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02 views67 pages

忏悔法门 简

这篇文档介绍了佛教忏悔法门的概括。它分为四个部分:1)解释忏悔的名称和意义;2)介绍忏悔的方法;3)描述判断罪业是否已除的标准;4)总结忏悔方法的重点。文档提供了忏悔在佛教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当的修行来消除罪业带来的障碍。

Uploaded by

Ebuddhsim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02 views67 pages

忏悔法门 简

这篇文档介绍了佛教忏悔法门的概括。它分为四个部分:1)解释忏悔的名称和意义;2)介绍忏悔的方法;3)描述判断罪业是否已除的标准;4)总结忏悔方法的重点。文档提供了忏悔在佛教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当的修行来消除罪业带来的障碍。

Uploaded by

Ebuddhsim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67

《 忏 悔 法 门 》

《忏 悔 法 门 》讲记

讲述者: 大乘妙法弘护学会导师

净下 界法师

本会所提供之经书电子档,皆可免费下载。
但不得擅自加注、修改、增删。

-1-
《 忏 悔 法 门 》

前言代序

学人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 「 忏悔法门」
忏悔法门 。

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修习忏悔法门。

佛法对于生命的现象,是认为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换句话说,我们不是
今生才有生命,这个水流是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也将从现在流到未来。这个水流
的背后,事实上不是上帝在主导的,是由过去自己所造的 「 业 力」
力 在引导这个水
流,使我们在三界六道中,感召种种的身心果报。既然我们的生命受着业力的影
响,因此在生命当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我们的生命是由 「 善良 的业力」
的业力 起作用,由于过去曾经有
持戒、修福,这样一种善良的业力表现出来的,我们会感到色身特别的健康,事
情也特别的如意,在这种情况之下,修习佛法就会很顺畅。

-2-
《 忏 悔 法 门 》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生命是由「 罪业」
罪业 表现出来的,因为曾经在过去生当中,
由于一时的糊涂,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这种罪业所表现出来的,就会感得种种
的病痛,即便我们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这是色身上的障碍;内心当中,也
会因为罪业的干扰,使令我们感到昏昧闇钝,以致于在佛法的修学中,总是觉得
心力提不起来。

当这种罪业开始干扰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趋向于障碍、痛苦的时候,这时候,
我们就必须要修 「 忏 悔」
悔 行,来破除这种罪业的障碍,使令我们的身心恢复到原
本健康、顺畅的状态,能够继续的修学佛法。

道前基础 。不管你是修
所以,忏悔法门在佛教教义中,是被列为修行的 「 道前基础」
学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止观法门…或者修种种的密法,在修道之前,你都必须
透过忏悔来破障。这就好比说,你今天要开车,虽然你有一台非常坚固的车子,
但是要上路之前,你必须用推土机把路上的石头--这些障碍,都把它清理干净,

-3-
《 忏 悔 法 门 》

这样车子会比较顺畅到达目的地。所以「忏悔法门」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
路中的石头搬开来,它就是扮演一种 「 破 除障碍」
除障碍 的角色。我们今天就从佛法的
教义、理论,来探讨忏悔法门这个主题。

-4-
《 忏 悔 法 门 》

◎ 将述此义 , 大分为四 :

我们所要解释的忏悔法门,它的修习内容,总共有四大科:

甲一 、 解释名义

首先,从佛教的角度来解释「忏悔」的名称和意义。当然我们一般人认为,
我做错了事,只要去忏悔就没事了。但是这样的忏悔还是属于非常肤浅的阶段,
佛法的忏悔有比较深入的意义存在。

甲二 、 忏悔的方法

假设我们不幸已经造了很多杀盗婬妄的罪业,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
法,来消除这些会带给我们无量痛苦的罪障呢?这是讲正式的修学方法。

甲三 、 罪除之相

-5-
《 忏 悔 法 门 》

当我们经过如法的忏悔,又怎么知道这个罪业已经消失了?有什么判断方法
表示这个忏悔法门已经修学圆满?这是判断罪业是否已除灭的一种方法。

甲四 、 结示劝修

最后一段,我们把前面讲到的忏悔方法做一个总结。

-6-
《 忏 悔 法 门 》

甲一 、 解释名义 (分二:乙一、释名。乙二、述义。)

乙一 、 释名

『梵云忏摩
梵云忏摩,
梵云忏摩 , 此翻悔往。
此翻悔往 。 有言忏悔,
有言忏悔, 梵华双举。
梵华双举。 准《 业疏 》云 ; 取其意义
谓不造新,
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
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悔谓耻心于往犯。有将忏字训首训鉴,
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通得,
义虽通得 ,
华梵须分 。 』

「解释名义」分成两科:先解释名称,再说明它的义理。先看「忏悔」名称
的由来,「忏悔」在佛教界的名称是如何成立的。
这段文是出自于律藏《资持记》。在律藏里面,讲到忏悔的名称有三段,先
解释忏悔名称的由来:

梵云忏摩,
梵云忏摩 , 此翻悔往,
一、「梵云忏摩 此翻悔往 , 有言忏悔,
有言忏悔 , 梵华双举。」
梵华双举

「忏悔」这两个字在原始的印度佛教,它本来的名称叫做 「 忏 摩」
摩 。「忏

-7-
《 忏 悔 法 门 》

摩」这两个字翻成中文,它的意思叫做「 悔往」。「悔往」就是说:你过去已经
悔往
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就是自己已经造作了,那么现在你去回忆过去的罪业,你
感到深深的后悔,这叫做「悔往」;就是对于以往所做的事情,现在表示后悔了。

这样的「忏摩」和「悔往」,到了后代的佛教,演变成 「 忏悔 」 ,就是把印
度文字的第一个字,跟中文的第一个字和起来,取名叫做「忏悔」,所以说是「 梵
华双举 ,是中文和梵文的结合。事实上,「忏悔」最初原来的名称叫做「忏摩」,
华双举」
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看第二段,正式解释忏悔的内涵:

准 《 业疏》
二、「准 业疏 》 云 : 取其意义谓不造新,
取其意义谓不造新 , 忏谓止断未来非,
忏谓止断未来非 , 悔谓
耻心于往犯。
耻心于往犯 。 」

「忏悔」的意义,简单讲,就是 「 不造新」
不造新 。就是自己过去已经造作的,

-8-
《 忏 悔 法 门 》

那就不提了,从现在开始,你不再造作新的罪业,这样子才叫做「忏悔」。你能
够不造新的罪业,这当中有两个条件:

一、 「 悔 」 是 「 耻心 于往犯」
于往犯 :就是你开始去回忆过去所造的杀盗婬妄这些
罪业-- 你表示羞耻 。 「表示羞耻」的意思是说:假设你的生命可以再重来一次,
你绝对不会造这些罪业了。就是你对于已经造作的这件事情,表示「深深的后
悔」,或者「深深的厌恶」。这是第一个条件,对于过去的罪业生起追悔。

二、 「 忏 」 是 「 止断未来非」
止断未来非 :前面的「悔」是「观察过去」,这里的「忏」
是「发愿未来」。对于你未来的生命,你在佛前发愿,宁舍生命,你也不再造作
这样的罪业。你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坚定的誓愿-- 你绝对不再造作了!
你绝对不再造作了 当你能够对
过去罪业的追悔、对未来生命的发愿,两个内容结合一起,就成立了「忏悔」的
意义。
我们再看第三段总结:

-9-
《 忏 悔 法 门 》

有将忏字训首训鉴,
有将忏字训首训鉴 , 义虽通得,
三、「有将忏字训首训鉴 义虽通得 , 华梵须分。
华梵须分 。 」
有些古德把「忏悔」解释成『首
首 』,表示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过去的生
命譬如昨日死,现在的生命重新开始。或者是把它解释成 『 鉴 』 ,就是一种「观
照」,你内心当中能够去观照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开始「改过修善」。当
然,二个义理,可以说是相通的,但是这当中有中国和印度文字的差别,我们应
该把它分辨清楚。

