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21 views50 pages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翻译

这篇文档提供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文和白话翻译。它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一个问题和老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子通过对话的形式解释了道家思想,比如道的本质,治国之道,以及如何消除流言等。

Uploaded by

jun.guo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21 views50 pages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翻译

这篇文档提供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文和白话翻译。它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一个问题和老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子通过对话的形式解释了道家思想,比如道的本质,治国之道,以及如何消除流言等。

Uploaded by

jun.guo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50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翻译

抹胸是什么 医院洗纹身 超贵吗


b 女人艺术写真 度近视 怎么自己制作游 如何学习书法
6000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翻译
天承办公室 >《005道家思想》
2020.03.31
关注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道德经》
原文作者:老子
白话翻译:六弦散人
(注:《道德经》共八十一章,除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剩下的全是对话答疑。理解《道德经》,
应该想向着本书作者老子的对面正坐着一个问问题的人,他可能是圣,也可能是王,还可能是士或
者百姓。每章标题括号里的内容,是为了方便理解加入的问句。结合问句阅读,更能轻松读懂这本
2600年前的哲学经典。)

第一章(序言)
原文: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
局限了呢?
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
称?
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
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比如杯
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
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
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
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
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
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
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
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
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第二章(何为圣人之道?)
原文:

分享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一键复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关注
收藏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
天下人都能分辨出何为美,是因为有恶丑的人、事、物存在;都能签别出何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
人事物存在。
所以说,“有”和“无”虽然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何来“有”,没
有“有”怎会有“无”?
同理,“难”和“易”、“长”和“短”、“高”与“下”、“前”和“后”都是如此。
音乐的声音如果都在一个音上,就会非常单调,只有把那些有差别的音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和谐,发
出更美妙的声音。(人也需要不同的声音才能走的更远。)
圣人们因为明白了这些道理,才会经常去做“无为”的事情(他们知道,无为胜过有为,闲比忙更重
要),才会用沉默代替言语教育(他们知道,沉默胜过千言万语,身体立行更加重要),才会顺应
万事万物而不加干预(与其堵不如疏)。
他们创造了许多却从不居功,他们给予了许多却从不索取。
他们在功成之后往往会选择默默无闻,决不会居功自傲。
就因为这种低调,才使得人们难以忘却其功劳,他越不索取,反而得到了最多。
第三章(如何才能降服民心呢?)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
无不治。
译:
老百姓的欲望,其实都是统治者给激发出来的。
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带头标榜英雄、不崇尚贤才,这个囯家的人民还会去拼命的争名吗?
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带头去享受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这个囯家的人民还会去拼命的逐利甚至偷
盗吗?
老百姓的欲望其实并不是发生于他们的内心,而是发生于他们的眼睛啊!
如果这个社会所有人都朴素平等------即没有高低之分,也不存贵贱之别的时候,欲望自然就难以产
生,民心自然就不会受到迷惑而乱来了。
圣人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治理国家时会把老百姓往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清心寡欲”的方向引导。
怎么个引导呢?
他们会先让老百姓都吃饱肚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时候再提倡极简主义,为“名利之欲”做减
法,之后再倡导强身健体,为“身体素质”做加法,慢慢地,老百姓便进入了一种自然淳朴、清心寡
欲的理想状态。
这个时候,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就没有空子可钻了。(没机会装贤人了)
圣人的这种做法,叫做无为而治(不以名利引诱)。
第四章(“道”为何物?)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
之子,象帝之先。
译:
我们用肉眼看不见“道”,但“道”随处可见,它的作用更是无穷无尽。
“道”到底有多伟大呢?

不谦虚的说,“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宗。
它几乎盖过了天下所有的锐气;
它几乎解决了世上所有的纠纷;
它能够和太阳肩并肩,也能够和尘埃一样低。
“道”常在我们身边,却又离我们非常遥远。

你问我“道”产生于什么年代?
我真不敢说,估计应该在象帝之前便已经存在了吧!
第五章(有没有仁义地办法消除流言骚乱?)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
天地从不乱用仁义,它会将世间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顺其生、顺其死;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圣君从不妇人之仁,他也会把百姓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强者自强,弱者自弱,从不针
对(一针对便失去了真正的仁义了,真正的仁义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你看那天与地之间,像不像一个大风箱?
你越沉静无为,火势自会越小;你越压制鼓动,火势就会越大。
面对流言骚乱,你越“有为”反而越对自己不利,此时此刻,不如像天地圣君一样,保持静默,顺势
而为啊!
第六章(道会消逝吗?)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
谷神稷(ji)早就死掉了,可为什么耕种粮食的技术依然没有消逝?
那是因为有伟大的母性存在啊!
母性的生殖器,才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只要有母性在,人和谷就不会灭亡。
只要人和谷存在着,“道”便永远不会消逝。
第七章(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够长治久安?)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
大家都知道天长地久,可知道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长久吗?
它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从来不自私自利啊!
圣人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做事总会把他人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利益放在最后,“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被众人高高举起,处在圣人的地位。
这个世界,只有愿意无私奉献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成就其私心;
只有愿意无私奉献的君主,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啊!
第八章(什么才是最高的智慧呢?)
原文: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
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
最高的智慧向水去学习就行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只有水才最接近于道。
水一直都在为万物服务着,但是它不但从不争功,而且还会流向众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想一想,
这是何等胸怀啊!
有智慧的人会像水一样,把架子放的很低;把心胸放的很大;与人相处时仁义道德;和人说话时一
诺千金;在政治方面会公正清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懂得迂回绕行。
当一个人能够像水一样做到不争的时候,便会无忧无虑了啊!
这难道不是世间最高的智慧吗?
第九章(道如果“道”像你说的那么厉害,为什么你没有成为一个大官呢?)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yí)
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
往一个盘子里装水,是装满后走路舒服些,还是不装满走路舒服些?
其实很多时候,盈满还不如“适可而止”能够让人更惬意一些啊!
一把锥子越尖越好吗?我看未必!如果把锥子锤打的极为尖锐,结果将会非常容易折断。
一个家庭越富越好吗?我看未必!如果家里金玉满堂,结果只会儿孙不孝、引祸烧身。
一个人越显示自己越能让人尊重吗?我看未必!如果处处显摆炫耀,只会令他人反感嫉妒、遗留仇
怨。
所以说,这世上最智慧的做法不是“满”,而是适可而止。
当一个人功成圆满之后,不觉得自己有功劳,依然像平时一样该干啥干啥,这才是真正的符合天道
啊!
第十章(怎样践行“道”?)
原文: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
(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
你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行走途中,身体和灵魂能不能做到很少分离?
专心致志的做事时能不能像婴儿一样纯粹?
清除内心杂念能否做到毫无瑕疵?
爱国治民能否做到自然无为?
当身体感官遇到变化之时,能不能依然淡定从容?
当看透一切之后,能不能不用智巧诈术?
------如果达到这些要求,便已经在践行“道”的路上了。

如果能够做到“养育他人、它物不占为己有,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为官为长不强迫压制”,那就更
接近于“道”了,这种人可以称之为“玄德”之人。
第十一章(虚空有什么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
三十根辐条插到一个车轴的孔洞中,才能把轮子撑圆正常行驶,如果没有轴心的虚空,辐条就没有
地方固定了。
陶土要想烧制成器皿,必须把中间挖空才能装东西;
树木建成房屋,必须要留有空间才能住人放物。
所以说这个世间并非只有“有”有用,“有”给了人类便利,“无”却让“有”更加有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如何守静?)
原文:

