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00 views59 pages

中醫基礎論1

Uploaded by

Yuan Joh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00 views59 pages

中醫基礎論1

Uploaded by

Yuan Joh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59

台灣傳統整復發展協會

中醫基礎理論學

講師 陳慶餘
中醫基礎理論學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陰陽五行學說
‧藏象學說
‧氣血津液學說
‧經絡學說
‧病因病機學說
病因病機學說
‧中醫的防治原則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醫學: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診斷和防治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
‧診治:辯證論治
‧長期醫學經驗的累積
‧《黃帝內經》: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確立
‧《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的基礎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 辯證論治
– 症狀:疾病的表面現象,如頭痛、發熱、咳嗽
– 體徵:能被察覺的客觀現象,
體徵 能被察覺的客觀現象 如舌苔
如舌苔、脈象
脈象

– 證:由症狀組成的
– 病(病名):如哮喘、蕁麻疹等
如哮喘 蕁麻疹等

– 辯證:四診(望、聞、問、切)
– 論治:施治,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
的治療方法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辯證論治,在臨床中常用的辯證方法:
• 八綱辯證
• 臟腑辯證
• 氣血津液辯證
• 六經辯證
• 衛氣營血辯證
• 三焦辯證
• 病因辯證
陰陽學說
陽 運動 外向 上升 溫熱 明亮 無形 興奮 推動
陰 靜止 內守 下降 寒冷 晦暗 有形 抑制 凝聚

• 陰陽所代表的事物必須具有關連性
• 陰陽代表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
• 相互轉化性
陰陽學說的內容
• 陰陽對立制約
• 陰陽互根互用
• 陰陽消長平衡
• 陰陽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在人體組織結構
• 人體:上下、內外、表裡、前後
• 臟腑:五臟六腑
• 經絡:十二經脈
• 氣血
五行學說
五行與主要人體器官關係表
五行屬性 臟 腑 特性

木 肝 膽 肝的特性:怕鬱結

火 心 小腸 心推動氣血

土 脾 胃 主消化吸收

金 肺 大腸 肺主氣司呼吸

水 腎 膀胱 生命的本源
五行學說:相生與相剋
五行分類表
自然界 五 人體

五氣 五色 五味 五音 五季 五方 五臟 六腑 五官 五體 情志

風 青 酸 角 春 東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暑 赤 苦 徵 夏 南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濕 黃 甘 宮 長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燥 白 辛 商 秋 西 金 肺 大腸 鼻 皮毛 悲

寒 黑 鹹 羽 冬 北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藏象學說
• 臟
– 心、肝、脾、肺、腎
心 肝 脾 肺 腎

• 腑
– 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

• 奇恒之腑
–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藏象學說
• 五臟:主藏精氣

• 六腑:傳化糟粕

• 奇恒之腑:與腑相近、又主藏精氣
奇恒之腑 與腑相近 又主藏精氣
五臟:心
• 心主血脈(血之府)
• 心主神志(心藏神: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 在體合脉、其華在面、在竅為舌
• 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五臟:肺
• 肺主氣,司呼吸
• 肺主宣發肅降
• 肺主行水
• 肺朝百脈、主治節
• 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
• 在志為憂、在液為涕
五臟:脾
• 脾主運化(轉運輸送、吸收消化)
• 脾主升清(上升、精微營養物質)
• 脾主統血
• 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竅為口
• 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唾液)
五臟:肝
• 肝主疏泄(疏通,升發、發泄)
• 肝主藏血
• 在體合筋(筋膜),其華在爪,在竅為目
• 在志為怒,在液為淚
五臟:腎
• 腎藏精(貯藏精氣)
– 先天之精、後天之精
• 腎主水液
• 腎主納氣(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
• 在體為骨、主骨生髓,通於腦
• 其華在髮,在竅為耳及二陰
• 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唾液)
六腑
六腑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膽 貯藏和排泄膽汁 膽主決斷
胃 主受納、腐熟水穀 主通降,以降為和
小腸 主受盛化物 主泌別清濁
大腸 主傳導糟粕 大腸主津
膀胱 貯存尿液 排泄小便
三焦 通行元氣 運行水液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兩者是心主血、肺主氣的關係
心與脾 心脾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的關係
心與肝 心肝表現在血液運行和情志活動方面的關係
心與腎 心腎表現為上下、陰陽之間平衡與互制的關係
肺與脾 肺脾表現於氣的生成和津液輸佈代謝方面的關係
肺與肝 肺肝表現於氣機的升降方面的關係
肝與脾 肝脾表現在水穀運化和血貯藏、運行方面的關係
肝與腎 肝腎表現在精和血之間互相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

脾與腎 脾腎表現在先天與後天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關係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 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主要體現於食物的消
化 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
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

• 生理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 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
臟與腑的關係
• 臟腑陰陽表裡配合
– 臟屬陰、腑屬陽
– 臟為裡、腑為表
臟為裡 腑為表
• 在病理上的互相影響
– 臟病及腑
– 腑病及臟
– 臟腑同病
臟與腑的關係
心 小腸 心主血脈
小腸為受盛之腑
肺 大腸 肺主氣、主行水
大腸主傳導
脾 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和輸佈

