婆王 謂無音聲者,如研究律呂制度樂經樂譜曲譜等學者。
樂音犍婆王 謂無音聲中之尤勝者。
美音犍闥婆王 謂音聲中之勝者。
四阿修羅王 Asura舊作阿須倫,此云非天或天魔,好勇喜戰,以其醜行不端
正而有天的享。其名分述如下。
婆稚阿修羅王 Bhandhi 一作 Bali 此云被縛,曾為帝釋所縛也。
佉羅鶱馱阿修羅王 Kharaskandha 此云廣肩。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 Vemecitri 此云海水波音,亦云種種疑,亦云淨心或
燕居,索犍闥婆女生舍脂,脂即帝釋妻也。
羅睺阿修羅王 Rahu 此云障蔽或障持,世人迷信,謂其能以手掌障掩日月

8
使日蝕月蝕也。
四迦樓羅王 亦作揭路荼,乃 Garuda 之對音,此云妙翅鳥、金翅鳥,能噉龍
蛇,其人善馴□鷲等鷙鳥,故以自稱,男者或為天子,女者則為天女,王
則此種人之主也。其名分述如下。
大威德迦樓羅王 Mahatejas 此云大威德或具足,以其威勝羣輩又威攝諸龍
也。
大身迦樓羅王 Mahakaya 此云巨身或巨翅,大於羣輩故。
大滿迦樓羅王 Mahapurna 此云飽滿,龍恒充滿己意故。
如意樓羅王 Maharddhiprapta 此云不可動,以其頷下有此如意珠故。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Binbisara)之夫人日韋提希
(Vaidehi),其子即阿闍世王(Ajatasatru),此云未生怨,亦名善見。其事
跡,見長阿含沙門果經,未經及觀無量壽經、大般涅槃經(連後分) 、普超
三昧經等。
無量義經 佛將於法華說無量之法歸於一實相,先開此無義經,以明無量之
法由一實相而生,故謂此經為法華之開經,為法華作序,故法華十七名中
亦仍何稱為無量義也。此先開說之經,有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本一卷,讀
法華者可以先讀,經中列四轉輪王國王大臣國民士女其眾甚廣。
結跏趺坐 即跏趺坐,俗稱盤腿坐。跏指膝關節,趺即跗指足關節,以右趺
加於左跏,再以左趺加於右跏,故稱跏趺坐,四威儀之一也。 (足關節下脚
背上之動脈稱趺陽脈,此可證趺之部位。)有雙盤腿單盤腿之別,雙盤腿
又有吉祥坐降魔坐(金剛坐)之稱。
曼陀羅華 亦作文陀勒華,此云悅意,開白華,對大曼陀羅華言故翻小白團
華,狀如牽牛花而較大,一名風茄兒或大茄兒,乃因葉形而名,今 Stramom
是也,醫師用之作麻醉藥。
摩訶曼陀羅華 此翻大悅意或大白團華,乃同上之大者。
曼殊沙華 此云柔軟,亦翻浦嚮,開赤花,對大曼殊沙華言故翻小赤團華。
摩訶曼殊沙華 此翻大柔軟或大浦嚮或大赤團華,乃同上之大者。兩華四種
者,小白乃喻習種性,大白乃喻性種性,小赤乃喻道種性,大赤乃喻佛種
性,即佛知見之開悟入四輪因,表示獲佛因也。
比丘 詳見前本品首比丘條釋。
比丘尼 亦作苾芻尼,乃 Bhiksuni 之對音,為女子出家受足戒者之通稱;尼,
依聲明,為女聲。佛之姨母大愛道得度出家,是為比丘尼之始。
優婆塞 亦作伊蒲塞,新譯鄔婆索迦,乃 Upasaka 之對音,此翻近事男,謂
受優婆塞戒者乃可近事三寶也。通稱居士或清信士。
優婆夷 新譯鄔婆斯迦,乃 Upasika 之對音,此翻近事女,謂近事三寶也。通
稱女居士或清信女。
夜叉 亦無藥叉,乃 Yaksa 之對音,此云勇健或捷疾鬼,與羅剎同為印度土
著之古民族,常以力為人作守衛如今之警察者然。

9
摩睺羅伽 新莫呼洛伽,乃 Mahoraga 之對音,此云大腹或大蠎神,八部眾之
一,為龍族所攝,即能以簡單之樂音玩弄蠎蛇者。
人非人 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亦為緊那羅之別名。
轉輪聖王 楓語斫迦羅代羅底曷羅闍,乃 Cakravarti-Raja 之對音,謂七寶(輪、
象、馬、珠、玉女、主藏臣、主兵臣)具足,千子(子弟兵)勇猛,威服
群王,舉行供馬祭而全印度無不聽命者,即能號令全印度之聖王(仁王)
也。
阿鼻地獄 阿,此云無;鼻,此云間;地獄,梵語那落迦;乃 AviciNaraka
之之對音,故翻無間地獄,謂受苦無間之牢獄也。
阿迦尼吒天 或作阿迦尼瑟吒,乃 Akanittha 或 Akanistha 之對音。阿,此云
無;迦尼瑟吒,此云小;謂色界十八天中,最下者唯下,餘十六天亦大亦
小,阿迦尼吒天唯大無小故。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終極,故翻色究竟天。
神通 神妙不測通達無礙,謂之神通。宿命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
神足通,合謂五通;又一漏盡通,共為六通。如來自在神通之力,謂之神
通力,即神通道力;佛以神通力放大光明,謂之神通光。
旃檀香 具云旃檀那,乃 Candana 之對音,香木名,此翻直檀,即檀香,有
白檀黃檀紫(赤)檀三種,其產於南印度摩羅耶山(山形似牛頭)稱牛頭
旃檀。今醫師用白檀製油作泌尿器病內服消毒劑。
嚴淨 莊嚴而且清淨也。
珊瑚 梵語鉢擺娑福羅,鉢擺乃 Pravada 之對音,娑福羅乃 Saptaratna 之對音,
此翻珊瑚,即今英語之 Coralium 也。為腔腸動物珊瑚類,產熱帶深海中,
多群體相結成樹枝狀,故致誤認為植物。其骨骼之色澤美麗者,供莊嚴賞
玩之用。
摩尼珠 乃 Mani 之對音,此翻離垢珠或如意珠,謂此寶所在能增其威德也。
或謂此珠係帝釋所執金剛之碎片所成。(見大智度論五十九)
硨磲 梵語牟娑羅揭,乃 Musaragalva 或 Musalagarbha 之對音,今稱 Tridacnagigus
係海中大貝,此翻海扇,以其売全形略如三角也。又翻車渠, (後人加石傍,)
以其背上壟文如車輪之渠也。屬輭體動物瓣鰓類,棲熱帶海中,売厚而大,
長徑約百公分,取其売以作種飾品,為七寶(Saptaratna)之一,印度出品
最多。
碼碯 亦作瑪瑙,梵語 Asmagarbha 今英語之 Agate 也。又稱文石,潛晶質矽
石類玉髓之一種,為結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之混合物,由蛋白石玉髓及石
英在岩石之空隙中漸次沉澱而成。試瑪瑙法,以砑木不熱者為真。
金剛石 即金剛鑽石,梵語跋折羅,乃 Vajra 之對音,今英語之 Diamond 也。
為礦物中之最堅硬者,可以刻玉石水晶玻璃,雖鐵錐擊之亦不能碎,唯羚
羊角扣之則喚然冰泮。 (見智度論三十一。)熱及酸類均不能使之變化,但
在氱你中熱至七百七十度則完全燃燒而變為二氱化炭。成分為純粹之炭
素,乃炭之一種同素異形物,大概由炭在岩石闁受強壓而成, (近亦有由人

10
工製成,名人迼金剛石,俗稱假金鑽,)結晶屬等軸晶系,常為八面體,
亦有為斜方十二面體及六面體者,通常無色透明,間有灰褐綠黃紅黑等色
者,對於光線之折射率與色散力皆強,無電氣傳導性。
輦 膩演切,銑韻,讀若碾,輓車也,從二夫挽車狀;古時卿大夫亦乘輦,
後為王者之車,自漢以來則天子乘之。
輿 欲渠切,音余,魚韻,肩輿也,謂人載其中抗擧以行者也。
欄楯 即欄杆。 (本作闌干。)欄,勒寒切,音闌,寒韻,指橫木;楯,豎隕
切,音循,軫韻,指豎木。此處總指車上闌干。
華葢 即大傘葢,天子車葢也。
軒 俗稱華軒,大夫之乘車也。今經作軒飾,指楯下板,因軒常華飾故遂稱
其車曰華軒也。
肴 俗作餚,奚巢切,音爻,凡魚肉之類熱而後食者恂曰肴。僅言肴,則非
具備之食也。
饍 即膳,市演切,音善,銑韻,具食也,俱備此食也,食之善者也。亦通
饌,見後法師品第十饌條釋。
舍利 乃 Sarira 之對音,指荼毘後之堅固不壞者,此翻堅固子。如舉梵音舍利,
則不必添用子字,以免與人名舍利子混誤。鶖鳥梵音作 Sarika 故,舍利弗
翻鶖子而不可翻作堅固子。人名猶可梵華並舉翻作舍利子,堅固子則不宜
於舍利下多添子字而翻作舍利子。
嚴飾 莊嚴淨飾也。莊,嚴,二字通。故嚴飾即莊飾也。
由旬 舊作由巡或俞旬,具云踰闍那或踰善那,乃 Yojana 之對音,謂應合爾
許遠長度,同此方之驛,為印度聖王行事一日之驛程,相當於二十公里即
四十華里。踰善那亦有大小之異,大者八俱盧舍,小者四俱盧舍。一俱盧
舍謂大牛鳴音其聲五里。昔來皆以喻善那作八俱盧舍計算。
天樹王 即波利質多羅樹,乃 Paricitra 之對音,此云香遍樹,舊譯晝度樹或
員生樹,樹在帝釋殿前,故稱天樹王。
仁 即仁者,為對人尊稱,即對第二人「你」說也。
阿僧祇 乃 Asainkhya 之對音,為數目之名,此云無數。
劫 具云劫簸,乃 Kalpa 之對音,此云分別時節,為計算久遠時期之稱。
如來 梵語多陀阿伽陀,乃 Tathagata 之對音。根本智或本覺是如,後得智或
始覺是來,二者合一曰如來。
應供 梵語阿羅訶,乃 Arhat 之對音,舊譯至真或應。
正徧知 梵語三藐三佛陀,乃 Samyak-Sambudda 之對音。亦譯正等覺。 (徧即
等,知即覺也。)
明行足 梵語鞞多遮羅那三般那,乃 Vidyacarana-Sam-Panna 之對音。舊譯明
行成,智行滿足也(明即智也。)
善逝 梵語修伽陀,乃 Sugata 之對音。好去也。
世間解 梵語路伽憊,乃 Lokavid 之對音。知世間有情非情之事也。

11
無上士 梵語阿耨多羅,乃 Anutara 之對音。(如依成實論,以此號與下號合
一號,則可凙為無上調御丈夫或無上道法御。)
調御丈夫 梵語富檈沙曇藐娑羅提,乃 Purusa-damya-Sarathi 之對音,舊譯道
法御。
天人師 梵語舍多提婆魔□沙喃,乃 Sasta-deva-Manusyanam 之對音。
佛 具云佛陀,乃 Buddha 之對音。詳見前本品首佛條釋。
世尊 義為世上最尊。此與梵語薄伽梵或婆伽婆(Bhagavan 義為有德稱)稱
號亦尚有異。
十號 統計上列由如來至世尊共十一號, (薄伽梵一號尚在外,)因須與十號
之數相符,於是一般以佛世尊二號合為一號,但據作實論則以無上士調御
丈夫合為一號,而冖天臺宗之倓虛法師則又以善逝世間解合為一號。十號
者,三世一切佛,無不具備此十號也。
般涅槃 乃 Pari-nirvana 之對音,此云滅度。般,讀若鉢。
辟支佛 乃 Pratyeka-buddha 之對音,此云緣覺或獨覺。
波羅蜜 乃 Paramita 之對音,此云到彼岸,亦翻度。
一切種智 出世間上上智,即是佛智。觀察諸法實相,能得妙覺,超出二乘
之智,即觀照空假中皆見實相者,名一切種智。
頗羅墮 乃 Bharad 之對音,此云重瞳或滿語或利根或辯捷,婆羅門十八姓中
之一。
梵 即梵天,乃 Brahma 對音之從簡者,此云離欲,亦翻淨,詳見前本井中娑
婆世界主條內釋。
魔 即魔羅,乃 Mara 之對音,謂能障礙.擾亂.破壞.斷慧命者。
沙門 亦作桑門,乃 Sramana 之對音,為出家人之通稱,此云息心靜志,以
其能勤息煩惱心志清淨故。
婆羅門 乃 Brahman 之對音,此云梵志或淨行者,為梵天之後裔,印度最尊
貴之種姓也。
瑠璃 梵語 Vaidurya 本翻流離,言其流光陸離也。本質是石,以自然灰治之
可為器,石不得此則不可釋。人造王留璃則係用羊角所造。
玻璃 梵語 Sphatika 此云冰玉,本指天然產冖汆晶,石英類也。現時人造玻
璃(Glass)亦稱硝子,則假水晶也。
幢 除龐切,音撞,韻,旌幢也,旌旗中之竪形者。
旛 同幡,放彎切,音翻,元韻,旗幟也。
幔 暮玩切,音嫚,翰韻,彩帛幕帳也。用入動詞時,則訓幪或覆。

方便品第二
三昧 具足三摩提,乃 Samadhi 之對音,此云正定或正受。
諸佛智慧……其智慧門 此智慧,指佛自內證之實智。智慧門,指佛善巧方便

12
說法之權智。
兩足尊 謂福足慧足之最可尊重者,指佛也。
優曇鉢華 具云烏曇跋羅,乃 Udumbara 之對音,簡稱曇華,此云靈瑞華或
空起華,屬仙人掌仙人指仙人柱人山球一科,產於熱帶及亞熱帶,曇花一
現即謝,時間不過數小時,且開敷常在夜中戌亥間,故稱希有難值也。若
在溫帶寒帶則不易植,即使能植亦恐真需三千年一度開放也。在臺灣比較
常見,錫蘭亦然,以其葉枝莖等插土即活。花為淡青白色,芳香可食,有
取以釀酒或浸酒者,喜其番氣馥郁也。
尠 即尟,同鮮,息演切,音燹,銑韻,少也。
修多羅 亦作素怛纜,乃 Sutra 之對音,此云契經。
伽陀 乃 Gatha 之對音,此云直偈或孤起偈。(無長行故。)
本事 梵語依帝目多伽,乃 Tivuttaka 之對音。明諸弟子之本事者也。
本生 梵語闍陀迦,乃 Jataka 之對音,說釋迦佛之本生者也。
未曾有 梵語阿浮陀達磨,乃 Abbhuta-dharma 之對音。
因緣 梵語尼陀那,乃 Nidana 之對音,明事物之緣起本末者也。
譬喻 梵語阿波陀那,乃 Avadana 之對音。
祇夜 乃 Geyya 之對音,此云重頌。(頌長行故。)
優波提舍 Upadesa 之對音,此云論義(法說或說義)。以上為佛說十二分教
(十二部經)之九分(九部),加以授記(Veyyakarana)法句(Udana)方
等(Vaipuly)則稱十二分教。
涅槃 乃 Nirvana 之對音,詳見前序品第一般涅槃條釋。
稠林 稠,禾多曰稠,密也。稠林謂密林,譬喻種種煩惱交絡繁茂如稠林也。
止觀九云:『無明戲論,翳如來藏稠煩惱林。』邪見稠林義正同。
六十二 即六十二種邪見。
玫瑰 梵語 Rohita-mukta 即火齊珠。郭璞云:石珠也。(花中之玫瑰則取其紅
色相似耳。)玫,讀若枚;瑰,讀若隗。
沈水 梵語阿迦嚧,乃 Agaru 之對音,即沈香,亦曰水沈,半沈者為棧香,
不沈者為黃熟香,交州人稱為蜜香。
木樒 樒,寐逸切,音密,質韻,香木也。可以造像,莽草故曰木樒。
鍮鉐 銅之似金者,特色差淡,俗稱彩華銅,為銅與鋅之合金,其天然自生
者曰真鍮石,其人造鍮石,用銅二斤爐甘石(Calamine)一斤鍊之即成。鍮,
他謳切,音偷,尤韻。鉐,本作石。
白鑞 英語作 Solder or pewter 為錫與鉛之合金,質堅易熔,用以釬接諸金屬
或塗於鍋壺等之裏面以防銹蝕。鑞,羅蹋切,音臘,合韻。
赤銅 純銅也,色赤,亦稱紅銅,即紫銅。
白銅 銅三鎳一之合金也,色白質硬,不易銹蝕,可鑄貨幣及製用具,往與
洋銀(German silver 乃銅五十鎳二十五鋅二十五之合金)混同。
青銅 英語作 Bronze 以銅與錫為主成分之合金也。銅與錫之比例約為六十五

13
至九十%錫十至三十五%, (礮銅含銅九十、錫十,鐘銅含銅八十、錫二十,
鏡銅含銅六十七、錫三十三,此外鎢青銅含有二%之鵭,磷青銅今有0.
五至0.八%之磷,矽青銅含有0.五至0.八之矽,)質堅靭,適於器
具裝飾品銅像等之鑄造。
鉛 余全切,音沿,先韻。鉛有毒,飲食用器不可用鉛或鉛化合物,又化裝
品、碾米用粉、製皮蛋用粉皆不得用鉛粉。
錫 英語作 Tin 拉丁作 Stainnum 純錫天然自產品極少,主為氱化之錫石
(Cassterite)
,盛產於馬來亞經冶鍊而得純錫,質輭,比鉛稍硬,富展延性,
可鎚成錫箔,燃燒之則為白色微灰粉末狀之氱化錫(SnO2 即錫石之淨者),
可作藥用,治疔癤廱疽赤施。
箜篌 本作矦,樂器名,似瑟,體曲而長,二十三絃,抱於懷中而兩手齊擘
奏之,或用木撥彈之。
琴 奇吟切,音禽,侵韻,古樂器名,長亖尺六寸六分,廣六寸,上圓下方,
七絃,以金玉圓點為徽識,全絃凡十三徽,按徽彈之,每徽各成一音。
瑟 師櫛切,音蝨,質韻,古樂器名,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
二絃或十九絃;頌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五絃。
琵琶 琵,貧夷切,音枇,支韻;琶,蒲牙切,音爬,麻韻。樂器名,曲首
長頸,平面圓背,腹廣而楕,四絃。
鐃 尼肴切,音呶,肴韻;樂器名,似鉦而小且深,似鈴似鐘而無舌。有柄
而孔寬能活動。軍法,迕長執鐃,鳴之止擊鼓,蓋鳴鐃所以擾鼓聲而使止
也,故鐃訓撓。
鈸 步活切,音跋,曷韻,樂,器,銅製,故稱銅鈸,圓形徑數寸,中央隱
起如浮漚,貫穿以韋,兩片相擊以和樂。
唄 梵語唄陟,乃 Pathaka 之對音,梵音之歌詠;引聲詠偈頌,讚歎三寶功德,
故此翻唄讚,或稱楓唄。唄,簿邁切,音敗,卦韻,本統指唱讚及唱經而
言,此土別以轉經或轉讀指唱通經典,故梵唄只指唱歌讚唱佛號矣。
薪盡火滅 喻煩惱盡.無明滅。
皆已成佛道 雖種因極微,佛皆決其終成佛道。
知法常無性 知一切法之法常性與法性空。無,訓空。
佛種從緣起 眾生本具之無漏種子,從佛法熏習之勝緣而起。
法住法位 此有兩解:①法住者,真如住在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為法住。
法位者,法有染淨等種種對待性差別之位,萬法森然,名為法位。此實相
常住之法,徧住於一切世出世間差別法之位,是為世間真實之相。②作「一
切法住於真如法位」講,如天臺四教儀集註中說。惟真如無位,應以第一
解為長。
世間相常住 就差別位而以實相顯,以世間相的法常性言,故曰「是法住法
位.世間相常住」 。換言之:此住於一切差別法位之常住實相,即是一切世
間最真實之相,故其相常住,亦即世間相以其法常性之常住而常住。

