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6 views7 pages

《大史》中的佛音尊者

佛音尊者是斯里兰卡重要历史文献《大史》中的人物,他出生于菩提场附近的婆罗门家庭,精通吠陀和辩论。通过大长老勒瓦答的指导,他出家学习三藏并写作了多部重要的佛教论著,包括《生智》和《清净道》。由于他的声音如佛陀般优美,因此被称为佛音(Buddhagosa),并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Uploaded by

Tian Liche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6 views7 pages

《大史》中的佛音尊者

佛音尊者是斯里兰卡重要历史文献《大史》中的人物,他出生于菩提场附近的婆罗门家庭,精通吠陀和辩论。通过大长老勒瓦答的指导,他出家学习三藏并写作了多部重要的佛教论著,包括《生智》和《清净道》。由于他的声音如佛陀般优美,因此被称为佛音(Buddhagosa),并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Uploaded by

Tian Liche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7

Mahàvaüse Buddhaghosakathà 《大史》中的佛音尊者

215. Bodhima asamīpamhi, jāto brāhma amā avo; 215.在菩提場附近,有位婆羅門出身的年輕人,


Vijjā-sippa-kalā-vedī, tīsu vedesu pāragū. 懂得明咒、技術與辯論,精通三種吠陀。
216. Sammā viññātasamayo, sabbavādavisārado; 216.完全了知宗義,對一切辯論很有自信;
Vādatthī jambudīpamhi, āhi anto pavādiko. 若在贍部洲有辯論者,即漫遊去辯論。
217. Vihārameka# āgamma, ratti# pātañjalī mata#; 217.來到一間寺院,在晚上以圓滿的文句
Parivatteti sampu a-pada# suparima ala#. 完整地誦出巴丹迦利的思想。
218. Tattheko revato nāma, mahāthero vijāniya; 218.在那裏有一位名為勒瓦答的大長老,
“Mahāpañño aya# satto, dametu# va((atī”ti, so. 他知道「這個人有大智慧,我要調伏而轉化他。」
219. “Ko nu gadrabharāvena, viravanto”ti abravi; 219.說:「誰在以驢般鳴叫?」
“Gadrabhāna# rave attha#, ki# jānāsī”ti āha ta#. 答言:「你知道驢叫的意思是什麼嗎?」
220. “Aha# jāne”ti vutto so, otāresi saka# mata#; 220.他答道:「我知道。」而讓他知道自宗的缺點,
pu((ha# pu((ha# viyākāsi, virodhampi ca dassayi. 他解說每一個問題,使他見到矛盾之處。
221. “Tena hi tva# saka# vāda-motārehī”ti codito. 221.他反詰說:「讓我知道你自宗的學說。」
Pā.im-āhā’bhidhammassa, atthamassa na so’dhigā. 他說出阿毗達摩的聖典,但他不能悟得其意。
222. Āha kasse’sa manto’ti, buddhamanto’ti so’bravi; 222.「誰說的聖言?」回答說:「佛陀的聖言。」
“Dehi me tan”ti vuttehi, “ga ha pabbajja ta#”iti. 他說:「請把它傳授給我!」「出家後才學取它。」
223. Mantatthī pabbajitvā so, ugga hi pi(akattaya#; 223.為了聖言,他出家後學習了三藏。
“Ekāyano aya# maggo”, iti pacchā tamaggahi. 之後他瞭解到「這是一行道。」
224. Buddhassa viya gambhīra-ghosattā na# viyākaru#. 224.猶如佛陀甚深的聲音一樣優美,
“Buddhaghoso”ti ghoso hi, buddho viya mahītale. 因其音聲而稱為「佛音」,就如地上的佛陀。
1 2
225. Tattha ñā odaya# nāma, katvā pakara a# tadā; 225.他在那裏寫了名為《生智》的論書之後,
Dhammasa3ga īyā’kāsi, kaccha# so a((hasālini#. 又為《法集論》寫了註解《殊勝義》。
226. Paritta((hakathañceva kātu# ārabhi buddhimā; 226.這位勤勉的、有覺慧者又想寫《護衛經義註》。
Ta# disvā revato thero, ida# vacanam-abravi. 勒瓦答長老見此之後,說了這些話:
227. Pā.imatta-idhānita#, natthi a((hakathā idha; 227.「這裏只有巴利聖典,卻沒有義註,
Tathācariyavādā ca, bhinnarūpā na vijjare. 如實的阿吒利亞之說於此已中斷不存在了。
228. Sīha.ā((hakathā saddhā, mahindena matīmatā; 228.新哈勒的義註是可信的,由賢慧的馬興德,
Sa#gītittayamārū.ha#, sammāsambuddhadesita#. 經三次結集而傳來,由全自覺者所教導,
229. Sāriputtādigītañca, kathāmagga# samekkhiya; 229.及沙利子等所誦出,探求論說之道後,
Katā sīha.abhāsāya, sīha.esu pavattati. 已寫成新哈勒語,在新哈勒人中流傳。
230. Ta# tattha gantvā sutvā ta#, māgadhāna# niruttiyā; 230.你去那裏後聽聞它,再把它翻譯為馬嘎塔語,
Parivattesi sā hoti, sabbalokahitā vahā. 為一切世間帶來利益。」
231. Eva# vutte pasanno so, nikkhamitvā tato ima#; 231.如此說後生淨信的他,由此離開之後,
Dīpa# āgā imasseva, rañño kāle mahāmati. 來到[蘭卡]島,此時正是大名王[在位]時期。
232. Mahāvihāra# sampatto, vihāra# sabbasādhuna#; 232.到達了大寺,一切的住眾皆是善人。
Mahāpadhānaghara# gantvā, sa3ghapālassa santikā. 去到大勤行堂,在僧護的跟前
233. Sīha.a((hakathā sutvā, theravādañca sabbaso; 233.聽聞新哈勒的義註及一切上座說之後,
“Dhammasāmissa esova, adhippāyo”ti nicchiya. 確定了「這才是法主的本意。」
234. Tattha sa3gha# samānetvā, “kātu# a((hakathā mama; 234.他齊集那裏的僧眾後說:「我想要寫義註,
Potthake detha sabbe”ti, āha vīma#situ# sa ta#. 請把所有的書都給我。」為了考驗他,
235. Sa3gho gāthādvaya# tassā’dāsi “sāmatthiya# tava. 235.僧眾給他兩首偈頌:「以你的能力在此闡明它,
Ettha dassehi ta# disvā, sabbe demā”ti potthake. 我們看過後會把所有的書給你。」

