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
主題:立論建構
步驟一:審題
留意題目關鍵字眼
(1)應着重主題的不可取替性。換言之,若將指定主題轉換,說理方向
仍然保留,論點則是可有可無。
談知己:知己 和朋友/點頭之交/酒肉朋友…的分別
談敵人:敵人和對手/競爭者…的分別
(2) 留意題目補充: 程度/深度/類別:微笑 vs 大笑
褒貶: 苦笑 vs 開懷大笑
補充形容:劫後的微笑
關係:對比、因果
(3) 留意特別概念,如定義不清,應在題目開首為主題字眼下定義
步驟二:立論
全文應做到質量俱佳
質:需要就點名的哲理進行論證,加入論據,不可蜻蜓點水式羅列主題
反映的所有道理便作罷。
讀書無用:讀書有助改善心智
讀遍中外名書→學習先賢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學問→去蕪存菁,
探究當中不明白或可疑之處→觸類旁通,引發思考→找出反駁→找
出真相→開創下個時代的知識→學海無涯→明白知識之浩瀚,人類之
渺小,虛心向大自然學習
量:全文需要緊扣主題的多項特點或同一特點的不同方面來發揮。一般而言,文中包含三至四個論點便可。
留意題目當中,邏輯當中的前提、假設及結果,需要推論至題目所給的結果。
如:談讀書無用:由讀書推論至沒有用途(所有)
≠讀書不能達到某個目的
換言之,只要讀書有一個用處,便能推翻題目當中的邏輯
(黑天鵝事件)
有人不讀書也能成功,如比爾蓋茨,朱克伯格
只是證明讀書不是唯一成功的途徑,無法推翻讀書有用
同學可善用滑坡謬誤的思維,找出題目邏輯不當之處,作為論點。
同意與否的題目對邏輯推論的要求較高,同學應審視自己論點是否合理及正確
共通立論方向為:對/錯 利/弊 重要/不重要 面對/運用的方法
共同思考角度為:
(1)持份者:學生(求學)、家長(家庭)、工作人士(職場)、政治
領袖(治國)
(2)層面:個人(自己)、家庭(親子)、朋輩(朋輩關係)、社會
(群體)、民族
(3)範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
》---人生四層次理論:
概念 意思 概要
價值層 人所獨有的特質,或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具 人
有真善美的意識,有理想和道德
生物文化層人有別於一般生物,有生物文 人有別於一般生物,有生物文化,即人是有 高等生物
化,即人士有意識的 意識的
生物邏輯層 人不僅是物,更是生物,有生命,故必然受 生物
生物法則的支配
物理層 任何人(或物)必然受物理定律的支配 物
練習一:審題及定義
(1)有人說:「除了第一名是勝利者外,其他參賽者全都是失敗者。」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2)禁區
第二至三堂
主題:段落結構
起首段
總論:預視全文分論的概略方向
進入主題:預備首尾呼應
總論:提出全文立論,點出全文論說方向
示例一
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古往今來,無數學者對讀書無用與否乃人言言殊,眾說紛紜。其實到頭來只是角度和
層次不同,心一轉,角度一改,讀書的用途則截然不同;但不變的是讀書必定有用,決非無用。或曰:「讀書無用。非也
非也。」功利而言,讀書令人飛黃騰達;讀書更改善人的心智,宣揚古仁人之智,裨益天下;甚至證明人存在的價值。
示例二
禁區,就是不可進入的區域,保護着禁區設立者的利益。設立禁區與否,闖進禁區與否,每個人有不同的取態,但隨之而
來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有人庸人自擾,設下林林總總的禁區,加諸無數的枷鎖,結果苦了自身,苦了他人;有人瘋瘋癲癲,明知禁區藏有各種陷
阱,偏要闖進來,希望打破禁區;有人大智若愚,旁人以為他們愚笨,未知禁區的存在,殊不知,在他們眼中大千世界並
無不可踏足之處。
首尾呼應方向舉隅:
1)以名言開首結尾,互相輝映
示例一
首: 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古往今來,無數學者對讀書無用與否乃人言言殊,眾說紛紜。其實到頭來只是角
度和層次不同,心一轉,角度一改,讀書的用途則截然不同;但不變的是讀書必定有用,決非無用。
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曾經身陷讀書無用之山,兜兜轉轉,未能一睹山之全貌,礙於自身角度只看一隅
只要心境一轉,轉出對讀書的成見,便能看出廬山之真貌
示例二
首:「莫聽竹林打葉聲,何況吟嘯且途行。」--定風波這句美得像一幅畫:蘇軾逍遙自在地走在雨中,步步足印皆淡然安
穩。要練就這種境界,便要探索人生足印的變換過程。
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蘇軾一語道破人生的短暫和渺小,但他大概走了太多路,才能頓悟。從廟堂的尚書
走到竹林的東坡居士,從波譎雲詭的官場走到靜如隔世的山野,從抒發「大江東去」的氣概到「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
月」的釋懷。這就是足印的變化,不也就是人的一生嗎?
