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7 views10 pages

《大圆满前行》讲解第78课

Uploaded by

top53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7 views10 pages

《大圆满前行》讲解第78课

Uploaded by

top53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0

第七十八节课

思考题
307《》
308、上师在弘法利生时,作为弟子,应当如何随喜、承事、供养?这样
会有什么功德?
309、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有何关键窍诀?以此类推,你还能想到
什么?
310、如果自己不修,只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上师身上,这样做对吗?在
中阴时,怎样才能得到上师的救度?你准备以后如何串习?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若想得到这些功德,学习佛法、尤其是修行很重要。现在许多人认为
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但大乘的界限要以有没有菩提心来分。你们虽然经常听
受菩提心的法要,我也经常传讲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但自己到底有没有这
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若你只是名相上的大乘修行人,则没什么
可傲慢的。如果你连显宗的大乘菩提心都没有,就自诩为密宗的瑜伽士、无
上大圆满的修行者,那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1
前段时间,很多人问我:“加行不修可不可以?”我说:“也可以。
众生各自的业力都不相同,自己不想解脱、只想造业的话,我也没有办法。
昔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琉璃王灭掉了整个释迦族,佛陀都无力阻挡,所以
众生业力成熟时,我肯定也无力回天。”对我而言,不敢要求你们每个人都
必须修加行,但总的来讲,还是特别希望大家能循序渐进,次第性地契入佛
法,这样至少不会毁坏你的善根。
《》《》《》 82 岁时,在接近圆寂的前几天,也仍会每天早晨修法之
后读上几页。这些印度、藏地最伟大的祖师1《》
《》《》
今天有人打电话问我:“某某上师的传承是只要交些钱就不用修加行,
可以直接得到大圆满的教授,据说这与某个公认的高僧大德意趣相合。我这
样可不可以?”我说:“可以,你怎么样都可以,只要能得到法就可以。”说
是这样说,因为我没有权力制止别人。但实际上,像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
者、麦彭仁波切等前辈大德,都对加行非常重视,一生中修了不止一次两次 ,
我们这些人能不能用钱来换?大家应该心里有数。
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文凭和证书,通过钱就可以摆平。原来我认识一个
比利时人,他在中国读医学博士时,只要把钱先交了,四年中参加四次考试 ,
就能拿到证书了。对他而言,考试不太重要,钱最重要,没钱就拿不到证书 ;
有了钱的话,考试不及格也照样毕业。那么,如今能不能也用钱替代加行呢 ?
我不敢说,但确实有点怀疑。若真能这样,那当然很随喜,只要你有钱,就
不难得受无上密法了。但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并没有发现这一点——
或许不用发现也可以吧,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很多东西只要有钱就垂手可得
了。不过假如你现在不重视加行,就算修了无上大圆满,再过几十年,烦恼
也仍会纷至沓来。
顶果钦哲仁波切有一个弟子,如今在西方国家很出名。1999 年
6 《》 “我一辈子最重视的,就是这部法。我领受它的口传和法教,可能超
过三十次了。光是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那儿,就超过十次,其中五次是我亲自
1
宁玛巴的贝诺法王、法王如意宝、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都是 20 世纪末印藏特别伟大的祖师。
2
请求的,其他几次是给别人传这个法时,恰巧我也在场。还有,我在敦珠法
王面前听过三次左右,从其他上师那里也得过这个法。如果三十年后我还活
着,我还会再这么做。”
看了这段文字,我当时就想:一个人若能真正把自己的心,与《前
》《》
《前







所》要
行《前















有》的
行 《前












讲》这
行《大



西






























个》一



圆。



















《》“”《》
《》
《》 1999 年传过一次,当时有个别汉族的法师和居士,发愿从此把法本
一直带在身上,每天都读一些,至今始终没有忘。当然,这需要长久的信心
和耐心,有些人两三天倒可以做,比如今天我讲了以后,让大家发愿的话,
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举手,但再过三四个月放假了,有些人可能就忘了。所
以,发誓容易实行难,这确实是不少人的通病。
《》《》“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暗室
中虽有珍宝,但没有灯就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同样,佛法中虽讲了很多
殊胜道理,但若没有上师以窍诀揭示,纵然你世间智慧再超群,也不一定能
通达其中深意。所以,我们务必要好好依止上师,懂得因果取舍之理,懂得
之后再身体力行,这才是修行人的根本。

