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60 views17 pages

六國論 蘇洵

该文档是关于2022-2023年度中国语文科指定阅读篇章的复习笔记,内容涵盖了对古文的理解、分析和论证。文中探讨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了贿赂秦国对国家力量的损耗,以及不贿赂国家的孤立无援。通过引用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苏洵提出了历史教训,警示统治者应团结抵抗外敌。

Uploaded by

laucheungjoe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60 views17 pages

六國論 蘇洵

该文档是关于2022-2023年度中国语文科指定阅读篇章的复习笔记,内容涵盖了对古文的理解、分析和论证。文中探讨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了贿赂秦国对国家力量的损耗,以及不贿赂国家的孤立无援。通过引用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苏洵提出了历史教训,警示统治者应团结抵抗外敌。

Uploaded by

laucheungjoe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7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五旬節中學
二零二二至二零二三年度
中____級 中國語文科 -----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1. 《》5 分)(每題 1 分)
(1)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虧: 損耗

(2)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厭: 同「饜」,滿足

(3)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斯: 這就是

(4)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洎: 及至、等到

(5) 則奏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 患: 禍患

2. 《》15 分)(每題 3 分)

(1)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今天 / 割讓 / 五座 / 城池,明天/ 割讓 / 十座 / 城池, / 然後 / 才換得 / 一

夜的 / 安睡。

(2)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不 / 賄賂 / 秦的國家 / 因為 / 賄賂秦的國家 / 而亡,因失去了 / 強大的 / 援助,自然不能 / 獨個兒 / 保全。

(3) 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強暴的 / 秦國 / 的貪慾 / 無窮,你送給 / 他愈多,他侵略 / 就愈厲害,所以不用戰爭 /,誰強誰弱,/ 誰勝誰負 / 已能清楚分辨

了。

(4)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治理國家的人 / 不要被 / 別人積累 / 的威勢 / 所脅迫啊!

(5)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六國跟秦國一樣 / 是諸侯國,他們的勢力 / 比秦國弱,/ 尚且 / 還有可以 / 不用賄賂 / 而戰勝秦國 / 的形勢。

3. 《》 的字的詞性及詞義。(5 分)(每項 0.5 分)


句子 詞性 詞義
(1)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連詞 因為

第 1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2)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代詞 秦軍
(3)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不定代詞 有人
(4)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連詞 以致
(5)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副詞 或許

4. 《》5 分)(每題 1 分)
(1)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覆: 翻

(2)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繁: 多

(3)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 數: 氣數、命運

(4)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與: 親附、結交

(5) 暴霜露,斬荊棘。 暴: 暴露

5. 蘇洵在《》相關的原文句子,並扼要說明作者
的觀點(3 分),又這樣鋪排起甚麼結構作用?(1 分)
中心論點:
 原文句子: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1 分)

 觀點:反駁一般人認為六國滅亡是兵器不鋒利,作戰不得法的想法,指出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賄賂秦國。(2 分)

 結構作用:(1 分)

A 提綱挈領 A B C D

B 承上啟下 ● ○ ○ ○

C 鋪墊懸念

D 首尾呼應

6. 蘇洵在《》中,開門見山點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後,分別申述了兩個分論點,試摘錄
相關的原文,並說明作者的觀點。(5 分)
分論點一:

 原文: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1 分)

 說明:提出六國賄賂秦國損耗國力,導致滅亡。(1.5 分)

分論點二:

 原文: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1 分)

第 2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 說明:駁斥六國中不是所有國家都因賄賂秦國而滅亡的觀點,指出不賄賂的國家在賄賂國家相繼滅亡後,失去支援,亦無法單獨保全。(1.5

分)

7. 以下引文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1 分)又這種修辭手法如何有助作者說明觀點?(2 分)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 修辭手法:對比(1 分)

 說明觀點:秦國因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跟戰勝而得到的土地對比,實際要多百倍;六國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跟戰敗而喪失的土地作對比,

又實際而多百倍。作者以此突顯六國破滅「弊在賄秦」的道理。(2 分)

