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韵学 001-200
聲韵学 001-200
劉麗麗
古
考核方式
成績構成:
考勤和課堂表現10分
課前粵語歌5分
背诵15分(4-5次,小組完成,檢查)
平時測試10分
期末考試60分
目錄
1 緒論
2 中古音
3 上古音
古
壹 緒論
古
古
緒論
什麽是聲韻學 古音的常識
古音的分期
古
第一章 什麽是聲韻學
所謂「聲韻學」,就是硏究漢語古音的一門學科。傳
統上,把每個漢字的發音分成兩部分,前一段叫做聲母,
簡稱「聲」,後一段叫做韻母,簡稱「韻」,這就是「聲
韻學」這個名稱的來源。漢字的字音,組成的要素,除了
聲母和韻母之外,還有聲調。傳統硏究聲韻學的學者,把
聲調這個要素歸併到「韻」的部分,所以古代的「反切注
音」只需要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音,這兩個字,一個代
表「聲」,一個代表「韻」和「調」。古代文學作品的押
韻,大部分也把韻母和聲調視爲一個單位。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自古以來,人們把三個學科稱爲「小學」,指的就是聲韻學、
文字學、訓詁學。小學的「小」字,意思是「基礎學科」。「小學」
類的書籍,在古書分類上都歸在地位最高、列於首位的「經部」裡
頭,說明了它的重要性。清代學者段玉裁,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正是他一生治學
的經驗之談。即使古代的佛門子弟也不能例外。宋代的大儒鄭樵也
說過一句名言:「釋氏以參禪爲大悟,通音為小悟」。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应用:
1.通過反切了解古音。《廣韻》東,得紅切。工,見
紅切。笑,私妙切。嫌,戶兼切。
2.了解古詩詞的歌謠性質。關關[krankran]。杜甫
“晚節漸愈詩律細”「瞿唐峽口曲江頭」(<秋興之六>)
這個句子運用了連續七個的爆發音聲母,g-d-g-kh-kh-
k-d-,氣流一發即逝,形成連續的一個個短截的音,反映
長江三峽的「灘險水急」。陸遊《釵頭鳳·紅酥手》,错
[tshak]莫[mak]。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3.對外漢語教學。
一位美國學生很疑惑地提問,說有老師告訴他,漢代
以前都沒有「爸」這個字,他了解全世界的語言都會把父
親叫做「爸爸」papa,或者這個音的變體,爲什麼孔子
時代沒這個字?那他如何叫「爸爸」呢?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聲韻學上,有「古無輕唇音」條例,適用於全世界的語言,英文下
面幾對字組,它們都是同源詞,試比較下列詞:
foot : pedal father: pater(Latin)。
一個重唇音,一個清唇音,它們原來是由同一個音演化出來的。
語言學家研究「爸爸」一詞,發現人類各主要語系,都存在這個詞,
這些語言中,「爸爸」都是父親或父系的尊親屬。我們可以推論:「爸
爸」是人類最早出現的一個詞。可是,中文的「爸」字遲到魏晉時代才
出現,先秦時代根本沒有這個字。那麼,先秦時代的孩子如何叫爸爸呢?
爲什麼上古的中文和世界其他語言不一樣呢?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爸」這個字,在《孟子》《說文解字》裡面找不到。難道,中國
古代的小朋友學講話,都不會叫「爸爸」,只會叫「父親」嗎?這是不
合乎人類語言常態的。
「父」是一個很古老的漢字,它的字形是一隻手握著一支短短的權
杖,表示家族中有地位的男子。在孔子的時代,「父」字怎麼唸呢?我
們可以帶入兩條聲韻規律:一條叫作「古無輕唇音」,今天f的音來自
古代的p ph b等音;另一規律是「今天的u韻母,大部分由上古的魚部字
變來,而魚部字原先是唸a音的」,這樣帶進「父」字的音讀,那麼它
的上古唸法就是[pa]了。這是中文的「元音大轉移」現象。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在孔子時代,沒有「爸」字,只有「父」字,「父」就唸作
「爸」。到了魏晉以後,「父」字不唸「爸」了,於是在「父」
的下面注一個音「巴」,於是「爸」字才誕生。所以,先秦的小
孩仍然會叫「爸爸」。到了魏晉以後,「父」字不唸「爸」了,
於是在「父」的下面注一個音「巴」,於是「爸」字才誕生。
「父」字擬音,有的擬作[bjagx],有的擬作[baʔ],唸法上有細
音(帶i)和洪音(不帶i)的差別,其實是一個音在不同地方的轉化。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爹」字,唸「徒可切」,又「陟邪切」,前者音 da (不帶i),
後者音tia (帶i),表現在不同的方言中,有的唸tia,有的唸ta(有的
回族方言把「爹爹」叫「大大」,溫州話把 「爹爹、阿爹」叫做
「大大、阿大」。又,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引《資治通鑑》
德宗貞元六年回紇可汗有「唯仰食于阿多」之語,史炤釋之云:
「虜(回紇)呼 父爲阿多。」)〔史炤,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
川)人,字見可, 一作子熙。曾監成都府糧料院。好學博古,以
十年之力,著《資治通鑑釋文》〕。
爲什麼要學習聲韻學
英文除了叫papa之外,也可以叫「爹爹」daddy。從這
裡我們又可以了解,人類語言中出現的三個最早的發音
是ma pa ta,它們是人類發音器官最容易組合的三個發音,
都用來稱呼自己最親近的人。
思考:為什麼m p t聲母最先學會?
「父」的演化表列如下:
「父」[pa>fu]>「父+巴=爸」papa
「父+多=爹」daddy
古
怎麽學習聲韻學
聲韻學是一門科學,它面對的是一個古代曾經發生過的實
際現象,就是古代語言的音系。可是,語音現象一發即逝,
我們不能把 別人講的話、發的音留下痕跡,又怎麼能夠了解
古人如何發音呢?原來,這個道理跟我們尋找侏儸紀公園的
恐龍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沒有人親眼見過恐龍,動物園也找
不到恐龍的欄位,爲什麼大家都相信恐龍的存在呢?答案就
是許多的考古發掘,揭露了恐龍的化石、骨骼、腳印、糞便,
再加上古生物學的知識,我們就可以重建恐龍的形像和生態。
古
怎麽學習聲韻學
雖然今天不能親耳聽到古音,但是它一樣有許多的 「化石」,保留
在古代文獻的「地層」中,例如,韻書、等韻圖、反切注音、押韻、假
借、讀若、聲訓等等,再加上語音演化的高度規律性,我們就可以重建
古代的音値。重建古代音値的工作叫做「古音擬構」,簡稱「擬音」。
聲韻學是一種求「眞」的科學,在方法上,跟文學很不一樣。一個是理
性的,一個是感性的;一個是求眞的,一個是求美的;一個是客觀的,
一個是主觀的。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要不斷地思
考「爲什麼」這樣、「爲什麼」那樣,不怕打破砂鍋問到底,只怕不求
甚解,含混帶過,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就是我們學習聲韻學最重要
古
怎麽學習聲韻學
第一,重視術語的精確性,要能精確地運用每一個專業的術語。
因爲每一個術語都代表一個概念,如果術語的運用常常出現同名
異實,或者異名同實的現象,那麼整個概念,必然缺乏邏輯性。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必然會陷入一片迷糊狀態,弄不清狀況。清
儒的小學很發達,但是往往會留下一個弱點,就是術語的運用不
夠精確。例如清儒提到「聲」字,有時指的是「聲音」,或漢字
的發音,有時指的是「聲母」,有時指的是「聲調」,有時指的
是形聲字的「聲符」。讀者往往要從上下文當中,去猜測這個
「聲」字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古
怎麽學習聲韻學
第二,應重視理解,取代傳統的背誦方式。因爲聲韻
學是一門科學,科學就必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所以,在學習過程當中一定要不斷地提出「爲什麼這樣」
「爲什麼那樣」,這跟傳統的讀書方法,不太一樣。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能用「理解」取代背誦,那麼
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能夠引發許多的思考,都能夠激
盪出無窮的趣味,這才是正確的途徑。
古
怎麽學習聲韻學
第三,要重視現代語音學的知識。聲韻學的硏究目標是古代的語音
現象,語音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一發即逝,十分抽象,漢
字又不是一種精確的標音符號,不像ABCD,能純粹表音,這些特性,
也造成了我們學習上的困難。現代語音學的發展,對語音現象有了更
完善的認識,透過這方面的知識,去掌握古音,就能夠把抽象的古音
變得更具體,更容易抓得住它。語音學的知識,包含了國際音標怎麼
使用、語音有哪些演變規則、語音系統的結構是怎樣形成的,這些知
識。國際音標可以把無形的聲音,轉化成有形的符號,我們就能看到
聲音、掌握聲音、研究聲音了。語音學是我們學習聲韻學的基礎。
第二章 古音的分期
古
漢語古音的歷史很長,爲了研究的方便,一般都分作
下面三個時期:
一、上古音(周秦兩漢)
二、中古音(魏晉至宋)
三、近代音(元至新文化运动)
古
古音的分期
這樣的畫分,主要是著眼於材料上。「上古音」最主
要的兩種語料是古韻語和形聲字,這是我們認識上古音的
兩大支柱。古韻語最重要的就是《詩經》。其次有先秦兩
漢文獻中的通假字、漢代的聲訓(《毛詩》《說文解字》
《釋名》等)、《說文解字》的讀若,和同族語言(漢藏
語言)等都是我們了解上古音的重要憑藉。
古
古音的分期
「中古音」的語料十分豐富,最重要的是「韻書的反切」
和「等韻圖」,這是我們認識中古音的兩大支柱。其次,
有直音、對音、域外借詞等。「直音」是用同音字來注音
的方法,是歷代文獻中使用頻率僅次於反切的注音方式。
「對音」指用漢字標注的外國話,留下的資料當中,最最
豐富的就是翻譯佛經的「梵漢對音」。
古
古音的分期
「近代音」由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開始,到明、
清的許多韻書、韻圖,往往都反映了當時的實際語音,為
我們了解近代音的演化過程,提供了相當完整的資料。
近年來,宋代語音的硏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發現宋代
音既不同於中古音,又是近代音的先導,具有承先啓後的
性質,所以也有學者在分期上把它併入近代音,稱爲「近
代前期」,也有學者仍然歸之於中古音的階段,稱之爲
「中古後期」。
古
古音的分期
我們今天的看法是:語音史的每個階段,其價値是相等的,沒有
輕重的差別。
在初學聲韻學的人來說,其步驟應由「中古音」著手入門,特
別是《廣韻》這部韻書。學習聲韻的人,先得熟悉《廣韻》,懂得
解讀潛藏在《廣韻》當中的古音痕跡。《廣韻》之於聲韻學,其重
要性,就如同《說文解字》之於文字學一樣。中古音弄清楚 了,
我們才能以中古音爲基礎,進而推求上古音;又以中古音爲基礎,
往下了解近代音的演變。所以,「中古音」的知識是我們學習聲韻
學的主要關鍵,也是我們貫串整個漢語史的第一步。
古
古音朗诵视频
《静夜思》李白
《佳人》杜甫
《关雎》
第三章
古
古音的常識
第一節 五音的劃分
一、古代的「五音」分類
古代的語音學家很早發現,漢語的聲母可以分為五大類,稱為
「五音」,這就是唇、舌、牙、齒、喉。這種知識是受到印度語音
學的影響,隨著佛教而傳入中國的。到了唐朝,中國的語音學家制
定了中國最早的「字母」,稱為「三十字母」,到了宋代,隨著語
音的變遷,發展成「三十六字母」,成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聲母系
統,這個系統就是按五音排列的,其內容如下(每一個字母,注上
國際音標):
古
三十六字母宋音
寒」「唇齒相依」也幫助我們理解。
門牙。齒的字形,成語「唇亡齒
古代牙的部位偏後,齒的部位偏前,指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唇 重唇 幫p 滂ph 並b 明m
輕唇 非pf 敷pfh 奉bv 微ɱ
舌 舌頭 端t 透th 定d 泥n
舌上 知ȶ 徹ȶh 澄ȡ 娘ȵ
齒 齒頭 精ts 清tsh 從dz 心s 邪z
正齒 照tʃ 穿tʃh 牀dʒ 審ʃ 禪ʒ
牙 見k 溪kh 群ɡ 疑ŋ
喉 影ʔ 喻∅ 曉x 匣
半舌 來l
半齒 日ȵʑ
古
五音
古代的語音學家認為,來母與日母不容易納入五音的系統當中,
覺得來母近似舌音,所以稱之為「半舌音」,即現代語音學的「舌
尖邊音」,日母近似「齒音」,所以稱之為「半齒音」,即現代語
音學的「鼻塞擦音」。
「五音」是聲母分類的基礎,由此擴展,也有人稱為「七音」或
「九音」,其實並沒有超出「五音」的格局。因為所謂「七音」是
「五音」加上了「半舌音」和「半齒音」,所謂「九音」是把「五
音」再細分為「重唇音」、「輕唇音」、「舌頭音」、「舌上音」、
「齒頭音」、「正齒音」、「牙音」、「喉音」、「舌齒音」(包
含「半舌音」和「半齒音」)。
術語就是名的系統,透過名才能進入實。音韻學難在術語的掌
握。
古 古音的清浊
「三十六字母表」中的清濁標示,和現代觀念的清音與濁音,
大致符合。
A清
全清:不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和擦音(12:幫非端知精心
照審見曉影喻)
次清: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7:滂敷透徹清穿溪)
B浊
全浊:浊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10:並奉定澄從邪牀禪群
匣)
次浊:鼻音、边音(7:明微泥娘疑來日)
二、由「五音」觀念組合而成的拼音圖表
古
古
韻鏡
