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68 views73 pages

受戒须知 简

这篇文档介绍了《受戒须知》一书的内容大纲。它分为五个部分:1. 戒之含义 2. 受戒理论 3. 戒体相状 4. 观想方法 5. 结示劝修。文档解释了受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戒律。

Uploaded by

Ebuddhsim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68 views73 pages

受戒须知 简

这篇文档介绍了《受戒须知》一书的内容大纲。它分为五个部分:1. 戒之含义 2. 受戒理论 3. 戒体相状 4. 观想方法 5. 结示劝修。文档解释了受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戒律。

Uploaded by

Ebuddhsim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73

《受戒须知》

《受戒须知》讲记

讲述者: 大乘妙法弘护学会导师

净下 界法师

本会所提供之经书电子档,皆可免费下载。
但不得擅自加注、修改、增删。

《受戒须知》简要目录

- 1 -
《受戒须知》

目录 .......................................... 002

前言代序 ...................................... 003

一、戒之含义 .................................. 010

二、受戒理论 .................................. 021

三、戒体相状 .................................. 036

四、观想方法 .................................. 059

五、结示劝修 .................................. 068

- 2 -
《受戒须知》

前言代序

今 天 这 堂 课是 谈 《 受 戒 须 知 》, 就 是 我 们 在 正 式受 戒 之 前 , 必 须 认识 一
些有关受戒的基本概念。
我 们 从 因 缘果 报 的 角 度 來 观 察生 命 , 发 觉 生 命 有很 多 的 差 別 相 , 有些 人
现 男众 的 身 相, 有 些 人现 女 众 的身 相 ; 这些 男 女 的身 相 , 各有 差 別 。如 果 把
这 些差 別 果 报拨 开 來 ,就 可 以 看到 我 们 每一 个 人 內心 深 处 ,都 有 一 样的 心 情
— --希 望 今 生 的 生 命 , 或者 是 来 生 的 生 命 ,能 够 远 离 一 切 痛 苦, 获 得 安 乐。
虽 然有 这 样 的希 望 , 但事 实 上 ,我 们 的 生命 还 是 充满 了 痛 苦。 佛 陀 在《 法 华
经》 ,以 他 的大 智 慧观 察我 们 的生 命 ,说 是: 「 三 界 无 安 , 犹 如 火 宅 , 众 苦
充满 , 甚可怖畏 。」
换 句 话 说 ,佛 陀 看 到 我 们 三 界流 转 的 这 个 果 报 体, 就 像 是 起 火 燃 烧的 房

- 3 -
《受戒须知》

子似的,有三种「火」在干扰我们的生命:
第 一 个 是 「烦 恼 」 : 烦 恼 的 活动 的 一 种 是 「 扰 动相 」 , 就 算 你 福 报很 大
, 能够 受 用 很好 的 生 活资 具 , 但是 只 要 内心 有 热 恼, 就 谈 不上 安 乐 。安 乐 一
定是建立在寂静的基础上,所以「热恼」会障碍我们的安乐。
第 二 个 是「 业 力 」 : 我 们 过 去 生 中 , 曾 经 造 了一 些 罪 业 , 这 些 罪业 的 力
量,使令我们不得自在,障碍我们的安乐。
第 三 个 是「 果 报 体 」 : 我 们 在 三 界 得 到 一 个 果报 体 , 不 管 是 人 、是 天 人
, 有这 个 果 报体 就 有 老、 病 、 死的 问 题 ,我 们 一 定会 老 , 也一 定 会 生病 , 最
后面临死亡,老病死也会障碍我们的安乐。
所 以 , 不 管你 的 福 报 有 多 大 ,只 要 在 三 界 得 一 个果 报 , 就 会 不 断 受到 --
烦 恼障 、 业 障、 报 障 各方 面 的 干扰 , 所 以三 界 不 是我 们 究 竟归 依 处 ,就 像 是
起 火燃 烧 的 房子 , 毫 不安 稳 。 这是 每 一 个有 情 众 生, 都 必 须严 肃 面 对的 问 题

- 4 -
《受戒须知》

。而当我们面对这三种障碍时,有二种选择:
第 一 个 、 选择 逃 避 : 我 们 不 去管 这 些 障 碍 , 即 时行 乐 --今 朝 有 酒 今朝 醉
; 我有 多 大 福报 , 享 尽就 算 了 ,从 来 不 管「 来 生 」怎 么 样 。这 种 人 我们 称 为
「颠倒众生」,离苦得乐是没有希望的。
第 二 个 、 采取 面 对 : 有 智 慧 的人 , 知 道 要 去 寻 求出 离 痛 苦 之 道 , 他希 望
能够改变生命,就归依三宝正式成为佛弟子,因为他深信-- --三宝的功德无
所 不在 , 一 定能 够 救 拔我 们 。 这时 候 我 们可 能 会 考虑 出 家 ,或 者 是 在家 , 总
之我们归依在三宝的座下,做一个真正佛弟子,祈求三宝的加被和救护。
归 依 三 宝 ,在 程 度 的 浅 深 上 ,有 二 种 不 同 的 层 次, 《 菩 萨 璎 珞 经 》上 说
:「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我 们 刚 开 始归 依 三 宝 是 仰 仗 一分 的 「 信 心 」 , 我们 深 深 相 信--我 是业 障
的 苦恼 众 生 ,但 是 三 宝的 功 德 广大 无 边 ,一 定 能 够救 拔 我 。其 实 , 我们 刚 开

- 5 -
《受戒须知》

始 什么 都 不 懂, 也 不 知道 什 么 因缘 观 , 只是 相 信--三 宝 有 救拔 我 的 力量 ! 就
是 依止 这 样 清净 的 信 心, 惟 独 靠「 信 心 」而 已 , 说是 : 「 入三 宝 海 ,以 信 为
本」。
但 是 , 如 果我 们 只 停 留 在 这 个阶 段 , 会 发 现 我 们的 信 心 是 进 进 退 退, 我
们 的信 心 是 不决 定 的 ,所 以 应 该进 一 步 :「 住 在 佛家 , 以 戒为 本 」 。我 们 应
该 要受 持 佛 陀的 戒 法 ,来 收 摄 我们 的 身 口意 , 使 令我 们 在 三宝 的 功 德当 中 ,
能 够如 实 的 安住 , 帮 助我 们 保 持不 退 转 。所 以 「 持戒 」 的 目的 , 能 够使 令 我
们所有的善根,得不退转!
经典当中讲一个譬喻说:「持戒就像一个仓库。」
意 思 是 说 :虽 然 我 们 做 了 很 多的 善 法 , 曾 经 印 经、 布 施 、 放 生 等 等, 赚
了 很多 的 珍 宝, 但 是 你没 有 仓 库来 储 存 ,你 的 珍 宝就 容 易 流失 掉 。 同样 道 理
, 如果 透 过 「持 戒 」 ,就 可 以 使令 我 们 所有 的 善 法, 得 到 安住 、 得 到储 存 ,

- 6 -
《受戒须知》

乃 至增 长 广 大。 所 以 当我 们 对 三宝 有 信 心, 也 愿 意去 做 善 事, 就 应 该要 进 一
步--好 好 的 学戒 、 持 戒, 使 令 我们 的 善 根增 长 , 菩提 道 心 不断 地 进 步。 这 是
整个受戒的大意。

- 7 -
《受戒须知》

◎ 将释此义,
将释此义 , 大分为五:
大分为五 :
我们必须把受戒的意义发挥出来,因此分成五大科:
一 、 戒之含义 :
首 先 讲 到 持戒 的 含 义 , 为 什 么要 持 戒 ? 「 持 戒 」跟 「 修 善 」 有 什 么差 别
呢?
二 、 受戒理论 :
我们为什么要受戒?「有受戒」跟「没有受戒」到底有什么差别?
三 、 戒体相状 :
当我们发心去受戒,在整个受戒的过程当中-- --如何成就「戒体」?「
戒体」能发挥什么功能?说明「戒体」因地跟果地的相状。
四 、 观想方法 :
当我们登上戒坛,如何用观想方法,来帮助我们纳受戒体。

- 8 -
《受戒须知》

五 、 结示劝修 :
最后一段是总结前面 — 赞叹与劝修。

- 9 -
《受戒须知》

一 、 戒之含义
这当中有三段的开示:

《 业疏 》 云 :「 戒是警意之缘也。
戒是警意之缘也 。 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
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 , 动与妄会 ,
无思返本 ; 是以大圣树戒警心 , 不得随妄 , 还沦生死 。」

「 戒 」 在 我们 的 修 行 当 中 , 到底 扮 演 什 么 角 色 呢? 道 宣 律 祖 作 一 个简 单
的 定义 说 : 「戒 是 警 意之 缘 也 。」 「 戒 法」 在 我 们的 修 行 当中 , 它 有警 觉 我
们心念的功能,『警』就是「警觉」,它包含二个内涵:
一 、 自 我 反 省 : 我 们 过去 还 没 有 受戒 , 会造 作 一 些 杀盗 婬 妄的 罪 业 ;现
在 受了 戒 , 偶尔 起 颠 倒, 可 能 也会 造 杀 盗 婬 妄 的 罪业 , 但 是这 当 中 有一 个 很
大的差 别, 就是 : 受 了 戒 之 后 , 你 有反 省 的 力 量 , 你 会有 惭 愧 心 ! 也就是 说
: 虽然 你 造 了罪 业 , 但是 你 内 心当 中 会 产生 惭 愧 心, 你 内 心有 一 种 清净 的 力
量 ,会 诃 责 你自 己 。 这种 惭 愧 的力 量 , 就会 折 损 罪业 的 力 量。 所 以 ,受 了 戒

- 10 -
《受戒须知》

之后,你内心「自我反省」的功能,会不断地出现。
二 、 调 伏 : 前 面 是 一 种自 我 的 反 省 , 反 省到 自 己 有 过 失 , 戒体 就 会 发挥
「防非止恶」的功能,能调伏我们邪恶的烦恼。
所 以 , 当 我们 心 中 成 就 了 戒 体, 当 我 们 出 现 过 失时 , 就 能 产 生 反 省、 调
伏 、对 治 的 力量 , 这 个就 是 「 戒」 的 一 个基 本 定 义。 这 个 基本 定 义 ,我 们 再
把它开展出来:

『 以 凡 夫 无始 随 妄 兴 业 , 动 与妄 会 , 无 思 返 本 。』 这 是 说 到 众 生 的内 心
相貌,无始劫以来--「
「 随妄兴业 」 。
在 大 乘 经 典上 说 , 我 们 众 生 的心 , 有 二 种 的 相 貌: 一 种 是 「 清 净 心」 ,
一 种是 「 妄 想心 」 ; 一种 是 随 顺于 「 真 实功 德 」 的清 净 心 ,一 种 是 随顺 于 「
无明」所变现出来的妄想心。

凡 夫 「 心 」跟 「 境 」 接 触 时 ,往 往 是 愿 意 随 顺 妄想 --「 随 妄 兴 业 」, 造

- 11 -
《受戒须知》

了 许多 生 死 的罪 业 ; 「动 与 妄 会」 , 这 个「 动 」 就是 经 常 的和 妄 想 结合 一 起
;「无思返本」,很难产生自我反省和调伏的力量。
就 是 说 : 如果 我 们 今 天 不 受 戒, 在 造 作 罪 业 的 时候 , 没 有 办 法 将 它停 止
;当烦恼的力量出现,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的个性就是这个样子!
」 面对 烦 恼 的生 起 , 一点 办 法 都没 有 。 「无 思 返 本」 , 凡 夫就 是 有 这个 困 扰
,明明知道烦恼不好,就是没办法。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
佛 陀 以 大 智慧 的 光 明 , 看 到 我们 凡 夫 的 内 心 , 有这 样 的 问 题 , 面 对烦 恼
,无 能 为力 。 佛陀 怎么 做 呢? 「 树 戒 警 心 」 , 佛 陀因 此 而制 定 身口 意 的戒 法
, 帮助 我 们 更能 真 实 的自 我 反 省、 自 我 调伏 , 使 令我 们 不 再随 顺 妄 想, 不 再
遭受生死果报的苦痛。
意 思 是 说 :佛 陀 制 戒 , 表 面 上是 要 我 们 身 业 : 不杀 生 、 不 偷 盗 、 不邪 婬