8. 《》指六國雖有「賂秦」和「不賂秦」的,但都終歸破滅。試指出六國破
滅的原因和作者藉此說明甚麼論點。(考生可用自己的文句,或引錄原文作答。)(9 分)
賂秦的國家 不賂秦的國家

名稱 韓、魏、楚 齊、燕、趙

「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 齊:「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1 分)。五國既喪,齊

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1 分)」 亦不免矣。」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1 燕:「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1 分)」


六國破滅
的原因 分)」 趙:「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1 分)」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

愈急。(1 分)」

 賄賂秦國使國力損耗,最終被秦國所滅。 ( 1.5  不賂秦的國家因為賂秦的國家滅亡了而失去強大的


申明論點
分) 援助,不能獨自得到保全。(1.5 分)

9. 《》全文論證嚴謹,結構緊密,試綜合全文,詳加說明。(8 分)
論證過程:

 正面申論:指出賂秦必亡的兩個原因,其一是賂秦將坐大秦國,助長敵人的勢力和野心,其二是賂秦令諸侯自己損失大量土地,削弱國力。
(2 分)
 反面申論:分述齊、燕、趙三國不賂秦,但仍遭滅亡的個別原因,說明「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進一步指出不賂秦者亡國的共同原因是孤
立無援,不知團結,各自用武。(2 分)
 推論:提出六國應抗敵自強的設想,指出統治者應把割讓給秦國的土地封賞予天下的謀士,以奉承秦國之心禮待天下的奇才,並聯合各國力量
對抗秦國,不應被秦國的積威所攝服。(2 分)

第 3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 結論:通過論證六國因賂秦而相繼滅亡的故事,諷刺北宋朝廷妥協苟安的政策,警誡統治者以史為鏡,堅守國土,發奮圖強,積極抗敵,以免
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2 分)

10. 根據《》所指,以下哪一項不是六國被秦所滅的原因?(2 分)

A 戰略錯誤 A B C D

B 錯失優勢 ○ ○ ○  11.
根據 《》,
C 目光短淺 判斷
D 軍力懸殊 以下
陳述,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各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多選者 0 分。(4 分)(每分題 2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蘇洵認為如果不賂秦,六國將不會被秦所滅。 ○ ○ ●
(2) 蘇洵在《》中委婉地諷諫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輕易對外侵妥協。 ● ○ ○

答案分析:(4 分,每分題 2 分;各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1) 無從判斷《》六國中賂秦者和不賂秦者皆因賂秦而亡,他假設如果不賂秦者能同心協力,團結起來,秦國就不會輕易地得天下。當中蘇洵未有提到如果不賂秦,六國將不滅,陳述與文章內容無

矛盾,故陳述無從判斷。

(2) 《》。他藉此委婉地勸請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覆轍,不要像六國一樣,對外侵輕易妥協,故陳述正確。

12. 《》1 分),並說明其在全文的論


說作用(2 分)。
 句子: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1 分)

 作用:蘇洵以開門見山的手法,於文首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領起下文 。(1 分)這可收一針見血的效果,給 讀者留下深

刻印象。(1 分)

13. 《》

(1) 文中「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一句運用了哪種論證手法?(2 分)

A 對比 A B C D

B 引用 ○ ○  ○

C 駁論
第 4 頁,共 17 頁
D 假設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2) 承上題,從蘇洵《六國論》摘錄另一運用相同論證手法的句子,並說明其論證的觀點。(3 分)
 句子: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1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觀點:舉燕國和趙國對秦用兵,論證六國實有軍事能力抗秦,滅亡並非因為「兵不利,戰不善」,反駁一般人以為六國破滅是因為「兵不

利,戰不善」的看法。(2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4. 根據《》雖敗亡,但其破滅原因卻有何不同?(2 分)又作者


藉此論述甚麼觀點?(2 分)
 燕、趙敗亡原因:燕國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王,令秦王大怒而大舉攻燕,最終燕國敗

亡。(1 分)趙王因誤聽讒言,誅殺良將李牧,使秦有機可乘,大舉攻趙,首都邯鄲不

保。(1 分)

 觀點:舉燕國和趙國對秦不賂秦但仍敗於秦的原因,論證六國有軍事能力抗秦,滅亡

並非因為「兵不利,戰不善」,反駁一般人以為六國破滅是因為「兵不利,戰不善」的

看法。(2 分)