意思是说:佛法的修学是一种「 心地法门」
心地法门 ,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观、
修念佛…比如说,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谁?」不是嘴巴能够念佛,也不是身体
能够念佛,是你那 「 明了的心」
明了的心 在念佛;所以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有两个重点:
一个是「破坏的法门」,一个是「建设的法门」。

破坏的法门 :它的「所对境」是「罪业」,就是在你内心当中,已经累积很
多的罪业,这些罪业要加以破坏。

- 10 -
《 忏 悔 法 门 》

建设的法门 : 这是对善法、对波罗蜜、乃至于很多殊胜的法门来说的。诸佛
菩萨有种种的善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种戒定慧的善
根,我们本来没有的,我们需要把它启动、加强。

佛法的修学,简单讲就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而「忏悔法门」在我们
的修学当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破坏的角色。就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你要把
它消除。当然,它所破坏的是「罪业」,在这里有一个重点是:
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忏悔 , 这个罪业才会消失呢 ?
佛法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果你今天没有掌握正确的因缘,你虽然修忏,
这个罪业还是不能消失。所以,不管你今天拜什么忏法,你内心当中要具足两种
心态:

第一个「耻心于往犯」:对于过去已经造作的罪业,你表示追悔。

第二个「止断未来非」:对于未来的生命,你发愿永不再造作。

- 11 -
《 忏 悔 法 门 》

对未来「止恶」的发愿-- 断相续心 ,这个很重要!有些人忏悔只是对过去的


追悔,并没有明白地表示『他以后决不再造作!』换句话说,他以后遇到因缘的
刺激,他可能还会再造作,这样的情况就不能构成忏悔了。

当然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遇到了染污的因缘刺激,以后有可能还会再造
作,有可能;不是说你忏悔一次就好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你在忏悔的当下 , 你必须要发愿 : 你不再造作了 !

当下你要有这种心情;先不管你以后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说,你在忏悔
的当下,要很坚定的告诉你自己:你不再造作了。假设你这个心念不能够生起,
那么这个罪业是不能够消失的。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总之,忏悔的心情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对过去的诃责,第二个是对未来的
发愿期待。不管你修什么忏法,修大悲忏、修八十八佛…你只要内心具足了对过

- 12 -
《 忏 悔 法 门 》

去罪业的诃责,对未来生命的发愿,那你就能够念念之间消除已经累积的罪业,
因为你已经掌握到「灭罪」的因缘了。

乙二 、 述义 。 (将忏悔所要对治、破除的因缘是什么,把它详细的说明。)

既识起因,
既识起因 , 能感后习,
『既识起因 能感后习 , 一 、 感种类相续而起。
感种类相续而起 。 二 、 招苦报生后当
受。今改前非,
今改前非,将修后是,
将修后是,从缘生灭,
从缘生灭, 斯苦世法。
斯苦世法。 于彼恶业,
于彼恶业 ,特生厌贱,
特生厌贱 ,
发重惭愧,
发重惭愧 , 立对治过,
立对治过 , 洗心忏悔。
洗心忏悔 。 』

前文,我们已经说明忏悔的意义,这一段是说明我们的忏悔,到底是要忏悔
什么呢?先看第一段:

既识起因,
既识起因 , 能感后习。
「既识起因 能感后习 。 」

- 13 -
《 忏 悔 法 门 》

忏悔,当然主要是忏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须要掌控「生起」和「幻灭」的
因缘,就是你要消灭这个东西,你要先找到: 它是怎么生起的 ? 它生起的因缘在
哪里 ? 所以,我们应该先明白罪业生起的因缘。

『既识起因』:佛法说一个人会造罪,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 自 我 意 识 」。
为什么佛陀祂不造罪呢?你不能说因为有这个环境的刺激,我才造罪的。这样讲
是不对的。阿罗汉和佛陀在染污的环境,祂们也不会去造罪,所以,佛法说的本
意是 「 莫向外求」
莫向外求 。
也就是说,我们因为在平等的心中,捏造一个自我的意识,有这个自我意识,
就跟所有的众生产生对立;有「我相」,就有「人相」,相互的对立,就产生一
种「保护自我」的心态,叫做「私欲」;之后为了保护自我,就开始造业,「我
爱执」就产生了;当这个环境满你的愿,你就生起贪欲,当环境不满你的愿,你

- 14 -
《 忏 悔 法 门 》

就生起瞋心;所有贪瞋的烦恼的生起,都是因为你捏造了一个「自我意识」才出
现的;所以罪业的生起,基本上是由于我们内心 「 颠倒」
颠倒 而引生的。

当这个罪业生起之后,对我们的生命,会产生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感
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当我们今天造了一个罪业,或者杀生、或
者偷盗、或者邪婬、或者打妄语,你造了这样的罪业之后,在你的生命当中,就
会产生两种负面的影响:

第一个、 「 招苦报生后当受」
招苦报生后当受 :当这个罪业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要到三
异熟果 ,因为它所感的果报成熟时间是在以后。
恶道去受痛苦的果报,这叫做「 异熟果」

第二个、当下成就 「 感种类相续而起」
感种类相续而起 :你造了杀盗婬妄之后,你这一部分
等流果 。
的烦恼就会增加很多,这叫 「 等流果」

好比你今天造一个杀业,你杀了一只鸡,当然杀鸡这是一种罪业。之后,你
生命当中产生两种对你有伤害的力量:第一个、你杀生的行为,会产生「招感三

- 15 -
《 忏 悔 法 门 》

恶道」的业力;第二个、你造了杀生之后,你的瞋心加强了,你以后会更容易造
杀业。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诶,反正我就
做这一次就好了。」其实,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你造了一次,你就 「 有可能」
有可能
会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你就 「 更可 能」
能 会造第三次…就是所谓的「感种类
相续而起」,像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除非你能够忏悔对治,否则你造作了一
个罪业,除了招感未来的果报,你又增加了你这部分的烦恼,你以后就更容易造
作这方面的罪业!

这地方就是我们在忏悔之前,应该知道我们今天所造的罪业所产生的负面力
量。当然,这两种负面力量,都是可以透过忏悔来消除的。

消灭方法 :

今改前非 , 将修后是 , 从缘生灭,


从缘生灭 , 斯苦世法

- 16 -
《 忏 悔 法 门 》

这一段是「道前基础」,讲到如何来消灭我们已经造的罪业和所增长的烦恼。

第一个、你要忏悔之前,你必须要有「观照力
观照力」:你必须要听闻正法、如理
观照力
思惟,对生命能有一个正确的观照,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

一个佛弟子 , 你在修学佛法当中 , 最重要的就是 「 正知见 」!

一个「非佛弟子」和「佛弟子」,在生命当中都有可能会造罪业,但是这当
中的差别在哪里?

如果你是非佛弟子,你没有正见,造了罪业以后,没办法踩煞车以克制自己,
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叫做错,所以你的生命没有改造、调整的可能性;你只
有一次又一次的继续下去,直到这个罪业的力量成熟为止。

如果是佛弟子,他明白佛法的道理,虽然有可能会一时的糊涂而造罪;但是,
他造了罪之后,当他内心颠倒的情绪过去,心平气和,听闻佛法的正见就会现前。

- 17 -
《 忏 悔 法 门 》

他马上就会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所以他能够 「今改前非
今改前非,
今改前非 , 将修后是。
将修后是 。 」 发起
忏悔的心情。所以,佛弟子有调整自己的能力,因为他内心有观照力。当然,单
单有「观照力」还是不够的。

力 :「从缘生灭
第二个、要有 「 行动 力」 从缘生灭,
从缘生灭 , 斯苦世法
斯苦世 法 」。当你不断的回光返
照自己的身口意之后,「诶,发现自己有过错了。」怎么办呢?「从缘生灭,斯
苦世法。」你要修习佛教的忏悔法门,或者拜八十八佛,或者拜大悲忏,假借这
种修学法门的因缘,来消灭罪业所得的痛苦果报。也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诸
法因缘灭。」过去你由于一念的颠倒,造了罪业;现在你也应该依止你一念的惭
愧心来消除,所以说:「从缘生灭,斯苦世法。」

第三段总结:

于彼恶业,
于彼恶业 , 特生厌贱,
特生厌贱 , 发重惭愧,
发重惭愧 , 立对治过,
立对治过 , 洗心忏悔。
洗心忏悔 。

- 18 -
《 忏 悔 法 门 》

「忏悔」的目的是为了忏除罪业,所以在拜忏之前,你必须要思惟你的罪业。
佛法的修学,刚刚讲过,有些法门是要修皈依的。好比你念佛,你念佛的心情是
要跟佛陀学习,这是个善法,你对善法是「好乐随顺
好乐随顺」。但是你现在的忏悔法门
好乐随顺
是「破坏法门」,你说我今天拿了一个推土机,那你要破坏什么东西,你也不知
道,你进到佛堂就一直拜佛,这样是不可能净除罪障的;因为你没有察觉到自己
的罪障,怎么忏悔呢?所以,忏悔之前先要「思惟自己的罪业」。「思惟罪业」
之后,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首先「特生厌贱」:对于我们所造的罪业,表示我们的厌恶和诃责。
第二、「发重惭愧」:我们在佛前许下誓愿,从今天开始宁舍生命,绝对不再造
作了。第三、「立对治过」,开始正式修习忏法。依止这样的:「诃责
诃责 、 发愿、
发愿 、
修忏。」来洗除我们心中的污垢,才能真实达到忏悔灭罪的功能。
修忏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

- 19 -
《 忏 悔 法 门 》

所谓真正的忏悔是: 「 罪从心起 , 将心忏。」


将心忏

你的罪业不是别人给你的,也不是上帝送给你的,是我们一念颠倒的心生
起,造了杀盗婬妄;这个罪业造了之后,跑到你内心的深处,所谓的「潜意识」,
或者「第八识」里面保存下来,这叫 「 罪 从心起」
从心起 。怎么办呢? 「 将心忏」
将心忏 ,既
然这个罪业是由你生起的,别人不能帮你消除,你要假借你自己的观照,由「观
照」产生「忏悔的心态」,再假借「拜忏的方法」,把你心中的罪业消失掉,这
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的忏悔法。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有讲到一个公案:
他说在明朝的时候,大陆有一间寺庙叫高明寺,这间寺庙有一位沙弥叫「岳
弘沙弥」。这位沙弥被调到库房掌管整个寺庙所有的饮食、资具。因为出家不久,
戒定慧的功力比较单薄,遇到饮食的诱惑,经常忍不住就去偷吃常住的食物。当
然,这个偷吃一定是「有心、有境」:依止贪欲的烦恼,去偷取物品,心境和合,

- 20 -
《 忏 悔 法 门 》

成就罪业。他偷取常住的物品,偷取了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农历年除
夕的时候,他就生了一场重病。在睡梦当中,他梦到了佛教的护法关公现前。关
公诃责他说:「你一次又一次的偷取常住物,你以后会堕到三恶道去!」诃责他
之后,就拿手杖打这位沙弥,并割掉他的舌头。这位沙弥从梦中惊醒之后,感到
身体非常的疼痛,而且嘴巴也不能讲话了。当然,他是佛弟子,有观照力,知道
是怎么一回事;虽然一时的糊涂,他的正见并没有失掉,所以自我反省后,觉得
自己造了罪业,就尽卖衣单求众忏悔,开始修忏;过后,他整个身体的病痛才渐
渐消失,嘴巴也恢复讲话,这就是一个罪灭之相。

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个沙弥本来没有罪,因为一时的烦恼糊
涂,产生了罪业。那么,他也必须假借他的「忏悔心」来消除这些罪业。所以我
们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应该做三件事情:(一)、于彼恶业,特生厌贱;(二)、

- 21 -
《 忏 悔 法 门 》

发重惭愧;(三)、立对治过。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忏悔。这是讲到忏悔的内
涵。

甲二 、 忏悔方法 ( 分三:初、思惟业果。乙二、生起忏心。乙三、正修忏法。)

前文是把「忏悔的意义」做了一个说明,下文我们就正式的说明「忏悔的方
法」。这当中有三科:「思惟业果、生起忏心。」这是属于道前基础,就是在拜
忏之前,你必须具足「业果的正见」跟「忏悔的心情」,在你进入佛堂拜忏之前,
这两个都要具足;第三个「正修忏法」是你到了佛堂之后的正式修法。

乙一 、 思惟业果 (分二:丙一、业果理论。丙二、罪业之相)
丙一 、 业果理论

我们既然要忏悔,就要具足「惭愧心」,而惭愧心是依止正见生起的,正见
的基础来自于「对业果的观察」。宗喀巴大师提出他的观点说:我们应该如何来

- 22 -
《 忏 悔 法 门 》

观察业果呢?可以从三方面来观察:第一个,业果决定;第二个,业果不失;第
三个,增长广大。经过这三种观察,你对业果就有正确的认识。

一 、 业果决定 :也就是说「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是不会有任何差错的;你
造了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你造了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的因
缘绝对是不会有差错的。

佛经上说: 「 欲知前世因 , 今 生受者是 。 」 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果报,有很多


很多的差别。比如说,诶,我的眼睛很健康,可是我的眼睛很健康不是我父母亲
给我的,是我前生眼睛这方面的业比较善良。但是,我的鼻子不太好,那么我以
前在鼻根方面,可能造了一些罪业。换句话说,你可以从你现在的「果报」,去
推知你「过去生」有哪一方面的善业,有哪一方面的恶业。

其次, 「 预知来世果 , 今生作者是 。 」 身为佛弟子,我们相信有来世。有时


候,你也会想知道自己「来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其实你现在也可以做一

- 23 -
《 忏 悔 法 门 》

个推断。怎么推断呢?就是「今生作者是」。

我今生:有持守某一部分的戒法,某一部分的戒法没有持守;有修学某一部
分的善法,某一部分的善法没有修学。那么,你把今生所造的行为都合并起来,
你就能够简单的描绘出你来生的果报。

在修忏之前 , 你要相信 : 生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 , 是由 「 业力 」 来决定的 !

「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我们在业果方面的第一个思考。快乐和
痛苦,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决定的。

第二 、 业果不失 :这是说你造了业,这个业,它是不会自动消失掉的。
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观念很重
要!一个人要忏悔,你必须相信业果是不会失掉的。

- 24 -
《 忏 悔 法 门 》

过去台湾有一位女居士,这位女居士前生有强大的善业力,所以她福报很
大。当然,福报大的人就比较怕死亡。不幸的是,她前生虽然造了善业,也造了
罪业,所以她今生年纪还不是很大就得了癌症,所有的医生都治不好。有人就建
议说:你干脆到喜马拉雅山去找那些大修行者,请他帮你加持。这位女居士经过
了一翻的波折,就找到了喜马拉雅山上修行的上师。当然,这个上师他有禅定,
就入定为她观察。他说:「你的癌症的确是有罪障。」又说:「我现在可以用我
的禅定三昧力,把你的罪障暂时挡住,你的病痛马上就会好转。但是,你来世还
会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这位女居士听了以后就放弃了。我觉得这位西
藏上师还算是有正见,讲真话。这就是「业果不失」的道理。身为佛弟子的一个
基本观念:「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如果你不认同这个观念,那你不算是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一切法,
一切法, 不管是善法、
不管是善法、 恶法,
恶法,都有它「
都有它「 生起 」的因缘,
的因缘, 也有它「
也有它「 消失 」的因缘 !