註:切勿胡亂引用。更不應為湊合自己已經背下的句子而盲目扭曲論點意思。所有手法都是為修飾論點而生,不應本末倒置。
(2)以比喻入題,貫穿全文(參見範文一)
主體論點段
分論:每段圍繞一至兩個中心概念論說
論點(分論):提出論點,如涉及自創概念,需加以闡述,解釋自己所提概念的具體意思
舉出論證,支持概念的具體意思。不要只提出例子或相關事情的字,需要把例子和自己的論點加以扣連,點出相關/相反之
處
先點名原因/論點,加以闡述,提出論據,點出與論點扣連的關係,重申立場論點。
過渡段:
承上啟下:承接上段結尾,引入下段論點/概念
常見句式舉隅:
若果……,不就……?非也,當中難能可貴之處更在……
或曰:「……」這說法未免是知其一不知其二。(駁論)
文章一般會有二至三個過渡期,如果同學能夠做到當中結構上相似,能令文章更為整齊。(參見範文二)
結尾段
總論:歸納全文分論的方向
對應起首段引入主題的方式或內容,作首尾呼應
歸納全文立論,根據全文分論點,得出結論/點明當中關係
練習一
從範文一中找出立場、總論點、分論點、呼應比喻及運用了首尾呼應的部份。
練習二
有人說:「除了第一名是勝利者外,其他參賽者全都是失敗者。」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試為以上題目構思三至四論點,並輔以例證。
立場:
論點一:
論據:
論點二:
論據:
論點三:
論據:
第四堂
主題:論證手法
練習一
從示例一及二中找出論證部份及例子當中與論點扣連的部份
示例一
人的本質乃趨利避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讀書最功利的作用便是求取功名富貴。不論古今,知
識是由貧困爬升至達官貴人的階梯最佳工具(論點)。昔日韓愈家貧,寒窗苦讀,官到三品以上;蘇秦苦讀研合縱,合縱不
是讀出來的,而是研習出來的一種策略,如果說是讀,他是讀太公陰符之書,詳見戰國策或史記蘇秦傳,官拜六國宰相,
擁有凡人一直夢寐以求的財富、地位和名聲。蘇秦若非讀遍過往歷史書籍,借古鑑今,怎能獨到地分析六國不足之處,以
及深知強秦的陰謀,以理據說服本來互不相助六國組成聯盟。難道一個市井之徒有能力、有充足的理據一語中的,說服各
懷鬼胎的六國君主嗎?;回望香江,補習名師林立,回望香江,補習名師林立,有部分名師昔日生活貧困,透過讀書成為
高考會考狀元,以此作為招徠,吸引莘莘學子報讀其名下課程,固然帶來龐大收入,更成為學生家長眼中的天王巨星、補
習公司賴以維生的支柱。甚至傳某名師以年薪數千萬被挖角,名聲大增,登上不同的報紙,成為教育專家,奠定自己在補
習界的地位。所謂名師販賣知識固然可恥,但亦由此證明知識在市場有價有市,被世人當作掘金工具,希望苦讀十年而一
朝成名。
示例二
這說法未免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誠然讀書不是萬能,有其害處,但有否想過讀書本身就能是用處?
