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册 pg152 《论语》论学选 作者:佚名 体裁:语录体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
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
(三)⼦⽈:“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学⽽》)
(四)⼦⽈:“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为政》)
(五)⼦⽈:“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述⽽》)
翻译:
(1)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
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学⽽》)
(2)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
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学⽽》)
(3)孔⼦说:“君⼦,饮⻝不求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对⼯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
慎,到有道的⼈那⾥去匡正⾃⼰,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学⽽》)
(4)孔⼦说:“只读书学习⽽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知⽽没有收获;只空想⽽不读书学
习,就会疑惑⽽不能肯定。”(《为政》)
(5)孔⼦说:“三个⼈⼀起⾛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
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就作为借鉴,改掉⾃⼰的缺点。”(《述⽽》)
问答题:
1. 孔⼦如何描述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和价值?
答: 孔⼦说:“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
君⼦乎?”(《学⽽》)
2. 曾⼦在《学⽽》中反省⾃⼰的⽅式包括哪⼏⽅⾯?
A. 为⼈谋⽽不忠、与朋友交⽽不信、传授知识是否掌握
B. 读书是否努⼒、⽣活是否舒适、⼯作是否敏捷
C. 朋友是否诚实、学习是否有趣、思想是否成熟
D. 学习是否勤奋、朋友是否来访、⽣活是否安逸
答:(A)
3. “学⽽不思则罔”在孔⼦的原⽂中表示什么?
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学习知识⽽不进⾏思考,会导致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模糊、毫
⽆收获。
4. 孔⼦如何看待从他⼈⾝上学习的态度?
答:孔⼦说:“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述⽽》)
5. 《为政》中⼼思想是什么?
答: 学习与思考的平衡。孔⼦强调,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
解决问题。
初⼀上册 pg159 《为学⼀⾸示⼦侄》 作者:彭端淑 体裁:议论⽂
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也,吾材之庸,不逮⼈也;旦旦⽽学之,久⽽不怠焉,迄乎成,⽽
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也,吾材之敏,倍⼈也;屏弃⽽不⽤,其与昏与庸⽆
以异也。圣⼈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僧:其⼀贫,其⼀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
⽈:“⼦何恃⽽往?”⽈:“吾⼀瓶⼀钵⾜矣。”富者⽈:“吾数年来欲买⾈⽽下,犹未能也。
⼦何恃⽽往!”越明年,贫者⾃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蜀之去南海,不知⼏
千⾥也,僧富者不能⾄,⽽贫者⾄之。⼈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不可恃也;⾃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败者也。昏与庸,可限⽽
不可限也;不⾃限其昏与庸⽽⼒学不倦者,⾃⼒者也。
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肯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去
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肯去学习,那么
困难的学问也容易了;不去学习,那么容易也变困难了。
我的资质愚钝,⽐不上别⼈;我的才能平庸,⽐不上别⼈。但天天学习,⻓时间也不
偷懒,直到有成就时,也就不觉得⾃⼰愚钝与平庸了。我的资质聪明,⾼处于常⼈;我的
能⼒敏捷,⾼处于常⼈,抛弃⽽不使⽤,那愚钝与平庸有什么分别啊。圣⼈孔⼦的学说,
最终是由资质愚钝的弟⼦曾参传承下来。那么愚钝,平庸,聪明,敏捷的作⽤,哪会经久
不变呢?
四川偏远的地⽅有两个和尚:其中⼀个贫穷,另外⼀个富有。穷的告诉富的 说:“我想到
南海去,你认为怎样?”富的说:“你凭什么去?”穷的回答说: “我只要⼀个瓶⼀个钵就⾜够
了。”富的说:“我多年来想雇船南下,尚且没有办 到。你凭什么去!”过了第⼆年,穷和尚从南
海回来,把他去南海的情况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羞愧的神⾊。
四川⻄部距离南海,不知有⼏千⾥远,富和尚不能去 到⽽穷和尚却能到达那⾥。⼈们在
⽴定志向上,反⽽⽐不上四川边远地⽅的穷和尚吗?
问答题:
1. 《为学⼀⾸示⼦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学⼀⾸示⼦侄》主要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法。⽂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
虚⼼求教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正确态度和⾏为准则。
2. 《为学⼀⾸示⼦侄》中提到的学习态度有哪些?
答:《为学⼀⾸示⼦侄》中提到的学习态度包括:虚⼼好学、克服骄傲、⾃觉坚持、不怕
困难。这些态度能帮助学习者在知识上不断进步。
3. 《为学⼀⾸示⼦侄》⼀⽂中提到的“示⼦侄”指的是什么?
答: “示⼦侄”指的是孔⼦的弟⼦颜回向年轻⼀代(如⾃⼰的学⽣或亲戚)传授学习的道
理,指导他们如何成为有学问的⼈。
4. 《为学⼀⾸示⼦侄》强调了学习中的哪些关键点?
答: ⽂章强调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此外,还
强调了学习的恒⼼和努⼒,以及与他⼈交流和请教的必要性。
5. ⽂中说了两种⼈:“⾃败者”和“⾃⼒者”,作者为什么要强调“⾃”?
