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先秦文学(上古时代——公元前 221 《》
《·周南》7
《·秦风》10
《》12
《·小雅》13
补充知识:上古神话 14
第二课 【先秦文学(上古时代——公元前 221 《》15
《》 15
《》 20
《》22
《》 22
补充知识:《楚辞》23
第三课【秦汉文学(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之 汉乐府 24
精读:上邪 24
泛读:歌 26
文学常识:汉乐府 27
课外阅读:江南 27
补充知识:司马迁与《史记》、司马相如与《凤求凰》28
第四课 【魏晋南北朝文学(220 年——589 《》《观沧海》29
精读:敕勒歌 29
泛读:观沧海 31
文学常识:北朝民歌、曹操 33
课外阅读:木兰辞 34
补充知识:魏晋南北朝文学 35
第五课 【唐代文学(618 年——907 年)】之 唐诗 36
精读:静夜思 36
春夜喜雨 38
泛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40
文学常识:唐代著名诗人 42
课外阅读:虞美人 43
补充知识:《全唐诗》44
第六课 【宋代文学(960 年——1279 年)】之 宋词 45
精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5
泛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7
文学常识:宋词与著名词人 50
课外阅读:清平乐·村居、卜算子·咏梅 51
补充知识:唐宋散文八大家 52
第七课 【元代文学(1271 年——1368 年)】之 元曲 53
精读:[越调]天净沙·秋思 53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55
泛读:[南吕]四块玉·别情 57
文学常识:元曲四大家 58
课外阅读:[双调]蟾宫曲·梦中作、[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59
补充知识:元杂剧 60
第八课 【明代文学(1368 年——1644 年)】之 小说 61
精读:说虎 61
泛读:美猴王 63
《》65
课外阅读:武松打虎 66
补充知识:《水浒传》、《三国演义》67
第九课 【清代文学(1644 年——1911 年)】之 小说 69
精读:为诗一首示子侄 69
泛读:宝黛初见 72
《》74
课外阅读:少年中国说(节选)75
补充知识:《儒林外史》、《聊斋志异》75
第十课 成语——中国古典文学之瑰宝 77
精读:自相矛盾 77
泛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9
文学常识:成语 81
课外阅读:守株待兔、挂羊头卖狗肉 82
补充知识:部分常用的成语 83
附录:中国古典文学之最 84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二、填空。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五、简答题。
第一课
【先秦文学(上古时代——公元前 221 年)】
《》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灼灼其华( ){ }
宜室宜家( ){ }
之子于归( ){ }
有蕡其实( ){ }
道阻且长( ){ }
宛在水中央( ){ }
二、填空。
1《》《 》 )的诗。诗人以( )起兴,为( )唱了一首赞歌。
2《》 )诗。
3《》 《 》 )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 )时期。
4《》《 》《 》《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逃之夭夭,其叶蓁蓁。
{ }
2、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
3、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灼灼其华。
( ),( )。
2、蒹葭苍苍,( )为霜。
( ),( )。
五、简答题。
1《》“宜”这个字,揭示了什么?
第二课
【先秦文学(上古时代——公元前 221 年)】
《》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 ( ){ }
思而不学则殆 ( ){ }
温故而知新 (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知之为知之 ( ){ }
是知也 (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人不知而不愠( ){ }
己所不欲( ){ }
二、填空。
1、孔子,姓( )名( ),春秋时期( )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 ),即(
)。孔子有弟子( )人,其中贤者( )人。
2《》 )经典之一,是中国最早的( )散文集,记录了( )的
言行。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提倡的一种( )方法。只有把( )和(
)结合起来,才能学到( )的知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明了孔子对待( )的态度:要( )不要
( )。
5、“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 )的态度,“不知者不怪”。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
4、(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其不善者( )。
五、简答题。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什么?
2、通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你觉得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第三课
【秦汉文学(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
之 汉乐府
一、 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上邪( ){ }
长命无绝衰( ){ }
长命无绝衰( ){ }
山无陵( ){ }
江水为竭( ){ }
夏雨雪( ){ }
乃敢与君绝( ){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 }
二、填空。
1、乐府是中国古代设置于( )的一个音乐舞台机构。其职责是( )或(
)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2、《》 )、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
3《》 )和( )的修辞手法,体现佳人的美貌。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 }
2、冬雷震震,夏雨雪。
{ }
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 }
4、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上邪!
我欲( ),
( )。
( ),( )为竭,
( )振振( )。
( ),( )!
2、( ),
绝世而独立。
一( )倾人( ),
再( )倾人( )。
宁不知倾( )与倾( ),
( )难再得!
五、简答题。
1《》 5 种不可能的自然现象。
2《》
第四课
【魏晋南北朝文学(220 年——589 年)】
之 北朝民歌、 《观沧海》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天似穹庐( ){ }
笼盖四野( ){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
东临碣石( ){ }
水何澹澹( ){ }
星汉灿烂( ){ }
幸甚至哉( ){ }
二、填空。
1《》《 》 ),抒发了敕勒人热爱( )、热爱( )的豪情,
具有浓郁的( )。
2《》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文学家和诗人。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敕勒川,( )。
天似穹庐,笼盖( )。
天( ),野( ),
( )。
2、( )碣石,( )沧海。
( )澹澹,( )竦峙。
( )丛生,( )丰茂。
( )瑟瑟,( )涌起。
( )之行,若出( )。
( )灿烂,若出( )。
五、简答题。
1《》
2《》
第五课
【唐代文学(618 年——907 年)】
之 唐诗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 ){ }
举头望明月( ){ }
当春乃发生( ){ }
随风潜入夜( ){ }
野径云俱黑( ){ }
晓看红湿处( ){ }
花重锦官城( ){ }
一岁一枯荣( ){ }
远芳侵古道( ){ }
又送王孙去( ){ }
二、填空。
1《》 ),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 )的心理感受。
2《》 ),描绘的是( ),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3《》 )见、( )见、( )到的顺序,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4《》 )。这首诗通过描写古原上的( ),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 )之情。(
),(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5、李白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人称为“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
人,被人称为“ ”。李白和杜甫合称为“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 ),( )。
( ), ( )。
2《》
( ), ( )。
( )潜入夜,润物( )。
3《》
离离( ),( )。
( ), ( )。
五、简答题。
1《》“好雨”?