這張拼音圖表來自《韻鏡》。《韻鏡》是中國最早的等韻圖,
清末从日本传入。由這個表就可以了解隋唐的古音。從右到左的五
欄,分別是「唇、舌、牙、齒、喉」五音。從上到下的四大格「東
董送屋」是四聲的區別。每大格又分四列,則是韻母的不同。古代
語音學家,把漢字的發音依照韻母開口度的大小,分四等。由張口
度最大到最小,依次叫做一等字、二等字、三等字、四等字。上面
韻圖每大格又分四列,正是「四等」的不同。
《韻鏡》反映的隋唐音,無輕唇音(合口三等,芳 男無 問)、
無舌上音(二等三等,知);照穿牀審禪是兩組,莊初崇生俟 章
昌船書禪(莊二章三);喻母是云以兩母(云三以四,也稱喻三喻
四)。
古
字母唐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唇 重唇 幫p 滂ph 並b 明m
舌 舌頭 端t 透th 定d 泥n
齒 齒頭 精ts 清tsh 從dz 心s 邪z
正齒 莊tʃ 初tʃh 崇dʒ 生ʃ 俟ʒ
章tɕ 昌tɕh 船dʑ 書ɕ 禪ʑ
牙 見k 溪kh 群ɡ 疑ŋ
喉 影ʔ 云j 曉x 匣
以∅
半舌 來l
半齒 日ȵʑ
古
第二節 四聲的發現
一、區別四聲是隨著佛教傳入的新知識
聲調的性質是發音的時候音高的變化,利用音高的變化產生區
別意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語言就稱為聲調語言,世界上有很多具
有聲調的語言,漢語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漢語的聲調自古有之,
六朝隋唐的時候把聲調分成四大類,叫做平、上、去、入,這種聲
調的區分,可以上推到上古音的階段,孔子時代就有聲調的區別,
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語言現象,習焉而不察。
古 第二節 四聲的發現
漢語聲調的發現,始於東漢時代佛教的輸入,由於翻譯佛經的
過程,當時的譯經高僧們在比對漢文和梵文的時候,發現漢語有一
種語言成分,是印度的梵文所沒有的,人們開始注意漢語中的聲調
現象,同時把它區分為平、上、去、入四類。
這項發現不但促成了中國聲韻學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對文學產生
了衝擊,於是六朝的文學家開始講究「四聲八病」,發展出「聲律
論」、「永明體」,從此以後,文學創作開始講究聲調的變化,由
聲調的變化塑造出文學的韻律美,在這個基礎上有了「平仄律」,
又發展出了「近體詩」,進而造成了唐詩的輝煌時代。
古 第二節 四聲的發現
由於四聲的發現,當時的學者一時蔚為風潮,大量的著作都用四
聲為名,例如周顒《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王斌《四聲
論》、張諒《四聲韻林》、劉善經《四聲指歸》、夏侯詠《四聲韻
略》等。可見當時學術界對於這項新發現的熱衷程度。
據說有一次,南北朝的梁武帝詢問大臣,到底什麽是四聲呢?這
時候,聰明的大臣周捨,立刻回答了四個字:「天子聖哲」thin
tʃei ʃɪŋ tʃit(粵),他用的這四個字正好就是「平、上、去、入」。
古 第二節 四聲的發現
平聲平道莫低昂(音最長,而且高起高收)
上聲高呼猛烈強(開口讀時用力,低起高收)
去聲分明哀遠道(聲音高低適中)
入聲短促急收藏(一發即收)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
古 第二節 四聲的發現
二、漢語歷史上的聲調現象
唐詩非常講究平仄律,這是運用聲調特性制定的一種韻律表現。所謂「平
平仄仄平平仄」,就是利用聲調特性所制定出來的一個「美的模型」。中古
的平仄律,把四聲分成了平、仄兩類,平聲可以拖長吟詠,上、去、入的仄
聲則是無法拖長的短調。
到了近代漢語,聲調系統發生劇烈的變化。由於濁聲母的清化,聲母的辨
義作用減弱,聲調方面起了補償作用,平、上、去、入四聲,就按照聲母的
清濁條件分化為「陰調類」和「陽調類」,古代的四聲就變成了八聲。這八
聲是近代漢語的基礎調型,所有的方言都在這個基礎上增減調類。北京話是
最簡單的聲調系統,只有平聲分陰陽,上、去都不分陰陽,入聲則完全消失。
古 第二節 四聲的發現
陰平和陽平兩個調,這是中古音所沒有的。所以我們讀唐詩,總是看到第
一聲和第二聲在一起押韻,其實,當時它們唸成同一個調。陰平和陽平的產
生是在元代的《中原音韻》。陰平陽平的區別反映在元曲作品當中。
所謂「調值」,指的是聲調發音的時候音高呈現的數值。聲調的音高通常
分為五度,用數字1、2、3、4、5標示,所有的漢語方言,都可以用這種方式
標出調值。北京話四聲調值,分別是第一聲55(陰平),第二聲35(陽平),
第三聲214(上聲),第四聲51(去聲)。
古 第三節 開合洪細
一、開合洪細的發音性質
古代的語音學家,把一個音節分成四個部分: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
按介音性質分成了「開口」、「合口」兩類,簡稱「開」、「合」。凡是介音有
[u]的漢字叫做「合」,發音的時候嘴唇圓起來。沒有 [u]的漢字叫做「開」,
發音的時候嘴唇展開來。前者如:「關、懷、端、退、嘴」等字;後者如:「乾、
孩、單、非、在」等字。古代的語音學家,特別重視開、合的區別,對於帶[u]
和不带[u]的字,語感上十分敏銳,因此他們在設計拼音圖表的時候(古代稱為
「等韻圖」),凡是有[u]的字放在同一個圖裡頭,沒有[u]的字放在另一個
圖裡頭,兩者絕不混淆。開合與韻尾無關。
古
古
古 第三節 開合洪細
語音學家又依照介音的性質,分成了「洪音」和「細音」兩類。凡是介音帶有
[i](或[j])的漢字叫做「細音」,開口度比較小。沒有[i](或[j])的
漢字叫做「洪音」,開口度比較大。前者如:「兼、雞、鳥、向、爹」等字;後
者如:「燈、康、多、刀、看」等字。
二、「開合洪細」和「開齊合撮」
介音分「開合洪細」是針對中古音而設計的分類方法,「開合」和「洪細」交
叉起來,就形成中古音的四種介音系統:
1.開口洪音:不带[i](或[j])也不带[u]介音的字。
2.開口細音:具有[i](或[j])但不帶[u]介音的字。
3.合口洪音:不带[i](或[j])但带有[u]介音的字。
4.合口細音:具有[i](或[j])也有[u]介音的字。
古 第三節 開合洪細
到了近代音,語音學家們又訂定「開齊合撮」來描寫四種介音的不同,它
的全名叫做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唇呼。這四類大致和上述的四類相
對應,只有第四類的合口細音,在具體發音上,發生了演化,由中古的複合
介音[iu]演化成單介音[y],例如:「月、雪、均、雲、卷、元、瘸」等
字,都是由中古的複合介音[iu]演化形成的。
「開合洪細」和「開齊合撮」是兩個不同的分類系統,一是中古音,一是近
代音。它們的具體內涵也不盡相同,所以不能混為一談。
古 第三節 開合洪細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等韻圖的設計精神,就是依據四等的概念作基礎的,所以名稱上才叫做「等
韻圖」。宋代最早的一本宋元等韻圖,名稱叫做《四聲等子》,其中的「等」
字,也是相同的概念。
三等四等的另一種觀點,三等有[-i-]介音;四等沒有,主元音是 [e],四
等的[-i-]介音是後來衍生的。
敦煌的守溫韻學殘卷、切韻殘卷。
古 第四節 四等的分類
二、哪些字屬於哪一等?
北宋編纂的《廣韻》是前有所承的《切韻》系韻書,其中的二O六個韻,
26000字都可以納入四個「等」的分類,情況如下:
一等韻: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
覃、談,以及東和戈的一部分字
二等韻: 江、皆、佳、夬、臻、刪、山、肴、耕、咸、銜,以及麻和庚
的一部分字
三等韻 鐘、支、脂、之、微、魚、虞、祭、廢、真、諄、欣、文、仙、
元、宵、陽、清、蒸、尤、幽、侵、鹽、嚴、凡,以及東、戈、
麻、庚的一部分字
四等韻 齊、先、蕭、青、添
比較:寶飽表 高交驕 騷蕭
第四節 四等的分類
古
第五節 陰陽入的分類
古
一、陰陽入的發音特性
古代的語音學家,按照漢字的韻尾,分成三大類:
1.陰聲韻:指元音i u 收尾或者無韻尾的的字。
2.陽聲韻:指鼻音m n ŋ收尾的字。
3.入聲韻:指塞音p t k收尾的字。
第五節 陰陽入的分類
古
這三種類型的發音,各有特色。陰聲韻不帶任何輔音收尾,屬於開音節,尾
音顯得響亮而綿長;陽聲韻具有鼻音的共鳴作用,發音的時候迴邊不絕;入
聲韻用爆發音收尾,使發音顯得格外短促。這三種不同的發音特色,往往被
文學家用來塑造文學作品的韻律效果。劉邦《大風歌》項羽《垓下歌》
第五節 陰陽入的分類
古
二、從韻書中找出陰陽入的劃分
北京話沒有入聲,但是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入聲,所以用間南話、
客家話、吳方言、專方言,來吟誦朗讀古代的文學作品,品唱詩詞歌賦,往
往能夠琅琅上口,音調鏗鏘。
如果我們不會說南方方言,分不出入聲是哪些字,那麽我們就需要一部韻
書作為參考。韻書是古代讀書人手邊最重要的參考書,幾乎人手一冊,無論
是科舉考試、填詞作詩,都需要韻書的協助。古代韻書中,保存最完整,地
位又最崇高的,就是北宋時代編纂的《廣韻》。今天我們賞析古代詩詞,也
應該在座右放一本《廣韻》,隨時翻閱,經常參考。有了《廣韻》,哪些是
陰聲字,哪些是陽聲字,哪些是入聲字,可以一目瞭然。
第五節 陰陽入的分類
古
《廣韻》共二O六韻,我們按照陰、陽、入三大類,分別排列如下:
陰聲韻類
5.支紙寘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9.魚語御
10.虞麌遇 11.模姥暮 12.齊薺霽
13.O O祭 14. O O泰 15.佳蟹卦
16.皆駭怪 17. O O 夬 18.灰賄隊
19.咍海代 20. O O廢 35.蕭條嘯
36.宵小笑 37.肴巧效 38.豪皓號
39.歌哿箇 40.戈果過 41.麻馬禡
50.尤有宥 51.侯厚候 52.幽黝幼
第五節 陰陽入的分類
古
陽聲韻類(入聲韻放在每一組的第四個位置上)
1.東董送屋 2.冬O宋沃 3.鐘腫用燭
4.江講绛覺 21.真軫震質 22 . 諄準稕術
23.臻OO櫛 24 .文吻問物 25 . 欣隱焮迄
26.元阮願月 27 .魂混慁沒 28.痕很恨O
29.寒旱翰曷 30.桓緩換末 31.刪潸諫鎋
32 .山產裥黠 33.先銑霰屑 34.仙獮線薛
42.陽養漾藥 43.唐蕩宕鐸 44.庚梗映陌
45.耕耿諍麥 46.清靜勁昔 47.青迥徑錫
48.蒸拯證職 49.登等嶝德 53.侵寝沁緝
54.覃感勘合 55.談敢闞盍 56.鹽琰艷葉
57.添忝[木忝]帖 58.咸豏陷洽 59.銜檻鑑狎
60.嚴儼釅業 61.凡范梵乏
古 第六節 分轉與分攝
一、「併轉為攝」反映了同音字的增加
中國古代的語音學受到印度語音學的影響,從東漢以後就十分發達。人們
懂得了一個漢字的發音不是最小不能分割的單位,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
這個音節還可以分成前後兩半,前半叫聲母,後半叫韻母。聲母方面,從唐
末開始,當時的語音學家,就制定了中國最早的「字母」。韻母方面,從五
代到北宋之間,語音學家也制定了「等韻圖」。
「等韻圖」就是韻母的分類圖表,每一張圖,就是一個韻母分類的單位。當
時的語音學家,多半是出家人,他們就把每一圖稱為一「轉」,不稱為第一
圖、第二圖,而稱為第一轉、第二轉。
古 第六節 分轉與分攝
「轉」是佛門很基本的一個概念,輪迴是「轉」,轉法輪、轉經輪,也是
「 轉」。等韻圖是把每一類韻母和不同的聲母在縱橫的關係中,輪流彼此拼
音,拼出的字就填在圖表當中。這種輪流拼音的現象,和轉法輪、轉經輪的
狀況類似,於是,制定等韻圖的僧人,就把圖稱為「轉」了。每一轉裡面的
編排,都是橫列字母,縱分四聲、四等;每一轉,代表一個韻母的大類。同
一轉的字,在發音上必然有下列幾個相似點:
古 第六節 分轉與分攝
1.韻尾相同或同一個發音部位。例如,韻尾是[-i]的,這一轉的所有字
都一定有[-i];韻尾是[-u]的,這一轉的所有字都一定有[-u];韻尾是
[-n]的,這一轉的平、上、去聲字都一定有[-n],相配的入聲字一定有
一個同部位的 [-t];韻尾是 [-m] 的,這一轉的平、上、去聲字都一定
有[-m],相配的入聲字一定有一個同部位的[-p];韻尾是[-ŋ]的,這
一轉的平、上、去聲字都一定有[-ŋ],相配的入聲字一定有一個同部位的
[-k]。
2.主要元音相同或同類。例如,這一轉的主元音是央元音[ə]或後元
音[u],那麽同轉的所有字,主元音都一定是央元音[ə]或後元音[u]。
如果這一轉的主元音是前元音,那麽同轉的所有字也必然是前元音。只不過,
依照四等的不同,開口度有大小的分佈,包含前[a]、後[ɑ]、以及[æ]、
[ε]、[e]等。
3.開合相同。同一轉當中,屬於有[-u-]介音的,這一轉的所有字都一定有
[-u-]介音;如果沒有[-u-]介音,這一轉的所有字都一定沒有 [-u-]介音。
古 第六節 分轉與分攝
唐末以來的早期等韻圖,例如《韻鏡》和《七音略》,都分成四十三個轉,
分別代表了四十三種不同的韻類。
到了宋元時代,也就是中古的後期,漢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早期的
《切韻》系韻書二O六韻,簡化成南宋時代的平水韻一O六韻,韻圖的數目也
從四十三轉,簡化為十六攝,這種變化,叫做「併轉為攝」。在這段期間,
同音字大量的增加,許多原本有區別的發音,都沒有區別了。例如:東冬兩
個韻,早期韻圖分成兩個不同的轉,宋元韻圖合併成一個「通攝」;之支脂
三個韻早期韻圖分成三個不同的轉,宋元韻圖合併成一個「止攝」。
古 第六節 分轉與分攝
二、分轉與分攝一覽表
宋元韻圖攝名 《韻鏡》轉次 韻尾 宋元韻圖攝名 《韻鏡》轉次 韻尾
通攝-uŋ 1-2 -ŋ 果攝-ɑ 27-28 陰聲韻
二、分轉與分攝一覽表
在這個韻類系統當中,共有七個陰聲韻攝、九個陽聲韻攝。陰聲韻攝平上
去聲以元音收尾,在宋元韻圖當中,可以配入聲。陽聲韻攝,又分為三類,
包含舌尖韻尾的[-n]配入聲[-t]、舌根韻尾的[-ŋ]配入聲[-k]、雙
唇韻尾的[-m]配入聲[-p]。透過韻圖的排列,我們就可以知道,每一個
漢字古人如何發音了。
語音簡化,同音字大量增加→雙音節詞(目發鼻口耳日月)。
古 第七節 反切注音法
一、反切如何拼出音來?