15.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又作者藉引文闡述甚麼觀點?(2 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 修辭手法: 設 問 (答案須是兩字詞)(1 分)

 觀點:齊國滅亡是因與秦國交好而不協助五國。五國滅亡後,孤立的齊國亦不能倖存,終歸滅亡。(2 分)

16. 《》設問這種修辭手法的句子(1 分),並簡略說明其說


理效果(3 分)。
 句子: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1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效果:設問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引起讀者注意,啟發思考。(1 分)蘇洵提問,六國

相繼破亡是因為賄賂秦國嗎?藉此突出「不賂者以賂者喪」及「弊在賂秦」的論點,

增強「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中心論點的說服力。(2 分)(答

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 5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17. 試寫出《》一文的寫作目的。(3 分)

蘇洵《六國論》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痛切論述屈辱求和必定自取滅亡的道理 (1 分),委婉地諷諫北宋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對

外妥協的政策,積極禦侮,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2 分)。

18. 試把以下引文中運用比喻的部分(粗體字)改為直接敍述,並須保留原意。(1 分)又指

出此引文如何加強說理效果?(2 分)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改寫:抱着木柴去救火(1 分)

 說理效果:此比喻能突出用土地賄賂秦是無補於事的,情況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樣,火只會愈燒愈旺,這根本無助於戰事之勝利,反而助長了

秦國侵略的野心。(2 分)

19. 蘇洵在《》中提到「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
勢」,他認為六國對秦怎樣才有「不賂而勝」的機會?(5 分)
韓、魏、楚三國不割地賂秦,秦國國力不會增強, 三國的國力也不會削弱(1 分);齊國不與秦國結盟、修好;燕國不派刺客行刺秦王;趙國不中

反間計殺害良將(2 分)。如果六國用土地及誠意招攬謀臣、禮遇人才,並且合力攻打秦國,就有機會能戰勝秦國。(2 分)

20. 蘇洵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及「不賂者以賂者
喪」?(1 分)運用這種論證方法有甚麼好處?加以說明。(3 分)
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1 分)

 說明:文中舉出韓、魏、楚三國以土地賂秦,最後被秦所滅的史例,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點。 (1 分)又以齊、燕、趙的史

例證明「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賂秦國家相繼被滅後,齊、燕、趙三國就失去鄰國的支援變得勢寡力弱,最終也難逃亡國之命運。 (1 分)蘇

洵使用舉例論證方法,引用史實,使「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更具說服力。(1 分)

21. 有說《》,非真正論六國之亡的。你認同嗎?試談談你的看
法。(4 分)
認同。(1 分)《》 (1 分),實際上運借古諷今的方法, 借分析六國賂秦招致滅亡的歷史故事,陳明屈辱求和的必自取滅亡的道理 (1 分),委

婉地諷刺北宋當政者,期望君主能以史為鑑,保國定長治久安(1 分)。

22. 作者在以下引文有甚麼寄意?當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 分)

第 6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 寄意:六國本來有足以抗敵的條件,結果卻因畏敵,割地賂秦而亡。(1 分)

 反映情感:蘇洵希望宋朝的統治者吸取這個教訓,千萬不要震懾於遼國和西夏的勢力,而採取賂敵求和政策 (1 分),反映他對六國滅亡的惋

惜之情(1 分)和對宋朝有期待、盼望之情(1 分)。

23. 《》記述了燕、趙兩個對秦的政策,當中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論證觀點?(2
分)
 對比論證 A B C D
 舉例論證 ○ ○  ○
 引用論證
 駁論
A  B 
C  D 

24. 蘇洵在《》?試摘錄原文句子。(1 分)又這個


句子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說明觀點?(2 分)
 原文句子:「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

嚮。」(1 分)

 以上句子運用了 假 設 論證說明觀點。(答案須是兩字詞)(2 分)

25. 以下引文對表達文章主題有甚麼作用?(2 分)又作者運用這種寫作手法有甚麼好處?(3


分)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 作用:引文是文章的結論部分。作者借六國賂秦而亡的故事諷喻擁「天下之大」的北宋統治者,應以歷史為鑑,不要對遼、西夏採取屈辱退讓

