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定?-周道⼀
April 3, 20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72db5e01017z09.html
不少同修来信的讨论中都会涉及到⼀类共性问题:⾼深的佛学理论看似
都理解,所有的实证⽅法基本都了解,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修时却经
常掌握不住要领,总觉得⽤不上⼒,时常沮丧,时常怀疑,很害怕就如
此退⼼了,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找到适合⾃⼰的修⾏⽅法?如
何才能尽快的⼊定?
这类各种问题其实在“再谈你不可能成功……”此⽂中都谈到过,只是说的
不⾜够详细,所以本⽂还是⽼⽣常谈,将各种问题重新整理并尽量在不
跑题的前提下说的更加详细,希望对初学修⾏者有所帮助。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只要解决了“如何才能尽快⼊定”的问题,这
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当然“尽快”即使再快,也不能⼀蹴⽽就,但如果理
论通达、⽅法得当、条件具备,那么根据各⼈的努⼒情况,在家居⼠是
可以在三个⽉、半年或⼀年左右“尽快⼊定”的。要做到这⼀点,需满⾜
以下条件:
⼀, 对“⼊定”有正确的认识。
⼆, 抓住“修⾏初级阶段”的核⼼。
三, 找到适合⾃⼰的“初级阶段”修⾏⽅法。
四, 要有⾜够的修⾏时间并将实证⽣活化。
⼀, 对“⼊定”有正确的认识
从第⼀义佛法的⻆度来说,⼭河虚空⼤地⼀切都是真⼼中物,⼼物⼀
:
元,⾊空不⼆,性空缘起,唯⼼所现,⼀切本来圆满,本⾃具⾜。⾮要
说个“定”,即是着相,定义了⼀个境界的概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你必须⾸先树⽴正确的观念:你本就在“⼤定”之中,只是尚不⾃
知,佛法的修⾏就是让你认识到本来⾯⽬⽽已。
当然如果任何事都⽤第⼀义佛法去诠释,什么都不⽤说了,因为实相⽆
相,⼀旦追到根本处,只能是:“法尔如是”,即“本来就那样”。为什么本
来就那样?你所能得到的答案只会是:“法尔如是-本来就那样”。⽆论任
何问题,在第⼀义佛法都是这⼀句万能的回答,因为实相是⾮逻辑性
的,不能⽤逻辑性的思维去推理。
实相⽆法⽤任何⾮科学性或科学性的概念来准确描述,只能够亲⾃体
悟。如同你⽤⽂学修辞向先天性盲⼈描述⽩⾊是什么,或者⽤现代科学
理论向先天性盲⼈描述⽩⾊是什么,对于此盲⼈来说,⽆⾮是“⽩⾊是天
上美丽的云彩”或“⽩⾊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概念区别⽽已。因为如果你
没有体验过⼼物⼀元,你所有的思维都建⽴在⼆元对⽴的基础上,你怎
么可能真正理解⼼物⼀元?(如同⼆维⽣物如何理解三维空间?)任何
对本⼼实相的理解都只能够成为头脑中的概念!(总是有⼀些理悟达
⼈,貌似掌握了真理,其实只是传话筒,动辄本⼼不在这⾥不在那⾥不
在幻中,本⼼⼜何尝离开过“这⾥那⾥幻中”?这就是典型的分别⼼)所
以禅宗才会不⽴⽂字,不是没有⽂字,⽽是站在实证⻆度,⼀说即概
念,概念即陷阱,⼀切⽂字如同狗屁。所以未有过开悟体验的⼈对于“⽆
我”、“本⼼⾃性”的⼀切感悟如同狗屁。
第⼀义佛法的重要性在于对修⾏的根本⽅向性的指导。围绕第⼀义佛法
的所有论述起到且仅起到两个重要作⽤:第⼀是根据当下社会群体所愿
接受的⽅式或⽤当今社会的潮流理论来解释佛法、宏扬佛法,以此让更
多的⼈接触佛法、接受佛法、实证佛法;第⼆是告诉你,性空缘起、唯