古代的讀書人,如何標注漢字的語音呢?古代使用的時間最長、運用的範
圍最廣的拼音方法,就是「反切」。
反切拼音的方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拼一個漢字的音,頭一個叫「反切上字」,
第二個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必須選擇與被注音的字雙聲,也就是聲母
必須相同;反切下字必須與被注音的字疊韻,也就是韻母必須相同。所以,
字音的清、濁和送不送氣由反切上字決定,字音的介音是開口還是合口、是
洪音還是細音都要由反切下字決定。至於哪個字的聲調屬於哪一類,也是由
反切下字決定。
古 第七節 反切注音法
反切是古人用來拼當時字音而造出來的,如果用現代的發音來拼讀,
往往會不合,拼不出正確的發音。例如《廣韻》中,「同」「徒紅切」
可以拼出。「弓」「居戎切」,「東」「德紅切」拼不出,這就是古今
音變的緣故。所以,古籍中的反切注音能幫助我們探索古音的實際狀況,
卻無法用它直接拼出北京話的讀音來。當然,如果把音變規則計入考慮,
就可以拼出來。
古 第七節 反切注音法
二、反切注音法產生的時代
反切注音法是什麽時候開始使用的呢?傳統的說法,認為反切是三國時代
魏人孫炎所創。其實,唐代的學者傳說孫炎創反切,只是附會而已。事實上,
在孫炎以前就已經有人懂得使用反切了,例如《漢書·地理志》中就有東漢應
劭的反切:「沓水也,音長答反」、「故僰侯國也,音蒲北反」。除了應劭
之外,東漢服虔也曾經使用過反切注音,例如《史記》:吾王,孱王也。司
馬貞《索隱》引用了服虔的注音把「孱」字注為「鉏閑反」。其他東漢時代
的反切還有:東漢的學者杜林曾經「反稗為逋賣,反娃為於乖」。又如「錯」
字,馬融的注音是「七路反」;「惡」字,馬融的注音是「烏洛反」。由以
上這些例子,我們知道反切不始於孫炎,實濫觴於東漢。
古 第七節 反切注音法
反切從東漢開始使用,到了六朝時代反切注音法使用的十分普遍,當時的
韻書莫不以反切作為注音的工具。「反切」這個名稱是怎麽來的呢?原來它
是併合了早期習用的「某某反」,和後期習用的「某某切」而形成的。改
「反」為「切」的時代,顧炎武《音論》認為是在唐大曆(西元766至775年)
以後。至於「反」和「切」最初是什麽涵義?顧氏《音論》引《禮部韻略》
說:「音韻展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所以
「反」和「切」最初的涵義,都是「注音」的意思。
古 第七節 反切注音法
但是,反切不是一個人造出來的,也沒有經過專責機構的制定和整理。因此,
同一類聲母的發音用哪一個反切上字來代表,並不一致,像「弓,居戎切」是用
「居」代表[k-]聲母的發音,「千,古寒切」文是以「古」代表[k-]聲母的
發音。「久,舉有切」又拿「舉」來代表[k-]聲母的發音。同一類韻母用哪一
個反切下字來代表,也不一致,像「洪,戶公切」是拿「公」字代表[-uŋ]韻母的
發音,「通,他紅切」又是拿「紅」字來代表[-uŋ]韻母的發音,「烘,呼東切」
又改拿「東」字來代表[-uŋ]韻母的發音。
我們今天也可以模仿反切的注音方法,注出普通話的唸法。例如:
國股活切,或格羅切,或綱昨切 語吳許切,或因舉切,或淵履切
聲殊更切,或上登切,或施亨切 母麻魯切,或蒙古切,或蜜署切
試試看,能不能用反切注音把你的名字拼出來?
貳
古
中古音
第四章
古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一、韻圖產生的背景
中國聲韻學的歷史上,有兩次受到外來的影響,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次是東漢開始的佛教傳入,這一次的文化接觸,帶來了文學、繪
畫、雕刻、哲學思想的深遠影饗,同時,這種影響也由社會的上層階
級隨著宗教的普及而滲入下層階級,影饗了人們的人生觀和生活方
式。
在聲韻學上,古代印度的聲韻研究十分發達,其「聲明論」「悉曇
章」正是這方面的學問。印度的文字——梵文又是一種拼音文字,其
特點正是音理的精確分析。於是,隨著佛教的流布,譯經、讀經工作
的進行,知識份子有機會接觸梵文,研究梵文,也懂得了印度的音韻
學,由此,刺激了漢語音韻學的快速成長,到了唐末,代表中國古代
音韻學最高成就的「等韻圖」終於誕生。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第二次的外來影響,是近代西方語言學的輸入。本來,西方也和中
國一樣,語言研究目標完全在詮釋古代的文獻典籍,形成傳統的語文
學。自從十九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興起,西方才有了比較清晰的語
言觀念。到了二十世紀,進入結構語言學的時代,西方學者對語言的
了解,又更進了一層。中國方面,二十世紀是西學大輸入的時代。就
中國音韻學而言,標誌了這個重要里程碑的著作,就是1915至1926年
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從此以後,中國音韻學由通經、訓詁
的附庸地位獲得了獨立的生命。在研究方法上,也邁向客觀化、科學
化、系統化的道路。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由東漢到唐代的幾百年間,人們只知道漢字發音可以切分成兩部分,
至於再細微的語音分析,當時還沒能做到。唐代未年,隨著「字母」
和「四等」觀念的產生,對字音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接著,逐字分
析音素的「等韻圖」就誕生了。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三、中文「字母」的產生
有了「雙聲」字的觀念,進一步就是把一批雙聲字中,選擇一字來
做代表,作為這一類雙聲字的總名,於是中國最早的「字母」就誕生
了。因此,字母實際上就是「聲母的代字」「聲母的標目」,如同歸
納出同一批便可以押韻的字,設置了「韻目」-「東冬鐘江」一樣,當
時的語言學家們,也為同聲母的字設置了「聲目」,習慣上把這些
「聲目」叫做「字母」。而字母的產生過程,其間無不受著佛教的影
饗。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1.最早的「字母」——竺法護譯《光讚般若》
竺法護為印度高僧,晉武帝時(265-289)攜梵經一百五十六部來華,
沿途傳譯。在其《光讚般若波羅密經·觀品》(286年譯)中有「圓明字
輪四十二字」,這就是最早的「字母」。不過,它所代表的聲母讀是
梵文,而不是漢語。例如:
「波」(ba)「那」(na) 「羅」(la) 「陀」(da)「多」(ta)
「娑」(sa) 「摩」(ma)「嗟」(tsa)「頗」(p‘a) 等,
用漢字來代表某一類梵文聲母的發音。
之後,東晉法顯、唐代玄應也用漢字表示梵文聲母發音。
人們開始思考:既然漢字能標梵文的聲母,為什麽不標漢字自己的
聲母呢?於是,漢字字母的產生,從這裡獲得了莫大的啓示。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2.漢語字母的開始
唐代末年,正式誕生了漢語的字母,這就是「三十字母」。漢語字
母的形成,除了得到梵文的啓示外,「雙聲」的觀念,也是漢語字母
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十字母」,這份資料到了光緒末年才從敦煌石室發現。資料有
二,一是《歸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溫韻學殘卷》,兩者都是唐代
的寫本。其中《歸三十字母例》,每母下有四個雙聲字,顯示了「雙
聲觀念」和「雙聲字表」是字母產生的重要媒介。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在三十字母從敦煌出土以前,人們只知有宋三十六字母,因為今存
的中古等韻圖都是以三十六字母系統為其架構的。三十字母在讀書人
的腦中,早已忘記它的存在;三十六字母系統則是讀書人從小的入門
功課,故能由宋代一直流傳到今天。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四、「四聲」與佛教的關係
「平上去入」四聲的發現,也與佛教有密切的關係,而「四聲」的
區分,正是等韻圖主要架構中的一個成分。陳寅恪先生曾著《四聲三
問》探討這個問題,認為四聲實起源於佛經之轉讀。他說:南齊武帝
永明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竟陵(天门)王子良大集善聲沙門於京邸,
造經唄新聲。······此四聲說之成立,適值南齊永明之世,而周顒、沈約
之徒又適為此學說代表人。
聲調是漢語本有的語音成分,在上古時代,人們只是習焉而不察。
到了東漢,佛教傳入,人們逐漸認識了梵文,於是對漢、梵兩種語言
有了對比的機會,因而發現有一種音韻成分是漢語獨有梵語所無的,
那就是「音高」的辨義作用。學者們(多半是僧人)便對這些不同的
音高模式,進行分析和分類,終於了解,漢語原來有四種不同的音高
變化,稱之為「四聲」。有了這項發現,於是聲調知識在六朝時代,
成為一時的風尚。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五、「四等」與佛教的關係
等韻圖把所有的漢字歸成四個「等」,其區別在韻母發音開口度的
大小。口張得最大的,叫做「一等字」,依次排列,口張得最小的,
叫做「四等字」。最早分「等」的資料,是敦煌出土的唐寫本《守溫
韻學殘卷》。裡頭記錄了「四等輕重例」,就是這樣分的,已具備等
韻圖的雛形。守溫既是唐代沙門,可知「等」的區分,也是由精通音
韻的僧人所開創的。僧人之能精通音韻,自然是透過譯經,研習了拼
音文字的梵文,由此獲得的啓示。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六、「轉」、「攝」與「門法」
韻圖中的每一個圖不稱為「第幾圖」,而稱為「第幾轉」或「某某
攝」。例如早期韻圖《七音略》和《韻鏡》有四十三圖,即稱為四十
三「轉」。宋元韻圖《四聲等子》與《切韻指南》有十六「攝」,每
攝都有個名稱,例如「通攝」「止攝」等。這種「轉」和「攝」的用
語,也是取自佛教。
趙蔭棠《等韻源流》云:轉,如輪轉之轉。視《大毘盧遮那成佛神
變加持經》卷第五有「字輪品」可證。所謂「字輪」者,從此輪轉而
生諸字也。趙氏又引空海對悉曇字母「迦」等十二字之解釋云:此十
二字者,一個迦字之轉也。一轉有四百八字。如是有二合、三合之轉,
都有三千八百七十二字。於是,趙氏歸結云:轉是拿著十二元音與各
個輔音相配合的意思。以一個輔音輪轉著與十二元音相拼合,大有流
轉不息之意。《韻鏡》與《七音略》之四十三轉,實係由此神襲而成。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攝」字也出自佛教,有「統攝、總持」之義。 在佛教典籍裡,「攝」
字十分普遍,如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四分」云:此四分或攝為
三,第四攝入自證分故。或攝為二,後三俱是能緣性故,皆見分攝或
揖為一,相離見無別體故。
又如無著菩薩作有《攝大乘論》、佛教稱「收其放心」謂之「攝
心」、平日常用之「攝取」一詞亦出自《無量壽經·上》:「我當修行
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觀無量壽經》:「念佛眾生攝取
捨。」與「攝取」相對的,又有「攝受」一詞:《勝曼經》:「願佛
常攝受。」門前設茶布施僧人叫做「攝待」。又,「攝境」之義為:
「萬法者唯識之所變,故攝千差萬別之境,而歸於一」、《唯識述記
一本》:「攝境從心,一切唯識。」《月錄》:「斂容入室坐禪,攝
境安心。」佛教宗派又有「攝論宗」。因此,等韻圖的「攝」源自佛
教,是毫無疑問的。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韻圖中的「門法」一詞,指的是解說韻圖編排規則的條文,則來自
佛書中的「法門」。如《心地觀經》:「四眾有八萬四千之煩惱,故
佛為之說八萬四千之法門。」凡宇宙間之眞理,佛教皆謂之「法」,
通往真理的途徑就是「門」。淨土宗往生方法中有「五念門」
禮拜門 讚歎門 作願門 觀察門 迴向門
等韻圖中,最早載有門法的是《四聲等子》,其中列有:辨窠切門
辨振救門 辨正音憑切寄韻門 法例 正音憑切門 寄韻憑切門 互用憑切門
喻下憑切門 日母寄韻門法
《切韻指南》書末的《門法玉鑰匙》是集門法之大成的資料,其中也
有。由此看來,等韻圖和佛經裡頭,「門」字的用法多麼相似!