- 25 -
《 忏 悔 法 门 》

你今天造罪的时候,你的因缘是从你的内心生起的;这个东西是从你内心生
起的,别人就不能够帮你消灭。如果说,你这个罪业是外来的,是「他生的」,
你本来没有这个业,是别人给你的。别人给你的,别人当然也可以把它拿走。问
题是:你的罪业是你的虚妄心生起的!那么别人就没有办法帮你消灭。

就像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比喻说:你今天在那个地方睡觉做梦,你在梦中出
现很多的梦境,看到很多快乐的梦境,也遇到很多痛苦的梦境。这个梦境是怎么
来的呢?是你那个「做梦的心」现起的。

佛陀不能够到你的梦境里 , 把你的梦境消灭掉 !
佛陀只能到你的梦境,把方法告诉你,说:「你现在是在做梦,我告诉你消
灭这个梦的方法。」你能够依照佛法的方法行持,你觉悟了,光明出现了,这个
梦境自然就消失,这个叫做「罪从心起,将心忏。」所以,当我们造了业以后,
诸位要知道:

- 26 -
《 忏 悔 法 门 》

你要把这个罪业消失的唯一方法 : 就是 「 忏悔 」, 没有其 他的方法 。

有些人他造了罪业之后,他也不去忏悔,他去布施,拿钱来赎罪。你拿钱出
来布施叫做「修善」,你是积集一个「福报
福报」;你以前所造的杀盗婬妄叫做「罪
福报 罪
业 」,这是两件事情。你那个造罪的心,不生起惭愧、忏悔的心,你的罪业依旧
还在,虽然你来生得果报,非常的富贵,但是这个罪业表现出来的时候,你还是
会短命多病,这两种「业」是不能互相抵销的。

所以,你在忏悔之前,你要知道「业果」是不失的,每一个业有它招感的一
个相对的果报:布施招感富贵、持戒招感庄严…你造某一方面的罪业,决定有某
一方面的果报。我们在忏悔之前,我们就要知道你不去忏悔,这个业是永远存在
的。

第三、
第三 、 增长广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
前面是讲到业是不失的,第三个比较可怕的是:它不但不失啊,它还会增长广大。

- 27 -
《 忏 悔 法 门 》

也就是说:你春天的时候,播种一个小种子,但是你秋天收获的时候,却是一万
颗的果实,受报甚大!我们造善、造恶也是一样,你不能说:「诶,我造恶的时
候才花十分钟,我得果报的时候,应该只有十分钟的痛苦。」不是这样的。

以前有一位禅师:他在打坐的禅定当中,产生了障碍,他心中本来是跟「空、
假、中三观」很相应的。忽然间,他的心在他的所缘境当中,出现了一座山,由
盐巴所推成的一座山把他障住了。当然,他是一个修行人,他就会去反省自己:
喔,原来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曾经跟寺庙的厨房取了一点盐巴。我们可想而知,
他取的盐巴也不是很多,到最后怎么会变成一座山呢?

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一个观念:

你造了业以后,当然这个「业」是「诸行无常」,它刹那刹那生灭,你可能
造了五分钟或者十分钟,这个业已经作完了…但是作完之后,你内心当中产生一
种功能,就是有 「 罪 业的种子」
业的种子 在里面。这个种子在你的心中,在《唯识学》上

- 28 -
《 忏 悔 法 门 》

说: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什么叫 「 生灭 」 呢,就是它 「 不断 的变化」


的变化 。我们的
心是「有为法」、是流动的,只有佛的心是不变的。佛陀的心,昨天和今天是一
样的。所谓的「变化」也就是说,它有两种情况,它不是「增加」,就是「减少」,
它不可能停止不动;「变化」就是有增有减。

你不忏悔 , 表示你 「 认同 」 这个业的存在 , 就表示 「 随喜 」。

为什么在戒律上说:你犯了罪业,你不能搁到隔天,你必须当天把它忏净呢?
诸位要知道,「你不忏悔」的意思,表示你对于这个罪业的一种「随喜认同」。
只要你随喜认同,这个业就会随着你一天一天的过去,而不断的增长广大。这就
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造罪只花了十分钟,但是我们来生去地狱受报的时候,是好几
百几万年。因为它由于你的随喜,种子会不断的辗转增胜、辗转增胜…

所以: 我们发现罪业之后 ,「 即时的忏悔 」 很重要 , 因为它会增长广大!


因为它会增长广大

- 29 -
《 忏 悔 法 门 》

这里是说:我们今天在正式进入佛堂修忏之前,你必须把因果招感的道理加
以观察,观察「业果决定」,「业」的确有招感果报的功能。第二个,「业果不
失」,你所造的罪业,不可能有侥幸的事,你逃不掉的!它在你的心中,它绝对
不会消失掉。第三个,它不但不消失,它还会随着你一天一天的过去,而「增长
广大」。所以,我们今天面对罪业采取「逃避」,那对我们只有伤害更大。对于
我们过去所造的罪业,我们唯一的挽救之道,就是:面对它、忏除它。这是我们
在修忏悔之前,应该要做好的一个心里准备。

- 30 -
《 忏 悔 法 门 》

< 卷二 >

这一科讲到「甲二」,正式说明忏悔的方法。「忏悔的方法」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是「思惟业果的道理」。思惟业果当中,有「理论的思惟」,跟「事相的
观察」。

理论的思惟是说:当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业,这个业就有招感果报的功能。假
设它是一个善业,它一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如果它是一个罪业,它也一定会招
感痛苦的果报。虽然这个业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业
有「招感性」。第二个,业果不失:这个业,除了你忏悔,你没有办法让它消失
掉了,连佛陀都不能让你的业消失掉,不可能。第三个,增长广大:它不但不消
失,还会在你糊里糊涂的一天过一天当中,不断的增长广大。所以,我们今天对
于所造的罪业,我们应该要加以面对、加以消灭,这件事情非常的急迫。这就是
我们在忏悔之前,你应该有的正确观察。

- 31 -
《 忏 悔 法 门 》

丙二 、 罪业之相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 亦有效验:
亦有效验 : 或心神昏塞,
或心神昏塞 , 转头即忘;
转头即忘 ; 或无事而

ㄋㄢ

ㄐㄩ
ˇ

ˇ
常烦恼; 或见君子而 赧 然消沮
常烦恼 ; 或见君子而赧 然消 沮 ; 或闻正论而不乐;
或闻正论而不乐 ;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或施惠而人反怨 ; 或
夜梦颠倒,
夜梦颠倒 , 甚则妄言失志;
甚则妄言失志 ; 皆作孽之相也。
皆作孽之相也 。 苟一类此,
苟一类此 , 即须奋发,
即须奋发 , 舍旧
图新,
图新 , 幸勿自误!
幸勿自误

前面的一科,是从「理论」来了解业果,第二科是从我们身心的相貌,或者
色身、或者内心所表现的相貌,来判断罪业的存在,这是「事相」的观察。从生
命当中,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已经累积了罪业?我们看这段文的说明: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 亦有效验。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亦有效验 。 」
佛法是讲「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我们外表的相状,是由内心业力所表现出来的。所
相由心生
以,你从相状的情况,就知道你内心所累积的,是罪业比较多?或者善业比较多?

- 32 -
《 忏 悔 法 门 》

以下六种情况,都表示你的罪业已经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我们从相貌也可
以判定罪业所造的势力大小:

第一个 、 或心神昏塞 , 转头即忘 。

这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已经昏昧闇钝,它「明了」的功能,几乎完全
要失掉了。你刚才讲什么事情,他一听就忘掉了,念佛一坐就打瞌睡。他的心已
经没有堪能性,没有造作善法、没有修习波罗蜜的力量,他的心已经被罪业所遮
障、盖住了。好比我去念佛,我这明了的心跟念佛之间,被一座墙壁障住了;这
座墙壁就是罪障,心跟佛号之间有罪障挡在中间,所以你今天想要忆念佛号,就
变成是很困难的事,这就是「心神昏塞」。

第二个 、 或无事而常烦恼 。
「烦恼」是一种「烦躁恼动」,所以名之为烦恼。天台小止观说:罪业的体
性是「躁动性」。所以,一个人累积了杀盗婬妄罪业太多,即使这个业还没有正

- 33 -
《 忏 悔 法 门 》

式的表现出来,你的心也会比别人躁动。反过来说,你今天造了善业,这个善业
的体性是「寂静」,这种寂静,它有帮助你念佛或者修止观的功能。

所以,我们不管是念佛、修止观,都应该「广修善业」当助行,因为善业它
是寂静。在寂静的心中,你要修止、修观,都是与心性相随顺。如果你经常感到
你也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是你会非常躁动不安,那就表示你内心当中已经累积了
一定的罪业,山雨欲来风满楼啊!山雨还没有来,就有征兆出现了。