⼼所现、如梦似幻、因果不虚,以此来指导⽣活,不要执着于贪嗔痴,
诸恶莫作,众善奉⾏;以此来指导修⾏,告诉你⼭河虚空⼤地咸是妙明
真⼼中物,⼀切本来圆满、本⾃具⾜,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应“为道⽇
损,损之⼜损,以⾄于⽆为”。
:
实相只能亲证!但常⼈之 “我执”根深蒂固,总随境界⽣灭流转,虽⼈⼈
皆具佛性,却⽆缘得⻅,故只有亲⾃通过正确的佛法修⾏,才能够明⽩
什么是“本⼼⾃性”,如何“超出三界外不在五⾏中”。
要进⾏佛法实证,就必须由形⽽上之道,转⼊形⽽下之“器”。我国伟⼤
的四⼤名著之⼀“⻄游记”就是最好的佛学实证说明⼿册。孙猴⼦打杀了
眼⽿⿐⾆身意六贼,降伏猴⼼之后,才有资格戴上“紧箍咒”,⻄天取
经。
这⾥的降伏猴⼼之法就是所谓的四禅⼋定。四禅⼋定是共法,早在佛陀
诞⽣之前就存在。佛陀当年修完了四禅⼋定,达到了禅定的最⾼⽔准,
却发现依然⽆法解脱⽣死问题,这才另寻它路,最终彻悟。所以四禅⼋
定并⾮究竟解脱之道,因为⽆论任何禅定境界,都必然⼼有所住,都还
在意识⼼中打圈圈,都没有脱离“我执”的范畴,都只是“境界”,都只是
“相”,故⼀切禅定境界都如梦幻泡影。
但禅定⼜是不可或缺的⽅便⼯具。在佛学实证的初级阶段,修定(⽌)
对于包括佛祖在内的绝⼤部分⼈来说都是必须的,因为初学佛者早已习
惯了⼼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根本⽆法观察到细微的⼼念,总是被各种
念头所牵制,甚⾄静静的坐着⼀段时间都坐不住,要么⼀上座就瞌睡,
⽐安眠药都管⽤,要么就是神游四⽅,⼀会⼉就被这个念头或那个念头
带⾛⼗⼏分钟……⼀会⼉腿疼了,⼀会⼉腰酸了,⼀会⼉⼼烦了难以忍
受……如同⼀只⽑躁的猴⼦。所以修定(⽌)的⽬的就是摄⼼,通过制⼼
⼀处的禅定⽅法,降伏猴⼼,使⼼恢复到柔细、专注和清明的状态,拥
有不再被昏沉和散乱牵制的能⼒。说的再通俗点就是让你的⼼能够静下
来、稳的住、观的清。如此夯实了修观的基础,才有资格戴上“紧箍
咒”,有效的“观⼼”修⾏,有效的在⽣活中去觉照各种烦恼妄念,逐步定
慧等持,升起智慧,亲证实相。如佛陀所⾔:“能观⼼者究竟解脱”,这
是佛陀之路,也是真正的⻄游取经之路。
禅定虽然能带来各种益处,但也有其“危险”,⽤⽼⼀辈⾼僧⼤德的话
说,禅定是“⻤窟窿⾥⽤事”,“死⽔不藏⻰”……在此仅略举三种常⻅的问
题:⼀是修定到⼀定程度,修⾏者会有快乐的觉受产⽣,那种喜乐的觉
:
受是修⾏者之前从未体验过的,⼈之本性追乐弃苦,没有⼈会轻易放弃
经过努⼒获得的快乐,对于快乐的“执取”之⼼⼏乎是⽆可避免的,如同
⼀困倦就想睡觉的习惯,⼀禅定就想沉溺于某种境界;⼆是有可能会进
⼊⼀种禅定的“暗境”,你只感到宁静,但其它感知如同睡着了⼀般⽆知
⽆觉,此种修⾏如同练⼫,或者在禅定的更⾼阶段,因为⽌⼒过强,难
以修观,这些都是阻挡般若智慧升起的障碍;三是禅定的某些境界,⽐
如感觉⼭河⼤地⽆量⽆边⼀切都是虚⽆之空,会让修⾏者误以为这就是
开悟了,实际上这只是⼀种定境。
所以对于想要追随佛陀⻅证实相的修⾏者,尤其对于⾮专业修⾏、⽆专
业指导的在家居⼠来说,禅定是⼀把双刃剑,既要尽快⼊定,⼜要避免
可能的“危险”。但只要掌握好⼀个度,⾮专业修⾏的在家居⼠同样可以
迅速且安稳的摸到佛法的⼤⻔。这个“度”就是在本⽂中“⼊定”的概念限
定范畴,这也是不少⾼僧⼤德所提倡的,即通过“奢摩他”修定(⽌),
尽快达到“未到地定”(即初禅之前的阶段,基本特征是打坐时身体的存
在感消失了)的⽔准,拥有能够真正“观⼼”的基础能⼒,这时便有资格
戴上“紧箍咒”,果断舍弃⼀切境界,“观⼼修⾏”。
⼆, 抓住“修⾏初级阶段”的核⼼
“修⾏初级阶段”的核⼼就是通过正确的“奢摩他”修定(⽌),尽快达
到 “未到地定”的“⼊定”⽔准。
为何要强调修定(⽌)⼀定要尽快达到未到地定的境界?
