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期:
王立松:其实我们野外工作呢,像我自己,我就喜欢不修边幅,猜的很多,搞艺术的,开车的,还有农民,砌砖的,承包商,都有的。
王立松: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们不但能领略得到大自然的这种自然风光,也可以看到我们微观的生物世界。 每一个生命
它在这个生命共同体里边,它都有它的意义,它的存在的价值。
出标题:《》《》
出字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地衣多样性研究组组织进行丽江地区科考
同期:
那个坡坡上
那个
你就停这儿,拐弯这儿
有条路,是有条路。
上班啦,上班啦!
我们这个背后先上去看看。
提示字幕: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海拔 1700 米
同期:王立松:
先上去看一眼。
我们这次要找的叫红鳞网衣,那个就是它是小鳞片状的,长在石隙里边、石缝里的。
解说:
王立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地区地衣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
每次野外科考,总能把年轻人远远甩在后面,被学生称为“最能爬山的老板”。
同期:
王立松:这些都是(地衣),但是不是我们要找的那个。
解说
王立松 40 多年的职业生涯,几乎有 30 年孤身一人坚持在地衣这个极其冷门的生物物种研究领域中。最终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支持下创
建了西南地区唯一的地衣研究组。如今已经 59 岁的他即将退休。
同期:
王立松:可以,他们不一定上来了,这上面没有我们要要的到东西。
聪苗:好的。
解说: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地衣是个陌生的名词。它们形态微小而多变,生长在岩石、土壤和林木的表面,很少被人注意到,但它们见过陆地最初
的模样,参与塑造了地球的生态系统,无声无息地见证了亿万年来这个星球沧海桑田的变迁。
解说:
或许是因为地衣过于不起眼,对它的研究一直处于鲜有人问津的状态。这种由不同的藻类和真菌结合共生的生物体,结合后幻化出千万种模样,
大大突破了单一物种的生存极限,生长在地球各种极端环境中。而它们究竟为什么能够共生,至今还是一个谜。
同期:
王立松:真菌它这个孢子飞出去以后,它在这个漫天世界里找它要的伙伴,就是那个藻类的时候,它不是见到所有的藻类它都去,它只是针对它喜欢
的藻类去,它们俩产生了共生。一个盖房子,一个提供营养,就是给它做饭,这样的话它们就形成了一个共生体系,那么这个共生体系就是我们地衣
的一个微型共生体系。但是它真正的这个(形成)机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科学的解释。
同期:
王欣宇:找一下
这个,要不就
这个能敲下来吗?
解说:
100 多年前,一批西方传教士在今天的丽江地区发现了大量丰富的地衣物种,采集后带回了各自的国家。其中的很多物种此后再也没有被
采集到,这次科考的目的是尝试找到这些物种,获得中国自己的模式标本。
同期:
这是中国的模式产地
这个种是 type locality(模式标本产地)
但是没有分子数据
这次我们采回去以后做个分子
解说:
当一个物种最早被发现时,能够描述这个物种关键特征和信息的凭证标本就是模式标本。之后发现的所有近似物种都会与模式标本进行比对、鉴
定。
同期:
王立松:有那个鳞网衣吗?