分享 收藏
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键复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关注
译:
五彩缤纷的色彩,容易让人眼光迷乱;
喧嚣吵杂的声音,容易使人听觉失灵;
过于丰盛的食物,容易让人更加挑剔;
肆意放纵的狩猎,容易使人内心发狂;
稀有难得的宝贝,容易让人生起恶念。
圣人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他不会追求以上物质性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他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其余的时间,圣人需要追逐精神。
我们只有给物质不断做减法,为精神不断做加法,才能做到真正的“守静”啊!
第十三章(什么样的人可值得托付?)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
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
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
为什么多数人在被宠时,会像被辱时一样担惊受怕呢?
因为被宠之人需要依靠,当他得宠之时,会担忧好日子不能长久,终有失宠的一天,便没有了依
靠,所以会担惊受怕。
为什么多数人在大患临头时万分恐惧呢?
因为他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如果没有生命呢?还会不会存在大患?
真正值得托付的人,就是那种宠辱不惊、将生命置之度外的人啊!
第十四章(道究竟是什么?)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
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
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叫做“无色”;
听不到的东西我们叫做“无声”;
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叫做“无形”。
这三者混而为一体可谓“道”。
它存在于世间,却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
它延绵不绝实际存在着,却无法定义。
最后只能划分为无色、无声、无形的超物质。
道可谓没有形状的形状,亦可谓没有物体的形象,亦可谓若有如无的恍惚。
你想学习大道,去迎接它时,却发现根本见不到它的开头;
你想顺应大道,去追随它时,却发现根本见不到它的末尾。
既然“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想要这个世间更好,就需要无形的东西去掌控有形的东西。
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第十五章(如何做好一位“士官”?)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
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
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
古代做“官”做的好的人,都非常的高明。他们的境界可以用“深不可测”四字来形容。
我也没办法用语言说的过于明白,就用几个词来形容他们一下吧!
古代名士自己做事的时候,会像冬天行走在冰面上一样谨慎,会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一样小心;
古代名士领着大家做事时,会像到别人家里做客一样拘谨;
古代名士说话时,会温暖到能够将冰块融化;
古代名士交友时,会敦厚的像原木一样;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古代名士处世时,胸怀会大度的像山谷一样;
古代名士待人时,会朴实的像混浊的江水一样无分别。
试问这个世间谁能将混浊转为清澈?谁又能将死寂转为生机?
能做到者必是从不自满的得“道”高人。
得“道”不易,得“道”后不自满更不容易啊!
只有那些得“道”之后依然谦逊的人,才能够去旧存新,永远清澈、永远生机勃勃......
而古代名士就是这样的人。
第十六章(如何才能远离危险、统治长久?)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
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译:
一个人只有空到极致、静到极致的时候,才能看见万物生长的规律。
你看那万物能够茁壮成长,靠的是什么?是不是该归功于其“根”?
“根”源于“种”,“种”源于“果”,“果”源于“生长”,“生长”又源于“根”,这一循环称作“常”(规律)。

有了“常”才能延续生命,所以我们要了解“常”、读懂“常”。
知道了“常”并时刻提醒自己清醒,才能包容人、事、物的一切。(万事万物都需要时间,都要遵循
规律慢慢来。)
容得下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去做事待人,这个时候便符合了王道、天道。
一旦符合了道,便远离了危险,才能统治长久啊!
第十七章(领导的四个层次)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
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最高境界的领导是“无为”的领导,下面的人可能见都很少见到他,而所有事情却都在健康发展着,
所有的人都在安居乐业着,这种领导往往能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成全自己,是最接近于“道”的领导
者。
次一些的领导是“有为”的领导,他常常亲力亲为、身先士卒,所以下面的人经常会赞誉他。但是这
种领导已经偏离了“道”,容易在成全了别人的同时丢失了自己,一生都过得很辛苦,最后可能连健
康都没有保证。
再次一些的领导喜欢让下面的人惧怕他,他认为只有强权之下才会有顺从。结果往往是“人服心不
服”,最终将会遭到残酷的背叛。
最次的领导连威严都不具备,下面的人可以任意的与他开玩笑甚至是侮辱他,这种领导者离“道”太
过遥远,根本就谈不上会领导,最终结果只会被傀儡或者被推翻。
为什么高级领导者过得潇洒自在、不用干活却依然能够将一切都治理的很好呢?
原因有四:
一、会用人------适才适用、用人不疑。
二、有威信------严肃认真、说到做到。
三、重细节-----眼光长远、防患未然
四、不居功------责任在己,功劳平摊。
第十八章、第十九章(以“仁义”统治国家如何?)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
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
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
千万不要觉得有“仁义”之人出现是好事情,有“仁义”出现,则说明大道已经偏离了啊!只有缺少仁
义的社会才会提倡“仁义”二字啊!
除了仁义,智慧也无须推崇。
一个国家,当上上下下都在崇尚智慧、谋略、心机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奸大伪啊!
记住:只有在六亲不和的时候,才能看出慈父孝子;只有在国家陷入昏乱的时候,才能看出谁忠谁
奸?
如果一切都好好的,何必去分辨什么仁义、智慧、孝慈、忠奸呢?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一定要明白:
不以才智论强弱,老百姓才会走向自然------安居乐业;
不拿仁义论好坏,老百姓才会走向平和------父慈子孝;
不以财产论高低,盗贼才不会出现。
统治者以为才智、仁义、财势,可以当作老百姓的动力,其实这些表面好的东西,反而会把国家越
治越乱。
真正的“道”应该提倡老百姓抱朴守拙、清心寡欲、无忧无虑。
欲望越少,百姓人才会越幸福,百姓越幸福,统治者才能越安宁啊!
第二十章(你和众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
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
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
(sì)母。

译:
你问我和众人的区别?那好,我先问问你:
唯唯诺诺者和不卑不亢者之间,存有多大差距?
善良的人和作恶的人之间又存有多远的距离?
它们之间的距离可能接近于我和众人之间的距离了。
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圣人,大家都害怕的东西,我也害怕,但是众人追求的欲望,我却无动于衷。
你看现在正是举国欢庆之时,众人皆兴高采烈,就像马上要去赴宴、去春游一样,而我却没有一点
感觉,就像婴儿不会笑一样,就像晚上找不到地睡觉一般。
你看那世人,哪一个没有余财,唯独我口袋常空空如也!为什么会这样呢?皆是因为我太愚笨了
啊!
你看那世人,个个都斗志昂扬,而我却昏昏沉沉;众人皆明白聪明,而我却浑浑噩噩;众人皆有用
有为,而我却笨拙无为。

比的地方分享 ------我比他们更接近于
一键复制
他们就像那茫无边际的大海,一直漂泊着而无处停留,而我却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也是我唯一可
收藏 “道”------关注
仅此而已。
第二十一章(大德之人都是怎么做事的呢?)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
(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
甫之状哉?以此。
译:
真正的大德,都会坚定不移地按照“道”去行事。
“道”存在于世间,恍恍惚惚却又隐约可见;难以捕捉却又可圈可点;深远幽暗却又可见其光。它的
光亮才是真正走出幽暗的光亮、才是真实可信指引我们的光亮啊!
从古至今,“道”一直存在那里,用来审视过去和指引未来,从没有改变过。
我为什么能够了解万源之始呢?靠的就是这个大“道”啊!
第二十二章(听说“人要弯曲才能成全自己”,这句话是不是一句空话呢?)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
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
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
“人要弯曲才能成全自己”其实是大道。