3 4
236. Pi(akattaya’mettheva, saddhi# a((hakathāya so; 236.他乃攝取三藏連同義註的精要,
Visuddhimagga# nāmākā, sa3gahetvā samāsato. 寫成了《清淨之道》。
237. Tato sa3gha# samūhetvā, sambuddhamatakovida#; 237.他集合那裏通達正覺者所覺的僧眾,
Mahābodhisamīpamhi, so ta# vācetu mārabhi. 在大菩提樹旁邊開始宣讀它。
238. Devatā tassa nepuñña#, pakāsetu# mahājane; 238.諸天為了讓大眾知道他的聰敏,
Chādesu# potthaka# sopi, dvattikkhattumpi ta# akā. 把書藏匿起來,但他又寫了第二、第三次。
239. Vācetu# tatiye vāre, potthake samudāha(e; 239.在第三次想宣讀演說書時,
Potthakadvayamaññampi, sa (hāpesu# tahi# marū. 其他兩本書仍然放置在那裏。
240. Vācayi#su tadā bhikkhū, potthakattayam-ekato; 240.在宣讀時那裏的比庫們把三本書集在一起,
Ganthato atthato vāpi, pubbāparavasena vā. 其義竟也前後聯結。
241. Theravādehi pā.ihi, padehi byañjanehi ca; 241.在三本書中甚至沒有與上座部聖典的句與文,
Aññatthattam-ahū n’eva, potthatthakesupi tīsupi. 有意思不同之處。
242. Atha ugghosayī sa3gho, tu((haha((ho visesato; 242.僧眾感到滿意,然後高呼:
“Nissa#sayā’ya# metteyyo”, iti vatvā punappuna#. 「這無疑是美德亞!」如此再三地說。
243. Saddhi# a((hakathāyā’dā, potthake pi(akattaye; 243.把三藏連同義註之書都給他,
Ganthakāre vasanto so, vihāre dūrasa3kare. 他住在遠離塵囂的甘他咖拉寺。
244. Parivattesi sabbāpi, sīha.a((hakathā tadā; 244.於是他翻譯所有的新哈勒義註
Sabbesa# mūlabhāsāya, māgadhāya niruttiyā. 為根本之語——馬嘎塔語。
245. “Sattāna# sabbabhāsāna#, sā ahosi hitāvahā; 245.他為諸有情的一切語言帶來利益,
Theriyācariyā sabbe, pā.i# viya ta’maggayha#. 上座部的所有阿吒利亞們皆如聖典一般學習它。
246. Atha kattabbakiccesu, gatesu parini((hiti#; 246.他在完成了應作的工作之後,
Vanditu# so mahābodhi#, jambudīpa# upāgamī”ti. 為禮敬大菩提樹而去了贍部洲。