- 12 -
《受戒须知》

; 口业 : 不 两舌 、 不 绮语 、 不 妄言 、 不 恶口 … 其 实, 佛 陀 的本 意 , 是要 我 们
内 心当 中 产 生「 防 非 止恶 」 的 功能 , 帮 助我 们 「 调伏 烦 恼 」, 这 就 是佛 陀 制
戒的目的。

下一段,把「戒」的内涵,作一个大概的说明:

┌ 问 : 一切善作尽是戒不 ?
《 业疏 》 ┤
└ 答 : 律仪所摄善作名戒 ; 自余十业 , 但单称善 , 不名为戒。
不名为戒 。

提 问 : 如 果戒 法 是 引 导 我 们 断恶 修 善 , 那 是 不 是所 有 善 法 的 造 作 ,比 如
布 施、 印 经 、放 生 、 做义 工 … 等等 , 都 属于 「 戒 」吗 ? 如 果不 是 , 那修 善 和
持戒有什么差别呢?
以 下 回 答 :『 律 仪 所 摄 善 作 名戒 ; 自 余 十 业 , 但单 称 善 , 不 名 为 戒。 』
所 谓的 「 戒 」, 一 定 是佛 陀 出 世后 , 他 所制 定 的 律仪 , 才 能叫 做 「 戒」 ; 其

- 13 -
《受戒须知》

余的十善法,只能称为「善法」,不能称为「戒」。
像 我 们 中 国的 孔 夫 子 、 孟 子 ,也 制 定 了 很 多 趋 吉避 凶 之 道 在 引 导 我们 ,
好 比《 易 经 》也 是 讲 如何 趋 吉 避凶 , 但 是这 些 都 只能 称 为 「善 法 」 ,因 为 「
戒 是佛 制 」 ,只 有 佛 陀能 制 戒 ,他 才 有 足够 的 智 慧, 帮 助 我们 调 伏 烦恼 , 其
他圣贤所制定的这些法,只能称做「善法」,不能叫做「戒」。

那么,佛制的「戒法」与一般「善法」有什么差别呢?

《 济缘 》 ─ 戒有二义 , 一 、 有本期誓;
有本期誓 ; 二 、 遍该生境 。
余善反之 , 故不名戒。
故不名戒 。

佛陀制定的戒法,在实践上,有二个特殊的内涵,是一般善法所没有的

第一个 、 有本期誓

- 14 -
《受戒须知》

当 持 戒 的 时候 , 我 们 心 中 有 一种 「 愿 力 」 在 引 导, 就 是 内 心 当 中 有一 种
要 增上 的 愿 力。 比 如 说: 我 们 今天 到 菜 市场 去 , 看到 这 些 可怜 的 刀 下众 生 ,
会 刺激 我 们 的怜 愍 心 ,我 们 会 想去 救 拔 这些 众 生 ;但 是 你 不可 能 二 六时 中 、
二 十四 个 小 时, 永 远 守持 着 要 :「 断 恶 、修 善 、 度众 生 」 的愿 力 , 不可 能 。
你 可能 偶 尔 遇到 众 生 苦恼 的 境 界, 带 动 你的 悲 愍 心, 你 才 造作 一 些 善法 ; 这
样 的善 法 因 为没 有 愿 力的 摄 持 ,是 没 有 力量 、 很 难相 续 的 。不 像 一 个持 戒 的
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生命的引导。

因为 : 由 「 愿力 」 引导 、 所造的 「 业力 」, 这种力量才大 !
第二个 、 遍该生境
前 面 是 讲 「心 力 」 的 强 , 这 里是 讲 「 量 」 的 广 大。 我 们 在 修 善 的 时候 ,
只 能面 对 现 前的 境 界 修善 , 你 去布 施 、 放生 … 就 是面 对 眼 前的 境 界 ;但 是 持
戒不 同 ,持 戒 是 面 对: 十 法 界 的 众 生 ;就 算 这个 众 生 暂 时不 现 前, 而 你 内心

- 15 -
《受戒须知》

当 中, 还 是 愿意 对 他 不杀 生 、 不偷 盗 、 不邪 婬 、 不妄 语 、 不饮 酒 … 不管 他 有
没 有现 前 。 因为 你 在 因地 , 是 对十 法 界 有情 、 无 情境 界 发 愿的 , 所 以你 持 戒
的心量是广大的。
『余善反之,故不名戒』
一般的修善,心中没有愿力,所缘境也非常的狭隘,故不名「戒」。

又 《 业疏》
业疏 》 云 : 若不持戒,
若不持戒 , 得财施者,
得财施者 , 多贪不净,
多贪不净 , 以利求利,
以利求利 , 恶求
多求,
多求 , 故使来世受不净果,
故使来世受不净果 , 如牛羊猪狗衣食麤
如牛羊猪狗衣食 麤 恶 。 若持戒者,
若持戒者 , 既绝恶求
, 清净行绝,
清净行绝 , 乃至佛果。
乃至佛果 。

这段文,道宣律祖把「持戒」和「不持戒」的情况,做个比较:
『 若不持 戒, 得财施者 』 : 世间 上有一种 人,他 内 心当中没 有戒法 , 换
句 话说 , 他 没有 戒 体 ,内 心 没 有一 种 增 上的 目 标 ,当 然 就 「心 随 妄 转」 , 随

- 16 -
《受戒须知》

顺烦恼的活动-- --起善心时,就随顺善心;起恶念时,也只好随顺恶念,内
心 当中 善 恶 不决 定 ; 但是 也 会 做一 些 布 施的 善 业 ,这 种 人 在因 果 上 ,是 怎 么
回事呢?
『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
因 为 内 心 当中 没 有 想 要 增 上 ,不 想 要 解 脱 生 死 、成 就 佛 道 , 所 以 即使 造
善 ,也 是 为 了追 求 五 欲的 安 乐 。他 希 望 把这 些 善 法, 求 得 今生 的 名 闻利 养 、
或者追求来生的五欲果报。这样的因地,以佛法来说,是不清净因。
不 清 净 因 ,『 故 使 来 世 受 不 净果 』 , 来 世 招 感 不清 净 的 果 报 。 什 么叫 做
「 不净 果 」 呢? 『 如 牛羊 猪 狗 衣食 麤 恶 。』 相 信 修善 能 够 得到 安 乐 果报 , 但
是 这种 安 乐 的果 报 , 是一 种 不 清净 的 安 乐果 报 。 举个 例 子 ,好 比 说 :你 不 持
戒 ,就 堕 落 到畜 生 道 的牛 羊 猪 狗; 但 是 因为 你 修 善, 你 虽 然在 牛 羊 猪狗 当 中
, 你的 物 质 环境 非 常 丰裕 , 这 也是 可 乐 果报 。 但 是以 人 道 来看 , 这 个果 报 是

- 17 -
《受戒须知》

不 清净 的 、 不庄 严 的 。所 以 , 如果 我 们 不持 戒 只 有修 善 , 因地 不 清 净, 就 很
容易招感不清净果。
反之:『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
如 果 我 们 能够 如 法 的 持 戒 、 如法 的 发 愿 , 有 这 种清 净 愿 力 的 摄 持 ,心 中
能 够放 弃 恶 求--放 弃 对五 欲 果 报的 追 求 ,因 地 能 够「 清 净 行绝 」 , 在果 地 上
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成就佛果。这是说明持戒跟修善的差别。
在《大智度论》〈持戒品〉中,龙树菩萨说过一个有关持戒的故事:
佛 世 的 时 候, 当 时 在 憍 萨 罗 国有 一 个 大 商 主 , 有大 福 报 力 , 带 领 很多 商
人 到大 海 寻 宝, 得 到 很多 珍 宝 ,他 就 把 珍宝 敬 献 给波 斯 匿 王。 波 斯 匿王 得 到
这些珍宝,内心非常欢喜,就传唤要赏给他后宫的夫人。
就 叫 侍 者 把所 有 夫 人 请 出 来 ,一 一 将 珍 宝 赏 给 这些 夫 人 , 却 不 见 他的 第
一 夫人 , “ 茉莉 夫 人 ”没 有 现 前。 波 斯 匿王 问 说 :“ 为 什 么茉 莉 夫 人没 来 呢

- 18 -
《受戒须知》

? ”侍 者 回 答说 : “ 夫人 今 天 正守 八 关 斋戒 , 不 能碰 触 珍 宝。 ” 波 斯匿 王 听
了瞋怒,于是令人再去请…
当 他 看 到 茉莉 夫 人 现 前 时 , 身相 庄 严 、 光 明 巍 巍大 威 德 , 心 中 的 瞋心 就
消 灭了 , 并 对她 起 恭 敬心 , 问 说: “ 夫 人啊 , 你 今天 是 修 何法 门 , 有此 威 德
, 光明 巍 巍 ,身 相 光 明? ” 茉 莉夫 人 回 答说 : “ 我没 有 修 什么 法 门 ,今 天 是
六 斋日 , 我 奉持 佛 陀 的八 关 斋 戒。 ” 这 时候 , 波 斯匿 王 对 持戒 就 生 起欢 喜 心
和 恭敬 心 , 问说 : “ 为什 么 你 持戒 有 这 么大 的 功 德? ” 茉 莉夫 人 说 :“ 这 个
问题不是我所能回答,应该去请教佛陀。”
于 是 波 斯 匿王 就 领 着 茉 莉 夫 人去 晋 见 佛 陀 , 就 如是 报 告 : “ 茉 莉 夫人 为
什 幺持 一 日 一夜 八 关 斋戒 , 就 有此 威 德 ?” 佛 陀 说: “ 波 斯匿 王 , 如果 你 今
天 把印 度 十 六个 国 家 的珍 宝 , 全部 集 合 起来 , 你 看这 个 珍 宝多 不 多 ?” 波 斯
匿 王回 答 说 :“ 那 就 很多 , 我 憍萨 罗 国 的珍 宝 加 起来 , 就 不得 了 , 何况 十 六

- 19 -
《受戒须知》

个 国家 ! ” 佛陀 说 : “纵 然 你 把所 有 的 珍宝 拿 来 布施 , 这 样的 功 德 ,也 比 不
上 茉莉 夫 人 一日 一 夜 受持 八 关 斋戒 的 功 德。 ” 为 什么 ? 因 为持 戒 发 自内 心 :
有本期誓,遍该生境。
你 今 天 以 珍宝 布 施 佛 陀 , 第 一个 、 心 中 没 有 清 净业 力 的 引 导 ; 第 二个 、
你 的所 缘 境 只是 十 方 诸佛 当 中 ,其 中 的 一尊 佛 。 而我 们 持 戒是 遍 缘 法界 : 第
一个 「 愿 力 清 净 」 ;第 二个 「 愿 力 广 大 」。 因 地 广 大 , 福 报 就 广 大 !这一 点
, 我们 应 该 要把 「 持 戒」 与 「 修善 」 的 差异 , 作 一个 拣 别 ,这 是 我 们在 学 习
戒法之前的基本观念。

- 20 -
《受戒须知》

二 、 受戒理论

前 面 「戒 之 含 义 」 是 就 着 「 业 力 」 , 从 业 力的 角 度 来 看 我 们 修善 , 这 个
业 力它 没 有 方向 、 没 有愿 力 的 引导 , 不 能成 为 成 佛的 资 粮 ;持 戒 的 业力 , 是
有 方向 的 成 长, 能 够 让我 们 不 断地 趋 向 于无 上 菩 提。 这 是 从「 业 力 」来 探 讨
持戒的殊胜。