答: 强调失败与成功都是取决于⾃⼰本⾝的“为”与“不为”,这样可以加深对学者的警
示。
初⼀下册 pg2 《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 体裁:说明⽂
原⽂:
余忆童稚时,能张⽬对⽇,明察秋毫。⻅藐⼩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观之,项为之
强。⼜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鸣,作⻘云⽩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
快。
于⼟墙凹凸处,花台⼩草丛杂处,常蹲其⾝,使与台⻬。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蚁为兽,以⼟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得。
⼀⽇⻅⼆⾍⽃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物拔⼭倒树⽽来,盖⼀癞蛤蟆也,⾆⼀吐
⽽⼆⾍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驱之别院。
此皆幼时闲情也。
翻译:
我回忆幼⼩的时候,能够睁⼤眼睛对着太阳,极细⼩的东⻄也能看得清清楚 楚。看⻅微
⼩的事物,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获得事物本⾝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群的⻜鸣声像雷鸣似的,我私下把它们⽐作在天空中⻜舞的鹤群。⼼⾥ 这样想,
于是有时成千有时上百的蚊⼦,果然都变成鹤了。抬起头观看这个景象, 颈项因此变得僵
硬。⼜把蚊⼦留在⽩⾊的蚊帐中,⽤烟慢慢地喷,让它们冲着烟雾 ⻜舞鸣叫,当作天上云间的
⽩鹤来看,果然就像⽩鹤在云端⻜鸣,我⾼兴得⼤呼痛 快。
在凹凸不平的⼟墙边,花台旁和⼩草丛⽣的地⽅,我常蹲下⾝来,让⾝⼦跟花 台⼀样⾼。
集中精神细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蚁当作野兽,把泥⽯凸起的 地⽅当作⼭丘,凹下的
地⽅当作⼭沟,想象⾃⼰在⾥⾯游赏,感到⼼情舒畅,⾃得 其乐。
⼀天,看⻅两只⾍在杂草中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有⼀只巨⼤的家 伙以拔⼭倒树
的声势出现,原来是⼀只癞蛤蟆。只⻅它⾆头⼀吐,两只⾍都被它吞 掉了。我那时年纪还⼩,
正看得出神,不由得⼤吃⼀惊。等到定下神来,捉起癞蛤 蟆,鞭打了⼏⼗下,把它驱逐到别的
院⼦去。
这些都是我⼩时候的闲情趣事。
问答题:
1. 作者在⽂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哪些活动?这些活动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观察昆⾍、追逐蝴蝶、捕捉螳螂、观赏花草的活动。这些活动
表达了作者对⾃然的热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他纯真⽆邪、充满好奇⼼的童
年⽣活。
2. 《闲情记趣》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他对⾃然的观察?
答: 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写,如详细描述了昆⾍的形态、⾏动,花草的颜⾊、形
状,以及⽯头的纹理等,表现了他对⾃然界的细致观察和喜爱。
3. ⽂章中的“闲情”与“记趣”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要记述这些内容?
答: “闲情”指的是作者闲暇时的⼼情与情趣,“记趣”则是记录他在闲暇时发现的乐趣。
作者记述这些内容,是为了表达他对童年那段⽆忧⽆虑、充满趣味的⽣活的怀念,
以及对⾃然的赞美。
4. 《闲情记趣》⼀⽂中,作者的⼼境有什么特点?
答: 作者的⼼境表现出⼀种闲适、宁静、纯真的特点。他沉浸在对⾃然的观察和玩耍
中,表现出⼀种与⾃然融为⼀体的天真⽆邪的快乐。
5. 《闲情记趣》反映了沈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章反映了沈复对⼤⾃然的热爱、对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由和美好⽣活
的向往。他以淡雅的笔触,表达了对⾃然美与童真趣味的珍视。
初⼀下册 pg132 《扁鹊⻅蔡桓公》 作者:韩⾮ 体裁:寓⾔
原⽂:
扁鹊⻅蔡桓公,⽴有间,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寡⼈⽆
疾。”扁鹊出,桓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扁鹊复⻅⽈:“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
悦。
居⼗⽇,扁鹊复⻅⽈:“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
不悦。
居⼗⽇,扁鹊望桓侯⽽还⾛。桓侯故使⼈问之,扁鹊⽈:“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也;在肌肤,针⽯之所及也;在肠胃,⽕⻬之所及也;在⻣髓,司命之所属,⽆奈何也。
今在⻣髓,⾂是以⽆请也。”
居五⽇,桓侯体痛,使⼈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
扁鹊拜⻅蔡桓公,站了⼀会⼉,扁鹊说:“您的病在⽪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
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喜欢给没病的⼈治病,把这当
作功劳!”
过了⼗天,扁鹊⼜拜⻅桓公,说:“您的病在肌⾁与⽪肤⾥,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次不⾼兴。
过了⼗天,扁鹊再去觐⻅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了,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
侯还是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再⼀次不⾼兴。
过了⼗天,扁鹊远远看⻅桓侯转⾝就跑。桓侯特意派⼈问他,扁鹊说:“疾病在⽪肤
的纹理中,是汤熨的⼒量所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肌⾁和⽪肤⾥⾯,是针刺治疗的⼒量所能
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是清⽕的药剂的⼒量所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髓⾥,那是司命
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他病在⻣髓⾥,我因此不再拜⻅了。”
过了五天,桓侯⾝体疼痛,派⼈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问答题:
1. 试判断下列“之”字的⽤法,再将句⼦译为⽩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医⽣喜欢给没病的⼈治病,把这当作功劳。(结构助词,⽆实在意义,不译)
(2)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答:您的病在肠胃⾥了,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的;结构助词)
(3)桓侯故使⼈问之。
答:桓侯特意派⼈问他。(他;代词,指扁鹊)
(4)在⻣髓,司命之所属。
答:病在⻣髓⾥,那是司命所管辖的部分。(结构助词,⽆实在意义,不译)
2. 蔡桓公让扁鹊看病后态度如何?试从蔡桓公的态度分析这个⼈物形象。
答: 扁鹊每次拜⻅,他不理睬,也不⾼兴,凸显他的霸⽓和⽆知。
3. 从课⽂中哪些地⽅可以看出扁鹊是⼀位医术⾼明的良医?
答: 站⽴了⼀会⼉就看出蔡桓公的⽑病,慧眼识病,医术⾼明。
4. 蔡桓公⻅扁鹊不发⼀⾔就⾛了,为何还要特意派⼈追问扁鹊?