不論你是先賢還是古哲,人不免一死,人如螻蟻,在飛鴻踏雪轉瞬即逝的一生,時間是最大的宿敵。螻蟻苦心經營的沙堡,
大江東去後世界的大浪稍一拍岸,在時間的一抹微笑下化作頓成泡影。但讀書不講求大半生後留下多少知識,而在於走過
的路程。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西哲笛卡兒云:「我思故我在」。讀書本身證明人的思想的存在,證明了人的智
慧高傲,身小但心比天高(證明了什麼),一代代分析思考藉着書中的上知識,一輩輩就着世間萬物運行的道理加上自己的
獨特見解,在後世大自然留下屬於自己智慧的色彩,捍衛萬物之靈的名號。書本是先賢思想的載體,讀史記可以明白上古
至西漢武帝的歷史,讀論語可明白儒家之道,讀詩經可認識到古人的風俗文化、文字的言簡意深。讀書正正能走過先賢所
行的路,跟從先賢的足跡,保存人類思考的智慧傳統傳承人類的文化,,確立了人禽最大的分別,不就是最大的用處嗎?
引用論證: 引用古今中外名言
暗引:隱藏在文章之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引用之處
12 篇範文,中文書上的文章及老師提供的示例已經是很好的學習材料。
同學需在平日多聽多寫,了解句子內容,切忌不要張冠李戴,否則只會弄出笑話。
舉例論證
應注意例子應與論點緊密扣連,不應濫竽充數,強行扭曲例子意思。闡述例子亦應點出與論點相關的位置。一般而言,一
個論點有一個實例便可,如能夠正反例子俱備則是更佳。(質量互補)
例子的質素有高低之分,史例當然比虛例更佳,如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更佳(竹林七賢、陶淵明……),老生常談的例子
應該避免(如愛迪生)。例子能夠別出心裁,能令考官眼前一亮。但亦不應亦無需鑽牛角尖,四處搜尋稀奇的例子。
虛例
如果同學沒有相關例子,別無他法之下只能運用虛例。但因虛例本身說服力較弱,需要透過其他手法(排比、反問…
…)互相運用來彌補缺點。
示例一
用心的送禮能為收禮者帶來溫暖,表達純真的心意,不論禮物貴重與否,皆能令人會心微笑,感受心意的重量。小孩在母
親節送上親手製作的心意卡,笨拙的小手寫出潦草的字體,價值當然比不上王羲之的蘭亭序,卻能令一眾母親感動流淚;
平時十指不沾陽春水不下廚的男生為了心儀女孩而今來為君做湯羹,親自下廚,笨手笨腳,處處出錯,味道當然比不上易
牙的名菜,卻能令女孩覺得眼前之人可以付托終身;臥病在床的陪伴,耳邊的細語,藥效用雖當然比不上華陀的靈丹醫術,
卻是治癒心靈的妙藥能令病人有活下去的動力。原來送禮並不是求己所得,只求對方所有。
示例二
或有人詰難道:既然送禮如此講究,與其庸人自擾,不如斷然棄之?這猶如不諳藝術境界的高低,卻直接摒棄繪畫一樣,
因噎癈食,何其愚昧!人是群體動物,與人的交際不可或缺,又如何能避免送禮?加上人容易動情,情到濃時又如何抑制
自己的情感?昔日李白以「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為禮,向汪倫表達深情相送的感激,試問李白眼見好友為
自己大費周章送行,如何能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且因送禮講究而為免麻煩,恐怕會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事物。顧城先生說得
真好,「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你因害怕麻煩,而錯過母親接受兒子親手送禮的笑容;你因害怕麻煩,而
錯過兒子收到禮物時的雀躍;你因害怕麻煩,而錯過向恩師表達謝意的機會。正正因送禮與人生有重大關係,見證生活不
同的高低起伏,因此送禮是人生必然的命題,無法迴避,亦因如此,我們要好好學懂這門藝術。
練習一:
試從示例一及範文一中找出所運用的論證手法
示例一
人的本質乃趨利避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讀書最功利的作用便是求取功名富貴。不論古今,知識
是由貧困爬升至達官貴人的階梯最佳工具(論點)。昔日韓愈家貧,寒窗苦讀,官到三品以上;蘇秦苦讀研合縱,官拜六國
