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31 views6 pages

四、韻圖原理

本文探讨了韵图原理及其分类,包括等韵、呼和韵摄等概念,分析了韵母的结构和分类依据。韵图通过将韵母分为不同等级,展示了音韵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声母与韵母的结合方式。最后,文中提到韵摄的形成及其在《广韵》中的应用,强调了韵尾和主要元音的相似性在韵归并中的重要性。

Uploaded by

ammytrump741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31 views6 pages

四、韻圖原理

本文探讨了韵图原理及其分类,包括等韵、呼和韵摄等概念,分析了韵母的结构和分类依据。韵图通过将韵母分为不同等级,展示了音韵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声母与韵母的结合方式。最后,文中提到韵摄的形成及其在《广韵》中的应用,强调了韵尾和主要元音的相似性在韵归并中的重要性。

Uploaded by

ammytrump741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6

CHIN2139 聲韻學

四、韻圖原理

‧等呼
等︰
‧ 等是對韻母結構的一種分析。比方効攝包括蕭、宵、肴、豪四韻,在韻圖裏,
等韻學家把它們排列成四層。第一層是豪韻,叫做一等;第二層是肴韻,叫
做二等;第三層是宵韻,叫做三等;第四層是蕭韻,叫做四等
‧ 有時候同一個韻在韻圖裏既可以排在第一層,又可以排在第三層,原因是這
類韻的字包括一等和三等,例如戈韻。等韻學家給韻母分等的主要根據,就
是韻書裏的反切。韻與韻之間韻母不同,韻書裏所用的切語下字就不同;同
一韻內不同的韻母,韻書也用不同的切語下字來表示。其中有些切語下字的
分別表示開合的不同,另一些則反映了等的不同。這些分別等韻學家就用韻
圖來顯示,一方面在每個韻圖前指出每轉的開合,一方面把不同的韻母排列
成四層,顯示出等的分別
‧ 等與等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現存的等韻書上從來沒有加以說明。清代學者
江永曾經解釋說:“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音
學辨微.辨等列》)不過江永這句話原是指字母而言,後來陳澧加以糾正說:
“等之云者,當主乎韻,不當主乎聲。”(《東塾集》卷三《等韻通序》)用
聲音的洪細來區別四等大致是不錯的。所謂洪音,就是舌位較低較後,聽起
來響亮一些的元音;所謂細音,就是舌位較高較前、聽起來低沉一些的元音
‧ 洪細是相對的,洪音又可以分為洪大、次大,細音又可以分為細和更細。例
如効攝豪、肴、宵、蕭四韻在韻圖中分別排在一、二、三、四等。根據現代
學者的擬音,這四個韻在《廣韻》系統裏應該是[](豪)、[au](肴) 、[ĭu]
(宵)
、[ieu](蕭)
。首先,蕭、宵二韻有舌位很高很前的韻頭[i]和[ĭ],而肴、
豪二韻沒有,因此蕭、宵的音細而肴、豪的音洪。其次,從韻腹來看,[]的
舌位比[a]稍後稍低,所以豪韻又比肴韻洪大一些;而[e]的舌位又比[]稍前稍
高,所以蕭韻又比宵韻更細一些。其他各攝韻目分等也是根據同一道理
‧ 有些韻只是根據有沒有韻頭[ĭ]來分等,例如冬韻[uo]和鍾韻[ĭ]、登韻[]
和蒸韻[ĭ]。鍾、蒸有韻頭[ĭ]屬三等,冬、登沒有韻頭[ĭ]屬一等,至於同一
韻內因為“等”的關係而分為兩類的,也是由於有沒有韻頭[ĭ],例如東韻分
為一等[]和三等[ĭ]
‧ 我們假定三等韻的介音是一個輔音性的[ĭ](或寫作[j])
,四等韻的介音則是元
音性的[i],理由是幫、精、見諸系及影、曉、泥、來諸母的切語上字都有分