的外交政策,以免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2 分)

 好處:蘇洵以六國與北宋今昔對照,以收借古諷今之效。 (1 分)他沒有提到北宋朝廷,一方面不會開罪君主,另一方面可以收到「言之者無

罪,聞之者足戒」的效用。(2 分)

26. 試結合時代背景,寫出《》,並說明其原因。(4 分)
蘇洵《六國論》對宋朝當政者提議不賂外族 / 不應忍讓外族的欺凌 / 不要每年向遼夏外族繳納大量金銀布帛 (1 分,其中一項),並要禮遇人

才,合力對付遼夏外族(1 分)。蘇洵看到當時北宋積弱,強鄰虎視眈眈,若再屈辱、忍讓,即有滅國之虞,所以主張為政者要發奮圖強。 (2

分)

第 7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27.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1 分)又這種論證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2 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 論證手法:對比論證(1 分)

 說理效果:以祖先立國的艱辛,對比子孫輕易割地賂秦,論證賂秦大違孝道。 (1 分)通過這個強烈對比,突出賂秦的不合理、不智,加強

「賂秦而力虧」的不合理,令「弊在賂秦」論點的更具說服力。(1 分)

28. 《》對比論證手法的句子(1 分),並略加說明(3 分)。


 句子: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1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說明:蘇洵以諸侯的土地有限對比暴秦的欲望無盡 (1 分),論證賂秦只會助長秦國侵略的野心,賂秦使諸侯與秦國的土地此消彼長,使諸侯

勢弱而秦國勢強。賂秦又加強秦國侵略的野心,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點(2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9. 細閱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1) 以上引文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1 分)
A 比喻 A B C D

B 引用 ○ ○ ○ 
C 排比

D 誇張

(2) 承上題,試從蘇洵《六國論》中摘錄運用相同修辭手法的句子,並略加說明。
(3 分)
 句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1 分)

 說明:這句以誇張手法表示諸侯賄賂秦國的不合理。諸侯以為賂秦可以換取秦國不來

侵略,結果適得其反;而以土地賂秦,諸侯土地有限,賂秦削弱自己的實力,秦國很

快又對諸侯苛索、侵略。(2 分)

30. 蘇洵為甚麼撰《》2 分)你認為這文章於現今社會有沒有意義?試略加說明。


(4 分)

第 8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 寫作目的:蘇洵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痛切論述屈辱求和必定自取滅亡的道理,委婉地諷諫 宋朝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對外妥
協的政策,積極禦侮,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2 分)
 看法:有。(1 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不同的困難時,要審慎 評估形勢,就好像六國的形勢雖然比秦弱,但其實若不賂秦仍有可勝秦的
機會。(1 分)例如當我們進行球類比賽,應權衡雙方的長處及短處,評估雙方實力,才能找出致勝之道。(1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1. 以下引文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 分)又這種修辭手法對論述觀點起甚麼效果?試以引


文為例,略加說明。(3 分)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 修辭手法:(2 分)
A 對偶 A B C D

B 設問 ○  ○ ○

C 排比
D 反問

 效果:設問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引起讀者注意,啟發思考。 (1 分)蘇洵提問,六國相繼破亡是因為賄賂秦國嗎?藉此突出「不賂者以賂者

喪」及「弊在賂秦」的論點,增強「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中心論點的說服力。(2 分)

32. 蘇洵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試從以下兩方面說明賂秦的不智。
(4 分)
 國力損害:諸侯土地有限,而割讓給秦之土地又遠比戰敗所失的還要多,這在削弱自

己的國力之餘,也間接增強了秦的實力;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形勢更加

不利。(1 分)賂秦只會增強秦的欲望,激發秦更大的侵略野心,侵迫的次數也愈多,

所謂「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日削月割,諸侯必然變得力弱,為秦所滅。(1 分)

 求和效果:諸侯割地賂秦,只求得短暫安寧,不能換取長久的和平。(1 分)所謂「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之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賂秦是

沒有效用的。(1 分)