宰相,擁有凡人一直夢寐以求的財富、地位和名聲。蘇秦若非讀遍過往歷史書籍,借古鑑今,怎能獨到地分析六國不足之
處,以及深知強秦的陰謀,以理據說服本來互不相助六國組成聯盟。難道一個市井之徒有能力、有充足的理據一語中的,
說服各懷鬼胎的六國君主嗎?;回望香江,補習名師林立,回望香江,補習名師林立,有部分名師昔日生活貧困,透過讀
書成為高考會考狀元,以此作為招徠,吸引莘莘學子報讀其名下課程,固然帶來龐大收入,更成為學生家長眼中的天王巨
星、補習公司賴以維生的支柱。甚至傳某名師以年薪數千萬被挖角,名聲大增,登上不同的報紙,成為教育專家,奠定自
己在補習界的地位。由此證明知識在市場有價有市,被世人當作掘金工具,希望苦讀十年而一朝成名。
練習二
有人說:「除了第一名是勝利者外,其他參賽者全都是失敗者。」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試為以上題目其中一個論點寫出完整的一段(需具備論點論據論證)
範文一
讀書何用之有? 大哉問!如斯困惑,如斯擾人,如斯苦惱。其實讀書就如靈丹妙藥,能否發揮 其用處皆在乎醫者醫術之高低。
《》 說得妙,世俗眼光中的無用,正是讀書大用所在,古語云:「不為彼岸只為海」,在讀書過程中,林林總總的書本以文字循循善誘,定能使人有所裨益 ,
但能否發揮其大用,皆在乎讀書者的心態,手法及其閱歷之多寡,實 在不能一概而論。
藥能否藥到病除,在乎服藥者的心態,若每天服藥,那必能早日康復 ;相反,若諱疾忌醫,三 天才服一次藥,那藥又怎能發揮其效用呢?讀書亦如出一轍,
若讀書者有求學之心,勤奮學習 ,學而時習之。那讀書必能令人有所廣益,更能讓人在昏亂的世界中發光發亮。觀乎歷史,蘇秦年幼在鬼谷子門下讀書,
學成後遊走多國仍未被嘗識,無奈折返還鄉,更受勢利的家人冷漠 對待,讀書無用乎? 非也!蘇秦還鄉後,奮發學習,更以懸樑刺股的自殘方式激勵自己,
終日 研究經書,最終學以致用,將在讀書學習到的知識套用於現實,以合縱策略成功 說服六國同盟 ,官拜六國丞相,衣錦還鄉,此不是勤奮向學之功勞嗎?
若果蘇秦無求學之心,對兵書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構思合縱奇策以 說服六國?反之,若人不珍惜學習機會,學習時終日望天打掛,期待鴻鵠之將至,甚至
自以為學富五車而從不讀書,那又豈能發揮讀書之大用呢 ?如北宋神童方仲永的悲劇,他雖然卓爾不群,聰明絕頂,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但他父親反而
滿足於其過人之才,認為他無需學習亦能有所成就,故從不帶仲永從書學習,令他全無求學之心,終日只顧四出表演,終於在他二十 歲時,曾經的過人之處
已是「泯然眾人」,與常人無別。故求學 之心是讀書者不可或缺的元素,書的正道,配合人的勤奮,才能使讀書發最大效用,有如下藥 ,即使手持仙藥,
也要醫者有助人之心, 才能令病人藥到病除。
藥能否藥到病除,在乎醫師能否將藥物使用得當,針對病情。 讀書亦大同小異,若人能活用 讀書,視讀書為改善思維,提升品德修養的方法,那讀書必能
有立竿見影之效;相反,若人視 讀書為謀利工具,目的為爭名奪利,為功名利祿,那注定無法發揮讀書之用,終不能成為君 子。故人若誤用讀書而 說讀書
無用,就如混淆了藥材而質疑藥材之效,不亦可笑乎?讀書之大 《 》
嗎?故讀書 之大用在於提高修養,若能活用讀書,那書中的懿言必能令人成為風高亮節,志行芳潔之士, 受後人所稱頌。反之,若人不懷好意,往往只以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心態向學,只着重目的而 不以讀書改善品德,那就如陰險惡毒之人手持毒性劇烈之藥以毒害他人,其名聲定必遺臭萬 年。以受萬人
唾氣的古代奸臣趙高為例,他學識淵博,其學識使他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 相,但他並沒有盡臣子之責進盡忠言,反而到處搬弄是非,指鹿為馬,擅
改詔令,使秦國日漸 衰敗,最後革命分子陳勝吳廣起義成功,推翻秦朝。故人如汲汲於名利,視讀書為手段,而忽 略書中的大道理,本末倒置,以導致得
不償失,不亦悲乎?