答: 为了要了解扁鹊的想法。
5. 《扁鹊⻅蔡桓公》⼀⽂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 说明病必须尽早治疗,不要讳疾忌医,以致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初⼆上册 pg13 《种梨》 作者:蒲松龄 体裁:短篇⼩说
原⽂:
有乡⼈货梨于市,颇⽢芳,价腾贵。有道⼠破⼱絮⾐,丐于⻋前。 乡⼈咄之亦不
去。乡⼈怒,加以叱骂。道⼠⽈:“⼀⻋数百颗,⽼衲⽌丐其⼀,于居⼠亦⽆⼤损,何怒
为?”观者劝置劣者⼀枚令去,乡⼈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喋聒不堪,遂出钱币⼀枚,付道⼠。道⼠拜谢,谓众⽈:“出家⼈不
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既有之,何不⾃⻝?”⽈:“我特需此核作种。”于
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解肩上镵,坎地深数⼨,纳之⽽覆以⼟。向市⼈索汤沃
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道⼠接浸坎处。万⽬攒视,⻅有勾萌出,渐⼤;俄成树,
枝叶扶苏;倏⽽花,倏⽽实,硕⼤芳馥,累累满树。道⼠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去。
初,道⼠作法时,乡⼈亦杂众中,引领注⽬,竟忘其业。道⼠既去,始顾⻋中,则
梨已空矣。⽅悟适所俵散,皆已物也。⼜细视⻋上⼀靶亡,是新凿断者。⼼⼤愤恨。急迹
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不知所在。⼀市粲然。
异史⽒⽈:“乡⼈愦愦,憨状可掬,其⻅笑于市⼈,有以哉。每⻅乡中称素封者,良
朋乞⽶,则怫然,且计⽈:‘是数⽇之资也。’ 或劝济⼀危难,饭⼀茕独,则⼜忿然,⼜计
⽈:‘此⼗⼈、五⼈之⻝也。’ 甚⽽⽗⼦兄弟,较尽锱铢。及⾄淫博迷⼼,则倾囊不吝;⼑
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何⾜怪。“
翻译:
有⼀个乡下⼈在市场上卖梨,梨⼦很是⽢甜芳⾹,价钱昂贵。有⼀个道⼠戴着破头
⼱,穿着粗棉⾐,在乡下⼈的⻋前乞讨梨吃。乡下⼈呵斥他也不离开。乡下⼈⽣⽓了,⼜
骂了起来。道⼠说: “⼀⻋⼏百个梨⼦,⽼衲只是乞讨其中⼀个,对居⼠你也没多⼤损失,
为什么⽣⽓呢?” 旁观者劝乡下⼈施舍⼀个卖相不好的梨⼦给道⼠让他⾛,乡下⼈执意不
肯。
店铺中雇⽤的伙计,看⻅双⽅啰嗦吵闹不堪,于是掏钱买了⼀个梨⼦,交给道⼠。
道⼠向他道谢,对众⼈说:“出家⼈不知道什么是吝啬。我有好的梨⼦,请允许我拿出来给
⼤家品尝。”有⼈说:“既然有梨⼦,为什么不⾃⼰吃?”道⼠说:“我只是需要这梨核做种
⼦。”于是双⼿捧着梨⼦⼤⼝吃。吃完,把梨核握在⼿⾥,解开肩上的掘⼟⼯具,掘坑数
⼨深,将梨核埋下再盖上⼟。他向街上的⼈讨热⽔浇灌。有好管闲事的⼈在路边的店⾥讨
来滚烫的汤汁,道⼠接过来浇灌在挖过的地⽅。众⼈聚集注视,看⻅弯曲的幼芽⻓出⼟,
渐渐⻓⼤;⼀会⼉就⻓成梨树了,枝叶茂盛;⼀会⼉就开花了,⼀会⼉就结果实了,果实硕
⼤⽆⽐芳⾹馥郁,密密麻麻挂满树上。道⼠于是爬上树上摘梨⼦送给围观的⼈,⼀下⼦就
将近摘光了。送完后就⽤掘⼟的⼯具砍梨树,叮叮当当地砍了很久,才断掉了。他连枝带
叶扛在肩头,从从容容慢步离开。
⼀开始,道⼠施⾏法术时,乡下⼈也夹杂在⼈群⾥,伸⻓脖⼦注意看,竟然忘记⾃
⼰的⽣意。道⼠已经⾛了,这才回头看他的推⻋,只⻅梨⼦全没了。这才明⽩刚刚道⼠分
发给众⼈的,都是⾃⼰的梨⼦。再仔细看⻅推⻋上⼀根⻋把不⻅了,是刚被砍断的。⼼中
⼗分愤怒。急忙搜寻道⼠的踪迹,转过墙⻆,只⻅那被砍断的⻋把被丢弃在墙下⾯,这才
知道⼠砍下的梨树树⼲,就是他的⻋把。道⼠不知哪⾥去了。整个市集上的⼈都笑了起
来。
异史⽒说:“乡下⼈糊糊涂涂,傻态尽显,他被市集的⼈当作笑柄,是有原因的。每每
看⻅乡⾥被称为富有的⼈,好朋友向他乞⽶,就摆出愤怒的样⼦,⽽且计算着说:'这是好
⼏天的费⽤了。'有⼈劝他救济有危难的⼈,给孤苦⽆依的⼈饭吃,他就⼜⽓愤,⼜计算
着说:'这是⼗⼈、五⼈的⻝物了。'甚⾄⽗⼦兄弟之间,为了⼀点钱财也要彻底计较。等到
⼈因纵欲和赌博迷了⼼窍,就算是掏空钱袋也不吝惜;⼀旦⼑锯架在脖⼦上,连赎命都来
不及了。许多像这类的事,总是说不完,这卖梨乡下⼈的愚蠢,⼜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呢。”
问答题:
1. 道⼠的戏法引⼈⼊胜,处处令⼈称奇,请指出三个奇妙之处。
答: 1)种梨不是冷⽔浇灌,⽽是热⽔。
2)⼀会⼉就⻓出嫩芽,快速成⻓,开花结果。
3)此树似真似假,砍了许久才断。
2. 作者写店铺伙计掏钱买梨⼦给道⼠,⽽不是围观者中较富有的⼈⼠帮忙道⼠,这样
写有什么作⽤?
答: 连店铺伙计都肯掏钱买梨⼦给道⼠,反衬乡下⼈及乡中富有⼈⼠的吝啬。
3. 第⼀段中,哪句话表现出卖梨的乡下⼈吝啬的个性?
答: 观者劝置劣者⼀枚令去,乡⼈执意不肯。
4. 第⼆段中,有哪些词语说明了梨⼦⽣⻓的速度很快?