你想想河里的水为什么能够流的那么长那么远?是不是因为能够拐弯的缘故?
山上的水多还是地下的水多?肯定是地低为海啊!
破旧的东西,表面上破旧,但很快就会被更换成新的了。
给自己定的目标越少,才越容易抵达,越多,反而越容易迷惑而停滞不前了。
圣人往往依此“道”而行------做人谦虚,结果令人尊敬;做事低调,结果声明显赫;他们从不自吹自
擂,反能功勋卓著;他们从不自高自大,反能飞黄腾达。
他们越是不与天下人争,结果越是天下无人可与之争啊!
这一切不都是“曲则全”吗?
所以说“人要弯曲才能成全自己”这句话根本就不是一句空话啊!
分享 收藏
第二十三章(为什么我说的话没人听呢?) 关注 一键复制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
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
少说多听,才是合乎“道”的。
狂风吹的再响,刮起来也就是一个早上而已;暴雨下的再大,也不能持续整整一天。
天地说起话来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类呢?
人们聚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喜欢某个人的言语而聚在一起的,而是因为“道”和“德”啊!
得“道”之人,必吸引修“道”者;
大“德”之人,必吸引有“德”者;
失“道”无“德”之人,必吸引失“道”者、无“德”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一样的人除了吸引不一样的同类之外,还会吸引不一样的气场。
得“道”之人,必吸引更多的“道”,“道”亦会助其成功;
大“德”之人,必吸引更多的“德”,“德”亦会助其成功。
失“道”无“德”之人,必吸引更多的损失,损失亦会助其失败。
失“道”无“德”之人损失的是什么呢?
------诚信。

诚信不足,说再多的话也不起作用啊!
第二十四章(您总说做人要低调,可如果不主动展示自己,别人又怎能知道您的存在呢?)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译:
踮起脚尖想要站的更高的人,是站不太久的;
跨着步子想要走的更快的人,是走不太远的。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所以说,自我表现的人是非常愚昩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人,是难以彰显其美德的;自吹自擂的
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自负自夸的人,是难以成长为领袖人物的。
从“道”的角度分析,这些行为如同剩饭和赘肉一样多余,令人厌恶。
有“道”之人,是不会去做这些得不偿失的事情的。
第二十五章(这世上还有像“天”一样大的的东西吗?)
原文: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
有一个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即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它独立存在、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循环于天地之间,它几乎可以称
之为“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大家都约定俗成叫它为“道”。
如果非要用几个字来形容“道”的话,可以用以下几字:
大(广大无边)、逝(运行不息)、远(深远无际)、返(返璞归真)。
这世上能称得上“大”的东西,除了天、地、道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人”。
天、地、人、道,合称“四大”。
在这“四大”中,人主宰着地,地主宰着天,天主宰着道,道主宰着自然,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六章(这世上之事,何为轻?何为重?)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guàn),燕处超然,奈何万乘
(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
平日慎重行事,遇到事的时候才能够轻而易举;
平时避嚣习静,遇到事的时候才能够淡定从容。
普通的军官,打仗出行时都需要毫华阵容来显示他的强大。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唯有得“道”之主将场面看的很轻。他更重视的是平日里的修养生息,只要平日里每日都在努力,上
了战场又何需阵容去支撑场面呢?
平时习惯轻率的处理事情,他就会失去生存的根本;
平时习惯浮躁的生活态度,他就会丧失国土啊!
第二十七章(我可以拜您为师吗?)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 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
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
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让别人看见他曾来过;
善于讲话的人,和人交流时不会让他人听出来有任何的瑕疵;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算盘也能很快算出结果;
善于守城的人,城门就是不用门栓抵住别人也根本打不开;
善于打结的人,即使不用绳子绑,别人也难以解的开。
因为圣人总是像上面那些高手一样善于用人,所以在他们身边根本就没有无用之人;因为善于用
物,所以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可弃之物。
这就是所谓高明的智慧了。
所以我说,真正善于教人的人,往往无需称师,亦能将所有资质的人都教好;
而不善于教人的人,往往需要看学生资质,之后再走拜师流程,才能开教。
这是多么的可笑至极啊!
不以“老师”的身份而自居,不轻易去分别学生的资质,表面上看比较傻,但实际上是已经达到了一
定境界了呀!
第二十八章(如何修行,才能得“道”呢?)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
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
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分享 收藏 一键复制
关注zhǎng)。故大制不割。
译:
圣人深知雄强之道,却依然为人处事雌柔安静,就像山间低洼处的小溪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知道:甘愿“处下”做小溪的人,才能保持婴儿般的原始品德啊!(天真无邪);
圣人深知白黑之别,却依然很少往自己脸上抹粉,只是尽量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时刻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不居功自傲,才能保证品德永存啊!
圣人深知荣辱之利,却依然面对不解和指责时虚怀若谷的接受。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知道,能够低下来虚怀若谷,才能够保持原木一样的完整品德啊!
原木未分割之前,是完美的大器;
原木一旦分割之后,就只能成为小器了呀!
圣人之所以让人尊重敬仰,就是因为他能看到每一个人、每一件物的本来价值,根本无需刻意雕
琢,越原始越好、越简单越好,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
这便是我常说的“大制不割”了。
第二十九章(统一天下,是不是唯武力才能降服?)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
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
想用暴力强制去统制天下的君主,我认为他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天下万物皆是神圣的,根本不能强求,若是执意为之,必将失败。
世上众人皆不相同,有的人喜欢走在人前,有的人却喜欢跟在人后;
有的人性情温和,有的人却性情刚烈;
有的人刚强好斗,有的人却软弱好欺;
有的人喜欢安稳,有的人却喜欢冒险。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因为高明的执政者知道人之不同,所以不会一视同仁地去勉强百姓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他会去掉那
些不着边际的奢望,转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只有这样去做,百姓才会愿意跟随他啊!
第三十章(如何做一个良将呢?)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hào)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
以“道”来辅佐国君的人,是不会依武力在天下逞强的。
太过好战往往会有报应-------
军队所到之处,必定断壁残垣,战乱过后,一定会出现瘟疫荒年。
真正懂“道”之人,养兵而不用兵------只要目的达到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发动战争呢?
真正懂“道”之人,即使达到目的了,也不会自负骄傲。
因为他知道,取胜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万物皆是物极必反,发展至顶点定会开始走下坡路,所以不要总是想着得到,顺其自然才是大道
啊!
谁违背大道,必将过早的灭亡。
第三十一章(战争这件事情也有“道”吗?)
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
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yào)杀人。
夫乐(yào)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
以丧(sāng)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
战争这件事是不吉祥的事情,人们都厌恶他,所以君子们是不会常用武力的。
为什么君子平时居处以左侧为贵,而用兵时却以右侧为贵呢?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这是因为,武力他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喜好。即使真是万不得已使用武力的时候,君子们
也会淡然处之。
取胜了,他们不会得意,如果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又怎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呢?
大家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中华礼仪中吉祥的事情,都是以左面为尊为大的;而不吉祥的事都
是以右面为尊为大的。
为什么要将偏将军放在左边,而上将放在右面呢?原因就是君子们认为战争太不吉祥啊!
这种“偏将居左,上将居右”的细节,就是在告诉我们,战争是不吉祥的事情,应以举办丧礼的态
度、以哀伤悲泣的行为来对待它。
战争杀人太多了,即使战胜了,我们也不应欢呼庆祝,而应该用丧礼的行式去追悼死者,只有这样
去做,才是符合“道”啊!
第三十二章(为什么非要学习“道”呢?)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
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
道虽然是无名的,朴素的,但却是天下最有力量的,侯王若能坚守朴实无华的道,必能得到大家信
任和支持。
上天能均匀地下降甘露,并不是某个人特意安排布置的,而是天地自然相合而产生的;
文明也不是人类刻意创造出来的,而是从原始社会慢慢演变出来的。
君子都懂的“道”,他们不会去刻意追逐名利,而是适可而止,只有懂得适可而止了,才能安全无危
啊!
可以不谦虚这样概括:江海从川谷汇集,天下因道而生。
你说不学“道”行不行呢?
第三十三章(这世上最长寿的人能活多久呢?)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译: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能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明智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
能战胜自己的人是非常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非常富有的;
坚持不懈地人,是最有志气的;
不忘初心者,方能长久;
人死而精神不亡者,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道”为何如此伟大呢?)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
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
大道十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周围,左右上下无所不及。
万物皆依“道”而生,但“道”从未推辞一二,最后因“道”而产生的功名,“道”也从未据为己有。
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毫无私欲,可谓“小”;
虽然它不愿主宰,但万物最终皆归附于它,可谓“大”。
就因为从不算计、从不争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啊!
第三十五章(能详细描述一下“道”这个东西吗?)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yuè)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
足见(jiàn),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
哪里有“道”,天下的人便会向往哪里,大家都向“道”,天下便会安和太平。
“道”犹如美妙的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过路的人为之止步。