藥能否藥到病除,在乎份量選擇得當,取捨得宜,但讀書卻截然不同,讀書能否發揮效用, 在乎 閱歷之多。世界之大,浩瀚無垠,若讀書不足, 涉獵的道
理不夠廣,在無情世界中,屢次失敗, 便歸咎於讀書無用,實屬不智。要明白到知識的長流源源不絕,存在的學問海納百川, 知識 本是無盡之物, 定能應付
幻變的世事, 故要讀書「有用」, 必要盡己所能地在無盡的知識大海中 吸收養分,心無止境,學無盡處,書只是形相的存在, 只要能引發人思考的,就
是一本書。故 天地是一本書,歷史是一本書,深信若人畢生追求學問, 以知識之廣, 定能使你有所啟發,從 而在世界作出正確決定;以天地之大,定能使
你意會到自己的微小,凡事不再執著,逍遙過活; 以歷史之深,定能使你引以為戒,以古鑑今。且看蘇軾生平,他一生勤奮學習,研讀儒家道家之書藉,被
《》《》 者,放下「爭」的兵器,捨下「別」的胄甲,不再在宦海浮沉,感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豁 達面對人生,樂得清閒。若作如是觀,讀書有
如補身之藥,定能使你頤養天年,以閱歷之多,更 能使你在處理事情上遊刃有餘,但若果閱歷甚小,就不要質疑藥的效用,因只是你用藥太輕而 已!
讀書或不是萬能之藥,不能有無窮無盡之效,但它絕不是糖衣毒藥,無用之談,更像醫者不諳 醫術之高深而貿然論斷良藥無效,因噎廢食,何其愚昧! 固讀
書更如苦口良藥,縱使過程艱 辛,但往往能使你有所得益。讀書,又豈不是一帖精良的藥方呢?
範文二
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古往今來,無數學者對讀書無用與否乃人言言殊,眾說紛紜。其實到頭來只是角度和層次不同,心一轉,角度一改,讀
書的用途則截然不同;但不變的是讀書必定有用,決非無用。
或曰:「讀書無用。非也非也。」功利而言,讀書令人飛黃騰達;精神層面而言,讀書更改善人的心智,宣揚古仁人之智,裨益天下;甚至證明人存在的價
值。
人的本質乃趨利避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讀書最功利的作用便是求取功名富貴。不論古今,知識是由貧困爬升至達官貴人的階梯
最佳工具。蘇秦苦研合縱,,官拜六國丞相,擁有凡人一直夢寐以求的財富、地位和名聲。蘇秦若非讀遍過往歷史書籍,借古鑑今,怎能獨到地分析六國不
足之處,以及深知強秦的陰謀,以理據說服本來互不相助六國組成聯盟。難道一個市井之徒有能力、有充足的理據一語中的,說服各懷鬼胎的六國君主嗎?;
回望香江,補習名師林立,回望香江,補習名師林立,有部分名師昔日生活貧困,透過讀書成為高考會考狀元,以此作為招徠,吸引莘莘學子報讀其名下課
程,固然帶來龐大收入,更成為學生家長眼中的天王巨星、補習公司賴以維生的支柱。甚至傳某名師以年薪數千萬被挖角,名聲大增,登上不同的報紙,成
為教育專家,奠定自己在補習界的地位。由此證明知識在市場有價有市,被世人當作掘金工具,希望苦讀十年而一朝成名。
若果讀書只為金錢,不就淪為萬般皆下品的下品?非也。讀書更在培養人的品格,鼓勵人們追尋真相。
讀遍中外名書,學習先賢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學問,去蕪存菁,探究當中不明白或可疑之處,找出真相。君不見中世紀的歐洲,一個噤若寒蟬,羅馬教廷
隻手遮天的地方,真相隱沒而如地心說的歪理大行其道。唯有讀書才能撥亂反正。布魯諾生於黑暗時代,但有機會接觸教廷書籍,閱遍天文學的書,了解前
人哥白尼的學問,加上觀察星體運轉,把觀察與書上知識對比,內化成支持日心說的證據,化為昏暗中的一點光,引發後人繼續研究,最終證明自己所言非
虛。布魯諾所讀的研究為當時黑暗的社會打開了一扇窗,人們開始質疑教廷所強調的「真理」,強調科學的知識,拋棄無稽如地球是世界的中心的學說,知
