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單元五 文言選讀 《習慣說》
討論與練習(27 分)
詞解語譯
設題目標: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帶•的字詞。【解釋】(3 分)
‧
(1) 思而弗得,輒起。 弗: 沒有 / 不
‧‧
(2) 室有窪徑尺。 徑尺: 直徑約一尺
‧
(3) 顧而笑曰。 顧: 看
設題目標:掌握文言句子的意思。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解釋】(4 分)
(1)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一個房子都整理得不好,憑甚麼來處理關乎天下國家的大事呢?
(2) 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因此,君子求學,最重要是開始時要小心謹慎。
理解分析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
3 以下摘錄自本文的文句,說明了書室填平後作者的反應。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
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第 3 段)
(1) 作者踏在已填平之處,有甚麼感覺?【整合】(1 分)
作者感到吃驚,覺得地面好像隆起了一樣。
(2) 為甚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感覺?【整合】(2 分)
因為作者已習慣了凹陷的地面,不覺得有問題;
(1 分)當地面填平了,
反而不習慣,於是感到吃驚。(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1
中二單元五 文言選讀 《習慣說》
(3) 作者藉此說明甚麼?【引申】(2 分)
作者藉此說明當壞習慣養成後,便不會再視它為壞習慣,反而視它為平
常;(1 分)到要糾正過來時,反而會覺得不安,需要慢慢去適應。(1
分)
設題目標:歸納主旨。
4 試在文中摘錄四個字概括本文的主旨。【複述】(1 分)
學 貴 慎 始
設題目標:複習借事說理的方法。
5 承上題,作者怎樣說明這個道理?試加以說明。【整合】(4 分)
作者以少年時讀書的經驗說明這個道理。
(1 分)作者少年時讀書,遇到不明
白的地方時便會繞着書室行走。書室有凹陷處,作者初時踏在上面會覺得不
安,後來習慣了,便不覺得有問題;
(1 分)到書室填平後,作者初時踏上填
平之處,反而覺得吃驚和不安,後來又習慣了,不再覺得有問題。
(1 分)作
者藉這件事說明習慣對人影響深遠,因此學習時要在起步階段便養成良好的
習慣。(1 分)
作答題示
概括作者用來說明道理的事,留心事件中與道理相關的細節,說明兩者的關係。
設題目標:複習借事說理的方法。
6 試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採用了以下哪一種借事說理的方法?【整合】(1 分)
A 先敍事後說理
A B C
B 借助故事人物說明道理
⚫
C 把道理寄寓在故事中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
中二單元五 文言選讀 《習慣說》
(2) 承上題,運用這種借事說理的方法有甚麼好處?試配合課文加以說明。
【評價】(3 分)
作者運用先敍事,後說理的方法,先交代出事件,再清楚說出道理,使
內容清楚明白。(1 分)例如作者先敍述自己少年時讀書的一件小事,
這件事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富親切感,容易令人產生共鳴,(1 分)然
後作者再點明學貴慎始的道理,道理就清楚明白和有說服力了。(1 分)
借古鑒今
設題目標:掌握思想內容,提出見解。
7 以下三幅圖片中的人有甚麼問題?讀過《習慣說》,你會向他們說明甚麼道
理?【創意】(6 分)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1)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
為?」連書本、筆記都找不到,
怎樣温習呢?必須整齊清潔,
妥善擺放温習材料,認真温
習,才能得到好成績。(2 分)
(2) 所謂「學貴慎始」
,如果沒有從
好的方向開始學習,將來要糾
正過來就很困難。教孩子也一
樣,孩子沒有是非之心,一開始
就讓他看不合適的節目,他會
漸漸認同這些節目的內容,將
來要改變就很難了。(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3
中二單元五 文言選讀 《習慣說》
(3) 壞習慣若不加約束,久而久之
就不覺得是問題,甚至覺得它
合理,因此必須及早改正過
來。例如每天上網至深夜,成
為習慣,不覺得這是問題,這
樣哪有時間學習呢?(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