14
業 所作也。業力,所作成者有生果報之力也。
眾生性欲 眾生之根性與欲望(意志)也。
佛眼 具足肉天慧法四眼之用,無不見知,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也。
五欲 色聲香味觸為細五欲,財色名食睡為粗五欲,此指細五欲言。
犛牛 犛,力怡切,音厘,支韻;此處不讀此音。又作模肴切,音茅,肴韻;
又作模敖切,音毛,豪韻;西南夷氂牛也。角長,全身密生柔輭長看,面
部及四肢下部內側毛較短,尾毛長似馬尾,毛或黑或白或黑白相雜而有絲
光。產於阿爾泰山脈與喜馬拉亞山脈之中間高原,西藏人養之以供力役。
經傳中之氂牛髦牛旄牛恂即此犛牛也。犛,氂,髦,旄,皆讀毛音。
大勢佛 佛陀德號,以佛有大勢力能斷眾生煩惱,所謂大醫王也。
南無 亦作那模或曩謨或納膜,乃 Namah 或 Namo 之對音,歸依或歸敬或敬禮
也。
波羅奈 亦作婆羅捺寫,乃 Varanasi 之對音,今之 Benares 也。國名,此云江
繞城或繞河城,以恒河繞之也。鹿野園即在此國中。

譬喻品第三
佛法分 佛所得之法,法界之真理是也。如實如真於一切諸法善能了知,是
名佛法。分,去聲,即指佛法而言。或謂此處「佛」字係指「佛身」言,
佛法分應作佛身法分講,佛身之法分即佛之法身分也。此處乃指法身而言。
經行 於殿尚域塔右旋繞踱,或於一定之地往來散步,徐行直行,唯遵一路,
隨時適性,却病養身。坐禪而欲昏睡者可以此防之;飯後百步走亦然,蓋
消散之儀也。又常於經行時默誦經典或執持佛號,此於一般叢林或林苑中
多見之。
金色 即紫磨金色。佛陀的金色身(金身)金色臂,以及願得全印度國民膚
色都成金色而無白種與有色種的差別,金色實為佛教理想無差別之膚色,
所以表示泯除種姓階級之深意。無量壽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
金色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相 具稱三十二大人相,據人相家說,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
則成佛。1.足安平相(脚蹠豐厚內側不甚凹),2.千輻輪相(脚底有輪輻紋),3.
手指纖長相,4.手足柔軟相(手當足蹠柔軟) ,5.手足縵網相(手指間及脚趾間有
網薄膜聯絡如鷲鴨者較尋常為長) ,6.足跟滿足相(踵部圓滿) ,7.足趺高好相(脚
背之足關節下高起完好),8.腨如鹿王相,(腨即腓膓,音踹,豎輭切或住輭切,
銑韻,讀若瑞或惴,下腿肌肉纖圓如鹿,)9.手過膝相(上肢長手指過膝),10.
馬陰藏相(男根內藏如馬陰不露),11 身縱廣相(身高與兩手橫張之長相等),
12 毛孔生青色相(每一毛孔生一青色毛而雜亂) ,13 毛上靡相(毛端右旋向上偃
伏),14 身金色相,15 常光一丈相(四面放光一丈即一丈外可覩姿彩光澤),皮

15
膚細滑相,17 七處平滿相(兩蹠兩當兩肩中皆平滿) ,18 兩腋滿相(腋下豐滿),
19 身如獅子相(平正威肅如師子王),20 身端直相(端正不傴曲),21 肩圓滿相
(兩肩豐圓),22 四十齒相,23 齒白齊密相(四十齒整齊白淨),24 四牙白淨相
(最大而白者),25 頰車如獅子相(兩頰豐如獅頰),26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唾
液分泌正常充足),27 廣長舌相(舌廣且長柔軟細薄伸展則可鼻尖),28 梵亯深
遠相(聲音清淨而及遠),29 眼色冋紺青相(蒼紫色),30 眼睫如牛王相(睫毛
長),31 眉間白亮相,32 頂成肉髻相(無見頂相)。以上依據法界次第,其他如
大智度論、大般涅槃經、中阿含三十二相經、優婆夷淨行出門經及無量義經所載,
雖略有小異而大體相同。
四無量心 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又名四梵行,修此則得生色界之梵天也。
又名四等心,平等利一切眾生也。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又名四梵行,修此則得
生色界之梵天也。又名四等心,平等利一切眾生也。①慈無量心(能予樂之心),
②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 ,③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為喜慶之心) ,④捨無量
心(慈悲喜無量而心不存著)。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福,感無量果,故
名無量心。另詳後妙莊嚴王本事品慈悲喜捨條釋。
十力 如果誰一諸相實相之智,具有十種大用。①知是厘處非理處之智力,
②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無記三種業與報之智力,③知諸禪定解脫三昧及依此所得諸
果之智力,④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之智力,⑤知種種欲樂,令捨不淨增淨之智力,
⑥對一三五乘種種不同機境,知即時異時誰可度誰不可度之智力,⑦知一切覺道
行因所至之智力,⑧知宿命無漏智力,⑨知死此生彼之天眼智力,⑩知眾生永斷
習氣能如實知如實證之智力。
八十種好 即八十種隨形好,更細別三十二相為八十種妙好也。1.無見頂
相,2.鼻高不現孔,3.眉如初月,4.耳輪垂埵,5.身堅實如那羅延(即八臂天為
大自在天化現之形),6.骨際如鈍鎖(骨節堅固)7.身一時迴旋如象王 8.行時足
去地四寸而現印文(行走時舉趾離也之高約四寸)9.。爪薄而潤澤.色如赤銅(爪
甲紫銅色) ,膝骨(膝蓋骨)堅而完好。11 身清潔,12 身柔軟 13 身不曲(背脊
正直不傴僂彎曲) ,14 指圓而纖細,15 指文藏覆,16 脈深不現(動脈靜脈均不
顯露),17 踝不現,18 身潤澤,19 身自寺不逶迤(不漸邪),20 身滿足,21
容儀備足,22 容儀滿足,23 住處安無能動,24 威振一切,25 一切眾生見之而
樂,26 面不長大,27 正容貌而色不撓,28 面具滿足,29 唇如頻婆果(相思果
即奈)紅色,30 言音深遠,31 臍深而圓好,32 毛右旋,33 手足滿足,34 手足
如意,35 手文明宜,36 手文長,37 手文不斷(手文均謂掌紋)38 惡心眾生見
和悅,39 面廣而殊好,40 面淨滿如月,41 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42 自毛孔出
香氣(隨汗分泌而有體香) ,43 自口出無上香,44 儀容如獅子,45 進止如象王,
46 行相如鵝王,47 頭如摩陀那果(Madana 此惡醉果) ,48 一切聲分具足,49
四牙白利,50 舌色赤,51 舌薄,52 毛紅色(黃褐色),53 毛軟淨,54 眼廣而
長,55 死門之相具(會陰前後排泄之門) ,56 手足赤白如紅蓮華,57 臍不出(不
露) ,58 腹不現,59 細腹,60 身不傾動,61 身持重,62 其身大,63 身高長,

16
64 手足軟淨滑澤,65 四邊之光長一丈,66 光照身而行,67 等視眾生,68 不輕
眾生,69 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70 說法不著,71 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72
發音應眾生,73 次第以因緣說法,74 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75 觀不厭足,76
髮長好,77 髮不亂,78 髮旋好,79 手足為有德之相。詳見法界次第下之下,
大乘義章二十末。凡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半屬生理狀態,半屬威儀養成,
所謂誠於中者形於外,於是態度線條皆成妙相,一若生理狀態亦已有所變換者然。
十八不共法 但說智慧功德,不說自然果報法。123 如次配身口念無失,4
無異想,5 無不定心,6 無不知已捨,7 欲無滅,8 精進無滅,9 念無滅,10 慧無
滅,11 解脫無滅,12 解脫知見無滅,131415 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而行,161718
以智慧知過未現在通達無礙。
梵志 詳見前婆羅門條。
波旬 具云提婆魔囉播稗,乃 Deva-mara-papiyas 之對音。提婆此云天,魔囉
此云障,播稗(巴利文作 Papima)此云罪惡,旬字係□字之訛,□即□音玄,應
作波□,此云惡者或極惡,為魔王之名,以其毀害人善,斷人慧命也。
身所著上衣 上衣,有二種解說:1 上妙衣,2 即身上所披之外衣。此處可
以外衣為說。
五眾之生滅 眾,有蘊或聚義,見長阿含第六小緣經。故此「五眾」二字,
應作五蘊聚或五陰眾聚釋。五眾之生滅,謂五蘊生滅也。
叵 普火切,音頗,哿韻,不可也。與頗字亦偶或通用。
邁 暮敗切,音勱,卦韻,過也,老也。
隤 徒回切,音頹,灰韻,亦作穨,與頹通用,墜也,降也。
欻 許勿切,物韻,忽起也,與忽字音義均同。
裓 砍黑切或古戒切或鴿挨切,職韻,依裾也。
陿 同猍,音俠,窄也。
梁 俗作樑,離陽切,音良,陽韻。水橋曰梁,俗稱橋梁;又屋頂橫木曰梁,
如水上橋梁也。
棟 妬甕切,音凍,送韻,屋頂之中梁也。
衢 權輿切,音劬,虞韻,交道四出之大路也。
莊校 即嚴飾,莊是莊嚴,校是校飾,今之所謂莊飾也。
幰 喜偃切,音憲,阮韻,車上所張彩幔也。幔,另詳前序品第一幔條釋。
華纓 彩縷細繩所製車馬帳幕上之垂飾也。乃流蘇類之不用彩羽而用彩絲製
作者。其用為馬胸前繫繩者曰樊纓或繁纓,樊繁皆讀若槃,則是馬鞅,與垂纓不
同。稱華纓者,五彩垂纓也。
婉筵 婉音宛,阮韻,婉麗也,美也。筵,亯延,先韻,鋪地竹 。稱婉筵
者,美麗地 也。
重敷 重,複疊也;敷,鋪展也。稱重敷者,敷設多層也。
姝好 姝,出紆切,音樞,讀若趨;或竹紆切,亯株;皆虞韻,美也。姝好
即美好也。

17
藏 字浪切,音贓,漾韻,庫也。
匱 寬位或枯位切,音簣,寘韻,竭也,乏也。
智慧波羅蜜 即般若波羅蜜多(Prajna-Pryamita),此云智度,在六度波羅蜜中稱
第一波羅蜜,乃波羅蜜之樞機也。
無明闍蔽 即愚痴.闇蔽。
保任 猶言擔保,任其責也。
根力覺道 根指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力指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
,覺指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
定力、慧力)
道亦作分,指八正道分(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禪定 禪即禪那,定即寂,禪定或禪寂皆梵華並舉之詞,梵語禪那即此云寂
定也。此寂即寂滅之寂也而非寂靜之寂,即惺惺寂寂之寂而非枯寂無記之寂,禪
那之為寂定者如是。
解脫三昧 此解脫三昧,為禪定之別稱,如三解脫(空、無相、無願三種之禪定),
八解脫(即八背捨.為捨棄三界染法所縛之八種禪定),不思議解脫(巨細相容.一多無礙.變化隨
意.於法自在.能者能然.不可思議)。
陛 弼禮切,音髀,薺韻,殿前高階也。
圮 皮鄙切,音痞,紙韻,毀也。字從人已之已,左缺。圯上之圯從巳矣之
巳,左不缺,逸其切,音怡,支韻,橋也。兩字不同,切勿混誤。
坼 恥赫切,音尺,陌韻,裂也。
阤 同陁,池你或逸離切,音雉,總韻,讀若移,小崩也。
苫 詩淹切,音占,鹽韻,葇葢也。指編茅以葢屋者。
橡 除圓切,音傳,先韻,榱也。榱之方者曰桷,檀之圓者椽。
梠 力語切,音呂,語韻,楣也,門檐也。
差脫 差,測鴉切,音叉,麻韻,錯也。差脫者,錯脫也,又測漪切,音雐,
支韻,不整齊曰參差。差脫者參差脫落也。二釋俱通。
周障 四周屏障也。晉書阮藉傳「壞府舍屏障使內外相望」,即是。
鴟 尺伊切,音蚩,支韻,鷂鷹也。或謂即鳶。
梟 希么,音驍,蕭韻,猛禽類,體長二尺許,頭圓嘴短,上嘴鉤曲,背羽
灰色,腹黃,飛時無聲,入夜瞳孔放大能視物,又聽力亦敏,故夜中能捕食小動
物。梟與鴞非一物,但音相近,故亦通用,或謂即□。
鵰 低么切,音貂或凋,鷙鳥也。鷲之別名。
鷲 劑宥切,音就,宥韻,猛鷙之禽也。
蚖 吳桓切,寒韻,讀若完,亦讀若元而韻不同,即虺(虎偉切.音卉.尾韻),毒
蛇也,俗連蛇字讀曰蚖蛇。體長二尺許,土色無文,似守宮(蛇醫)蠑螈而非一物。
蝮 敷屋切,音覆,屋韻,毒蛇也,俗連蛇字讀曰腹蛇。體長二尺餘,灰黑
色,有黑褐斑文,頭部三角形,頸細,鼻反鉤,尾短小,似虺而非一物。
蠍 許謁切,音歇,月韻,俗作蝎者訛。其後腹狹長如尾,末端有毒鉤,以
螯(音釋)人捕物。惧守宮(蠍虎)。

18
蜈蚣 俗呼百脚者訛,節足動物多足類,赤頭,第一對脚(顋脚)狀如鉤,鉤
端有毒腺排出口,以螯人捕食。
蚰蜒 蚰,移囚切,音由,尤韻;蜒,移蓮切,音延,先韻;亦倒呼為蜒蚰,
即蛞蝓(音濶俞),亦即螾□(音引衍)或蠼螋(音矍搜亦作蛷螋)。
守宮 即壁虎(蠍虎),又名蝘蜓(音偃廷)蛇醫,其鳴叫者又稱蛤蚧。以器
養之,食以丹砂,滿七斤,擣治萬杵,(製成守宮砂,)以點處如體膚,終生不
滅,若有房事則滅矣,所以防失身而示女貞也。
百足 即馬陸,此虫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云「百足之蟲死而殭」 。但無大
毒,無害於人。俗以蜈蚣之別名者訛。
鼬 逸救刀,音柚,宥韻。即鼪,師亨切,音生,庚韻。俗呼黃鼠狼,好偷
鶪捕鼠,遇敵則放臭屁以掩其遁。
貍 力移切,音厘,支韻,谷作狸,伏哭,形似狐而小且肥,似貙(音區.
大者曰貙獌)而更小於貙。俗呼野貓,善能捕貓。
鼷鼠 鼷,檄倪切,音奚,齊韻,小鼠也;色黑而小,嚙人有毒。
蜣蜋 一作蜣螂,即蛣蜣,昆蟲鞘翅類,常噉食動物之屍體及糞。
狐 滑吾切,音胡,虞韻,似犬而瘦,狡猾多疑,伏獸。
狼 勒昻,音郎。陽韻,形似犬,長約五六尺,毛黃灰色,頰有小白斑,眼
斜裂,耳売小而尖,肩聳,尾常下垂,四腿長,能涉水,性殘忍,常害人。
野干 亦作射干,梵語 Sigala 之對音,似狐而小,形色青黃,能緣木,如狗
群行,夜鳴如狼,巢於絕巖高木。
嚌 集詣切,音劑,霽韻,嘗也,飲至齒也。
齧 道截切,音臬,屑韻,噬也。
狼藉 狼藉草而臥,去則散亂之,故凡物之縱橫交錯不整之狀謂為狼籍。
搏撮 搏,補郝切,音博,藥韻,相搏擊也。撮,粗曷切,曷韻,攝取也。
故搏撮者,搏擊撮取(爭取)也。
贏 盧為切,音壘,支韻,瘦弱也。
慞惶 同傽遑,亦通張皇,驚遽慌張也。
摣 與抯同,亦作□,菑鴉切,音楂,麻韻,撈取也,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摣。
掣 尺揭切,屑韻,讀若撤,即牽掣、牽曳或牽制也。制頓之使便己也。掣
肘之掣從此。
啀喍 亦作嘊喍,音崖柴,犬露齒欲齧之貌。
嘷 音豪或號,豪韻。本作□,猛獸恕咆也。
吠 附穢也,音茷,隊韻。犬鳴也。
魑魅 魑,敕伊切,音螭,支韻;魅,本作鬽,米肄切,音媚,寘韻。魑魅,
山澤之鬼神也。
魍魎 魍,武紡切,音罔,養韻;魎,里養切,音兩,養韻。魍魎,山川之
精物也。
孚乳產生 孚即孵卵(拘卵)期。乳,謂授孔期。產生,謂產生期。