在佛教理论中,⼼物⼀体,所以身⼼⼀体。通俗的说就是,⼼的状态会
直接影响身体的状态,身体的状态同样也会影响⼼的状态,身⼼相应。
在“未到地定”之前,你打坐时因为⼼的粗重、散乱和昏沉,身体就会相
应的感到各种痒痛酸胀、疲累困乏、难受不适,⽽身体的感觉反过来⼜
会让⼼更加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所以对于初学佛修⾏的在家居⼠来
说,修⾏的主要问题就是身⼼的障碍。
借⽤南怀瑾⽼师在《维摩诘的花⾬满天》中的⼀段话:“不能得定不能证
得的第⼀个困难,就是不能远离身⼼的作⽤。随便学哪⼀个法⻔,身体
:
的感觉去不掉,也就是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因为身⼼都不能远离,所以
连最基本的法⻔都不能证得。远离身⼼是初步的佛法。”
远离身⼼是初步的佛法!实际上这个“远离身⼼”有两重意思:
“远离身⼼”的第⼀重意思是修⾏时采⽤观照的⽅法,好似旁观者⼀样“看
着/观察着/知道着”身⼼内外⾃然升起的各种现象,⼼却不受各种现象的
⼲扰,始终平静。
如果能做到,当然很好,因为这就是“观⼼”,但有效的“观⼼”需要建⽴在
⼀定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极少有初修能够做到真正有效的“观⼼”,
基本上都是有形⽽⽆神,在昏沉和散乱中浪费时间,修⾏效率极低。可
初学修⾏的在家居⼠绝⼤部分都是实证理论不够通达、没有实证经验、
没有修⾏指导,所以基本都会犯上好⾼骛远、贪多求快、眼⾼⼿低的通
病。要么总想⼀步登天、今天修⾏、明⽇证悟、只争朝夕;要么3分钟热
度,在初期盲⽬勇猛精进,导致身⼼健康甚⾄⽣活和家庭出现问题⽭
盾,严重影响修⾏;要么总是不屑基础的修⾏,总想直接就修习“最⾼”
法⻔,在毫⽆基础的情况下妄想竖起摩天⼤楼。这些⼈只看到他⼈的“成
功”,却从不屑去做“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倍努⼒和夯实扎实的地基。
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期盼过⾼、基础不够、欲速不达、挫折沮丧、浪
费时间、⾃欺欺⼈。
其实对于初学来说,⽆论采⽤哪个⽅法,都必然会先经历“降伏猴⼼”的
修⽌过程,绝⽆例外!因为佛法的⼀切修⾏都不离⽌观,任何法⻔归根
到底就是⽌观。⽌观实则是⼀体的,只是在修⾏的不同阶段各有偏重。
⽆论是号称九乘佛法之巅的藏传⼤圆满还是直指⼈⼼⻅性成佛的禅宗参
禅,都必然会有⼀个⻓期且扎实的“前⾏”阶段。⽐如藏传⼤圆满,指导
⽼师绝对会让你先修够⼀定的加⾏,通过每天磕⼤头拜佛念经,让你的
⼼清净柔软下来,然后再教给你⼤圆满寂⽌,培养⾜够的定⼒,最后⽼
师在恰当的时刻给你画⻰点睛,让你明了本⼼⾃性。禅宗参禅、南传佛
教、净⼟念佛⽆⼀不是如此,万变不离其宗。在此摘录“六祖坛经”中之
内容,以便让读者更加明了⾼僧⼤德的扎实基础。括号内容为愚所注。
⸻⸺
:
惠能辞违祖已,发⾜南⾏,两⽉中间,⾄⼤庾岭。逐后数百⼈来,欲夺
⾐钵。⼀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粗燥,极意参寻,为