1
為兩類的趨勢,一類常見於一等、二等和四等韻,一類常見於三等韻,這可
能是由於顎化的影響,以致見於三等韻的聲母跟見於一、二、四等的聲母在
音質上有所差異

(《韻鏡》)

‧ 以上推測不是沒有根據的,中古牙喉音聲母的一、二等字在普通話中多保持
原來的 k-、k‘-、x-等音(例:該(見咍平開一)ki──kai,開(溪咍平開一)
,而三、四等的字則變為舌面的
k‘i──k‘ai,咍(曉咍平開一)xi──xai)
t-、t‘-、-(例:基(見之平開三)ĭ──i,欺(溪之平開三)k‘ĭ─
─‘i,熙(曉之平開三)xĭ──i),就是受了顎化的影響。由於上述諸母
見於四等韻的切語上字並不與見於三等韻的合為一類,反與見於一、二等韻
的合為一類,可知這些聲母在中古時期有顎化現象的,還只限於三等韻的那
一部分。因此,假定三等韻的介音是一個輔音性的[ĭ],四等韻的介音是元音
性的[i],正好解釋上述這種現象。輔音性的[ĭ]舌位較高,中古時已使聲母顎
化;元音性的[i]舌位較低,後來才使聲母顎化
‧ 按照韻圖的設計,屬某等韻的音節本應排在相應的等上,不過,由於設計韻
圖的人既要遷就韻書,又要遷就當時讀音,結果把聲母擠在二十三個直行上。
有些三等韻不能排在“三等”,於是出現了“假二等”和“假四等”的情況
‧ “假二等”和“正齒音”(照穿床審禪,包括莊組︰莊初崇山;章組︰章昌
船書禪)有關。在韻圖的“齒音”一欄,從表面上看,第一等和第四等都是
“齒頭音”精系字,第二等是莊組字,第三等是章組字。可是,其中的莊組
字不僅和二等韻結合,也和三等韻結合,組合成音節。韻圖的設計者固然可

2
以把二等性的莊組字放在二等的位置,可是三等性的莊組字卻不能放在三等
的位置,因為那裏是專門安置章組字的。韻圖的設計者發現,在三等性的莊
組字無處安排時,二等位置總是沒有其他真正二等性的莊組字,也就是說,
在《切韻》音系裏,二等性的莊組字和三等性的莊組字是互補的,不會同時
存在。因此,無處可去的三等莊組字就全部安插到二等位置去了。這些字的
性質仍然是三等韻,卻處在二等韻的位置,於是形成了“假二等”。原來就
應該放在二等位置的莊組字,則是“真二等”
‧ “假四等”跟“齒頭音”(精清從心邪)和喻母有關。“齒頭音”方面,精
系字可以和一等、三等、四等的韻母結合,組成音節。設計韻圖的人,把一
等和四等的精系字分別填在齒音一等和四等的位置,三等的精系字則因為三
等位置已有章組字,兩套聲母不能相混,於是權宜地放到四等的位置上,由
此形成了“假四等”。原本就是四等性的精系字則是“真四等”。《廣韻》的
四等韻並不多,總共只有齊、先、蕭、青、添五個而已。換句話說,凡是遇
到這五個韻,那些齒音位置上的字,都是“真四等”,否則就是“假四等”。
此外,由於邪母字只能夠和三等性的韻母結合、即只能出現在三等韻裏,如
果發現齒音四等位置上的精系字有邪母字,這一整組精系字都是“假四等”。
至於喻母方面,根據《切韻》,在等韻圖中屬喉音的喻母可以分成兩類,分別
排在三等和四等的位置。不過,排在三等和四等上的喻母的音節都是三等韻,
也就是說,排在喻母四等的不是真正的四等韻,而是“假四等”