第三个 、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

当然这个君子有「戒定慧」的功德,我们看到君子,内心应该感到欢喜,就
像一个人看到太阳光明一样的好乐。但是,你今天看到有功德的君子,你感到羞
愧不安,那表示我们的德行有亏了。当然,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征兆,表示你内
心累积了一些罪业。

第四个 、 或闻正论而不乐 。

- 34 -
《 忏 悔 法 门 》

佛法的真理就像世间的光明,能够引导我们离苦得乐,你听闻到佛法的真
理,本来应该随顺欢喜,但是你变成瞋恚排斥,这也表示一个人有障碍;这个障
碍,它不喜欢你去听闻佛法,因为烦恼本身就是厌恶光明的。

第五个 、 或施惠而人反怨 。

我们今天施给众生恩惠,别人应该对我们欢喜,总想要好好的回报。结果我
们施给对方恩惠,别人对我们反而是一种瞋恨,那表示我们过去曾经对他造了罪
业。

第六个 、 或夜梦颠倒 , 甚则妄言失志 。

一个修行者,经常要检查你的梦境,这点很重要。在《唯识学》上说:你从
梦境,多少可以知道你最近修行的情况。你最近所梦到的都是杀盗婬妄,颠倒的
梦,你很久没有梦到佛法僧的功德,甚至你从梦中醒过来讲话,也是语无伦次的,
这些都是罪孽之相。

- 35 -
《 忏 悔 法 门 》

苟一类此,
苟一类此 , 即须奋发,
「苟一类此 即须奋发 , 舍旧图新,
舍旧图新 , 幸勿自误!
幸勿自误 ! 」
当然,前面的征兆都还是一个因地,这些罪业都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当你
发觉以后,你就要赶快发奋图强、赶快忏悔,不要耽误了这个好时机。我们修学
佛法,一个人成功失败的关键,就是你要能掌控非常适当的时机。

什么叫「适当的时机」呢?如果你的罪业已经转成果报了,这个就非常难忏
悔了。好比说,你这个罪业已经使你变成一只狗了,这个罪业已经成熟了,那你
根本没有办法忏悔。忏悔的时机,就是这个罪业还没有表现出来,它只是一个征
兆,它还在因地的时候是很好忏悔的。甚至于你只要七日、三七日,就可以把它
消灭掉了。

也就是说,当你生命还在的时候,你还有能力净除这些罪业,等到死亡到来
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帐」,当这个罪业表现出来,你要忏悔就
来不及了。那时候,你完全没有自主能力,没有转变的余地,最后是由业力来引

- 36 -
《 忏 悔 法 门 》

导你,「引满能招业力牵」。

当这个「业」还在保持当中,你要消灭它非常容易,你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你一定可以把它消灭掉。你一口气还在的时候,你还有机会。但是你丧失了这个
好时机啊,等到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只好承担了。在这个地方,古德劝勉我
们:「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你千万不要错失这个忏悔
的良好时机!

这就是我们在忏悔之前,应该透过佛法的理论去了解业果;然后去观察这些
业力所显现的身心相貌,确定我们有这个罪业;没关系,佛法讲「一切法因缘生」,
它因缘生,佛法中有很多法药,你随顺「清净的因缘」就有办法让它消失掉。怎
么消失的呢?

- 37 -
《 忏 悔 法 门 》

乙二 、 生起忏心

当我们确定这个罪业已经在内心当中,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第二个态
度要:生起忏悔之心。什么叫「忏悔之心」呢?古德在这当中,提出了三种心:
第一个「畏惧心」,第二个「羞耻心」,第三个「勇猛心」,具足了这三种心,
就叫做「忏悔心」。

第一个 、 畏惧心 :

天地在上,
天地在上 , 鬼神难欺,
鬼神难欺 , 吾虽过在隐微,
吾虽过在隐微 , 而天地鬼神,
而天地鬼神 , 实鉴临之。
实鉴临之 。 重
则降之百殃,
则降之百殃 , 轻则损其现福,
轻则损其现福 , 吾何可以不惧?
吾何可以不惧 ?

这段文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说:在天地之间,有赏善罚恶的天地鬼神,虽
然我们造罪的时候是在隐藏之处,没有人会知道,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他
会把你的过失全部记录下来。或者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潜意识:「第八识」,

- 38 -
《 忏 悔 法 门 》

它会把你所造的业,全部保存下来;这个业「重」,则降之百殃,种种的灾难;
「轻」则损其现福,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极度的畏惧。

所谓的 「 忏悔心 」, 最重要的就是 「 畏惧心 」 最重要 !

你在修忏的时候,你对罪业没有畏惧的心,对当来的果报没有畏惧心,你不
会怖畏当来的果报,这样根本不能构成忏悔。

在台湾,大概是在三年前还是五年前,有一个杀人犯。这个杀人犯他以前曾
经接触过佛教。他被抓到以后,是要被枪毙判死刑的,因为他杀了很多人。在临
命终之前,哎,他改信基督教了。记者就问他:「那你以前是信佛教的,现在怎
么改信基督教呢?」他说:「佛教的『因果观念』让我感到害怕,所以我改信基
督教,因为我信上帝就得永生啊!我内心就不感到害怕了。」

一个人要起颠倒,谁也救不了他。你造了罪业,你本来就应该感到害怕,结
果你不知道「怕」,不知道「怕」,你的罪业就更加坚固了!

- 39 -
《 忏 悔 法 门 》

诸位要知道:不是说你不知道「怕」就没事了。今天我们对于善业,我们应
该随喜赞叹;但是,你今天所造的是个罪业,那你要消灭它的因素就是「畏惧」。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在修忏的时候,不断地思惟罪业,这样是不是在加强
这个罪业的实力呢?」因为你有忆念之心。

诸位要知道:造了罪业之后,它是酝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如果你不去想它,
那么你就一天过一天了。你今天想要把它消灭,你当然要把这些资料调出来,就
是让它现前。

如果:你今天回忆你过去的罪业,你是用 「 随喜赞叹」
随喜赞叹 的心情:「哎呀,我
做的真好,我下次还要继续作!」你这种忆念一定是增加它的实力。

如果:你今天把这个资料调出来,你是一种 「 诃责」
诃责 心情,于彼恶业,特生
厌恶;你是一种厌恶、诃责的心,那对这个罪业是有「折损」的。

- 40 -
《 忏 悔 法 门 》

所以你把资料调出来,不只说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看你用什么心态来面
对。

现在的佛弟子有一种情况:我们昨天讲到观察生命有「空、假、中三观」,
有些人他内心经常住于「空性」,他就会忽略他内心深处,还有很多很多的业力
没有处理。这时候他就无法生起畏惧的心情,这也是一种危机。智者大师讲过:
你修了「空观」,你还是需要再修「假观」。

空观 ,依照真谛理解,你所契入的是一种清净、平等的法界,那是「离
「 空观」
假观 ,你面对的是因缘法,因缘当然有清净的因缘、
相」的法界。但是你修 「 假观」
有杂染的因缘,你就必须要 「 善知取舍」
善知取舍 ,要有所厌恶,有所追求。

假设你对罪业已经不感到畏惧,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正常的修行人应该
要:「畏惧罪业,好乐善法」。换句话说,当你在思惟罪业的时候,第一个我们
对罪业的心态是畏惧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不善的行为,它会带来痛苦的果

- 41 -
《 忏 悔 法 门 》

报。

第二个 、 羞耻心 :

思古之圣贤,
思古之圣贤 , 与我同为丈夫,
与我同为丈夫 , 彼何以百世可师,
彼何以百世可师 , 我何以一身瓦裂?
我何以一身瓦裂 ?
耽染尘情,
耽染尘情,私行不义,
私行不义,谓人不知,
谓人不知,傲然无愧,
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

前面的心态是比较消极的,是对罪业生起畏惧心;这个地方是比较积极的一
种「自我期许」,或者说是「自我增上」,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够做好,而且还要
具有 「 希圣 、 希贤」
希贤 的一种目标。

那么,你应该思惟世间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圣贤」,一种是我们这些「造
恶的凡夫」。当然,圣贤他的内心当中,聚积了许多功德庄严;我们凡夫在多生
累劫中,累积了很多杀盗婬妄的罪业;但是这样也只是以「假观」来观察因缘。
当我们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的因缘所生法,把他们这些如梦如幻的功德

- 42 -
《 忏 悔 法 门 》

庄严拨开来,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如」的境界;而我们凡夫因为颠倒造了无边的
罪业,也把这些如梦如幻的罪业拨开来,可以发现我们现前「明了的心性」也是
一如无二如 ,其性是无二的!
「如」的境界,所以说: 「 一如无二如」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为什么大家生命的原点是相同的,
都是现前一念清净明了的「心性」,圣贤能够依这个心性,利用生命来积功累德,
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而我们为什么心甘情愿糟蹋我们的心性,去造杀盗婬妄,
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这时候,你就会开始反省、调整你的心态,应该要向圣
贤学习,因为你也做得到。换句话说,圣贤做得到的,我们也做的到,因为「本
性」是一样的!