答: “渐”“俄”“倏然”
5. 不肯施舍梨⼦给道⼠的乡下⼈,最后付上怎样的代价?
答: 他失掉了所有的梨⼦,⻋⼦的⻋把也断了。
6. 本⽂按顺序法写作,其中有插叙,试摘录插叙的部分。
答: 初,道⼠作法时,乡⼈亦杂⽴众中,引领注⽬,竟忘其业。
初⼆上册 Pg18 《宋定伯卖⻤》 作者:⼲宝 体裁:⼩说
原⽂: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逢⻤。问之,⻤⾔:“我是⻤。”⻤问:“汝复谁?”定伯诳
之,⾔:“我亦⻤。”⻤问:“欲⾄何所?”答⽈:“欲⾄宛市。”⻤⾔:“我亦欲⾄宛市。”
遂⾏数⾥。⻤⾔:“步⾏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善。”⻤便先担定伯
数⾥。⻤⾔:“卿太重,将⾮⻤也?”定伯⾔:“我新⻤,故⾝重⽿。”定伯因复担⻤,⻤略
⽆重。如是再三。定伯复⾔:“我新⻤,不知有何所畏忌?”⻤答⾔:“惟不喜⼈唾。”于是
共⾏。道遇⽔,定伯令⻤先渡,听之,了然⽆声⾳。定伯⾃渡,漕漼作声。⻤复⾔:“何
以有声?”定伯⽈:“新死,不习渡⽔故⽿,勿怪吾也。”
⾏欲⾄宛市,定伯便担⻤作肩上,急执之。⻤⼤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
⾄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当时⽯崇有
⾔:“定伯卖⻤,得钱千五。”
翻译:
南阳郡⼈宋定伯,年少的时候,夜⾥赶路碰到了⻤。他问⻤是谁,⻤说:“我是⻤。”
⻤问:“你⼜是谁?”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问:“你要到哪⾥去?”回答说:
“要到宛县的市集去。”⻤说:“我也要到宛县的市集去。”
于是⼀起⾛了数⾥路。⻤说:“⼀步⼀步太慢了,我们可以交替地背着对⽅,怎么
样?”定伯说:“很好啊!”⻤就先背着定伯⾛了⼏⾥路。⻤说:“您太重了,或许不是⻤
吧?”定伯说:“我是新⻤,所以⾝体重啊。”定伯于是接着背⻤,⻤丝毫不重。他们像这
样轮流替换背了⼀次⼜⼀次。定伯⼜说:“我是新⻤,不知道有什么畏惧和忌讳的?”⻤回
答说:“惟独不喜欢⼈的唾液。”于是他们⼜⼀起继续赶路。路上遇到河流,定伯叫⻤先渡
过去,听他渡⽔,完全⽆声。定伯⾃⼰渡河时,发出漕漕的⽔声。⻤⼜说:“为什么会有
声⾳?”定伯说:“我刚刚死,还不习惯渡⽔的缘故吧,别责怪我。”
快⾛到宛县市集,定伯便扛起⻤放到肩上,赶紧捉住他。⻤⼤叫,发出咋咋的叫声,
要求把他放下。定伯不再听他的,⼀直⾛到宛县市集中,才把⻤放到地上,⻤变成⼀只
⽺,便准备把他卖掉。担⼼他会变化,向他吐了唾沫,卖得⼀千五百就离开了。当时⽯崇
说过⼀句话:“定伯卖⻤,得钱千五。”
问答题:
1. 试根据⽂中⻤的⾏为和特征,说出当时的⼈对⻤有哪些想象。
答: ⻤在晚上出没、⻤没有重量、⻤渡⽔⽆声、⻤害怕⼈的唾液。
2. “⻤⾔:‘步⾏太迟,可共递相担,如何?’”双⽅交替背着⾛,会⽐各⾃步⾏来
得快,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认为⻤为何会如此要求?
答: ⻤懒得⾛路,想要宋定伯背他。⻤狡诈,要试探宋定伯是否为真⻤。
3. 宋定伯是个怎样的⼈?
答: 宋定伯胆⼤不怕⻤,机智有智谋。
4. ⽂章结尾为何要以⽯崇之名再说⼀次定伯卖⻤,得钱⼀千五百?
答: 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5. ⾯对⻤的怀疑,宋定伯怎么化解危机?
答: 他谎称⾃⼰刚死,不熟悉⻤的⽣活⽅式。
初⼆上册 pg60 《世说新语》选 作者:刘义庆 体裁:⼩说
原⽂:
《荀巨伯远看友⼈疾》
荀巨伯远看友⼈疾,值胡贼攻郡。友⼈语巨伯⽈:“吾今死矣,⼦可去。”巨伯⽈:
“远来相视,⼦令吾去,败义以求⽣,岂荀巨伯所⾏邪?”
贼既⾄,谓巨伯⽈:“⼤军⾄,⼀郡尽空,汝何男⼦,⽽敢独⽌?“巨伯⽈:“友⼈有
疾,不忍委之,宁以我⾝代友⼈命。”贼相谓⽈:“我辈⽆义之⼈,⽽⼊有义之国。”遂班
军⽽还,⼀郡并获全。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地有⽚⾦。管挥锄与⽡⽯不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吾
友也。”
翻译:
《荀巨伯远看友⼈疾》
荀巨伯远道来探望⽣病的朋友,遇到胡贼进攻郡城。朋友告诉巨伯说:“我现在就要
死了,您可以离开了。”巨伯说:“⽼远来探望您,您要我离开,损害道义来求取⽣存,难
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贼兵已经来到,对巨伯说:“我们⼤军⼀到,整个郡城的⼈都跑光了,你是什么⼈,
敢独⾃留下?”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病,不忍⼼舍弃他,宁愿⽤我的性命来换取友⼈的性
命。”贼兵相互谈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侵了有道义的城⾢。”于是退兵回去
了,整个郡城得以保全。
《管宁割席》
管宁和华歆⼀起给菜地锄草,看到地上有⽚⾦⼦。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
样,华歆却捡起来⼜扔了。
两⼈⼜曾⼀起同坐草席上读书,有⾼官乘华丽的⻋⼦经过⻔前。管宁照旧读书,华歆
放下书出去观望。管宁把席⼦割开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问答题:
1. 荀巨伯如何回答朋友和贼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品德?