33. 細閱以下兩段節錄自《》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乙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兩段引文同時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試指出其中一種。(1 分)又這種修辭手法產生甚麼效果?(3 分)
 修辭手法:比喻(1 分)

第 9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 效果:

甲文:蘇洵形容以地賂秦的諸侯,將祖先辛苦經歷的「尺寸之地」割讓予秦,有如棄置草芥般輕率,具體地突出賂秦的不合理,亦說明這是不孝

的行為,加強了賂素而亡的說服力。(1.5 分)

乙文:蘇洵將以土地賂秦比喻為抱薪救火。以薪柴救火,火勢必然愈燒愈旺; 情況好比以地賂秦,秦國的侵略欲望愈來愈強。這比喻具體地表現

賂秦對諸侯無補於事,令讀者易於明白諸侯賂秦必亡的道理。(1.5 分)

其他答案:
對偶;(1 分)甲文以諸侯先祖「暴霜露,斬荊棘」這對偶句,對偶句令文章句式結構整齊、勻稱,讀起來音節和諧,加深讀者的印象。(1.5
分)乙文以「薪不盡,火不滅」這對偶句,字義及詞性都相對偶。對偶句令行文有對稱美,讀起來鏗鏘有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1.5 分)

34. 試根據下面兩段蘇洵《六國論》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乙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1) 甲、乙兩文中分別提出甚麼論點?(3 分)

甲:假如韓、魏、楚不割地賂秦 、齊國不與秦結盟、燕不行刺秦王、趙國不信讒言殺李牧 ,六國本身是有足夠條件與秦相比,誰勝誰負,誰存誰

亡,是未可知數。(1.5 分)

乙:六國的統治者若能以地封給謀臣、禮待奇才 ,就可得到天下可用之才,共同協力對抗秦國,那將會令秦國難於應付,甚至可以勝秦。 (1.5

分)

(2) 甲、乙兩文的論證手法有甚麼相同之處?試略加說明。(3 分)

 相同之處: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假設論證。(1 分)
 說明:甲文提出假設「三國各愛其地」,齊、燕、趙各自不犯錯誤,則勝負存亡方面難於估量。 (1 分)乙文假設六國以賂秦的土地及

心態,賞賜賢士及積極網羅人才,並合力攻秦,或者可以與秦抗衡,避免滅亡的命運。(1 分)

35. 試根據以下三節《》

甲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乙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
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丙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在上三段引文中,何者以事實為證、何者以理論為證、何者是假設論證,分別說明之。(6 分)
 甲:理論為論據。(1 分)論述「以地賂秦」時,提出秦所獲的利益和諸侯所失去的利益,以及「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

第 10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矣」等都是作者的推論,純粹以理論為論據。(1 分)

 乙:事實為論據。(1 分)論述「燕、趙義不賂秦」時,作者提出「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燕雖小國而後

亡」和「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等,都是史實,這是以事實為論據。(1 分)

 丙:假設論證。(1 分)論述六國之力「當與秦相較」時,提出「三國各愛其地」,齊、燕、趙各自不犯錯誤,則勝負存亡之數,足以和

秦相比較,難於估量。這都是作者以假設出來的情況作為論據。(1 分)

36. 《》

「X、Y 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 X 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Y 嘗五戰於秦,二


敗而三勝。後秦擊 Y 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 X、Y 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
而亡,誠不得已。」
(1)文中 X、Y 分別是哪個國家?(2 分)

X是 燕 國 (1 分), Y是 趙 國 。(1 分)

(2) 蘇洵在本節文字對 X、Y 二國抗秦而亡,流露了甚麼情感?(2 分)


蘇洵對燕、趙二國「義不賂秦」,並且都能抗秦,加以讚揚,有欣賞之情。(1 分)從引文可見,作者認為燕、趙二國之亡非戰之罪,只

是對抗秦國策略有欠妥善,至於亡國,對此感到無奈、惋惜。(1 分)

37. 《》《》以下兩方面比
較兩者不同的地方。(6 分)
(1) 勸諫的對象與勸諫者的身份:(2 分)

 《》:對象是北宋的君臣;身份是北宋的平民。(1 分)