19
鳩槃荼鬼 亦作弓槃荼,乃 Kumbhanda 之對音,此云甕形鬼或冬瓜鬼,亦稱
厭眉鬼或噉人精氣鬼,為南方增長天王(毘樓勒叉)所部領之鬼,醜怪可畏。
蹲踞 蹲,徂魂切,音存,元韻,亦讀若尊,踞也。踞,舉御切,音據,御
韻,蹲也。蹲踞,謂肆坐其上也。土埵 埵,覩火切,音柔,哿韻,指埵塊土
聚土堆故曰土埵。
躶 亦作倮或裸,魯夥切,音卵,哿韻,赤體無衣,袒露全身也,俗稱赤躶
躶。
牖 矣九切,音酉,有韻。在屋曰窗,謂上窗;在壁曰牖,謂旁窗。
周慞 本作周章,亦作舟張,驚遽貌。
毘舍闍鬼 亦作畢舍庶,乃 Pisaca 之對音,此云食血鬼或顛狂鬼,為東方持
國天王(提多羅吒)所部領之鬼,餓鬼中之勝者也。
熢□ 熢,符容切,音逢,冬韻,亦讀重唇音若蓬;□,步沒切,音勃;熢
□,即蓬勃,烟氣勃昇也。言臭熛熢□,猶言烟火熢□。
熱惱 逼於刻苦而身熱心惱也。
方宜 方,法也。方宜救濟者,法宜救濟也。
蔓莚 音曼延,謂如蔓草之廣延不絕也。
耽湎 耽,讀若擔,過樂也;湎,音緬,沈溺也。言耽湎者,樂溺也。
繒 音增,帛之總稱。
纊 音曠,絲綿也。
茵 音因,車中重席也。
褥 本作蓐,音辱,坐臥藉也。
氎 迪協切,音牒,葉韻,亦作白疊,有棉織品有野蠶絲織品有毛織品,坐
布也。或謂佛家坐具當是此種細氎。
儐從 儐,音賓,導引人也,相也。從,從者,隨從人也,侍從也。皆對主
而言。
三明 ①宿住智證明(宿命明)②生死智證明(天眼眼)③漏盡智證明(漏盡
明),即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
阿惟越致 亦作袔鞞跋致,乃 Avaivarti 之對音,此云不退轉,謂於成佛進路
中不退却不轉向也。有信不退(十信的第六不退心)、位不退(十住的第七不退
住)、證不退(初地不退)、念不退(八地以上)四種不同。
顰蹙 顰亦作嚬,皮寅切,音頻,真韻,攢眉也;蹙,祖郁切,音踧,屋韻,
讀若促,蹙額也;顰蹙,謂憂愁不樂之狀也。
□ 亦作□,苦本切,音棵,阮韻,亦讀若髠,禿也。
黧黮 黧,力倪切,音黎,齊韻,黑也;黮,知飲或私飲切,音椹,寢韻,
黑也;稱黧黮者,重言黑也。
疥 音介,卦韻,皮慮病疥瘡也。由疥蟲之傳染而起。
癩 音賴,泰韻,本作□,厲也,俗稱大痳瘋,皮膚病中之惡疾也。
觸嬈 觸,取旭切,沃韻,讀若叱,抵也;嬈,奴了切,音撓,篠韻,擾也,

20
觸嬈,猶言抵擾,拒不接近也。
楚毒 楚,初阻也,音挫,語韻,荊也,扑撻之具,引由為痛。毒,杜沃切,
音獨,沃韻,害也,凡害人之物皆曰毒,引申亦為痛。楚毒,謂荊楚扑撻之苦痛
也。
馲駝 馲,他郝切,音託。馲駝亦作槖駞,即駱駝也。
杖捶 捶,主委切,音箠,紙韻。杖捶,以杖擊打也。
蠎 母朗切,音荚,養韻,即王蛇。蛇之最大者。
騃 五駭或倚楷切,挨,蟹韻,愚也,無知也。
□ 同咂,子答切,音帀,合韻,入口也。
矬陋 矬,徂訛切,砍韻,短也。矬陋,指矮子也。
□躄 □同攣,慮院切,音戀,膝關節拳曲不能伸直也;躄同躃,必益切,
音辟,陌韻,足不能行也。□躄,跛也。指瘸子也。(瘸子,却歌切,歌韻。)
傴 郁主切,讀若迂,麌韻。傴僂,背曲也。
痟 西腰切,音消,蕭韻,消渴病(即糖尿病)也。
怙 胡五切,音戶,麌韻,恃也。
罹 力移切,音離,支韻,遭也。亦讀若羅,但不通行。
瘂 同啞,倚價切,音亞,馬韻。生輒聾瘂者,指先天性既聾且啞之啞叭也。
瘖瘂 瘖同喑,衣金切,音音或陰,侵韻,一時失音不能言也,瘖與瘂字異
而義同。
癰疽 癰同 ,于胸切,音雍,冬韻;疽,促烏切,音殂,魚韻,久癯也。
合稱癰疽,今英語之 Carbuncle 也。好生於項背,稱為項疽背疽,頂疽俗稱落頭
疽,背疽即俗稱發背或捨背者也。
強識 識即誌,強識者,強記也。
深心 高深之心或深重之心也。
至心 至誠之心或至極之心也。亦即盡心。

信解品第四
慧命須菩提 即具壽善現,詳見前序品第一須菩提條釋。
馳騁 馳,音池,大驅也;騁,音逞,恣放也。馳騁者,大驅直馳也。
琥珀 梵語阿濕摩揭婆,乃 Asmagarbha 之對音,今英語之 Amber。原為一種
樹脂(或謂松香)之化石,磨擦之則能生電吸小紙片或拾芥,入火則燃。
出產於鄂省恩施、滇省騰衝及印度之喀什米爾,而德國及西班牙所產最良。
商估賈客 估,賈,均音古。估,客,二字義同,均指人。行者日商,商估
即商人也;處者曰賈,賈客即賈人也;統稱商賈。
億 衣極切,音臆,職韻,億度也。
傭賃 傭,余龍切,音庸,被雇而役於人也;賃,曰蔭切,音任,雇工也;
重言傭賃,乃傭工義。

21
拂 音弗,塵也,俗呼拂塵或拂子。
瓔珞 梵語枳由羅,乃 Keyura 之對音,為編玉為珮而戀於頸或佩於身者。
出內 即出納。出,支出也;納,收進也。
逾 欲劬切,音俞,虞韻,義通愈,益也。
躃 即躄,詳見前譬喻品第三□躄條釋。
直 同值,即價值工值之值。
坌 同坋,付問切,音分,問韻,塵(動詞)也糝也傅也。凡為細末糝物若
被物者皆曰坋,言塵坌者,微塵傅身也。
憔悴 亦作顦顇,讀若樵萃,謂困苦勞倦之見於顏色者。
咄 都忽切,音柮,讀若嘟,叱聲也。
客作 傭工也,輕視庂稱曰客作漢。
竮 同彾 ,讀若靈屏,孤獨而不正行也。
三苦 ①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②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
③行苦,行謂遷流,由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壞苦
行苦,無色界有行苦。
訾 同訿,亦作呰或啙,咨此切,音紫,紙韻,口毀曰訾;言毀訾者,詆毁
也。
娛 元劬切,音虞,虞韻,樂也。
券 去怨切,音勸,願韻,從刀不從力,契約或合同也。
疏 朔吳切,音梳,魚韻,分疏之條錄也。
眇 米擾切,音秒,篠韻,一目也。
薦 即宴切,讀若箭,藉也,臥席也,俗稱草薦。

藥草喻品第五
一切智 佛智之名,三智之子,知了一切之法。以總義言,此一切智與一切
種智同是佛智。以別義言,則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知一切法一相)
即空智,是二乘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知種
種相),是佛事。聲聞緣覺但有總一切智,無一切種智。另詳前序品第一一
切種智條釋。
一切智地 此以一切智之總義言,謂證得佛智之位,即佛果位也。
卉 虎偉切,音虺,尾韻,本作□,草之總名也。
澍 讀若注,義亦通,時雨也,灌注也。
洽 檄□切或乞插切,音祫,霑也,潤也。
華果敷實 即華敷果實。
破有法王 法王,稱釋迦牟尼佛破有,有直破分破之別;直破者,破除造作
萬有之無明令空,即離人法二我執也。分破者,先令善業代惡業,次令以
不動業代善,後令以定慧均等之無漏業代不動業,如是漸斷無明令空也。

22
靉靆 靉,阿概切,音愛,隊韻;靆,度礙切,音代,隊韻。靉靆者,雲盛
貌,不明貌。
蒲萄 亦作葡萄。
槁 本作 ,歌奧切,音杲,皓韻,乾也,枯也。言枯槁者,重言其枯也。

授記品第六
正法……像法 有稟教者,修行者,證果者,三者齊全則為正法時代。有
稟教者,修行者,而無證果者,則為像法時代。若僅有稟教者,而無修行者證果
者,則為末法時代。
悚慄 悚,胥勇切,音竦,恐懼也;慄,吏逸切,音栗,戰慄也,悚慄者,
戰慄也,戰懼也。
那由也 乃 Nayuta 之對音,為數目之名,相當於億(即一萬萬) ,此云姟(十
京曰姟)數。
閻浮那提金 亦作贍部捺陀金,乃 Jambunada-suvarna 之對音。閻浮即贍部,
樹名;那提,此云河。此金產於贍部洲上閻浮樹林下閻浮河中,故名。
多摩羅跋旃檀 多摩羅,乃 Tamala 之對音,多是性義,阿摩羅是無垢義,
兩聲勢相合故略去阿音,跋乃 Bhadra 之對音,此云賢。性無垢賢者,旃檀之形
容詞也。旃檀,詳前序品第一旃檀香條釋。

化城喻品第七
地種 地是四大之一,種謂能造之因,故四大均稱大種。地種者,四大種中
之一大種,指固體物質而言。
菩提樹 梵語賓橃梨婆力叉或畢鉢羅婆力叉,乃 Pippala-vrksa 之對音,婆力
叉此云樹。因佛在此樹下成道故稱菩提樹(Bodhi-vrksa),此云覺樹。法顯傳以
貝多(Pattra)樹為菩樹者,誤也。
憺怕 憺,惰覽切,音淡,感韻,靜安也;怕,普赫切音泊,陌韻,無為也;
憺怕即澹泊,謂恬靜寡欲也。見文選子虛賦「怕乎無為.憺乎自持」。
苦盡道 即苦集滅之道。
迦陵頻伽 乃 Karavika 之對音,此云妙音鳥。
萌 模朋切,庚韻,音氓,義亦通,民也。如萌黎萌隷,皆謂人民也。
色力 即體力。
三轉十二行法輪 對聲聞乘人說四諦法,有示勸證之三轉。①示相轉:此
云苦也,此是集也,此是滅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②勸修轉:苦當知,
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勸修四諦之四行。③作證轉:苦者我已知,集者我
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舉已證也。每諦各三轉法輪,故云十二
行。
八解脫 舊稱八背捨,是為棄捨三界染法繫縛之八種禪定也。①內有色想.

23
觀外色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②內無色想,觀外色解
脫, (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以上二者為不淨觀③淨解脫, (此第三解脫
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與上二項不同者,卜為可憎之不淨色,
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此為淨觀。④空無邊處解脫⑤識無邊解脫⑥無所有處解脫⑦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此四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
生厭心而棄捨之。)⑧滅受想定。(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
緣,故稱解脫。)
阿閦 閦,初屋切,音矗,屋韻,亦讀若眾,義通,眾在門中也。阿閦,乃
Akasobhya 之對音,佛名,此云不動,無動,無瞋恚。
阿彌陀 乃 Amita 之對音,此云無量;阿彌陀喻灑,乃 Amitayus 之對音,
此云無量壽;阿彌陀婆,乃 Amitabha 之對音,此云無量光;此為阿彌陀佛之三
名。
釋迦牟尼 亦作釋迦文尼,乃 Sakyamuni 之對音,釋迦,此云能,姓也;
牟尼,此云仁;合翻能仁。
將導 帶領也,帶引也。
姟 十京曰姟,即那由他,亦今之億(大億),一萬萬也。
迥 居邕切,音冋或扃,迥韻,假也,遠也。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四無礙智 又稱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①法無礙(指文字),②義無礙(指義理),
③辭無礙(指語言),④樂說無礙。(由上三種智,樂為樂生解說自在之智。)
迦留陀夷 乃梵語 Kalodayin 之對音,此云黑燿或黑光,膚色如黑鬼故。
曾以夜行乞食,致孕婦驚怖墮胎,故佛定咼午不食不得夜間牝鉢之制。為佛使者,
教化第一。
優陀夷 亦作鬱(烏)陀夷,乃 Udayin 之對音,此云出現,日出時生故名。
周陀 具云周袉半託迦,乃 Ksudrapanthaka 之對音,周陀邐云小,半託迦
此云路,合翻小路,或翻繼道,亦稱路。其兄於路邊生,名槃特迦,周荼又於路
邊生,故名。周荼愚鈍,執行清潔工作參誦掃箒而得悟,佛弟子中義持第一。
莎伽陀 莎,蘇倭切,音蓑。亦作娑伽陀或娑婆揭多,乃 Susvagata 或 Svagata
之對音,此云善來。(以上二條,普通流通版本中音釋均誤。)
轉次受決 轉謂轉依,次謂次序,決謂記,依次轉受記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學無學 小乘以三賢果為學,阿羅漢聖果為無學。大乘以十地為學,佛果為
無學。

24
密行 慎密之行(去聲)或祕密之行,謂修持道行不顯露,不為人知也。

法師品第十
訾 音紫,詆毀也。詳見前信解品第四訾條釋。
荷擔 即負擔,在背曰荷或負,在肩曰擔。謂「如來肩所荷擔」者,有二釋:
一釋「則為如來荷擔」,蒙佛加被之意;一釋「即為肩承如來家業」,以佛所荷擔
而自荷擔之意。
自然智 無功用智也。即不假功用,不待修證而任運自通之智。如八地以上
菩薩,念念任運流入般若海,是也。
饌 助莞切,音撰,潛韻,具食也。亦通饍,見前序品第一饍條釋。
如來則為以衣覆之 此依本品下文釋之,當為「佛即為著如來衣」。下經文
云:『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餘國……異國 謂不在此凡聖同居土,而在佛實報莊嚴土或常寂光土也。
決了聲聞法 昔未開權顯實,則未知聲聞非是究竟;今開權顯實,則知聲聞
非是至極,乃是入大乘之方便。決了,決定圓了也;能全了聲聞法之所未了。授
決聲聞成佛也。

見寶塔品第十一
從地涌出住在空中 涌出,喻如來藏心由見思等煩惱障中顯現;住空,喻
依於真空實相而住也。
龕 渴庵切,音堪,覃韻,塔下室也。
多摩羅跋旃檀之香 詳見前授記碞第六同條釋。
玫瑰 即火齊珠,石珠也。詳見前方便品第二同條釋。
大樂說 將說法身大事,故受大樂說之名。樂,五教或義效切,效韻,即「仁
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樂,愛好也。
寶網羅上 即上羅寶網,謂張羅眾寶之網於其上空也。
藪 思毆切,音叟,有韻,大澤也。
目真鄰陀山 此云石山,地名也。山有目真鄰陀窟,此云石兀窟。有目真鄰
陀龍王,以地名名龍王也。有目臏鄰陀龍王池,在摩竭陀國佛陀金剛座之側,則
又以龍王名名此池也。
鐵圍山 地名,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彌勒菩薩等率阿難於此
結集大乘經,見大智度論。
寶交露幔 寶交者,眾寶交錯也;露幔者,或露或覆也。(露訓亮出,幔訓
幪覆。)
齎 即醫切,音躋,齊韻,亦作賷,携物資給人曰齎。
掬 居郁切,音菊,屋韻,兩手承取也。

25
鑰 逸略切,音藥,本作籥,扃門之鎖也。
佛坐高遠……俱處虛空……皆在虛空 謂佛坐一切法空之座,仰之彌高;
大眾願俱坐法空處;佛接大眾皆坐法空座上,即盡引眾生處處離著而上趣一乘佛
道也。
身出妙香 謂聖潔聖妙之香,佛身功德之香也。譬如書生之有書香,富人之
有銅臭。
有頂 為大千世界之最高處,即指色究竟天。
淳善地 淳篤善信也。
世間之眼 謂具足如來智慧光明,堪為導引人天之眼目。
恐畏世 惡世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捐捨 損,余全切,音緣,先韻,棄也。亦讀若蠲,義通。捐捨者,棄捨也。
牀座 即坐床。
椎鐘 以椎擊鐘也。
阿私仙 即阿私陀,人名,乃 Asita 之對音,此云無比端正。
果蓏 果,即菓,哿韻,木實也;蓏,魯夥切,音裸,哿韻,草實也。在樹
曰果,有核曰果,如棗李之屬;在地曰蓏,無核曰蓏,如瓜瓠之屬。稱果蓏者,
猶言瓜菓也。
提婆達多 乃 Devadatta 之對音,簡作調達,此云天熱,亦譯天授,斛飯王
之子,阿難之兄,釋迦佛之從弟也。聰明廣學,十二間坐禪入定,心不移易。後
意退轉,別學神通,漸生惡念,爭奪教團中領導權威,屢謀迫害釋迦佛。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十
八不共法 以均詳見前譬喻品第三各同條釋。
神通道力 即神通力,。以神通輔菩提,故曰神通道力,謂技而進於道者。
詳見前序品第一神通條釋。
四無所畏 有佛四無畏及菩薩四無畏之別。佛四無畏:①一切智無所畏(正
等覺無畏),②漏盡無所畏(漏永盡永畏),③說障道無所畏(說障法無畏),④
說盡苦道無所畏(說出道無畏)。菩薩四無畏:①總持不忘說法無畏,②盡知法
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③善能問答說法無畏,④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四攝法 ①布施攝,②愛語攝,③利行攝,④同事攝。
大智德勇健 大智德,稱文殊也。勇健,有力也。
無生忍 智證不生不滅(八不中真如實相)之真理(理寂不起),堅忍而不搖
(不退轉),此智名無生忍。故或謂忍即智,或謂忍為印證義。有三無生:徧計
所執名相無生,依他起性自性無生,圓成實性惑苦無生。
不退轉 即梵語阿惟越玫,詳見前譬喻品第三阿惟越致條釋。
娑竭羅龍宮 娑竭羅龍王之宮也。娑竭羅亦作娑伽羅,地名,即那先經中之舍

26
竭國,詳前序品第一八龍王下娑伽羅龍王條釋。
罪福相 全法界一切因緣果報之相也。
闡 齒演切,音嘽,銑韻,明也。
懸曠 空絕也,遠大也。
獻寶珠 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呈似於佛前;即獻即受,喻即悟即得印證。
佛之無相法身,本無男女相可得,茍於本覺中一念相應,當下即是。

勸持品第十三
異國土……他國土 均指娑婆國土以外之大千世界而言。
憍曇彌 乃 Gautami 之對音,族望之姓也,此云尼眾主,詳前序品第一摩訶
波闍波提條釋。
阿練若 亦作阿蘭若,乃 Arinya 對音,若讀若惹,此云無諍聲處、空閒處、
閑寂處、寂靜處,謂空寂行者所樂居之處,後遂為寺院之通稱。
納衣 俗作衲衣,亦即糞掃衣。
人間者 指不居阿練若而與世往來之人。
罵詈 詈,里義切,音荔,寘韻,罵也。正斥曰罵,旁及曰詈。
鎧 可海切,音愷,賄韻,甲也。
數數 數,疏渥切,音朔,覺韻,頻數也。數數猶言屢屢也。。
擯出 擯,臂因切,音儐,排斥也,驅遣也。擯出,乃比丘七種懲罰法之一,
擯出於本處之外也。其擯出時,僧眾相集,舉行擯出羯磨。