众⼈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钵,隐草莽中。惠明⾄,提掇不动,乃
唤云:“⾏者!⾏者!我为法来,不为⾐来。”惠能遂出,坐磐⽯上。
惠明作礼云:“望⾏者为我说法。”
惠能⽈:“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念,吾为汝说。”
(⼀念不⽣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此“屏息诸缘勿⽣⼀念”正应达摩
祖师所⾔:外熄诸缘,内⼼⽆喘,⼼如墙壁,可以⼊道。⾮修定⾄此境
界,吾为汝没得说。)
明良久,惠能⽈:“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
⽬?”
(惠明打坐“屏息诸缘勿⽣⼀念”了很久时间,可⻅惠明有不错的修⽌⼊
定的功夫。更可⻅六祖修⽌⼊定的功夫⼗分深厚,⾮常清楚在“屏息诸缘
勿⽣⼀念”的境界才易体验到本来⾯⽬,否则不可能有此⻅识。此时六祖
慧能的棒喝有这样⼏个关键元素:1,慧明进⼊屏息诸缘的状态;2,让
慧明不思善恶-即不做任何思考分别-⽆⼈⽆我⽆对⽴;3,当下-就在现
在;4,找本来⾯⽬-不思考不分别在当下如何找?这个找的状态只能是
觉知、观照、看⼀下…什么是本来⾯⽬?)
惠明⾔下⼤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下⼤悟,悟了什么?悟到了佛祖所⾔:“知幻即离,不做⽅便,离幻
即觉,亦⽆渐次。”慧明屏息诸缘,不做任何思考分别,⽆⼈⽆我⽆对
⽴,当下只有⼀知,知的当下就是觉,就是佛性,就是本来⾯⽬,不做
任何⽅便,没有任何渐次。但因为这太简单了,以惠明的禅定功夫,虽
然已体验到本来⾯⽬,但还是不敢全信,所以才有“还更有密意否?”的
追问。)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
(道可道,⾮常道。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密了,说了也⽩说,怎么说,
都是错,本来⾯⽬只能亲证。别再胡思乱想还有其它秘密了,道在⾃⼼
莫外求,只需观照⾃⼼,秘密都在⾥头了。知幻即离,不做⽅便,离幻
即觉,亦⽆渐次。这就是所有秘密,当下就是。)
⸻⸺
“屏息诸缘勿⽣⼀念”即达摩祖师所⾔:“外熄诸缘,内⼼⽆喘,⼼如墙
壁,可以⼊道。”这就是“远离身⼼”的第⼆重意思。
当你通过修定(⽌)达到“未到地定”的境界,打坐时你就会感觉到身体
的存在感消失了,⾃⼰仿佛如同纯意识⼀般悬在空中。这种身体存在感
的消失其实并不神秘,只是因为专注⼒的提⾼,⼤脑暂时“忽略”了对于
身体的注意罢了,如同你看书⼊迷,听不到别⼈给你说话是⼀样的道
理,程度不同⽽已。但修定(⽌)达到了这⼀步,身体不再构成障碍,
⼼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消失不⻅,取⽽代之的是⼼的柔细、专注和清
明,此时你就已拥有了戴上“紧箍咒”去⻄天取经的资格。
(这⾥必须要⾼度重视及⽆数次重复的⼀个问题是:你修⽌的⽬的仅仅
是为了降伏猴⼼,拥有静下来、稳的住、观的清的不被散乱昏沉牵制的