这 一 科「 受 戒 理 论 」 是 约着 「 心 性 」 , 更 深一 层 约 着 心 性 的 迷悟 来 看 :
我 们从 一 个 迷惑 的 心 ,转 成 一 种清 净 心 ,在 整 个 「返 妄 归 真」 的 过 程当 中 ,
持戒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从心性的转换,来说明持戒的意义。

下 面 这 个 表是 弘 一 大 师 编 制 的, 我 们 先 看 第 一 段, 讲 到 众 生 「 迷 真取 妄
」:

- 21 -
《受戒须知》

┌ 本自清净 ─ 离诸尘染 ─ 由妄想故翻成烦恼



│ 具足方便智
┌ 众生识体 ┼ 本来自在 ─ ─ 由妄想故翻成结业
│ │ 慧威神德用
│ │
│ │ 无有彼此
│ └ 本来平等 ─ ── 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 爱憎差别

众生心体 : 本自清净 、 本来自在 、 本来平等 。

我 们 的 心 ,当 然 现 在 已 经 不 清净 , 但 是 这 个 「 不清 净 」 是 「 因 缘 所生 法
」 ,它 不 是 真实 的 染 污我 们 的 内心 , 我 们以 「 自 性空 」 的 空观 , 把 这些 杂 染
的 烦恼 业 力 、这 些 如 梦如 幻 的 因缘 先 拨 开; 拨 开 之后 , 向 内观 察 我 们内 心 的

- 22 -
《受戒须知》

真实相貌:

「 本 自 清 净 」 : 我 们 内心 的 真 实 相貌 是--「 离 诸 尘 染」 --没 有 烦 恼。 本
来是没有烦恼的,烦恼是后来才有的,是「因缘」活动之后才有的。

「 本 来 自 在 」 : 「 具 足方 便 智 慧 威神 德 用」 , 我 们 不但 是 清净 , 还 具有
各式各样的威德、智慧功能德用,而我们现在却是什么事都不能做。

「 本 来 平 等 」 : 「 无 有彼 此 爱 憎 差别 」 ,我 们 的 心 本来 是 平等 的 , 没有
好坏的这种概念。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不 幸 的 是 :『 由 妄 想 故 翻 成 烦恼 , 由 妄 想 故 翻 成结 业 , 由 妄 想 故 翻成 生
死 』。 就 是 说: 我 们 这个 清 净 心, 在 经 论上 说 是 :「 真 如 不守 自 性 ,一 念 妄
动 。」 我 们 凡夫 的 心 情, 在 清 净心 的 相 貌当 中 , 本来 是 一 整体 的 生 命, 没 有
我 相、 人 相 的对 立 , 这种 平 等 的法 界 , 叫「 真 如 」; 但 是 我们 不 愿 安住 在 这
样 的境 界--真如 不 守 自性 ; 就 是想 要 去 攀缘 , 总 觉得 应 该 去外 面 看 一看 、 走

- 23 -
《受戒须知》

一 走, 去 追 求某 些 事 情, 才 会 比较 快 乐 。所 以 我 们内 心 就 产生 一 念 的「 攀 缘
心 」, 所 谓 :真 如 一 念不 觉 、 真如 妄 动 。从 真 心 的平 等 法 界当 中 , 一念 要 攀
求 的心 , 一 动之 后 , 糟糕 了 , 就从 「 整 体的 生 命 」转 成 「 个体 的 生 命」 , 就
有你、我的差别--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此以后,就出现了各
式 各样 的 相 貌差 异 , 有些 人 快 乐, 有 些 人痛 苦 ; 但是 无 论 你如 何 快 乐, 由 于
「颠倒妄想」的缘故,一定会有烦恼、业力、老病死障碍你。

也 就 是 说 ,由 于 我 们 的 内 心 ,因 为 一 念 的 不 觉 ,从 清 净 安 乐 的 心 中, 产
生 了三 种 障 碍, 或 者 说产 生 三 种的 火 在 燃烧 : 烦 恼火 、 业 力火 、 果 报火 , 这
就是我们众生「迷真取妄」的根源。

- 24 -
《受戒须知》

│ ┌ 一者断恶誓 ─ 受摄律仪戒 ─ 修离染行


│ │
│ │ ─ 复本清净 ─ 证法身佛
│ 今欲反本│
└ ┼ 二者修善誓 ─ 受摄善法戒 ─ 修方便行
故立三誓 │
│ ─ 复本自在 ─ 证报身佛

└ 三者度生誓 ─ 受摄众生戒 ─ 修慈悲行

─ 复本平等─
复本平等 ─ 证应身佛

大 智 慧 的 佛陀 , 看 到 我 们 众 生有 这 个 问 题 , 所 以佛 陀 『 今 欲 反 本 故立 三
誓 』, 佛 陀 慈悲 要 救 拔我 们 , 因此 而 安 立三 种 誓 愿, 就 是 我们 在 受 戒的 时 候
,从我们内心深处,真实的发起誓愿:
一者「断恶誓」─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
二者「修善誓」─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

- 25 -
《受戒须知》

三者「度生誓」─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

因 为 「 断 恶」 的 誓 愿 , 成 就 「摄 律 仪 戒 」 ; 因 为「 修 善 」 的 誓 愿 ,成 就
「摄 善 法 戒」 ; 因 为「 度 生 」的 誓 愿 ,成 就 「 摄众 生 戒 」; 这 个 就叫 做 「 戒
体 」 --三聚净戒的戒体。

当 我 们 内 心有 了 「 戒 体 」 , 遇到 任 何 环 境 因 缘 ,自 然 就 会 产 生 「 清净 的
戒 行」 。 因 为断 恶 , 使令 我 们 在心 境 接 触时 , 远 离身 口 意 的恶 法 , 而成 就 了
「 修 离 染 行 」 。 当 然只 有 断恶 是 不足 的, 这 样过 于 消极 ,应 该 更进 一 步 「 修
方 便 行 」 , 这 个方 便行 就 是 广行 六 波 罗蜜 , 六 波罗 蜜 能 够引 导 我 们成 就 佛 道
, 它是 成 佛 的方 便 。 「三 者 度 生誓 」 , 修持 布 施 、爱 语 、 利他 、 同 事等 四 摄
法,「
「 修慈悲行 」 。
因 为 这 三 聚净 戒 的 戒 体 , 产 生三 种 持 戒 的 戒 行--离 染 行 、 方 便 行 、慈 悲
行 。这 样 的 因地 , 在 果地 上--「复 本 清 净」 成 就 「法 身 」 ;「 复 本 自在 」 成

- 26 -
《受戒须知》

就 「报 身 」 ;「 复 本 平等 」 成 就「 应 身 」。 就 是 在因 地 的 时候 , 因 为发 这 三
种 誓愿 , 因 此在 果 地 上, 就 能 够成 就 清 净的 法 身 、自 在 的 报身 、 与 平等 的 应
身,成就圆满「佛的三身」。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因缘法」:
「 因 缘 所 生法 」 是 整 个 佛 法 的基 本 概 念 , 我 们 可以 从 二 方 面 来 观 察: 第
一个 、 从 「业 力 」 ,第 二 个 、从 「 心 性」 。 粗 浅的 观 察 是从 「 业 力 」 ,有 所
谓 的善 业 、 所谓 的 罪 业, 但 是 「业 」 的 本性 是 无 自性 的 , 叫「 自 性 空」 。 也
就 是说 : 其 实「 业 力 」是 由 「 心力 」 来 引导 的 。 我们 的 身 体跟 嘴 巴 是不 能 造
业 的, 是 由 「心 」 的 引导 才 造 业。 经 典 上讲 一 个 譬喻 说 : 我们 看 这 个牛 车 跑
过 来、 跑 过 去, 车 子 本身 不 能 动, 是 前 面的 『 牛 』拉 着 车 子往 东 边 或往 西 边
。 这个 牛 比 喻我 们 的 心, 车 子 比喻 我 们 的身 业 和 口业 ; 身 业跟 口 业 只是 一 个
工具,心才是我们造业的根本 — 所以说:「
「 心为业主 」 。

- 27 -
《受戒须知》

当 我 们 的 心产 生 「 迷 惑 」 , 就会 造 作 罪 业 , 出 现烦 恼 障 、 业 障 、 报障 ;
当 这迷 惑 的 心, 开 始 去成 就 「 三聚 净 戒 的戒 体 」 ,开 始 改 变时 , 我 们的 业 力
也 就改 变 了 ,由 此 而 改变 我 们 的果 报 : 转「 烦 恼 障」 成 就 法身 , 转 「业 障 」
成就报身,转「报障」成就应身;消除「三障」而成就法、报、化三身。
其 实 我 们 看到 很 多 非 佛 教 徒 ,也 会 做 一 些 慈 善 事业 , 他 们 也 修 善 ,我 们
佛弟子也修善,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

有些人说 :「 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 , 都是劝人断恶修善 。」

其实 ,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
从 暂 时 离 苦得 乐 的 角 度 来 说 ,佛 弟 子 是 等 同 外 道; 就 是 说 一 般 的 非佛 弟
子 ,也 经 常 做一 些 慈 善事 业 , 当他 们 大 悲心 发 动 起来 的 时 候, 到 偏 远的 地 方
, 做很 多 关 心弱 势 团 体的 善 事 ,他 们 也 会因 为 这 些善 业 而 生天 ; 我 们佛 弟 子
因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后的因缘却是不一样。

- 28 -
《受戒须知》

如 果 你 是 一个 非 佛 弟 子 , 生 天之 后 , 当 你 的 善 业享 尽 时 , 你 的 罪 业就 现
前 ,善 、 恶 是「 强 者 先牵 」 ; 所以 一 个 人升 到 天 上享 福 , 问题 是 下 来之 后 ,
很容 易直 接 堕到 三 恶道 去, 因 为你 享 受得 太厉 害 — 所 有 的 善 业 都 被 你 花 光 了
, 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 --恶业一发动出来,就堕到三恶道去了。
--
所 以 古 代 大德 , 如 果 不 愿 往 生到 净 土 去 , 往 往 就发 愿 转 世 当 人 , 他要 把
善 业保 存 起 来。 非 佛 教徒 升 到 天上 去 , 当他 福 报 享尽 , 一 点资 粮 都 没有 , 内
心 当中 没 有 留下 任 何 痕迹 , 就 跟刚 开 始 的起 点 完 全一 样 , 还是 活 在 烦恼 障 、
业障、报障痛苦当中。
但 是佛 弟 子 修 善 的 时 候, 因 为 : 有 戒 体 的 摄 持 , 暂 时 升 到 天上 , 等 他 从
天上下来之后,会遇到三宝住世,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 --断恶修善。就
算 把善 业 都 花光 了 , 内心 那 种 :「 誓 断 一切 恶 、 誓修 一 切 善、 誓 度 一切 众 生
」的功能,还是没有改变。所以:

- 29 -
《受戒须知》

只有佛法才有资格称为 「 乘 」,「 乘 」 就是 — 能够到达彼岸 。


外 道 修善 , 虽 然 这 个 善 业能 够 得 到 安 乐 的 果报 , 但 是 不 能 称 为 「 波 罗 蜜
」 、 不能 称 为 「 乘 」 , 因 为没 有 解脱 烦恼 的 力 量、 没 有 解脱 业 力 的力 量 、 没
有 解脱 老 病 死的 力 量 。所 以 , 我们 从 「 心性 」 迷 悟的 角 度 来观 察 , 唯有 「 持
戒」能够改变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和报障。
虽然说「持戒」可以暂时生天,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
诸 位 从 律 藏可 以 看 得 出 来 , 佛陀 特 别 强 调 一 个 观念 : 佛 陀 不 是 为 了人 天
福 报而 制 戒 的, 虽 然 持戒 的 因 缘, 暂 时 可得 到 人 天福 报 , 但这 不 是 佛陀 制 戒
的真实意。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令众生趣入圣道
使令众生趣入圣道 。
就 好 像 一 个小 孩 子 生 病 , 你 要他 吃 药 , 他 怕 苦 ,他 宁 可 抱 病 过 活 。那 这
个 医生 很 聪 明, 你 不 吃药 , 他 把药 包 在 巧克 力 里 面; 诶 , 我们 现 在 不吃 药 ,
吃 巧克 力 ? 行吧 。 巧 克力 吃 下 去的 时 候 ,也 把 药 也吃 下 去 。我 们 凡 夫好 乐 眼