3
呼︰
‧ 呼這概念,跟韻頭的關係很密切。比方“干”普通話念[kan],“關”念[kuan],
兩字的聲母和韻腹、韻尾都相同;惟一的不同是前者沒有韻頭,後者多了一
個韻頭[u],於是就構成兩個不同的呼
‧ 現代漢語普通話裏一共有三種韻頭,除了[u]以外,還有[i]和[y]。如果把沒有
韻頭的字音也算一類,那麼一共有四類,也就構成“四呼”
‧ 在音韻學上這“四呼”都有一定的名稱:
 凡是沒有韻頭而全韻又不是[i]、[y]、[u]的叫做“開口呼”
例︰“班”[pan]、“歌”[k]
 凡是韻頭或全韻為[i]的叫做“齊齒呼”
例︰“天”[t‘in]、“奇”[t‘i]
 凡是韻頭或全韻為[u]的叫做“合口呼”
例︰“關”[kuan]、“都”[tu]
 凡是韻頭或全韻為[y]的叫做“撮口呼”
例︰“宣”[]、“居”[ty]
‧ 這四呼簡稱為“開齊合撮”。漢語四呼的現象大約在元代以後就形成了。但
是在《廣韻》系統裏,情況有些不同;那時是兩呼八等。兩呼就是開口呼和
合口呼,各分一、二、三、四等,到後來才發展為四呼。一般來說,後代的
齊齒呼原來屬於開口呼,後代的撮口呼原來屬於合口呼

‧韻攝
‧ 《廣韻》韻目多至 206 個,學者眩於其繁,每有迷惑之感。其實這 206 個韻
目之中,有許多是音同或音近的。等韻學家為了解釋《廣韻》,於是把 206
韻歸併為若干大類,每一大類又按照一定的音理製成一個或幾個韻圖,並用
一個字來做標目,這就叫做韻攝
‧ 最初的等韻書裏面,只是有若干韻圖,還沒有定出韻攝的名稱來,例如不著
撰者姓名的《韻鏡》和鄭樵的《七音略》 ,這兩種現存最早的韻圖,都分為四
十三圖,稱為四十三轉(轉就是聲母和韻母輾轉相拼而成各個字音的意思)。
偽托為司馬光所作的《切韻指掌圖》分為二十個圖,也還沒有標明韻攝
‧ 開始標出韻攝名稱的是《四聲等子》(大約是南宋或元代的作品,撰者姓名不
詳),元代劉鑑的《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也有了韻攝的標目,它們都分為十六
攝,名稱也大致相同,那就是:通、江、止、遇、蟹、臻、山、効、果、假、
宕、梗、曾、流、深、咸
‧ 每一攝所包括的韻數是不一樣的,有的一攝只有一韻(舉平以賅上去入),有
的一攝包括八、九個韻。《廣韻》206 韻的歸併情況如下:
1. 通攝──東冬鍾
2. 江攝──江

4
3. 止攝──支脂之微
4. 遇攝──魚虞模
5. 蟹攝──齊佳皆灰咍祭泰夬廢
6. 臻攝──真諄臻文欣魂痕
7. 山攝──元寒桓刪山先仙
8. 効攝──蕭宵肴豪
9. 果攝──歌戈
10. 假攝──麻
11. 宕攝──陽唐
12. 梗攝──庚耕清青
13. 曾攝──蒸登
14. 流攝──尤侯幽
15. 深攝──侵
16. 咸攝──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 所謂攝,就是總攝許多韻的意思。然而哪些韻歸併在哪一攝裏,卻有一定的
歸併原則,那就是必須韻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韻才可以併為一攝。例如
通攝的東冬鍾三韻,都是收舌根鼻音[-]韻尾的;又東韻的主要元音是[u],
冬、鍾二韻的主要元音是[o],[u]和[o]都是較高的後元音。經過這樣歸併,
《廣
韻》206 韻的複雜系統就簡單多了,而我們也就能以簡御繁。總括來說,韻
攝的作用就是解釋語音系統,分析韻與韻之間的關係的

(《四聲等子》)

5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