第四章
古 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
七、早期等韻圖與佛教的關係
一般所謂的「早期等韻圖」指的是《韻鏡》和《七音略》,現傳的
本子雖刊印於宋代,可是其原型當出自唐末五代之間。
《韻鏡》序云:《韻鏡》之作,其妙矣夫。釋子之所撰也,有沙門
神珙,號知音韻,嘗著《切韻圖》,載《玉篇》卷末,竊意是書作於
此僧。序中又說此書的來歷是「梵僧傳之,華僧續之」,明示了韻圖
和佛教的密切淵源。
《七音略》序云:七音之韻起自西域,流入諸夏。梵僧欲以其教傳之
天下,故為此書。雖重百譯之遠,一字不通之處而音義可傳,華僧從
而定之。又云:臣初得《七音韻鑑》,一唱而三歎,胡僧有此妙義而
儒者未之聞······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這段序文揭示了等韻
學與僧人的密切關係。
第五章
古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一、漢字的標音觀念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字符不能直接表音。今天的漢字有百分之九十
以上屬於形聲字,形聲字中的音符雖然能夠表音,但只是表音類,不
能表音值。自古以來,語文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套為漢字注音的方法。
在中國注音的歷史上,使用最久、最普遍的注音方式有兩種,第一
種叫「直音」,第二種叫「反切」。
所謂「直音」,就是拿同音字來注音,例如「豭音家」、「竺音
竹」。通常用來表示注音的字,必須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常用字。但是,
直音法有時也有所窮。
第一,如果某個冷僻字沒有同音字,不就沒法注音了嗎?
第二,如果那個冷僻字雖然有同音字,可是都一樣地冷僻,那不是
注了等於白注嗎?
聰明的古人,想出了一個變通的方法,找一個聲調不必相同,只要
大家都認識的字來作為注音字,這時只要另外再加上一個改變聲調的
小注,這樣做一樣可以達到注音的效果。
例如「巧言令色,鮮矣仁」當中的「鮮」P44字,要讀成「癬」音,
可是「癬」比「鮮」還罕見,如果用「癬」來注音,不符合注音的原
理,所以這個時候,古人就會把「鮮」字注音為「仙上」,神仙的
「仙」字是古代每個人所追求的理想,大家都認識這個字,所以拿它
來注音,再加個「上」字,表示把「仙」改唸成上 聲,這樣就可以拼
出「鮮矣仁」的正確讀音了。
古代利用直音來注音的書,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九經直音》,這
是宋代讀書人科舉考試的重要參考書,往往人手一冊,十分普及,裡
頭的注音就完全使用最簡便的直音法。
所謂「反切」,就是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音,前一個叫「反切上
字」,代表聲母的唸法,後一個叫「反切下字」,代表韻母和聲調的
唸法。例如「同,徒紅切」,這裡的反切上字是「徒」,反切下字是
「紅」,我們只要把這兩個音組合起來,就可以發出。這種注音法就
叫做「反切」。 很多反切今音拼不出了,如 「東,德紅切」。
直音和反切使用了兩千年,由於它們用來注音的符號還是漢字,不
是音標,漢字的發音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改變,所以今天運用這些古
代的注音資料,首先要注意的是它的時代性,唐代的注音是用唐代的
語言來發音,宋代的注音是用宋代的語言來發音,如果我們用普通話
來唸它,往往會發生錯誤。
所以,我們解讀古代的注音,除了知道它的拼音方法之外,還必須要
帶入音變的規則, 怎麽變,這就是聲韻學的知識了。
二、 《廣韻》一書
隋朝出現一本很重要的韻書,就是陸法言的《切韻》。這部韻書在
國家統一的隋唐時代,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官韻。在唐代出現了一系
列的《切韻》系的韻書,都是《切韻》的修訂本、增訂本。例如,李
舟《切韻》、孫愐《唐韻》、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等。
一直到宋代的《廣韻》、《集韻》,都屬於《切韻》系的韻書,可
見這個系統的影響既深且遠。
《廣韻》成書在1008年,是宋代的陳彭年等人編纂的,當時是讀書
人考試的參考書,是國家的標準韻書,到了今天,可以作為一部很好
的字典、工具書,也是我們考訂中古音的主要憑藉。作為一部《切韻》
系的韻書,它所反映的語音並不是宋代的音,而是六朝隋唐以來的
「中古音」。
t
uŋ
ȶ d
juŋ uŋ
m ɣj ø k ȵʑ s dʒ ȶh tɕ ȡ
juŋ juŋ juŋ juŋ juŋ juŋ juŋ juŋ juŋ juŋ
嵩,息弓切。(東韻)通合三
送,蘇弄切。 (送韻)通合一
中,陟弓切(東韻,通合三),又陟仲切(送韻,通合三)
中,陟仲切(送韻,通合三) ,又陟沖切(東韻,通合三)
中,陟弓切。崇,鋤弓切。雄,羽弓切。
終,職戎切。融,以戎切。弓,居戎切。
戎,如融切。(東韻,通合三)
同一類聲母用哪一個反切上字來代表,並不一致。
同一類韻母用哪一個反切下字來代表,也不一致。
韻和韻母關係複雜。同一個韻可能韻母不同,東韻通合一和通合三,三等有j
介音。戈韻果開三、合一、合三韻母也不同;同一個韻母因為平上去調類不
同分成不同的韻,如豪皓號韻效開一。
反切下字反映的是韻類,即韻母和聲調讀音都相同,比韻母的外延小。
三、如何由反切找出古音?
清代陈澧(1810-1882)用系聯方法去歸納反切上字和下字,得出
聲母類別和韻母類別,反映的不是宋代的音系,而是六朝隋唐的音系。
系聯主要採用基本系聯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
第五章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1.基本系聯條例
凡是反切上字發生「同用、互用、遞用」三種情形之一的話,這些
字的聲母在中古時代一定唸得一樣。
什麽叫做「同用」呢?例如,「冬,都宗切」「當,都郎切」,這
兩個字的反切上字都是「都」,所以可以推論在注這個音的時代,
「冬」和「當」兩個字的聲母唸法一定相同,這就是「同用」。
什麼叫做「互用」呢?例如,「當,都郎切」「都,當孤切」,這
兩個字互為彼此的反切上字,也就是說,「當」的反切上字是「都」,
「都」的反切上字是「當」。由此可以推論,在注這個音的時代,
「當」和「都」兩個字的聲母唸法一定相同,這就是「互用」。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什麽叫做「遞用」呢?例如,「冬,都宗切」「都,當孤切」,我
們要判斷「冬」和「都」這兩個字在中古時代聲母是否相同,這時,
我們看到「冬」的反切上字正好是「都」,由此線索就可以推論,在
注這個音的時代,「冬」和「都」兩個字的聲母唸法一定相同,這就
是「遞用」。
「互用」是交叉的雙線關係,「遞用」是單線的關係。
如果把「基本系聯條例」應用在「韻母」上,也可以使用「同用、
互用、遞用」的原則。只不過,把觀察的焦點從「反切上字」改為
「反切下字」而已。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什麽叫做韻母的「同用」呢?例如「東,德紅切」、「公,古紅
切」,這裡,我們看到「東」「公」兩個字的反切下字是一樣的,都
用「紅」字作為反切下字。這就說明了,這兩個字在一千年前的中古
音中,韻母的唸法是相同的,這就是「同用」。
韻母的「互用」又是什麽呢?例如「公,古紅切」、「紅,戶公
切」,這裡顯示了「公」「紅」兩個字互為彼此的反切下字。也就是
說,「公」的反切下字是「紅」, 「紅」的反切下字是「公」。由
此可以推論,在注這個音的時代,「公」和「紅」兩個字的韻母唸法
一定相同,這就是「互用」。
至於韻母的「遞用」,例如「東,德紅切」、「紅,戶公切」,我
們看到「東」的反切下字正好是「紅」,就可以推論,在注這個音的
時代,「東」和「紅」兩個字的韻母唸法是相同的,這就是「遞用」。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按照「基本系聯條例」 ,把《廣韻》的反切連連看,只要有同用、互用、
遞用,任何一種關係的,它們就能夠連在一起,說明它們的中古發音是一
樣的。把《廣韻》的所有反切都做了系聯之後,就能夠得出一個「反切上
字表」和「反切下字表」。就顯示中古音的聲母有多少種唸法、韻母又有
多少種唸法。
把所有反切上字逐一系聯,可以連在一起的放作一堆,不能的放在另外
一堆,一共連成几堆就是聲母的分類結果。至於韻母,通常是一個韻一個
韻為單位系聯,可以了解這個「韻」裡頭有多少種不同的「韻母」。「東」
韻系聯的結果就有兩類韻母。凡是反切下字用「紅東公」的都可以系聯在
一起,凡是反切下字用「弓、戎、中、融、宮、終」的,也都可系聯在一
起,說明「東」韻有兩種韻母的唸法,考察現代方言的具體發音,例如閩
南話,可以得知「紅、東、公」一組的韻母是洪音,即不帶[i]介音的韻
母-ung;「弓、戎、中、融、宮、終」一組的韻母是細音,即帶[i]介音
的韻母-jung,閩南語洪細和古音相同。古漢語-方言。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把二百零六個韻,逐韻系聯,就能知道每個韻有多少種韻母的唸法,
全部加起來,就可以知道整個中古音系總共有多少種韻母的唸法。這
裡我們還需要說明的是,「韻」和「韻母」是不同的概念。「韻」可
以包含幾個不同的韻母。例如,「分」和「敦」可以在一起押韻,
「家」和「瓜」也可以在一起押韻,所以,「分」和「敦」是一個韻、
「家」和「瓜」也是一個韻。可是,「分」和「敦」是兩個不同的韻
母,一個有介音[u]一個沒介音[u],「分」「敦」古人叫做「合
口字」,帶[u]介音:「開口字」,也就是不含[u]介音。「家」
和「瓜」也是一樣的情況,「家」是不帶[u]介音的開口字,而
「瓜」則是帶有[u]介音的合口字。以上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雖
然押同一個「韻」,但它們卻可以分屬不同的「韻母」。切韻系韻書
是分調類的,平上去入是四個不同的韻。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押韻的「韻」,或者《廣韻》的某一個「韻」,
是包含了主元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一群字,而「韻母」的概念不僅
僅包含主元音和韻尾,還要加上介音。因此,在《廣韻》的一個「韻」
裡頭,如果系聯出兩類或者三類的韻母,它的意義也就是說,這個
「韻」有兩類或三類不同的介音存在。舉例說:
韻 韻母
東韻董韻送韻 -uŋ
-juŋ
戈韻 -uɑ
-jɑ
-juɑ
果韻過韻 -uɑ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2.分析條例
第二個方法叫做「分析條例」。「基本系聯條例」是把所有反切連
連看,目的在「求其合」,而「分析條例」的目的卻是「求其分」。
看看哪些反切之間有界限的,就把它分開,於是,該合的都合併了,
該分的也都分開了,這樣才能歸於至當,客觀地描繪出古音的系統。
「分析條例」的前提是《廣韻》同音的字絕不會出現兩個「正切」,
因此如果兩個反切的下字是同一種發音,那麽,它的反切上字一定不
同音。假若下字已經同音了,上字再同音,不就違背了那個前提,變
成同音字而有兩個正切出現了?舉例說:「紅,戶公切」「烘,呼東
切」,「紅」和「烘」中古音的聲母是否唸得一樣?「紅」和「烘」
的反切下字「公」和「東」是同一種韻母唸法,就可以推斷,反切上
字「戶」和「呼」,代表的一定是不同唸法的聲母。又得知,「紅」
和「烘」這兩個字,儘管我們現在把聲母都唸成一樣的,可是在中古
音裡,它們是不同的聲母。這就是「分析條例」。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分析條例」運用到韻母上,道理是一樣的。例如「弓,居戎切」、
「公,古紅切」,我們要判斷「弓」和「公」這兩個字,中古音的韻
母是否唸得一樣,就可以看它們的反切上字是否唸得一樣。如果唸得
一樣,那麽,「弓」和「公」的韻母必然不同。當我們查考「弓」和
「公」的反切上字「居」和「古」,可以證明這兩個字依據「基本系
聯條例」可以連在一起,表示它們所代表的聲母是一樣的,古代叫做
「見母」,發的都是[k-]的音;因此,由此推斷,「弓」和「公」
的反切下字「戎」和「紅」必然代表著不同的韻母唸法,這就是「分
析條例」。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這就是分析條例「求其分」的意義。
陳澧的《切韻考》當中,提供我們的第三個方法叫做「補充條例」。
這個條例通常只有補充的作用,所以運用的機會不大,我們就省略不
介紹了。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三、反切有哪些陷阱?