能⼒,⽽不是去追求禅定的境界!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因为在未到地定
的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快乐的觉受,如果你追求这种境界觉受,⼀个⽅向
就是禅定境界会⾃然⽽然甚⾄不由⾃主的提⾼,你⼏乎不可能控制⾃⼰
不去追求,但即使像佛陀⼀样修到了禅定的最⾼境界,依然不能解脱,
甚⾄和解脱⼏乎没有关系,⽆⾮是和你修习了⼏⼗年的“睡眠定”⼀样本
质的某种境界,还耗费那么多的精⼒和时间,完全是在浪费⽣命!所以
当⼼恢复了柔细、专注和清明的状态,就应果断舍弃⼀切境界,戴上“紧
箍咒”,转⼊“观⼼”修⾏,最终能观⼼者究竟解脱。那么怎样舍弃⼀切境
界?有两种可⾏的⽅法。要知道境界也是⼀种念头,所以你要观照着/知
道着境界这个念头,放下这个念头,切莫对境界贪恋,⼀⽣欢喜⼼,就
住在境界上了。或者也可以采⽤念佛打断对境界的执着,这也是⾮常有
效殊胜的⽅法。)
所以在家居⼠在修⾏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就是以扎实修⽌为主,⽽对
:
于修⽌来说,法⻔⽆⾼低,任何⽅法对初学来说都是修⽌,所以扎实修
⽌快速进步的最关键处之⼀就是:选择容易上⼿且适合⾃⼰⼼性的⽅法
修⾏!
因为在家居⼠有限的修习时间、易受影响的修⾏环境、需要克服的身⼼
散乱昏沉等问题,⼀是如果⼊⼿即选择不易掌握的⽅法,例如你觉得,
既然本来⽆⼀物,何处惹尘埃,本⾃具⾜嘛,那就直接上⼿⼤圆满法好
了,其实根本没有能⼒抓住要领,基本上是⽆效⽤功,⽽且极易错误定
型,总是拿着鸡⽑当令箭,误⼈误⼰、⾃欺欺⼈;⼆是如果采⽤了不适
合⾃⼰⼼性的修⾏⽅法,短期内也很难取得有效进步,信⼼和兴趣会被
逐步打击,虽然⼼中总有期盼,却再难提精进之⼼,得过且过,虚度年
华。
再次强调:远离身⼼是初步的佛法!尤其对于初学修⾏的在家居⼠,要
明⽩你不是专业修⾏和尚!你没有专业的修⾏环境、没有专业的修⾏指
导、没有专业的修⾏时间、没有专业的修⾏意志,对于这种四⽆业余初
学修⾏者,⼀切华⽽不实,⼀切不能稳定⽽扎实取得进步的⽅法,都是
扯淡。想要不再虚度⾃⼰的⽣命,尽量不⾛错路,尽量不绕弯路,就必
须踏实下来,⽼⽼实实、全⼒以赴、专⼼致志的修定(⽌)⼀到两年达
到“未到地定”的境界,然后果断舍弃⼀切境界,转⼊观⼼修⾏。如此即
把握住了禅定的“度”,如此⽅能不负如来不负此⽣。
三,找到适合⾃⼰的“初级阶段”修⾏⽅法
佛教中有这样⼀则故事:舍利弗在波奈国教两个弟⼦修定,⼀令其修⽩
⻣观,⼀令其修数息观,经多年修持都不能⼊定,因⽣邪⻅,疑⽆涅槃
之法。佛陀得知后批评舍利弗说:“⼆弟⼦者,其性各异,⼀为浣⾐师,
应教⽩⻣观。⼀为⾦师,应教数息观,今教法颠倒,故不得定。”后释迦
佛亲为⼆⼈说法,⼆⼈均证罗汉果。为什么呢?因为古炼⾦师在熔制⾦
属制品时,要靠嘴吹细管助燃以得到⾼温,所以他的呼吸得到很好地锻
练,从数息⼊⼿即是利⽤其⾃身⻓处,所以容易⼊定。
由此可⻅作为指导修⾏的⽼师,⼀定要因材施教,⼋万四千法⻔就是因
类⽽设,没有⾼低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修⾏者⾃⼰也要明⽩,修定的
:
⽅法有很多种,楞严经中就有⼆⼗五位⼤菩萨介绍了⼆⼗五种不同的修