肝 膽 肝主疏泄、分泌膽汁
膽附於肝,貯藏、排泄膽汁
腎 膀胱 腎主水
膀胱貯存尿液,排泄小便(水腑)
氣血津液
• 氣的生成
– 先天之精氣
– 後天之精氣
• 氣的功能
– 推動作用
– 溫煦作用
– 防禦作用
– 固攝作用
– 氣化作用
氣血津液
• 血的生成
– 血液化生的物質基礎
– 血的生成與臟腑的關係
• 脾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心: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至全身各臟腑
• 肝:有助於脾與心的生血功能
• 腎:促進脾胃化生水穀精微
• 血的生理功能
– 營養
– 滋潤
氣血津液
• 血液循行的三個條件
– 血液要充盈
– 脈管系統的完整而通暢
– 全身各臟腑發揮正常生理功能
• 血液循行與臟腑的關係
– 心主血脈:血液循行的動力
– 肺朝百脈: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
– 脾主統血:固攝作用
– 肝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
氣血津液
• 津液的生成
– 來源於飲食水穀
• 津液的排泄
– 汗、呼氣
– 尿
– 糞
• 津液的功能
– 滋潤和濡養作用
– 化生血液
– 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
– 排泄廢物,淨化內環境
經絡學說
• 經絡: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 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絡 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 經脈
• 正經:十二經脈
– 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
• 奇經八脈:
– 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 絡脈
• 十五別絡:十二經脈 + 任脈 + 督脈 + 脾之大絡
• 浮絡:浮行於淺表部位的分支
• 孫絡: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十二經脈
• 手三陰經: • 足三陰經:
– 手太陰肺經 – 足太陰脾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足厥陰肝經
– 手少陰心經 – 足少陰腎經
• 手三陽經: • 足三陽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足陽明胃經
– 手少陽三焦經 – 足少陽膽經
– 手太陽小腸經 – 足太陽膀胱經
經絡在全身分佈規律
六陰經 分佈於四肢內側&胸腹
分佈於四肢內側 胸腹
六陽經 分佈於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
三陰經 太陰、厥陰、少陰
下肢8吋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在中
三陽經 陽明、少陽、太陽
足少陰腎經 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
足太陰脾經 行於胸中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
足陽明胃經 分佈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
足太陽膀胱經 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
足少陽膽經 分佈於身之側面
十二經脈的分佈

• 頭部(諸陽之會)
– 手足三陽經脈皆會於頭
– 手足少陽經行於頭部兩側
– 手足陽明經行於面部
– 足太陽經:頭後頂及後項部
– 手太陽經:兩頰部
十二經脈的分佈
• 軀幹部
– 手三陰行於胸
– 足三陰行於胸腹
– 手三陽行於肩胛部
– 足陽明胃經行於胸腹部
– 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面
– 足少陽膽經行於側面
十二經脈的分佈
• 四肢部
– 陰經:四肢的內側面(順序:太陰、厥陰、少陰)
– 陽經:四肢的外側面
陽經 四肢的外側面(順序
(順序:陽明、少陽、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陽)

