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修辭手法
1.比喻
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來説明的修辭手法。目的在於將
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深奧的變得淺顯。另外亦能使事物的形象更鮮明、生動。
構成比喻的元件: 本體 、 喻體 、比喻詞 。
比喻類別: 明喻 、 暗喻 、 借喻
-明喻
具備 本體 、 喻體 、比喻詞
明喻中常用的比喻詞: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等。
例子:
「天上的雲像棉花糖」
「雲」是本體,「像」是比喻詞,「棉花糖」是喻體。
-暗喻
具備 本體 、 喻體 、比喻詞
暗喻和明喻一樣三種元素都具備,但暗喻的比喻詞有決定性的不同,以比喻詞進
行區分
暗喻常用的比喻詞:是、成為
例子:
「澄清的天空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天空」是本體,「是」是比喻詞,「藍水晶」是喻體
-借喻
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主體事物的比喻方法
借喻只有喻體,主體不出現,也沒有喻詞
例子: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這裡有兩個借喻
當中「鮮花」是喻體,意指好的東西,「牛糞」亦是喻體,意指不好的東西
2.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和事,而借用相關事物來代替。借代最常見的類別有用專名代
通名、用事物的特徵代事物、用具體事物代抽象事物、用個別事物代一般事物等。
作用 :突出事物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引起讀者聯想,使表達顯得生動。
例子:
槍桿子裏出政權。
以具體的武器借代「武力」此抽象的詞語
******借喻vs借代*******
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要求是相關,以部分代表全部
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大多不會同時出現
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兩者之間可以是完全無關的物品
3.襯托
把兩個 相關或相對的事物(意思) 或 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利用類似事物的正反面、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突出主要事物
作用 :突出主體,渲染主體,使得形象鮮明,留下深刻印象
類別 : 正襯 、 反襯
-正襯
利用和主要事物相類似的次要事物從正面進行襯托。
例子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 正襯 「李白和王倫的友情」,突顯友情更深。
-反襯
利用和主要事物有相反特點的事物從反面進行襯托。
例子 :
「吳天寶人小,氣量可大,看出姚大嬸氣色不善,也不介意」
用「吳天寶人小」 反襯 「氣量大」,突顯吳天寶的氣量大。
4.對比
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面並列,相互對照
作用 :充分表現出事物的分別和對立性,突顯事物的本質,留下深刻印象,加強文
章感染力
例子: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富」與「貧」對比
******襯托vs對比******
反襯是一主角一配角,以配角襯主角,有階級之分
對比則不分主配角,相互陪襯,一般不會有更突出的一方
5.比擬
利用想象,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
作用 :增添文章的色彩,顯得生動有趣,啟發讀者想象。
類別: 擬人 、 擬物
-擬人
把物當成人來寫,使物擁有人的動作、行為、感情、思想等,用描寫人的詞語來描寫
物。「物」指動物、植物、死物等
例子:
小草偷偷地從土壤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鑽出來是人的動作,將小草當作人來寫
-擬物
把人當作物來寫,或者把 A 當作 B 來寫。
例子:
「球迷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把「球迷」當成「浪潮」來寫
6.對偶
把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字數相等的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修
辭手法。
作用:從形式上看,增強節奏感,使句子整齊、勻稱;對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
強。
例子: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橫眉」對「俯首」,「冷對」對「甘為」,「千夫指」對「孺子牛」
對偶vs對比
- 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
- 對偶主要是從結構開工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
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 對偶裡的“反對”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
象。
7.排比
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表達相
似或相關的內容。
作用 :加強語言的氣勢,增強感染力,清楚條理,有節奏感。
例子:
在厚重裡有瀟洒,在純樸裡有靈秀,在平凡裡有器用。
8.反復
為了表達的需要,如強調某個意思或者情感,而刻意重複某個句子或者詞語。
作用 :強調、增強語氣,可以起到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另外亦有循環起伏的效果
,使語言充滿美感。
類別 : 連續反復 、 間隔反復 。
-連續反復
同一個詞語或句子連續出現。中間不插別的語句。
例子 :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盼望著」連續出現
-間隔反復
同一詞語或句子間隔出現,中間插入一些別的語句。
例子 :
我一定要離開這裏。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和險阻,我一定要離開這裏!
「我一定要離開這裏」進行反復,而中間是有「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和險阻」阻隔了
9.頂真
頂真 ,亦叫聯珠 。把上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句開頭的詞語,一句句首尾相連的修
辭方式。即「AB,BA」這樣的格式。
作用:詞句遞接緊湊,表達生動暢達。
例子: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10.反問
無疑而問、明知故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意思,答案在句子中顯然而見。運用疑問
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
作用 :加強語氣,啟發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加深印象。
例子:
我已經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不能料理自己麼?
11.設問
不直接講出答案,以提出問題的形式,自問自答。答案緊跟在設問句後出現
作用 :引起讀者注意,進行思考,加強表達效果,突出某個內容,使文章有起伏變
化。
例子: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關闢出來的。
12.曡字
把字義相同的漢字重疊一齊使用組成詞語。當中有ABB式、AAB式、AABB式等。
作用 :增添語言音律美,並且加強表達時的形象性。
例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13.反語
即「說反話」,是故意令表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相反的修辭手法。
作用 :使語氣變得更為強烈,充滿幽默感或是諷刺性,加強文句表達效果、感染力
例子:我那時真是聰明得過份,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實際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太笨」,並非真的在誇獎自己聰明
14.雙關
一語雙關,利用詞語的多意性、發音等的特點,在使用一個詞語的同時可以同時表
達到兩種事物或意義。
作用 :令文句變得生動,使語言表達顯得幽默詼諧、含蓄,加深寓意,留下深刻印
象。
類別:諧音、意義
例子: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勝有晴。
相關天氣的「晴」與感情的「情」
夜也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
當中「夜」用了雙關,指的是當時令人絕望的政治格局和黑暗統治;「路」也用了雙關
,指的是革命的道路。
15.誇張
根據事物的某一特征或性質,進行刻意的渲染,故意地誇大或者縮小形象、數量、
特徵、作用等的修辭手法。
作用 :鮮明地表達事物的特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使它的形象更鮮明、生動,
亦表達作者對於描述事物的態度。
例子:
這塊地只有手掌大,怎麼建房子呢?
16.層遞
按照事物的性質,例如:按大小、多少、高低、輕重、遠近等不同程度逐層排列,一
層一層地進行展現。
作用 :表達的內容逐步加深,使文章變得有條理,表達時更加流暢和,強化情感感
染效果,一氣呵成。
例子: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個人到家再到國家,由小至大
層遞vs排比
- 層遞在內容上要求逐層排列;排比雖講究次序,但程度上沒有層遞性。
- 排比在形式上要求結構相同相似,層遞則不一定。
17.示現
說話人或作者利用豐富的想像力,透過形象化的語言,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
說得如見如聞,使讀者或聽者感覺如身臨其境,親聞目睹的修辭技巧。
作用 :可以增強說寫者所描述的意象,使之狀溢目前,神氣活現,將讀者引領到切
身實感的境域,激起讀者共鳴的情緒、鮮明的印象,使讀者獲得極大的美感經驗。
例子: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8.通感
用形象性的語言轉移描寫的感覺,由一種感覺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把人的各種感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
作用 :突破對事物一般經驗的感受,造成新奇、精警的表達效果。
例子:
「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