- 30 -
《受戒须知》

前 的安 乐 , 这个 无 上 菩提 的 境 界太 高 了 ,没 有 什 么意 乐 。 但是 你 说 持戒 , 能
得 名闻 利 养 ,乃 至 死 得生 天 上 …因 为 这 样的 鼓 励 ,大 家 愿 意持 戒 ; 当他 持 戒
的 时候 , 确 实可 以 得 到安 乐 的 果报 , 因 为持 戒 是 断恶 修 善 ,但 这 不 是佛 陀 的
本意 。 佛陀 制戒 的 目的 , 是在 你内 心 当中 成 就一 种 「 返 妄 归 真 、 防 非 止 恶 」
的 功能 , 这 才是 佛 陀 制戒 的 本 意。 所 以 即使 你 把 善业 给 消 耗掉 了 , 佛陀 所 授
与 的那 个 善 根, 已 经 栽培 在 你 的心 中 。 这就 是 我 们今 天 这 么辛 苦 来 这个 地 方
受戒的理由,就是为了-- --纳受
纳受 戒体 。
我 们 讲 浅一 点 , 不要 讲 「 成佛 之 道 」那 么 遥 远的 道 路 ,我 们 以 「临 命 终
」 来说 明 : 我们 每 个 人都 要 面 临死 亡 , 这是 很 现 实的 问 题 ,只 要 有 「生 」 就
必 定要 「 死 亡」 , 我 们迟 早 要 离开 这 个 人世 间 , 不管 我 们 愿不 愿 意 。当 我 们
死 亡时 , 马 上要 面 临 一个 新 的 生命 --来 生。 《 瑜 伽师 地 论 》上 说 : 一个 人 面
临死亡时,有二种力量在引导我们:

- 31 -
《受戒须知》

第 一种 是 「 业 力 」 ─ 「 随 业 往 生 」 : 就 是你 这 个 人从 来 不 修行 , 你 内心
当 中, 平 常 就是 放 纵 自己 ; 高 兴的 时 候 就高 兴 , 生气 的 时 候就 生 气 ,完 全 跟
着 感觉 走 。 一般 人 是 这种 境 界 。这 种 人 临命 终 时 ,就 看 他 这一 生 当 中, 他 的
善 业、 恶 业 哪一 个 势 力强 --强 者先 牵 。 这种 人 临 命终 时 , 通常 是 进 入昏 睡 的
状 态, 因 为 他没 有 修 行, 所 以 他的 正 念 很快 就 退 失, 取 而 代之 的 就 是第 八 识
的 业力 现 前 。如 果 他 是一 个 大 善、 大 恶 的人 , 很 快就 投 胎 了; 如 果 这个 人 善
、 恶各 一 半 ,那 他 投 胎的 时 间 会晚 一 点 ,不 决 定 。总 之 , 我们 一 般 人是 随 业
往生,由业力来引导我们下一期的生命。
第 二种 人 是 修行 人 , 是由 「 念 力 」 来 引 导生 命 , 又叫 做 「 随 念 往 生 」 ,
特 别是 净 土 宗的 人 , 强调 随 念 往生 。 就 是说 我 们 曾经 造 了 罪业 , 当 然我 们 应
该要 忏 悔 改过 , 重 点是 : 你 平常 在 内 心当 中 , 已经 栽 培 一种 — — 清 净 的 念 力
。 不要 说 净 土宗 的 信 愿持 名 ( 这是 一 种 念力 ) ; 就是 持 戒 也是 一 样 ,你 经 常

- 32 -
《受戒须知》

忆念 你 的戒 体 ,因 此当 你 受完 戒 之后 ,你 不 是就 放 着不 管--你
你要经常忆念你
的 戒 体 --「不
-- 行, 我不 能 再 做这 件 事 情! 我 已 经在 佛 前 、三 师 面 前发 愿 , 我
要 :誓 断 一 切恶 、 誓 修一 切 善 、誓 度 一 切众 生 , 我是 有 『 戒法 摄 持 』的 佛 弟
子 ,怎 能 做 这种 事 情 呢? 」 你 经常 一 次 一次 在 心 中加 强 你 戒体 的 力 量, 临 命
终时,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
一 个 没 有 戒体 的 人 , 他 内 心 完全 作 不 了 主 , 随 业往 生 。 我 们 今 天 受了 戒
之 后, 经 常 保持 念 兹 在兹 , 使 令这 个 戒 体的 力 量 ,从 最 初 的种 子 , 慢慢 地 增
长广大,到临终时,正念现前-- --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个念力就
会 引导 着 你 ,帮 助 你 解脱 业 力 的障 碍 , 往生 到 净 土去 , 或 者往 生 到 善处 去 。
换 句话 说 , 你受 过 戒 ,你 临 终 时, 你 的 「念 力 」 会现 前 引 导你 。 没 有修 行 的
人 ,他 的 内 心当 中 不 可能 有 念 力, 当 然 就任 由 业 力去 引 导 生命 , 这 个地 方 是
有差别的。

- 33 -
《受戒须知》

「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诸 位 可 以 看看 「 老 和 尚 」 , 「老 和 尚 」 就 有 很 明显 的 与 众 不 同 。 你看 一
般 的老 人 , 当他 的 身 体都 老 化 了, 白 发 苍苍 , 满 面的 皱 纹 ,他 的 眼 神呆 滞 无
光 ,他 一 生 的心 光 外 泄得 太 厉 害了 , 整 天就 是 向 外攀 缘 、 心随 境 转 ,把 一 生
的 念力 耗 损 掉了 , 所 以眼 神 就 没有 光 明 。诸 位 去 看看 大 修 行者 , 像 最近 我 看
到 忏公 师 父 ,他 坐 在 轮椅 上 , 你看 他 的 眼神 --不 得了 , 目 光如 炬 。 我们 一 个
人, 什 么地 方 都可 以欺 骗 人, 眼 睛无 法骗 人 ,那 是 一种 「 经 过 长 时 间 栽 培 的
正 念 力 ! 」 所 以 你 看老 和 尚 的特 色 , 你看 他 的 眼神 就 知 道不 一 样 ,他 的 身体
可 能败 坏 了 ,这 个 色 法是 没 有 办法 作 主 的, 佛 陀 也示 现 老 病死 , 佛 陀也 会 老
、脸上也会出现皱纹,但是佛陀「不老、病、死的心」有正念力。
所 以 , 我 们今 天 成 就 戒 体 , 就是 要 在 你 这 一 念 的无 明 妄 想 当 中 , 先把 第
一个 善种 子种 下去 , 也 就 是 在 你 的 「 成 佛 之 道 」 , 先 跨出 第 一 步 ! 这第一 步

- 34 -
《受戒须知》

跨出去之后,你慢慢就会产生清净的动力!

- 35 -
《受戒须知》

《 第二卷 》

三 、 戒体相状 ( 分三 : 一 、 释名 ; 二 、 述义 ; 三 、 功益 。)
这一科是介绍戒体因地和果地的相状,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一、释名

《 资持》
资持 》 云 :「纳法成业名体
:「 纳法成业名体。」
纳法成业名体 。」
到 底 什 么 是「 戒 体 」 呢 ? 在 律上 作 出 一 个 简 单 定义 : 『 纳 法 成 业 』。 我
们的 心 去领 纳 清净 的戒 法 之后 , 内心 当中 产 生一 种 「 无 漏 的 业 性 」 , 这 个 「
业 」就 是 造 作, 表 示 它不 是 一 种涅 槃 寂 静的 状 态 ,它 是 「 有为 法 」 。但 这 个
「 有为 法 」 不是 杂 染 的有 为 法 ,它 是 清 净的 有 为 法。 这 个 业性 , 是 你今 天 去
领 纳佛 陀 的 戒法 之 后 ,内 心 当 中所 产 生 的一 种 造 作功 能 , 这个 功 能 简单 说 ,
就是「
「 防非止恶 」 的功能。这是「戒体」简单的定义。

- 36 -
《受戒须知》

我 们 举 一 个例 子 : 好 比 有 些 人欢 喜 抽 烟 , 他 会 有这 样 的 行 为 , 因 为他 内
心 有这 样 的 烦恼 。 这 个烦 恼 也 不是 自 然 生起 的 , 烦恼 也 是 因缘 所 生 法, 这 是
怎 么回 事 呢 ?可 能 他 刚开 始 只 是一 分 的 好奇 , 想 要试 试 看 的心 态 抽 了一 根 --
「 诶, 觉 得 还不 错 」 ,就 连 续 抽了 五 根 。因 为 这 个业 力 熏 习内 心 , 数数 熏 习
、 数数 现 行 ,都 无 惭 愧, 他 对 抽烟 就 产 生一 种 很 强的 好 乐 心, 这 时 候他 就 不
得 不抽 烟 了 。只 要 看 到烟 的 境 界现 前 , 他就 控 制 不住 , 因 为他 已 经 栽培 一 个
强大的烦恼。
怎 么 办 呢 ?后 来 他 知 道 抽 烟 不是 好 事 情 , 有 很 多病 痛 跟 抽 烟 有 关 系, 于
是 下定 决 心 要把 抽 烟 的行 为 跟 烦恼 断 除 掉, 但 是 他自 己 一 点办 法 都 没有 。 怎
么 办呢 ? 他 找一 个 有 大威 德 的 长老 ( 这 个人 本 身 是不 抽 烟 的) , 他 跪在 大 德
长 老面 前 说 :「 请 你 为我 证 明 ,我 从 今 以后 , 宁 舍生 命 绝 不抽 烟 ! 」他 内 心
当中 许 下 一个 深 重 的誓 愿 : 我绝 对 要 跟抽 烟 的 烦恼 抗 拒 到底 — — 从 今 以 后 不

- 37 -
《受戒须知》

再随顺它 !
发 了 愿 以 后, 当 然 就 跟 平 常 不一 样 了 , 以 后 再 看到 烟 , 他 的 下 意 识对 烟
的 爱乐 心 又 会生 起 , 但是 这 时 候和 以 前 不一 样 , 以前 是 完 全没 有 抗 拒的 力 量
, 这时 候 当 他伸 手 要 去拿 烟 , 他的 内 心 会产 生 一 种调 伏 力 量, 告 诉 自己 : 不
可以!已经在长老面前发愿不要抽烟。就对恶法产生抗拒的力量。

他对恶法说出 :「 不可以 !」 这句话的 「 抗拒力量 」, 是怎么来的 ?


