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82 views103 pages

第5讲 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涉及生物与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与恢复等多个方面。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且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的重要任务。

Uploaded by

6qjz8tcb9f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82 views103 pages

第5讲 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涉及生物与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与恢复等多个方面。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且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的重要任务。

Uploaded by

6qjz8tcb9f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03

第五讲 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从生物界获取
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资料和食物,同
时也与生物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
的交换,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
物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最宝
贵的资源,生物环境在人类生活中,
是一种最重要的自然环境。
提 纲

 生物与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
 生物环境的破坏
 生态保护与恢复
生物与生态系统

• 生物是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所有的
生物又被称为生物界、生命自然界,与非
生物界共同组成自然界
•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了生命自然界
• 人类本身也属生物




生态系统(Ecosystem)
•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根据对植物群落的长期研究,发现植
物的生长、繁殖与所处的自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必须从整
体上去研究植物生长及生存环境,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 生态系统就是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换言之,生态
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学(Ecology)
• 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 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 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能合成细菌
和化能合成细菌

物 消费者:
一级为食草动物

部 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
二级为一般食肉动物

分 及某些腐生或寄生的菌类 三级为大型食肉动物
四级为顶级食肉动物
分解者:
细菌、放线菌、真菌、鞭
毛虫、土壤线虫
基质部分:
如土壤、岩石、水体等,是构成植
非 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空间场所

生物代谢原料:
物 如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
部 无机盐类及非生命的有机质

生物体代谢的媒介:
如水,空气,土壤等

各种非生物组分通过其物理状况(如温度,湿度,风
速,辐射强度等)和化学状况(如土壤酸碱度、阳离子
和阴离子成分与数量等)对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综合影
响。
垂直结构: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
空 的变化。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高度。
生 间
态 结 水平结构:生物种群在空间的水平变化。均
系 构 匀分布、团快分布、随机分布

的 食物链: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
被食的链索关系。捕食性食物链、碎屑性食
结 物链、腐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
构 营

营养级: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复杂的多方面的网络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Energy Transfer and Loss
Heat

Secondary
Consumer

Primary
Consumer
Producer
Heat
Detritus
Feeders
Chemical energy Heat
能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传递的信息分为4种类型:
物理信息:以物理因素引起生物之间感应作用的一类信息。
如光信息、声信息、接触信息等。
化学信息: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如酶、
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和促老激素等,经外分
泌或挥发作用散发出来,被其它生物所接受。
营养信息:在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由于种种原因而
变少了,另一营养级的生物就发出信号,同级生物感知这
个信号就进行迁移以适应新的环境。
行为信息:生物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借光、声及化学物
质等传递的信息,同类生物相遇时常表现各种有趣的行为
信息传递。
生态位 Ecological Niche
指每个个体在种群中或种群在群落中的
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又称生态龛
环境梯度 Environmental Gradient
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并不是到处一样,而是具有或
大或小的差异或变化,并在一定的空间上或时间
上表现出来,这种变化即是环境梯度。
生态演替 Ecological Succession
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
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
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从
地球上诞生生命至今的几
十亿年里,各类生态系统
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
化和演替之中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
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
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 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
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
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
初始的稳定状态。
•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的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
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热带雨林
Tropical Rainforest
热带草原 荒漠
Tropical Grassland Desert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Temperate Grassland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温带雨林
Temperate
Rainforest
寒带针叶林 高山极地苔原
Coniferous Forest Tundra
水生生态系统
洋底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
Coral Reef
河流生态系统
① 具纵向成带现象,但纵向替
换并不是均匀的连续变化;
② 生物大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
的特殊形态结构。浮游生物
较少;底栖生物多具有体形
扁平、流线性等形态或吸盘
结构;适应性强的鱼类和微
生物丰富;
③ 与其他生态系统相关系复杂。
④ 自净能力强,受干扰后恢复速较快。
湖泊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分层与分带都很明显;
• 水生植物由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属物组成;
• 在各种各样的植物上生活着各种水生昆虫及螺类;
• 浅水层中生活着各种浮游生物及鱼类等;
• 深水层有大量异养动物和嫌气性细菌;
• 水体的各部分广泛地分布着各种微生物。
湿 地 Wetland
《国际湿地公约》: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
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
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
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不同生态系统的初
级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

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源于活的生物体的变异性。
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
所构成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
•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上签署。
• 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
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
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
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
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