⾏⽅法,法法皆能⼊定,但某⼀种⽅法只可能适合某⼀部分群体,⽽不
可能适合所有⼈。所以修⾏者⼀定要善于选择适合⾃⼰⼼性的⽅法,这
样才能迅速⽽安稳的进步。
在种种修⾏⽅法之中最普遍的⽅法⼤略如下:
观呼吸:代表之⼀是天台宗的观呼吸六妙法⻔,数、随、⽌、观、还、
净。专注的觉知呼吸,以⼀念代万念。
念佛持咒:可以是观世⾳菩萨的⽿根圆通法⻔和⼤势⾄菩萨的忆佛法⻔
的完美结合。最易上⼿,⼈⼈可⾏,最能摄⼼的修⾏⽅法。但正因为过
于⽅便,⼤部分不解其深意、只知⽪⽑、只得其形的念佛群体就成了念
佛法⻔的形象代表。
观想佛像:在藏传佛教中最常⻅观想修⾏的法⻔,以上师相应法和本尊
法最为普及。观想佛像的各种细节,需要精神⾮常集中,观想佛像融⼊
⼰身,也是淡化“⾃我”的善巧,观想融⼊宇宙虚空,即是打破有形概念
的⽅便。本质依然是⼀念代万念,是修⽌的不错法⻔。
身随观(观身触):南传佛教中最提倡此法。修⾏者在打坐时先观呼吸
的出⼊,等身体有觉受出现时,抓住当下身体最为明显的⼀个感觉(⽐
如痒、痛、酸、麻、胀、热感、“⾎⽓”的流动或跳动感、振动感、⽓场
磁⼒吸引感等等)仔细专注且如同旁观者⼀样的观察其⽣灭,和“感受”
⼀起振颤脉动,仿佛融为⼀体,逐步你会发现你所观察的对象好似化⼊
了虚空,然后你可再寻找下⼀个最为明显的身体感觉,如果暂时没有明
显的身体觉受,就观察呼吸,直到身体觉受出现,如此修⾏,如果你有
很好的⼼理素质,保证每座的修⾏时间,努⼒修⾏⼀到三个⽉⾄少能达
到未到地定的⽔准。这是最有效、最安全的修⾏⽅法之⼀了。
参话头:什么是话头?⼀念升起之前,或⼀句话从⼼中冒出之前,就是
话头,⼀旦念已升起,话已冒出,就是话尾了。知道了什么是话头,修
⾏时要看住话头,时时住在话头之前,以此磨练。此时亦可提起疑情,
⽐如参“念佛是谁”的话头,⼼中只有⼀个“谁”的疑惑的感觉,不仅仅是念
:
佛是谁,⽽是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是谁?”全⼒提起这个疑情,要⽤⽆所
不在的觉知观照⽆所不在的疑情。这就是⼀念代万念,这就是觉知观
照,这就是禅宗的修⾏之法,近代禅宗⼤师⽆⼀不⽤此法证悟。
再加⼀个守窍法:修⽓脉者常采⽤的⽅法。⽐如意守上中下丹⽥等⽳位
关窍,修真⽓、转周天,升拙⽕,通中脉等等。好处是修⽓脉身体容易
出现“得⽓”感,这很容易吸引修⾏者精进修⾏。弊端⼀是修⽓脉是有为
法,违反了身体的⾃然运⾏规律,意念集中之处,⾎⽓必然聚集,⾎⽓
聚集之处,神经系统必受影响⽽紊乱,如⽆过来⼈指导,修⾏不得法,
必有隐患;弊端⼆是当你努⼒修⾏获得了各种奇妙的⽓脉感受之后,你
基本上没有可能会轻易的放弃你⻓期努⼒获得的“成果”,你绝不会为了
貌似虚⽆缥缈的“道”⽽扔掉已经到⼿的“救命稻草”,于是“得到”就成为了
“⻅道”的最⼤障碍。
以上六种⽅法,其实包括所有修定(⽌)⽅法的共性,就是⼼住⼀个所
缘之上,制⼼⼀处,持续专注。(再次强调,⼼住所缘制⼼⼀处的修
⽌,仅仅是为了降伏猴⼼,拥有静下来、稳的住、观的清的不被散乱昏
沉牵制的能⼒,⽐如修⽌达到了初禅前的欲界定或未到地定的境界,只
要当⼼恢复了柔细、专注和清明的状态,就应果断转⼊观⼼修⾏,佛陀
已经说的明⽩:能观⼼者究竟解脱。观⼼的诀窍在圆觉经中也说的清楚