答: 回答朋友:损害道义来求取⽣存,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回答贼兵:朋友有病,不忍⼼抛下他,宁愿⽤我性命来换取友⼈的性命。
品德:荀巨伯有爱护朋友,为朋友牺牲,舍⽣取义的品德。
2. 胡贼说:“我辈⽆义之⼈,⽽⼈有义之国。“其中的”⽆义“和”有义“各指什么?
答: ⽆义:胡贼⼊侵攻打他国城⾢,使⽼百姓受苦。
有义:荀巨伯不顾安危,宁愿⽤⾃⼰的性命来换取友⼈的性命。
3. 管宁不满华歆的⾏为,就割席和他绝交,你赞同管宁的做法吗?试说出原因。
答: 赞同。管宁发现⾃⼰和华歆不是志同道合者,因此果断地绝交,这是对的。
4. 假如你是华歆,当管宁跟你割席绝交时,你会如何向他解释?
答: 朋友,别误会。我会拾起⾦⼦,是因为它妨碍了锄地,把它丢弃,表示我并不是贪
恋财物之⼈。⾄于放下书本去观望⻋⼦,也纯粹是好奇,并⾮羡慕之情。
5. 《管宁割席》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个成语“割席断交”,意思是割开席⼦分别坐,
多⽐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绝交。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出管宁是个怎样的⼈
呢?
答: 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爱憎分明。
初⼆下册 pg50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体裁:铭
原⽂:
⼭不在⾼,有仙则名。⽔不在深,有⻰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帘⻘。谈笑有鸿儒,往来⽆⽩丁。可以调素琴,阅⾦经。⽆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
翻译:
⼭不在于⾼,有了神仙就会有名⽓。⽔不在于深,有了⻰就会有灵⽓。这是简陋的房⼦,
只是我品德⾼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到台阶上,草⾊清楚映⼊窗帘⾥。到这⾥
谈笑的都是学问渊博的读书⼈,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可以弹奏不加雕饰的琴,阅读
佛经。没有各种乐器奏乐的声⾳扰乱⽿朵,没有官府的公⽂使⾝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
草庐,⻄蜀有扬⼦云的屋舍。孔⼦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问答题: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著名) (2)惟吾德馨 (品德⾼尚)
(3)可以调素琴 (调弄) (4)吾案牍之劳形 (官府的公⽂)
2. ⽤原⽂语句回答问题。
(1) 表现陋室主⼈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答: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2)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作者是从哪⼏个⽅⾯描写陋室的?
答: 从居室环境,交往⼈物,⽇常⽣活三个⽅⾯进⾏描写。
4. ⽂中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陋还是不陋呢?
答: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品德⾼尚,所以这⼩屋就不显得简陋
了。
5. 这篇⽂章所要表达的中⼼思想是
A 作者保持⾼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活情趣。
B 奉劝世⼈保持⾼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活情趣。
C 作者希望⾃⼰像诸葛亮,杨⼦云那样居住简陋,以便受到世⼈的景仰。
D 世⼈应以诸葛亮,杨⼦云为榜样,不追求⾼雅的居室,才能受⼈景仰。
答: (A)
初⼆下册 pg56 《邹忌讽⻬王纳谏》 作者:佚名 体裁:记叙⽂
原⽂:
邹忌修⼋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冠,窥镜,谓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国之美丽者也。忌不⾃信,⽽
复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妾⽈:“徐公何能及君也?”旦⽇,客从外来,与坐谈,问
之客⽈:“吾与徐公孰美?”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徐公来,孰视之,⾃以为不
如;窥镜⽽⾃视,⼜弗如远甚。暮寝⽽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朝⻅威王,⽈:“⾂诚知不如徐公美。⾂之妻私⾂,⾂之妾畏⾂,⾂之客欲
有求于⾂,皆以美于徐公。今⻬地⽅千⾥,百⼆⼗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善。”乃下令:“群⾂吏⺠能⾯刺寡⼈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之⽿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进谏,⻔庭若市;数⽉之
后,时时⽽间进;期年之后,虽欲⾔,⽆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尺多,⽽且容貌光艳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帽,从镜中观察⾃
⼰,然后对他的妻⼦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谁更美丽呢?”他的妻⼦说:“您美极
了,徐公怎么能⽐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国的美男⼦。邹忌不相信⾃⼰会⽐徐公
美丽,于是⼜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相⽐,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得上您
呢?”第⼆天,有客⼈从外⾯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客⼈道:“我和徐公相⽐,谁
更美丽?”客⼈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过了⼀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
端详他,⾃⼰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看着⾃⼰,更觉得远远⽐不上⼈家。晚上,他
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
客⼈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威王,说:“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偏爱
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徐公美丽。如今的⻬国,⼟地
⽅圆千⾥,有⼀百⼆⼗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边的近⾂,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廷中的
⼤⾂没有不惧怕⼤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王受蒙蔽就
更严重了。”
⻬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道命令:“所有的⼤⾂,官吏,百姓,能够当⾯
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集聚的公
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中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下达,所有⼤
⾂都来进⾔规劝,宫⻔庭院就像集市⼀样喧闹。⼏个⽉以后,有时偶尔还有⼈进谏。⼀年
以后,即使想进⾔,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国朝⻅(⻬王)。这就是⼈们所说的在朝
廷上战胜了敌国。
问答题:
1. 为何妻,妾,客都说邹忌⽐徐公美?
答: 妻⼦偏爱他,妾畏惧他,客⼈有求于他。
2. 邹忌“窥镜”说明了什么?
答: “窥”有观察的意思,流露出邹忌⾃觉其美,⾃我欣赏的⼼态。
3. ⻬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这样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答: 他考虑到进谏者的胆识,采⽤的进谏管道的不同,所以设⽴了三种奖赏,⾜⻅他有
改正的决⼼。
4. 试解释“战胜于朝”的意思。
答: 不需⼀兵⼀卒在朝廷上,就能战胜敌国,使他们主动来朝⻅。
5. 邹忌讽⻬王纳谏这个故事中,你⽐较欣赏邹忌,还是⻬王?为什么?