透過反切去研究古音,必須先確定反切的正確性。可是,反切的形
成是經過長時間累積起來的,是先先後後造出來的,造反切的人審音
的能力不同,所以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不夠精確的反切注音。另外一
種狀況是,由於古書傳抄既久,在輾轉抄寫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生
誤抄。所以,我們利用反切研究古音,不可不謹慎。這樣又造成了另
外一種不合常態的反切,進行系聯的時候,也需要先加以排除。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1.先天造成的錯誤反切
製作反切的人,對於夾在聲母和韻母中間的介音,往往無法清楚地
辨析,不知道是由上字表達呢?還是由下字來表達呢?這樣就很可能
會產生介音有問題的反切。例如,「為,薳支切」,「為」是一個帶
[u]介音的合口字,正常的狀況,這個[u]成分,應該由反切下字
來反映,可是,這裡卻用了不帶[u]的「支」字做反切下字。原來,
製作這條反切的人,把這個[u]介音,放到了反切上字「薳」當中。
於是,就這樣形成了不合常理的反切。原本反切的原則是用反切下字
來表示韻母,包含了介音、主元音和韻尾。介音在正常情況之下,是
不能用反切上字來表達的。這樣的反切,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系聯的結
果,造成韻母分類的錯誤,混淆了開口和合口兩類發音的字,所以必
須先加以篩選、排除,不把這類反切列入系聯的資料當中。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2.後天造成的錯誤反切
後天性的錯誤,就是反切在輾轉傳抄的過程當中,誤抄了某一個字;
這種錯誤又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形近而誤」,一種是「音近而
誤」。
例如,「齎,相稽切」,我們看了這個反切,一定會疑惑,反切上
字「相」,怎麽能夠拼出「齎」的聲母來呢?因為「相」古今都是唸
擦音,「齎」古今都是唸塞擦音,它們的音類根本不一樣。原來,
「相稽切」是「祖稽切」的錯誤,「祖」和「齎」一樣都是塞擦音,
自然可以拿來彼此注聲母的發音。由於「祖」和「相」字形相近,所
以傳抄的時候就發生了筆誤,把「祖」字寫成了「相」字,這就是
「形近而誤」。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至於「音近而誤」,例如,「眞,側鄰切」,反切上字有誤,原來,
早期原先的注音是「職鄰切」,反切上字「側」代表的是中古[tʃiək]
音,「職」代表的是中古[ tɕiək ]音,「眞」字的古代聲母應屬後
者,可是,兩種發音相去不遠,都是不送氣的清塞擦音,容易聽錯,
因而產生了錯誤的反切上字,這就是「音近而誤」。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3.語音演化造成的問題
反切還有另外一個陷阱,會使我們系聯的時候產生誤導,那就是
「類隔反切」。所謂「類隔反切」指的是時代的變遷造成了音讀的變
化,使得原先所製造的反切,用後代的音去拼讀,會產生拼音上的誤
差,無法讀出正確的發音。這類反切並不是反切本身的錯誤,而是語
音演變所造成的不合現象。類隔反切依照它的發音類型,可以分作三
種狀況: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第一種叫做「唇音類隔」,如「卑,府移切」,反切上字是[f]的音,
被注的字卻是[p]的音,似乎無法正確地拼讀出來。原來,在製造這個
反切的年代,「府」字並不是[f]的音,而是[p]的音,後來,有些變成
了[f] 。這就是漢語音變規則中著名的「古無輕唇音」現象。 [f]這類
音,古代的音韻學家把它稱為「輕唇音」, [p]這類音稱為「重唇音」,
凡是後代的輕唇音,通通是中古早期的重唇音演化而來,這就是所謂
的「古無輕唇音」。 閩南「肥」[puiˊ]。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第二種叫做「舌音類隔」,例如,「湛,徒減切」,反切上字是[th]
的音,可是被注字卻是[tʂ]的音,這樣就不能正確地拼出音讀了。原來,
在製造這個反切的時代,有些知徹澄母字唸作端透定母,後來發生音
變,才演化成捲舌音。這個現象,在古音學上稱為「古無舌上音」。
現代讀[tʂ tʂh]類的音,往前推到中古時代,有些是唸作舌上音[ȶ ȶh
ȡ](舌面前音),可是在更早的時代,中古早期則唸作舌頭音(舌尖
塞音) [t th d] 。這就是「古無舌上音」的規律,在反切殘留了痕跡,
就形成了「舌音類隔」了。《詩經·大雅·雲漢》「蘊隆蟲蟲」,「蟲」
字是舌上音,可是六朝時候的徐邈注音為「徒冬反」,反切上字
「徒」,唸成舌頭音。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第三種叫做「齒音類隔」,例如,「覱,子鑑切」,反切上字的聲
母是[ts] ,而被注字的聲母是[tʂ] ,這樣就無法拼出正確的音讀了。原
來,今天唸出的一部分字,在中古初期有的還保存上古的唸法,唸作
[ts]的音(叫做精母字,屬於舌尖塞擦音),後來才演變成[tʂ]的音。
所以,這個反切在製造之初,並沒有問題,反切上字和被注字原本
都是[ts]的音,唸起來不合,是後來音變的結果。這就是「齒音類隔」。
齒音類隔古代聲韻學家又叫做「精莊互用」。因為[ts]類字古代稱為精
系聲母,而今天唸出的一部分字,古代稱為「莊系」聲母。它們之間
有音變的關係,所產生的類隔反切,就叫做「精莊互用」了。
以上這些現象,是我們進行系聯工作,歸納中古音系的時候,應該
加以注意的地方,把不適合拿來系聯的反切,先加以排除,這樣才能
系聯出正確的中古音聲母系統。
四、中古音的聲母系統
中古的聲母系統可以透過下面五個線索進行復原重建:反切的系
聯、等韻圖的知識、現代方言的唸法、域外的借音(日本、韓國、越
南的漢字音)、佛經的梵漢對音。由這些線索,可以重建隋唐時代的
中古音。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中古聲母系統(隋唐38字母)
幫p 滂p 並b 明m
(非pf 敷pf‘ 奉bv 微ɱ)
端t 透t ‘ 定d 泥n 來l
知ȶ 徹ȶ ‘ 澄ȡ 娘ȵ
精ts 清ts ‘ 從dz 心s 邪z
莊tʃ 初tʃ ‘ 崇dʒ 生ʃ 俟ʒ
章tɕ 昌tɕ ‘ 船dʑ 書ɕ 禪ʑ 日ȵʑ
見k 溪k ‘ 群ɡ 疑ŋ
影ʔ 以 ∅ 曉 x 匣ɣ云ɣj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以下有幾點常識需要了解:
1.非敷奉微,古人稱為輕唇音,產生得比較晚,到宋代才進入當時
的主流語言當中,成為知識份子熟悉的聲母。隋唐時代還沒普遍產生這
一套發音,只在某些方言中開始萌芽而已。
2.日母的唸法,是一個「鼻塞擦音」。日母的發音經歷長久的過程,
從先秦時代唸成鼻音n-,之後經過三等介音的顎化作用,變成「舌面鼻
音」,然後又發生了「去鼻音化」,變成「舌面鼻塞擦音」。之後,完
成了「去鼻音化」的過程,變成了同部位的「舌面前濁擦音」。之後,
由舌面前向舌尖發展,經歷了「舌页濁擦音」的過程,變成了今天的
「舌尖後半元音」。整個過程雖然複雜,其實發展方向只有兩個:前期
是「去鼻音化」,後期是「舌尖化」。普通話中只有少數幾個字變成了
零聲母:「兒、爾、二」。用音標表示如下:
n->ȵ>ȵʑ>ʑ>ʒ>ɻ(部分變ø)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3.中古音字母中的「禪母」應該如何唸?