安樂行品第十四
行處……親近處 行處,心所依止之觀行處;親近處,親習接近之處。於
此云「安住」者,謂心契是理,身習是事,行之純熟而安適也。
不行不分別 不行者,不行實不實等一切法也;不分別者,亦不分別行與不
行也。又,依三諦釋:住忍辱地等謂世諦(有)觀,於法無所行而觀實相謂真諦
(空)觀,亦不行不分別謂非真非谷(空有兩俱無住)中道觀。不行者,不行真
諦也;不分別者,不分別世諦事也;故名中觀。此三諦是因緣義,以不二言二,
二名二諦,二不二為中道也。復以泯境智釋:於諸法無所行乃至觀諸法實相,明
緣盡於觀也;所言緣盡觀者,一切顛倒邪緣皆盡於正觀內也。亦不行不分別,觀
盡於緣也;以邪緣既盡,正觀亦息,故緣觀並忘,境智俱寂。後偈中亦有此意:
一偈半頌生法二空,謂盡緣;次半偈即盡觀也。
尼犍子 具云尼犍陀若提子。乃 Nirgrantha-jnati-putra 之對音。尼犍陀,
此云離繫或無結,本為外道出家之總名,此派外道即以總名為其別名;若提,是
其母名,此云親友,彼為其子。此派計罪福苦樂本有定因,非修道所能斷,是定
命論者的宿作外道也。因其特修躶體露形拔髮塗灰等苦行以為離繫,故佛法中名

27
曰無慚外道,亦稱露形外道。
路伽耶陀 乃 Lokayata 之對音,亦作路迦耶底迦,則為 Loka-yatika 之對
音,此云順世或世論外道,或惡答對人,隨順世間凡情,計執是常是有等者。
逆路伽耶陀 即縛摩路伽耶陀,乃 Vama-Lokayata 之對音,此云逆(左)
順世外道或惡徵問人,反於順世外道而左逆世情之外道,持偏激之惡論義者。
扠 通叉,測鴉切,麻韻,扠挾而取之也。
那羅等 乃 Narya 之對音,此云力;或作那吒,則為 Nata 之對音,此翻技
戲或上伎戲,即捔力戲也。等者,攝種種幻術或魔術而言也。
旃陀羅 可亦作旃荼羅,乃 Candala 之對音,印度四種姓中,下種姓之最下
姓也。以屠為業,為執暴惡人,行時則搖鈴擊木持竹標幟以自表異,中則識而避
之不相觸及也。
能生欲想相 謂能令彼起愛欲想念之相。
五種不男之人 ①天閹,謂生來不具者;②閹宧或受宮列,以乃除去者;③
男性半陰陽,遇女變男者,④女性半陰陽,遇男變女者;⑤隻具半陰陽,半月變
男半月變女,隨時變移無定者。半陰陽為先天性畸形,其可用外科半術矯正者,
宜先施術。
一切法空 諸法體性畢竟空寂。
如實相 人法俱空故,實相於以顯現。
不顛倒 如實相故,清淨依他起而不徧計執。
不動不退不轉 謂法體常住也。
如虛空無所有性 謂真如性譬如虛空性,無能有所有。
語言道斷 為言語理路所不能達。
不生不出不起 實相平等常住,無滅相故無生相,無變異相故無出相起相。
不無名相 以無分別故無相,以無分別相故無名。法體離於能遣所遣,故非
名相所能到。
無量無邊 無量,謂無三世相可得;無邊,謂無十方之際可得。
無礙無障 無礙,謂離煩惱障;無障,謂離所知障。
現滅度 謂於現法中求究竟安樂,亦稱現法涅槃。
魁膾 魁,苦迴切,首也,師也;膾,古外切,細切肉也。魁膾,指人,稱
也俗廚師也。
衒賣 衒,穴絹切,音眩,自媒求進曰。衒賣者,行賣也,通衒鬻,自衒其
物以求售也。
屏處 屏,皮因切,音瓶,青韻,蔽也。屏處者,屏居匿處也。屏處為女說
法,則有乖儀軌而犯嫌疑。
不行上中下法 不行,即於法無所行,為無法執(即法空)。上,指佛法;
中,指三乘之出世法;下,指世間法。
有為無為 有為,謂有生滅法;無為,謂無生滅法。
不分別是男是女 不分別其為男相為女相也,無眾生執(即眾生空)也。

28
不得諸法 謂我所有法空,泯境也。
不知不見 謂知者見者空,泯觀也。
空無所有無有常住 空無所有,謂有為法空;無有常住,謂無為法空。
懶墮 放逸也,與懈怠有別。
懈怠 慢也,不著緊也,與懶墮不同。
輕懱 懱,同蔑,密齧,輕也,易也,侮也。輕懱者,輕易之,輕每之,小
視之也。
煙盡燈滅 謂眾生應度者度盡,而佛亦入於滅度,譬如煙盡燈滅也。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籌數 算數也。
阿逸多 乃 Ajita 之對音,彌勒菩薩冖佲,此云無能勝,以其修慈最勝也。詳
見前序品第一彌勒條釋。
頭陀 乃 Dhuta 之對音,此云抖擻,謂抖擻衣食住等貪著之行法者,亦稱行
者。詳前序品第一摩訶迦葉修釋。
憒鬧 憒,固誨切,音潰,隊韻,心亂也。憒鬧者,亂鬧也。
伽耶城 乃 Gaya 之對音,地名。城東南三里即佛陀伽耶(Buddha-gaya)
,係
釋迦佛成道之地。至今城與道塲皆稱伽耶。

壽量品第十六
擣 同搗,摏也。
說己身 說己身宿世本生也。如說忍寻仙人,十六沙彌,等是。
說他身 說他身宿世往事也。如說阿彌陀佛為法藏比丘,彌勒為智光仙人等
是。
示己身 現為釋迦身是。
示他身 開塔見多寶如來是。
實……虛 與實體相應之實在法為實,與實體不相應之假法為虛。另詳安樂
行品第十四實不實法條釋。
如……異 等如為如,差別為異。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不隨三界眾生之見以為見,能如實證知三界之實相無
相也。
差 測隘或測郁切,卦韻,同瘥,病瘉也。
孤露 無父曰孤,無覆態曰露。孤露者,失父庇也。
恃怙 恃,石矢切,音市,紙韻,賴也。怙,詳前譬喻品第三怙條釋。恃怙,
依賴或依靠也。如無母何恃,無父何怙。

29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旋陀羅尼 謂於法門得旋轉自在之力,即於法門中圓滿具足出沒無礙也。窺
基法華玄贊云:旋,還旋也,還旋巡空及有情中行覆蔭也。重頌中,作旋總持。
太虛大師云:旋,謂旋轉;旋陀羅尼,謂能旋一切差別之法而入於無相平等真如
法性,以轉生一切清淨功德之法,斯一切法即一法矣。另詳下普賢勸發品第二十
八同條釋。
繽紛 繽,比民切,音賓,真韻,繽紛猶言紛紛,盛也,眾多也,亂雜也。
檀波羅蜜 乃 Dan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施度。(亦云能捨諸相。)
尸波羅蜜 乃 Sil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戒度。(亦云能捨諸受持。)
羼提波羅蜜 乃 ksanti-Paramita 之對音,此云忍度。(亦云不為六塵所傷。)
毘犂耶波羅蜜 乃 Viry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精進度。(亦云離一切妄。)
禪波羅蜜 乃 Dhyan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禪定度。詳前譬喻品第三禪定條
釋。
般若波羅蜜 乃 Prajn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智度。以上共六波羅蜜,詳見
前序品第一波羅蜜條釋及譬喻品第三智慧波羅蜜條釋。
多羅樹 樹形如椶櫚,極高者七八十尺。
牛頭旃檀 詳前序品第一旃檀香條釋。
須曼 具云須曼那,亦作蘇摩那,此云善稱意華。此華之色,一天有黃白黑
三種顏色變化。華甚香,樹高三四尺,四垂似葢,與末利華相似,廣州亦有之。
薝蔔 亦作占婆,為金黃色華,華小而香,狀如此土巵子華。薝蔔清芬,佛
家所重,古稱禪友。
阿提目多伽 此云苣蕂華。此華可製取香油,名苣蕂油。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須陀洹 具云須路陀阿半那,乃梵語 Srota-apanna 或 Sotapanna 之對音,舊譯


入流、至流、溝港,新譯預流,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須陀,此云流,指八聖
道;半那,此云入,入此八聖道流入涅槃也。初證聖果,創參勝列,故名預流;
預,及也,參預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果位也。亦稱黃藍華沙門。
斯陀含 乃梵語 Sakrdagamim 之對音,此翻一來,謂尚當一度受生往來於欲
界也。申言之,即斷欲界九地思惑(修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思惑者之果位也。
亦稱芬陀利華沙門。
阿那含 乃梵語 Angami 之對音,舊譯不來,新譯不還,謂不再還來欲界也。
申言之,即斷盡欲界思惑後三品殘餘者之果位也。亦稱柔軟沙門。
阿羅漢 乃梵語 Arhan 之對音,亦稱柔軟中柔軟沙門。乃斷盡一切見思二惑
不受後有者之果位也。詳前序品第一阿羅漢條釋。
褰縮 褰與攐搴蹇鶱圴通,欺焉切,音愆,先韻。虧縮或開舉也。褰縮者,

30
褰縐襞縮也。言不褰縮者,無縐襞虧縮也。
瘡胗 胗,止引切,音軫,軫韻,中唇為胗。瘡胗者,唇瘍也。
咼斜 咼,若懷切,讀若窊,佳韻。咼斜者,口唇斜戾不正也。
匾□ 匾,彼偃切,音扁,銑韻,器之薄者曰匾;□,惕醫切,音梯,齊韻。
匾□者,薄而不圓也。
曲戾 戾,力詣切,音麗,霽韻,通捩,扭轉或不正也。曲戾者,彎曲不正
也。
窊曲 窊,烏瓜切,音漥,麻韻,衺下也。窊曲者,陷曲也。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六根功德數 橫有四方,豎有三世。四方各具十法界,則為四十法界;三世
各具十法界,則為三十法界。以世涉界之法界總數,則其算式為(4*10) (3*10)
=40*30=1200 即共一千二百法界。直接涉及法界者為六根,故此數字即為六根中
每一根應有之功德數。但因:眼觀見前方側方而不見後方,三分缺一;鼻嗅通出
息入息而不通中交少停之際,三分缺一;身觸合知離不知,合是雙份功德,離是
一分功德,三分缺一;故各僅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無短缺,故各一千二百功德。
總計六根功德數應為七千二百,而實共六千。
命命鳥 梵語耆婆鳥,乃 Jivajivaka 之對音,由鳴聲而得名,鷓鴣之類,亦稱
生生鳥或共命鳥,以其一身兩頭故云。
須曼那華 詳前分別功德品第七須曼條釋。
闍提華 此云生華或實華,亦云金錢華。
末利華 亦作苿莉或摩利,此云鬘華,堪以飾鬘。
波羅羅華 此云熏華,即重生華。
多摩羅跋香 此云賢無垢香,詳前授記品第六同條釋。
多伽羅香 亦云杜嚕香或摩勒香,此翻尺澤香,即乳香,亦即熏陸香。
波利質多羅樹 詳前序第一天樹王條釋。
拘鞞陀羅樹 此云大遊戲地樹。
忉利諸天 即三十三天,詳前序品第一釋提桓因條及四大天王條釋。
羅剎 惡鬼之總稱也。男者稱羅剎婆,乃 Raksasa 之對音;女者稱羅剎私,乃
Raksasi 之對音,此云暴惡可畏,原與藥叉同為印度土著古民族之名稱,雅利安
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畏惡之名詞。
毘舍闍 亦作畢舍遮,乃 Pisaca 之對音,此云顛狂鬼或食血肉鬼或精鬼。詳
前序品第一四大天王條下釋。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跋陀婆羅 此云賢護或守或善守,若眾生聞名者畢定得三菩提,故得此名。

31
師子月 即須蜜比丘,即頻婆沙羅王詣佛詢問與八萬四千金色獮猴緣樹跳戲
之比丘。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謦欬 謦,器徑切,音罄,欬也,聲也。謦欬,聲咳也。亦喻言笑也。
彈指 鼓指爪也。在佛經中有數義①本經本品中「俱共彈指」
,表示歡喜,文
句云:彈指者,隨喜也。②表示警告,嘉祥云:為令覺悟,是故彈指。③表示許
諾,增一阿含云:如來許請,或默然,或儼頭,或彈指。此外,④喻時之知暫,
僧祇律云:二十念為瞬,二十瞬為彈指。東坡詩云:一彈指頃去來今。

囑累品第二十二

唯然 唯,喻壘切,音委,男唯女俞,恭應之聲也。然,日延切,先韻,讀
若日菴切,是也,肯許之聲也。按:虞書,堯舜禹臯陶均曰俞,意在諾之,男女
均可唯可俞,分別為男唯女俞則是後起之說。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宿王華菩薩 此菩薩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自在,故名。
銖 蜀于切,音殊,虞韻,古衡名,一銖當百黍之重,十二銖為錢即半兩,
二十四銖為兩即二錢。
薰陸 詳前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多伽羅香條釋。
兜樓婆 本作兜樓娑,乃 Turuska 之對音,與苜蓿相似之香草也。
畢力迦 乃 Prkka 之對音,此云丁香。製油曰丁香油(Clove oil),醫師填齲齒用
之。
膠香 即松香,亦即松脂。
甄迦羅 亦作恒迦羅或矜羯羅,乃 Kamkara 之對音,數量名。俱舍論十二,
列五十二數,此為其中之第十六,當千萬億。
頻婆羅 亦作頻跋羅,乃 Bimbara 或 Vimvara 之對音,為俱舍所數量名中之第
十八,當於此方之十兆。
阿閦婆 亦作阿蒭婆,乃 Aksobhya 之對音,為俱舍所列數量名稱中之第二十,
第二十一為大阿蒭婆,十大阿蒭婆為頻婆羅。
□ 子智切,音恣,寘韻,薪聚也。
婆利師迦華 即婆師迦華,乃 Varsika 之對音,此云夏生華或雨生華,因在
夏季雨時開敷故,其華極香。
那婆 此云雜華。

32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妙幢相三昧 如幢高顯,眾德莊嚴。
法華三昧 達一乘理。
淨德三昧 斷障染,得勝德。
宿王戲三昧 宿謂星象,王謂自在,戲謂遊樂,謂得自在能現眾像猶如星宿,
常入遊戲以利眾生。
無緣三昧 謂滅盡定或無所緣定,離攀緣故。
智印三昧 謂真如空理為智印故,或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即以無生
法忍為智印等持也。
解眾生語言三昧 發詞無礙解定。
集一切功德三昧 謂集福王定。
清淨三昧 能生七淨九淨四淨等故。四淨者,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
也。
神通遊戲三昧 能起大神通故。
慧炬三昧 照明真俗諸境界故。
莊嚴王三昧 能具內外二莊嚴故。
淨光明三昧 放神光故。
淨藏三昧 含眾德故。
不共三昧 不共二乘得故。
日旋三昧 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以上十六等持,皆第十地菩薩之所遊履。
多第四定,以殊勝故。
甄叔迦 亦作堅叔迦,乃 Kinisuka 之對音,此翻赤色寶,因此寶之色似阿叔
迦(Asoka)樹華之色故名。亦翻鸚鵡寶,赤如其嘴故。狀如延珪,似赤瑠璃。
那羅延 乃 Narayana 之對音,天力士之名,端正猛健也。亦稱毘紐天或八臂
天,或謂即梵天王之異名。那羅,此云人;延,此云生本;謂人生本,即梵王也。
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舫 付妄切,音放,漾韻,舟也船也,兩船並也。
杻 恥有切,音丑,有韻,梏也,在手之刑具也。
械 系戒切,音瀣,卦韻,桎也,在足之刑具也。
枷 基鴉切,音加,麻韻,加於頸項之刑具也。(用於犬者曰椵,義同。)
鎖 蘇火切,音瑣,哿韻,或作鏁,鐵環相連為索以繫人頸而鎖之也。
檢繫 拘繫也。
掣電 閃電也,亦可以此形容迅捷。

33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富單那 亦作布怛那,乃 Putana 之對音,此云臭餓鬼或熱病鬼。詳前序品第


一四大天王條釋。
吉蔗 亦作吉遮或訖栗著,乃 Krtya 或 Kicca 之對音,此云造或所作,起尸鬼
也。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別稱人吉蔗及夜叉吉蔗。
藍婆 此云結縛。
毘藍婆 此云離結。
曲齒 此云施積。
華齒 此云施華。
黑齒 此云施黑。
多髮 即被髮。
無厭足 即無著。
持瓔珞 即持珮或持□。
皋帝 此云何所,意謂無所不具。為十羅剎女中最有威德者。
奪一切眾生精氣 俗說眾生心中有七滴聒水,取一滴二滴令人頭痛,三滴
令人心悶,四滴五滴以下則死。
鬼子母 本名訶利帝母,乃 Hariti 之對音,此云歡喜,舊譯功德天,因係五
百鬼子之母,故稱鬼子母,初為惡神,後歸佛為護法神。
毘陀羅 亦作韋陀羅或韋怛羅,乃 Vetala 之對音,能咒死屍令起去殺人之青
色厭禱鬼也。
犍馱 亦黃色鬼。
烏摩勒伽 食精氣之烏色鬼。
阿跋摩羅 乃 Apasmara 之對音,此云影形鬼、無鎧鬼、轉筋鬼,瘧鬼之總名
也。
阿黎樹 具云頞杜迦(此云蘭香)曼折利(此云蕱頭),乃 Anduka-manjari 之對音,
此方無此樹,不翻,其枝似蘭枝,墮地自成七片。
蘇摩那華 即須曼華,詳前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須曼條釋。
優鉢羅華 亦作優鉢剌,乃 Utpala 之對音,因其色有赤白及不赤不白數種,
故譯作紅蓮華、白蓮華、青蓮華等名。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多陀阿伽度 即如來之梵音,詳前序品第一如來條釋。
阿羅訶 即應供之梵音,詳前序品第一應供條釋。
三藐三佛陀 即正徧知之梵音,詳前序品第一正徧知條釋。
檀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均詳前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各同條釋。
方便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第七,七地菩薩以善巧之方便隨機利物也。