当 然 不 是 上帝 给 我 们 的 , 也 不是 自 然 生 的 , 是 有因 缘 的 , 就 是 你 曾经 在
这 位大 德 长 老的 面 前 发愿 : 「 你宁 舍 生 命不 再 抽 烟。 」 这 时候 内 心 当中 , 产
生 这样 的 种 子, 当 心 、境 接 触 时, 这 个 功能 就 会 现起 作 用 ,帮 助 你 抗拒 对 烟
希 求的 烦 恼 。这 样 的 愿力 , 它 只是 面 对 一个 抽 烟 的境 界 , 就是 遍 该 所有 恶 法
的 境界 也 都 是不 随 顺 。所 以 , 我们 今 天 能够 领 纳 清净 的 「 戒体 」 , 透过 我 们
「 发愿 」 领 纳之 后 , 内心 当 中 产生 一 种 「防 非 止 恶」 的 造 作功 能 , 这个 就 是

- 38 -
《受戒须知》

戒体的基本定义。
第二段,再把这个意义开展出来:
二 、 述义

《 事钞》
事钞 》 云 :「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
:「 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
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 。 以己要期,
以己要期 , 施造方便,
施造方便 , 善净
心器,
心器 , 必不为恶,
必不为恶 , 测思明慧,
测思明慧 , 冥会前法。
冥会前法 。 以此要期之心,
以此要期之心 , 与彼妙法相应
。 于 彼法上有缘起之义,
彼法上有缘起之义 , 领纳在心,
领纳在心 , 名为戒体。」
名为戒体 。」

这一段文,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一 、 所领纳的戒法

我 们 今 天 发心 来 受 五 戒 、 菩 萨戒 , 到 底 我 们 所 领纳 的 戒 法 有 多 大 呢? 哪
些 是我 们 所 领纳 的 戒 法? 『 谓 法界 尘 沙 二谛 等 法 。』 虽 然 我们 今 天 是受 五 戒
, 或者 菩 萨 戒, 那 是 我们 实 践 的内 涵 , 但是 我 们 真正 领 纳 的戒 法 , 其实 是 --

- 39 -
《受戒须知》

遍 整 个 十 法 界 。 这 个有 多 大呢 ? 就像 是空 中 的「 灰 尘」 ,又 像 恒河 的 「沙 」
,这么多的二谛等法。
这 个 「 二 谛」 就 是 包 括 「 真 谛」 与 「 俗 谛 」 。 第一 个 是 「 真 谛 」 :就 是
出 世间 的 善 法, 这 种 无漏 的 涅 槃功 德 ; 第二 个 是 「世 俗 谛 」: 就 是 一般 世 间
的 善法 。 换 句话 说 , 我们 今 天 所领 纳 的 戒法 是 包 括世 间 、 出世 间 一 切的 恒 河
沙的 戒 法, 就 是 所 谓的 「 妙 善 戒 法 」 都是 我 们所 领 纳 的 对象 。 我们 在 持 戒的
时 候, 是 不 能有 所 拣 别的 ﹙ 下 一段 会 说 明﹚ , 是 平等 的 对 十法 界 持 戒。 这 是
第一点,我们所面对的境界是:法界尘沙二谛等法。
二 、 能领纳之心
第二段说明我 们是 以什么心情来 领纳 ,能领纳的心 —— 「以己要期」
以己要期」—
—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要有一个「要」与「期」。
先 讲 这 个 「期 」 : 就 是 一 个 「誓 愿 」 , 我 们 内 心当 中 有 一 个 期 望 、誓 愿

- 40 -
《受戒须知》

: 从今 天 开 始, 过 去 的种 种 譬 如昨 日 死 ,从 现 在 开始 要 誓 断一 切 恶 、誓 修 一
切 善、 誓 度 一切 众 生 ,你 内 心 当中 发 起 一个 要 使 令生 命 增 上的 愿 力 。这 个 愿
力有一定的期限:
如 果 你今 天 是 受 「 五 戒 」 : 那你 所 发 的 愿 就是 「 尽 形 寿 」 , 你不 要 管 来
生 怎么 样 , 起码 我 今 生一 定 要 做到 断 恶 、修 善 、 度众 生 , 你发 的 愿 是尽 形 寿
, 所以 这 个 五戒 的 戒 体是 尽 形 寿, 等 你 往生 之 后 ,五 戒 的 戒体 就 自 动消 失 掉
,因为你当初的期限是尽形寿。
如 果 你今 天 是 受 「 菩 萨 戒 」 : 请 你注 意 , 你的 誓 愿 是 「 尽 未 来际 」 的 。
我 们受 菩 萨 戒是 超 越 时空 的 。 因为 你 是 一个 菩 萨 ,菩 萨 就 是「 菩 提 萨埵 」 ,
叫 「觉 有 情 」, 你 已 经从 今 生 的生 命 当 中觉 悟 出 来, 你 看 到的 是 无 量的 生 命
, 所以 你 整 个生 命 的 规划 不 只 是规 划 今 生, 你 是 规划 无 量 的生 命 直 至成 佛 的
一 种「 成 佛 之道 」 。 所以 如 果 你今 天 是 受菩 萨 戒 ,你 的 愿 力就 是 尽 未来 际 、

- 41 -
《受戒须知》

没有穷尽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三、受戒的仪轨
受戒的仪轨
你 内 心 当 中依 止 这 一 念 的 「 誓愿 」 , 与 你 所 要 发愿 的 「 期 限 」 — —『 施
造 方便 , 善 净心 器 , 必不 为 恶 』。 你 要 有一 些 受 戒的 方 便 ,就 是 你 要遵 守 受
戒 的仪 轨 。 这个 受 戒 仪轨 , 我 们历 代 学 习戒 律 的 大德 慈 悲 ,安 排 了 一个 受 戒
的 仪轨 , 刚 开始 是 忏 悔, 然 后 请师 … 有 种种 的 方 便, 身 业 的礼 拜 , 口业 的 陈
词 ;你 都 必 须遵 照 这 些仪 轨 , 该拜 的 时 候拜 、 该 念诵 的 时 候念 , 使 令我 们 这
样 的身 口 造 作, 能 净 化我 们 的 内心 、 调 伏我 们 的 妄想 。 这 是前 方 便 。下 面 讲
到:

纳受戒体的因缘 :「 测思明慧 , 冥会前法 」, 这个是关键点 !


我 们 今 天 能够 成 就 戒 体 , 第 一个 是 「 明 慧 」 , 就是 清 楚 分 明 的 「 慧心 所
」 ,这 个 「 慧心 所 」 就是 一 种 抉择 。 我 们今 天 老 实的 把 心 静下 来 , 不要 老 是

- 42 -
《受戒须知》

去 看别 人 , 看看 自 己 的内 心 , 你会 发 觉 你的 内 心 是不 圆 满 的, 有 很 多很 多 的
问 题等 待 你 去处 理 , 有很 多 的 烦恼 ; 烦 恼当 中 , 也累 积 了 很多 的 罪 业。 现 在
我 们有 二 种 抉择 : 第 一个 、 我 们选 择 继 续的 「 放 纵」 下 去 ,就 继 续 的做 下 去
, 不要 去 管 它, 管 它 那么 多 呢 !现 在 有 快乐 , 就 赶快 享 受 ;我 们 选 择逃 避 ,
这也是一个选择。第二个、我们选择「改变」。我们要有一个观念: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 , 除了我们自己努力以外 , 谁也帮不了我们 。


比 如 说 墙 角有 一 堆 垃 圾 , 你 若不 去 扫 它 , 十 年 后那 些 垃 圾 还 是 在 那个 地
方 。你 不 去 面对 , 不 表示 它 自 动会 消 失 。也 就 是 说: 你 今 生不 去 面 对你 自 己
的 烦恼 、 罪 业, 你 会 因为 这 些 烦恼 罪 业 而堕 到 三 恶道 去 , 受刀 山 油 锅之 痛 苦
, 等到 来 生 变成 人 , 你还 是 要 面对 , 一 点都 不 会 减少 , 你 何苦 呢 ? 就是 说 :
你 今生 不 面 对, 你 来 生还 是 要 面对 , 你 来生 继 续 颠倒 , 你 总有 一 天 吃尽 了 苦
头 ,知 道 害 怕了 , 你 还是 要 去 面对 ! 既 然迟 早 要 面对 , 为 什么 我 们 不早 一 点

- 43 -
《受戒须知》

觉悟呢?拖了这么久,生死不断,枉受这些冤枉的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对生命作出很理智的抉择:
我 只 有 二 条路 : 第 一 个 、 我 选择 面 对 ; 第 二 个 、我 选 择 逃 避 。 你 逃避 没
有 好处 , 因 为你 迟 早 要面 对 , 逃避 一 时 ,堕 到 三 恶道 去 , 或者 到 天 上去 做 一
场美梦,来到人间,你还是要面对。

佛 陀 说 : 每 一 个 众生 迟 早 都 要 成 佛 , 我 们 选 择 「 逃 避 」, 只 会 增 加 自 己
在拖延过程中的痛苦 !
透 过 智 慧 的抉 择 , 你 要 告 诉 自己 : 我 现 在 别 无 选择 , 只 能 依 止 三 宝的 加
持 力跟 烦 恼 拼了 。 就 是你 内 心 当中 , 开 始选 择 : 「要 让 自 己的 生 命 增上 , 不
能这样继续的堕落下去!」这就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慧心所」的现前。
其 次 , 是 「思 心 所 」 : 「 思 心所 」 就 是 一 种 愿 力, 一 种 明 确 的 愿 力。 怎
样 能使 令 自 己增 上 呢 ?就 是 必 须发 三 种 愿力 : 誓 断一 切 恶 ,无 恶 不 断; 誓 修

- 44 -
《受戒须知》

一 切善 , 无 善不 修 ; 誓度 一 切 众生 , 无 一众 生 不 度化 。 当 然这 不 是 我们 能 够
发 愿, 是 佛 陀引 导 我 们发 起 断 恶、 修 善 、度 众 生 的愿 , 使 令我 们 能 够增 上 的

我 们 要 知 道「 测 思 明 慧 」 , 刚刚 说 过 它 是 一 种 「有 为 法 」 。 有 些 人受 戒
的 时候 , 他 心中 无 想 ,什 么 都 不想 ; 有 些人 受 戒 的时 候 , 他心 中 念 佛。 你 看
这样会得戒体吗?
「 一切法因缘生 」: 由各式各样的因缘 , 成就各式各样的果报 。
我 们 今 天 念「 阿 弥 陀 佛 」 , 是成 就 往 生 净 土 的 善业 , 不 是 招 感 戒 体的 因
缘 。就 是 说 :你 在 什 么时 候 要 做什 么 事 ;你 登 坛 的时 候 持 「大 悲 咒 」, 不 能
得 戒体 , 因 为你 没 有 「测 思 明 慧」 , 你 没有 如 实 观察 烦 恼 罪业 的 过 失, 你 没
有 如实 观 察 成就 正 念 的功 德 , 然后 做 出 你的 抉 择 而增 上 、 发愿 。 所 以, 我 们
面 对正 受 时 ,你 的 内 心必 须 是 清楚 分 明 的现 前 , 不能 打 妄 想; 打 妄 想的 话 ,

- 45 -
《受戒须知》

那 你这 个 受 戒因 缘 就 空过 了 , 就是 跟 三 宝结 结 善 缘如 此 而 已。 这 里 要注 意 ,
(下段会再说明):
在 「 正 受 」 的 时 候 , 你 内 心 当 中 是 一种 「 智 慧 的 抉 择 」, 而 且 是 一 种 「
清净的愿力 」 现前 , 来跟前面的 「 妙善戒法 」 结合 。
前面是约「心」,这以下把「心、境」合起来说,心境和合:
『 以 此 要 期之 心 , 与 彼 妙 法 相应 。 于 彼 法 上 有 缘起 之 义 , 领 纳 在 心, 名
为戒体。』
就 是 依 止 我们 这 种 要 断 恶 、 修善 、 度 众 生 的 心 ,与 十 法 界 的 妙 善 戒法 和
合 。在 整 个 法上 有 「 缘起 」 之 义。 佛 法 讲因 缘 , 「缘 起 」 就是 因 缘 的生 起 。
佛 法的 「 缘 起」 主 要 是讲 「 心 」; 当 我 们的 心 念 一动 , 对 我们 的 生 命就 产 生
一 种力 量 , 就是 一 个 「缘 起 」 。当 然 , 可能 是 善 的缘 起 , 也可 能 是 恶的 缘 起
。 这地 方 指 的是 , 我 们内 心 当 中本 来 没 有这 种 戒 体的 功 能 ,没 有 防 非止 恶 的