银安城:没得。这个山坡上不行,这个山坡上人为的因素太大了。
王立松;对,我们等会往前面走,坐车再往前面走。
银安城:好,行。
王立松:这一片全部都不行是因为这片它整个土的表面都被老乡种那个小桐梓油,然后他都翻过了,整个表面的环境已经变化了。
解说:
40 多年前,17 岁的王立松进入到中国顶尖真菌学家臧穆带领的研究组,随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同期:
1981 年的青藏高原考察,相对来说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去了以后,我们采了大量的标本,地衣苔藓和真菌,包括高等植
物的,采来以后,地衣这部分是没人鉴定的,我们所里没人研究,那么我就在想那算了,我来做地衣这一块。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资料,没
有文献,还有一个语言不通,中国因为没有人研究它,没有中文文献。
我记得臧老师就跟我说,他说你初生牛犊不怕虎,然后前面没有老师,后面没学生,你这个会栽的,我说那撞死了是我的事。
解说:
自那以后,王立松在地衣采集和分类研究的路上走了 40 年,踏遍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用数万份标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衣数据库。
同期:
王立松:
中国现在知道的事 3000 个地衣物种,但是在这 3000 个地衣物种里边,绝大部分,超过 60%以上的部分都是国外的人发表的,以前的传
教士,还有采集家,他们在中国采集了以后拿到国外去定的新种,然后这个标本就存在国外。我老在想,居然我们自己国家的东西我们完全不认识,
这太过分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我们的已经知道的这些物种的所有信息,至少是这样。
提示字幕: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海拔 1300 米
同期:
王立松:可以了,走。
聪苗:这里海拔 1300(米)
王立松:1300(米)是吧。这是(茶渍属),但是我们想采的不是这个。我们要爬到那个平台上去,这个平台不够(高)。
王立松:它中间鳞片上面那个是子囊盘吗?不像。哇塞,欣宇,你来看一下这份标本。它旁边黄的那个,有点像 (石果衣属),也有点像(小鳞衣
属),搞不清楚是啥。
解说:
尽管地衣在人类活动面前非常脆弱,但它同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高寒高热高辐射甚至无氧等极端环境中都能存活。
同期:王立松:这个是一个石灰岩的一个地貌,然后我们看一下,这个黄色这个部分就是它的地衣体,地衣体在生长的过程里边,它会分泌地衣酸,
等我们把这个地衣抠掉以后,你们看到,这个地衣下边就是原始土壤,但是它很薄。这个苔藓,孢子就可以长在这个它分化出来很薄这个土壤上面,
然后就形成这个厚厚的苔藓层。这个苔藓层一旦它到了一定时期以后, 它就逐渐逐渐地就衰退,就是死亡,死亡了以后,蕨类植物就会在这个苔藓上
面接着生长。像那些草本植物会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在这个上面生长,然后灌木,然后乔木树种, 然后也会在这个上面逐渐逐渐生长起来。但是虽然我
们说起来那么短的时间内,但是实际上它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一个历史过程。
解说:
地衣独一无二的生物特性,使它被纳入了全球科研人员的“火星计划”,科学家们希望它有朝一日也能作为“先锋生物”率先踏上火星,在没
有土壤的环境中开疆拓土,为后续的生命铺路。
同期:
王立松:今天我们主要是从这个沟走进去。里面就是常绿阔叶林。
好吧,那欣宇,走,我们先走。
提示字幕:丽江玉龙雪山南侧 海拔 3000 米
解说:
科考行程接近尾声,但连续几天的采集成果都不理想,王立松安排团队最后一次更换采集点。
同期:
谁开路啊
你开路啊
小心
啊这有个好东西
不愧是老江湖
要你砸又被你砸成个啥了,快了,你也快出师了。
非常好的标本
它这种除了有粉芽以外,表面的褶皱非常非常地深。
这个你可以采了
这个
嗯
好的
哇,太好了这个
两个都把它采了吧
好
王欣宇:这个就是今天我们一直在找的一个物种,这个叫白绵腹衣, 它这个种是一百多年前在丽江的玉龙雪山这个地方采的。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发
现。
黑腹绵腹衣
先把这个采了
先采这个
这个模式产地是丽江
对,这个原产地就是丽江
今天我们采了好几个模式了。
对
所以今天的采集也算是比较完整的
差不多吧,今天就这样了(反正两个音抠掉)。走啦,天黑啦。
走啦,同志们
同期:王立松:每一次采集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我们设定的时候,有几个种,那么我们这次都采到了,但也有没采到的比如说我们原来想采集在玉
龙雪山是有记录的。但是这一次来呢还是没采到。说明,可能这个种可能已经消失了。
出字幕:云南 昆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同期:
我整哪一扎?