答: 我⽐较欣赏⻬王,因为他很开朗,有度量,做事⼜很果断。
我⽐较欣赏邹忌,因为他善于反思,实事求是,关⼼国事⼜有远⻅。
初三上册 pg52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体裁:说
原⽂: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上、地上各种草⽊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唐朝以
来,世⼈⾮常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洗
涤,⽽不显得妖艳,茎内通外直,不⽣藤蔓,不⻓旁枝;⾹⽓远播,更加使⼈感到清雅;
笔直洁净地⽴在⽔中,只可从远处观望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唉!对菊花
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莲的喜爱,像我⼀样的还有什么⼈呢?对于牡丹的喜
爱,那应该就很多⼈了!
问答题: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a)中通外直 (挺⽴的样⼦) b)不可亵玩焉 (随意玩弄)
2.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
品格?
答: 庄重⽽⾼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 ⽂章前后三次⽤菊和牡丹衬托莲花,各有什么不同?
答: 第⼀次衬托表现作者的喜爱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第⼆次衬托出莲的象征意义;第三
次衬托出极少有⼈与作者的喜欢相同。
4. 试将下列句⼦译为⽩话⽂: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答: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洗涤⽽显得不
妖艳。
b)⽔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 ⽔上,地上各种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5. 《爱莲说》的中⼼思想是什么?
答: 莲花象征着⾼洁的品德和君⼦⻛范。⽂章通过对⽐菊花、牡丹与莲花,强调莲花从
污泥中⽣⻓却保持纯洁、不染的特质,体现了君⼦应有的⾼尚品质。作者对莲花的
喜爱反映了他对⾼洁品德的推崇。
初三上册 Pg96 《伤仲永》 作者:王安⽯ 体裁:议论⽂
原⽂:
⾦溪⺠⽅仲永,世⾪耕。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其诗以养⽗⺟、收族为意,传⼀乡秀才观之。⾃是指物作
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利其然也,⽇
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还家,于舅家⻅之,⼗⼆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矣。”
王⼦⽈: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卒之为众⼈,则其受
于⼈者不⾄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且为众⼈;今夫不受之天,固众
⼈,⼜不受之⼈,得为众⼈⽽已耶?
翻译:
⾦溪县平⺠⽅仲永,祖先世世代代从事耕作。仲永⻓到五岁时,还不曾⻅过书写⼯
具,有⼀天忽然哭着要讨这些东⻄。他的⽗亲对此感到惊讶,就向邻居借来给他。他⽴即
写下四句诗,并且题上⾃⼰的名字。他这⾸诗以赡养⽗⺟、团结宗族为宗旨,⽗亲传送给
全乡的读书⼈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都能⽴刻完成,⽽且诗中的⽂采和义理都有
值得欣赏的地⽅。同乡对此都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亲,有的⼈花钱
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的⽗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没有让他
学习。
我听过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回到家乡,在舅舅家⻅到⽅仲永,他已
经⼗⼆三岁了。叫他作诗,写出来的作品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过了七年,从扬州
回来,再到舅舅家去问起⽅仲永的情况。他说:“⽅仲永的天赋已经消失,和普通⼈⼀样
了。”
王安⽯说:仲永通达聪慧,是天赋。他的天赋胜过有才能的⼈很多。最终他成为⼀个
普通⼈,是他后天教育有所⽋缺啊。像他这样有天赋,这样有才能的⼈,没有接受后天教
育,尚且变为普通⼈;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本来就平凡的⼈,⼜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
成为普通⼈都不能吧。
问答题:
1. 厘清⽂章脉络,概述⽅仲永才情变化的⼏个阶段。
答: ⽂中⽅仲永的才情变化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五岁开始,天资过⼈,指定事物让
他写诗,就能⽴刻完成,才情出众;⼗⼆三岁时,作诗表现已⼤不如前;到了⼆⼗
岁左右,就才情消失,和普通⼈⼀样了。
2. 本⽂论述了什么道理?试简述作者的看法。
答: 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后天教育,即使天赋再好,也会变成普通⼈;
⽽平庸的⼈若不学习,就连普通⼈都不如了。说明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个⼈
的成⻓和成才,⼗分重要。
3. ⽅仲永五岁时,做了什么令⼈啧啧称奇的事?
答:⽅仲永五岁时,有⼀天突然哭着要书写的⼯具。给他后,他⻢上写了四句诗,这件事
令⼈啧啧称奇。
4. ⽅仲永是⼀个天才,为什么作者却对他感到惋惜和哀伤呢?
答: ⽅仲永虽是天才,但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个普通⼈,作者因此对他
感到惋惜和哀伤。
5. 以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请写出其所指代的⼈或物。
(1)忽啼求之
答:书写⼯具
(2)或以钱币乞之
答:⽅仲永写的诗
(3)于舅家⻅之
答:⽅仲永
初三上册 Pg112 《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 体裁:记叙⽂
原⽂:
陈康肃公尧咨公善射,当世⽆双 ,公亦以此⾃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
睨之,久⽽不去,⻅其发⽮⼗中⼋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他,但⼿熟尔。”康肃忿然⽈:
“尔安敢轻吾射!”翁⽈:“以我酌油知之。”乃取⼀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徐以杓酌油
沥之,⾃钱孔⼊⽽钱不湿。因⽈:“我亦⽆他,惟⼿熟尔。”康肃笑⽽遣之。
此与庄⽣所谓解⽜斫轮者何异。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射箭,当时没有其他⼈可以⽐得上,他也常凭着这个本领⽽⾃夸。曾经
有⼀次,他在园⼦⾥射箭,有个卖油的⽼⼈放下担⼦,站在那⾥斜眼看着他,很久都没离
开。⽼⼈⻅陈尧咨射⼗箭中了⼋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也很精湛吗?”⽼⼈说:“没什么特
别的,只不过是⼿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个葫芦放在地上,把⼀枚铜
钱盖在葫芦⼝上,慢慢地⽤油杓舀油注⼊葫芦⾥,油从钱孔注⼊⽽钱却没有湿。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了。”
这与庄⼦所讲的庖丁解⽜、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问答题:
1. 卖油翁怎样评价陈尧咨的箭术?他凭什么能这样说?