一个修行者 , 对自己没有任何的期许 、 目标 , 他就很难抗拒他的欲望 !

你说你无所谓,到三恶道去也无所谓,来生做一个卑贱的人、做一只蚂蚁也
无所谓。你这样子学佛,佛法对你就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你根本没想要追求美好

- 43 -
《 忏 悔 法 门 》

的未来,你不想要离苦得乐。所以,一个人能够远离过失、消除他的罪障,内心
当中要有一种自我期许:对于未来的生命,有想要追求安乐、离开痛苦的希望,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希望是你做得到的。假设这个功德我们没有办法做
得到,那我们就没话讲了。

这段经文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古代的圣贤,他的「现前一念心性」跟我们凡
夫的「现前一念心性」完全是一样的,那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印光大师、蕅
益大师…「 他们做得到的,
他们做得到的 , 我们也做得到, 只要我们肯努力 。 」因为这样,所以我
我们也做得到 , 只要我们肯努力。
们对自己要有成圣成贤的信心。

第三个 、 勇猛心 :

人不改过,
人不改过 , 多是因循退缩;
多是因循退缩 ; 吾须奋然振作,
吾须奋然振作 , 不用迟疑,
不用迟疑 , 不烦等待。
不烦等待 。
小者如芒刺在肉,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
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
大者如毒蛇 啮 指,速与斩除,
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无丝毫凝滞 ,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

- 44 -
《 忏 悔 法 门 》

当我们对于罪业产生了畏惧,对于诸佛的功德产生想要成就的好乐,第三个
你所要具足的心态就是「勇猛」。

当一个人,他已经发现了过失,但是他为什么不肯改过呢?就是这个人犹豫
不决,还在懈怠。如果他总是想拖延到明天后天再来忏悔,这种明日复明日的想
法,可能你今生就没有改过的机会,生命就一天一天这样空过了。

所以,我们应该思惟这个罪业,「小者如芒刺在肉」,这个罪业在心中,就
像一根针刺在你肉里面,你越晚拔出来,这个针对你的伤害就越大。这个针刺上
去,你马上拔出来,可能擦个红药水,一两天就好了;这个针刺了一个礼拜,拔
起来以后,你可能要半个月才会好;就是你拖的越久,我们要处理这个罪业就越
困难。那么「大者如毒蛇啮指」,你的手指头被毒蛇咬到,你不赶紧把这个手指
切断,让毒液跑到心脏,你就没救了。这就是我们应该要「把握当下」的意思,
所以要发「勇猛心」。

- 45 -
《 忏 悔 法 门 》

我们在「忏悔意义」也讲过:罪从心起,将心忏。我们的心,它能够造业,
既然这个业是由心造的,当然也由这个心来转业。

心能造业 , 心也能转业 !
但是,你这个心要能转变这个业,你必须要具足三种心:畏惧心,羞耻心,
勇猛心。你这三种心具足了,你才能够转业。也就是说,我们在进入佛堂开始修
忏之前,你应该具足对业果的正确观照;其次,生起一种坚定不移的忏悔心。当
你这两个资粮都准备好之后,你就有资格开始修忏了。

乙三 、 正修忏法 (分二:丙一、忏悔种类。丙二、具足五缘。)

丙一 、 忏悔种类

第三段「正修忏法」,首先我们讲到忏悔的种类有两种:一个是「事忏」,
一个是「理忏」。事忏有三种忏法:「责心忏」、「作法忏」、「取相忏」。先

- 46 -
《 忏 悔 法 门 》

看「责心忏」:

事忏 这是属于事相上的忏悔。就是在佛像或三宝前,诚心发露忏悔自
一 、 事忏:
己所犯的过失。

下品罪

责心忏:
责心忏 : 自责己心,
自责己心 , 令生厌离。
令生厌离 。

这种「责心忏」一般都是比较轻微的过失,在戒律上是属于「下品」的罪业。
也就是说:你很想去造作一个罪业,或者去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等,但是
你还没有付诸行动;在你还没有付诸行动的时候,就被你的观照力发现了,这个
罪业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只是 「 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 而已,还没有付诸行动,这时候的忏
悔方法叫「责心忏」,就是:

诃责自己 , 不能起这种念头 , 这种念头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 !

- 47 -
《 忏 悔 法 门 》

在这个时候,要赶紧转念念佛,把你的佛号提起来,不能念,要它念;烦恼
不能断,要它断。用佛号的力量来取代妄想的力量。诃责自己,使令这个恶念经
过你的诃责,在你的心中消失掉。这种下品忏,是针对我们的起心动念,还没有
付诸行动的罪。

第二个是中品罪,叫「作法忏」:

中品罪

作法忏:
作法忏 : 向清净大小乘僧,
向清净大小乘僧 , 发露忏悔。
发露忏悔 。

「中品罪」是你不但起心动念,而且还付诸行动,这个就必须要发露忏悔了。
发露忏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一个「人」,向一个大乘的法师或者小乘的法师
忏悔;另一种是你有受菩萨戒,你犯了罪之后,如果没有适当的人可以让你发露
忏悔,也可以向佛菩萨忏悔罪过。

- 48 -
《 忏 悔 法 门 》

第三个是「取相忏」,主要是忏除杀盗婬妄的根本重罪,都是一些比较重的
罪过。

上品罪

取相忏:
取相忏 : 若二七、
若二七 、 三七乃至一年,
三七乃至一年 , 以见好相为期,
以见好相为期 , 此须至诚恳切,
此须至诚恳切 ,
外假坛仪,
外假坛仪 , 内资理观,
内资理观 , 凡法华、
凡法华 、 方等、
方等 、 大悲、
大悲 、 占察、
占察 、 八十八佛等一切行
法 , 皆属于取相忏摄。
皆属于取相忏摄 。 能灭根本重罪,
能灭根本重罪 , 令净戒复生,
令净戒复生 , 亦能消七逆罪,
亦能消七逆罪 , 使
重报轻受。
重报轻受 。

前面的「作法忏」只能够针对「某一个罪业」来忏悔。就是:你曾经在某一
个时间、空间,所犯的某一个罪,今向佛菩萨发露忏悔,表示你的追悔、表示你
发愿重新开始。

但是「取相忏」它可以统摄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罪,它不一定要针对某

- 49 -
《 忏 悔 法 门 》

一个罪,它可以对「所有」你过去所造的罪,同时来忏悔。当然,这样是通忏三
世,所以它礼忏的时间比较久,或者二七日、或者三七日、或者一年,要以 「 见
好相 为期。
好相」

「取相忏」的成功,你必须在梦中见到种种的瑞相,看到佛菩萨、看到光明
等等。它的方法是你要发至诚恳切的心,就是前面所说的,要具足忏悔的心态:
畏惧心、羞耻心、勇猛心;内心当中有忏悔的心,然后「外假坛仪,内资理观」,
这个「外」是指我们身业和口业,要遵守忏悔的仪轨,应该礼拜就礼拜,应该发
露就发露;内心当中不断思惟罪业的过失,生起诃责厌恶之心。以这样来说,法
华忏、方等忏、大悲忏、占察业报忏,或者拜八十八佛,都是属于「取相忏」忏
法。