明⽩:知幻即离,不作⽅便,离幻即觉,亦⽆渐次。居⼀切时,不起妄
念;于诸妄⼼,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了知,不辩真
实。若要说的更简洁,莫若将般若⼼经浓缩为五个字“照⻅五蕴皆空”,
再浓缩,就是⼀个“照”,修⾏就这么简单。本⽂重⼼在于针对在家初修
居⼠如何修⽌从⽽尽快打好修⾏地基,故观⼼修⾏之话题另⽂再叙。)
所缘就是观察对象,即是“相”,⽽你能感知到的⼀切,⽐如 “声⾳、光
线、味道、触觉、⽓味、肚⼦疼、腿抽筋、⿐⼦痒、呼吸、睡眠、房
⼦、汽⻋……”等等,都是头脑中的念头,都是“相”,理论上都可以成为被
观察的对象。但⽆论有多少种不同的所缘,修定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楞
严经中的⼆⼗五位⼤菩萨即是分别⽤了⼆⼗五种不同的所缘⼊定的,每
⼀种所缘都可以成为⼀种⽅法,可⽅法的本质⽆⾮就是让⼼专注在⼀个
所缘上,制⼼⼀处,持续专注。(⼆⼗五种⼊定⽅法: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72db5e010163gp.html)
每个修⾏者都应该学习这⼆⼗五位⼤菩萨,抓住修定⽅法的本质,去尝
试并选择适合⾃⼰的⽅法和所缘。切莫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当然绝⼤部分的修⾏⽅法其实基本都可归类到以上六种最常⻅的修⾏⽅
法之中。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可以将以上六种⽅法逐⼀尝试、组合
尝试,或者选择某种适合你的所缘,最后确定两到三个相对合适⾃⼰的
法⻔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勇猛精进的修⾏。
逐⼀尝试才能让你知道每种修⾏⽅法的特点是否适合⾃⼰,不要怕浪费
时间,合适的⽅法最重要,每个⽅法应⾄少全⼒以赴的实证⼀个星期,
当然你也可以在⼀天的时间内将数种⽅法轮流练习,持续⼀个⽉以上这
样的实证测试。
你也可以将以上⽅法组合尝试。⽐如数呼吸和观想结合、呼吸和念佛结
合、念佛和参话头结合,这些都是经过成百上千年⽆数修⾏者实践过的
⾮常有效的⽅法。
选择某种适合你的所缘是指在制⼼⼀处的禅定⽅法的前提下,根据你的
⼼性确定能够让你感到新鲜、引起兴趣、吸引专注的所缘。⽐如你⽣性
⾮常好动,容易散乱,你可以在开始的修⾏阶段先观想打太极拳或观拜
佛、观画画、观射箭、观抽烟、观喝茶……原则是动作要尽可能的简单且
越慢越好,让⼼住在重复的简单的慢动作上,逐步⼼就会安静下来,定
⼒升起,到时即可转⼊观呼吸、念佛等其它法⻔;还⽐如你观呼吸总是
不得其法,你可以采⽤身随观的⽅法,因为⼈对⾃⼰身体的感觉总是⼗
分好奇和容易专注的,所以选择⼀个能够吸引你专注的观察对象,⽐如
观⼿,因为⼿的感觉⾮常灵敏,当注意⼒放在⼿上时,⽓⾎便会聚集,
你会感到⼿有麻胀热等感觉,如旁观者⼀般专注的观察⼿上这些感觉的
⽣灭,这就是在修定(⽌),专注⼒达到⼀定程度时,你会发现⼿的存
在感消失了,逐步深⼊下去,身体的存在感也会消失了。如此善巧的⽅
法要⽐你开始就强迫⾃⼰⾮常好动的⼼静下来却总是适得其反⼼烦意乱
的效率要⾼的多!