 物种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全球物种估计有500~3000万种
人类已知且命名的约190万种
——哺乳类 4710多种
——鸟 类 8000多种
——两栖爬虫 8000多种
——鱼 类 2万多种
——昆虫和无脊椎动物 130多万种
——植 物 40多万种
——真 菌 7.2万种
——细 菌 4760种
——病 毒 5000种
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差异性的总和。
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
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0~2003年
——全部人类基因组约有39000多个基因
——发现和定位了26000多个功能基因
——1号染色体包含3141个基因,数量最
多,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
——不同人群仅有140万个核苷酸差异
——人与人之间99.99%的基因密码是相
同的
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

竹林 山水 草原
森林

海底

湿地 梯田 海滩
物种减少的趋势

1600年以前灭绝物种大约有
77种(1.6% )哺乳动物
129种(1.3%)鸟类
1600 ~1700 年,鸟类和哺乳动物
每10年约有1个物种灭绝
1850~
已经激增到每1年就有1个物种灭绝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报告

2019年5月6日,联合国在巴黎发布《生物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
• 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
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
• 原因一:栖息地减少、自然资源过度开采、气候变化和污染是
地球物种损失的主因,全世界40%以上的两栖动物物种、33%
的造礁珊瑚和1/3以上的海洋哺乳动物都因此面临灭绝风险。
• 原因二:人类诸多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自工业化以来,
人类已经改变地球75%的土地和66%的海洋生态环境,如今全
球1/3以上的土地和3/4的淡水被用于农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
人类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威胁到其他物种”。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 物种数量居北半球国家第一
 世界四大遗传资源起源中心之一
 有高等植物34792种,占世界的10%,居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
2572种、蕨类2273种、裸子植物244种、被子植物29703种
 有脊椎动物7516种,占世界的14%,其中哺乳类562种、鸟类
1269种、爬行类403种、两栖类346种、鱼类4936种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
种,其中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
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
 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多种
 属于我国特有的高等植物共17300种,特有的脊椎动物667种
 栽培农作物有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
中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
 是世界农作物起源的八大中心之一、世界四大栽培植物起
源中心之一,具有世界“花园之母”的美称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为严重

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的达4000~5000
种,占15~20%
《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640种濒危物种,
中国有156种,占1/4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10余种动
物绝迹
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100万物种,半数以
上可能永久消失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2021年生态环境公报

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
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
52类、自然湿地30类;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岛、海湾、
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农田、人工林、人
工湿地、人工草地和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中国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127950种。其中,动物界
56000种,植物界38394种,细菌界463种,色素界1970种,真菌
界15095种,原生动物界2487种,病毒65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980种,大熊猫、金丝猴、
藏羚羊、褐马鸡、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列入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珍贵濒危植物40类455种。
遗传资源多样性 中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
1000种以上,原产观赏植物7000多种,家养动物948个品种。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2021年生态环境公报

受威胁物种
全国34450种巳知高等植物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
和保护的高等植物10102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9.3%, 其中
受威胁的3767种、近危等级(NT) 的2723种、数据缺乏等级
(DD) 的3612种。
4357种已知脊椎动物(除海洋鱼类)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
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脊椎动物2471 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
56.7%, 其中受威胁的932种、近危等级的598种、数据缺乏
等级的941 种。
9302种已知大型真菌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
的大型真菌6538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70.3%, 其中受威胁
的97种、近危等级的101种、数据缺乏等级的6340种。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特有珍稀植物

珙桐

桫椤
七子花

翅果油树
鹅掌楸/马褂木 “活化石”——崖柏 中华水韭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近百年灭绝的物种

台湾云豹,1972

海南白臀叶猴,
1893年

新疆虎 ,1916年 中国犀牛,1922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近百年灭绝的物种
直隶猕猴
1980s

普氏野马,1960s

镰翅鸡,1960s

高鼻羚羊,1960s 白头鹳,1960s
再见,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
绝,上一次被发现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
2022-07-22 00:1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
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白鲟体型硕大,
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
“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
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

大熊猫 金丝猴 白鳍豚 扬子鳄

华南虎 褐马鸡 朱鹮 藏羚羊


藏羚羊 ——
可可西里的骄傲
 主要分布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肃、新
疆),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
公约》;
 1990年藏羚羊的数量大约为100万只,1995年下降到 7.5万只。以往
可以发现1.5万只以上的藏羚羊群,后来数量大为减少;
 大幅减少的原因:国际市场对藏羚羊绒(沙图什披肩,欧洲市场价