如果硬要给“道”一个描述,那就是淡而无味且难以看见,更难以听见。
就这种无味无形无声的“道”,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第三十六章(如何才能做到以柔克刚呢?)
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
想要让他收敛,必须先要让他张狂;
想要让他衰弱,必须先要让他强大;
想要让他摔的更惨,必须先要让他爬的更高;
想要将他彻底攻克,必须先要给予许多。
这些就是以柔克刚微妙的大智慧了。
反过来看,张狂和强大,将面临着衰落和失败,所以一定不能骄傲自满。
鱼是离不开水的,国之利器如果随便拿出来炫耀,则犹如将鱼放在了岸边,国家就危险了。
第三十七章(“道”能使天下安定吗?)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
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
道表面上无为,实际上却又无所不为。
君王若能遵循大道,万事万物、人民百姓将会自然生长。
在自然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个别的欲望和私心,根本无需担忧,无所不为的“道”定会引领其走
上正确的轨道。
道是朴实无欲的,生活在道周围的人自然也将朴实无欲。
当人人都清静无为了,天大自然就安定下来了。
第三十八章(安邦定国是不是需要走“仁义”之道呢?)
原文: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
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
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bó);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
最上等的“德”,从来不会将“德”挂在嘴边,而是尽力为之,他虽未宣扬其“德”却让众人称赞有“德”;
最下等的“德”,常常将“德”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做了德事,他虽常常宣扬其“德”却让众人唾
弃无“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上等的“有德之人”做事时,是没有任何企图之心的,而下等的“有德之人”做事时,却充满了企
图之心。
真正的仁者、义者亦是如此。
如果一个“懂礼之人”,因为推崇礼没人回应,则扬起胳膊强力让别人顺从,那将会先失道后失德,
又失掉仁和义,最后变成失礼之人。
真正的礼,是不应存着企图之心去束缚他人的。
用规距和礼仪建立起来的忠诚,是非常薄弱的,因为规距和礼仪常会使人反叛,最终致乱而无礼可
言。
前人所创的“礼”,不过是“道”之外表虚华而已,它其实是愚昧的开始。
真正的德者、仁者、义者,他们会选择长远而放弃短浅,会选择实际而放弃华丽,最终回归本性而
成就自我。
第三十九章(没有“道”会是什么样子呢?)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
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fèi,“发”通“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
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
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数(shuò)舆(yù)无舆。
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译:
以往得“道”的,无非有天、地、神、谷、万物、历代君王。
天因为得“道”而明朗,地因得“道”而宁静,神因得“道”而灵验,谷因得“道”而充盈。
万物因得“道”而生长,君王因得“道”道而成为天下人的首领。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这一切皆是得“道”之后的成果。
如果没有得“道”将是个什么样子呢?
天若不明朗,则会处处黑暗;
地若不宁静,则会发生崩塌;
神若不灵验,则会出现乱象;
谷若不充盈,则会让人绝迹;
万物不生长,世界将会灭绝;
君王不守道,最终将会跨台。
“贵”需要有“贱”的衬托,“高”需要有“低”的基础。

君王们常常自称为“孤”、“寡”、“不谷”,其实并非是自取其贱,而是为了提醒自己,莫忘记最基本
的“道”。
最高的称誉来源于人心,而非自誉。真正懂“道”的人,定不会去做那华丽不实的玉,而甘愿去做铺
路的石头啊!
第四十章(“道”有运动规律吗?)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
道是一直循环往复的,它往往会向着它的反方向运动------越是弱小,越会强大;越是强大,越会弱
小。
天下一切的万物皆从“有”中产生,而“有”却源于“无”。
第四十一章(您说的“道”,看都看不见,有您讲的那么厉害吗?)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
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会十分相信并努力实践;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平庸的人听到了“道”,会将信将疑、时记时忘;
浅薄的人听到了“道”,会根本不信并哈哈大笑。
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没人嘲笑,那就称不上“道”了。
古书有云:光明的道路好像是昏暗的;前进的道路上好像是后退的;平坦的道路上好像是崎岖的;
最高的德行看起来像峡谷;最纯洁的内心看起来很像不正;越广阔的德越能看出来不足;越坚强的
德越能看出来懒惰;越是真越能看出来假。
最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最大的器往往是最晚做成的;最大的声音平时非常安静;最大的形象平时
根本看不见它。
“道”隐藏于事物背后,没有名字,却成就了万事万物,你说它厉害不厉害呢?

第四十二章(“道”和万事万物到底有什么关联?)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
不穀(谷gǔ),而王公以为称(chēng)。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jiào),
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
道为一,一分出来阴和阳两个部分,阴和阳又结合衍生出来天、地、人。
天、地、人,又衍生万物。
这些万物都是向阳而背阴的,都是由阴阳二气“中和”后才形成的和谐状态。
人们都厌恶的“孤”、“寡”、“不谷”这些下贱的称呼,而君王却喜欢自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道”告诉了我们,自损反而容易获益、获益反而容易自损。
所以,我不敢独享知识,别人教我的,我会毫无保留的分享出去,这表面上是自损,而实际上是获
益啊!
“蛮横霸道的人不得善终!”这句话也是别人教我的,我一直记着,现在教给你们。