- 46 -
《受戒须知》

戒 体, 因 为 我们 测 思 明慧 、 缘 境发 心 , 所以 产 生 一种 「 戒 体」 , 这 叫做 「 缘
起」。
这 样 的 造 作之 后 , 「 领 纳 在 心, 名 为 戒 体 」 , 领纳 在 我 们 内 心 的 深处 ,
产 生了 戒 体 ,这 个 戒 体就 是 这 样产 生 的 。先 从 身 口的 遵 守 仪轨 , 应 该忏 悔 、
应 该请 师 、 应该 种 种 的造 作 , 把内 心 安 定下 来 → 然后 到 正 受的 时 候 ,如 实 的
观 察生 死 流 转的 痛 苦 、如 实 的 观察 解 脱 生死 的 功 德, 在 三 宝以 及 戒 师前 , 生
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样子就产生了「戒体」。
第三段:
《 业疏》
业疏 》 云 : 于本藏识,
于本藏识 , 成善种子,
成善种子 , 此戒体也。
此戒体也 。
简单讲 : 「 戒体 」 就是在阿赖耶识成就一个 「 善种子 」, 这就是 「
戒体 」。
有一个观念我们需要解释一下:

- 47 -
《受戒须知》

《 唯 识 学 》上 , 把 一 切 法 分 成二 类 : 一 类 叫 「 现行 的 法 」 , 一 类 叫「 种
子 」。 「 现 行」 是 表 现在 外 , 身口 意 的 活动 , 就 是我 们 能 够感 觉 得 到的 、 能
够 见闻 觉 知 的, 叫 做 「现 行 」 。另 外 一 种, 就 是 我们 不 能 见闻 觉 知 ,但 是 它
存 在, 是 潜 伏在 内 心 的一 种 功 能; 它 虽 然没 有 境 界的 刺 激 ,暂 时 不 表现 出 来
, 但是 佛 法 认为 它 是 存在 的 。 这种 「 断 恶修 善 」 的种 子 , 道宣 律 祖 说: 为 什
么戒体不依「
「 现 行 」 ,而约「
「 种子 」 安立呢?
因 为 我 们 今天 受 完 戒 之 后 , 也可 能 因 为 一 时 的 糊涂 , 而 造 了 杀 盗 婬 妄 ,
但 这样 不 一 定就 破 坏 了戒 体 , 因为 你 当 初是 面 对 十法 界 的 有情 、 无 情, 而 发
断 恶、 修 善 、度 众 生 的誓 愿 , 虽然 你 在 整个 法 界 当中 , 在 「某 一 点 」上 造 作
恶 法, 我 们 只能 说 你 的戒 体 有 所瑕 疵 , 不能 说 你 的戒 体 就 这样 全 部 丧失 掉 。
换 句话 说 , 你今 天 受 了戒 体 , 你就 是 一 个菩 萨 。 菩萨 有 「 凡位 菩 萨 」、 「 圣
位 菩萨 」 , 圣位 的 菩 萨, 内 心 清净 没 有 烦恼 的 障 碍, 他 的 菩提 道 走 得很 顺 利

- 48 -
《受戒须知》

; 凡位 菩 萨 内心 有 烦 恼, 控 制 不了 自 己 ,还 是 会 造罪 业 ; 但是 只 要 他不 毁 犯
戒 体, 他 还 是一 个 菩 萨, 谁 也 不能 否 定 ;我 们 只 能说 , 他 是有 过 失 的菩 萨 ,
他 是一 个 有 瑕疵 的 菩 萨。 因 为 他当 初 发 愿是 面 对 十法 界 而 发愿 , 他 只是 在 整
个 愿当 中 的 「某 一 点 」造 作 恶 法, 而 且 这个 恶 法 ,如 果 他 能够 如 法 忏悔 , 还
是可以恢复清净的。
所 以: 「 戒 体 不 约 现 行 」 , 如 果 约 「 现 行」 的 话 , 任何 一 个恶 法 的 现行
, 就把 戒 体 给破 坏 了 ;但 是 若 约「 种 子 」, 它 是 一种 「 潜 伏的 功 能 」, 他 内
心 当中 有 一 种潜 在 的 意识 , 要 面对 一 切 的境 界 断 恶、 修 善 、度 众 生 。就 是 约
着种子、约着那个潜伏的功能来安立戒体,不约现行。
当 然 , 我 们应 该 鼓 励 大 家 修 善, 因 为 造 恶 必 须 付出 痛 苦 的 代 价 。 不过 ,
也 要告 诉 大 家一 个 事 实: 即 使 你今 天 受 了戒 , 无 意的 过 失 出现 , 也 不要 以 为
你 戒体 就 失 掉了 。 你 只是 在 一 个清 净 广 大的 戒 体 当中 , 出 现一 个 小 污点 ; 这

- 49 -
《受戒须知》

个污点如果你愿意改变,透过忏悔就可以改变的。
菩萨有二种因缘会「失戒体」:
你以上品烦恼 「 犯四重戒法 」 : 犯杀盗 婬 妄,戒体失掉了。
第一个、你以上品烦恼
第 二个 、 你 「 舍 弃 菩 提 心 」 : 你 面对 一 个众 生 说 ,从 现 在 开始 , 不 再追
求 无上 菩 提 ,我 愿 意 过放 逸 的 生活 , 我 对无 上 菩 提不 再 好 乐。 当 下 就失 掉 戒
体,因为你放弃了努力。
只 要 你 : 内 心当 中 , 不放 弃 对 无 上 菩 提 的追 求 , 虽 然 我 做 得不 够 好 , 但
是我要求自己一步一步的往光明方向迈进,你这个戒体就没有失掉。
只 要 你 : 不 毁犯 四 重 戒法 , 无 意 的 一 些 小过 失 , 你 的 戒 体 没有 失 掉 。 我
们 只能 说 , 你在 这 个 清净 广 大 的戒 体 当 中, 有 一 些瑕 疵 , 你是 一 个 有瑕 疵 的
菩萨,你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所 以 「 戒 体」 是 一 种 潜 伏 的 功能 , 不 约 「 现 行 」而 安 立 , 因 为 「 现行 」

- 50 -
《受戒须知》

只是遇到某一种境界的刺激,才会出现的偶一行为。

三、功益

《 业疏》
业疏 》 云 : 由有本种熏心,
由有本种熏心 , 故力有常,
故力有常 , 能牵后习;
能牵后习 ; 起功用故,
起功用故 , 于
诸过境,
诸过境 , 能忆能持能防,
能忆能持能防 , 随心动用,
随心动用 , 还熏本识,
还熏本识 , 如是展转,
如是展转 , 能净妄源。
能净妄源 。
我 们 今 天 纳受 戒 体 之 后 , 有 什么 好 处 呢 ? 『 由 有本 种 熏 心 , 故 力 有常 』
。 一切 法 因 缘生 , 当 我们 在 无 明妄 想 当 中, 栽 培 了第 一 个 菩提 的 种 子, 这 个
种 子就 会 生 起一 种 现 行, 当 境 界出 现 时 ,我 们 就 会警 惕 自 己: 「 我 已经 受 戒
了!」这个功能就会恒常在我们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造作。
这 样 的 造 作有 什 么 结 果 呢 ? 『能 牵 后 习 , 起 功 用故 。 』 它 的 造 作 、现 行
, 又会 再 熏 习另 一 层 次的 功 能 ,「 后 习 」就 是 后 面的 种 子 功能 , 使 令这 个 功
能展转的增胜。

- 51 -
《受戒须知》

那 到 底 是 什么 功 能 呢 ? 『 于 诸过 境 , 能 忆 、 能 持、 能 防 。 』 当 遇 到这 种
过 失的 境 界 现前 时 , 若是 依 我 们过 去 的 个性 , 我 们马 上 就 去做 了 ; 但这 时 候
, 我们 内 心 当中 会 产 生一 种 力 量, 来 阻 止这 个 过 失的 出 现 ,就 是 : 「能 忆 、
能持、能防」——这是戒体的三大功能。

第 一 个 、 忆 念 不 忘 : 我 们 在造 作 之 前 会 忆念 : 「 哎 呀, 不 行啊 , 我 已经
受了戒,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忆念不忘。

第 二 个 、 持 守 不 失 : 受 这 个戒 体 可 不 容 易, 要 得 到 人身 、 三宝 的 境 界现
前 ,要 付 出 辛苦 的 代 价, 才 成 就这 个 戒 体, 这 个 摩尼 宝 珠 不能 随 便 破坏 掉 。
你 要告 诉 自 己: 「 这 是我 生 命 当中 唯 一 的归 依 处 ,我 来 生 的安 乐 就 靠这 个 戒
体」。必须执持不失,不要把这个戒体破坏了。

第三 个 、 防非止恶 : 为了要保护戒体,你就会放弃一些恶法的造作。

『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净妄源。』

- 52 -
《受戒须知》

因 为 你 要 防护 你 的 戒 体 , 这 时候 你 一 次 一 次 的 防护 , 就 加 强 你 正 念的 力
量,净化你妄想的势力,这就是所谓的:「返妄归真,能净妄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
这 个 比 丘 尼在 整 个 尼 僧 团 当 中, 是 第 一 个 证 得 阿罗 汉 的 比 丘 尼 。 莲华 色
比 丘尼 成 就 阿罗 汉 之 后, 在 小 乘的 阶 位 叫做 「 无 学位 」 — —所 作 已 办, 不 受
后 有。 她 已 经到 最 圆 满的 境 界 ,所 以 就 离开 修 行 的地 方 , 来到 人 世 间随 缘 度
化 众生 , 她 就度 化 这 些有 钱 的 贵夫 人 。 阿罗 汉 也 是各 式 各 样, 有 些 人喜 欢 关
心 弱势 团 体 、关 心 贫 穷人 , 有 些人 专 度 有钱 人 。 当然 阿 罗 汉没 有 贪 心, 这 是
他 的一 种 法 执, 跟 烦 恼没 有 关 系。 莲 华 色比 丘 尼 专门 喜 欢 度化 贵 夫 人, 不 但
度化她们做慈善事业,进一步要她们受三归五戒,乃至受种种戒法。
这 些 贵 夫 人说 : “ 师 父 啊 , 我们 不 能 受 戒 。 ” “为 什 么 不 能 受 戒 ?” 她
说 :“ 我 们 这么 年 轻 ,福 报 大 ,长 得 又 漂亮 , 我 们受 了 戒 ,会 毁 犯 戒法 , 不

- 53 -
《受戒须知》

可 以。 ” 莲 华色 比 丘 尼说 : “ 不用 担 心 ,可 以 的 !” “ 师 父您 怎 么 这么 讲 ,
犯 戒是 要 堕 三恶 道 的 ?” 莲 华 色比 丘 尼 就讲 出 自 己的 本 生 因缘 , ﹙ 阿罗 汉 有
神 通, 知 道 过去 生 的 因缘 。 ﹚ 她说 : 我 在无 量 劫 流转 当 中 ,第 一 次 与三 宝 结
缘 ,其 中 最 关键 的 时 刻, 就 是 有一 生 , 我是 一 个 歌舞 团 的 戏女 ( 我 们现 在 称
为 女演 员 ) 。那 时 候 我演 一 位 比丘 尼 , 我很 专 心 的投 入 , 我把 比 丘 尼的 心 态
揣 摹得 很 像 ,还 穿 上 袈裟 。 因 为那 一 次 穿上 袈 裟 和生 起 道 心, 就 与 三宝 结 缘
, 之后 生 生 世世 遇 到 三宝 , 经 常出 生 在 三宝 住 世 的地 方 , 听闻 佛 法 、增 长 善
根 。到 了 迦 叶佛 时 代 ,我 的 善 根终 于 成 熟了 , 就 随迦 叶 佛 出家 成 为 一个 比 丘
尼 。当 然 我 们有 善 根 ,可 也 是 有烦 恼 , 有时 候 善 根现 前 , 有时 候 烦 恼现 前 。
后 来有 一 次 因缘 烦 恼 现前 , 就 破戒 堕 到 三恶 道 去 。虽 然 是 堕到 三 恶 道去 , 但
是 有善 根 的 人跟 没 有 善根 的 人 ,不 一 样 ;一 个 没 有善 根 的 人, 遇 到 苦恼 的 果
报 ,他 没 有 出离 痛 苦 的力 量 ; 一个 善 根 深厚 的 人 ,在 经 典 上说 : 堕 落到 三 恶