 《》:對象是蜀漢的君王劉禪;身份是蜀漢的丞相。(1 分)

(2) 勸諫的內容:(4 分)

 《》:蘇洵借六國賂秦而亡的故事諷諫北宋統治者,要以歷史為鑑,不要繼續賄賂外敵,以歲帛換取短暫的苟安,削弱自己的力量 (1

分),反而要積極在軍事上作好準備,對付外敵(1 分)。

 《》:諸葛亮出師北伐前上表劉後主,交代北伐原因,安排軍政事務 (1 分),並且特意勸諫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守法度、親賢遠佞,

為興復漢室,完成先帝的遺志而努力(1 分)。

38. 蘇洵《六國論》和諸葛亮《出師表》同是臣子向統治者勸諫之文,試比較兩文的寫作背
景。(6 分)

第 11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 《》:宋朝實行強幹弱枝政策,致使地方兵力薄弱,邊境防務空虛。(1 分)面對東北的契丹(遼)和西北的西夏不斷入侵,朝廷只能採取消
極的「退讓」、「守禦」政策,與遼和西夏簽訂盟約,規定每年向遼和西夏納貢大量的銀絹。(1 分)對於遼、夏間歇的侵逼和長期的需索,北
宋窮於應付,而國力也大為削弱,形勢是極其危險的。(1 分)
 《》:三國時代,在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劉備死後,兒子劉禪繼位,由諸葛亮輔政。(1 分)當時蜀漢地僻人少,國力疲弊
(1 分);而後主又闇弱不明,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前途,在出師北伐曹魏前,上表後主陳述出師之必要,並叮嚀後主發憤圖強(1 分)。

39. 《》《‧》,哪一篇的論說技巧較高?試比
較之。(5 分)
我認為蘇洵《六國論》的論說技巧較高。 (1 分)《六


》以 開門見山的手法, 於首段 單刀直入 點出 六國之滅,由於賂秦。 然後分論 賂秦

必亡之由 、 不賂可以不亡之因 和 合力抗秦之要, 最 後以借古事諷喻時事作結。 《》一文有理有據, 借古 諷 今,全篇結構綿密, 論說技巧較高。

(2 分)至於《‧》《》(2 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其他答案:
我認為《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的論說技巧較高。(1 分)《 ‧ 》 是語錄體,論述儒家的「仁」、「孝」和「君子」重要理論。
文章以設問及反問帶出論點。以一二關鍵詞為首,然後下面進行論述。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下文便就着「克己復禮」進行
解釋。這種編排能使論述觀點更明確,讀者能一目了然。(2 分)至於《六國論》以開門見山的手法,於首段單刀直入點出六國之滅,由於賂秦。
然後分論賂秦必亡之由、不賂可以不亡之因和合力抗秦之要,最後以借古事諷喻時事作結,論說技技巧也相當高超。但礙於向統治者進諫,需要借
古諷今,未能直接論述勸說統治者改變對外妥協的政策,這方面不及《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論說技巧來得直截了當。(2 分)

40. 《》《‧》加
比較。(5 分)
沒有分別。(1 分)蘇洵《六國論》中提到六國諸侯「思厥先祖父」,努力保存國家的土地,劈荊斬棘,但如今諸侯為賂秦 而輕易地放棄祖先的艱

辛經營的土地,割地賂秦,實屬不孝。 (1 分)而《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指侍奉父母要在他們有過錯時勸諫,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

要恭敬,雖憂愁但不怨恨。(1 分)可見,兩者所言的「孝」都是同出一轍的,《 》

到而已。(2 分)

41. 《》《‧》5 分)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 分)句中,以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土地有限,對比暴秦的欲望無盡,

突出諸侯賂秦的不智,展示出秦的野心,論證賂秦只會助長秦國勢力,最後六國被秦打敗。(1 分)

《》:以魚與熊掌及生之與義作為對比,提出捨生取義的論點 。(1 分)再以「所欲有甚於生」與「所惡有甚於死」對比,正面論證捨生取義的

合理性。(1 分)三以「簞豆」與「萬鍾」對比,反覆論證捨生取義是基於人之本心,所以人人均能捨生取義。(1 分)