5 6
佛音尊者與義註 義,他出家了,並從大長老學習三藏。因為他的聲音猶
如佛陀一般優美,所以稱他為「佛音」(Buddhaghosa)。
《大史》(Mahāva#sa)是斯里蘭卡一部重要的史書, 之後,佛音在那裏寫了一本叫《生智》 (Ñā odaya)
以史詩的方式記述了從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十八世紀 的論書,又為《法集論》寫了註解《殊勝義》(A((hasālinī)。
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是研究古代斯里蘭卡王統史和佛 當他又想寫《護衛經義註》(Paritta((hakathā)時,勒瓦答長
教史甚至早期印度佛教史的最主要的參考書之一,被斯 老對他說:「這裏只有巴利聖典,但卻沒有義註2,如實
里蘭卡人尊為國寶。 的阿吒利亞(ācariya,阿闍梨,老師)之說於此已中斷不存在
根據《大史》的記載,佛音1尊者出生中印度菩提場 了。三藏的義註只保存在蘭卡島,它們是可信的,是依
(Bodhgayā,布德嘎亞)附近的婆羅門家庭。青年時期遍 循佛陀的教導,並由沙利子(Sāriputta,舍利弗)等諸弟子們
學明咒、技術與辯論,精通三種吠陀,並瞭解當時印度 所解釋,由賢慧的馬興德(Mahinda)阿拉漢繼承三次聖典
各種宗派的學說。擅長辯論,經常到印度各地漫遊,尋 結集的傳統而帶過去。現在它們都被寫成新哈勒語,在
找辯論對手。 新哈勒人中流傳。你去到那裏後要認真學習,然後再把
有一天,他來到布德嘎亞附近一間新哈勒(Sinhalese, 它翻譯為馬嘎塔語3,這將能為世間帶來很大的利益。」
僧伽羅)的寺院,在那裏宣讀印度教瑜伽派大師巴丹迦 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語
利(Pātañjali,《瑜伽經》的作者)的學說。住在這座寺院中 言是當時中印度馬嘎塔國(Magadha, 摩揭陀國)一帶的民
的勒瓦答大長老(Revata Mahāthra)聽了之後,很賞識他的 衆方言——馬嘎塔口語。這種語言在西元前3世紀的阿
聰明和才華,有心想要轉化他。於是,大長老指出了其 首咖王(Asoka, 阿育王)時代即隨著到斯里蘭卡傳播佛教
論點的矛盾之處。當他要求大長老談談自己的學說時, 的馬興德阿拉漢而傳到斯裏蘭卡,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大長老跟他宣講阿毗達摩,但他卻不明白,因此希望能
夠學到它。大長老要他出家後才教他。為了學習佛教法 2
義註:巴利語 a((hakathā,由 attha (義,意義)+ kathā (論,論說)兩詞構成。
為解釋三藏聖典的文獻。