- 54 -
《受戒须知》

道, 她 的内 心 与 痛 苦的 境 界接 触 , 她 会产 生 一种 「 增 上 惭 愧 」 , 因为 增 上惭
愧 的力 量 , 所以 很 快 的从 三 恶 道跳 脱 出 来。 之 后 ,就 遇 到 释迦 牟 尼 佛, 这 时
候她善根转深,如法的修学,就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成就阿罗汉果。
这 段 故 事 ,古 人 的 意 思 是 说 :「 我 们 宁 可 破 戒 到三 恶 道 去 , 也 不 要不 持
戒 而生 天 。 」怎 么 说 呢? 即 使 一个 人 受 了戒 , 有 过失 出 现 ,破 了 戒 堕到 三 恶
道 去, 如 果 我们 今 天 没有 受 戒 ,我 们 还 没有 资 格 批评 这 个 人。 如 果 这个 人 ,
曾 经很 真 心 在三 宝 面 前发 愿 , 成就 了 戒 体, 我 们 没有 真 正 发愿 受 戒 的人 , 比
不 上他 。 因 为一 个 非 佛弟 子 , 从来 没 有 发过 真 实 的菩 提 愿 ,虽 然 一 时不 造 罪
业 ,以 佛 法 的因 缘 观 来说 , 他 内心 还 有 烦恼 , 迟 早会 造 罪 业的 。 一 个没 有 善
根 的人 堕 到 三恶 道 去 ,就 很 难 跳脱 出 来 ,他 没 有 解脱 、 出 离痛 苦 的 力量 。 但
是有 善 根 的人 , 遇 到痛 苦 果 报的 时 候 ,能 够 以 他的 惭 愧 来转 业 — — 心 能 造 业
、 心能转业——所以能够很快跳脱出来。
心能转业

- 55 -
《受戒须知》

所 以 : 我 们应 该 要 赞 叹 大 家 持戒 , 至 少 避 免 到 三恶 道 去 。 因 为 你 已经 把
那个 种 子种 下 去 了 ,得 到 戒体 了 , 这 叫 「 金 刚 种 子 」 。 有些 人 不敢 受 戒 ,是
因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你为什么不敢受戒呢?受戒并不表示成佛——一切圆满了。
我 们 可 能 刚开 始 做 得 不 够 好 ,但 是 我 们 内 心 当 中, 只 要 不 放 弃 努 力, 不
断 地调 整 自 己, 就 会 不断 地 进 步。 如 果 我们 不 愿 意跨 出 第 一步 , 我 们是 不 是
永远没有希望呢?

蕅 益 大 师 在讲 《 唯 识 三 十 颂 》时 , 讲 到 一 个 观 念很 重 要 , 对 我 们 的修 行
很 重要 , 他 说: 我 们 的心 有 很 多的 罪 业 ,这 些 罪 业不 是 一 生造 成 的 ,是 多 生
多 世生 命 的 累积 , 形 成这 无 量 无边 的 罪 业。 就 像 《普 贤 行 愿品 》 说 :如 果 罪
业 有体 相 , 遍虚 空 不 能容 受 我 们的 罪 业 。那 我 们 的罪 业 这 么多 , 为 什么 只 要
短暂的修行就能成就圣道、灭除恶法呢?蕅益大师说了一个重要观念:

- 56 -
《受戒须知》

我 们 造 罪 业 的 时 候 , 依 止 的 是 一 种 妄想 、 虚 妄 的 心 ; 我们 今 天 修 善 、 修
行圣道 , 依止的是真心 —— 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就 像 : 「 光明 能 破 除 黑 暗 」 ,虽 然 这 个 房 间 是 千年 暗 室 , 这 个 暗 室已 经
一 千年 了 , 但是 我 们 不用 等 待 一千 年 , 「一 灯 即 明」 , 只 要知 道 开 关在 哪 里
、知道打开电灯的方法,把电灯打开了,黑暗就消失了。
这 里 告 诉 我们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观念 : 以 佛 法 的 角 度, 它 不 怕 你 烦 恼 重, 也
不怕 你 罪业 深重 , 最怕 『 你 不 愿 栽 培 善 根 ! 』 。 因为 光 明能 够 破除 黑暗 , 所
以 佛法 经 常 讲「 回 头 是岸 」 , 最怕 你 不 回头 、 你 不愿 跨 出 第一 步 , 这件 事 情
才 令人 担 忧 。只 要 你 肯改 过 忏 悔、 调 整 自己 , 依 止三 宝 而 修行 , 你 就有 希 望
, 因为 三 宝 开展 的 是 你内 心 真 实的 力 量 ;你 过 去 造的 罪 业 ,那 是 「 虚妄 的 熏
习」——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我们今天在发愿受戒的时候,你不要被你过去的罪业所障碍!

- 57 -
《受戒须知》

说 : “ 我 这个 人 怎 么 敢 成 佛 ?我 怎 么 敢 断 恶 、 修善 、 度 众 生 ? 我 怎么 做
得 到… ” 不 要这 样 讲 ,你 应 该 试着 跨 出 第一 步 , 因为 你 这 个愿 力 是 随顺 真 实
的 心性 , 你 过去 颠 倒 所造 的 罪 业是 虚 妄 的想 像 , 就像 光 明 能够 破 除 黑暗 一 样
。 为什 么 会 有黑 暗 ? 因为 没 有 光明 。 为 什么 会 有 烦恼 ? 因 为我 们 的 善根 不 够
。所以:
我们只要愿意努力栽培善根 , 就能够远离烦恼 !
『 由 有 本 种熏 心 , 故 力 有 常 。』 只 要 我 们 愿 意 不断 地 去 保 护 我 们 的戒 体
,就能够产生一种功能。
什么功能呢?『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
然 后 『 随 心动 用 , 还 熏 本 识 ,如 是 展 转 , 能 净 妄源 』 , 自 然 产 生 一种 返
妄归真的力量!

- 58 -
《受戒须知》

四 、 观想方法(分二:一、诸戒受体时机。二、受戒观想法。)
观想方法

一、诸戒受体时机
这 一 段 是 讲到 受 戒 的 时 机 。 前面 讲 过 : 「 戒 体 的成 就 」 是 在 「 测 思明 慧
」,在于发愿、抉择。那什么时候「发愿」呢?

┌一、五戒───┐
│ │
├二、八关斋戒─┼三归依
│ │
├三、沙弥十戒─┘

├四、具足戒───白四羯磨

└五、菩萨戒───三番羯磨

诸位,如果是受五戒,你要注意的是在「三归依」的地方。

- 59 -
《受戒须知》

◎ 三归依:
三归依 :

我弟子○
我弟子 ○ ○ 尽形寿归依佛、
尽形寿归依佛 、 归依法、
归依法 、 归依僧。
归依僧 。 我今随佛出家,
我今随佛出家 ,
上 ○ 下 ○ 为和尚,
为和尚 ,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 大 慈愍故。
慈愍故 。 ﹙ 三说三叩 ﹚

在 念 「 三 归依 」 文 的 时 候 , 就是 你 要 「 观 想 」 的时 候 , 也 是 你 开 始要 面
对 境界 发 愿 的时 候 。 如果 你 是 菩萨 戒 , 那就 是 在 「三 番 羯 磨」 , 这 时候 三 师
会 次第 作 白 ;这 个 受 戒仪 轨 , 二师 父 会 跟大 家 说 明, 是 在 「三 番 羯 磨」 的 时
候 ,就 是 你 应该 要 发 愿的 时 候 。五 戒 是 在三 归 依 的时 候 , 菩萨 戒 是 在三 番 羯
磨的时候——纳受戒体。

- 60 -
《受戒须知》

二 、 受戒观想法
(缘境) (发心) (观 想)

誓断 一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
┌ ┐┌
│ 一切恶 ││ 由心业力故,悉皆震动。
│ ││
对十 ┌有情┐│ 誓修 ││ 二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涌
○ ┤ ├┼ ┼┼
法界 └无情┘│ 一切善 ││ 于虚空,如云如盖覆行人顶
│ ││
│ ││ 三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从
│ 誓度一 ││
└ ┘└行人顶门注入身心,充满正
切众生
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
(此时宜观想行人之身,如虚空器量之身,方能
领纳广大妙善戒法成为戒体。)

- 61 -
《受戒须知》

我 们 在 三 归依 或 三 番 羯 磨 的 时候 , 应 该 怎 么 「 观想 」 , 来 帮 助 我 们发 愿
呢?

祖 师 施 设 了一 个 方 便 , 就 是 说: 我 们 所 面 对 的 是「 十 法 界 的 有 情 众生 、
或 者是 无 情 的山 河 大 地」 , 我 们应 该 许 下菩 提 心 ,这 个 菩 提心 开 展 出来 就 是
三 种誓 愿 : 「誓 断 一 切恶 , 无 恶不 断 ; 誓修 一 切 善, 无 善 不修 ; 誓 度一 切 众
生 ,无 一 众 生而 不 度 化。 」 这 三种 誓 愿 在「 观 想 」的 时 候 ,基 本 上 有「 三 番
」,三归依也是三番,三番羯磨也是三次。

( 一 ) 第 一番 羯 磨 的 时 候 , 你可 以 观 想 : 「 十 法界 妙 善 戒 法 , 由 心业 力
故 ,悉 皆 震 动。 」 清 净的 善 法 就像 白 色 的云 雾 , 因为 你 发 下誓 愿 , 就是 你 菩
提愿力的活动,这时候大地震动,清净如白色云雾的善法从大地生起。

( 二 ) 第 二番 羯 磨 的 时 候 , 你可 以 观 想 : 「 十 法界 妙 善 戒 法 , 涌 于虚 空
, 如云 如 盖 覆行 人 顶 上」 。 这 个白 色 的 云雾 摄 持 了: 誓 断 一切 恶 、 誓修 一 切

- 62 -
《受戒须知》

善 、誓 度 一 切众 生 ; 这三 种 愿 力的 妙 善 戒法 , 在 第二 番 羯 磨的 时 候 ,慢 慢 的
增长广大,就像云盖一样,覆在我们的头顶。

( 三 ) 第 三番 羯 磨 的 时 候 , 你可 以 观 想 : 「 十 法界 妙 善 戒 法 , 从 我们 的
头 顶上 灌 进 去, 我 们 过去 的 烦 恼罪 业 , 好像 黑 色 的水 , 从 脚底 流 出 来。 」 内
心 当中 开 始 作观 : 过 去种 种 譬 如昨 日 死 ,今 日 种 种譬 如 今 日生 , 从 现在 开 始
, 法王 座 下 添新 生 。 我们 内 心 当中 那 些 黑色 的 烦 恼障 、 业 障消 灭 了 ,取 而 代
之 的是 : 誓 断一 切 恶 、誓 修 一 切善 、 誓 度一 切 众 生的 清 净 白色 云 雾 ,充 满 我
们的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

这 里 我 们 一定 要 特 别 注 意 : 我们 今 天 发 愿 断 恶 、修 善 、 度 众 生 , 是对 「
十 法界 的 有 情、 无 情 」境 界 而 发的 。 我 过去 在 某 一个 道 场 讲戒 律 , 有一 个 居
士 他是 种 菜 、种 田 的 ,他 私 下 跟我 说 : “师 父 啊 ,我 很 想 受戒 ; 但 是受 戒 要
对 十法 界 有 情、 无 情 发愿 , 我 有困 难 。 为什 么 呢 ?因 为 我 可以 对 其 他众 生 断