34
慈悲喜捨 慈,能與樂之無量心也;悲,能拔苦之無量心也;喜,見人離苦
得樂生慶悅之無量心也;捨,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之無量心也。此四者合稱
四無量心。另詳前譬喻品第三四無量心條釋。
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修實智慧)治凡夫四倒者四,①觀身不淨②觀受是苦
③觀心無常④觀法無我;治二乘四倒者四,①觀身畢竟空②觀受內外空③觀心無
所有④觀法但有名。四正勤(修正精進)①未生惡遏令不生②已生惡斷令不續③未
生善令生④已生善令廣。四神足(即四如意定修四種禪定)①欲足(樂欲自在)②勤足(精
進自在)③心足(心定自在)④慧足(觀慧自在) 。五根①信根(正信三寶者)②勤根(精進修
善者)③念根(憶念正信者)④定根(心止一境者)⑤慧根(思維真理者) 。五力①信力(信根
增長能破邪信者)②精進力(勤根增長能破懈怠者)③念力(念根增長能破亂想者)④定力(定根
增長能破諸亂者)⑤慧力(慧根增長能破諸惑者)。七菩提分(即七覺支)①擇法覺支(以智慧
力擇法真偽)②精進覺支(以正勤心離邪修行)③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④輕安覺支(斷
除粗重身心輕安)⑤念覺支(正念善法皆不忘失)⑥定覺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⑦行捨覺支(即
。八正道①正見(信解四諦等真理不落邪見)②正思維(尚
行蘊所攝之捨心所捨諸煩惱捨一切法)
思維而使真智增長)③正語(修口業而戒非理之語)④正業(正直行為離於惡行)⑤正命(正當職
棊離於邪活)⑥正精進(勤修行持而不退轉)⑦正念(憶念聖道而無邪念)⑧正定(入於無漏清淨
之禪定)。合稱三十七助道品。
淨三昧 斷障證真故。
日星宿三昧 破諸暗故(如日大破.如星種種破)。
淨光三昧 放大光故。
淨色三昧 現諸妙色故。
淨照明三昧 照佛法故。
長莊嚴三昧 證得功德無萎歇故。
大威德三昧 起神通故。
紺青 紺,箇暗切,勘韻。紺青,深青而揚赤色也,即今之天青,亦謂之紅
青或蒼紫色。
珂 渴阿切,音軻,歌韻,玉也,亦碼碯之潔白如雪者。
頻婆果 具云頻婆羅,乃 Vimvara 之對音,此云端好,亦云相思果或吉祥果,
奈也,似此方林檎,色丹赤極鮮明。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普賢菩薩 梵語邲輸跋陀,乃 Visva-bhadra 之對音;又作三曼多跋陀羅,乃


Samanta-bhadra 之對音,此云普賢或徧吉。此菩薩與文殊為一對,常侍毘盧遮那
佛右,表示大行願。
韋陀羅 詳前陀羅尼品第二十六毘陀羅條釋。
旋陀羅尼 旋陀羅尼,能旋一切法而轉入一法。由是一法生無量法,轉為百
千萬億陀羅尼。以得此陀羅尼,故能即一心顯一切法,亦可由一切法顯一心。另

35
詳前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同條釋。又,在密教五字輪觀,即阿嚩囉訶佉五字,為地
水火風空五大種子,五大即五輪塔,塔即大日如來功德,故以此五字為字輪體,
順逆旋轉,即名旋陀羅尼。
繚戾 繚,里曉切,音了,篠韻,纏繞也。繚戾者,環旋屈曲也。
角睞 睞,勒礙切,音賚,隊韻,目瞳不正視(旁視)也。角,指視角言。角
睞者,今稱斜視。司眼球運動肌肉先天性均衡失常,致眼球旋轉動作偏斜,視線
斜對物體,故稱角睞或斜視。
水腹 即腹水,舊稱水□,英語之 Dropsy of the abdomen 也。
短氣 即喘息,舊稱哮喘,英語之 Asthma 也。

阿彌陀經音義
舍衛國 即室羅伐悉底(Srovasti),本係城名,別譯舍婆提、尸羅跋提、捨羅婆
悉底(帝)夜.等,此云聞物(豐德好道)國。其國本名憍薩羅國,為別於南方之憍
薩羅國,故以城名為國名。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居於此。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
普的河南岸之 Rapetmapet,在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祇樹給孤獨園 波斯匿王之太子祇陀(Jeta 此云戰勝)施林,長者須達多(Sudatta
此云給孤獨)施精舍,共立眾園,故稱祇樹給孤獨園,亦稱祇洹精舍。
比丘 亦作苾蒭,係梵語 Bhikkhu 之對音,為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此云乞士,內乞法以治心,外乞食以治身。
阿羅漢 係梵語 Arhan 之對音,舊譯應真,(因與如來十號之一之阿羅訶舊譯至真者同
一語原故,)新譯無學,或譯不生,謂斷除煩惱,否定現實.超脫現世.而入於空
寂之境地者,見惑斷盡又思惑斷盡方證此果,故有應供不生殺賊(斷惑)三義。

菩薩摩訶薩 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係梵語 Budhisattva mahasattva 之對
音。菩提此云覺,薩埵此云有情,摩訶此云大,謂自他兼濟.淨化現世.進趨佛
果大覺而實行於積極之思想者。
佛 即佛陀,為梵語 Buddha 之對音,亦作佛陀耶或佛陀四耶,此云覺者,謂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大覺者,與三藐三佛陀一號略同。
舍利弗 係梵語 Sariputta 之對音,舍利,母名,此云鶖,弗此云子,連母名
為名;舊譯鶖子,般若心經則譯作舍利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
中。
摩訶目犍連 係梵語 Maha-Maudgalyayana 之對音,具云摩訶沒特伽羅,摩訶
此云大,沒特伽羅此云胡荳或萊菔根(為婆羅門之族姓),譯作大採菽氏,字拘律陀
(原為印度樹名)。佛弟子中神通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摩訶迦葉 係梵語 Maha-kassapa 之對音,婆羅門種,即大迦葉,此云飲光,

36
謂其身紫金色光吞日月也。大者,所以示別於其他三迦葉也。葉,音攝。佛弟子
中頭陀(苦行)第一。頭陀,此云抖擻。另詳經華經音義中。
摩訶迦旃延 係梵語 Maha-Katyayana 之對音,迦旃延此云扇繩(謂母慈愛其子繩
繫扇),譯作大文飾。佛弟子中論議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摩訶俱絺羅 係梵語 Maha-Kotthila 之對音,此云大,膝,即是長爪梵志,舍
利弗之舅父也。佛弟子中四無礙(答問)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離婆多 係梵語 Revata 之對音,亦作羅婆多,此云室宿(謂禱於星宿而生),亦云
假合身。佛弟子中無倒亂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周利槃陀伽 係梵語 Ksudrapanthaka 之對音,亦作朱荼半託迦。其兄曰槃特
迦,此云道路(意謂路邊生也)。弟又生於路,故名周利槃特迦,周利(朱荼)此云小,
譯作繼道或小路(意謂小路邊生也)。佛弟子中義持第一。
難陀 係梵語 Nanda 之對音,此云歡喜,與婆難陀為兄弟,並非佛陀之弟,
為一牧牛人,因問佛牧牛十一事而聞法,心得歡喜,故名。因示別於其他之名難
陀者,故稱牧牛難陀。
阿難陀 係梵語 Ananda 之對音,此云慶喜,亦云無染(常求利物無有染心),佛陀
之堂弟,佛弟子中多聞第一。
羅睺羅 係梵語 Rahula 之對音,此云覆障(執日),佛陀之子,佛弟子中密行
第一。
憍梵波提 係梵語 Gavampati 之對音,亦作橋□鉢帝或驕梵鉢提,此云牛呞,
亦云牛相,異舌知味,且有二事似牛(一者口中空喘、二者脚似牛蹄)常被諸比丘所譏
笑。無量壽經言尊者牛王,即此人也。佛弟子中受天供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 係梵語 Pindola-Bharadvaja 之對音,賓頭盧是名,此云不動;
頗羅墮是姓(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此云利根。應末世供,佛弟子中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係梵語 Kalodayin 之對音,此云黑光,顏色黑故。曾以夜行乞食驚
人,故佛陀規定比丘不得過午食.不得預乞食。為佛使者,入舍衛國度九百九十
九家,佛弟子教化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摩訶劫賓那 係梵語 Maha-Kapphina 之對音,亦作迦毘那或金昆羅,此云房
宿(謂父母禱星宿而生),或云坊宿(佛與同宿僧坊.即於爾夜化令得道故)憍薩羅國人,佛弟
子中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 係梵語 Bakkula 之對音,此云善容,舉動端莊.威儀可觀也。佛弟
子中壽命第一。
阿□樓馱 係梵語 Anaruddha 之對音,亦作阿那律陀,此云如意,亦云無貧
或無滅。佛說「阿那律見娑婆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又「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即此人也。為佛之堂弟,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文殊師利法王子 亦作曼殊室利,係梵語 Manjusri 之對音,此云妙德或妙首
或妙吉祥(舊譯尚有作普首或濡首或敬首者)。一切菩薩皆為如來法王之子,而獨稱文殊
法王子者,因文殊為遮那佛左脇侍,象徵大智而為菩薩眾首也。
阿逸多 係梵語 Ajita 之對音,此云無能勝,為彌勒菩薩之字。彌勒係梵語

37
Maitreya 之對音,此云慈氐,為阿逸多之姓。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是為最勝,
故稱無能勝。
乾陀訶提 係梵語 Gandhahastin 之對音,此云香象,菩薩名。
常精進 梵語為 Ssada-Virya,常恒勤奮進修之意,菩薩名。
釋提桓因 具云釋迦提婆因陀羅,係梵語 Sakaradevendra 之對音,此云能作
天帝,或云帝釋天。姓憍尸迦,字摩伽陀。住須彌山頂,為叨利天(即三十三天)
之總帥。
阿彌陀 係梵語 Amita 之對音,阿此云無,彌陀此云壽量或光量,意謂無量
壽無量光(壽量以時間言包括無量功德.光量以空間這包括無量甘露等)。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七寶 本經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碯為七寶(智度論同)。般
若經以金、銀、瑠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瑠
璃、玻璃、珊瑚、碼碯、硨磲為七寶,法華經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真
珠、玫瑰為七寶,所說略有小異。
八功德水 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解
飢渴,八飲已長養諸根。
琉璃 一作流離,言其流光陸離也。本質是石,以自然灰治之可為器,石不
得此則不可釋。亦有用羊角造者,故亦稱明角。
玻瓈 一作頗黎,此云冰玉,本指天然產者,即水晶石英類也。現時人工製
造之玻璃(Glass)亦稱硝子,則假水晶也。
硨磲 車渠,海中大貝,背上壟文,如車輛之渠。後人於字傍加石。亦稱海
扇。以作器,緻如玉石。
赤珠 即火齊珠,亦即玫瑰,郭璞所謂石珠也。(花中之玫瑰,則取其紅色相似。)
碼碯 一作瑪瑙,為蛋白石、玉髓、結晶石英之混合物。
天曼陀羅華 曼陀羅一作文陀勒,開白華,狀如牽牛花而大,譯云白團華,
亦云適意(悅意)華。一名風茄兒,亦名山茄子,乃因葉形而名,醫師所用麻醉藥
中之 Stramom 是也。天竺國俗,名諸好物皆曰天物;雖非天上華,以其妙好,故
稱天華。曼陀羅為天華之一,故稱天曼陀羅華。
依裓 裓音該,外衣之下裾(下瓣)也。
經行 即散步。(庭前塔週水邊林間等清靜處短距離的來回步行。)
舍利 此云鶖。
迦陵頻伽 係梵語 Karavika 之對音,亦作迦羅尾鳥,此云妙音鳥。
共命之鳥 即耆婆耆婆鳥,此云命命鳥或生生鳥。
晝夜六時 天竺計時,分初晝、中晝、後晝、初夜、中夜、後夜.六時,等
於中國昔時所說之一日十二時(今之二十四時)也。
五根五力 一信根與信力,二精進根與精進力,三念根與念力,四定根與定
力,五慧根與慧力。另詳維摩詰經音義中。
七菩提分 亦稱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輕安,五念,六定,七
行捨。另詳維摩詰經音義中。

38
八聖道分 亦稱八正道或八直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正行.
指行為) ,五正命(正生活.指職業即資生事業),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另詳維詰
經音義中。
三惡道 指六道中之地獄、餓鬼、畜生.三道。
劫 具云劫簸,係梵語 Kalpa 之對音,此云分劃時節,為計算遠久時間之稱。
阿僧祇 係梵語 Asamkhya 之對音,此云無數,為數目之名。
阿鞞跋致 亦作阿惟越致,係梵語 Avaivarti 之對音,此云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
路),是菩薩階位之名。另詳維摩詰經音義中轉不退輪條下。
一生補處 一者一實之理,一生者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初地菩薩)
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迄至第十地滿足,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
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Eka-jati-
Pratibuddha)。
阿閦鞞佛 具云惡乞蒭毘也、薩他蘖多,係梵語 Aksobhya Tathagata 之對音,
此云不動、無動、無瞋恚、妙樂,係東方阿比羅提國(妙喜世界)之教主。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係梵語 Anuttara-Samyak-Sambuddhi 之對音,阿耨多羅此
云無上,三此云正,藐此云等或徧,菩提此云覺(為般若德),故譯為無上正徧正
覺。另詳金剛般若音義中。
娑婆國土 娑婆即索訶,此云堪忍,故譯為忍土或堪忍世界。其義有二:諸
眾生在此土忍受三毒(貪嗔痴)及諸煩惱故;諸菩薩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
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
阿修羅 舊譯作阿須倫(倫一作輪)、阿蘇羅(蘇一作須或素),新譯作阿素洛,係
梵語 Asura 之對音,舊云無酒神,亦云無善神,今云非天或劣天或摩天,亦云不
端正(形貌醜故),常與帝釋戰,為六道之一,亦八部眾之一。有毘摩質多羅(此云
海水波音或種種疑) 、婆稚阿(此云被縛)、佉羅鶱駝(上云廣肩)、羅睺(此云障蔽).四阿修
羅王。

地藏菩薩本願經音義
(已列於阿彌陀經音義者於此不重列)

忉利天 具云怛唎耶奢(多羅夜登陵舍--係梵語 Trayas-trimsa 之對音)天,謂須彌山頂。


須彌山四方犍陀羅各有八天城。山頂中央有一天城曰善見城,為帝釋所居。從四
方到中央總數有三十三天,從總數立名,故忉利天之善見城即稱三十三天,為欲
界六天中之第二。另詳法華經音義釋提桓因條。
釋迦牟尼 係梵語 Sakyamuni 之對音,釋迦是姓(剎帝利種瞿曇族之分族),此云能
仁(來義),牟尼(牟一作文)是號,此云寂滅(如義),此即佛教佛之教主(本師)。
般若 亦作鉢剌若、波賴若、波羅孃、鉢羅枳孃.等,係梵語 Prajna 之對音,
此云智慧。梵文慧有二名,為般若與末底(Mati);智唯一名,為諾那(Jnana 第十智

39
。達如之慧謂之般若,故於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
度名)
者。(達如之慧即指能證真理之無漏智慧。)另詳金剛般若經音義中。
三昧 亦作三摩地(地一作提),係梵語 Samadhi 之對音,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離沈浮而定慧等持故曰正定,非苦受樂受之受故曰正受。)
檀波羅密 係梵語 Dan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正定,亦云正受。(離沈浮而定慧
等持故曰正定,非苦受樂受之受故曰正受。)
尸波羅密 係梵語 Sil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持戒度(指身心之規律)。另詳維摩
詰經音義中。
羼提波羅密 係梵語 Ksanti-paramita 之對音,此云忍辱度(指忍耐之意志)。另詳
維摩詰經音義中。
毘離耶波羅密 係梵語 Viry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精進度(指勤勉之精勵)。另
詳維摩詰經音義中。
禪波羅密 係梵語 Dhyan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靜慮(禪定)度(指精神之統攝)。
另詳維摩詰經音義中。
般若波羅密 係梵語 Prajna-paramita 之對音,此云智慧度(指正確之明斷)。另詳
金剛般若經音義及維摩詰經音義中。
四天王天 須彌山半腰高度大約相等之四方有四峯,即四犍陀羅,四天王各
居之,為帝釋之外將,各護一天下,稱為護世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謂能護持國土,
故居須彌山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謂能令他善根增長,故居須彌山瑠璃埵;西方廣目天王,謂以淨天眼
常莧擁護此閻浮提,故居須彌山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謂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山水晶埵。)四天
王所居曰四天王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處之最初也。另詳法華經音義四大
天王條。
燄摩天 具云須燄摩,略稱炎摩或夜摩,係梵語 Yama 之對音,此云善時或
時分,簡云炎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
兜率天 具云都史多,係梵語 Tusita 之對音,此云喜足(或云上足、妙足、知足),
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分有天處內處之二,外院為天眾之欲樂處,內院則彌勒菩薩之淨土也。)
化樂天 梵語 Nirmanarataya 此云樂變化天,亦云化自樂天(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
簡稱化樂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五。
他化天 梵語 Para-nirmita-vasavartina 具云他化自在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亦
稱第六天,為欲界六天之主。另詳法華經音義自在天子條。
梵身天 同梵眾天。又同初禪天(包括梵眾梵輔大梵三天)。初禪以上,不須分段
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眼耳
身三識相應,且有覺(尋支)觀(伺支)之二支。喜支樂支覺支觀支及一心支(定支),
所謂初禪五支者也。
梵眾天 色界之初禪天分三級,下級之天眾曰梵眾天,猶如國土之庶民也。
梵輔天 初禪天之第二級曰梵輔天,大梵天之輔翼也。
大梵天 梵語 Maha-Brahman 此云高淨,為色界初禪天之主。大梵天所得之禪
定,稱為中間禪,位於初禪與二禪中間之禪定,欲盡滅,善修四無量心之悲心者

40
也。另詳法華經音義尸棄大梵條。
光天 同二禪天,為光音三天之通稱。二禪以上,又無眼耳身三識,僅有意
識,因而唯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前五識故無樂受,(又以意識之怡悅粗大,
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並無覺(尋支)觀(伺支)二支。內淨支(信根淨相.屬心故曰內)喜支
樂支(輕安之樂而非樂受)一心支(定支)所謂二禪四支者也。(呵棄初禪之覺觀而得二禪。)
少光天 色界二禪天中之第一天。
無量光天 色界二禪天中之第二天。
光音天 亦稱極光淨天,為色界二禪天中之最高天。此天絕音聲,以淨光代
為言語之要。苦盡滅,善修四無量心之喜心者也。
淨天 同三禪天,為包括少淨無量淨徧淨三天之通稱。三禪以上,亦僅有意
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具有捨支(是行捨
非捨受)念支(為不著勝樂故要正念)慧支樂支(意識之樂)一心支(寂然在定) ,所謂三禪五
支者也。(呵棄二禪之喜受而進三禪。)
少淨天 色界三禪天中之第一天。意識受淨妙之樂,故名淨;此天最少,故
名少淨。
無量淨天 色界三禪天中之第二天。
徧淨天 普遍極淨之天,為色界三禪天中之最高天。極樂滅,善修四無量心
之慈心者也。
嚴飾天 亦稱無雲天(莊嚴而無雲翳),為色界四禪天中最初之天。
無量嚴飾天 亦稱福生天,為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二天。
嚴飾果實天 亦稱廣果天,為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天。於色界中,凡夫得生
之處,此最殊勝,故以果稱。
無想天 廣果天中之最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別立而稱無想天,無想有情之
天也。自此以去為淨居天,在色界四禪之九天中則為第四天。
無煩天 六淨居天之第二天,即色界四禪之九天中為第五天。
無熱天 六淨居天之第三天,即色界四禪之九天中為第六天。意樂調柔,離
諸熱惱,故稱無熱。
善見天 六淨居天之第四天,即色界四禪之九天中為第七天。定力勝而見清
徹,故曰善見。
大善見天 亦稱善現天,為六淨居天之第五天,即色界四禪之九天中為第八
天。善妙之果顯現,故名善現。
色究竟天 即阿迦尼吒天,係梵語 Akanistha 之對音,為淨居天之頂,亦即四
禪天之頂,亦即色界天之最頂,故稱色究竟。極捨滅,善修四無量心之捨心。四
禪天亦唯有意識,唯有捨受與之相應。具有不苦不樂支(中受支即五受中之捨受)捨支
(捨第三禪之樂受.非憂悔)念支(念長養功德)一心支(猶鏡猶如清水) ,所謂四禪四支者也。
(呵棄三禪之樂受而得進乎四禪。)(另詳後附四無量心表解。)
摩醯首羅天 係梵語 Mahesvara 之對音,為淨居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天,
居色界頂,為四禪主。即第十地之菩薩即將成佛時,在淨居天之上,現大自在之