42. 《》《‧》

第 12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成下表。(考生需用自己文句作答。)(4 分)
《》 《‧》
 論述韓、魏、楚三國以地賂秦而導致國力虧損, 論述人不能苟且偷生,無原則地避開死亡的禍患。
正面論述
最終滅亡。(2 分)
論述韓、魏、楚三國都珍惜他們的土地,各諸侯國聯  論述在人要面對生死的考驗時,並不是所有人都
合對抗秦便有機會取勝。 會因求生避死而不擇手段,不顧禮義,而且不單是賢
反面論述
者才會有如此的反應,可見源於善性的「義」是人人
都有的。(2 分)

43. 蘇洵在《六國論》的開首反駁了六國滅亡是因為「兵不利,戰不善」,試指出蘇洵使用哪兩個史例來反駁該理由。(4 分)

內容
:
史例一 燕國雖小但敢於對秦用兵(1 分),直到後期才亡國(1 分)。

:
史例二 趙國五次與秦軍打仗,兩敗而三勝(1 分),趙國將領李牧又多次擊敗秦軍(1 分)。

44. 以下引文運用哪一種修辭手法?(1 分)又這種修辭手法對論述觀點起了哪些作用?(3 分)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 修辭手法: 設 問
(答案須是兩個字)(1 分)

 作用:作者先提出六國是否因賄賂秦國而亡的問題,增強懸念,引發讀者思考本文的重點。(1 分)然後回答六國當中不賂秦的國家,也因

賂秦國家已被滅亡而失去援助,無法自保而亡國 (1 分),帶出下文,論述六國因賄賂秦國而直接或間接亡國的論點和理據 (1

分)。

45. 在《六國論》中,蘇洵批評賂秦國家犯了哪三個錯誤?他如何闡述這些錯誤與以地賂秦的關係?試根據文章內容加以解釋。(6 分)
作者認為賂秦國家犯了三個錯誤。第一,賂秦國家因害怕與秦國戰爭(1 分)而失去土地,故選擇以土地賄賂秦國,但作者指出諸

侯因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土地遠比打敗仗失去的土地為多 (1 分)/ 秦國因受賄所得的土地遠比打勝仗得到的為多(1 分),從而推論出諸侯被

滅的真正原因是賄賂秦國,而非與秦戰爭。第二,作者指出諸侯不孝:

他以 A 對比 ● 手法(可選多於一個答案,全對才給分)(1 分),刻畫六國諸侯

第 13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B 排比 ○
C 誇張 ●
D 比喻 ○
的祖先千辛萬苦才得到少許土地(1 分),但諸侯隨意把土地割讓給秦國,以換取片刻安寧(1 分),結果使秦國不斷侵略。最後,作者

以戰國時期蘇代的話,來形容賄賂秦國的行為只會助長秦國的貪念(1 分),根本不能阻止秦國的侵略。

46.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2 分)又這些修辭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分別說明。(4 分)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運用了的修辭手法:(答案多於一項,全對才給分)
A 設問 A B C D E
B 引用 ○ ● ○ ○ ●
C 反問
D 借喻
E 明喻

 修辭手法一的說理效果:作者引用戰國時期蘇代的話,指出愈是用土地賄賂秦國,愈會引發秦國的貪念(1 分),加強賂秦不能阻止秦國侵

略的說服力(1 分)。

修辭手法二的說理效果:作者以柴薪比喻為土地,火比喻為秦國的貪念(1 分),具體說明以土地賄賂秦國的做法有如用柴救火一樣,不但

無助救火,反使火勢更旺盛(1 分)。

47. 蘇洵在《六國論》分析不賂秦的國家滅亡的理由,試分別指出以下諸侯國被滅的個別因素。(3 分)
A 失去緩手
B 得罪同盟
C 天災不斷
D 錯用刺客
E 自毀忠良
A B C D E
 趙國 ○ ○ ○ ○ ●
 燕國 ○ ○ ○ ● ○
 齊國 ● ○ ○ ○ ○

48. 作者在《六國論》中提議六國對抗秦國的方法。他指出六國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試根據文章的內容填寫下表。(3 分)