第四十三章(为什么您总说“无为”胜“有为”呢?)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
及之。
译: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我见识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
我也见识过无形无力的东西,能够穿过没有缝隙的铜墙铁壁。
因为这些,我知道了“无为”才是真正的强大。
但是,不用言辞的教化和无所作为的好处,却是鲜有人能够理解的。
第四十四章(如何才能远离危机、长治久安呢?)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译:
名誉和身体,哪一个更值得珍惜?
生命和财富,哪一个更加重要?
得到和失去,哪一个更会带来伤害?
弄清楚这些问题就会明白------
过度的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过度的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只有知道满足了,才能不会轻易受辱;
懂得适可而止了,才能不会遭遇危机。
只有明白了这些“道”,才能长久啊!
第四十五章(何为统治天下之正道?)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译:
最完美的东西,表面上看有好多缺陷,但是实用起来决对堪称完美;
最丰富的学识,表面上看仿佛认知一般,那是因为他早就不愿意卖弄,真到需要的时候,他的作用
分享 收藏
最正直的内心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屈从的;
一键复制
将是无穷无尽。(名医不谈药,名将不谈兵,真富不摆阔,实权不作势)
关注
最灵巧的双手表面上看起来却是笨拙的;
最会说的嘴巴表面上看起来却是木讷的。
冬天,走起来有风,却可以抵抗寒冷;
夏天,静下来无风,却能心静自然凉。
所以说,“清静无为”才是统治天下之正道啊!(真正会统治的领袖,表面上看起来无为,实际上已
经超越了“有为”很多很多。)
第四十六章(如何做一个富足之人?)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译:
有道者治国,会让战马回乡下耕田;
无道者治国,会把所有的马都用来征战,甚至母马都要产驹于疆场。
世上最大的祸,莫过于永不知足;
世上最大的错,莫过于贪得无厌。
所以我说,知足者,才是最富足的人啊!(他已经远离了祸和错。)
第四十七章(该去哪里求“道”?)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
成。
译:
有的人,不用出门,就已经知晓天下之事了;不望窗外,就已经看明白了自然规律了。
有的人,天天东奔西跑,却略懂一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那是因为,“道”其实就在身边,根本无需远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
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当你得“分享 一键复制
道”之后,不必亲眼看见也能够明察秋毫,不用刻意去做也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收藏 关注
第四十八章(学“道”要学习一些什么呢?)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
以取天下。
译:
学“道”和求知是不一样的。
求知追求每天增加一些新知,而学“道”则是每天减少一些旧念。
减了再减,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
所以我常说:一统天下必须行“无为”之事!那些执着于“有为”之人,是难以统制天下的啊!
第四十九章(圣人如何治国?)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
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
圣人待人不会固执己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会倾听民众的呼声、关注民众的利益,以
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他会善待;不善良的人,他也会善待。
守信的人,他会相信;不守信的人他一样相信。
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人皆诚信啊!
圣人统制天下,往往能够做到以上的一视同仁,让天下人皆可安心劳作。
其实百姓们的一行一动往往都在关注着上层如何去做,当他们发现圣人像孩子一般寡欲纯朴的时
候,自己也就会追求寡欲纯朴了。
第五十章(有没有养生之道?)
原文: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
这世上的人类,每一个都要经历生死,但活着的时间却大不相同。
长寿的人,约占三分之一;
短命的人,约占三分之一;
本来长寿,却自作而死的人,也大约有三分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过分追求养生而致啊!
我听说真正懂养生的人,在路上行走都遇不到老虎犀牛;进入战场都不会被兵器所伤。
犀牛有角,老虎有爪子,兵器有刃,但通通在他的身上却失去了作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懂养生的人,他们会绕道而行,不会自掘坟墓啊!
第五十一章(如何教育我的子民?)
原文:
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
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由“德”而养,成形之后,借势而长。
虽然万物没有得到“道”和“德”永恒的照料,但是万物却遵“道”贵“德”。
“道”和“德”并未付出很多,为什么万物要遵“道”贵“德”呢?

其实“道”和“德”只是表面上干涉少了一些而已,在万物看不见的暗处,它们一直在用“自然妙法”滋养
着万物啊!
这个“自然妙法”是什么呢?
就是自然生长、自然成熟。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所以一定要记住:虽是我生的,但不能占有;虽是我做的,但不能居功;我虽是长辈,但不可强
求;我虽是领导,但不可主宰。
能做到这些,便可以称得上是“玄德”了呀!
第五十二章(听起来“道”这个东西好复杂,您能否讲的简单一点呢?)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
(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
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
天下万物皆以“道”为始,以“道”为母。
若是我们塞住耳朵不愿意听“道”不愿意信“道”,那将一生难以成事;
若是我们张开耳朵愿意听“道”愿意信“道”,那将很快能有成就。
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小”,是明白人;
能够守住别人不愿守的“柔”,是强大者。
常借助“道”的光芒,才能让自己看的更加清楚,才能不给自己积攒祸患,这就是对“道”最简单的理
解了。
第五十三章(大道和小道有什么区别?)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译:
假如一个人稍微有点认知,他会顺着大道前行,决对害怕误入歧途。
但现实是什么呢?
即使大道十分平坦好走,但依然有国君爱走捷径(小道)。
怎么个走捷径(小道)呢?
老百姓的生活饥寒交迫、田园荒芜、粮仓空虚,
而他却身着华服、配带利剑、山珍海味、财货有余。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他的这一切从哪里来的?
这一切根本不是靠廉政义取的,而是强行掠夺老百姓而来的,当然走捷径可以得到的更快速一些,
但是这种做法又和土匪强盗有什么两样呢?
歪门邪道的“小道”祸国殃民啊!
第五十四章(你没有管理过天下,又如何知道必须用“道”去治理才行呢?)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
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
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
善于建设“大道”之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
善于修持“大道”之人,世代将永远旺盛下去,
修“道”于自身,他的德行必显得纯真;
用“道”管理家族,他的德行必然有余;
用“道”管理乡镇,他的德行必然不断提升;
用“道”管理国家,他的德行必然不断丰富;
用“道”管理天下,他的德行必然不断普及。
所以,以修“道”之人和不修“道”之人作番对比、以有“道”之家和无“道”之家作番对比、以有“道”之乡
和无“道”之乡作番对比、以有“道”之国和无“道”之国作番对比之后,自然明白管理天下究竟该怎么去
做了。
第五十五章(您总说要顺其自然,难道顺其自然真的能有结果吗?)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
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
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
我们总是害怕不用外力难以成事。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你看那婴儿手无缚鸡之力,也无外物帮助,为什么没有被毒虫咬死?没有被猛兽掠去?没有被大鸟
叼走?
那是因为他虽然筋骨柔弱,但小手却懂得“握固”(“握固”为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这种
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方法是握拳时大拇指蜷缩在另外那些手指下面,大拇指
的指尖和无名指的根部相抵,四指回握住大拇指。为什么小孩子不害怕呢!就是他们天生就会握
固。因为无名指的指根,就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这样经常握着人就不容易紧张害怕,俗
称“固魂”)
你看他虽然不懂男女之事,不用外力帮助,但阴茎却可以随时勃起,为什么?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
足啊!
你听他虽然终日啼哭,也没有什么外力帮助,但是他的嗓子一点都不哑,为什么?这是因为他是用
丹田发出的声音啊!
知道阴阳调合,懂得保守自然,明白气出丹田,才接近于“道”。
而那些逞强放纵、盲目进补之人,不按“道”而行,必然早早夭亡啊!
第五十六章(想做圣人是不是要去打败所有人才行呢?)
原文:
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贱,故为天下贵。
译:
真有智慧的人从不多言,成天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是缺少智慧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塞耳朵、自闭嘴巴,收敛了满身的锐气、解除了内心的纷扰,可光芒万丈亦可低
于尘埃,便接近于“道”了。
接近于“道”能干什么呢?
当这个人没有了亲疏之别、没有了利害之分、没有了贵贱之差的时候,自然就会博爱。
他越博爱,老百姓就越喜欢他,自然就把他奉为全天下的贵人了。
第五十七章(您能授予我一些治国的谋略吗?)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多数国君治国,习惯用谋略智慧。
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谋略智慧用在兵法之上,而非治国!
治国应该堂堂正正才行啊!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上面法令禁忌越多,下面百姓就会被限制越多,限制越多就会越贫穷,越贫穷盗贼就会越多,盗贼
越多,国家就会越乱,如此这般,国家又如何太平呢?
老百姓手中有利器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背后动机却能说明他们害怕被杀害。
为什么会害怕被杀害?
因为国家昏乱,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啊!
老百姓的懂谋略伎俩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好事,背后动机却能说明他们害怕被人骗。
为什么会害怕被人骗呢?
因为国家的假东西、假话太多,让他们不得不防啊!
因为圣人看得到这一切,所以会说:“我无为,老百姓自会良性发展;我宁静,老百姓自会正直无
邪;我无事,老百姓自会安居乐业;我无欲,老百姓自会见素抱朴。”
第五十八章(为官是不是要做到明察秋毫呢?)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
译:
上面的法令越宽厚,下面的百姓越淳朴;
上面的法令越苛刻,下面的百姓越狡黠。
祸,常常有“福”相伴;福,常常有“祸”隐患,谁又能断定此刻的好坏善恶呢?
正与邪、善与恶,自古就难以分辨理清。
所以圣人他为人方正,却不会拿出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
他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却很厚道,不会太过苛刻;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他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他会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说)。
他拥有成就的光芒,但是非常低调,决不会放耀显摆、居功自傲。
第五十九章(长生之道能用于治国吗?)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chóng)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
之道。
译:
治理百姓和养生差不多,只要做到“爱惜”二字便可以了。
爱惜,其实是准备、是积德。
积德越多,不能克服的事情便越少,最后所有的事情都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
当一个国君对人、对事处理起来皆游刃有余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够经久不息啊!
这便是一通百通、根深蒂固的长生之道了。
第六十章(如何治理大国?)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
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
治理大国,和炖鱼差不多,千万不要折腾。(一折腾鱼就烂掉了)
当不折腾了,一切归于平静之时,鬼、神将难见,圣人也不会轻易受到伤害了。
越平静,越有德,越回归自然,老百姓越幸福。
第六十一章(大国如何征服天下?)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
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
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
大国想要征服天下,需要学会“处下”。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你看那世上雄雌,雌虽柔弱,却能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所以,大国以谦卑的姿态对待小国,便可以得到小国的支持;小国以谦卑的姿态面对大国,则可以
得到大国的帮助。
大国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想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小国的最终目的,不过是高枕无忧。
如果都懂得“处下”,必能达到双赢啊!
记住:越大,越应“下”!
第六十二章(世上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
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译:
“道”庇护着世间万物,它是善良人的处世法宝,它是不善者用于拯救自我的唯一出路。