– 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前、脾經在中
– 至內踝上八寸交叉後 脾經在前 肝經在中
至內踝上八寸交叉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手太陰肺經 手少陰心經 手厥陰心包經
↓ ↓ ↓
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 ↓ ↓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陽膽經
↓ ↓ ↓
足太陰脾經 足少陰腎經 足厥陰肝經
↓ ↓
病因與病機
• 病因:破壞人體生理動態平衡、導致疾病發生
的各種原因和條件
• 致病因素: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倦、
外傷、水濕痰飲、瘀血等
• 特點:
– 整體觀念:人體與自然環境、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
的生理功能互相聯繫
– 辯證求因:認識病因、分析疾病症狀、體徵來診斷
病因
病因: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共同的特點
六淫致病 一般具有下列共同的特點
– 外感性:從肌膚、口鼻侵犯人體而疾病
– 季節性:
• 春季多風病
• 夏季多暑病
• 秋季多燥病
• 冬季多寒病
– 地區性:居住地區、環境
– 相兼性: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風熱感冒)
– 轉化性:相互影響、相互轉化
轉化性 相互影響 相互轉化
六淫:風
• 春季之主氣
• 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易襲陽位
• 風性善行而數變(行而無定處)
• 風性主動(動搖不定)
• 風為百病之長(百病之長、六淫之首)
六淫:寒
• 冬季之主氣
•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惡寒、發熱、無汗:傷寒)
• 寒性凝滯(凝結阻滯)
• 寒性收引(收縮、牽引)
六淫:暑
• 夏季之主氣
•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為陽邪 其性炎熱(高熱、心煩、面赤、煩躁、脈象洪大)
• 暑性升散,耗氣傷津(汗多傷津、津液虧損)
• 暑多挾濕(暑季炎熱,多雨而潮濕)
六淫:濕
• 長夏之主氣
• 濕為陰邪 易阻氣機 損傷陽氣
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
• 濕性重濁(沈重、穢濁垢膩)
• 濕性粘滯(粘膩 停滯)
濕性粘滯(粘膩、停滯)
•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重濁,易傷人體下部)
六淫:燥
• 秋季之主氣
• 燥性乾澀,易傷津耗氣
– 皮膚乾裂
皮膚乾裂、鼻乾咽燥、口唇燥裂、毛髮乾枯不榮、
鼻乾咽燥 口唇燥裂 毛髮乾枯不榮
小便短少、大便乾燥
• 燥易傷肺
– 肺臟:喜潤而惡燥(肺主氣,司呼吸)
– 乾咳少痰、痰粘難咳、痰中帶血、喘息胸痛
六淫 火
六淫:火
• 火旺於夏季
•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胃火炙盛:牙齦腫痛)
• 火易傷津耗氣
• 火易生風動血(吐血 鼻血 便血)
火易生風動血(吐血、鼻血、便血)
• 火易致腫瘍(局部紅腫熱痛)
• 火易擾心神(心藏神,失眠、狂躁妄動)
病因:外傷
• 槍彈、金刃傷、跌打損傷、持重挫傷
• 燒燙傷
• 凍傷
– 全身性凍傷:
全身性凍傷
• 寒顫 → 體溫逐漸下降 → 面色蒼白 → 唇舌指甲青紫 →
感覺麻木 → 逐漸昏迷 → 呼吸減弱 → 脈遲細
– 局部性凍傷:局部皮膚蒼白、冷麻
• 蟲獸傷
病因:七情
• 喜、怒、憂、思、悲、恐、驚
• 七情直接影響有關的內臟,病由內生:內傷七情
七情直接影響有關的內臟 病由內生 內傷七情
• 五志
– 心:喜
心 喜
– 肝:怒
– 脾:思
脾 思
– 肺:悲、憂
– 腎:恐、驚
病因:七情
• 影響臟腑氣機
– 怒則氣上
– 喜則氣緩
– 悲則氣消
– 恐則氣下
– 驚則氣亂
– 思則氣結
病因:飲食
• 人體攝取食物,轉化成水穀精微及氣血
• 致病因素:
– 饑飽失常:攝食不足、暴飲暴食
– 飲食不潔:腸胃道疾病(腹痛、吐瀉、痢疾、食物中毒)
– 飲食偏嗜:
• 飲食的五味偏嗜: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
先入腎
• 飲食的偏寒偏熱
• 偏嗜飲酒:酒可以宣通血脈、筋絡活舒
偏嗜飲酒:酒可以宣通血脈 筋絡活舒
病因:勞逸
• 過勞:
– 勞力過度:損耗機體之氣,積勞成疾
• 少氣懶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憊、形體消瘦
精神
– 勞神過度:思慮、腦力勞動太過
• 傷脾傷神
• 心悸、健忘失眠、多孟、腹脹、便溏
– 房勞過度:腎藏精
• 遺精、早泄、陽痿、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症
病因:勞逸
• 過逸
– 過度安逸
– 長期不參加勞動
– 好逸惡勞
– 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全身虛弱
– 全身氣血運行減慢,流通不暢:氣滯血瘀
– 脾主四肢,四肢少動則脾運不健
– 精神不振 食少乏力 肢體軟弱 形體虛胖
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體軟弱、形體虛胖
病機
• 疾病的發生,與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
邪氣的性質有密切關係
• 致病因素:
– 邪正盛衰
– 陰陽失調
– 氣血失常
– 氣機紊亂
病機:邪正盛衰
• 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 虛與實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 實:邪氣勝,虛:正氣不足
– 虛實的病理錯雜
• 虛中夾實:例:脾陽不振之水腫
• 實中夾虛:例:外感熱病

• 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 正盛協退
– 邪盛正衰
病機:陰陽失調
• 陰陽盛衰
– 陰陽偏盛
• 陽盛則熱,陽盛則陰病
• 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
陰勝則寒 陰勝則陽病
– 陰陽偏衰
• 陽虛則寒
• 陰虛則熱
• 陰陽互損
– 陰損及陽(例:失血)
陰損及陽(例 失血)
– 陽損及陰(例:水腫)
病機:氣血失調
• 氣滯血瘀
– 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輸的障礙:閃挫外傷
• 氣不攝血
– 固攝血液功能減弱,血不行經,溢出脈外
• 氣隨血脫
– 大量出血
• 氣血兩虛
– 久病消耗、氣血兩傷
防治原則
• 預防
– 未病先防
• 調養身心,增強正氣抗病能力
– 調養精神情志
養精神
– 鍛鍊身體
– 生活規律
– 藥物預防
• 防止邪氣的侵襲
– 即病防變
• 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 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防治原則
– 寒者熱之
• 寒性病變出現寒象,用溫熱藥治療
– 熱者寒之
• 熱性病變出現熱象,用寒涼藥治療
– 虛則補之
• 虛性病變出現虛象,用補益法治療
– 實則瀉之
• 實性病變出現實象,用攻逐法治療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