「禪」字有兩讀,tʂhan´ ʂan`。在學習聲韻學時,我們應該如何唸正
確的音呢?在唐代的字母中,它放在等韻圖的齒音第五行,這個位置所
代表的發音是一個擦音,不是塞擦音,等韻圖的齒音第三行才是塞擦音。
「字母」是某一種發音的代表字,不能任意讀之,所以在字母系統當中,
「禪母」既然是擦音的符號,正確唸法應當是擦音的ʂ母,不能唸成塞
擦音的tʂh母。唸為tʂh母就和三十六字母中的「床母」弄混了,所以是
錯誤的唸法。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4.匣母和云母,兩種聲母在上古同源,都唸作「舌根濁擦音」。到
了中古,云母字由於只出現在三等,受到半元音-j-介音的影響,發音
上帶有顎化的傾向,所以云母的發音是一個「顎化的舌根濁擦音」。到
了中古後期,也就是宋代的「三十六字母」,云母的濁聲母消失,於是
就和零聲母的以母合併,稱為「喻母」了。其演變如下:
云母ɣj 喻母∅
以母r 以母∅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5.中古聲母的名稱方面,早期學者有一套稱為「照穿神審禪」,名
稱上容易跟「三十六字母」的「照穿牀審禪」混淆。所以,後世改為
「章昌船書禪」,這樣就不會產生同名而異實的現象。名稱對照如
下:
隋唐中古音
黃侃的名稱 董同龢的名稱
照穿神審禪 章昌船書禪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6.中古聲母的名稱方面,早期學者另外有一套稱為「莊初牀疏」,
名稱上也容易跟「三十六字母」的「照穿牀審禪」混淆。所以,後世改
為「莊初崇生俟」,這樣就不會產生同名而異實的現象。早期莊系字只
有四母,遺漏「俟母」,後來董同龢依據等韻圖《韻鏡》的排列,以及
早期反切的注音(「俟、漦」二字聲母互用,系聯為一類),確定莊系
字應有五母。
隋唐中古音
黃侃的名稱 董同龢的名稱
莊初牀疏 莊初崇生俟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7.中古聲母的名稱方面,早期學者把「云母」稱為「為母」,把
「以母」稱為「喻母」,名稱上也容易跟「三十六字母」的「喻母」混
淆。所以,後世改為「云母」和「以母」,不重複用三十六字母的喻母,
這樣就不會產生同名而異實的現象。
隋唐中古音 宋代音(三十六字母)
黃侃的名稱 董同龢的名稱
喻母 以母 喻母
為母 云母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8.隋唐中古音和宋代三十六字母比較,時代不同,聲母狀況也發生
了一些變化。其情況如下:
隋唐中古音 宋代音(三十六字母)語音演化類型
章昌船書禪 照穿牀審禪 語音合併
莊初崇生俟
幫滂並明 幫滂並明 語音分化
非敷奉微
云母 喻母 語音合併
以母
第五章
古 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
七、中古音的介音
中古音的介音系統如下(ø代表零介音)
開口 合口
一等字 -ø- -øu-
二等字 -ø- -øu-
三等字 -j- ( -i- ) -ju- (-iu- )
四等字 -i- (-ø- ) -iu-(-ø- )
古
董同龢(1911-1963)生於昆明,後回祖籍
黃侃(1886-1935)湖北人,留學東京
如臯。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趙元任
師事章太炎,提出古聲十九紐 古韻二
十八部 古音僅有平入二聲說。 助手。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
員、臺大教授、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客座
教授。
兩個音節和一個音節對應關系,有時反映古音
風曰孛纜plum(鄭張尚方)>piuŋ>fəŋ。韓語plam,箕子時代,到朝鮮。
角klak,角落kaklak 旮旯
甭,嫑,醬,釀,諸,占
莊子,扶搖为飆
孔分化为窟隆
巷xɔŋ分化为胡同,唐代蒙古人學到,元代學蒙,回流
今分化为tɕi mər
芳古音滂(香義),父古音爸,魏晉有爸字。英pater →father pedal
→foot 唇齒化,濁音清化,腭化。英tion ,nation (原音nation ), would/
don´t /did you ,街鞋,契丹kitan (英語) 。 theatre 劇院,法“弟亞搭”德
“替呀特”。英ch 古念K,chrismas ,卡爾→查爾斯。語音變化是有規律
的,緩慢,數十/數百年完成一項。
詞變得更快:黑化,芭比Q,栓Q,A 4紙,魔都,帝都,C P,P U A,
尊嘟假嘟,润,走线。
“渾言之無別,析言之有別”的詞
1聲和音 靜候佳音
2牙齒 唇齒相依 唇亡齒寒
3疾病 病嚴重 病入膏肓,疾甚曰病
4視聽 見聞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5雷震霆電 雷霆有聲,霆電閃光(有色),雷霆之怒
6告訴 都使知,訴有委屈義:訴冤訴訟
7憐愛 憐愛都疼惜,憐有哀憫義。同命相憐,時人莫不憐哀焉(後漢書)
吾何愛一牛(孟子)。
8都邑市 都有廟無貿易,市無廟有貿易,邑無廟無貿易。大的場所才有
廟,天壇,國都。超市,市場。
9年歲 都指禾一熟,年在數詞前,歲在後。年(方二八)?…歲。
10衣裳,分指上下衣。
11翺翔,搖翼/不搖。
“渾言之無別,析言之有別”的詞
12嘔吐,嘔不出口,吐出口,幹嘔。
13官吏,吏地位低。高官顯貴,官文化。
14容貌,貌僅指外表,容不僅指外表。道貌岸然,貌美;容顏和悅。
15饑餓,餓嚴重,野有餓莩,饑腸轆轆。
16法律,律有具體條文,法規範,嚴刑峻法,法網恢恢,大清律例。
17豪傑,傑褒義,人傑地靈;土豪劣坤。
18聲音,音褒義,報佳音;聲淚俱下,聲色場所。
19秀美,秀內在,美外在。秀氣,優秀;美容美發美化美言。
20沐浴,洗頭洗澡,櫛風沐雨,沐猴而冠;浴巾;浴帽;浴液。
21看望顧,看近距離,望遠,顧向後看或環視。
成語古今字義有別
短兵相接,指武器,斫斧類。
走馬觀花,走古指跑。杭州虎跑´泉,用爪跑。
涕,眼淚,破涕為笑。
赴湯蹈火,很熱的水。
釜底抽薪(鍋)
亡羊補牢(丟)
巧言令色(好看)
無聲無臭(氣味),其臭如蘭。從犬從自(鼻),代表氣味。指鼻子表自己。
華(花)而不實。
格(擊殺)殺勿論
興師問罪(軍隊),師出無名。
貽笑大方(大家)。
第六章
古
第六章古「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一、「韻書」反映了古音訊息
韻書就是古代作詩押韻的參考書,是古代讀書人必備的資料,每個讀
書人幾乎人手一冊。因為讀書人都要參加考試,考試就要作詩,作詩就
得押韻,押韻必須按照官定的標準來押。因此,韻書就成了讀書人最重
要的參考書了。
韻書的產生在魏晉時代,中國第一部韻書是魏·李登的《聲類》和
晉·呂靜的《韻集》,從此以後韻書就大量地出現。六朝時候出版了各
種各樣的韻書,不過,這些韻書後來都失傳了。六朝是一個國家分裂的
時代,所編的韻書都帶著地方的色彩,即當時所謂的「各有土風,遞相
非笑」。其後,到了國家統一的隋代,出現了兼收並蓄、包容南北的韻
書《切韻》(陸法言)。於是,六朝帶著方言地域特色的韻書,就逐漸
都消失了。「切」是注音的意思,注音的韻書就叫《切韻》。現存的
《切韻序》提供三個重要訊息:《切韻》編纂的依據、原則、過程。
《切韻》序
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
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
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又支 (章移反)、脂 (旨夷
反)、魚 (語居反)、虞 (語俱反)共為一韻,先 (蘇前反) 仙 (相然反) 、尤 (於求反) 、
侯 (胡溝反)俱論是切。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
異。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
譜》、杜臺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
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消舒緩。顏外史、蕭國子多所決定。
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
定則定矣。”
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後博問英辯,殆得精華。於是更涉余學,
兼從薄官,十數年間,不遑修集。今反初服,私訓諸子弟,凡有文藻,
即須明聲韻。屏居山野,交遊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亡者則生死
路殊,空懷可作之嘆;存者則貴賤禮隔,以報絕交之旨。遂取諸家音韻,
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毫厘,分別黍累。
何煩泣玉,未可懸金。藏之名山,昔怪馬遷之言大;持以蓋醬,今嘆揚
雄之口吃。非是小子專輒,乃述群賢遺意,寧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戶
庭。於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也。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切韻·序》提到,《切韻》編纂的依據有三:「諸家音韻、古今字書、
前所記者。」所謂「諸家音韻」,指的是六朝的韻書。所謂「古今字
書」,指的是《說文》、《字林》一類的字典。所謂「前所記者」,就
是陸法言以前所做的討論會紀錄。至於《切韻》編纂的原則,是「論南
北是非,古今通塞」,也就是把各種方言綜合起來,形成了一部具有包
容性融合性的綜合音系。《切韻》正是一部兼顧南北方音,也包容古今
音系的著作,所以叫做「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切韻》兼顧了各地
語音的特點,即所謂「酌古沿今,折衷南北」,這是它的原則。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至於《切韻》編纂的過程,這個要說到隋代開皇初年(581年)的時
候,有劉臻等八個人,一起到陸法言家去住。大家就在一起吃飯喝酒,
於是「夜永酒闌,論及音韻」,開始討論聲韻學,這就是一場別開生面
的聲韻學討論會,一共有九個當時著名的聲韻學家參與,討論了當時聲
韻的各種問題,彼此交換意見,其中有兩個人意見最多,出了很多主意,
一個是蕭該,一個是大名鼎鼎寫過一本書叫《顏氏家訓》的顏之推(萧颜
多所决定)。
這個時候其中一位叫魏淵,他跟陸法言說:「我們討論聲韻的各項問
題,疑難的地方都已經搞清楚了,我們何不隨口記下來,因為我們這幾
個人討論的結論,就是天下的共同結論了。」(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
他們九個人確實是當時最偉大的聲韻學家,這九個人聚在一起,當然他
們說了就算數,討論的結果就是定論,別人也不可能有什麽意見,所以
這句話「我輩數人,定則定矣」至今還常常被引用,成了一句名言。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接著,他們就推選陸法言擔任記錄,因為他年紀最輕。他立刻就在燈
下拿起筆來,大略地把他們討論的內容記下來。這件事之後,匆匆十多
年過去了,因為陸法言做官,工作很忙,沒有空來整理這份筆記資料。
其後,陸法言「今返初服」,退休回家。於是,他就教家鄉村里之間的
小朋友念書,在教學當中,他深深感覺,文學賞析,談詩吟誦,必須先
把聲韻弄清楚,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文學的認識。 於是,他根據「諸家
音韻、古今字書、前所記者」,就撰修完成《切韻》一書,時間是在大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切韻》在這一年誕生了。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這部韻書在國家統一的隋唐時代,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官韻。在唐代出
現了一系列的《切韻》系的韻書,都是《切韻》的修訂本、增訂本。例
如,李舟《切韻》、孫愐《唐韻》、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等。一直
到宋代的《廣韻》《集韻》,都屬於《切韻》系的韻書,可見這個系統
的影響既深且遠。它反映了中古的語音面貌,所以,我們今天要了解中
古音,這些韻書是最主要的依據。特別是其中的《廣韻》,到今天完整
地保留下來,不像其他大部分韻書,都只剩下了斷簡殘編。《廣韻》是
宋代的陳彭年編纂的,當時是讀書人考試的參考書,是國家的標準韻書,
到了今天,可以作為一部很好的字典、工具書,也是我們考訂中古音的
主要憑藉。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清朝的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廣韻》在研究古音方面的價値,最著名
的是陳澧對《廣韻》做了全盤的分析,寫成《切韻考》這部書。他在
這部書裡應用「系聯」的方法歸納反切上字,由此可以知道中古音的
聲母有多少種不同的唸法;又用系聯的方法歸納反切下字,由此可以
知道中古音的韻母有多少種不同的唸法。這樣,中古音的輪廓、架構
就顯現出來了。陳澧所用的反切系聯法,直到今天,都是我們研究反
切的重要方法。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一千年來,讀書人對韻書中的「韻目表」東冬鐘江,都非常熟悉,能
朗朗上口背誦出來,許多的字典、工具書採用「音序檢索」的,也往往
按照「韻目表」的順序來排列,它的功能就是古代的ABCD或bpmf。今
天從事文史研究,需要應用古代的資料文獻,如果能夠熟悉這個韻目表,
一定能提供很大的方便。記誦韻目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歌唱的方式
來學習,<平聲韻目歌>(又名<東冬鐘江歌>)套用了家喻戶曉的
《兩隻老虎》的旋律,填上平聲韻目作為歌詞。這樣的記誦方法,取得
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其歌譜、歌詞如下:
<東冬鐘江歌>
東冬鐘江 支脂之微 魚虞模魚虞模 齊佳皆灰咍(呀)真諄臻文欣元
魂痕寒 桓刪山
先仙蕭宵 肴豪歌戈 麻陽唐麻陽唐 庚耕清青蒸登 尤侯幽侵覃談
鹽添咸 銜嚴凡
古 歌曲欣賞
東冬鐘江歌
兩隻老虎
国民革命歌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廣韻》的韻數雖然多達二百零六韻,並不表示《廣韻》的韻母類型有
這麽多,因為《廣韻》是先分聲調,再分韻類的,所以同一類型的韻母