按“道”言语,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
按“道”行事,可以得到众人的敬仰。
其实所有人只要按照“道”去说话做事就行了,那些所谓的不善者,又何必关进大牢严加看管呢?
国家为了管制不善之人,要立天子、置三公,用众多的形式去做一件本来可以轻易解决的事情,是
多么的小题大作啊!
让我看来,不如人人学“道”,更省心、更省力。
古人并没有什么天子、三公,依然能够安居乐业,怎么做到的呢?就是以“道”为贵,而非以“人”为
贵啊!
当人人都遵道守德、无欲无求之时,又何来不善之人呢?
即使有不善者,那也肯定是无意的,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机会改邪归正呢?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道”,而非其他。
第六十三章(如何才能解除心中的怨恨呢?)
原文: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
之。故终无难矣。
译:
真正的“为”是“无为”;最厉害的做事方式是“无事”;最高级的味道是“无味”。
“大”的后面藏着“小”,“多”的后面藏着“少”,事无绝对!

所以,对于怨恨,我们完全可以用“德行”去回报。
(对话: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些困难啊!)
记住:天下的难事,必是从容易的地方一点点攻破;天下的大事,必是从细小的地方一点点起步。
慢慢来,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你看那圣人为什么能成为圣人?是不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伟大过,才成就其伟大呢?
轻易承诺,必然会因为不能通通兑现而失信于人;不敢挑战,必然会因为种种困难而固守自封。
圣人因为知道这些,所以往往乐于挑战困难,所以对于他来说,这世间就很少有难办的事情了。
第六十四章(如何有效避免祸乱呢?)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
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
在局面稳定的时候最容易掌控局面;在征兆未出的时候最容易解除征兆。
越脆弱的东西越容易破坏;越微小的东西越容易化解。
治服祸乱,一定要治于祸乱之前,一定要扼杀于摇篮之中。
记住:参天大树,是从幼苗一点点长大的;百层楼台,是从土石一块块堆砌的;千里之行,是从脚
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对话:如何能做到不败呢?)
越有为,越容易失败;越执着,越容易失去。
分享 收藏 关注
圣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无为,故无败,所以无执,故无失。 一键复制
其次,人们做事情,往往会在接近于成功的时候走向失败,这皆是因为麻痹大意所致啊!
如果人人在最后的阶段,能够像一开始那样谨慎,天下还会有失败吗?
为什么圣人总是喜欢追求“无欲”------不稀罕俗世珍宝呢?为什么圣人总是去学习普通人不愿意研究
的东西呢?
其实他一直在总结他人失败经验,用以自身不败。
当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之时,才有资格去帮助世人不失败啊!
第六十五章(为什么老百姓难以管理呢?)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
大顺。
译:
古代的有道之君,从不教导人民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们淳厚、朴实。
为什么老百姓难以管理?就是因为心机太多了啊!
所以我常说,以“智”治国,那是国家的祸,不以“智”治国,那是国家的福。
懂得了这两者的区别,便懂得了治国之根本。知道了这个根本,便拥有了最高的德性。
这种德行便是顺应大道的德性啊!
第六十六章(如何获得众人的拥戴呢?)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
译: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下”啊!
所以说,人若想要在人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才行;人若想在人之前,必须要利益后置才行啊!
真正的明君,他在人民之上,但人民不会感到压力沉重;他在人民之前,但人民不怕他利益独吞。
所以天下人都愿意拥戴他。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因为他从来不争,所以天下人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啊!
第六十七章(您能具体点讲讲如何守城吗?)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
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译:
天下人说我讲的“道”太大,不能具体到某些事物方面。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就是因为太大,所以没办法具体。若是能具体成某个事物,那就成为某个事物
了。
我有三件宝贝,值得永世收藏。
第一个叫“慈”,第二个叫“俭”,第三个叫“让”(不与人争利益)。
有了“慈爱”之心,才能滋生出勇敢的行为;
有了人后的“俭约”,才能在人前大方;
有了“不争”的胸襟,才能被世人推崇。
今天的很多人,往往------
心无半点慈爱之心,却逞匹夫之勇;
平时不懂得勤俭节约,却一味的强撑场面;
没有甘居人后的概念,有一点利益也要居为己有。
这些行为都是自寻死路啊!
你看那心怀慈爱之人,战争总能胜利,守城总能固守,这是为什么呢?
是老天在拯救他啊!苍天已经把他的慈爱转化成战士们的一腔热血,所以才战无不胜,守无不固
啊!
第六十八章(何为天道?)
原文:

分享
谓配天古之极。 收藏 一键复制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
关注
译:
真正懂“道”的将士,决不会崇尚武力;
会打仗的人,决不会轻易被对手激怒;
能取胜的人,尽量不会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
会用人的人,他总能善于“处下”。
这些行为统称为“不争”。
“不争”者表面上不争,实际上是懂和谐、会妥协、愿让步、善处下。