1 3
有人把「佛音」翻譯為「覺音」,但從其「音聲如佛」的命名原由來看, 馬嘎塔語 (Māgadhāna nirutti,摩揭陀語):又作「馬嘎底語」(Māgadhika,
這種翻譯並不準確。 Māgadhī)或根本語(Mūlabhāsa)。
7 8
由於新哈勒人原先就有了自己的語言,當以馬嘎塔 (Visuddhimagga)4。
語為媒介語的上座部佛教傳播到斯里蘭卡之後,這種語 僧眾們對他的這部論著感到滿意,很賞識和信任
言就只是作為傳誦三藏聖典之用,因此馬嘎塔語又被稱 他,甚至尊稱他為「美德亞」(Metteyya,彌勒),並把三藏
為「巴利語」。「巴利」(pā.i)一詞本是指聖典、佛語、 和義註書全部都給他。於是他移居到甘他咖拉寺
三藏,以區別於作爲解釋聖典的文獻——義註(a((hakathā) (Ganthakāra vihāra),開始組織把所有由新哈勒語寫成的義
和複註((īkā)。所以,「巴利語」的原意也即是「佛經語」 註翻譯為根本語——馬嘎塔語。
「聖典語」。當出現了文字的佛經來代替口頭的傳誦 佛音尊者在完成了義註的翻譯工作之後,回去祖國
時,斯裏蘭卡的長老們又用新哈勒字母來音譯三藏聖 印度朝禮大菩提樹。
典,並刻寫在棕櫚樹葉(tāla patta)上。
在印度,隨著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復興,作為婆羅
除了《清淨之道》之外,由佛音尊者組織編譯的三
門雅語的梵語得到了全面的推廣應用,佛典的梵語化也
藏義註主要如下:
在佛教內部全面展開。在佛音尊者的時代,巴利語佛經
1.《普端嚴》──律藏義註
已在印度本土逐漸佚失乃至銷聲匿跡,只有在斯里蘭卡
2.《疑惑度脫》──兩部巴帝摩卡註
的新哈勒佛教仍然堅持使用這種古老語言的三藏聖典。
3.《吉祥悅意》──長部註
在大名王在位時期(Mahānāma,409-431年),佛音尊者
4.《破除疑障》──中部註
渡海來到蘭卡島,住在大寺。他師從僧護(Sa3ghapāla)長
5.《顯揚心義》──相應部註
老學習新哈勒的三藏義註及一切上座部學說。掌握了這
6.《滿足希求》──增支部註
些法義之後,他想用馬嘎塔語為三藏編寫義註,希望大
7.《勝義光明》──小誦註
寺的僧眾能夠把所有的書都給他做參考。僧眾們為了考
8.《法句註》
驗他的能力,從《相應部》中選出兩首偈頌叫他嘗試解
釋。於是,他攝取巴利三藏及其義註的精要,以戒、定、 4
Visuddhi-magga,直譯為「清淨之道」
,但葉均居士把它譯為「清淨道論」

