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17 views8 pages

修辭手法表

Uploaded by

Sally yeu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17 views8 pages

修辭手法表

Uploaded by

Sally yeung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8

修辭手法表

比擬(擬人、擬物)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借代
襯托(正襯、反襯)
對比
對偶
排比
反復
頂真
反問
設問
曡字
反語
雙關
誇張
引用(明引、暗引、轉引)
層遞
呼告
示現
互文
通感

比擬(擬人/擬物)
利用想象,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
比擬作用 :增添文章的色彩,顯得生動有趣,啟發讀者想象。
比擬類別: 擬人 、 擬物 。
運用比擬時要注意事物的特徵,如說「蝴蝶在跳舞」、「蟋蟀在彈琴」就很適合,說「山在唱歌」、「河水跳舞」就不自然。
1. 擬人
把物當成人來寫,使物擁有人的動作、行為、感情、思想等,用描寫人的詞語來描寫物。
「物」指動物、植物、死物等
擬人例子: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兒」,
就把樹木開花的場景描寫成大家在相互競爭,如同人一樣相互攀比。
其他例子:
小草偷偷地從土壤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把小草當作人來寫
2. 擬物
把人當作物來寫,或者把 A 當作 B 來寫。
擬物例子:
「球迷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把「球迷」當成「浪潮」來寫。
其他例子:
「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把惡霸當作動物來寫。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借代)
根據兩種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
比喻作用 :用具體的、顯淺的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事物,幫助理解話題內容,亦使要表達的內容顯得生動具體形象。
構成比喻的元件: 本體 、 喻體 、比喻詞 。
比喻類別: 明喻 、 暗喻 、 借喻 。
1. 明喻
具備 本體 、 喻體 、比喻詞 。明喻中常用的比喻詞有: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等。
明喻例子:
「天上的雲像棉花糖」
當中「雲」是本體,「像」是比喻詞,「棉花糖」是喻體。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街燈」是本體,「明星」是喻體,「好像」是喻詞。
其他例子:
平靜的湖面就像一面鏡子。
2. 暗喻
具備 本體 、 喻體 、比喻詞 。暗喻和明喻一樣三種元素都具備,但暗喻的比喻詞有決定性的不同,以比喻詞進行區分。暗喻常用的比
喻詞有:是、成為 等。
暗喻例子:
「澄清的天空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當中「天空」是本體,「是」是比喻詞,「藍水晶」是喻體。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
「你」、「我」是本體、「荷葉」、「紅蓮」是喻體。
其他例子:
天上的星星是漁民的指路明燈。
3. 借喻
借喻是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主體事物的比喻方法。
借喻只有喻體,主體不出現,也沒有喻詞。
借喻例子: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這裡有兩個借喻,當中「鮮花」是喻體,意指好的東西,「牛糞」亦是喻體,意指不好的東西。
無論讀什麼書,總要多配幾副好眼鏡。
喻體是「眼鏡」,
以「多配幾副好眼鏡」
比喻多掌握幾門別科的學識。
主體「學識」不出現。
4. 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和事,而借用相關事物來代替。借代最常見的類別有用專名代通名、用事物的特徵代事物、用具體事物代抽象事物、
用個別事物代一般事物等。
借代作用 :突出事物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引起讀者聯想,使表達顯得生動。
例子: 以「南國烽煙正十年」為例,當中「烽煙」借代「戰爭」,因為古代戰爭中,烽煙是打戰的一種象徵,因此才會用用「烽煙」進
行借代 。
其他例子:
一隊藍帽子到年宵市場外維持秩序。
「藍帽子」指特種警察部隊
槍桿子裏出政權。
以具體的武器借代「武力」此抽象的詞語
以「檣櫓」借代全隻船
以「巾幗」借代女子
以「絲竹」借代樂器或音樂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以「諸葛亮」指聰明人,因「諸葛亮」是聰明人的典型代表