高达一条3500英镑)的需求,导致偷捕滥杀猖獗;
中国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

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2014年种群数量约恢复到30万只。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
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近危(NT)。
集体出游的亚洲象
亚洲象也被称为印度象,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包括中国、
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泰
国、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其栖息环境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
林和常绿阔叶林等。亚洲象是我国一类重点保护动物,被国际
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列为濒危物种。2018年调查,我国现存的
亚洲象种群数量大约293头,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
州、普洱市和临沧市等三个州市。
2020年3月,17头亚洲
象拖家带口离开西双
版纳勐养子保护区,
“北漂”到了普洱市
思茅区、宁洱县区域
活动,在迁移过程中
还产下了一头幼崽。
2021年9月10日,北移
亚洲象安全回归。
生物环境的破坏

 栖息地损失
 外来物种入侵
 过度开采、捕捞
 环境污染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洄游通道阻隔 相对密集的堤坝,给鱼类 自
然繁殖、产卵、生长、栖息
场所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
坏,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
灭绝明显

迁徙通道阻隔 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迁徙通
道被人工建筑物阻挡

生境破碎化 自然栖息地的人为开发和扰
动导致生境不完整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入侵性的动植物侵害本土野生生物的方式包括:
 吃掉本土生物;
 大量产卵;
 毁坏本土生物的栖息地;
 散播疾病;
食人鲳 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卵
 在同一个小生态生境与本土生物竞争。

入侵英国的日本紫菀 入侵的水葫芦 传播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典型案例
 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
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
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 20世纪,在美国灭绝的鱼类中有68%与生物入侵有关。

 我国常见的庭院绿化植物葛藤,到了美国却像野马狂奔,迅
速占领了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700多万平方公
里的土地,使许多植物没有了栖身之地。
以青草鲢鳙“四大
家鱼”为主的8种亚洲
本土鱼类,在美国被统
称为亚洲鲤鱼。它们在
进入美国的部分水系后,
生长迅速,甚至对当地
生态造成巨大威胁。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发达,河水污染异常严重,各地政府为清理河
水的植物污染伤透了脑经。这有点像江苏无锡太湖曾经爆发的“蓝藻”,即河
流或湖泊里生长的大量水生植物破坏了美国的水环境。
为了清洁水体,美国有专家指出,中国 “鲤鱼”可担当大任,这种鱼具有
吸食水草的特殊能力。美国政府方面专门研究了专家的建议,美国国会还通过
了一项专门的法案,于是,中国的“鲤鱼”作为“特殊人才”被美国引进。
然而,最近显示,美国境内的亚洲鲤鱼已经泛滥成灾。在俄亥俄州的桑达斯
基河以及伊利湖的一条支流,亚洲鲤鱼的数量已占鱼类总数的90%。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
2020年,全国已发现660 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
• 71 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6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显示,
219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
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有120多种,每年仅水花生、
福寿螺等20种主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40
亿元人民币。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区域涉及农田、森林、湿
地、草原等各个生态系统,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濒危。
巴西龟:2014年被列入《中国外
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

 原产美国中南部,沿密西西比河至墨西哥湾周围地区。
 20 世纪80 年代经香港引入我国内陆广东,继而迅速流向
全国。
 宠物丢弃、养殖逃逸、错误放生等导致其在野外普遍存在,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巴西龟最多的国家。
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收录为100 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
之一。
 巴西龟排挤本地物种,对入侵地的本土龟造成严重威胁。
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拖网捕捞会将
渔网所经之处
的所有东西一
网打尽。

废弃的渔网
也往往成为
海洋生物的
葬身之地。

极具破坏性的拖网捕鱼具
实际情况:
1、燕隼营巢于疏林或林缘和田间的高大乔木树上,通常自己很
少营巢,而是侵占乌鸦和喜鹊的巢。巢距地面的高度大多在
10一20米之间,每窝产卵2一4枚,多数为3枚,要掏出16只幼
鸟,至少要掏五六个鸟窝。怎么可能在一个鸟窝掏出16只?
2、被告人闫某是“河南鹰猎兴趣交流群”的一员,曾网上非法
收购1只凤头鹰转手出售;被告人在网上兜售时特意标注信息为
“阿穆尔隼”。
山上摘了一株花,女子被刑拘!
2022-9-23报道来自北京的孙女士外出游玩时在山崖上摘
了一株花,结果被警方刑事拘留
这是怎么回事?
孙女士在北京门头沟游玩时,看到一株罕见的小花,于是采
摘下来并拍照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一行
为不仅引来大量网友批评,也让警方找上了门。
原来,孙女士采摘的花是国家保护植物槭叶铁线莲。
槭叶铁线莲与房山紫堇、独根
草并称为“崖壁三绝”。三种植物都
生长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其中,
槭叶铁线莲对环境要求苛刻,极其
珍稀且不容易人工培育,被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
级和《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
录》一级。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难得一见的大黄鱼

云豹(国际一级)