41
勝報,以勝妙之天形,紹佛位行灌頂,密教以之為大日如來之應現。也如韋紐天
(毘瑟奴即梵語 Visnu 之對音)或那羅延天(梵語 Narayana 之對音)則為大自在天化現
之形之名稱,印度人多信為護世主云。另詳法華經音義大自在天子條。
非想非非想天 無色界分四地,即四天:一識無邊處,二空無邊處,三無所
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天為三界之最頂,故亦稱有頂天。此天之定
心,至極靜妙,無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若想全無則將同癡闇,以有細想故曰
非非想。楞嚴經所謂「如存不存.若盡非盡」者是也。菩薩「行色無色界道不以
為勝」,「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蓋祇是生處而非究竟
涅槃,故不以為勝不隨生也。
鬼神 有力而障人身者曰鬼,鬼為六道之一趣;有能而障人心者曰神,神為
八部之通稱;故諸天神祇羅剎藥叉之類皆鬼神也。山海江湖草木苗稼等等之神,
當係初民時代以來之大有功德於民族者,後人乃奉祀以為紀念,如中國殷朝以相
土為后土(社神)周朝以棄為后稷(稷神)是也。羅剎原是恐怖可畏之野蠻人,如殷
時之伐鬼方.清初之戰羅剎也。藥氷原是孔武有力之野土人,印度古來重守衛之
責,都用此勇健之藥叉也。所謂惡目鬼王,指有邪見者;噉血鬼王(噉即啖),指
茹毛飲血者;噉精氣鬼王(噉一作奪),指奪人精氣者;噉胎卵鬼王,指殘害生類
者;行病鬼王,指破壞公共衛生而為傳染病之介播人者;攝毒鬼王,指熟悉毒物
者;慈心鬼王,指能發慈善心者;福利鬼王,指能作福德事者;大愛敬鬼王,指
能愛敬佛法者。龍,為古昔印度以及西域初民時代乃至半開化時代(新石器時代)
居住於海島湖澤池泊等水國區域之龍族土人,其人身短色黑,面稍長,鼻平濶,
而皮膚亦較柔輭,其酋則奉為龍王,並祀其祖先為龍神。今之所謂那伽族(Nagas)
即其裔也。
佛眼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具足覺了法性,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也。
前四眼是別,佛眼是總,謂佛眼兼前四眼之用而一切皆見一切皆知也。另詳金剛
般若經音義中。
地藏菩薩 安忍不動如大地,靜處深密如祕藏,故名地藏。在忉利天受佛陀
付囑,每晨入恒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
也。
聲聞 即舍羅婆迦(梵語 Sravaka 之對音),聞佛聲教,悟四諦理,斷見思惑,證阿
羅漢果,為佛陀小乘法中弟子,故稱小果聲聞。
天龍八部 ⑴天,⑵龍,⑶藥叉,(以上均已釋於前,)⑷乾闥婆,(舊作乾沓和,上
云香陰,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故,居十寶山,為天帝掌樂教之樂部神,通樂理,知音律,能歌善舞者皆其人
也,)有樂(無音聲者包括樂經樂譜詩篇)樂音(有音聲者包括音樂歌唱舞蹈)美(無音聲之勝者)
美音(音聲中之勝者)四乾闥婆王,⑸阿修羅,(於阿彌陀經音義中已釋,)⑹迦樓羅,(此
云金翅鳥,即大鵬,能噉龍,)有大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迦樓羅王,為馴鵬之
神,⑺緊那羅,(此云疑神,為亞於乾闥婆今絲竹伴奏樂工,亦能歌舞,)有法(顯四諦法)妙法
(顯十二因緣法)大法(顯六度之法)持法(總持法)四緊那羅王,⑻摩睺羅伽。(此云
大腹,為馴蟒神,猶之豢龍氏而亞於龍族者也。)

42
辟支佛 具云辟支迦佛陀,係梵語 Pratyeka-Buddha 之對音,聽受佛法者稱緣
覺,出無佛世稱獨覺,為觀待內外之緣(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悟證小乘聖果者。
那由他 係梵語 Nayuta 之對音,為數目之名稱,此云姟數(十京曰姟),相當於
今之億(大億),即萬萬也。(十萬曰億十億曰兆之億為小億,今已廢用。)
南閻浮提 閻浮提鞞波,係梵語 Jambu-dvipa 之對音,閻浮亦作贍部,樹名;
提鞞波,此云洲;因在以無熱惱池為中心之南部,故稱稱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洲,
即指今之印度及巴基斯坦而言。
由旬 舊作由巡或俞旨,亦作踰闍那或踰善那,係梵語 Yojana 之對音,此方
之驛程似之,有大小之區別,大者八俱盧舍(亦作拘樓舍謂大牛鳴音其聲五里),相當於
二十公里即四十華里,昔來皆取此大者計程(印度聖王行軍一日之程) ,小者四俱盧舍,
正合大者之半程。
五濁惡世 刼濁(屬色陰區宇),見濁(屬受陰區宇),煩惱濁(屬想陰區宇),眾生濁(屬
行陰區宇),命濁(屬識陰區宇)。
伽藍 具云僧伽藍摩,係梵語 Samgharama 之對音,此云眾園,為僧眾所住之
園庭,故亦為寺院之通稱。
五無間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八阿鼻地獄,謂之五無間地獄,有五種之無間:
(一)趣果無間(眾類無間不隔他生) ,(二)受苦無間(苦無間隔) ,(三)時無間(時無間斷)
,(四)
命無間(命不間斷),(五)形無間(身形之大小連同罪器之多少與地獄空間之大小無間)。
耕犁 亦作犂耕,即耕舌,張舌插釘使牛犂耕也。
佛之十號 普通以佛世尊合為一號,成實論則以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
近倓虛法師以善逝世間解合為一號。茲分釋之如次:
(一) 多陀阿伽度,一作怛他阿誐多,係梵語 Tath-agata 之對音,此云如來。
如即如如不動,來即不來而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前諸佛而來,親證真
如而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如來如去,如說如解,(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所說
如事,事如所說,)故號如來。另詳金剛般若經音義中。
(二)阿羅訶,係梵語 Arhat 之對音,與阿羅漢(舊譯應真)一語同源,舊譯至真,
亦云無所著,亦云應或應供(謂應受五乘九法界眾生之供養)。
(三)三藐三佛陀,亦作三耶三佛,係梵語 Samyak-sam-Budda 之對音,此云正
徧知,亦云正徧覺者,謂正真等徧覺知諸法實相者。
(四)毘侈遮羅那三般那,係梵語 Vidya-carana-sam-panna 之對音,此云明行足
(舊云明行成),謂佛三業漏盡之行具足完成也。
(五)修伽度,亦作須伽陀,係梵語 Sugata 之對音,此云善逝(好去),謂善隨
法性而往.如實善去.不復退還也。
(六)路伽憊,係梵語 Lokavid 之對音,此云世間解,謂世間有情無情諸事理
之見解者。如合善逝世間解為一號,訓為善解世間或善去世間,是化他智。
(七)阿耨多羅沙,係梵語 Anuttarasa 之對音,此云無上士,謂為超人天以上
之士。
(八)富樓沙曇藐娑羅提,係梵語 Purusa-damya-sarathi 之對音,此云調御丈夫(適

43
法御),以柔順語苦切語剛強語.調伏眾生度脫眾生而得稱。
(九)舍多提婆摩□舍那,係梵語 Deva-manusya Sastr 之對音,此云天人師,謂
人天之師(三界導師)也。
(十)佛陀,係梵語 Buddha 之對音,簡稱佛,此云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之大覺者。(與正徧知一號略同。)
(十一)路伽那他或婆伽婆,係梵言 Lokanatha or Bhagavat 之對音,此云世尊(舊
譯眾祐),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敬故。
十善 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亦稱十善業或十善道或十善業道。十惡者:一
殺生(傷害),二偷盜(不與取),三邪婬(非法性交),四妄語(狂妄自欺),五兩舌(離間
語) ,六惡口(粗惡語),七綺語(輕薄語),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此十者乖理,
故為十不善業。反之,不殺生乃至不邪見,此十者順理,故稱十善業道。
癃殘 即疲癃殘疾,亦作罷癃,脊骨之病,言背曲而隆高也。
普賢菩薩 邲輸跋陀羅或三曼多跋陀羅,係梵語 Visva-bhadra or Samanta
-bhadra 之對音,亦云遍吉,明廣大之義(與文殊甚深之義為對),三昧自在(與文殊般若
自在為對)。為遮那佛右脇侍,象徵大行,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普賢與文殊合,即
三昧與般若全圓,大行與大智相即,亦即表示毘盧遮那佛之法身整體。(華嚴三聖,
即指此法身佛與二法身菩薩。)
懺悔 懺,具云懺磨,係梵語 Ksamayati 之對音,陳露先惡(說罪)也。悔,改
往修來(悔過)也。梵漢合舉,故曰懺悔。
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 祁利失係梵語 Klesa 之對音,此云煩惱鬼王、大
煩惱鬼王。
祁叉王、大祁叉王 祁叉亦作葛叉或乞灑,係梵語 Ksaya 之對音,此云死
寂鬼王、大死寂鬼王。
阿那吒、大阿那吒 係梵語 Anata 之對音,此云大力鬼王、大大力鬼王。
五衰相 天帝釋命將欲終,先現五衰相:一衣裳垢膩(衣染埃塵),二頭上花萎
(花鬘萎悴),三身體臭穢(身失威光),四腋下汗出(兩腋汗臭),五不樂本座。

金剛般若波羅蜜音義
金剛 金剛,即金剛石或鑽石(Diamond),為世間珍寶,以其堅固不變.明淨放
光.快利能斷,故取以喻般若。──般若即如能斷之金剛也。
般若 第一,何者般若?依佛所說內容,當以三種為說:①實相般若,即一
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不可以「有無」等敍述,亦不可以「彼此」 「大
小」等想像,離「語言.文字.心緣」等一切相而無可取著。如經中說「所
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應安住般若波
羅蜜」,大智度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般若如清涼池.四面
皆可入」,古禪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皆指示此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

44
實相。既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即非「空無所得」不可,故經論所說的
實相,每側重於「如實空性──無性」──「自性不可得」 。要見「性相─
─空有」無礙的如實相,請先透此「都無所得」一關──迷悟關鍵所在。
本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可度眾生,
說是畢竟空;在「寄言離執」的教意說,實相是順於空的。此實相無相的
教說,稱為「不二解脫之門」。在論理的說明上,實相是般若所證的,故每
被想像為「所」邊;在定慧的修持上,實相為即心離執的真心,故每被倒
執為「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無甚麼「所證」與「真心」可說。②
觀照般若,即以般若慧觀照一切法緣生無性而到達畢竟空的實相理境,觀
照的與照得的,原只是理體本具的正智,無二無別,特以觀行言之故立「觀
照般若」名。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人法二我計執無性──二無我」
入門,故名為空觀空慧,但此時的空慧尚未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
就轉名般若,故大智度論說「未成就名空ㆍ已成就名般若」 ;般若到了究竟
圓滿,即名無上菩提,故說「因名般若ㆍ果名薩婆若」。薩婆若即一切種智,
即是老般若。約始終深淺言之故有三名,實際即是一般若,故大智度論說
「般若是一法ㆍ隨機而異稱」。③文字般若,指佛所說一切般若思想的言
教,此處即指大般若經第九分──金剛般若。佛經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
文身是依聲假立,言說開示即是文字,凡是筆墨所寫ㆍ口頭所說ㆍ以及做
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或正或反表顯意義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故
禪宗的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只要行解相應,不「死在句下──說此
執此ㆍ說彼執彼」就好。以上三般若,實相則重在能所並寂而非名言思惟
可及,觀照則重在依境成觀而以離相無住與實相相應的觀慧為宗,文字則
重在安立二諦抉擇空有,雖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也。
第二,何名般若?「般若」可譯為「智慧」,但又非世間「智慧」的名
義所能恰當完備,故大智度論說:『般若是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
蓋謂佛陀所要開示的乃是正覺「現證的──能所不二的」實相也。為化導眾
生故,不得不安立名言;從由觀慧為方便而可能到達如實證知的意義說,故
至今仍舊沿用「般若」這一術語為名而不翻。現代亦有梵漢並舉而稱為「般
若空慧」或「般若無分別智」者,亦僅在適當場合講解用之,究不能取「般
若」舊名而代之也。
第三,般若何用?從般若是實相說:①般若是萬化的本性──一切法畢
竟空故ㆍ世出世法無不依緣而成立。②般若是迷悟的根源──眾生所以有迷
有悟ㆍ凡夫所以有內有外ㆍ聖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ㆍ皆由對於
實相的迷悟淺深而來,故本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從般若
是與實相相應的觀慧說:①證真實以脫生死,這是三乘的共般若。眾生由於
不見性空如實相,所以依緣起因果而為雜染流轉;要了脫生死,必須由空無
我慧為方便。此空無我慧,即是解脫道的觀慧,或名正見或名正觀或名正思
惟或名毘鉢舍那或名般若。從有漏的聞思修慧ㆍ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纔能

45
離煩惱而得解脫。解脫道的觀慧,唯一是空無我慧,所以說「離三解脫無道
無果」。②導萬行以入智海,這是菩薩的不共般若。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
為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菩薩智悲雙運,一則以大智為本的
空慧得解脫,一則又以大悲為本的無所得為大方便而策導萬行普度眾生,即
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
第四,般若屬誰?從前,成論家說「般若是通教」,不夠深刻;唯識家
說「般若但為菩薩」,不夠普遍。其實,般若通教三乘,但為菩薩。如本經
云:『欲學聲聞地,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應聞般若波羅蜜;
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於此可知般若之通於三乘矣。又云:
『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解深密經亦云「但為發趣大乘者說」。
於此可知般若實為教化菩薩,即屬於菩薩矣。不過,佛說般若,雖曰但為菩
薩,亦有二乘在座旁聽。經說「要得二乘果必須學般若」,這固然是「三乘
同入一法性」 ,也即是「解脫生死的不二門──空無我慧」 ;然亦就是密化二
乘,使聞大乘勝法,久久熏習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而迴
心向大矣。般若「以行為宗」,重在實相空慧離言發悟,策導萬行,故與側
重境相而嚴密分析或側重果德而擬議圓融者不同。
波羅密 此為梵語 Paramita 之對音,義為「到彼岸」,亦有「事究竟」的意義,
簡譯為「度」,重在從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斷惑證真」「轉識成
智」,
「出生死到涅槃」 ,皆可稱為波羅蜜。經中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十波羅
蜜,但真實波羅蜜唯是般若波羅蜜,其餘布施等若無空慧策導即不成其
為波羅蜜,故本經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聲聞的三無漏學,猶有法我執,
未能究盡諸法實相;猶闕菩薩道,未能圓成究竟覺行;所以不名為波羅
蜜。
經-修多羅 亦作「素呾纜」,為梵語 Sutra 之對音,義譯為「綖」,線也;
謂能貫穿法義使不散失,猶之穿華不散也。中國好言經緯,從綖曰經,
橫組曰緯。引申言之:經,徑也,常道也,人生必由之路也。中國老子
孔子墨子之書皆尊稱日經,故於佛家修多羅亦用經字為翻以示尊重聖教
之意。
本經的「修多羅次第所顯」 ,無著菩薩說為「金剛難壞句義聚ㆍ一切
聖人不能入」,世親菩薩說為「法門句義及次第ㆍ世間不解離明慧」,可
見其艱深。大智度論釋大般若經的兩番囑累云: 『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
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又云: 『般若將入畢竟
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嘉祥吉藏即依此義判本
經上半的初問初答為般若道ㆍ下半的後問後答為方便道。此二道,為菩
薩從初發心到成佛過程中的兩個階段:①從初發修空無我慧,見性悟道,
證聖位到七地,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故名般若道──道體。②
徹悟法性無相後,增進修道,由八地以上直到佛果,這一階段重在方便
度生事行,故名方便道──般若所起的妙用。

46
本經以金剛般若為名,而內容多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般
若無住以開示無上正徧覺,而般若無住的現覺即離相菩提的分證,所以
處處說無上正徧覺,實在即是處處說金剛般若,故金剛般若即無上正徧
覺。不過,約修行趨果說,名之為般若無所住;約望果行因說,名之為
離相菩提心而已。
即知般若即菩提,則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①發心菩薩─
─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菩提心。②伏心菩提──從六度的
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ㆍ漸與性空相應ㆍ名為伏心。③明心菩提──進修
止觀ㆍ斷滅煩惱ㆍ徹證實相離相菩提ㆍ名為明心。到此處,望前般若道
是證悟,望後方便道是發心。④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明心菩提)
得無生忍後ㆍ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ㆍ漸出三界到達究竟ㆍ名為
出到。⑤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ㆍ自利利他究竟ㆍ即圓滿證得無
上正等菩提。再列為釋如次:

(共般若─── ┌發心菩提───初 心──入法流


證真實脫生死) │
般若道(自證)─┤伏心菩提 發 心──見法身
(七地以前) │
├明心菩提 修 行──依法身
(八地以上) │
方便道(事行)─┤出到菩薩 證 果──證法身
(不共般若── │
導萬行以入覺海)└究竟菩提───等妙覺──透法身