襯托(正襯/反襯)
把兩個 相關或相對的事物(意思) 或 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利用類似事物的正反面、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突出主要事物。
襯托作用 :突出主體,渲染主體,使得形象鮮明,留下深刻印象。
襯托類別 : 正襯 、 反襯 。
1. 正襯
利用和主要事物相類似的次要事物從正面進行襯托。
正襯例子 :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為例,是以「桃花潭的水深」 正襯 「李白和王倫的友情」,突顯友情更深。
其他例子:
人類社會的設備中, 像法律刑罰等,都是為了防範人的罪惡而設的;但那種都不顯露形迹⋯⋯。只有那把鐵扇骨,又具體,又明顯,
--亦赤祼祼地宣示着人類的醜惡與羞恥。
以其他防備罪惡的設備映襯鐵扇骨的醜惡
2. 反襯
利用和主要事物有相反特點的事物從反面進行襯托。
反襯例子 :以「吳天寶人小,氣量可大,看出姚大嬸氣色不善,也不介意」為例,是用「吳天寶人小」 反襯 「氣量大」,突顯吳天寶
的氣量大。
其他例子:
這個世界日新月異。在甚麼都愈現代愈好的年代裏,惟有友情,人們保持著古代的準則。朋友就像文物,愈老愈珍貴。

對比
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面並列,相互對照。
對比作用 :充分表現出事物的分別和對立性,突顯事物的本質,留下深刻印象,加強文章感染力。
對比例子: 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為例,當中就把兩種性質不同的人進行對比。
其他例子: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兩體:「富」與「貧」對比
時間是勤奮者的財富,創造
者的寶庫;時間是懶惰者的包袱,浪費者的墳墓。
一體:「時間」的正面與反面對比。

對偶
把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字數相等的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辭
手法。
對偶作用:從形式上看,增強節奏感,使句子整齊、勻稱;對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對偶例子: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例,「橫眉」對「俯首」,「冷對」對「甘為」,「千夫指」對「孺子牛」。
其他例子: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花徑」對「蓬門」,
「客」對「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橫眉」對「俯首」,
「千夫」對「孺子」。

排比
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表達相似或相關的內容。
排比作用 :加強語言的氣勢,增強感染力,清楚條理,有節奏感。
排比例子:春天,你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蓓蕾,你像初出湖水的荷芙,你像一個娉婷的少女。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在厚重裡有瀟洒,在純樸裡有靈秀,在平凡裡有器用。

反復
為了表達的需要,例如:強調某個意思或者情感,而刻意重複某個句子或者詞語。
反復作用 :強調、增強語氣,可以起到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另外亦有循環起伏的效果,使語言充滿美感。
反復類別 : 連續反復 、 間隔反復 。
連續反復:同一個詞語或句子連續出現。中間不插別的語句。
連續反復例子 :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也許」一詞連續出現。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將「盼望著」進行反復。
間隔反復:同一詞語或句子間隔出現,中間插入一些別的語句。
間隔反復例子 :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旦辭」、「去」「暮宿」、「爺娘喚女聲」、「但聞」為間隔出現。
我一定要離開這裏。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和險阻,我一定要離開這裏!
將「我一定要離開這裏」進行反復,而中間是有「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和險阻」阻隔了。

頂真
頂真 ,亦叫聯珠 。把上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句開頭的詞語,一句句首尾相連的修辭方式。即「AB,BA」這樣的格式。
頂真作用:詞句遞接緊湊,表達生動暢達。
頂針例子: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反問
無疑而問、明知故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意思,答案在句子中顯然而見。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
反問作用 :加強語氣,啟發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加深印象。
反問例子:
天涯何處無芳草?
不進虎穴,焉得虎子?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
「撰寫傳記並非易事,難道人的一生能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嗎?
我已經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不能料理自己麼?

設問
故意不直接講出答案,以提出問題的形式,自問自答。答案緊跟在設問句後出現。
設問作用 :引起讀者注意,進行思考,加強表達效果,突出某個內容,使文章有起伏變化。
設問例子: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關闢出來的。
甚麼叫自律? 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人生甚麼事最苦呢? 貧嗎? 不是; 失意嗎? 不是; 老嗎?死嗎? 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 一種未來的責任。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疊字
把字義相同的漢字重疊一齊使用組成詞語。當中有 ABB 式、AAB 式、AABB 式等。
疊字作用 :增添語言音律美,並且加強表達時的形象性。
疊字例子:
每回見他總覺得真是少見的
瘦,露在短褲下的腿乾巴巴的,走路時叭叭叭像鴨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反語
顧名思義,即「說反話」,是故意令表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相反的修辭手法。
反語作用 :使語氣變得更為強烈,充滿幽默感或是諷刺性,加強文句表達效果、感染力!
反語例子:我那時真是聰明得過份,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實際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太笨」,並非真的在誇獎自己聰明,這裡是使用反語 。)
我心裏想:他沒有跳起來一拳把我打出門外,已經是相當的有禮貌了。

