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識
1. 古今詞義
白話文中所使用的詞語,很多都是繼承文言文詞語而來的。不過,隨著韓語的
發展,不少古今詞語之間的意義和用法已經有所轉變。
古今詞義的轉變一般有以下三種:
(1) 詞義的擴大:例如「甘」字的古義只解作食物味美或味道甜美,但現今
除了有這兩種意義外,還有心裡願意的意思,如「心甘情願」。
(2) 詞義的縮小:例如「丈夫」的古義是成年男子的通稱,但現今只特指妻
子的配偶。
(3) 詞義的改變:例如「乖」字的古義指偏執、不馴順的意思,但現今則變
化成聽話、安順的意思。
2. 詞類活用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文言文部分詞語的詞性會被臨時改變,這稱之為詞類活
用。詞類活用常見有以下三種:
(1) 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驢不勝怒,蹄之」中的「蹄」字,意思由原來
的「蹄」變成「踢」。
(2) 動詞活用為名詞:例如「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中的「奉」字,意思由
原來的「贈送」變成「贈送的機會」。
(3)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例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字,意思由原來
的「美麗」變成喜歡。
3. 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特定的句式結構,常見的有以下四類:
(1) 判斷句:表示對事物或人的性質作出判斷,最常見句式是:「……者,
……也」或「……也」。例如: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
柏影也。
(2) 被動句:句子的主語是被動者或受事者,這類句式多以「於」、「見」、
「為」、「被」等字表示被動。例如:為天下笑者,何也?(被天下人
恥笑,這是甚麼原因呢?)
(3) 倒裝句:與白話文比較,文言文的句式有以下的倒裝情況:
(a) 謂語前置:賢哉,回也!(顏回太有修養了!)
(b) 賓語前置: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問女兒想著甚麼?問女
兒念著甚麼?)
(c) 定語後置: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可愛的水陸草木的花
很多。)
(d) 狀語後置:屠懼,投以骨。(屠戶害怕了,用骨頭扔過去。)
(4) 省略句:省略部分句子成分的句式,最常見是省略主語和賓語。例如:
(a) 省略主語: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百
姓)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
(b) 省略賓語: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
(「之」,指身)與台齊。
4.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有些虛詞有幾種解釋,
分屬不同詞性。我們必須掌握語境,配合上文下理來辨析文言虛詞意思。例如
以下兩句中的「乎」字的詞性和意思均不相同:
(1) 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楚乎?
「乎」作語氣助詞,可解作「呢」。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乎」作介詞,可解作「於」。
5. 古音通假
文言文的用字,常常會借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這種用法稱為「通假」。「通
假」最常見的方式如下:
(1) 同音通假:例如:知者不惑。
借「知」為「智」,解作聰明。
(2) 雙聲通假:例如:(顏回)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借「亡」為「無」,解作沒有。
(3) 疊韻通假:例如:食其馮軾下七十餘城。
借「馮」為「憑」,解作憑倚、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