- 63 -
《受戒须知》

恶 ;但 是 有 些虫 非 常 可恶 , 它 吃我 的 菜 ,我 不 能 放过 它 的 ,所 以 我 要喷 农 药
。 我发 愿 的 时候 , 是 不是 可 以 把这 些 众 生先 舍 弃 掉? ” 我 说: “ 你 这样 子 得
不 到戒 体 的 !换 句 话 说, 你 在 发愿 的 时 候, 不 可 以想 你 做 不到 , 你 还有 很 多
时间可以学习、调整、进步;但是因地的发愿,你一定不能有所拣别。”
我 们 大 乘 经典 , 阿 罗 汉 在 法 华会 上 懊 悔 不 已 , 非常 后 悔 ; 舍 利 弗 在法 华
会 上就 说 : “我 等 同 入法 性 , 为什 么 我 证得 空 性 ,文 殊 菩 萨、 普 贤 菩萨 也 证
得 空性 , 我 证得 空 性 以后 , 只 能在 山 中 修「 空 、 无相 、 无 作」 这 空 三昧 , 文
殊 菩萨 能 够 乘着 七 叶 宝莲 , 到 十方 世 界 广度 众 生 ,产 生 这 么大 的 力 量出 来 ,
为 什么 我 没 有这 种 方 便力 量 ? ”舍 利 弗 尊者 怀 疑 佛陀 是 不 是不 公 平 ,为 什 么
我 得到 这 个 法的 果 报 只能 自 受 用, 文 殊 菩萨 却 能 够自 受 用 、他 受 用 ?后 来 佛
陀 开演 , 这 不是 佛 陀 有问 题 , 是众 生 的 问题 : 「 法性 量 同 太虚 , 众 生发 心 自
小」。

- 64 -
《受戒须知》

佛 陀 说 : “我 的 法 像 大 雨 一 样, 普 遍 的 滋 润 众 生。 但 是 有 的 草 比 较小 ,
它 吸的 水 分 自然 少 ; 有的 树 大 ,吸 收 的 水分 自 然 多。 ” 这 不能 怪 雨 水不 公 平
, 「法 性 量 同太 虚 , 众生 发 心 自小 」 。 所以 你 不 要小 看 你 今天 受 五 戒, 如 果
你 今天 发 的 愿, 是 真 实对 十 法 界的 有 情 、无 情 , 完全 平 等 ,没 有 拣 别的 发 愿
:「断恶、修善、度众生」,你持五戒这个法也是成佛的资粮
你持五戒这个法也是成佛的资粮 !
所 以 我 们 应该 说 : 业 力 是 没 有方 向 性 的 , 你 造 这个 业 , 这 个 业 有 很多 种
可 能性 , 可 能会 在 人 间得 果 报 ,也 可 能 引导 你 趋 向偏 空 涅 槃, 也 可 能引 导 你
成 就诸 佛 的 万德 庄 严 。我 们 一 般布 施 的 业, 是 没 有方 向 性 的, 是 由 『愿 力 』
引导方向的。

蕅 益 大 师 说: “ 诸 法 无 性 尽 随心 转 , 心 为 名 利 一切 法 趋 名 利 , 心 为菩 提
一切法趋菩提。”
你 看 佛 陀 造善 业 , 魔 王 因 地 也造 善 业 , 魔 王 也 是一 个 天 人 , 他 因 地的 时

- 65 -
《受戒须知》

候 ,也 是 修 供僧 大 会 ,而 且 在 这当 中 , 还供 养 一 位辟 支 佛 ,也 造 了 很多 寺 庙
, 却招 感 魔 王的 果 报 。为 什 么 今天 这 个 善业 在 佛 陀的 心 中 ,成 就 无 量无 边 的
神 通三 昧 、 无量 的 功 德庄 严 ; 这些 善 业 在魔 王 心 中, 会 变 成不 清 净 的五 欲 果
报 呢? 「 诸 法无 性 尽 随心 转 , 心为 名 利 一切 法 趋 名利 , 心 为菩 提 一 切法 趋 菩
提。」
佛 陀 的 心 ,有 菩 提 心 的 摄 持 ,给 予 这 个 业 力 正 确的 方 向 ; 魔 王 造 善业 的
时 候, 他 贪 着世 间 的 果报 , 所 以他 的 方 向, 变 成 卑贱 的 果 报, 虽 然 安乐 但 是
卑 贱。 《 印 光大 师 文 钞》 也 有 这样 一 段 譬喻 说 : 『牛 』 去 喝水 , 转 成牛 奶 ;
『 毒蛇 』 也 喝水 , 但 是毒 蛇 有 瞋心 , 喝 了水 之 后 ,变 成 毒 液, 毒 害 众生 。 这
二 个同 样 去 喝水 , 牛 喝了 水 以 后, 转 成 滋养 众 生 的牛 奶 ; 毒蛇 喝 水 ,转 成 伤
害 众生 的 毒 液。 我 们 今天 同 样 积聚 这 么 多的 善 业 ,如 果 不 发一 个 圆 满的 愿 ,
会使令这个善业受到了局限。

- 66 -
《受戒须知》

同样一个善业 , 因为你发的 「 愿 」 不同 , 这个善业会有不同的方向 !

我 们 今 天 发愿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先 不 要 担 心 你 今 天能 够 做 得 多 好 , 在「 因
地」 你 一 定要 求 自 己第 一 个 种子 是 「 圆 满 」 的 , 否则 你 以后 要 调 整你 的 种 性
,那就非常困难,「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 们 的 眼 光不 要 看 得 这 么 狭 隘, 在 发 愿 的 时 候 ,先 不 要 考 虑 你 的 能力 ,
能 力是 可 以 改变 的 , 这些 生 灭 心、 妄 想 心都 是 可 以调 整 的 ,它 不 是 你所 认 为
的这么坚固——
一 切 法 因 缘 生 , 也会 因 缘 灭 ; 它 由 虚妄 的 因 缘 生 起 , 也会 因 为 有 戒 定 慧
的因缘而消失 !

比 方 说 : 你今 年 的 想 法 跟 去 年的 想 法 不 一 样 ; 你小 时 候 的 想 法 也 跟现 在
的 想法 不 一 样, 这 叫 「生 灭 心 」。 所 以 我们 在 发 愿的 时 候 ,请 大 家 不要 依 止
生灭 心 ,把 这 些生 灭心 拨 开来 , 应该 依止 「 不 生 灭 的 心 」 发起 对 十法 界 有 情

- 67 -
《受戒须知》

、 无情 的 众 生: 誓 断 一切 恶 , 无恶 不 断 ;誓 修 一 切善 , 无 善不 修 ; 誓度 一 切
众生 , 无一 众 生不 度化 。 先在 内 心当 中成 就 一个 「 圆 满 的 种 子 」 、 成就 一 个
清 净的 愿 力 。这 时 候 ,你 修 一 切的 善 法 ,这 个 善 法就 有 一 个明 确 的 方向 , 就
会直趋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在发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五 、 结示劝修

当我们知道受戒的殊胜,就应该对佛陀、对三宝有所感恩,看这段文:

《 资持》
资持 》 云 : 揽无边戒法,
揽无边戒法 , 归无尽识藏
归无尽 识藏,
识藏 , 成善种子,
成善种子 , 作圣道基。
作圣道基 。 翻
无始恶缘,
无始恶缘 , 俱为戒善;
俱为戒善 ; 变有漏苦报,
变有漏苦报 , 即成法身。
即成法身 。 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我等云何不自珍 敬 ! 佛
恩深重,
恩深重 , 粉骨难酬;
粉骨难酬 ; 苦海导师,
苦海导师 , 朽宅慈父。
朽宅慈父 。 愿从今日,
愿从今日 , 尽于未来,
尽于未来 , 竭力
亡身,
亡身 , 常赞三宝,
常赞三宝 , 广度群品,
广度群品 , 少答圣慈。
少答圣慈 。

- 68 -
《受戒须知》

这一段文,我们分成三科来说明,第一段先赞叹「戒德高胜」:

┌成善种子
┌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
│ └作圣道基

戒德 │ ┌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
┌一 ┼-┤
│ 高胜│ └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
│ │
│ └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成善种子,作圣道基。』
佛 陀 施 设 了这 种 清 净 的 戒 法 —— 清 净 的 五 戒 、 八戒 、 菩 萨 戒 等 等 ,重 点
是 我们 应 该 内心 去 领 纳。 ﹙ 「 揽」 就 是 「领 纳 」 ﹚。 由 于 我们 清 净 的愿 力 ,
把 这些 戒 法 储存 到 我 们的 根 本 识中 , 成 就一 种 无 漏的 善 种 子、 一 种 菩提 种 子

- 69 -
《受戒须知》

, 来做 我 们 成佛 的 基 础。 不 管 我们 今 天 的能 力 有 多少 , 起 码先 把 这 个基 础 盖
好,跨出了第一步。
这 样 子 有 什么 好 的 因 、 果 呢 ?『 翻 无 始 恶 缘 俱 为戒 善 』 , 过 去 十 法界 有
情 、无 情 的 境界 , 本 来都 是 我 们放 逸 造 恶的 对 象 ,现 在 开 始有 愿 力 以后 , 这
些 就变 成 是 我们 断 恶 、修 善 、 度众 生 的 所缘 境 , 本来 是 恶 因缘 , 转 成我 们 持
戒的因缘,这就是:
「 戒善 」 —— 每一个境界 , 都是我们持戒的增 上缘。
上缘

这 样 的 「 因地 」 有 什 么 好 处 呢? 『 变 有 漏 苦 报 即成 法 身 』 , 我 们 就能 够
转变这种痛苦的果报,而成就安乐的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这个戒体有使令我们「离苦得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谁给我们呢?

- 70 -
《受戒须知》

┌ 佛恩深重─粉骨难酬
│ 佛恩 │
├二 ┤┌苦海导师
│ 难酬 └┤
│ └朽宅慈父

我 们 今 天 能够 如 法 的 受 戒 乃 至持 戒 , 是 因 为 佛 陀出 世 制 定 戒 法 。 所以 我
们 可以 这 样 说: 佛 陀 对众 生 最 大的 恩 惠 是: 佛 陀 为我 们 制 戒。 这 个 恩惠 太 大
了!

佛 陀 是 我 们生 死 苦 海 的 导 师 ,是 三 界 火 宅 的 慈 父。 如 果 今 天 佛 陀 不为 我
们 安立 这 种 出离 痛 苦 、得 到 安 乐的 方 便 法门 , 大 家就 没 有 离苦 得 乐 的希 望 了
,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佛陀的出世和制定戒法。最后:

- 71 -
《受戒须知》

│ 发愿 愿从 尽于 ┌竭力亡身,常赞三宝
└三 ─ ─ ┤
奉持 今日 未来 └广度群品,少答圣慈

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常赞三宝」,从现在开始要随顺三宝来修行,成
就 自 利 的 功 德 ,而 且 成 就 大 悲 心, 随 缘 尽 分 对 有 缘的 众 生 开 导 三 宝 功德 , 令
其了解,来报答佛陀的恩惠。
以 上 是 我 们在 受 戒 之 前 , 从 整个 生 命 因 缘 的 方 向— — 一 个 是 「 痛 苦的 因
缘 」, 一 个 是「 安 乐 的因 缘 」 ;以 及 从 杂染 的 因 缘、 清 净 的因 缘 , 这样 的 改
变 转化 中 , 「戒 体 」 在这 过 程 当中 , 所 扮演 的 角 色, 作 一 个大 纲 的 说明 。 今
天就为大家报告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 72 -
《受戒须知》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http://www.dhamiufa.org

- 7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