你们仨整 8 号 9 号的
我整 9 号的
解说:
由于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优势,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是中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里面收集了约 9 万份地衣标本,有 8 万多份
是王立松采集的。然而,这些标本中,能够被清楚认识的不足 15%,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一代代人去完成。这些枯燥又微小的分类研究,却是解
开地衣与地球生态变化的关系之谜的基础。
同期:
王立松:从这个数据库里面,你帮我看一下,我最早的一款标本,最早采集的一款标本
你最早就是(1981 年)6 月份
6 月份的,对呢,差不多,好像就是 6 月份
解说:
王欣宇是地衣组唯一的副研究员,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学成后回归的学生。
由于国内搞地衣研究的人极少,王立松称这门学科“冷得发抖”,而他的课题组一直是中国地衣研究最重要的火种之一。但很快,随着学生们
毕业和他退休,整个组将只剩下王欣宇一人。这个西南地区唯一的地衣课题组还能否为继?
同期:王立松:
我们现在整个西南地区这一块(研究),如果我退休了,欣宇呢,你怎么逼他怎么弄他,肯定他,他这一块他得扛起来
同期:王立松:这部分就全部是手抄的
王欣宇:每个都有标本号
王立松:有标本号
王欣宇: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库,因为有些说不定现在就没有了。
王立松:是呢
解说:
即使性格坚韧执着,但这么多年的艰难支撑,王立松也有过“怀疑人生”的时刻。独行者尤其渴望同行人。
同期:
曾孝濂:古老的地衣标本没看过。
王立松:给你看一眼借阅的一些标本。
解说:
听说他科考回来,王立松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植物标本画家曾孝濂来到标本馆。
同期:
王:这都是跟他们(国外)借的(模式)标本,我看这是云南的,是云南的,是 1914 年的。
曾:这些都是很宝贵的
王:但是这些标本我们自己是没有的
曾:一百多年前的标本,比我还老。1914 嘛,比我大了二十几岁。
王:所以曾老师你信不信,这些标本可能再过一百年,后边的人谈起来说王立松是谁啊,真不认识他,采了那么多(标本)
曾:老前辈,但永远在我面前,看着他长大,就是个小屁孩。现在可了不得了,我得这样
以前是这样
在那儿
王:然后我收官了。我上个礼拜是最后两个学生毕业。相当于是我收官了。
曾:毕业走吗?
王:都走了。
曾:没留住。
王:两个毕业了以后,他们走了以后,我就孤家寡人了。我和欣宇,欣宇还在。
曾:欣宇还在
王:就王和欣宇。还得接着做吧
曾:标本资料就在这,不会说你老了,不至于走到标本馆都没力气吧,认准了这个目标,择一事终一生。没有这点精神,那立松就不是立松了。退休
了没有你休息的。我等着你。
出字幕:昆明 斗南鲜花市场
同期:
王立松:这些大部分都是
师母:
这个我没有。
巧克力。
这个漂亮
正宗的,一个根
付钱!
师母:就挂这个高度是吧?你人往那边挪挪我看看,你再往那边过去一点。
王老师:我调不了
同期:
王世琼:
他这么多年就是对这个地衣一份一份标本采起来,然后好不容易有了那么一个研究的团队,
他就想让他们赶紧成长,然后能够继续研究地衣,然后把他的团队壮大起来,做地衣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吧,有些就不能回到这个平台
上继续工作,所以他觉得很失落。他说你看看这些学生,我这么这么费心地教他们,就希望他们留在身边,能够继续做这个事情,但是留不下来啊,
他挺伤心的,有时候都真的有点伤感,但是说又无能为力。
字幕:王立松最后一批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
同期:
艾敏: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 2019 级硕士研究生艾敏,我的指导老师是王立松研究员。我的答辩至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
正。
王立松:
我今天也有点激动,为什么呢,今天我还特意换了一下衣服,换年轻一点,因为什么呢 ,这两位同学实际上是我的关门弟子,然后他们今天毕业,我
明年的 2 月份我就退休了。今天我衷心的祝福你们,也祝贺你们。
同期:
王立松:好,谢谢。
啊,真是,你看就跟着去了,我们俩走吧。
艾敏:我跟老师。
王立松:我明年差不多退休了,然后我们这些学生今年也是收官,他们也都各奔东西。所以呢,这个回到原来的原点。
解说:
尽管王立松半生步履不停,使中国地衣研究的声名逐渐为世界所知,却始终难以走出“前没有老师,后没有学生”的困境。
同期:
王立松:我自己从一个完全没有地衣的知识的人,然后一步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从来没有顺境,我的印象里边就没有顺境。那么地衣它那种极端环境
里边的生存的本身的这种生物特性,我觉得我们俩还有点像。
解说:
地衣优越的生物适应性、物种中丰富的有效成分,在未来的生物、医药、生态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地衣研究还处于基础分类阶段,
要达到这一前景还有漫漫长路要走,这条路寂寞、清贫、无人喝彩,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得不选择了其他的路。
同期:艾敏:快来快来,来老师我们合个照。
大家:地衣
王立松:恭喜你了
艾敏:恭喜我毕业了。
王立松:以后别忘记我们好吗?