答: 卖油翁认为陈尧咨的箭术没什么特别,只不过是“熟能⽣巧”。他是凭⾃⼰酌油的经
验知道这个道理的。
2. ⽂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陈尧咨和卖油翁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章主要写陈尧咨善射和卖油翁⾃钱孔酌酒这两件事。
陈尧咨:⾃命不凡、骄横⽆礼、但也能⾃我反省,愿意服输。
卖油翁:沉着稳重、⾃信、不卑不亢。
3. 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答: 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开始时是⽓愤,责备卖油翁轻视⾃⼰;后来看到卖油翁
精湛的酌油技术后,他意识到⾃⼰的不⾜,于是⼼悦城地笑着打发了卖油翁。
4. “康肃笑⽽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答: 对卖油翁这有的⾼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前⽆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的不⾜,以及
对之前⾃⼰太过⾃傲的⾃嘲。
5. “有卖油翁释担⽽⽴,睨之,久⽽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 吗?
为什么?
答: 不⾏。“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
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初三下册 pg2 《世说新语》选 作者:刘义庆 体裁:⼩说
原⽂:
《孔⽂举应对》
孔⽂举年⼗岁,随⽗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校尉;诣⻔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举⾄⻔,谓吏⽈:“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君与仆有
何亲?”对⽈:“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夫陈韪后⾄,⼈以其语语之,韪⽈:“⼩时了了,⼤未必佳。”⽂举
⽈:“想君⼩时,必当了了。”韪⼤踧踖。
《锺家兄弟巧应答》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三,魏⽂帝闻之,语其⽗钟繇⽈:“可令⼆⼦来。”于是
敕⻅。毓⾯有汗,帝⽈:“卿⾯何以汗?”毓对⽈:“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
以不汗?”对⽈:“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翻译:
《孔⽂举应对》
孔⽂举⼗岁时,跟着⽗亲到了洛阳。那时候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校尉;到李
府拜访的都必须是才智出众、名声⾼洁者以及表亲亲属才让通报。孔⽂举来到李府,对仆
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请⼊就坐。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
系呢?”孔⽂举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与您世世代
代相互友好往来。”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夫陈韪晚⼀些
到,有⼈把孔⽂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时候聪明,⻓⼤了不⼀定好。”孔⽂举回应
说:“想您⼩时候⼀定很聪明。”陈韪听了显得局促不安。
《锺家兄弟巧应答》
锺毓和锺会两兄弟,从⼩就有美好的声誉,⼗三岁的时候,魏⽂帝听说了他们的名
声,便告诉他们的⽗亲锺繇说:" 可以叫你的两个⼉⼦来⻅我。" 于是诏令他们朝⻅⽂
帝。朝⻅时,锺毓脸上冒汗,魏⽂帝问:" 你脸上为什么冒汗呢?" 锺毓回答说:"由于恐
惧慌张,所以汗⽔像汁液⼀样流出。” 魏⽂帝⼜问锺会:" 你为什么不冒汗呢?" 锺会回
答说:" 由于恐惧颤抖,所以汗⽔不敢流出来。"
问答题:
1. 为什么李元礼和宾客会对孔⽂举的⾔论感到惊奇?
答: 因为他们⻅这孩⼦年纪⼩⼩,竟能如此⼝⻮伶俐,从容不迫,将孔⼦与⽼⼦⼆⼈之
间的师⽣关系延伸到⾃⼰与李元礼的关系上,因此⽆不感到惊奇。
2. 陈韪说的话是赞扬还是讥讽孔⽂举?
答: 表⾯上看似赞扬孔⽂举,实际上是暗讽孔⽂举⼩时虽聪明,⻓⼤后就不⼀定有成
就。
3. 孔⽂举如何回答陈韪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答: 孔⽂举说:“想君⼩时必当了了。”⾔外之意是指陈韪⼤了并不佳。
4. ⾯对魏⽂帝的提问,兄弟俩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假话?何以⻅得?
答: 因紧张恐惧⽽出汗是合理的,所以锺毓说的是真话;因紧张发抖⽽不敢流汗并不合
理,所以锺会说的是假话。
5. 试从兄弟⼆⼈的回答中,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答: 锺毓敦厚⽼实,锺会胆⼤机灵。
初三下册 pg10 《晏⼦使楚》 作者: 佚名 体裁:记叙⽂
原⽂:
(⼀)
晏⼦使楚。楚⼈以晏⼦短,为⼩⻔于⼤⻔之侧⽽延晏⼦。晏⼦不⼊,⽈:“使狗国者
从狗⻔⼊,今⾂使楚,不当从此⻔⼊。”傧者更道,从⼤⻔⼊。
⻅楚王。王⽈:“⻬⽆⼈耶?使⼦为使。”晏⼦对⽈:“⻬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
挥汗成⾬,⽐肩继踵⽽在,何为⽆⼈?”王⽈:“然则何为使⼦?”晏⼦对⽈:“⻬命使,各
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晏⼦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婴,⻬之习辞者也。今⽅来,吾欲辱之,何
以也?”左右对⽈:“为其来也,⾂请缚⼀⼈,过王⽽⾏,王⽈:‘何为者也?’对⽈:‘⻬⼈
也。’王⽈:‘何坐?’⽈:‘坐盗。’”
晏⼦⾄,楚王赐晏⼦酒,酒酣,吏⼆缚⼀⼈诣王。王⽈:“缚者曷为者也?”对⽈:
“⻬⼈也,坐盗。”王视晏⼦⽈:“⻬⼈固善盗乎?”晏⼦避席对⽈:“婴闻之,橘⽣淮南则为
橘,⽣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异也。今⺠⽣⻓于⻬不
盗,⼊楚则盗,得⽆楚之⽔⼟使⺠善盗耶?”王笑⽈:“ 圣⼈⾮所与熙也,寡⼈反取病
焉。”
翻译:
(⼀)
晏⼦出使到楚国。楚⼈因为晏⼦⾝材矮⼩,在⼤⻔的旁边开⼀个⼩⻔请晏⼦进去。
晏⼦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从狗⻔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
⻔进去。”迎接宾客的⼈带晏⼦改从⼤⻔进去。
晏⼦拜⻅楚王。楚王说:“⻬国没有⼈可派吗?竟派您做使⾂。”晏⼦回答说:“⻬国
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家,⼈们⼀起张开袖⼦,就能遮天;挥洒汗⽔,就是下⾬;街
上⾏⼈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国没有⼈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
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回答说:“⻬国派遣使⾂,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
的⼈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
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
晏⼦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边的⼤⾂说:“晏婴是⻬国的⼀个能⾔
善辩的⼈,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什么办法呢?”侍⾂回答说:“在他来的时
候,⼤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个⼈从⼤王⾯前⾛过。⼤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
说:‘他是⻬国⼈。’⼤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喝酒,喝酒喝得正⾼兴的时候,两名⼩官员绑着⼀个⼈
到楚王⾯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是做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国⼈,犯了
偷窃罪。”楚王看着晏⼦问道:“⻬国⼈本来就善于偷东⻄的吗?”晏⼦离开座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件事:橘树⽣⻓在淮河以南的地⽅就是橘树,⽣⻓在淮河以北的地⽅就是
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地⽅不
相同啊。⽼百姓⽣⻓在⻬国不偷东⻄,到了楚国就偷东⻄,莫⾮楚国的⽔⼟使百姓善于偷
东⻄吗?”楚王笑着说:“圣⼈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讨没趣了。
问答题:
1. 晏⼦使楚的背景是什么?