姚秦三藏師師鳩摩羅什譯 一,姚秦,標明朝代,為五胡十六國之一,即
姚興之秦,以別於其前之贏秦苻秦及其後之乞伏秦。二,三藏法師,能
通達佛典「經律論」三藏以自利利人者之尊稱。三,鳩摩羅什,此云童
壽,謂童年而有耆德。父是印度人,後移居龜茲(亦作丘慈或庫車);母是龜
茲王的公主,生羅什不久即出家為比丘尼。羅什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
度的迦濕彌羅修學聲聞三藏;回龜茲時,經過莎車,遇到大乘學者須利
耶蘇摩,於是回小向大;後住龜茲,已成飽學大乘三藏法師了。四,譯,
翻譯,即易印度梵語而為華夏之言。初,秦王苻堅派呂光攻畧龜茲以迎
羅什來華,呂光克龜茲而護送羅什回國,半途中得苻堅淝水之敗,呂光
即於姑臧(甘肅西北部)宣告獨立,國號西涼。迨姚秦起,國王姚興亦信奉
佛法,派兵攻下西涼,迎羅什到了長安。當時,佛教優秀學者集中長安,
從羅什稟受大乘佛法。羅什一面翻譯一面講學,所譯大乘經論,如「般
若」「淨名」
「彌陀」 「法華」等經,「智度」「中」
「百」「十二門」等論,
為前譯佛典中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 「金剛般若」經,以羅什譯出者為最
早,其後才有元魏菩提留支、陳真諦、隋達摩笈多、唐玄奘、唐義淨之
五譯,羅什所譯是中觀家的譯本,餘五譯是法相學系的誦本,故彼此每
有不同之處,而在中華流通量最大的「金剛般若」經即為此羅什譯本。
(以上釋譯人題)

47
舍衛 具稱室羅伐悉底,為梵語 Sravasti 之對音,即北憍薩羅(Kosala)國之
首都,因古代慣以城名為國名,故稱舍衛國。Sravasti 是聞物的意思,以
此城的政治文化物產都很盛,為全印度所聞名,故立此名。另詳阿彌陀
經音義中。
祇樹給孤獨園 舍衛城外佛陀常住說法之地,園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Sudatta)
發心修蓋供養的,樹是波斯匿王子祇陀(Jeta)奉施的。祇陀的樹林,給孤
獨長者加蓋的僧園,所以合稱為祇(讀若其)樹給孤獨園,亦稱祇洹精舍。
另詳阿彌陀經音義中。
大比丘眾 比丘,亦作苾蒭,為梵語 Bhikkhu 之對音,此云乞士,外乞食以
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大比丘,即阿羅漢(Arhan)。眾,即僧伽的義
譯。另詳阿彌陀經音義中。
千二百五十人 先度鹿苑憍陳如等五比丘,次度優樓頻螺、伽耶、那提ㆍ三
迦葉及其徒一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師徒各一百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
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此約最初從佛出家的常引隨眾而言,其實未必全
都來會,如舍利目連大迦葉等大弟子常分化一方,不一定在佛前;新進
的比丘又極多,不僅止於千二百五十人;本經的聽法眾,亦應有比丘尼
等,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護法的天龍等,不過在流通份說出而未列
於證信序中而已。
與……俱 俱,同在同住的意思。「和合僧──眾」的形成,論事要具備六
和合,論理要同得一解脫──遠離煩惱ㆍ得三摩地ㆍ同入大光明藏ㆍ同
趣性淨平等大圓覺海,這纔稱為俱。(換言之:即共同辦道之意,蓋謂一時──同感
佛度,一處──同住道場,一戒──同受別解脫,一心──同得一切智,一見──同悟無漏正
見,一道──同修三十七道品,一解囘──同證涅槃也。)故與俱法侶只列常隨大比丘
眾而不及他人,實表日常生活中事佛學佛緊要處,不僅為證信而已也。
所以,緊接著的發起序,還是要在依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體驗。乞食,
齋法,屬於戒;坐定作觀屬於定,悟入性空屬於慧。又,往來於祇園及
舍衛城中是身業,入定淨心正觀是意業,出定說法是語業。三業精進,
三學相資,即為宣說「金剛般若」的緣起。
(以上釋序分)
長老須菩提 須菩提,亦作須浮帝.須扶提.蘇補底.蘇部底,皆係梵語 Subiti
之對音,此云善現、善吉、善業,亦云空生,生時家中倉庫筐篋皆空,
占者言吉,因空而生故曰空生,依正俱吉故曰善吉。證得無諍三昧: 『若
有眾生嫌我坐者,我當終生立不移處。』誓不惱他,於人為吉也。佛經
中稱長老須菩提,或稱慧命須菩提,或稱具壽善現,非是年高或臘尊,
乃以慧高德劭而稱。佛弟子中解空第一,故為般若空慧學的當機人。另
詳法華經音義中。
如來 佛號「多陀阿伽陀」,為梵語 Tathagata 之對音,此云如來,是特別表稱

48
佛的性德,可以三種意義釋之:①從如實道中來──當眾生「見諸相非
相」背塵合覺之時即見如來。(後得智完成與根本智符合,故曰如來。)
②如法相而解──正知徧知是大知。③如法相而說──知眾生根器時緣
果報等等善巧分別諸法性相,使之遠離妄想顛倒執著而歸入第一勝義究
竟涅槃。
希有……善護念……善付囑 希有即罕見罕逢。護念即護持憶念;對於久
學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薩,佛以大悲善巧攝受,使能契入甚深佛道,得如
來護念的究竟利益。付囑即叮嚀教誡;對於初學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薩,
佛以大智善巧教導,使得不捨大乘法行,勇猛進修,住持佛法而轉化他
人。須菩提「目擊道存」──向世尊舉止動靜處見得個消息, 「言前薦取」
──向自己穿衣喫飯處討得個下落,故歡喜讚歎曰「希有」也。
菩薩 未發大心(菩提心)度生稱善人,已發大心度生稱菩薩,具云菩提薩埵,
係梵語 Buddhi-sattva 之對音。菩提此云覺,薩埵此云有情(含識),合譯覺
有情,即自覺且能覺他之覺悟者──謂自他兼濟ㆍ淨化現世ㆍ進趨佛果
大覺(圓滿覺)而實行其與菩提心相應的悲願者。亦譯大士或高士或開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係梵語 Anuttara-Samyak-Sambuddhi 之對音,阿耨
多羅此云無上,三此云正,藐此云等或徧,菩提此云覺(為般若德),故義
譯為無上正徧正覺,簡稱無上正徧覺或無上正等菩提。本經云: 『實無有
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作佛號釋
迦牟尼」。』『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無上菩提」還是相當於依「依般若」行的「無
所得」。
發……心 發心,相當於動機與立志,發無上菩提心即第一等的發心。以崇
高偉大無上究竟的佛果為目標,發起宏大深遠的志願,確立不拔的信心,
即名為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即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
應……住……降伏 住,大智度論釋為「深入究竟住」 。住是住於正──不
違法性,降伏是離於邪──不越毗尼。但此住與降伏,要在「菩提心行」
上轉──在發心乃至實行中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 。無住
與離相──菩薩於應發度生大願中不著不切眾生相,即「如是而住ㆍ如
是降伏其心」也。全經宗要,不過如此住於實相而離於戲論而已。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約全經文義次第說,當然是指如來下文開示。
但古德曾有解說為:如上文所說的「乞食著衣持鉢入城洗足敷座而坐」
等那樣安住ㆍ那樣降伏其心。須菩提的「唯然」 ,即契見如來的深意。這
富有新意的別解,雖不必於此迴互及之,但亦不妨姑存以示廣益。
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獄

49
│鬼 胎
┌下界 ┤畜
│ └人 卵
┌欲 界┤
│ │ ┌四天王天 ┐
│ │ │忉利天 │ 濕
│ └上界 ┤夜摩天 │
│ │兜率天 ├───────化
│ │化樂天 │
三界┤ └他化自在天┘

│色 界┬初二三禪───各三天┬─────有色
│ └四禪─────九天 ┘

│ ┌空無邊處┬──────────有想
└無色界┤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無想
└非想非非想處─────非有想非無想

涅槃……滅度 涅槃為梵語 Nirvana 之對音,是名詞,指解脫生死苦迫──


人空法亦空──的當體。滅度是動詞,即為使眾生於涅槃中得到眾苦的
解脫。或有誤以四禪八定為涅槃者不知這祇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暫時安
寧,猶屬生處而不是涅槃。佛法說涅槃,有二:一者,有餘(依)涅槃,
為小乘涅槃。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
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
即使是阿羅漢,飢寒老病的身苦還是一樣的。二者,無餘(依)涅槃,為
三乘聖者所共入,菩薩也會歸於此。無學捨身而入一法性ㆍ得一解脫,
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為無餘。菩薩發悲願度眾生,願使每一
眾生都得此究竟解脫,故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菩薩安住無
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本經即本於「三乘同入一法性ㆍ
三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開示「以無餘涅槃」滅度一切眾生,也就因
此而「通教三乘ㆍ但為菩薩」。

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
四相(凡夫識境之迷與求道者智境之迷)
識境四相(見金剛經論) 智境四相(見圓覺經)
我 於五蘊法中計有實我,有我之所有也。
(又, 眾生於涅槃之理,心有所證,取有所證,執
相 例如度生而有我度眾生之念,即是我相。) 著不忘而認之為我。──(約事驗我)
人 於五蘊法中計我為人,異於餘趣也。(又, 比前我相已進一曾,不復認證為我,尚持我
相 例如有眾生為我所度之念,即是人相。) 悟之心。──(悟我成人)
眾 於五蘊法中計我五蘊而生,盛衰苦樂種種變 比前人相又進一層,雖已超過我人之相,尚

異相續也。
(度生而人我未忘,即是眾生相。) 存了證了悟之心。──(了迹迹生)

壽 於五蘊法中計我一期之壽命,成就不斷而住 比前眾生相復進一層,雖已超過「了」心,

50
生 有分限。
(度生而有涅槃可入,即是壽者相。) 尚存能覺之智,如彼命根潛續於內。──(潛
相 續如命)

以般若正觀,即無四相的實性可得。但在五蘊和合的緣起法中有假我──
無性從緣的和合相續;依此假名眾生成立業果相續生死輪迴。如達自性空
而離自我的妄執,(依眾生的自體轉ㆍ執有主宰的存在自體即人我執,於所取的有為法相上
轉ㆍ執有存在的實性即法我執,於無為空寂不生不滅上轉ㆍ執有存在自性即非法執,)即能解
脫而入無餘涅槃。
布施 布施有三:一者,財施,即狹義的施波羅蜜,達到眾生生活等的滿足。
二者,無畏施,即持戒與忍辱二波羅蜜,達到人與人間和樂安寧。三者,
法施,即精進禪定般若三波羅蜜,達到教化普及,革新眾生的思想意志
而使歸中道。僧團中的「利和同均」 「戒和共道」「見和無諍」,也即是這
種精神的實施。
實信 在聲聞法中,即證須陀洹,得四不壞信;大乘即在見道淨心地。這是
般若相應的證信──由信順而信忍ㆍ由信忍而達到信智一如的證信。般
若法門雖極難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眾生能信以為實。佛
滅五百年後,迦膩色迦王治世時代,大乘教法廣大流行;般若經亦說「五
百年後般若經於北方作大佛事」 。可見正法自有實信者,雖末世亦必不爽。
如來悉知悉見 此即上文的護念攝受。菩薩具智慧分,能與如來的大覺相
契,所以能常在諸佛悲智的知見攝受之中。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我人眾生壽者四者合為一我相,無此我相,即離我相
的執著而得人空。無法相,即離諸法的自性執而得法空。無非法相,即
離人法二空的空相執而得空空──俱空。畢竟空中,有無等對待戲論妄
執皆滅。三相並寂──悟得三空,方能於般若無相法門得清淨信,此義
極為重要。別譯有增入「無想無非想」二句者,不足取。
三千大千世界 須彌山為中心,圍繞七山八海,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為一
小世界,一千箇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箇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
箇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因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而成,故冠以三千
二字,其實只是一箇大千世界──為一佛教化之世界。
四句偈 有人說是「我等四相」 ,有人說是「色見音求」偈,有人說是末上的
「六如」偈。其實,只是形容極少的意思。偈有名為首盧迦偈(Sloka)
者,是印度人對於經典文字的計算法;不問是長行是偈頌,數滿三十二
音節(32 Syllables)即為一首盧迦偈。如:般若初會十萬頌,小品般若
八千頌,金剛般若三百頌,都指首盧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謂受持
雖極少而所得福德極多,以顯本經的殊勝。
須陀洹 具云窣路阿鉢那,係梵語 Srota-apavna 之對音,舊譯溝港、入流、至
流、逆流,新譯預流,為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
楞嚴經所謂「入流亡所」即指此位。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51
斯陀含 係梵語 Sakrdagami 之對音,此云一來,為聲聞四果中第二果之名。
即斷欲界九地思惑(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尚餘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人
天間一度往來,故曰一來。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阿那含 係梵語 Anagami 之對音,舊譯不來,新譯不還,為聲聞四果中第三
果之名。即斷盡欲界思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另詳法華
經音義中。
阿羅漢 係梵語 Arhan 之對音,舊譯應真,為聲聞四果中極果之名。即上至
一切思惑斷盡之位。另詳法華經音義中。
阿蘭那行 阿蘭那即阿蘭若,亦作阿蘭攘、阿蘭拏、阿練若、阿練茹,係梵
語 Arinya 之對音,此云無諍聲、閑寂、遠離處(離人里五百弓之處)。阿蘭那
行,為十二頭陀行之一,謂比丘常居阿蘭那,不住於外也。
歌利王害忍辱仙 此歌利亦作迦利或羯利,係梵語 Kali 之對音,此云鬥爭
王,舊云惡世無道王,即波羅奈國王。西域記云:在烏仗那瞢揭釐城東
南五里,是其處也。忍辱仙於城外修禪定時,王率其一族宮人遊觀林下,
婇女捨王來仙處,仙為說法,王見之生惡心,問仙曰:汝得阿羅漢果否?
仙言:不得。王曰:更得阿含那果耶?仙答曰:否。王曰:然則如以尚
具貪欲煩惱之身恣見女人耶?仙曰:我雖未斷貪結,內心實無貪著。王
即截仙耳,而仙容不變。羣臣諫王,欲使中止,王不聽,更劓鼻削手,
而仙容無少變化。後王詣仙懺悔,請求哀悘,遂皈依佛門。
五眼 「肉眼」一觀有礙而不通,「天眼」徧觀能通而無礙,「法眼」擇法能
以觀俗, 「慧眼」證法能了諸法, 「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而照了諸法實相。
前四眼是別,佛眼是總,謂佛眼兼前四眼之用而一切皆見一切皆知也。
一合相 世界為微塵所集成,故稱世界為一合相。華嚴疏鈔曰:一合相者,
眾緣和合故;攬眾微以成於色,合五陰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音義
維摩詰 梵語 Vimalakirti 之對音,此云淨名,亦云無垢稱,是人名。據月上
女經說:俗姓雷,夫人名金姬,子名善思,女名月上。所以號稱「淨名」
的意義有三:①以「真性清淨為名」 ;(真性的本體是「非有無ㆍ絕凡聖ㆍ無去來ㆍ
無生滅ㆍ言語不能擬議心行不能思測」 ;其性常淨,故以為名;)②以「方便清淨為名」 ;
(居士方便利人,雖為白衣ㆍ常修淨行,雖居家室ㆍ不為五欲塵境染亂,所以得名;)③以「離
障清淨為名」。(從跡窮本,可說金粟如來是其前身;從本出跡ㆍ直是法身大士示現應世。
居士對於「凡夫染有ㆍ二乘染空ㆍ菩薩染中道」的執病都已遠離,在印度當時ㆍ雅譽遠彰,所
以得此嘉稱。)
解脫 解脫有離繫與自在二義,離繫是解除種種煩惱的繫縛,繫縛既除則就

52
自由自在了。但如何是煩惱的繫縛?諸家說來亦各不一;相宗說有煩惱
障及所知障,性宗多說煩惱有「見思ㆍ塵沙ㆍ無明」的三惑。小乘人祇
斷除「煩惱障──見思惑」得到解脫,所知障未斷──塵沙無明二惑未
破,都不是究竟解脫;菩薩雖比小乘進步,但所知障掃而未淨──無明
惑破而未盡,亦未究竟徹底;唯佛二障永離,三惑全空,大光明與大自
由顯現當前,纔是究竟徹底的解脫。本經所明的解脫,就是由菩薩到佛
地的不可思議究竟解脫,屬於佛果「涅槃三德」的解脫德。仁王般若等
經說有三種解脫:①空解脫(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②無願解脫(了知諸法幻
有而無所願求)③無相解脫(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ㆍ入於中道)。故說「空解脫門
ㆍ無願解脫門ㆍ無相解脫門」是菩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解脫
而稱之為門,就因其以一切智為體,由方便門而入真實智體。)瑜伽師地論云: 『若以解
脫門言之,出世正智所攝。』窺基疏贊云: 『解脫即無障,無障解脫以智
為體,智即是門,以智為門(由三解脫的智門)能入三性〔法〕)境故。』又
云:『空門緣「所執」 ,彼無體故;無願門緣「依他」,不於三界願求故;
無相門緣「圓成」 ,觀真如為無相故。』所以,在修三解脫門時,即用空
智空去虛妄無體的徧計執性,用無願智不於依他幻有的三界色心諸法上
有所貪求,用無相智冥契真如無相而無不相的圓成實性;如是,由三種
智門入於三性妙境,實是解脫的最高境界。
鳩摩羅什 梵語 Kumarajiva 之對音,人名。父名鳩摩羅炎(Kumarayana),
母為龜茲公主名耆婆,合父母名為名。(什,應是耆婆之簡稱。或謂什乃華言,謂
善識此方文字;始並存之。)此云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另詳「金剛般若」
經音義中。(以上釋經題及譯人題)
毘耶離 梵語 Vaisali 之對音,地名,此云廣嚴城,因此城五穀豐登ㆍ民眾樂
道好施ㆍ信行佛教,故得此名。
菴羅樹園 梵語 Amravana 是菴羅樹林的眾園。菴羅樹亦譯稱「難分別」樹,
因其菓似□似柰而非□非柰,為中華所少見,或謂即芒果(Mango)也。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比丘指佛門中出家男眾,比丘而加大字者即阿羅
漢。(若阿羅漢而再加大字者則是「以聲聞身而行菩薩道」的菩薩。)其他經典敍聽法眾
祇標千二百五十人,而本經則標八千人,蓋平常是統以「常隨眾──當
機眾」言,此則言其實際人數超過常隨眾數也。俱字,是與佛同在三昧
ㆍ同入大光明藏.同趣清淨大圓覺海,表示日常生活中共同修持的共同
境界而言。
菩薩三萬二千 佛說法時,聽眾共四種:①發起界(發起講這本經的人),②當
機眾(如千二百五十常隨眾),③影響眾(來助佛宣揚的他方菩薩),④結緣眾(一般
薄福眾生)。此三萬二千菩薩即是四種中的影響眾。
眾所知識 即眾所周知,是總歎菩薩的德行。下文「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至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都是別歎諸大菩薩所以為眾所周知的「福智
妙行」。

53
大智本行 智有三:①一切智(二乘了知諸法空相底智慧),②道種智(菩薩了知諸法差
,③一切種智(佛陀圓滿的究竟智慧)。此處「大智」
別相底的智慧) ,指道種智,
亦兼一切種智,因為菩薩的果地也就是佛。本行,即是六度萬行,另詳。
菩薩是以大智為眼目ㆍ來領導萬行的足,又以大行為足ㆍ來協助大智的
目,足目互用,智行具足,方能到達清涼境地。
諸佛威神 自度度人,恃有二力:①諸佛威神力──他力的加被,②定慧功
德力──自力的持行。菩薩的「大智本行」即是自力,但由諸佛威神力
之冥資加被更能助成菩薩萬行的成功,故曰「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建
立」猶言「加被而成」也。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菩薩內能受持正法不失(住持佛法),外為衛護正法之城
(防魔外侵擾之城)。此「城」字,即「眾志成城」「為國干城」之城。
如何能受持正法不失?當依大般涅槃經所指示!如下表:

⑴依法不依人───法者即是法性 ┐

⑵依義不依語───義者即是如來常不變 │涅
├槃
⑶依智不依識───智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經

⑷依了義不依不依不了義───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

師子吼 師子一吼而百獸懾伏,以喻菩薩之得無礙智理而說法無畏ㆍ降伏邪
魔也。永嘉證道歌中「師子吼ㆍ無畏說ㆍ百獸聞之皆腦裂」 ,既能無畏說
──說法無礙,當然邪魔歛跡ㆍ天下聞名了。
三寶 三寶有三種不同:①約正法時代說「別相三寶」 :佛寶是佛陀的三身,
法寶是佛是佛陀親說的語教,僧寶是等覺菩薩乃至三乘聖賢。②約像法
時代說「住持三寶」:佛寶是佛陀的塑像或畫像,法寶是結集起的三藏十
二部貝葉經文,僧寶是穿著壞色衣的出家人。③約理性本來如是說「一
體三寶」:亦稱「自性三寶」,佛寶是人人本具ㆍ個個不無而當處照明的
自性覺,法寶是不垢不染不妄不邪的自性正,僧寶是處事事和ㆍ處理理
和的自性淨。若從本向末說,由一體三寶而有別相三寶,因為佛陀的覺
悟是從本體的本有而有的;既有別相三寶興世,當然須要住持三寶來繼
續流傳。若攝末歸本說,由住持三寶而悟一體三寶,然後乃有別相三寶
的成立。無論「從體起用」「攝用歸體」,三種三寶都是互相融攝的。
魔怨……外道 魔,具云魔羅,梵語 Mara 之對音,此云「殺者」或「破壞
者」
,是「殺人法身ㆍ害人慧命」之意。平常說有四種魔:①煩惱魔;菩
薩斷諸煩惱,煩惱魔不得其便,即是降伏了煩惱魔。②欲魔;即無煩惱,
便無五欲,即降伏了欲魔。③死魔;既無欲染,便無五蘊形段的身體,
所以降伏了死魔。④天魔;既無上三魔,天魔也就無隙可入,所以能降
伏一切魔怨。外道,在印度當時有九十六種,都是心外取法,與佛教「萬
法唯識──三界唯心」的思想不同;而歸納其主要理論,不外「斷見」
與「常見」二種。斷見外道主張人死了即斷滅無有,這是撥無因果的邪

54
說。常見外道主張人死了來世一定仍然是人ㆍ魚死了來世一定仍然是
魚,魚是生生世车該被人喫的,這是昧於業果輪迴的邪說。凡是正信佛
教徒,都有矯正外道的責任,故曰「制諸外道」。
蓋纏 蓋有五蓋(貪欲、瞋恚、愚癡、睡眠、掉舉),蓋覆我們的真;纏有十纏(忿恚、
隱覆自罪、意識昏迷、五情──嘉怒哀樂惧──暗冥、遊嬉、三業躁動、平處起罪不自慚、露
,纏縛我們的身心。凡能「障礙止觀
處犯罪不愧他、財法不肯惠施、他榮心生熱惱)
ㆍ閉塞定慧」之惡法,非蓋即纏耳。
無礙解脫 窺基疏贊云:『無礙即無障,解脫即智門,可謂建立無障解脫智
門。』菩薩由於永離蓋纏之故,心常安位無礙解脫的妙智門中。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 前六者即六度,
每一度各開三品。①布施三品──財施、法施、無畏施;②持戒三品─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③忍辱三品──耐怨害忍(生忍)、
安受苦忍(法忍)、諦察法忍(觀諸法實義);④精進三品──被甲精進、加行
精進、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⑤禪定三品──安住靜慮(能安住現法樂
、引發靜慮(引得神通)、成所作事靜慮(依此作利益有情的事業);⑥智慧(般
中)
若)三品──無分別加行慧(生空慧) 、無分別慧(法空慧)、無分別後得慧(俱
空慧)。再從禪定開出⑦願──求菩提願、利樂他願;⑧力──思擇力、
修習力(此處經文力中具有願)。又從般若中開出⑨智──受用法樂智、成就
有情智;⑩方便──回向方便、拔濟方便(此處經文方便中具有智)。共成十
度。
不起法忍 法忍,指無生法忍,無生即不生不滅的法體,忍即是能證之智,
意謂「忍可」「忍得」 「忍透確定」,以般若慧忍可諸法無生性故。據護國
仨王般若經,忍有五種:①伏忍──種姓解行位上菩薩,深伏煩惱;②
信忍──初二三地菩薩,對於無生法體深信不壞;③順忍──四五六地
菩薩,趣順於無生理性;④無生忍──七八九地菩薩,見法無起,深忍
欲樂;⑤寂滅忍──十地菩薩以上,斷盡煩惱,證得大般涅槃。總之;
地前學觀,登地至三地得證,七地以前無相觀少ㆍ有相觀多故雖證得無
生法忍ㆍ但處於法悅境中而未清淨,八地以上有相觀少ㆍ無相觀多故得
全然清淨的無生法忍。此處,八地以上菩薩進達「無所得」的地位而證
得諸法實相無相的理體,所謂「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 ,所以「不起法忍」 。
菩薩雖以「覓法了不可得」故「不起法忍」,但亦不妨「不起而起」,起
為度生,「度盡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則「起即不起」也。
轉不退輪 轉,輾轉開示。輪,指法輪(正法有摧壞二障、循環無端、圓滿具足,三義
。法輪有五:①法輪體(即八正道),②法輪因(即四念住等),③法輪
故喻如輪)
眷屬(指萬行福慧),④法輪果(即菩提涅槃),⑤法輪境(即真俗諦理)。不退,
即不退轉;舊作「阿惟越致」或「阿毗跋致」 ,為梵語 Avaivartik 之對音。
「一般所辨」不退有四:①信不退──十信的第六不退心就不退生邪見
之家;②位不退──十住的第七不退住;③證不退──初地不退,證得

55
一分真理便顯一分法身,祇有增進而無退失;④念不退──八地以上,
得到正念,念念流入薩婆若海(Sarvajna)
,永不退失。若約「利他大用」

亦有四不退:①稱理不退──無改說故;②應機不退──無虛發故;③
利益不退──聞已必定故;④調伏不退──不惧魔外故。
蓋……無畏 蓋,即大傘蓋。菩薩修四無量心(悲喜慈捨)故能普遍蔭庇大眾
ㆍ使在佛法的大傘蓋下得到無所怖畏。無畏,分釋如下表:
┌1.總持無畏──正念正定總持(陀羅尼)不忘
菩薩│2.決疑無畏──善解法相斷疑解惑
(本經舉 ┌因地┤3.知根無畏──了知眾生根性隨根發藥
菩薩重 │無畏└4.答報無畏──報「國.佛.師.父母乃至眾生」四恩
在因地)│
無 畏 ┤ ┌1.一切智無畏───佛是正覺智人
│佛陀│2.漏永盡無畏───佛是五住究竟二死已了的無漏人
└果地┤3.說障道無畏───說盡障道降伏魔怨
無畏└4.說苦盡道無畏──於一切苦盡知盡斷盡說

十力、十八不共法 分釋如下表:

┌ 1.發一切智心堅固
│ 2.不捨眾生大慈
│ 3.具足一切佛法精進力
│ 4.信一切佛法精進力
菩薩│ 5.思行禪定力
┌因地┤ 6.離邊見智慧力
│十力│ 7.成熟眾生
│ │ 8.觀法實相
│ │ 9.入三解脫
│ └10.無礙智

十力┤
│ ┌ 1.知因果理處非理處之智力
│ │ 2.知過現未來善等三業及報之智力
│ │ 3.知禪定解脫三昧及其所得果之智力
│ │ 4.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之智力
│佛陀│ 5.知種種欲樂令捨染增淨之智力
└果地┤ 6.知一三五乘不同機境及時節誰可度誰不可之智力
十力│ 7.知一切覺道行因所至處之智力
│ 8.知宿命無漏之智力
│ 9.知死此生彼之天眼智力
└10.知眾生永斷習氣能如實知如實證之智力
┌三禪已離悲喜相而滯在慈相
┌3.慈┤
│ └菩薩行平等無緣慈而無行慈相

│ ┌初禪悲勝而滯在悲相
(四禪愛見) │1.悲┤
四無量心 │ └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菩薩以四禪為 ┤
牀座而不貪著)│ ┌二禪已離悲相而滯在喜相
│2.喜┤
│ └菩薩有所饒益歡喜無悔而無喜相

│ ┌四禪已離悲喜慈相而有捨相
└4.捨┤
└菩薩所作福祐無所希望而無捨相

┌ 1.身無失─────常用戒定智慧以修其身,功德滿足。 ┐
│ 2.口無失─────無量辯才,隨眾機宜,而使證悟。 ├三業
│ 3.念無失─────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 ┘無失

56
│ 4.無異想─────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
│ 5.無不定心────行住坐臥,無非勝定。 ├無三心
│ 6.無不知已捨───一切法無不了知,了知已無不捨離。 ┘
│ 7.欲無滅─────常欲度諸眾,心無厭足。 ┐
十八不 │ 8.精進無滅────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
共 法─┤ 9.念無滅─────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六無滅
(十八 │10.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 │
功德法)│11.解脫無滅────有為解脫與無為解脫,無為無滅。 │
│12.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身口意棊隨智慧而行───────三業隨智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三世所有一切,────┐
│17.智慧知末來世無礙├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 ├三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悉能通達無礙。 ────┘

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另
詳地藏經音義中,可參閱。
(以上釋序分)

三轉法輪 即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釋如下表:
┌初轉───印相轉──見道
┌為 自 轉┤次轉───應作轉──修道
│ └三轉───已作轉──無學道

│ ┌1.此是苦,逼迫性。
三轉│ │2.此是集,招感性。
法輪┤ ┌初轉──示相轉┤3.此是滅,可證性。
│ │ └4.此是道,可修性。
│ │
│ │ ┌1.此是苦,汝應知。
│ │ │2.此是集,汝應斷。
└為 他 轉┤次轉──勤修轉┤3.此是滅,汝應證。
(十二行)│ └4.此是道,汝應修。

│ ┌1.此是苦,我已知。
│ │2.此是集,我已斷。
└三轉──作證轉┤3.此是滅,我已證。
└4.此是道,我已修。

三十七道品 分釋如下表:
┌四念處(修實智慧)
│四正勤(修正精進)
(菩薩因地)│四神足(修四種定)
三十七助道品┤五根
(分七科) │五力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五蘊 四 念 處 (修實慧)
治凡夫四倒 治二乘四倒
色 1.觀身不淨 1.觀身畢竟空
受 2.觀受是苦 2.觀受內外空
識 3.觀心無常 3.觀心無所有
想行 4.觀法無我 4.觀法但有名

┌1.未生惡遏令不生(如預防流水)

57

(不邪不怠)│2.已生惡斷令不續(猶如除毒蛇)
四正勤 ┤
(修正精進)│3.未生善令善(如鑽木生火)

└4.已生善令廣(如溉甘果栽)

┌1.欲足(樂欲自在)
(神妙自在 │
足即是定) │2.勤足(精進自在)
四神足(四如意足)┤
(修四種禪定) │3.心足(心定自在)

└4.慧足(觀慧自在)

┌1.信根──正信三寶者
│2.勤根──精進修善者
五 根 ┤3.念根──憶念正法者
(善根) │4.定根──心止一境者
└5.慧根──思惟真理者

┌1.信 力──信根增長.能破邪信者
│2.精進力──勤根增長.能破妄想者
五 力 ┤3.念 力──念根增長.能破邪念者
(功力) │4.定 力──定根增長.能破諸惑者
└5.慧 力──慧根增長.能破二我者

┌1.擇法覺支──以智慧力擇法真偽
│2.精進覺支──以正勤心離邪修行
(七覺支)│3.喜覺支───心得善法即得歡喜
七菩提分 ┤4.輕安覺支──斷除粗重身心輕安
│5.念覺支───正念善法皆不忘失
│6.定覺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7.行捨覺支──捨諸煩惱捨一切法
(行蘊所攝之捨心所)

┌1.正 見──信解四諦等真而不落邪見
│2.正思惟──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
│3.正 語──修口業而戒非禮之語
八正道 ┤4.正 業──正直行為離於惡所
(八直道)│5.正 命──正當職業離於邪活
│6.正精進──勤修行持而不退轉
│7.正 念──憶念聖道而無邪念
└8.正 定──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

迴向心及三惡八難 分釋如下表:

┌1.菩提迴向──用所修的善根功德求大菩提

迴向心┤2.眾生迴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迴向眾生
(願) │
└3.實際迴向──用善根功德迴向真如實際
┌1.地獄難┐
│2.餓鬼難├三惡
│3.畜生難┘
八難┤4.盲聾瘖啞難──────宿植善根可以對治
│5.世智辯聰難──────自發正願可以對治
│6.佛前佛後難 住善處可以對治
│7.北俱盧洲難 依善人可以對治
└8.無想天難

58
(長壽天難)

沙門 亦譯桑門,為梵語 Sramana 之對音,


「勤修戒定慧ㆍ息滅貪瞋癡ㆍ識心
達本源」,是名為「沙門」──修清淨梵行的「出家人」。
三界 另詳「金剛般若經」音義中,可參閱。
六通、三明 分釋如下表:
┌1.天眼通──透視障礙.明矚微遠.能見未來.徧觀諸趣
│2.天耳通──聞聲無礙
六通┤3.他心通──能知他人心事無礙
│4.宿命通──能知三世事情
│5.神足通──能運神力.轉變大小.到達遠近.應化不測
└6.漏盡通──能知自他諸漏已盡未盡

┌1.天眼明┐
三明┤2.宿命明├比六通明利,為佛所獨有。
└3.漏盡明┘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另詳「金剛般若經」音義中,可參閱。
諸見 此指惡見,亦稱「五利使」。分釋如下表:
┌即我見(不知身為五蘊假和合而計度
┌1.身 見──┤實有我身)我所見(不知身邊諸物無
│ └一定之所有主而計度實為我所有物)

│2.邊 見─偏於斷常等極端對待之偏見
五濁┤
│3.邪 見─愚癡不正知見(如撥無因果)

│4.見取見─取其他種種劣知見劣事物以為殊勝者

│ ┌取非理非過之戒禁及其他行法以為生
└5.命 濁─┤天因(如牛戒雞戒之非因計因)或涅
└槃道(如塗灰斷食之非道計道)者

辟支佛 此為梵語 Pratyeka Buddha 之對音,為二乘之一,有二種:①獨覺─


─出無佛世,樂獨善寂,求自然慧,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號獨覺。
②緣覺──稟佛之教,觀十二因緣,斷緣悟道,故號緣覺。
富蘭那迦葉 此為梵語 Purana Kasyapa 之對音,此云滿實,是斷見外道,執
著「空」為極則,無人與人間的五倫關係。
末迦黎拘賒黎子 此為梵語 Maskari Gosaliputra 之對音(唯「子」字是譯義),此
云昧道,是常見外道,亦屬自然外道,執謂一切眾生乃至罪垢皆是自然
而生,不假因緣而有。
刪闍夜毗羅胝子 此為梵語 Sanjaya Vairatiputra 之對音(子字是譯義),此云正
勝,是苦行外道,執謂苦行可得解脫。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此為梵語 Ajita Kesakambala 之對音,亦是自然外道,
執謂一切法都是自然而生,並無因緣。
迦羅鳩馱迦旃延 此為梵語 Kakuda Katyayana 之對音,此云剪髮,是矯論
外道,慣作模稜兩可的矯論。
尼犍陀若提子 此為 Nirgrantha Jnatiputra 之對音(子字是譯義),是定命論者的
宿作外道,他說罪福苦樂都是前世定了的,要當必償,現縱修道也不能

59
中斷。
舍利弗 即舍利子,另詳「法華」經音義「阿彌陀」經音義中。
大目犍連 即目連,另詳「法華」經音義「阿彌陀」經音義中。
大迦葉 即摩訶迦葉,另詳「法華」經音義「阿彌陀」經音義中。
須菩提 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金剛般若經音義中。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此為梵語 Purna-Maitrayani-Putra 之對音(子字是譯義),
依父母得名,此云滿慈子,在佛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另詳法華經音義
中。
摩訶迦旃延 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阿彌陀經音義中。
阿那律 即阿□樓馱,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阿彌陀經音義中。
優波離 為梵語 Upali 之對音,此云近執,亦云上首,為佛在太子時的執事
近臣,隨佛出家,在佛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
羅睺羅 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阿彌陀經音義中。
阿難 即阿難陀,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阿彌陀經音義中。
彌勒菩薩 即阿逸多,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阿彌陀經音義中。
光嚴童子 以自性的智慧光明及種種福德光明莊嚴身心者,稱為光嚴;迥脫
根塵ㆍ靈光獨耀的在家菩薩,稱為童子。
持世菩薩 以能執持佛法教化世間眾生而得名。他厭鬧愛靜,須離羣索居方
能持心不亂。
長者子善德 梵語蘇達多,此云善施,亦云善德,以具足善根深植德本得名,
與光嚴、寶積ㆍ同為在家菩薩。
文殊師利 另詳法華經音義及阿彌陀經音義中。

七「識處」
(不列三途 ┌1.欲界旳五趣雜居地
第四禪天及 │2.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
非想非非想 ──┤3.二禪定生喜樂地
處天) │4.三禪離喜妙樂地
│5.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
│6.識無邊處地
└7.無所有處地

四攝處
│ ┌1.布施──財施法施
│ │2.愛語──柔和軟語
└──┤3.利行──饒益他人
└4.同事──共事接近

七淨華
│ ┌1.戒清淨───身口意三業無穢
│ │2.心淨───制煩惱心.斷結使心
│ │3.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
└──┤4.度疑淨──見識深廣.並無疑惑
│5.分別道淨──見是道便行.見非道便捨
│6.行斷知見淨─對所應行所應斷抉擇清淨
└7.涅槃淨───無餘無住究竟果報

七聖財寶
60
(以此七聖 ┌1.聞財───十地聞經.猶如大海
財為本.教 │2.信財───十地深信.猶如金剛
授眾生.使 │3.戒財───十地持戒.清淨無缺
皆得此財寶)┤4.定財───十地大地.自在輕安
│5.精進財──十地輾轉增勝.念念流入薩婆若海
│6.捨財───十地平等.捨離憎愛
└7.慚愧財──┬佛性中道第一義天.諸佛圓滿。
└菩薩未竟.愧此勝力.猶患未足
佛十號 另詳法華經音義及地藏經音義中。
天龍八部 另詳法華經音義及地藏經音義中。

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