下面紧接着讲:
上师在行持菩萨行的过程中,会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比如传法、印
经书属于智慧资粮,建造三宝所依的殿堂、放生、行善属于福德资粮。这个
时候,如果自己也加入其中,哪怕只供养微薄的资具财物,或者身语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为上师的事业打电话、发信息) ,甚至发起没有嫉妒的随喜
心,那么,上师以菩提心摄持所得的功德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这一段话,记得我在《关于重修学院尼众大经堂的信》中也引用过。
去年修尼众大经堂时,个别信士一直要求提供账号,并让我写个简单情况。
资金方面我虽然应该没有困难,但建经堂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么多僧众每天
3
都在里面讲经说法、闻思修行,若能让大家与此结缘,必定能种下殊胜的善
根,于是我就写了一封公开信。这么大的经堂,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建起来的 ,
现在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道友们身口意各方面的发心,没有任何违缘,已
全部圆满竣工了,这是非常值得随喜的事!
不仅仅是这个经堂,其实无论是哪位上师,所做的任何善法,共同做
的也好、个人做的也罢,只要对弘法利生有利,能令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
解脱利益,我们都应遣除嫉妒心、傲慢心、自私自利心,尽心尽力地随喜。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修经堂、建佛塔、放生等功德时,也常要求我们有能力就
帮忙;没有能力的话,哪怕从内心产生一刹那欢喜心,这种功德乃至上师的
善根没有用尽之前,它也不会用尽。
下面就讲个比喻:从前,有两个藏族人一起前往拉萨。一个人除了少
量的豆粉外,没有其他口粮。他比较聪明,将豆粉跟另一个人的一大口袋糌
粑混在一起。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该用完了吧,
我们去看看。”结果发现豆粉仍然没用完。这样看了好几次,豆粉都一直没
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了。
同样,不论别人做什么善事,自己若仅仅通过少许财物或身语劳作等
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这比较占便宜啊,假如上师花了很多
钱做一件事,你在没有吝啬的情况下交几毛钱,这样一来,上师所造的善根
没有耗尽前,你的善根也不会穷尽。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大海没有干涸
之前,这一滴水也不可能干。所以,今后高僧大德做弘法利生的大事时,我
们也应当稍微参与一下,然后再将此善根如理如法地作回向。
其实回向很重要,看过《百业经》、《 贤愚经》 《、 缘经》
百 人都清楚,

倘若你做了一件善事,如供养、礼拜、转绕,完了以后要马上发愿回向。发
愿和回向不太相同,所谓的回向,指造了善业后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发愿
的话,则不一定是善业已经造下了,但可以提前心里一直想:“但愿我怎样
怎样……”所以回向中也可以带有发愿。
《》“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
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4
以前噶当派有个霞叶瓦格西,是金厄瓦的弟子,他平时唯一承事上师,
上师说什么,他一刹那也不会推迟,马上就去做。如果他正在写字,还差一
个笔画就写完了,但如果这时候上师叫他,他不会等写完了这一笔再去,而
是马上扔掉笔就跑去了;如果是正在修曼茶时上师叫他,他会马上扔掉曼茶
盘跑到上师面前。他就是这样用心服侍上师的。有一天他给上师打扫卫生,
把垃圾包在衣襟中准备倒在外面。当下楼梯到第三个台阶时,突然入于一种
禅定,在清净境界中面见了好多佛菩萨,从此之后成为大成就者。
还有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是有一次承事生病的根本上师扎巴江村,
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饮食睡眠。以此恭敬承事上师的缘起,他清净了深重的
罪障,并亲见了文殊菩萨的尊颜,成为藏地著名的三大文殊2之一。
《》《》
当然,承事上师也要顾及上师的感受。现在不少上师有很多很多弟子,
上师若到大城市里去,这个弟子也要请客,那个弟子也要请客,弟子与弟子
之间争得不可开交。听说以前有位老上师刚刚下飞机,就被两派的弟子争抢
拉扯,差点当即示现了圆寂。最后势力比较雄厚的一派,把上师强迫地塞进
车里,然后呼啸而去。还有些弟子天天跑到上师屋里,为了争夺打扫权而互
相吵架;或者非要把自己手里的饮食供养上师,其他道友的统统拒绝……
其实这没有必要。你真想为上师做事的话,不一定非要上师看见。有
些弟子在上师看见时就扫个地、提个水,看不见时就呼呼大睡,这不一定会
令上师欢喜。其实对上师最好的承事、最好的供养,就是直接或间接弘扬佛
法、利益众生,以及自己闻思修行。对真正有菩提心的上师而言,生活上并
不会那么欠缺,不一定非要你去财物供养。上师最喜欢的就是你好好修行,
或者做对众生、对佛法有利的事,尤其是帮助一些可怜众生,那么十方世界
中具法相的善知识都会欢喜。