答: 晏⼦使楚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国和楚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国国君为了改善与楚国
的关系,派遣晏⼦作为使者前往楚国。
2. 晏⼦在楚国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
答: 晏⼦在楚国受到了冷遇和轻视。楚国国君对他表现出不尊重,甚⾄设法羞辱他。
3. 晏⼦如何应对楚国的冷遇?
答: 晏⼦以其机智和⻛度回应了楚国的冷遇。他⽤智慧和幽默化解了楚国的挑衅,维护
了⻬国的尊严。
4. 在晏⼦使楚的故事中,有哪些经典的对话或智慧的表现?
答: 其中⼀个经典的对话是楚国国君问晏⼦:“你们⻬国的国君⼤吗?”晏⼦回答说:“我
们的国君是伟⼤的,但我们的国家并⾮⼀定要⼤。”这个回答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对
⽐,表现出晏⼦的聪明才智和外交技巧。
5.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
答: 因为忌妒晏⼦善于⾔词
初三下册 pg180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体裁:记叙⽂
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阡陌交通,鸡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发垂髫,并怡然⾃乐。
⻅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
咸来问讯。⾃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余⼈各复延⾄其家,皆出
酒⻝。停数⽇,辞去。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以捕⻥为⽣。有⼀天他沿着溪⽔划船前⾏,忘记⾛了多
远的路。忽然遇到⼀⽚桃花林,在两岸⼏百步的范围内,没有⼀颗杂树,⻘草芬芳鲜艳美
丽,落花繁多⽽纷乱。渔⼈认为这件事⾮常奇怪。⼜往前⾛,想⾛到树林的尽头。
桃花林尽头是溪⽔的源头,就看到⼀座⼭,⼭边有个⼩洞⼝,仿佛透着亮光。渔⼈
舍弃了⼩船,从洞⼝进⼊。起初很狭窄,仅能通过⼀个⼈。⼜⾛了⼏⼗步,开阔明朗起
来。只⻅⼟地平坦⼴阔,房屋排列整⻬,有肥沃的⽥地美丽的池塘桑树⽵林之类。⽥间⼩
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随处可听⻅。那⾥的⼈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的⾐着,全和外
边的⼈⼀样。⽼⼈和⼩孩安适逍遥,⾃得其乐。
他们看到渔⼈,于是⼤吃⼀惊,问他从哪⾥来。渔⼈详尽回答。他们就邀请渔⼈回
家,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村⾥听说来了这么⼀个⼈,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的祖先
因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和同乡⼈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再没有出去
过,于是就和外界的⼈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
魏和晋了。这渔⼈⼀件⼜⼀件地为他们详细地说出所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感叹不已。
其余的⼈⼜各⾃邀请渔⼈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菜招待。停留⼏天之后,渔⼈告辞离去。
桃花园中的⼈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说啊!”
渔⼈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线回去,⼀路上做了标志。到了郡
⾥,到太守那⾥去,报告⾃⼰进⼊桃花园的经过。太守⽴即派⼈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
的标志,竟迷失了⽅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郡有位刘⼦骥先⽣,是个清⾼的隐⼠,听到这件事后,很⾼兴地计划前往寻
找。还没有去成,不久就病逝了。以后就没有探求桃花园的⼈了。
问答题:
1. 渔⼈如何发现桃花源?
答: 渔⼈顺着溪⽔划船,不知划了多远的路程,在迷路的时候突然发现的。
2. 试推测桃花源的村⺠为什么不让渔⼈把桃花源的事告诉外⾯的⼈。渔⼈做到了吗?
何以⻅得?
答: 因为桃花源的村⺠珍惜这样美好的⽣活,不希望外⼈来⼲扰和破坏。渔⼈没有做
到,他离开时处处做了标志,还赶着去告诉太守。
3. 这⽚美丽纯净的世外桃源,除了没有战争,也没有(税务)、(剥削)和(阶级之
分)。设想世外桃源所没有的其中三项事物,填⼊上述句⼦的括号中。
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这看似普通的⼀笔有什么深刻的⽤意?
答: 突出了桃源⼈与世隔绝时间⻓,外界变化⼤。外界却依然是⼀个战乱频繁,⺠不聊
⽣的社会。
5. 渔⼈离开桃花源后,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结果仍然“不复得路”。作者将桃花源
写的若真若幻,似有似⽆,他想传达什么呢?试根据课⽂内容、作者背景等分析
之。
答: 作者想告诉我们,桃花源是虚构的世界,是他的理想社会。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
种⽣活景象是不存在的,也隐含了他⽆⼒改变社会的⽆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