就被分成了平上去入四套,如果不計聲調的不同,實際上只有?個韻類。
把韻母類型相同的平上去入四韻合併起來,就成為下面的六十一組:
1.東董送屋 2.冬O宋沃 3.鐘腫用燭
4.江講绛覺 5.支紙寘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9.魚語御
10.虞麌遇 11.模姥暮 12.齊薺霽
13.O O祭 14. O O泰 15.佳蟹卦
16.皆駭怪 17. O O 夬 18.灰賄隊
19.咍海代 20. O O廢 21.真軫震質
22 . 諄準稕術 23 .臻OO櫛 24 .文吻問物
25 . 欣隱焮迄 26 .元阮願月 27 .魂混慁沒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28.痕很恨O 29.寒旱翰曷 30.桓緩換末
31.刪潸諫鎋 32.山產裥黠 33.先銑霰屑
34.仙獮線薛 35.蕭條嘯 36.宵小笑
37.肴巧效 38.豪皓號 39.歌哿箇
40.戈果過 41.麻馬禡 42.陽養漾藥
43.唐蕩宕鐸 44.庚梗映陌 45.耕耿諍麥
46.清靜勁昔 47.青迥徑錫 48.蒸拯證職
49.登等嶝德 50.尤有宥 51.侯厚候
52.幽黝幼 53.侵寝沁緝 54.覃感勘合
55.談敢闞盍 56.鹽琰艷葉 57.添忝[木忝]帖
58.咸豏陷洽 59.銜檻鑑狎 60.嚴儼釅業
61.凡范梵乏
共計206韻,95個韻母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二、如何閱讀韻書
韻書的結構是按照四聲來排列的,四聲之下再分「韻」。每個韻
都有一個名字,這就是「韻目」。每個韻內部會把同音字類聚在一
起,每一組同音字之間,用一個小圈隔開,每一組同音字的頭一個字
下面會加上注音。這些注音是依照當時最通行的注音方法「反切」,
來標注的。
所以,韻書的體例是先分四聲,再分韻類。四聲就是「平、上、
去、入」四種聲調,其中因為平聲字特別多,韻書往往分成兩卷來
容納,所以一般韻書總共分為五卷,平聲兩卷,再加上「上、去、
入」各一卷。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中文的聲調區分,是中古時代新興的知識,由於受佛教傳入的影
響,僧侶們在翻譯佛經過程中,發現了梵文和中文最大的不同,在
於中文有音高的區別,用這種區別來辨別意義,這就是「聲調」。
再分析聲調的類別,然後得出「平、上、去、入」四聲。
我們要了解的是,聲調現象在中文裡自古有之,孔子的語言也一
樣有聲調,只是當時習焉而不察,一直要到中古時代,透過不同語
言(印度的梵文)的比較,才被人們自覺地發現。自從發現聲調以
後,一時蔚為風潮,講究聲調,成為流行的顯學。甚至影響到文學的
創作,產生了聲律論、永明體,講究「四聲八病」,講究「前有浮
聲平,後需切響仄」。接著,在文學上,就產生了「平仄律」,利用聲調
的音高變化,來構成詩歌的韻律美感,由此產生了「近體詩」一律
詩、絕句,造成了唐詩的輝煌時代。這是聲韻學對文學產生的重大影
響。這種四聲的知識,就成為韻書編纂的基礎。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反切又是一種怎麽樣的注音法呢?它是利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
發音,上字代表聲母,下字代表韻母。例如,「同,徒紅切」。
古人一千年來正是用這種方式注音的。不過,讀古人的反切注音,
要注意的是,它是用當時的音來拼讀的,如果用普通話來拼讀古人
所注的反切,往往會發生一些誤差,因為語音是會變化的。同一個
漢字,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發音。因此,我們
必須要了解一些中文聲韻演變的知識。在閱讀古代反切注音的時候,
還需要帶入語音演變的因素,例如,「多,得何切」、「龜,居追
切」,其中「何」字的韻母發生了演變,「居」字的聲母發生了演
變,所以用普通話來拼讀,就沒有辦法得出「多」和「龜」的音來。
我們必須透過聲母和韻母的古今演變規則,才能有效地讀懂古代的
反切注音。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反切注音法的發明,和佛教的輸入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印度自古具有精密的
語音分析觀念,梵文就是一種拼音文字,他們也發展出「聲明論」、「悉曇
章」,這就是印度的語音學,這些知識都隨著佛教而傳入中國。從此,中國人
也知道,一個漢字原來並不是語音的最小單位,還可以一切為二,分析成前半
的「聲母」和後半的「韻母」。於是,就想到各用一個字來表達,把兩個字拼
合起來,不就可以注出音來了嗎?反切注音法就在東漢時代開始使用了。此後
的一千多年間,每個讀書人都會用這種方法來注音。早期的注音都用「某某
反」,到了唐代末年,由於藩鎮割據,朝廷對「反」字比較有忌諱,於是改成
了「某某切」。「反」和「切」兩個字古代都有「注音」的意思,有時在古書
中,它們還用作動詞,例如,「反A為B」、「A切為B」,都是「把A唸成B」
的意思。後人把具有注音涵義的這兩個字並列在一起,就把這種注音法叫做
「反切」。我們今天如果看到古書的注音是「某某反」,它必定是唐代或唐代
以前的注音,如果看到古書的注音是「某某切」,那就是唐末以後的注音了。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在韻書裡,反切注音都會出現在一串同音字的頭一個字下面,代表
這一串同音字的共同唸法,這就叫做「正切」,韻書中還有另外一種
「又切」,表示這個字的不同唸法,因為古代也有破音字的區別,一
個字往往不只一種唸法。「又切」在前頭必然有個「又」字,例如,
《廣韻》志韻「植,直吏切,又市力切」,其中的「植吏切」就是正
切,「又市力切」是又切,說明「植」這個字在古代有兩種唸法。而
一般不同的唸法會互注正切與又切,也就是說,在第一個唸法中的又
切,到了第二個唸法的位置就會變成正切,而第一個唸法的正切,在
第二個唸法的位置上就會變成又切。這種情況叫做「互注切語」。
《廣韻》的注音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呈現。
第六章
古 「切韻系韻書」的誕生
以前的人讀古書首先都需要習其句讀,總是從圈讀古書著手,如果要透過
《廣韻》去學習當中的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由此了解古音的聲母、韻母系統,
最好的方法就是圈讀《廣韻》。圈讀《廣韻》的方法應該如何做呢?第一步,
把《廣韻》當中,每個韻的同音字第一個字用紅筆圈起來,然後在下面找出它
的反切注音,在反切旁邊用紅筆畫一條線,這時我們要注意,只畫正切,不畫
又切。第二步工作是,根據反切上字,依據聲韻學書中的「反切上字表」P108,
看看中古音屬於哪一個聲母,把這個聲母用音標標注在這個反切正上方的書眉
空白處。第三步工作是,根據反切下字,查出聲韻學書中的「反切下字表」
P115,看看中古音屬於哪一個韻母,把這個韻母用音標標注在這個反切的正下
方,本頁頁末的空白處。做這個工作的時候,一面可以思考古音和現代音的對
應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唸什麽音的時候,古音往往是哪一類音。這樣的工
作在做完《廣韻》五卷中的前兩卷時,對《廣韻》的反切上下字以及聲母、韻
母的狀況,就已經十分熟悉了。這是不必依賴死背的學習方法。熟悉古音的狀
況,是在圈讀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出來的。此外,這樣圈讀後的《廣韻》還有一
個附帶的功能,那就是把《廣韻》變成了一部很容易查閱使用的字典。翻開某
一個字,立即就可以從頁上端和頁下端所注的音値,得知這些字的古音唸法。
t
uŋ
ȶ d
juŋ uŋ
作業:《宋本廣韻》P18-173共156頁,50人用紅筆完成標註,按照
學號從前往後排,標註完上交。
第十章
古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一、古代的拼音圖表——等韻學
受印度語音學影響而產生的等韻圖,唐代以來,是僧人專有的一門知
識,一般文人學士了解得不多,那又是一份很重要的拼音圖表,可以反
映當時的語言發音,就有人專門撰寫了一些解說文字,告訴大家如何閱
讀等韻圖,這些解說的文字就叫「門法」。從早期的等韻圖當中,就記
錄了一些門法資料,例如《韻鏡》《七音略》的開頭,就列出了一條一
條的這類解說文字。這是早期的門法,到了宋元等韻圖,例如北宋的
《四聲等子》、南宋的《切韻指掌圖》、元代的《切韻指南》也一樣列
有這些門法資料,但是內容更精密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切韻指南》
裡頭的<門法玉鑰匙>,編寫的人是元代的劉鑑。其中列出了十三條規
則條例,很清楚地說明了等韻圖編排的規則,包含正例與變例,我們今
天能夠讀懂等韻圖,就是以這十三個條例作為基礎的,特別是近代的聲
韻學家董同龢,根據<門法玉鑰匙>而寫成了《等韻門法通釋》,使現
代的等韻學露出曙光。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到了明代,有一位真空大師,也編寫了一套門法,共有二十條,被
認為支離瑣碎,大不如劉鑑,從這裡也反映了明代等韻學的衰微。
今天我們學習等韻圖,可以把昔日門法所講的那些知識重新條理化
系統化,轉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一套知識,所以不必再借重古代的
「門法」了。我們現代的等韻學,就是這種重新整理過的一套知識。
這個單元,我們要談的,就是昔日門法知識的條理化。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二、古代僧人設計的中文字母
古代的讀書人,從小就學習三十六字母,「幫滂並明」耳熟能詳。從
宋代到民國初年,都是如此。那麽,三十六字母是怎麽產生的呢?最初
字母的產生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人們逐漸對於拼音學理有了認識。三
十六字母的前身,是唐代末年的一位和尚,守溫大師設計出來的。在整
個六朝到隋唐的時代,僧人們都精通音韻,所以,鄭樵《七音略·序》
中會說過:「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可見,當時的僧侶們
把修習聲韻和參禪學佛並列為最重要的兩件事。從這樣的背景,我們就
很容易了解,為什麽古代的字母和等韻圖都出自僧侶。
守溫大師最早設計出來的字母只有三十個,後來逐漸發展,到宋代終
於定型為三十六字母。
古
唐代末年,正式誕生了漢語的字母,這就是「三十字母」。漢語字
母的形成,除了得到梵文的啓示外,「雙聲」的觀念,也是漢語字母
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十字母」這份資料到了光緒末年才從敦煌石室發現。資料有二,
一是《歸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溫韻學殘卷》,兩者都是唐代的寫
本。其中《歸三十字母例》,每母下有四個雙聲字,顯示了「雙聲觀
念」和「雙聲字表」是字母產生的重要媒介。
古
在三十字母從敦煌出土以前,人們只知有宋三十六字母,因為今存
的中古等韻圖都是以三十六字母系統為其架構的。三十字母在讀書人
的腦中,早已忘記它的存在;三十六字母系統則是讀書人從小的入門
功課,故能由宋代一直流傳到今天。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又次清 又次濁
(全清) (全濁)
重唇 幫 滂 並 明
唇 輕唇 非 敷 奉 微
舌頭 端 透 定 泥
舌 舌上 知 徹 澄 娘
齒 齒頭 精 清 從 心 邪
正齒 照 穿 牀 審 禪
牙 見 溪 群 疑
喉 影 喻 曉 匣
半舌 來
半齒 日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最後兩欄的「又次清、又次濁」是清朝的語音學家江永所定的,加個
「又」字來表示它們都是擦音。早期的等韻學者們,在清濁分類上較不一
致,又容易混淆,例如《韻鏡》把「次濁」稱為「清濁」,使人難以了解
到底是清還是濁。江永以後的古音學者,逐漸矯正了術語的混淆。現代語
音學更重視術語的精確性,我們學習聲韻學,在語音學用語上,一定要留
意用不同的符號來指稱不同的內容,在學習上才能夠事半功倍,不會掉落
到迷霧當中。
表中的每一個字就代表一種聲母的發音,例如:「幫」字就表示p的音、
「滂」字表示送氣p‘的音、「並」字表示濁音b的音、「明」字表示m的
音等等。古代的字母就是用漢字來代表音標,正如我們今天用a、b、c、
d來表音。在沒有a、b、c、d的時代,人們最熟悉的就是漢字了,所以當
時的僧人設計字母,使用漢字來作為標音符號,是順水推舟、順理成章的
事情。也唯有大家所熟悉的漢字作為發音的符號系統,才容易被人們接受。
當時僧人們都精通梵文,並沒有把梵文字母拿來推廣使用。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由唐末守溫的三十字母發展成宋代通行的三十六字母,最大的不同在
於唇音的變化。守溫的三十字母有四個唇音:「不、芳、並、明」,到
了三十六字母時代,語音系統發生了變化,唇音演化成八個,就是重唇
音「幫、滂、並、明」和輕唇音「非、敷、奉、微」。古人所謂的「重
唇音」,指的是雙唇音,就如同今天p ph m的發音;古人所謂的「輕唇
音」,指的是唇齒音,就如同f這類音。唐朝輕唇音雖然已經萌芽,部分
方言已經出現輕唇音的跡象,但是還沒有普遍成為主流,進入共同語的
語音系統當中。唐末守溫的三十字母沒有列輕唇音,就是這個道理。三
十字母的「不、芳、並、明」,所代表的都是重唇音,我們常說「古無
輕唇音」這句話,指的就是這個道理。其中的「芳」字,是古人表示氣
味「香」的用字,雖然我們現在唸f,屬輕唇音,但是在唐末,這個字仍
然唸為重唇音,發音和「滂」字相同,所以「不、芳、並、明」,所代
表的就是p p'b m四種發音。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唐朝三十字母 宋朝三十六字母
不芳並明→→ →→幫滂並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輕唇音)
由於唐朝的輕唇音仍然唸成重唇,也就是輕、重唇不分,所以唐朝最主
要的韻書「《切韻》系韻書」,其中的反切注音都不分輕重唇,今天看
起來,會覺得反切上字重唇音、輕唇音很不規則,例如《廣韻》:「皮」
符羈切、「夢」武仲切、「平」符兵切、「頻」符眞切。這幾個字都是
重唇音p ph m類的讀法,可是用來注音的反切上字「符」,我們今天唸
起來卻是輕唇音的f。用來注「夢」字的反切上字「武」,是一個微母字,
屬輕唇音。拿今天可以區別輕、重唇的發音來看,《廣韻》這些注音都
是有問題的,可是在唐朝並沒有問題,因為輕、重唇音通通唸成重唇一
套。《廣韻》雖然是宋代韻書,但是它也是「《切韻》系韻書」,所保
存的反切注音都是隋唐的舊讀。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當時字母的發明是由「雙聲」觀念發展而來的,所謂「雙聲」是指聲