慧三學為綱要,寫成了偉大的禪修鉅著《清淨之道》 依上座部佛教的傳統,
《論藏》只有七部,而這部著作的性質屬於義註,

並不屬於論。
「論」一字乃葉均所加。

9 10
9.《本生註》 從《大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佛音尊者去蘭
10.《殊勝義》──法集論註 卡島只是把新哈勒語的三藏義註翻譯成巴利語而已。他
11.《去除愚癡》──分別論註 的成就得到了當時保守而且嚴謹的大寺派僧眾們的一
12.《五部論註》──其餘五部論典的合註 致承認和肯定,甚至「上座部的所有阿吒利亞們皆如聖
典一般學習它。」而佛音尊者本人也曾說過:「自己的意
義註起源於佛陀在世時弟子們對佛陀教導的解 見是最沒有威信的,它只有在符合經中義理時才能被接
釋,如收錄於《中部》的《法嗣經》、《諦分別經》、 受。」(《長部註》)
《應習不應習經》等,即是沙利子尊者詳細解釋佛陀簡
短開示的經典。佛陀入滅後,諸聖者、大長老們繼續對 不過,現在有許多佛教學者甚至僧人5都認為義註是
三藏聖典進行註解詮釋,這些註釋文獻即是上座部佛教 佛音尊者所寫的,個別人甚至批評說他寫的義註偏離了
的「義註」,它們是上座部佛教歷代長老大德們傳承佛 佛陀的本意。然而,有一項不容否定的事實是:蘭卡的
陀教法的禪修精要和智慧結晶,也是對巴利語三藏聖典 大寺是歷來是個很保守傳統的佛教部派,佛音尊者住在
最為權威的解釋。當能夠背誦巴利語三藏的馬興德阿拉 蘭卡的那個年代,正是保守的大寺派與開放的無畏山派
漢到斯裏蘭卡傳播佛教時,也把這些三藏的義註一併傳 相持不下的年代,大寺派必定對所有的異見新說採取極
到了斯裏蘭卡。不過,為了學習和理解的方便,這些義 謹慎的態度。6假如佛音尊者是個信口開河、標新立異的
註被寫成新哈勒語,用新哈勒語來流傳,直到佛音尊者 人,那麼,不但他的著作不可能得到大寺僧眾們的尊
去斯裏蘭卡後才把它們重新翻譯為巴利語。 重,就連他本人能不能被大寺所接納也成問題。
從佛音尊者所編譯的義註中可以知道,他在編譯巴
利語三藏義註時,曾參考了許多斯裏蘭卡大寺派所傳的 5
否定義註的人基本上可以分為四類: 1.原始佛教學者;2.北傳阿含學者;
新哈勒語古義註,比如《大義註》(Mahā-a((hakathā),《古 3.某些受過西方現代教育者;4.只強調修行而忽視教理者。
6
中國旅印求法的法顯法師正好也於此間(西元 411-412)在斯里蘭卡居住
倫地註》(Kurundī),《Mahāpaccariya 註》等。不過,當巴利 了兩年。在其《高僧法顯傳》中記載:「塔邊復起一僧伽藍,名無畏山,
語新義註出現之後,這些新哈勒語古註也逐漸佚失了。 有五千僧。……城南七裏有一精舍,名摩訶毘可羅,有三千僧住。」 從法

顯在蘭卡獲得彌沙塞律藏等可知,他並非居住在大寺。

11 12
另外,其時大寺多有飽學碩德、耆宿高僧,佛音尊
者作為一名年輕(至少戒齡不會太高)的外國僧人,若
不是因其語言優勢(來自印度)及翻譯天賦,想要得到
大寺派僧眾的一致認同幾近神話。
批評佛音尊者和義註的人多數並不曾完整系統地
學習巴利三藏,更不曾從阿吒利亞處接受傳統之教。他
們只是憑著對佛法的滿腔熱情和對教理的一知半解,用
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理解、闡釋經典。這種做法其實是
在自我作古。我們只要反觀那些否定義註的人,當他們
在闡釋經典或教導禪修時,到底是依據傳統,還是依據
自己的經驗和主觀理解呢?7從一個僧團或一名比庫對
待義註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其是傾向于傳統還是傾向於
革新,是注重經論還是注重經驗。8
因此,對佛音尊者和義註的批評,也只是一種無視
歷史事實、脱離上座部佛教傳統的做法。

7
在泰國當代有個曾惡意批評佛音尊者和《清淨道論》的比庫,在他的一

本關於修習入出息念的專著中,卻連篇牘累地參考和引用《清淨道論》

想詳細解釋佛法深義卻又否定義註者,要麼走向經驗主義,要麼使自己陷

入自相矛盾的局面。
8
當前各上座部佛教僧團對待義註的態度略有不同。緬甸僧團自古以來就

有重視義註的傳統。斯里蘭卡佛教因近代曾出現過斷層,故有些受西式教

育者反對義註,但許多傳統的僧團仍然重視義註。泰國僧團在傳統上也尊

重義註,但由於華人接觸較多的是近百年來才興起的森林 派 誤認
,故 為泰

國佛教 普遍 注
不 重義註。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