它的功能 :能够灭除我们无始所造的杀盗婬妄重罪,使令我们清净的戒体,
再一次的复生;也能够消除杀父、杀母、杀圣人的七逆重罪,使令我们「重报轻

- 50 -
《 忏 悔 法 门 》

受」。所以在忏悔当中,力量最大的就是「取相忏」。当然「取相忏」你可以选
择你所相应的:或者大悲忏、或者八十八佛、或者法华三昧忏,都可以。重点是
你在忏悔之前的资粮,你对业果的思惟、对罪业的畏惧跟羞耻,这些条件都必须
具足。

理忏 所谓理忏,就是静坐「观罪性空」。
二、 理忏:

言理忏者,
言理忏者 , 既在智人,
既在智人 , 则多方便,
则多方便 , 随所施为,
随所施为 , 恒观「
恒观 「 无性」。
无性 」。
─ 糅合 《 业疏 》 、《 菩 萨戒 忏悔 行 法》 ─

这个「理忏」也是非常重要。智者大师说:假设忏悔的人,只是修事忏,「随
修忏法,终不清净」。意思是说:你只是在表相上思惟业果、生起畏惧来修忏,
像你这样的修忏,不管怎么忏,只能让罪业暂时减少,并没有把「罪根」拔掉,
所以才说「随修忏法,终不清净。」你的罪根还在啊,就像病源还在一样,还会

- 51 -
《 忏 悔 法 门 》

重新产生病毒,所以你在修「事忏」的时候要兼带「理观」。

恒观无性 无生观 」 。这个观念很重要!


要修什么 「 理观 」 呢 ? 就是 :「 恒观无性--无生观

刚开始我们观察这个心的时候,我们所观察的内心是比较表层的,所谓的「假
观」,就是因缘的熏习--因缘造作所产生的善恶功能;我们会发现我们内心当中,
累积很多的善业,持戒修福的善业,但是也累积很多杀盗婬妄的罪业,我们刚开
始「观心」只能观察这种表层的假观;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你也会畏惧
恶法、好乐善法,也是不错。但是,你这样的修行,终究是不究竟的。

你应该进一步观察我们这些善恶的功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也就是说,我们所累积的罪业,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如梦如幻的,
当你把罪业、善业拨开之后,向心内看,观这一念未生处-- --你看到你内心的
本来面目,原来我们的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 何期自性 , 本自清净 。」 这句话 , 对我们忏悔业障非常重要 !

- 52 -
《 忏 悔 法 门 》

它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罪业是后来因缘造作才有的。既然
是 「 后来才有的」
后来才有的 ,它就可以消除啊。所以,我们的忏悔是成功或者失败,除了
你是不是有畏惧心以外,你对你内心的本质、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观察,也是非常
的重要。

有些人会认为:我这个人本来就有罪障啊,没办法了。那你再怎么忏都忏不
清净,因为你认为「你真的有罪障」。正确的观念应该是: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
是后来才有罪障的;要是本来就有罪障,那你根本不可能忏除清净。应该说:你
本来的心是清净的,那是后来一时的颠倒因缘,才有这些如梦如幻的罪障,我现
在:「 假借如梦如幻的忏法 , 来消灭如梦如幻的罪障 , 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你
的思考应该是这样才正确。你有这种思考,对你的忏悔有很大的加持力,日劫相
倍,你修一天的忏法,超过人家修一劫。你不修「理观」,那你要吃大亏的。

所以,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你可以先观察心的表层,观察自己所做的一

- 53 -
《 忏 悔 法 门 》

切罪业,对此生起畏惧之心,这是第一步。之后,你再向内观察…把罪业拨开…
深入观「心的本质」…观察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就
会相信罪业是可以消灭的。这时候,你修忏法所产生「灭恶」的功能,那就不可
思议了。

古德说 : 一个人能够以此 「 理观 」 导于 「 忏仪 」, 则灭业障如翻大地 !

修「理观」是从根本来扭转罪业的;所以在古德的注解当中,不管你是修持
什么法门,净土、禅宗,或是密宗,在修忏法的时候,都要具足「事忏跟理忏」,
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你只是修「理忏」,知道我的自性本自清净、我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
是清净没错,但是你现在已经不清净了。所以,如果你只有理忏而不肯事修,那
是「 执理废事 」,终究是说食数饱;反之,如果你只有事忏而不理忏,缺乏对自
性的了解,这样是「 执事昧理 」;只知道在因缘上打转,不知道你本性清净,入

- 54 -
《 忏 悔 法 门 》

道多辛苦,就事倍功半了。所以我们应该要「体、用兼具;事、理并行」。

丙二 、 具足五缘

一 、 请圣明证
请圣明 证 。 二 、 说己罪名。
说己罪名 。 三 、 立定誓愿。
立定誓愿 。 四 、 读诵礼拜。
读诵礼拜 。

五 、 如教明证
如教明 证 。

当然,忏悔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取相忏」。因为从忏悔当中,我们希望不
但净除某一个罪业,而是把所有的罪业全都忏悔清净,而这个「取相忏」需要具
足五缘,才算是圆满成就:

第一 、 「 请圣明证 」 :每一种忏法都有他的 「 忏悔主」


忏悔主 ,都有他的本尊。好
比你修大悲忏,刚开始要礼请「观世音菩萨」降临坛场;你拜八十八佛,你的忏
悔主是「普贤菩萨」;所以,刚开始要修忏之前,你必须知道你的忏法「本尊」

- 55 -
《 忏 悔 法 门 》

是哪一位,要至诚的、在内心当中,心念口诵,祈请忏悔主的降临加被。

第二 、 「 说己罪名 」 :要忏悔的人,最好能写下发愿文。你看蕅益大师在修
忏时,他都有写一篇发愿文;就是你在修忏当中,表明你在什么时候做过什么罪
业,对这个罪业表示你的后悔之意;要说出你的罪名。

第三 、 「 立定誓愿 」 :「说出罪名」是针对过去,「立定誓愿」是你对于自
:「
己未来有什么样的期许。你在佛菩萨面前正式的发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我
绝对不再造作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断除恶念的相续 --不能再有想要造
作的心情。

第四 、「 读诵礼拜 」 : 这是正式的修忏法;或者是口业读诵、身业礼拜…遵
循种种的忏法行事。

第五 、「 如教明证 」 : 你根据梦中所见到的好相,你就知道你所做的忏悔,
是不是真正清净了。也就是你从「见好相与否」,来判定你的罪障是不是净除了。

- 56 -
《 忏 悔 法 门 》

这一科是讲到忏悔的方法。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忏悔的过程:

在清朝,有一个姓张的居士。这位张居士,家里很贫穷。在古时候的封建制
度,你生长在边界的种姓,除了读书以外,你不再有出头的机会了。这位张居士,
他人穷志不穷,发奋读书,十年寒窗,终于在十五岁的时候考上秀才。当然,秀
才还不是正式的功名。所以,他继续的努力,就在二十岁的时候,准备去考举人。
他辛辛苦苦筹了一点钱,跟他的同学到南京去参加会考。

到了南京,离考试的时间还有两个礼拜,大家就提议到街上去走一走吧。到
街上的时候,看到一间寺庙前,有一个算命的老先生,他们就去算命,听说他算
命很准。这位老先生就一一的为他们算命…你今年考到第五十八名…你考到第十
二名…那么,当他看到张居士的时候,算命的老先生突然愣住了,他详细一看,
就问张先生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答说:「我从北方来的。」他说:「那你
从北方来到南京,你花了多少时间呢?」他又答:「我花了差不多有七天的时间」。

- 57 -
《 忏 悔 法 门 》

他说:「那你现在不要参加考试了!你马上回去还来得及。」张生忙问说:「怎
么回事呢?」他说:「你的相貌啊,死相现前。你赶快回家乡吧,落叶归根。」
中国人的观点,要死就死在自己的家乡。张生再问:「这样子有没有什么补救方
法?」他说:「没办法!你这个死相啊,非常的坚固、非常的明显,没有办法改
变。」这位张先生兴冲冲、千辛万苦来考功名,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结果被算命
先生说七天后必死,就很沮丧。没办法,收拾行李,带着剩余的钱,一个人很落
寞的回家乡去。