因医药作用被过度捕猎
的蜂猴(国际一级)
濒临灭绝的海洋之王——鲸 虎(国际一级)
中国近海传统四
大渔场——渤海
渔场、舟山渔场、
南海沿岸渔场和
北部湾渔场:
已经名存实亡
有渔汛的地方才叫渔场,
渔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
作业方式捕捞特定的鱼。
现在近海都没有渔汛了,
当然就没有渔场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有机氯农药向生物
体内的传递和富集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全球变暖:濒临灭绝的极地动物
海象
——气候变暖使得海藻的茂盛期将
与浮游动物的大量增加同时发生,
从而使得海底食泥哺乳动物(海象
和灰鲸)面临一个艰难的时代

眼镜绒鸭
——海底食物减少也将导致眼镜
绒鸭数量减少
栖息地被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 不当捕猎、采集 环境污染

在炎热的空气环境中生长的
叶子含有更多的纤维以及更少的
便于消化的蛋白质,也就是说以
叶子为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
成消化。

伴随着升温的环境,山地的大猩猩和其他食叶类动物会出
现消化不良的状况,红疣猴等动物首当其冲。
生态保护与恢复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恢复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

CITES,1973

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CAMLR,1980

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1992

 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
-2023年的主题是 “从协议到协力:重建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
物多样性日”,以增加人们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021年10月13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
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宣言》承诺:
 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 优化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
 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
 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
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 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现有多边环境协定
的合作与协调行动,以推动陆地、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和恢复。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联合国2020年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峰会期间,中国外交部和
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峰会中方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中国在行动》,从生态文明思想、国内政策措施、促进可持续发
展、全社会广泛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方面系统阐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成就和立场主张。
中国于2010年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
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中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
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自2015年起,通过实施生物多样
性保护重大工程,对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观测,调查记
录超过210万条,不断跟踪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
动计划》执行进展。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
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时间表”,绘
出了“路线图”。

• 该《行动计划》明确了中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 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
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
• 每个优先领域下设6至8个优先行动,涵盖法律法规、政
策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气候与环境治理、国际履约
与合作等内容,
• 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1.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前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和中科院等
部门,于2004年启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从2008年开始每
年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于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发布(http://www.sp2000.org.cn/CoLChina)
• 2020版年度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22,280个(物种
110,231个,种下单元12,049个),其中包括54,359个动物
物种,37,793个植物物种,12,506个真菌物种。
• 2020版共新增了15971个物种,包括新增了9350个动物物种,
426个植物物种,5474个真菌物种。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2. 建设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

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

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
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
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
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
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
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
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
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类别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生物类
野生植物类型
地质遗迹类型
自然遗迹类
古生物遗迹类型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2020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总面积
约98.34万平方千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总面积约
10.66万平方千米。
• 国家地质公园281 处,总面积约4.63万平方千米。
• 国家海洋公园67处,总面积约0.737万平方千米。
• 共有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
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和南山等10个国
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约占陆
域国土面积的2.3%。
主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西藏)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青藏高原西北部)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甘肃) 四川卧龙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川)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贵州省)
哈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新疆)
神农架金丝猴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广东)
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江苏)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云南)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河南)

黑龙江扎龙 丹顶鹤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3. 退耕还林、还湿、还草
• 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止
耕种,改为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
式。
• 早在1957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
持暂行纲要》就提出了禁垦坡度和退耕造林种草的要求;
• 从2000年开始,我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水蚀区和风蚀区实
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劣生态环境
的一项重大措施。
素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
垦区,经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
湿地,如今又呈现大面积水丰林美、
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北大荒”
又“荒”了。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4.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国宝、外交使者、活化石——大熊猫

截止2020年6月:一共有1864只大熊猫,已建立大熊猫保护区67处,
使近 53.8%的栖息地和 66.8%的野外大熊猫个体得到严格保护。
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4.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朱鹮

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时,只有7只,现在已经超过1000只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4.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海南坡鹿

20世纪70年代,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一度下降到26头。驯养
繁殖研究取得成功后,从2003年起,开始把保护区内的海南坡鹿
运往白沙、屯昌、儋州、文昌等地的草原山林进行野放,逐步建
立真正的野生海南坡鹿种群。2007年已超过1785只,种群数量以
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4.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扬子鳄

20世纪70年代末,野生扬子鳄数量已不足500条。1975年安徽
宣城建立保护区,1979年建立中国扬子鳄繁殖中心。扬子鳄的数
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每年繁殖数量都在
1000条以上。全国扬子鳄超过1万头,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
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4.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麋鹿