艾敏:不会忘记的不会忘记的。
王立松:好好生活,好好工作。还有你
解说:
毕业前夕,王立松张罗为学生们送行,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趁此机会也赶来相聚。
同期:123 地衣
同期:终于给你们弄熟了。
解说:
这一天对课题组来说还有一件值得庆祝的事,王欣宇获得了硕士生导师的资格,他很快将有自己的学生。但这似乎并没有缓解他的焦虑。
王:有一点就是说我们自己至少目标要清晰,一定要有信心,特别欣宇,下一步你有什么规划?
欣宇: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很难实现,因为我觉得首先是要把这个课题组稳住,这个事情我觉得我是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后面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展
了,难度还是挺大的。
师母:其实我是最长见证你们这个组,怎么一天天长大,然后怎么样到现在让那么多人知道。 看到一个个地培养出来他很自豪,然后你们个个很优秀,
但是呢一个个走了,他挺伤心的。我都跟你们老师说我们都在。其实刚才我也想跟小宇说,其实你并不孤单,这平台是一个虚拟的平台, 任何时候大
家都可以一起干。希望你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像你们老师一样地坚持,你不要忘记你做地衣就行了。任何时候不用悲观我觉得。
王立松:走吧
师母:你们老师就是舍不得你们走
王立松:走吧走吧
王立松:再见吧
艾敏:谢谢老师
王立松:好好生活
上车,保重,多保重
再见
出字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同期:
王立松:欣宇这个盘交给你,就到时候你拷一份。标本馆的全部数据
王欣宇:所有的照片。
王立松:1.3 个 T,再坚持你这一代,中国地衣大部分的数据都会在这个上面。
王欣宇:这个就是你收集了一辈子的数据。
王立松:42 年,42 年了,所有的数据,
王立松:这个就是唯一留下来有价值的东西。
王欣宇:之前王老师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的,反正我们就在大树下面乘凉。然后我就不想着说赶紧去成长啊,反正有王老师在,就是会有这种想法。这
两天突然觉得王老师突然要走了,这个时候紧迫感突然就来了,就会觉得王老师一走了那我靠谁呢,没有这棵树了,那只有自己变成那棵树才行。
王立松:整个西南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方,而且地衣也是最丰富的地区。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平台,我们国家也是很遗憾 ,所以需要这波年轻
人接着做下去。所以欣宇看看,以后是不是我能在他的大树下边乘乘凉。
出字幕:
2023 年 4 月,王立松正式退休。王欣宇接替王立松,承担地衣课题组的管理工作。
同期:王立松
我们爬一座山,爬到山顶上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地衣很多,一看那个山比这个还高,再上去看看哪一个是不是会有别的东西,或者不一样的东西,
总是往上,
它会逼迫你,一步一步往上爬。
人名字幕:
王立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员
王欣宇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世琼 王立松爱人
曾孝濂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教授级画师
植物标本画家
银安城 王立松学生
艾敏 王立松学生
谢聪苗 王立松学生
王禄汀 王立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