在回家的途中,到了第三天,船行到黄昏的时候要休息、补充商品,就靠在
岸边。张居士心情不快乐,就走到岸边去散步。他走走,渐渐离开岸边一段距离。
远处看到有一位妇人走过来,这位妇人左边牵着一个小孩,右边也牵着一个小
孩,肚子又怀一个小孩,这位妇人哭哭啼啼的往河边走过去。

张先生一看,事情不对劲,是要去自杀的。就去问这位妇人说:「你是什么

- 58 -
《 忏 悔 法 门 》

事这么伤心?」妇人说:「我家是卖猪的。我今天早上跟我先生带着四头猪出来
卖,早上卖了两头,到中午的时候,我先生的酒肉朋友来找他,就带他去喝酒;
临走之前告诉我说:这两头猪,一头猪最少要卖五两银子,少一两都不能卖,两
头猪十两银子。他交待好,就去喝酒了。我在看管的时候,有两个人来买猪,经
过讨价还价,十两成交了。这两个人把猪买走以后啊,我看他的银子比一般的银
子还轻。结果嘴巴一咬,原来是假的。这下糟糕了。我先生平常脾气就暴躁,现
在损失十两银子,他肯定会把我打死。与其这样,我不如去自杀算了。」是一时
想不开的。这时,张先生说:「咱们是同病相怜。你的十两银子可不可以给我看
看。」他一看,果然是假的。这时候,张先生起了一个非常坚定的善念:我是必
死之人,虽然我的十两银子是买棺木的,买棺木也没有什么意义,干脆我来救她
好了。就把他自己的银两和对方假的银两对调过来,跟妇人说:「这个银两是真
的,你怎么说是假的呢?」这个妇人一咬,果然是真的。她说:「哎呀,你真是

- 59 -
《 忏 悔 法 门 》

我的贵人!我差一点就丧失了四条生命。」妇人就欢喜的把这十两银子带走了。

张先生做了这件事情以后,天色已经黑了,没有办法回到船上去,找不到回
去的路。他看路边有一间土地公庙,就跑到里面去睡觉。这土地公庙非常破旧,
是一间没有人看管荒废的土地公庙。当他睡到快天亮的时候,这个土地公庙就出
现一尊神,放大光明。书上写的是:个子很高大的神。说:「你赶快起来,赶快
起来!」张先生被叫起来,还搞不清楚状况,这尊神就把他往外一推。当他跌到
外面的时候,这个土地公庙整个震动,就垮下来了,他逃过了一劫!

在土地公庙垮下来的当下,他马上感到他的心情起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闷
闷不乐,突然间豁然开朗。他知道他的命运改变了。他这时候赶快回船上去,对
船夫说现在不回去了,要到南京去考试。到了南京,他先找那个算命先生,算命
先生说:「你不用讲,我知道你做了一件大阴德的事情。」又说:「你这次去会
考,一定有大功名,你的死相,已经完全消除了!」后来,他去考试,得到第三

- 60 -
《 忏 悔 法 门 》

名,还活到八十几岁。

这件事,表示什么意思啊?「罪从心起,将心忏」。

张先生怎么有这个短命的罪呢?不是上帝给他的,是他今生或者前生曾经一
时的糊涂,累积下来的罪业,这个罪业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但是罪业还没有
表现之前,我们说过,还没有成熟之前,一定可以忏悔的。所以,当他这一念的
善心生起时,就把这个业扭转过来了。

我们可以举实例来说明改变业的相貌:比如说,你踢足球,你把球往东边踢
一脚,如果你中间不做任何改变,这个球肯定是往东边飞过去;但是如果这个球
还没有到达目的,你又往西边补了一脚,这个球的方向就改变了。忏悔就是这样:
只要这个罪业还没有成熟 , 你就有希望消灭它 !

我们在忏悔之前,应该要有这样的信心。

- 61 -
《 忏 悔 法 门 》

甲三 、 罪除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
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
喜;或梦吐黑物;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
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
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
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
或梦幢幡宝盖,
种种胜事,
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了凡四训》-

经过了前面的思惟业果、生起忏心、如法的修习取相忏,之后我们怎么知道
这个罪业已经消除了呢?以下有八种情况,你只要具足其中一种感应,就表示你
的忏悔达到效果,业障渐渐消除,福祉渐渐显现出来了。

或觉心神恬旷 你在修忏之前,你的内心是闷闷不乐的,经过修忏
第一个 、 或觉心神恬旷:
之后,你感觉你的心情突然开朗,轻松了,这就是你的罪已经消除了。看你的心
情从「沉闷」而变成「恬旷」,就知道结果。

或觉智慧顿开 你以前听经,怎么听你就是听不懂,你的内心跟法
第二个 、 或觉智慧顿开:

- 62 -
《 忏 悔 法 门 》

之间,如一层隔碍障住了。经过了忏悔,现在你听到法师说法,你法喜充满,这
种「智慧顿开」也是罪业消灭之相。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你在整个繁忙的人事当中,你是左右逢源,
第三个 、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事事顺利,没有任何障碍,一切自然顺利。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这个人,本来是你的怨家,但是因为你的忏
第四个 、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悔,现在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气,反而对你产生欢喜心。

或梦吐黑物 你在梦中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你在梦中看见你在
第五个 、 或梦吐黑物:
洗澡,这些都是罪灭之相。

提携接引 你在梦中能够看到这些古德圣贤,表示
第六个 、 或梦往圣先贤 , 提携接引:
你跟古德心心相应、感应道交了。如果你的心是罪恶,古德的心是清净,你根本
不可能梦到他。你能够梦到他,表示你们的心磁场很接近,所以这都是好事情。

- 63 -
《 忏 悔 法 门 》

或梦飞步太虚 你梦中感到轻飘;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你在
第七个 , 或梦飞步太虚:
梦中往上升,是好事情;如果你在梦中,梦到自己从高处掉落下来,这就不是好
事情。

第八个, 或梦幢幡宝盖 看到三宝清净的庄严相,幢幡、宝盖这些种种胜境,


第八个,或梦幢幡宝盖:
都是消罪之相。

所谓「相由心生」,你可以从你身心世界的相貌,来判定你的罪业是不是消
灭了。总之,破除罪障之相,就是安乐与轻安,跟过去罪业所带来的苦恼躁动相,
是有所不同的。

- 64 -
《 忏 悔 法 门 》

甲四 、 结示劝修

忏悔法门,简单来讲:一个是「事相的忏悔」,一个是「理观的忏悔」。先
看「事相」的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我昔所造诸恶业 , 皆 由无始贪恚痴,
由无始贪恚痴 ,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从身语意之所生 ,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一切我今皆忏悔 。

忏悔,我们第一个要观察,是先看到「罪业」,当然这只是表层的观察,看
到罪业、产生诃责、重新发愿要改过。所以「事忏」的观察,是比较表层的。「理
忏」是观照内心深处:

罪从心起将心忏,
罪从心起将心忏 ,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若灭时罪亦亡 ,

心亡罪灭两俱空,
心亡罪灭两俱空 , 是则名为真忏悔。
是则名为真忏悔 。

- 65 -
《 忏 悔 法 门 》

当我们在观察这个「业」,我们看到了这个罪业,那么这个罪业是依止在哪
一个地方呢?其实 「 业是由心所作 , 也是由心来消灭 。 」 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清
净的心性,因为一念的糊涂,罪从心起,造了罪业;既然罪业是从内心生起的,
就可以假借我们忏悔的心,来把它消灭掉;如此一来:「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
名为真忏悔。」知罪业不可得,烦恼的心也不可得,这才是最真实的忏悔!

所以「事忏」是忏悔罪业的表相,「理忏」是观照罪业的本源来忏除罪根,
这两种忏法都是需要的。总之,我们佛法的修习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念佛,助
行是修止观、或是持咒。但是,这样的一个车乘在运转的时候,忏悔的目的,就
是把这个车乘所要经过的路,阻挡在路上的石头,预先把它移除--「破除障碍」,
这就是我们修忏的意义。它是修学一切法门的共同基础,在这基础上,你的修行
才容易成办。

- 66 -
《 忏 悔 法 门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 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http://www.dhamiufa.org

- 6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