这便是被称之为“天道”的最高境界了吧!
第六十九章(敌军和我实力相当时,我该如何取得胜利呢?)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
古代会用兵的人说过:“我从来不敢主动发起战争攻击他人,都是被进犯时不得已而用兵。作战时
我也从不敢盲目进军,多是尽量安全第一、以退为进。”
这就是在告诫我们:
行军时要无声无息,像没有前进一样;
进攻时要小声叫喊,像没有力量一样;
面对敌人,要把敌人当成敌人;
虽握兵器,要想像成手无一物。
战争最大的祸患皆来源于“轻敌”。
轻敌者将丧失我常讲的“三宝”,没有了慈、俭、让,又如何胜利呢?
所以我认为,当敌对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懂得“退”的哀兵反而能够获得胜利啊!
第七十章(你那些高深的“大道”真的有作用吗?)
原文:
分享
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 同“披”)褐怀玉。
一键复制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
收藏 pī,“被”关注
译:
我的言论其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大多数人却不能理解,更别说去实行了。
说话要有核心宗旨,做事必须掌握事情的关键才行!
你们根本不知道其中要害,所以会以为我在胡说八道。
真知道我的人世间少有,能效法我的人更是难能可贵啊!
你们只看到了圣人的粗布衣裳,但是能见到他怀里藏着的美玉吗?
第七十一章(您为什么总说自己一无所知呢?)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智慧的表现;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无知的表现。
圣人不无知,是因为他能够看到自己的无知。
只有能够看到自己无知的人,才不无知啊!
第七十二章(如何做一个不失威严的领导?)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夫唯不厌
(yà,“厌”同“压”),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译:
当老百姓不再畏惧上层统治者威严的时候,大的危险就会到来了。
所以我劝国君尽量不要迫使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尽量不要有高低贵贱之分瞧不起穷人。
如果这两点做不到,国君自会失威啊!
圣人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有自知之明,从不只顾自己、从不自视高贵,虽然他们也很爱惜自己
的生命。
想要做一个不失威严的国君,必须去掉那些自私、自傲的行为才行啊!
分享 收藏
第七十三章(是不是勇敢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呢?)关注 一键复制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
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
失。
译:
胆大的人虽然勇敢,但容易惹祸被害;谨慎的人虽然不勇,但能够全身保命。
这两种人哪个更有利,哪个更有害?老天爷更愿意帮助哪一种人呢?
圣人常强调“勇”,其实是因为连他都拎不清啊!
我们应该遵循自然法则:用不争的方式去取胜;用不说的方式去应答;
不去强求而是吸引;不去逆行而是顺势。
记住:大自然的罗网广大无边,虽然网孔稀疏,但从未错失过一人啊!
第七十四章(感觉老百姓现在都不怕死了,我该怎么办呢?)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
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
如果人民个个都不怕死的时候,统治者再用“杀头”来吓唬他们,恐怕已经难以令他们畏惧了啊!
想要让百姓惧怕死亡,得知道他们敬畏什么才行------犯罪之人不要立即斩杀,而应该拘押起来,秋
后问斩。
给他们一个畏惧的时间,让老天爷去惩罚他们,谁还敢轻易犯法呢?
我们习惯于人杀人,其实人的生命应该交由老天,当人代替天去执行的时候,是不是就如同不懂木
工活的人代替木匠砍木头呢?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伤到自己的手啊!
第七十五章(如何做一个“有为”的君主?)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
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老百姓吃不上饭天天饿肚子,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苛捐杂税太多所致;
老百姓非常难以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总是执意强求不问民意所致;
老百姓不畏惧刑法杀头,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贪图享乐所致。
有为,则需要赋税、刑罚,要是这样,“有为”则不如“无为”啊!
无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啊!
第七十六章(我拥有百万雄兵,难道还有畏惧吗?)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
人活着的时候,躯体是柔软的;人死了之后,躯体是僵硬的;
草木活着的时候,也都是柔软脆弱的;草木死了之后,也都干枯变硬了。
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应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应属于生存一类。
照此论断,兵势强大不一定是好事啊!
记住:树木越高大就会越容易被风吹折。
越认为自己强大的,反而会处在下面;
越懂得需要柔弱的,反而会居于上面啊!
第七十七章(何为天道人道?)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译:
自然界的规律多像张弓射箭啊!
一开始抬高的人,会自然而然的压低一些;一开始压低的人,会自然而然的抬高一些。
拉满了弦,会放松一些;拉松了弦,会补充一些。
分享 收藏 关注
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如此:削减有余的去补益不足的。
一键复制
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法则,却是削减不足的去供给有余的(马太效应)。
在人世之中,谁能将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
唯有懂得自然大道的圣人啊!
圣人们有所作为但从不自恃有功,有所成就但从不居功自傲,他是把一切的所得都奉献给天下了
呀!
第七十八章(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君王?)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
天下之物没有比水再柔弱的东西了,但是能把天下“坚强”拿下的,哪一个又能胜过水呢?
柔能克刚的道理世人皆知,但能够身体力行的去寥寥无几。
所以圣人会说:“能忍受全国百姓的屈辱,才能做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天下的一切灾难,才能做天
下的君王。”
你看,符合正道的话就是如此,它总是像在说反话一样......
第七十九章(与百姓有冲突矛盾,还可以弥补吗?)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
译:
矛盾一旦发生,即使调和了之间的关系,但是也会留下余怨,这并不是大德的作风啊!
大德圣人们,会尽可能的不令他人怨恨。
他手中常有借据,但却从不主动催债;
无德之人,会像收取苛捐杂税的官兵一样,拼命催取,从不过问百姓死活,这种人又怎能不使人民
怨愤呢?
自然规律从来不偏不倚,行德者必有善报啊!
第八十章(您心中的理想国是个什么样子呢?)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希望国家能够小一些,人口数量不要太多。
那些杀人、刑罚的器械一律不用,这样百姓就不会因为害怕而迁徒他地了。
我的国家虽然有船只、有车辆,但根本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有兵器,但根本不使用。
我会让人民重新习惯结绳记事,吃饭常香、穿衣舒适、住房宽敞、风俗长存。
我希望国与国之间离得不是太远,能够互相看的见、能够听到邻国的鸡狗鸣叫之声最好。
但是,人民到死都不要来往(各过各的,互不侵犯、互不打扰)。
第八十一章(总结)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
真诚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诚。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知道的越多,越不会卖弄自己的渊博;越卖弄自己的渊博,越证明他知道的越少。
圣人总是乐于奉献、乐于分享。
他越奉献,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
他越分享,自己反而收获的越多。
天下的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加伤害;
人类的处事法则,是惠众生而不图名利。
《道德经》经典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第一章)

分享 收藏 一键复制
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
关注
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
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
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
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
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
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出自
第二章)
圣人们常去做“无为”的事情(他们知道,无为胜过有为,闲比忙更重要),才会用沉默代替言语教
育(他们知道,沉默胜过千言万语,身体立行更加重要),才会顺应万事万物而不加干预(与其堵
不如疏)。他们创造了许多却从不居功,他们给予了许多却从不索取。他们在功成之后往往会选择
默默无闻,决不会居功自傲。就因为这种低调,才使得人们难以忘却其功劳,他越不索取,反而得
到了最多。
3、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出自第三章)

圣人治理国家时会把老百姓往“清心寡欲”的方向引导。怎么个引导呢?他们会先让老百姓都吃饱肚
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时候再提倡极简主义,为“名利之欲”做减法,之后再倡导强身健体,
为“身体素质”做加法,慢慢地,老百姓便进入了一种自然淳朴、清心寡欲的理想状态。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第五章)

天地从不乱用仁义,它会将世间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顺其生、顺其死;
圣君从不妇人之仁,他也会把百姓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强者自强,弱者自弱,从不针
对(一针对便失去了真正的仁义了,真正的仁义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出自第六章)

