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56 views5 pages

参禅

这篇文档介绍了参禅的两种方法:参话头和参禅。参话头是追究念头从何而来,参禅是借助客体来反向追究主体。文档还讨论了“知”与“我”的本质,以及为什么古人和后世祖师都强调参禅的重要性。

Uploaded by

风云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56 views5 pages

参禅

这篇文档介绍了参禅的两种方法:参话头和参禅。参话头是追究念头从何而来,参禅是借助客体来反向追究主体。文档还讨论了“知”与“我”的本质,以及为什么古人和后世祖师都强调参禅的重要性。

Uploaded by

风云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5

参禅

(一)

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参禅,其实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的直指法门没落之后的产物,是真正禅宗的末流。从无常观

来看,这也是“法久生弊”的必然结果。纵观世间的一切现象何尝

不都是如此呢?

参禅略有二路,一是参禅,一是参话头,其实都可以称之为参

禅。

我们先介绍参话头。

所谓“话”,即是心中生起的一念,比如“阿弥陀佛”这一句

佛号即可称之为“话”。“头”即这句话是从哪生出来的?念头生

起的源头是哪里?也就是追究念头之所从来处。所谓参话头,即是

以全部的注意力去追究、探究念头从哪里生起来的?能够生出念头

的那个源头是什么?不能靠思想、琢磨、猜测、推理,因为这些都

还是属于“话”,不得己就创造了禅宗专有的一个词“参”,显而

易见,“参”是一个动词,又不同于平时的思考、分别、理解、相

像之类的意识活动。

比如,参禅者心里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前面的佛号念过去了,后面的佛号尚未生起前,心中空无一念

之时,猛然追究:这些念头(佛号)从何而来?

这是非常猛利的方法,须全神贯注,全力以付,专注而又不能
停滞地向心灵深处追究,有点像是用钻头向坚硬的物体钻去一样,

古人比喻为“狗舔热铛”,无从下嘴。而我们平时所练习的有所缘

的禅修则是专注而停滞的,比如,我们以眼前一尊佛像作为所缘境 ,

也需要全神贯注地心系其上,虽然也要求对所缘境不理解、不分别 、

不联想、不评判,但这样的注意力是停滞在所缘境上而不散乱分心。

而参话头则不然,它没有具体的所缘境,但想去探究“真相” ,

这种一直向内去追究的状态叫“参”。念头从哪里来的?生出念头

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能源源不断生出念头来?禅宗把这个状

态叫“疑情”。

参禅与参话头本质上是一样,只是在用心程度上稍轻松一些,

因为允许些许正思维的介入,相对也较容易入手。

比如在打坐的时候(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面对妄念纷飞的

内心状况,我们可以这样开始参禅:别人都不知道我内心在想些什

么?我是怎么知道的?能够知道自己内心正生起如此种种念想的是

什么?

基本上,参禅是借助客体的显现来反向追究主体。念头、想法

等即是客体,或者说,一切被感受、觉知到的对象都是客体。那么,

是什么在感受、觉知这些客体呢?

在常人的经验中,意识活动的主客体经验是搅合到一起的,我

们把念头、情绪、想法当作了“我”,但稍加引导或观察,会发现

其实“我”并不是这些念头、想法、情绪、感受,是“我”在经验

正在发生的念头、想法、情绪、感受,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呢?
“我”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指示代词,那么,这个指示代词指向的

是什么呢?没有“我”,一切不可能被经验、感受、认知到,甚至,

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世界与人生,可见“我”是基础,是核

心,是非常重要现在却是茫然无知的,因此,才有追究、探索的必

要。

这里说的“我”,在禅宗通常称之为“本来面目”。既然弄清

楚“本来面目”如此重要而煞有介事,显然,我们凡夫目前虽然天

天都会说到“我”,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并不

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

弄清楚“我是谁?”这就是参禅。

实际上,以大家目前掌握的佛法理论及实践经验,应该都知道

这里说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注意力,就是觉知。

我们以前讲过禅宗二祖慧可悟道的经历,看看那个就非常清楚

了。

(师(达摩大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祗教曰:外

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

未契。师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一日,慧可曰:‘我已息诸

缘。’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师曰:

‘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唐代的宗密大师也说:“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

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这么简单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参禅?

殊不知,以前的人根器好,道心坚,看得破,放得下,一经直

指,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之后依性起修,林下泉边,潜符密

证,孤峰顶上,独自闲修,以此消磨习气,长养圣胎。后世人聪明

伶俐,多凭理解揣度、比量思维,纵或有电光石火、隙中窥天的瞥

见,由于得来容易,往往得少为足,加之见地不透,名闻利养之心

厚重,昔日所见,多成追忆,最终流于狂禅,不足为道。

虽然“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只是“门”而已,且此一

“知”深意无穷,有意识的分别之知,有意根的我执之知,有离于

心、意、识的无知之知,如果没有明眼善知识的再三钳锤,落入根

尘识心而自以为是者比比皆是。

就其中种种歧途,祖师们不得不再三警示。

比如,黄龙死心禅师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

玄沙师备禅师云:“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性,为什么瞌睡时又

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什么有昭昭时?这是认贼作子,

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弄精魂汉,瞌睡时既作不得主,生死到来

怎生作主?但哄人自哄耳!”

南泉大师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

因此,古人不为之点破,全靠自己用力参究,以期行者自明、

自悟,如达摩大师对慧可“师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行者
有所悟后,再依明眼善知识印证,方能说得个“入处”。

为什么祖师后来又点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呢?

宗密大师说: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

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

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

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

感应如是。

末法时代之今日,有志追求精神之道的人,若能秉承“知之一

字,众妙之门。”的启示,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朝向觉知这个方

向去探求,总好过终日追逐妄想而波波浪走,心无所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