道地球以外還有其他星體,擺脫迷信、不再單方面聽從教廷自以為是萬物主宰的思想,明白知識不單單只記載於教廷刊物,地球以外還有其他星體,閱讀不
同的書籍,不再單方面聽從教廷,讀書後明白知識之浩瀚,人類之渺小,虛心向大自然學習,為往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若非讀書,如何何以找出反駁
若非讀書,如何何以觸類旁通,引發思考?若非讀書如何,何以開創下個時代的知識?
若果讀書只為追求知識,那就是拙於用大,只見小用而未見其大用。讀書之大用在更於宣揚古仁人之智。
讀畢先賢的金科玉律,反思當中可取之處,加以學習,看到遺臭萬年的事蹟多加留意,避免自己重蹈覆轍。讀孔子之書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想法
跟從孔夫子「明明德於天下」的做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學者被孔子積極入世的思想所影響,或許自身的力量也許微小,但毫不吝嗇自己的力量,仍然前
仆後繼,追求道德、理想、真善美,推動社會進步。昔日推翻帝制,乃至今天世界各地的民主運動,都能看見孔子思想的蹤跡。讀老莊之書明白「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想法,跟從莊子寧可做曳尾於塗的泥中之龜的做法。莊子之書鼓勵人們泯滅物我之別,消除形形色色的框架限制,放下對功名利祿
人生中不可逆轉的執着,追求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境界,這無疑有助消除不必要的物欲之爭。先賢書中的想法影響着一代代的學子,沒有讀書,這種想法
價值何以遍及天下?不再讀書,社會不就退步至茹毛飲血的禽獸時代,那麼人獸何以區別?
或曰,人生苦短,何必在腦海中塞下無窮無盡的知識?連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無隨無涯,殆矣」。讀書勞心傷神,不讀書不才是
上上策嗎?
這說法未免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誠然讀書不是萬能,有其害處,但有否想過讀書本身就能是用處?不論你是先賢還是古哲,人不免一死,人如螻蟻,在飛鴻
踏雪轉瞬即逝的一生,時間是最大的宿敵。螻蟻苦心經營的沙堡,大江東去後世界的大浪稍一拍岸,在時間的一抹微笑下化作頓成泡影。但讀書不講求大半
生後留下多少知識,而在於走過的路程。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西哲笛卡兒云:「我思故我在」。讀書本身證明人的思想的存在,證明了人的智慧
高傲,身小但心比天高,一代代分析思考藉着書中的上知識,一輩輩就着世間萬物運行的道理加上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後世大自然留下屬於自己智慧的色彩
捍衛萬物之靈的名號。書本是先賢思想的載體,讀史記可以明白上古至西漢武帝的歷史,讀論語可明白儒家之道,讀詩經可認識到古人的風俗文化、文字的
言簡意深。讀書正正能走過先賢所行的路,跟從先賢的足跡,保存人類思考的智慧傳統傳承人類的文化,確立了人禽最大的分別。證明了人的獨特價值,不
就是最大的用處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曾經身陷讀書無用之山,兜兜轉轉,未能一睹山之全貌,礙於自身角度只看一隅。只要心境一轉,轉出對讀書的成見,
便能看出廬山之真貌其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