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止觀的修學
2 從禪觀中悟解一切為唯識
一、所緣:四種所緣境事
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
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
1、所緣境事
所緣:心認識的對像,修止觀的集中對像
種類:總有四種
1) 遍滿所緣(深密經所提): a)有分別影像所
緣;b)無分別影像所緣;c)事邊際所緣;d)
所作成就所緣。
2) 淨行所緣:五停心觀(淨治煩惱)
3) 善巧所緣:蘊、處、界、緣起、處非處
4) 淨惑所緣:世間、出世間
1) 遍滿所緣
有分別影像所緣:修觀;心對所緣作
分別
無分別影像所緣:修止;心對所緣無
分別唯攝心集中
事邊際所緣:
如所有性:總相所緣,如四諦、無常
盡所有性:別相所緣,如蘊、處、界
所作成就所緣:止觀成就,現証轉依
2) 淨行所緣(淨治煩惱):五停心觀
1) 多貪眾生不淨觀:對治欲貪
2) 多瞋眾生慈悲觀:對治易怒者
3) 多癡眾生因緣觀:對治無智慧者
4) 多散眾生數息觀:對治內心多散亂者
5)多慢眾生界差別觀:對治貢高我慢者
多障眾生念佛觀:對治業障重者
*前方便:離欲貪
3) 善巧所緣(契合正理)
蘊:五蘊
處:十二入處
界:十八界
緣起:觀十二緣起的流轉
處非處:因果相應,因果相合為處(理)
4) 淨惑所緣
世間:觀下地苦、粗、障+ 上地靜、妙、
離(六行觀)
出世間:四諦、真如
止觀之不同所緣
修止之所緣:無分別影像
修觀之所緣:有分別影像
俱所緣:
事邊際所緣:
如所有性:總相所緣,如四諦、無常
盡所有性:別相所緣,如蘊處界
所作成就所緣:止觀成就,現証轉依
小結:
從能緣心說:
有分別影像所緣:修觀;心對所緣作分別
無分別影像所緣:修止;心對所緣無分別
唯攝心集中
從所緣境說:
淨治煩惱:五停心觀、六行觀
契合正理:
別相:蘊、處、界、緣起、處非處
總相:緣起、四諦、無常、苦
二、止觀的修習
1、聞所成慧
對像:十二分教
契經(修多羅):阿含經的長行部分
應誦(geya):經後的偈誦
記說:分別與問答,對甚深理的闡明
諷誦(gatha):由應誦(geya)再分出
自說:由應誦(geya)再分出
因緣:說法制戒的因緣
譬喩:光輝的事跡,菩薩的大行
本事:因現在事而說到過去生事
本生:佛及弟子的過去生中事
方廣:由記說再作更廣的分別與問答
希有法:佛與大弟子在過去生中的希
有功德
論議:弟子們的討論,一切論書的通
稱
聞慧五相:於經教
善聽:專心諦聽
善受:受持
言善通利:讀誦、語言了解
意善尋思:思考
見善通達:知見
2、思所成慧
即於如是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
作意思惟
對像:上述十二分教
獨處:獨住,不受干擾
空閑:環境不吵雜
作意思惟:作更深入的思辨
3、修止(奢摩他/ śamatha)
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
名奢摩他
原則:無分別影像所緣;心對所緣無分別唯攝
心集中
內心:九住心之內住
相續:九住心之等住
安住:九住心之安住
身心輕安
附論:九住心(瑜伽師地論)
第一階段:重在住心
1. 內住:將心向內住於所緣
2. 續住:心慢慢能持續住於所緣
3. 安住: 忘念一起,心一散,能立即察覺
4. 近住: 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常,能先制服忘念
第二階段: 重在伏煩惱(離欲惡不善法)
5. 調順: 不為外境(五欲)所誘惑(離五欲)
6. 寂靜: 以靜調伏內心的不善法—不正尋思和五蓋
7. 最寂靜:尋思一起,立即調伏
第三階段:相似定境
8. 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
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
9. 等持:專注 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
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
亂的相續而住
定成就(未到地定)
輕安樂: 由心輕安起身輕安
於所緣自在:隨時可以依所緣止心
輕安樂
原文 :「心堪任性」
Prasrabdhi: ease
身、心的輕便與安適。身心輕便安適可增
加身心對外的抵抗力和抗壓性,故說為
「堪任性」。
身輕安:與前五識相應
心輕安: 與意識相應
4、修觀(毘婆舍那/ vipassanà,)
第一步:由止轉觀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
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
心相。
原則:有分別影像所緣,心對所緣作分別
依定起觀:身心輕安為所依
對像: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
如所善思惟法:前所提之十二部法要
內三摩地所行影像:定心中現起之影像
所行:定心之對像
觀察:觀察
勝解:內心印可
捨離心相:捨去止的心相。即心是相
第二步:觀
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
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
若樂、若慧、若見、若觀,
是名毘鉢舍那
所觀境:三摩地影像所知義
觀行相: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
思、周遍伺察
觀的異名:
若忍:忍解,深刻了解而印可
若樂:受樂,由離障所生起的樂
若慧:分別
若見:推求
若觀:觀察
四種毘鉢舍那(瑜伽論)
1. 能正思擇: 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
巧所緣境界、或淨惑所緣境界,能正
思擇盡所有性
2. 最極思擇:於上述境界思擇如所有性。
3. 周遍尋思:於所緣境尋思六事:義、
事、相、品、時、理
4. 周遍伺察:如所安立復審觀察
尋思六事 (瑜伽論)
義:語言、名相之內容
事:內外俱体事
相:自相、共相
品:黑品、白品
時:三時,如是事當在三世
理:
觀待道理:尋思世俗為世俗、勝義、因緣
作用道理:諸法之作用
証成道理:至教量、比度量、現証量
法爾道理:諸法如是道理
依數息尋思六事(瑜伽論)
義: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
知於入出息所緣境界,繫心了達無忘明記是阿那波那
念義。
事:繫屬身故外處攝故內外差別
相:
自相:又正尋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風入內名為入
息若風出外名為出息,復正了知如是為長入息出息。如
是為短入息出息…
共相:又正尋思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入息生。
入出息轉繫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
常…
品:數息時,心亂惡尋思為黑品,反者為白品。
時:正尋思去來今世入出息轉繫屬身心,身心繫
屬入息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
理:
觀待:尋思此中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
息出息繫屬於彼。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發
起假想施設言論。說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
依觀待道理尋思其理。
作用: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習
善多修習能斷尋思。
証成: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
有比度法。
法爾: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
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依慈悲尋思六事(瑜伽論)