要知道,皈依上师为最究竟的皈依处,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再
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了。尤其是上师灌顶或讲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
2
藏地三大文殊: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
5
大悲、智慧、加持会一同融入他,此时,上师的本体跟诸佛无二无别。《事师
》“ 《” 》“上师在讲经和灌顶时,是大成就者就不用说了,但即使不是大成
就者,只是一个凡夫人,十方诸佛的加持也会融入他,与他无二无别。待传
法灌顶完毕后,诸佛菩萨才返回各自刹土。”所以,此时若对上师诽谤、生
恶念、起邪见,过失会相当大;此时以信心、欢喜心供养上师一口食物,也
比其他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的福德大。
当然,上师在传法时,供养很多食物的话,上师不一定用得上。真正
的供养应该像那天所讲,是利益众生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
以及为上师发心供养,这个才特别重要。倘若上师身边有很多具智慧、有经
验、人格稳重的人发心,那么上师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展开。其实上师住世
的目的就是弘法利生,除此以外,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不像世间人一
样,认为买个房子、买个轿车,有个家庭,房子装修好,有稳定的工作,经
常出去旅游,有条件就出国逛一逛……这些才是人生目标。作为一个真正
的善知识,根本不把这当成一回事,在他的眼中、心中,最重要的就是看众
生沉溺在轮回苦海中,哪怕能把一个救出来,自己活在这个世间也有了意义。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要尽力帮助上师的事业,以此作为法供养。在这
个过程中,即使上师没有看到你的付出,不能天天安慰你,但只要为上师的
事业出了一分力,自己就问心无愧了。所以,华智仁波切这里讲供养食物的
福德大,但我觉得,供养食物不一定很重要,关键要看上师真正需要的是什
么。
此外,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时,若能认识到形象虽显现为本尊,
但本体除了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你心。像格鲁派
《》
就像马尔巴观修生起次第时,有一次见上师那若巴周围显现出喜金刚
的所有坛城。上师问:“你是先向上师顶礼,还是先向本尊顶礼?”马尔巴心
想:“上师天天跟我在一起,而本尊好不容易今天才见到,所以顶礼本尊比
较重要。”于是他鼓足勇气说:“我先顶礼本尊。”结果话音刚落,所有本尊
坛城全部化为一道光,融入上师那若巴的心间。那若巴尊者告诉他:“上师
6
未曾出现前,连佛名字亦未闻,所有千劫诸佛陀,皆依上师而出现。”这时
马尔巴才认识到上师跟本尊无二无别。
所以,大家修生起次第时,无论修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都应将本尊
与上师观为一体。同样,若想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
信心、恭敬心。圆满次第一般分为有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有相圆满
次第是风脉明点的修法,无相圆满次第则是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智慧全部融入
自己,这是最了义的本尊修法。倘若你对上师有虔诚的信心,同时再加上上
师的加持,自相续定会生起上师所证悟的一切智慧。故而,不论是修什么法 ,
首先都要想到上师与诸佛《》 “最上大乐本,诸佛等无异,由阿 阇梨故,获最
上究竟。”若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智慧才会得以成熟。
汉地曾有这样一则公案:唐朝年间,终南山有个杜顺和尚,他的一个
弟子依止他三十多年了,有一次好像着魔一样,非要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
并讲了那里的很多功德。杜顺和尚再三挽留不住,见他去意已决,只能在临
行前教示弟子:“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祇这是,何处觅弥陀?”
后来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诚恳切地朝山礼拜。突然,眼前出现一位老
者问他:“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做什么?”
弟子答道:“我从终南山来,来礼拜文殊菩萨。”
没想到老人说:“文殊不在这里,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即是文殊的化
身。”
弟子惊讶地叫道:“我承事师父三十多年了,从来不知道这件事。”
老人说:“有眼不识本性!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赶回去,还有
机会见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见不到面了。”说完便消失无踪。弟
子觉得非常稀有,就赶快往回赶,但到家时仍晚了一步,师父已在前一夜圆
寂了。
当然,文殊菩萨无处不在,说他不在五台山,也是针对个别众生的方
便说。对那个弟子而言,上师是文殊菩萨都看不到的话,五台山就算还有很
多很多文殊,自己也根本无缘拜见。