六國該做的事
‧ 以土地封賞謀臣。

第 14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 :禮遇天下才智出眾的人才。(1 分)

‧ :六國合力抵禦秦國。(1 分)

六國不該做的事 ‧ :被秦國的國力威嚇而割地賂秦(1 分) 。

49. 《》2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 作者認為如果當初六國能夠合作,就一定能消滅秦國。 ○ ○ ●

(2) 作者為奮力抗秦卻不成功的諸侯國感到惋惜。 ● ○ ○

答案分析:(2 分,每分題 1 分)
(1) 無從判斷:《》 4 段,作者只是提到「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認為六國合力向西抵禦秦國,有機會令秦國的人連飯也吃不下,這並不代表六國合作
就一定能消滅秦國。陳述與篇章內容並無矛盾,故屬無從判斷。
(2) 《》 3 段,作者指出「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這代表他認為燕國和趙國在被秦國所滅時,處於智謀和軍力都很單薄的弱勢,
所以被打敗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無可奈何的事,暗示燕、趙的滅亡不全是它們的過錯。可見作者對燕、趙兩國抱有同情、惋惜的態度,故陳述正確。

50. 蘇洵在《六國論》中提出了哪些能使六國不至滅亡的假設?(2 分)
 堅守土地
 與秦國商談和約
 名將李牧沒有被誅殺
 刺客死亡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51. 《》2 分)
 苟且偷安
 諸侯計策失敗
 諸侯聽信讒言
 諸侯用人不當
A  A B C D
B  ○ ○ ● ○
C 

第 15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D 

52. 以下哪項正確描述蘇洵《六國論》的寫作手法?(2 分)
 以開門見山法,指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 以比喻論證法,指出賄秦國的做法適得其反。
 以對比論證法,指出賂秦的國家因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土地遠多於因戰敗而失去的土地。
 以首尾呼應法,提醒北宋君主不要重犯導致六國滅亡的錯。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53. 細閱以下故事,並根據蘇洵《六國論》,回答所附問題。
從前,某平原上有若干民族定居。當中有一個實力較為強大的民族甲,常常以武力威嚇較為弱小的民族,並強迫這些小民族年年進貢。小民族
不甘被欺負,於是結盟,議定大家不再向民族甲進貢,而且每當民族甲侵犯任何一個小民族時,盟友立即援助,抵抗侵犯。結果民族甲不敢再
欺負各小民族。

上述故事中小民族的行為符合蘇洵在《》提出的哪個抗秦策略?試引用相關觀點,分析小民族做出以上行為的原因。(4 分)
上述故事中的小民族結盟,不向民族甲進貢和合力抵抗民族甲的做法,符合蘇洵提出的「並力西嚮」的抗秦策略。 (1 分)蘇洵指出六國如果不

再賄賂秦國,並合力向西用兵抵禦秦國,就可以避免被秦滅國。 (1 分)故事中的小民族結盟,集體不向民族甲進貢,是因為他們知道繼續進貢

不會減少民族甲的慾望,反而助長對方的貪婪,搶奪自己的財產 (1 分);他們又在民族甲侵犯某一個小民族時立即援助對方,抵抗民族甲的進

犯,是因為它們深知民族甲實力強大,自己無法獨立抵抗,所以必須與其他小民族團結,合力對抗敵人(1 分)。

54. 《》義不賂秦」。這種面對秦國的態度,與《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故事中藺相如向秦王奉上和氏璧時的態度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4 分)
《》(1 分)而在《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故事中,當藺相如代表趙王出使秦國奉上和氏璧時,他並沒有被秦王的威脅所懾服(1 分),

而是堅持不使趙國理虧的原則,在確定秦王無意以土地換和氏璧後,他以計謀拖延時間,然後派人送走和氏璧,並敢於當面批評秦王言而無信,

直接對抗秦王(1 分)。可見兩者都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輕易因敵人的威脅而屈服,勇於反抗敵人來捍衞自己的立場,態度一致(1 分)。

第 16 頁,共 17 頁
2022-2023 中國語文科 指定閱讀篇章溫習筆記 --- 《  》

~~~完~~~

第 17 頁,共 17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