義:依慈愍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由欲利益安樂
意樂,於諸有情作意與樂發起勝解
事:思擇此為親品此為怨品此中庸品…。又若親品名為
內事,怨中庸品名為外事。
相:
自相:於三品相救苦給樂是自相
共相:應於一切有情之類,皆當發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見。
及起相似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與樂勝解,是名尋思慈愍共
相
品:我若於彼不饒益者,發生瞋恚便為顛倒。黑品所攝。
是有諍法。…我若於彼不起瞋恚便無顛倒,白品所攝,
是無諍法
時:諸過去世求欲得樂有情之類,彼皆過去,我
當云何能與其樂。諸現在世有情之類,我今願彼
盡未來世於一切時常受快樂。是名尋思諸慈愍時。
理:
觀待:此中都無我及有情或求樂者或與樂者,
唯有諸蘊唯有諸行。於中假想施設言論,此求
樂者,此與樂者
作用: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瞋恚。
証成: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
有比度法。
法爾: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
法性。謂修慈愍能斷瞋恚,不應思議不應分別
應生勝解。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慈愍
起三覺:立六事差別觀的原因
一、語義覺:尋思語義故
二、事邊際覺:尋思事、自相
三、如實覺:尋思共相、品、時、
理
5 隨順修行止觀
隨順修行止
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
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
應作意。」
隨順修行觀
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
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
何等?善男子! 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
那勝解相應作意。」
6 止觀一異
一
止觀同一所緣
異
止:無分別影所緣境
觀:有分別影所緣境
三、 成立唯識
1) 定境唯心所現
「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
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 當言無異。何以
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
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
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
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
現。」
鏡中相喻:
放一東西(桌子/A)在鏡前,鏡中顯現出
這個東西的影像(鏡中的桌子/B)
B不離A:三摩地影相不離心所現
A起時B同時起:心如是生時,即有
如是影像顯現。
A和B一般愚夫以為是不一樣的,以
為離A有B
2)日常所見亦唯識所現
世尊! 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
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
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
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
作顛倒解。
四、分別止觀
1. 止觀三種修
一向修觀:
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
心相: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
一向修止:
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
無間心: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
止觀雙修:
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
復思惟如性
心一境性(瑜伽論)
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
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
一境性。
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
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
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
住。
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
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
即名為同分所緣。
2. 緣總別法修止觀
緣總別法:
緣別法:各別經典內的一些教法修止觀
緣總法:緣一切經教的共同教義—緣真如
修止觀
緣三種總法:
小總法:各別經典的主要教義
大總法:所有受教的經教共通的主要教義
無量總法:一切無量如來教法
3 止舉捨三相
止相:心掉舉時或將掉舉時,思考掉舉的過
失,起種種方法對治,使心收攝,稱為止相。
舉相:心昏沈時或將昏沈時,思考昏沈的過
失,起種種對治方法,心再起活力,稱為舉
相。
捨相:當前兩種過失都得到對治時,心能平
等運得時,就可不再特別用功作意,稱為括
相。
4 知法知義 (名相與內容)
1) 五種相知法(名相)
知名:安立名稱
知句:句子
知文:字母
知別:緣別法
知總:緣總法
2)由十相知義(內容)
知盡所有性:知一切染淨法自相,如
五蘊、十二入處
知如所有性:知一切染淨法共相、真
如
三者知能取義:內五根及心、心所法
四者知所取義:外六處
五者知建立義:器世界可得建立一切
有情界
六者知受用義:有情受用資具
七者知顛倒義:能取者(內五根及心、
心所法)取著於外,無常計常、無我計
我等。
八者知無倒義:與上相違
九者知雜染義:三界中三種雜染,一
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三者生雜
染
十者知清淨義: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
繫菩提分法。
3)五種相了知義
遍知事: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
處或諸外處。
遍知義: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謂:世俗
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四)緣故、
(三)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故、或如病等故、
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
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
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
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
遍知因:當知即是能取前二(遍知事、義),
菩提分法,所謂念住或正斷等(三十七菩提
分法)。
遍知果:謂貪恚癡永斷。貪恚癡一切永斷。