—— 》
7
总之,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切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
《》 “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
佛。”
其实,上师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与佛无别的境界中,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众生,
《无垢虚空经》“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
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常有许多众生想拜见他老人家。虽然不信佛
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对懂正理的人来讲,真正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识,谁见到
他、忆念他、接触他、听到他声音,都能直接或间接成为解脱之因。利根者
的话,很快就能断除轮回种子,趋入菩提;根基比较差的众生,也会在相续
中播下解脱的种子,善根慢慢得以成熟,将来会获得解脱。所以,上师的本
体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
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过三种
承事,令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假如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事、
依教奉行,对众生有利的事也不肯做,一旦上师离开了世间,再口口声声说
绘制上师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等,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
大法,如是既不具备使上师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
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3”。
很多人依止上师常会如此,上师在的时候,上师最喜欢的事不愿做,
最看不惯的行为,自己倒很有信心。而一旦上师离开了,才开始想起上师的
恩德,非要塑上师的像、印上师的法本。尽管这样做也可以,但最关键的是 ,
要在上师在时好好承事、祈祷,让上师欢喜,否则,后来做什么都意义不大 。
我们依止上师的机会不一定很多,所以上师在世时,务必要尽心尽力承事上
师;假如上师不在了,仍要圆满上师的意愿,继续利益众生,这才叫真正的
依止。
此外,祈祷上师也很重要。无论是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宁玛派
3
能修,指一切修法的根本就是修上师;所修,指上师本人。假如所修的上师不欢喜、不摄受你,那么以能修来修多少
法,也根本不可能成就。
8
哪位大德,都会经常祈祷自己的上师。我也再再讲过,上师尽管是如意宝,
可以赐予一切所欲,但没有祈祷的话,就不可能赐予悉地。就如同我们日常
所用的电脑,只有打开它,才能做很多事;不打开的话,就算它的功能再多 、
再齐全,对你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上师是无上智慧和无偏悲心的总集,
作为接受者的弟子,应经常以恭敬心来祈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相续
中的功德。
在我们成佛的路途中,若能经常祈祷上师,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力量 ,
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内心也不会有烦恼。以前我遇到过一个居士,她说自己
的人生就是一个字——烦。其实如果她多祈祷上师,上师的加持一旦融入
心,“烦”马上就不翼而飞了,只可惜她不知道这个窍诀。

我们死后在中阴时,若想蒙受上师指引、救度,也需要无限的信心、
恭敬心,如此才会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显现这样的境界。(当然,上师并不
是亲自去中阴界接你。否则,弟子比较多的上师,看弟子今天死一个、明天死一个,只有
天天呆在中阴界等了。)假如你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无论上师再
有多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功德藏》也说:“多数愚
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事,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
难见师。”
一个人对上师的信心,其实在生前也看得出来。尤其在梦境中,遇到
困难和违缘时若能祈祷上师,中阴时应该不会困难。实际上我们平时的梦境 ,
也是修行的一种体现。若是梦到恐怖的鬼神,或者地狱、饿鬼的众生,那可
能是自己生病了,身心肯定乱得一塌糊涂;当你的心很清净,修行的诸多境
界出现时,就会梦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传承根本上师,以及美丽花园等
善妙景象。我平时就是如此,修行好坏会在身体上有一些感应。
每个人在中阴时,若能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中阴显现立即会变成清
净的现相。讲文武百尊时也说过,如果你真正认识自心,文武百尊就会全部
变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转为道用,这些便会变成阎罗狱卒。所以这个很
关键,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道理。
9
总而言之,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为什么每个修
法前面都要加一个上师瑜伽,晚上睡觉前也要念一遍上师瑜伽?就是要将一
切现象全部融入上师的身口意,这样一来,很多境界就会显现为清净!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