2、请找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唐诗,读一读,抄写在下面。
第六课
【宋代文学(960 年——1279 年)】
之 宋词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昨夜雨疏风骤( ){ }
浓睡不消残酒( ){ }
把酒问青天( ){ }
高处不胜寒( ){ }
何似在人间( ){ }
千里共婵娟( ){ }
二、填空。
1《 》 ),她有 “ ”之称。这阙词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充分体现了
作者对( )、对( )的热爱。
2、“绿肥红瘦”中,“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不是“胖”的意思,而是
指叶子( ),“瘦”不是“瘦弱”的意思,而是指花朵( )。
3《 》 ),世称( )。这阙词表达了他对( )的思念。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3、何事长向别时圆。
{ }
4、此事古难全。
{ }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
昨夜( ),( )不消残酒。
( )卷帘人,海棠是否( )。
知否,知否?应是( )。
2《 》
( ),把酒( )。
( )天上宫阙,今夕是(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
人有( ),月有( ),
此事古难全。
但愿( ),千里( )。
五、简答题。
1、这两阙词中出现的几个词语,成为“成语”,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使用。你知道是哪几个吗?请写在下面。
2、请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七课
【元代文学(1271 年——1368 年)】
之 元曲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枯藤老树昏鸦( ){ }
枯藤老树昏鸦( ){ }
小桥流水人家( ){ }
断肠人在天涯( ){ }
断肠人在天涯( ){ }
峰峦如聚 ( ){ }
山河表里潼关路( ){ }
望西都,意踌躇( ){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
一点相思几时绝( ){ }
二、填空。
1《 》 )。( )这一句是整首曲的“点睛之笔”,表现了漂泊天涯的(
)浓浓的( )。
2《 》 ), “怀古”的意思是( )。这首曲是元曲中( )、( )完
美结合的名作。
3、“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 )、( )、( )
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桥流水人家。
{ }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
5、凭栏袖拂杨花雪。
{ }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
枯藤( )昏鸦,( ),
古道( )瘦马。
( ), 断肠人在( )。
2《 》
峰峦如聚,波涛如( ),( )潼关路。
望( ),意踌躇,宫阙万千都( )。
( ),百姓苦;( ),百姓苦!
五、简答题。
1《 》 10 中自然景物,请列举在下面。
2《 》
第八课
【明代文学(1368 年——1644 年)】
之 小说
一、 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于人不啻倍也( ){ }
又倍其力焉 ( ){ }
则人之食于虎也( ){ }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 }
而智之用百( ){ }
何足怪哉( ){ }
五官俱备( ){ }
觅树果 ( ){ }
二、填空。
1《》 )。这篇短文借说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总结经验教训,
说明不懂得运用( ),不会凭借( ),只凭( )一味盲干,就会招致失败。
2《》《 》 )。故事中的石猴是( )了的艺术形象,因此既有(
),又有( ),二者结合得非常完美。
3《》 )章回体( )小说,是( )性和( )性都很强的一部作品。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 }
2、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 }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 }
4、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 }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虎用( ),人用( );虎自用其( ),而人用( )。故( )之用一,而(
)之用百;( )之用各一,而( )之用百。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草木,( )涧泉,( )山花,( )树果;与狼虫
为( ),虎豹为( ),獐鹿为( ),猕猿为( );夜宿石崖之( ),朝游峰洞之( )。
五、简答题。
1《》“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告诉了读者一个什么道理?
2《》
第九课
【清代文学(1644 年——1911 年)】
之 小说
一、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
蜀之鄙有二僧 ( ){ }
吾欲之南海,何如( ){ }
吾欲之南海,何如( ){ }
子何恃而往( ){ }
越明年 ( ){ }
富者有惭色( ){ }
可恃而不可恃也( ){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力学不倦 ( ){ }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 }
二、填空。
1《》 )。这篇短文着重论述( )的道理,指出( )并不是学业有否成就
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主观( ),才能有所成就。
2《》《 》 )。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 )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 )之集大成者。以它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被称作“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
3、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
4、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人之为学难易乎?学之,则( );不学,则( )。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 ),其一(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曰:“吾一( )一( )足矣。”
3、人之立志,( )蜀鄙之僧哉? 是故( )与( ),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 )
与( )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五、简答题。
1《》
2《》
第十课
成语——中国古典文学之瑰宝
一、 写出下划线字的读音,并用现代汉语解释它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
誉之曰( ){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
其人弗能应也( ){ }
马无故亡而入胡( ){ }
居数月( ){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
二、填空。
1《》“”
《》 ),选自《 》。这个成语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 ),后又用以比喻
人的语言和行动前后抵触、不相( )。
2《》 )。它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故事,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 )和( )是可以(
)的。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
3、此何遽不为福乎?
{ }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或曰:“以子之( ),陷子之( ),何如?”
2、近塞上之人有( )者,马无故亡而入( )。人皆(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为( )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 )乎?”
3、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 )而战。近塞之人,死者( )。此独以跛之故,父
子( )。
五、简答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