谷神稷(ji)早就死掉了,可为什么耕种粮食的技术依然没有消逝?那是因为有伟大的母性存在
啊!
母性的生殖器,才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只要有母性在,人和谷就不会灭亡。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出自第八章)
最高的智慧向水去学习就行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水才最接近于道。水一直都在为万物服
务着,但是它不但从不争功,而且还会流向众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想一想,这是何等胸怀啊!有
智慧的人会像水一样,把架子放的很低;把心胸放的很大;与人相处时仁义道德;和人说话时一诺
千金;在政治方面会公正清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懂得迂回绕行。当一个人能够像水一样做到不
争的时候,便会无忧无虑了啊!这难道不是世间最高的智慧吗?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出自第十章)
如果能够做到“养育他人、它物不占为己有,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为官为长不强迫压制”,那就更
接近于“道”了,这种人可以称之为“玄德”之人。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出自第十二章)
五彩缤纷的色彩,容易让人眼光迷乱;喧嚣吵杂的声音,容易使人听觉失灵;过于丰盛的食物,容
易让人更加挑剔;肆意放纵的狩猎,容易使人内心发狂;稀有难得的宝贝,容易让人生起恶念。圣
人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他不会追求以上物质性的东西。在物质方面,他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其
余的时间,圣人需要追逐精神。我们只有给物质不断做减法,为精神不断做加法,才能做到真正
的“守静”啊!
9、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第十六章)

一个人只有空到极致、静到极致的时候,才能看见万物生长的规律。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出自第二
十二章)
“人要弯曲才能成全自己”其实是大道。你想想河里的水为什么能够流的那么长那么远?是不是因为
能够拐弯的缘故?山上的水多还是地下的水多?肯定是地低为海啊!破旧的东西,表面上破旧,但
很快就会被更换成新的了。给自己定的目标越少,才越容易抵达;越多,反而越容易迷惑而停滞不
前了。
圣人往往都会依此“道”而行-
1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自第二十二章)

他们越是不与天下人争,结果越是天下无人可与之争啊!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出自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尖想要站的更高的人,是站不太久的;跨着步子想要走的更快的人,是走不太远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

天、地、人、道,合称“四大”。在这“四大”中,人主宰着地,地主宰着天,天主宰着道,道主宰着
自然,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1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出自第二十六章)

平日慎重行事,遇到事的时候才能够轻而易举;平时避嚣习静,遇到事的时候才能够淡定从容。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出自第三十三章)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明智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
能战胜自己的人是非常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非常富有的;坚持不懈地人,是最有志气的;
不忘初心者,方能长久;人死而精神不亡者,才叫长寿。
16、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
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自第三十六章)
想要让他收敛,必须先要让他张狂;想要让他衰弱,必须先要让他强大;想要让他摔的更惨,必须
先要让他爬的更高;想要将他彻底攻克,必须先要给予许多。这些就是以柔克刚微妙的大智慧了。
反过来看,张狂和强大,将面临着衰落和失败,所以一定不能骄傲自满。鱼是离不开水的,国之利
器如果随便拿出来炫耀,则犹如将鱼放在了岸边,国家就危险了。
1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出
自第三十八章)
最上等的“德”,从来不会将“德”挂在嘴边,而是尽力为之,他虽未宣扬其“德”却让众人称赞有“德”;
最下等的“德”,常常将“德”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做了德事,他虽常常宣扬其“德”却让众人唾
弃无“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上等的“有德之人”做事时,是没有任何企图之心的,而下等的“有
德之人”做事时,却充满了企图之心。
1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出自第
四十一章)
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会十分相信并努力实践;平庸的人听到了“道”,会将信将疑、时记时忘;浅
薄的人听到了“道”,会根本不信并哈哈大笑。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没人嘲笑,那就称不
上“道”了。
19、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第四十一章)

最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最大的器往往是最晚做成的;最大的声音平时非常安静;最大的形象平时
根本看不见它。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第四十二章)

道为一,一分出来阴和阳两个部分,阴和阳又结合衍生出来天、地、人。天、地、人,又衍生万
物。
这些万物都是向阳而背阴的,都是由阴阳二气“中和”后才形成的和谐状态。
2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自第四十四章)

只有知道满足了,才能不会轻易受辱;懂得适可而止了,才能不会遭遇危机。只有明白了这
些“道”,才能长久啊!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第四十五章)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最正直的内心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屈从的;最灵巧的双手表面上看起来却是笨拙的;最会说的嘴巴表
面上看起来却是木讷的。
2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出自第四十六章)

世上最大的祸,莫过于永不知足;世上最大的错,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我说,知足者,才是最富
足的人啊!(他已经远离了祸和错。)
24、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第五十六章)

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塞耳朵、自闭嘴巴,收敛了满身的锐气、解除了内心的纷扰,可光芒万丈亦可低
于尘埃,便接近于“道”了。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第五十八章)

祸,常常有“福”相伴;福,常常有“祸”隐患。
26、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出自第五十八章)

圣人他为人方正,却不会拿出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他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却很厚
道,不会太过苛刻;他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他会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
方式来说)。他拥有成就的光芒,但是非常低调,决不会放耀显摆、居功自傲。
27、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第六十章)

治理大国,和炖鱼差不多,千万不要折腾。(一折腾鱼就烂掉了)
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自第六十三章)

天下的难事,必是从容易的地方一点点攻破;天下的大事,必是从细小的地方一点点起步。
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第六十四章)

参天大树,是从幼苗一点点长大的;百层楼台,是从土石一块块堆砌的;千里之行,是从脚下一步
步走出来的。
3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
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出自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件宝贝,值得永世收藏。第一个叫“慈”,第二个叫“俭”,第三个叫“让”(不与人争利益)。
有了“慈爱”之心,才能滋生出勇敢的行为;有了人后的“俭约”,才能在人前大方;有了“不争”的胸
襟,才能被世人推崇。
3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出自
第七十一章)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智慧的表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无知的表现。圣人不无知,是因为他
能够看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能够看到自己无知的人,才不无知啊!
3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第七十三章)

大自然的罗网广大无边,虽然网孔稀疏,但从未错失过一人啊!
3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第七十七章)

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如此:削减有余的去补益不足的。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法则,却是削减不足的
去供给有余的(马太效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打工,一个月工资,你能赚多少钱
澳大利亚打工
阅读
4563

白发不要再染了,教你一个方法,白发自然变黑发
白发吃什么变黑发
阅读
4683

一杯水鉴别翡翠
怎样鉴别翡翠
阅读
8723

脸上有老人斑,怎么办?教你一招轻松去掉!
脸上起老年斑怎样去除
阅读
1043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经之王《道德经》全篇上卷(原文、注音、注解),转发功德无量
张萌老师给当代人的《道德经》全文解析,受用一生|2万字干货
直译:老子道德经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第六版)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原文勘校)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搜索推荐

道德经全文 三亚民宿价格
表 新春对联大全 建筑学大学排

喝生土豆汁能 心经怎么念 口才训练顺口 甲减的早期症
治结节吗 溜 状.得了甲减
道德经全文 搜一下

生活服务
长了老人斑怎么去掉?每天坚持这样做,轻松去除
长了老人斑怎么去掉
阅读
7123

真正的分手,要经过4个阶段
你们是怎么分手的
阅读
1163

澳大利亚打工,一个月工资,你能赚多少钱
澳大利亚打工
阅读
4563

小苏打治灰指甲
土方法治灰指甲
阅读
3403

热点新闻
蔡英文身世彻底曝光,两岸震惊

米巨兽!新疆喀纳斯湖“水
10
怪 被证实

一键复制
分享 收藏 关注
继钟南山之后,李兰娟院士又深
陷反腐风波
首页 万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职场 理财 娱乐 艺术 上网
留言交流 联系我们 回顶部
触屏版 | 下载APP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22]3822-11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77号

分享 收藏 关注 一键复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