母發音相同的字,而「雙聲」觀念又是六朝興起的一種新風尙。「雙聲」
觀念在六朝時代非常時髦,人們常常寫雙聲詩、說雙聲語,也就是利用
聲母相同的字來寫詩、利用聲母相同的字來造句說話,在這樣的風氣下,
逐漸地,人們就會想到利用相同聲母中的某一個字作為代表,就像一個
班級的班長一樣,來表示某一種發音,這樣,「字母」自然就誕生了。
至於六朝時代為什麽會流行雙聲呢?它的前因又是佛教的傳入和梵文的
學習。在翻譯佛經、研究佛學的過程中,人們逐漸了解拼音的學理,因
為印度的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把這種學理轉移到漢字字音的分析上,
於是就有了「雙聲、疊韻」的概念。所以,中文字母的產生和中印的文
化交流有密切的關係,而這些拼音的學理和字母的設計又和僧人有密切
的關係。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三、等韻圖的「等」是什麽?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讀書人開始懂得漢字不是語音的最小
單位,一個漢字還可以分割成聲母、韻母、聲調三個要素。而聲調是漢
語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梵文所沒有的,所以古代的語音學者往往把韻母
和聲調合在一起看。聲母的分類既然形成了「字母」,韻母的分類就用
「等」來表示。當時的讀書人首先發現,韻母的類型可以用張口的程度
來區分,分成四大類,把張口度最大的叫一等韻,其次是二等韻、三等
韻,張口度最小的是四等韻。這種區別清代的語音學家江永說得最精到,
他說:「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當時四等的
畫分標準,如果更具體一點說,可以反映在主要元音和介音兩方面。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就主要元音來說,一等至四等是開口度大小的遞減;就介音方面來說,
一、二等字都都是洪音,所謂「洪音」指的是沒有[-i-]介音的字;三、
四等字都是細音,所謂「細音」指的是有[-j-]介音或[-i-]介音的字。
所以一等和二等的區別,是一等字的張口度比較大,而三等和四等字的
區別,除了張口度大小之外,還有[-j-]介音或[-i-]介音的不同。凡
是三等字都有[-j-]介音,凡是四等字都有[-i-]介音。這種以韻母來
分等的觀念,從唐代的僧人就已經注意到了。例如:「高交嬌澆」四個
字正是一、二、三、四等的不同。我們代入上述的原則,可以為這四個
字注出唐代的音讀如下:高kɑu交kau嬌kjæu澆kieu。
一等的ɑ和二等的a的差別在於ɑ是舌面後低元音,簡稱「後ɑ」,開口
度最為洪大,a是舌面前低元音,簡稱「前a」,開口度次於「後ɑ 」。
三等的æ和四等的e開口度又遞減。這是就主要元音來看。如果從介音來
看,高、交兩個字都是洪音,沒有i或j介音。嬌、澆兩個字都是細音,
有j或i介音。
古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四、等韻圖的誕生
南宋時代讀書人析字辨韻,開始流行等韻圖。當時流傳的等韻圖有兩
部,第一部是1160年出版的《七音略》,第二部是1161年出版的《韻
鏡》。前一部收入鄭樵《通志》中,後一部由張麟之刊行。鄭樵
(1104-1162),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張麟之
生平不可考,很可能是南宋的一位文士,通曉音韻,所以出資刊印了
《韻鏡》這部書。
雖然這兩部書流行於宋代,可根據學者的考證,這兩部書的原型應出
現在唐五代之間。《韻鏡》的原本稱為《指微韻鏡》,或稱為《韻鑑》。
《七音略》的原本稱為《七音韻鑑》。它們都分為四十三個圖表,也就
是把漢語的韻母類型分成四十三類,最早應當是從同一部原型發展而來
的。這一套等韻圖被稱為「早期等韻圖」,有別於後來產生的「宋元等
韻圖」。後者只有十六個韻母單位(摄),反映宋以後韻母的簡化。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等韻圖編排的基本原則,是「縱列字母,橫分四聲四等」,等韻圖當
中如果沒有那種發音的字,便用O表示。第一圖所收的是「東、董、送、
屋」四個韻的字,正好依次是平、上、去、入,由上而下分成四大格排
列,每一大格內部由上而下則依照一等字、二等字、三等字、四等字之
順序排列,這就是所謂的「橫分四聲四等」。例如:「豐」是平聲東韻
三等字,「孔」是上聲董韻一等字,「弄」是去聲送韻一等字,「竹」
是入聲屋韻三等字。所謂「縱列字母」指的是由縱的看,正好是唇、舌、
牙、齒、喉五音,這是聲母發音的五大類,每一大類之下又按照聲母的
清濁畫分為四行或五行,每一列都代表不同的聲母發音。例如:「蒙」
是明母,唐代唸[m-]音:「同」是定母,唐代唸[d-]音;「公」
是見母,唐代唸[k-]音:「叢」是從母,唐代唸[dz-]音;「隆」
是來母,唐代唸[l-]音。「縱列字母」所包含的聲母如下: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唇音四行分別是幫p滂p‘並b 明m
舌音四行分別是端t透t ‘定d 泥n (一、四等位置)
知ȶ徹ȶ ‘ 澄ȡ娘ȵ (二、三等位置)
牙音四行分別是見k溪k ‘ 群ɡ疑ŋ
齒音五行分別是精ts清ts ‘ 從dz心s邪z(一、四等位置)
章tɕ昌tɕ ‘ 船dʑ書ɕ 禪ʑ (三等位置)
莊tʃ初tʃ ‘崇dʒ生ʃ 俟ʒ (二等位置)
喉音四行分別是影ʔ曉 x匣ɣ(第四列三等位置是云母,四等位置是以
母) 云ɣj以 ∅
最後的舌齒音二行分別是來l日ȵʑ兩種發音。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縱列字母」方面,韻圖上所標示的清和濁,基本上和現代語音學所說之
清濁符合,也就是凡是發音時聲帶發生振動的輔音叫做「濁音」,凡是發
音聲帶不振動的輔音叫做「清音」。圖上所標示的「次清」指的是「送氣
清音」的意思,也就是國際音標需要在右上角加上一小撇的音,它的發音
氣流強度要大一些,所以叫做「送氣音」。
圖上所標示的「清濁」,有的等韻圖把它叫做「次濁」,指的是鼻音、
邊音和零聲母(沒有輔音聲母)的字。
韻母方面,《韻鏡》第一圖中所收的字,只有兩類唸法:凡是一等字都
唸[-uŋ],跟它搭配的入聲字都唸[-uk];凡是三等字都唸[-juŋ],
跟它搭配的入聲字都唸[-juk]。至於圖中所看到,出現在其他等的字,
都是由於特殊原因而權宜安置的,這種狀況於下文再做說明。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把以上的知識綜合起來,就可以「看圖知音」。依據某字在等韻圖的
位置,了解這個字在唐代的唸法。舉例來說:
「風」平聲東韻三等幫母字pjuŋ 「鳳」去聲送韻三等並母字bjuŋ
「木」入聲屋韻一等明母字muk 「痛」去聲送韻一等透母字t'uŋ
「逐」入聲屋韻三等澄母字ȡjuk 「公」平聲東韻一等見母字kuŋ
「弓」平聲東韻三等見母字kjuŋ 「麴」入聲屋韻三等溪母字k'juk
「終」平聲東韻三等章母字tɕjuŋ 「速」入聲屋韻一等心母字suk
「雄」平聲東韻三等匣母字ɣjuŋ(聲母為舌根濁擦音)。
「翁」平聲東韻一等影母字ʔuŋ (聲母為喉塞音)。
「隆」平聲東韻三等來母字ljuŋ 「六」入聲屋韻三等來母字ljuk
「肉」入聲屋韻三等日母字ȵʑjuk(聲母為鼻塞擦音)。
其他可以依此類推。下面我們再看看《韻鏡》的第二和第三轉。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看圖辨音,把其中的字,按照它的位置,來判斷它在唐代的音讀(第二
轉的韻母類型是-uoŋ ,第三轉的韻母類型是-ɔŋ 。例如:「峯」是平聲
鐘韻三等滂母字,音[p'juoŋ]。
「僕」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農」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寵」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篤」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恭」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玉」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松」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足」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匈」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第十章 拼音表的緣起
古
「容」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用」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龍」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錄」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剝」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濁」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江」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覺」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捉」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巷」是____聲____韻____等____母字,音[ ]。
五、等韻圖填字的權宜措施
一千年前的僧人在設計等韻圖的時候,除了上一節所說的一般規則之
外,還有一些權宜措施。我們分兩部分來介紹:首先是聲母的安排,其
次是韻母的安排。
(一)韻圖如何安排聲母?
在聲母方面,齒音這一欄最為複雜,從表面上看第一等和第四等都是
精系字,第二等是莊系字,第三等是章系字。可是,其中的莊系字,會
出現在二等韻和三等韻裡頭,也就是說,莊系聲母能夠和二等、三等韻
母相配,組合成一個音節。設計韻圖的人,固然可以把二等性的莊系字
放在二等的位置,可是三等性的莊系字卻不能放在三等的位置,因為那
個位置是專門安置章系字的,兩套不同的聲母,不能混在同一個等裡頭,
否則就失去「看圖知音」的功能了。然而,在三等莊系字無處安排的時
候,等韻圖的設計者發現,這個時候的二等位置總是沒有其他真正二等
性的莊系字,也就是說,在《切韻》音系裡,二等性的莊系字和三等性
的莊系字是互補的,不會同時存在。
因此,無處可去的三等莊系字就全部安插到二等位置去了。但是,它
的性質仍然是三等韻,所放的位置卻是二等韻,這樣,就形成了「假二
等」。「假二等」是指三等莊系字權宜地放到二等位置上去,有別於原
來就應該放在二等位置的莊系字,也就是「眞二等」。那麽,我們閱讀
等韻圖,如何分辨「眞二等」和「假二等」呢?設計等韻圖的人,為了
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辨認,於是,就在韻圖中每一個圖表的開頭註明「內
轉」和「外轉」。凡是註明「內轉」的,表示齒音二等的位置都是假二
等,實際是三等字;凡是註明「外轉」的,表示齒音二等的位置都是眞
二等。
為什麽要定名為「內轉」和「外轉」呢?原來,等韻圖中的每一圖,
它的原本名稱就叫做「轉」,通常等韻學家不稱為「第一圖」「第二
圖」,而稱為「第一轉」「第二轉」。這個「轉」字是從佛門用語來的,
也就是所謂「法輪常轉」的「轉」字衍生來的。因為,等韻圖的每一圖
都是羅列每一種聲母,輪流和不同的韻母、聲調相拼音,在縱橫交錯中
塡上適當發音的字。這樣的輾轉輪流拼字音,於是,就想到用「轉」字
來代表每一個圖的正式名稱。
「內轉」在命義上是取「齒音二等位置上的字,必須向內回到它的原
籍-第三等」來理解:「外轉」則是指「那些齒音二等位置上的字,原本
就應該在三等之外,是獨立在二等位置上的真正二等韻」。
齒音這一欄,還有一組聲母做了權宜的處理,那就是精系字。精系字
可以出現在一等韻、三等韻、四等韻當中,也就是說,精系的聲母可以
和一等、三等、四等的韻母搭配拼音,組成音節。等韻圖的設計者,把
一等和四等的精系字分別塡在齒音一等和四等的位置,三等的精系字由
於三等位置已經有章系字,兩套聲母不能混淆,所以必須另找位置安插。
這個時候,設計等韻圖的人,就把這些三等的精系字權宜地放到四等的
位置上去。這樣,又形成了「眞四等」和「假四等」的問題。所謂「眞
四等」是指原本就是四等的精系字,《廣韻》的四等韻並不多,總共只
有「齊、先、蕭、青、添」五個而已。所謂「假四等」,就是三等韻的
精系字借放到了四等位置上的狀況。
應該如何辨別眞四等和假四等呢?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記住「齊、
先、蕭、青、添」,凡是遇到這五個韻,那些齒音四等位置上的字,就
是真四等,否則就是假四等。第二個方法是,看放在齒音四等位置上的
精系字,有沒有邪母字,如果有,就是假四等真三等,因為,邪母字有
個特性,它只能夠和三等性的韻母拼音,也就是它只能出現在三等韻裡
面。如果看到韻圖放在四等位置上,那麽,這一整組精系字都是假四
等。
精系字有真正的四等韻時,三等韻的精系字就不能夠借放到同一圖的
四等位置上,否則,三等韻和四等韻就分不清楚了。等韻圖的設計者,
又採取了一項權宜措施,讓這些三等精系字處於「既非本轉,亦非本等」
的狀態。換句話說,把這些三等精系字放到了鄰近的圖的四等位置上。
好在這種情況並不多,因為眞正的四等韻只有「齊先蕭青添」五個,只
有碰到這五個韻的時候,才會產生「既非本轉,亦非本等」的狀態。
這種狀況發生的時候,鄰近的轉就算三等有空位,這些三等精系字也
不會放在三等,也要放在四等位置上。因為,等韻圖的「位置原則」是
很嚴密的,凡是「齒音三等」必然是章系字,不能允許其他聲母的字安
插,這樣就有效地幫助讀者看圖知音了。「亦非本等」就是這樣的情況
產生的。
(二)「既非本轉,亦非本等」的權宜措施
我們把這種「既非本轉,亦非本等」的狀況羅列出來。
1.當同一圖中,有四等韻「齊」韻的時候,同一圖的「祭」韻精系字,
就從第十三、十四轉,借放到了十五、十六轉。
2.當同一圖中,有四等韻「先」韻的時候,同一圖的「仙」韻精系字,
就從第二十三、二十四轉,借放到了二十一、二十二轉。
3.當同一圖中,有四等韻「蕭」韻的時候,同一圖的「宵」韻精系字,
就從第二十五轉,借放到了二十六轉(第二十六轉是一個很特別的轉,
這一圖沒有真正的主人,通通是權宜性借放的字)。
4.當同一圖中,有四等韻「青」韻的時候,同一圖的「清」韻精系字,
就從第三十五、三十六轉,借放到了三十三、三十四轉。
5.當同一圖中,有四等韻「添」韻的時候,同一圖的「鹽」韻精系字,
就從第三十九轉,借放到了四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