雙關
即一語雙關,利用詞語的多意性、發音等的特點,在使用一個詞語的同時可以同時表達到兩種事物或意義。
雙關作用 :令文句變得生動,使語言表達顯得幽默詼諧、含蓄,加深寓意,留下深刻印象。
雙關種類 : 諧音雙關 、 意義雙關 。
諧音雙關 : 利用詞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等諧音關係構成的雙關。
諧音雙關例子 :春蟬到死絲方盡。
(絲一方面是指蠶絲之外,還指思念。)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勝有晴。
(相關天氣的「晴」與感情的「情」。)
意義雙關 :利用詞語的兩種有聯繫的意義構成的雙關。
意義雙關例子:
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林」相關樹林和林黛玉)
夜也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
(當中「夜」用了雙關,指的是當時令人絕望的政治格局和黑暗統治;「路」也用了雙關,指的是革命的道路。)

誇張
又稱誇飾。根據事物的某一特征或性質,進行刻意的渲染,故意地誇大或者縮小形象、數量、特徵、作用等的修辭手法。
誇張作用 :鮮明地表達事物的特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使它的形象更鮮明、生動,亦表達作者對於描述事物的態度。
誇張例子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塊地只有手掌大,怎麼建房子!
他沒有胃口,飯還沒有入口,就已經飽了。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引用
採用前人名言警句、成語、典故、諺語、詩詞於文中,用來說明問題,闡釋觀點的修辭方法。
引用作用 :可使論據確鑿,增強說服力;可使文義含蓄,富於啟發性;可使語言簡煉,提高表現力。
引用種類 :明引 、 暗引 、轉引
明引 :使用引號直接引用。
明引例子: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所說的敬業,不外這些道理。
暗引 :表面看不出引文,
將引用的話和自己的話融為一體。
暗引例子:失敗乃成功之母,你不要放棄啊!
失敗乃成功之母則沒有用引號,與自己的話融爲一體。
轉引:轉達原文的意思,但不加引號。
暗引例子: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
(引用尼采的說話)

層遞
按照事物的性質,例如:按大小、多少、高低、輕重、遠近等不同程度逐層排列,一層一層地進行展現。
層遞作用 :表達的內容逐步加深,使文章變得有條理,表達時更加流暢和,強化情感感染效果,一氣呵成。
層遞例子: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個人到家再到國家,由小至大。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從國家、家庭、自己、個人內心、意念、知識,由大到小
呼告
直呼心中想著的人或物的名字,把他/它當作眼前可直接傾訴的對象。
呼告作用 :可以使文章或詩的情意更濃,更感人或更具震撼性。
層遞例子:
《》
「朋友,在你的人生道路,你已經跋涉過多少道路?《》
《》

示現
說話人或作者利用豐富的想像力,透過形象化的語言,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使讀者或聽者感覺如身臨其境,親聞目
睹的修辭技巧。
示現作用 :可以增強說寫者所描述的意象,使之狀溢目前,神氣活現,將讀者引領到切身實感的境域,激起讀者共鳴的情緒、鮮明的印
象,使讀者獲得極大的美感經驗。
示現例子: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
「在那虛幻的另一個世界裏,人們想像著一群餓癟了肚皮的鬼魂。十殿裏一群群罪惡的人已在被虐待。十八層地獄的最底層永不可超渡的
鬼們在號泣、在叫喊、在跺腳,雙手舉向虛空。長長地垂下的蒼黑的髮絲,長長地垂下的失血的舌頭。誰說十八年後又是好漢一條?」
《》

互文
為文章中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現的字詞,下句省略上句出現的字詞,但上句與下句合併後即成為一個意思,相互補足。
互文作用 :收到筆墨經濟,以少勝多,表意委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互文例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陽樓記》
《》
《》
《》

通感
用形象性的語言轉移描寫的感覺,由一種感覺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把人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溝
通起來。
通感作用 :突破對事物一般經驗的感受,造成新奇、精警的表達效果。
通感例子:
「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