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
世間所有功德。
此覺了:謂即於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
他說宣揚開示
4) 四種相了知其義
心執受義:阿賴耶識執受種子及根
身
領納義:受心所對境之領納作用
了別義:識對境的認知作用
雜染清淨義:指阿賴耶的清淨雜染
義
5) 三種相了知其義
文義:指名、句、文,語言文字
義義:語言文字所詮述的內容
界義:
器世界:山河大地等世間
有情界:有情眾生
法界:一切諸法,心色、有為無為等等
所調伏界:十方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
調伏方便:教化眾生的一切方法,種種法們
6) 聞思修差別
知義的程度有聞思修慧三種差別
聞所成慧:
依語言文字聽受
唯依教法之義
未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未得定影像
能隨順解脫
不能真達解脫
思所成慧
也依語言文字聽受
不但能依教法之義,更能深入思惟
深義
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未得定影像
能更勝隨順解脫
不能真達解脫
修所成慧
可依語言文字,也可不用(定心中)
不但能依教法之義,更能深入思惟
深義
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得定影像(止觀)
極隨順解脫:由定慧伏煩惱
能成就解脫
三喻
如無三慧則無法見真如
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
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
濁水器:混濁之水不能當鏡照
不淨鏡:不淨之鏡也不能照
撓泉:撓動的水池
五.除遣諸相作意
世尊! 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
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
修止觀者
要作意(觀)什麼?
要遺除什麼?
如何遺除?
所除遣之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
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
若於其名及名、(句、文)自性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真如作意
除遣『法相』及『義相』
觀法相自性不可得,其所依之相亦
不可得
1. 作意:真如作意
勝解作意:謂修靜慮者, 隨其所欲,
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真如作意: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
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觀諸法自相:色性、受性…
觀諸法共相:無常、無我、無自
性空
觀諸法真如相:涅槃、自性空
2. 所除遣:法相和義相
法相
名(名稱);句(句子);文(字母);別
(緣別法);總(緣總法)
義相
十相
五相
四相
三相
悟真如相(圓成實)
問:世尊! 諸所了知真如義相,
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答:善男子! 於所了知真如義中。
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
所遣。
無有相:相無自性
無所得:生無自性
由觀空遣除諸相
1. 般若經之十八空
內空:內六入空
外空:外六處空
內外空:十二入處空,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
空空: 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
大空: 十方、十方相空
第一義空: 第一義名涅槃,涅槃、涅槃空 。
有為空:一切有為法空
無為空:無為法空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無始空: 若法初來處不可得,非常非滅故 。
散空: 散名諸法無滅,非常非滅故
性空:法性空
自相空:法相空
諸法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求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
無法空:「無法」亦空
有法空:「有法」是空
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亦空
2 十種空遣除十相(解深密經)
1. 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
除遣
2. 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
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
3. 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
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
4. 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
5. 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
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6. 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
7. 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
能正除遣。
8. 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
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
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
9. 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
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
10. 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
由空空能正除遣
總空性相
善男子! 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
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
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
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於大乘
中總空性相。
止觀之因、果、業
因
以清淨之尸羅、清淨聞思正見以為因
果
所有世間及出世間善法以為果
業(作用):離二縛
相縛:對心所緣之對相起執著,在依他起
上起遍計執
粗重縛:阿賴耶中的煩惱種子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於是解深
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 此名瑜伽了義
之教。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說此瑜
伽了義教時。」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此兩品於攝大乘中有相似解說,故
於攝論中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