1900年在中国灭绝。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英
国伦敦动物学会7家动物园和公园挑选了39头麋鹿赠送给大丰。
1998年开始恢复野生种群。总数超过1000头。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徐秀娟 丹顶鹤的故事
1981年,17岁的徐秀娟到
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
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
养鹤姑娘。
1986年5月,徐秀娟从东
北林业大学进修刚结业,就
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邀请,
希望她能到射阳滩涂工作。
1987年9月16日的夜晚,徐秀娟为了寻找走失的受伤天鹅,
在盐城芦荡里陷入沼泽失踪。走时只有23岁。
2014年4月18日,徐秀娟的弟弟徐建峰因摩托车失控,一
头扎进了沼泽。在徐秀娟牺牲27年后,徐建峰又献出了生命,
年仅47岁。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5. 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9年底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投
入运行。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另一个是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
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之一,有着超级“生物种质
银行”之称。

特有的、稀有的濒危物种, 已收集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都将在这里得到长期有效保存 8444种74641份 (株)。
 生态文明建设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001-8-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013-6-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0-12-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16-07-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04-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6-04-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6-09-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011-01-08]
 生态文明建设

•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
• 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
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
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 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
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
社会形态
 生态文明建设

· 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2
·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3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5.9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
•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202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
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全文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
进绿色发展的理念、实践和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生态红线保护规划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
南(试行)》2014
三条红线: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
资源利用上限
三大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特别强调:“立足守住
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中陆域生态保护
红线面积占整个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30%”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
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
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 (2016)、
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 《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长
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
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
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 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
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 (2018)、
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 •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
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 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
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2019)。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开展领导
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标志着此项试点工
作正式拉开帷幕。
方案提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
主要目标,是探索并逐步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
计制度。此项工作由审计署牵头负责实施,全国各级审计机
关是主体。审计试点期间,审计对象主要是地方各级党委和
政府主要领导干部。
审计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
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要对被审计
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
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
布会,聚焦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
• 山体修复
• 河道修复
• 植被恢复
• 生境重塑
 生态修复
山体修复
 生态修复

河道修复
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 生态修复 生境重塑
“工业污水塘”变身“湿地公园”,超140种鸟类现身!
牛口峪湿地公园占地1.4平方公里、汇水面积达80万平方米,
有湿地区、休闲区、游船娱乐区、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
时而水中觅食,时而湖畔依偎,白鹭、苍鹭等珍稀鸟类在
公园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鸟
儿的“天堂”曾经是燕山石化储存和处理炼化装置工业外排污水
的水库。
牛口峪湿地公园建设采用“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湿地
自然生态修复”工艺,使外排水达到世界先进的石化污水排放
控制水平。
在梯塘里种植芦苇、香蒲等具有高净化能力和高耐受力的
水生植物,以及狐尾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用以对所接收的
工业外排水进行深度净化,用湿地手段去除氨氮、悬浮物,以
及可能的大肠杆菌。
• 由于引入了大量水生植物,湿地公
园交替错落地建设了不同密度的湿
草甸和植有漂浮水生植物的自由水
面,形成了十分理想的鸟类栖息地。
王祁说:“有了草,就有了鱼,有
了鱼,也就有了鸟,从而形成了一
个良性的生态链。
• 牛口峪湿地公园建成后,生物多样
性获得极大丰富,目前已发现超过
140种鸟类、19种蜻蜓、28种蝴蝶、
8种鱼类、56种植物。
• 让人惊喜的是,湿地建成后,全球
性濒危鸟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
震旦鸦雀,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鹮、朱鹮等也都出现在了牛口峪
湿地公园,目前已经在此栖息安家。
思考题
1. 生态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生态系统
内部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是如何实现的?
2. 什么是生态平衡?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生态平衡是通过哪些过程维护的?
3. 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个方面?为什么要保护
生物多样性?
4. 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纪录片:海豚湾(The Cove)

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里克·奥巴瑞主演,该片记
录了在著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
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进入日
本太地町,深入海湾现场,记录下大量海豚被当地
渔民屠杀的血腥场面。
该片于2010年获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记录片推荐
1、热带雨林( Tropical Rainforest)1992年美国拍
摄的IMAX纪录片;
2、行星地球(Planet Earth)之雨林(Jungles)英
国BBC于2007年拍摄,共11集;
3、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af)英国BBC与
Discovery合作拍摄于2012年,共三集。
4、野性的终结:2014年,由央视、新西兰自然历
史公司、动物星球频道、美国野生救援协会联合摄
制,共2集。姚明主持,旨在揭开非法象牙和犀角
交易背后的残忍真相。
5、黄石国家公园: BBC 2009年出品, 3集(冬、
夏、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