:
最后确定两到三个相对合适⾃⼰的法⻔是为了保持对修⾏的新鲜感和兴
趣。对初学者来说,如果在⼀座内或在⼀段时期内,对你主修的⽅法失
去了新鲜感,产⽣了⽆聊烦燥或有些机械化的感觉时,就应及时换⽤其
它的法⻔暂时调整⼀下,这样可保证你对修⾏总是保持⼀定的新鲜感和
兴趣(不⽤担⼼修⾏会受到影响,因为修⽌的本质是制⼼⼀处、持续专
注)。兴趣是最好的⽼师,保持⾼涨的修⾏兴趣,可以帮助初学禅定者
克服禅定初期要⾯对的很多不适、要经历的很多挫折、要改变的很多习
惯……因为没有⼈可以帮助你,⼀切都只能靠⾃⼰,你必须⽤巨⼤的热情
和勇敢坚韧的决⼼克服困难,得到突破。
四,要有⾜够的修⾏时间并将实证⽣活化
我曾在微博@周道⼀上简略回复过⼀个问题:
(问:修⽌多⻓时间能达到呼吸和身体存在感消失?答:1,勿将呼吸和身
体存在感消失当作禅修⽬标,这是专注⼒到⼀定⽔平的⾃然现象,求此现象
反成障碍;2,精进修⾏,最多三个⽉可⾃然达此境界(未到地定);3,若实修⼆
三年未能⼊定,⾮嘴把式即⽅法不适合⾃⼰;4,在未到地定应果断转⼊观⼼,
佛祖⽈:能观⼼者究竟解脱)
没错,精进修⾏,最多三个⽉即可拥有基础定⼒(⽌⼒),达到未到地
定的境界,打坐时身体的存在感消失,彷佛只有清清楚楚灵灵明明的纯
意识感存在,此时所有身体上的痛苦都会消失不⻅,你可以轻易的⼀座
⼏个个⼩时,这时你才知道什么叫有效观⼼(不是你之前不能观⼼,⽽
是效率很低,尤其对于每天仅修⾏⼀⼆个⼩时的在家居⼠,初学直接观
⼼,效率低到极点)。
什么叫精进修⾏?事实上修⾏是⼼的闭关,精进的修⾏就是⽣活即修
⾏,修⾏即⽣活,⾏住坐卧,⼆六时中,处处皆修⾏。但由于初学佛者
没有⾜够的定⼒,所以需要⼀个过渡的⽅式,即创造⼀个相对清静的环
境,使初步的修⾏尽可能的不受⼲扰,以此来培养定⼒,这就是形式上
的闭关 。
对于初学佛者来说,在下了⼤决⼼努⼒实证的前提下,在掌握正确⽅法
:
的前提下,在⽣活环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家⼈⽀持,不影响⼯作,⽆
需应酬,环境相对安静,基本不接电话、不上⽹、不看电视、不阅读、
不说话),在拥有较⾼的⼼理素质的前提下(初学者想要尽快在实证上
突破,需要有极⼤的耐⼼和毅⼒克服久坐带来的⽣理上和⼼理上的痛
苦),在能保证每天全⼒以赴打坐16-18个⼩时的前提下(可分为2⼩时
⼀座或6⼩时⼀座),三个⽉定⼒(⽌⼒)即可以达到未到地定的境界。
如果⽆法如此闭关修⾏,那么保证每天6到8个⼩时的打坐实修,同时于
⽣活中尽量进⾏四念处的修⾏,根据努⼒程度,⼀年左右,定⼒(⽌
⼒)也应能达到未到地定的境界,除⾮你使⽤的⽅法不适合⾃⼰。
每天只有2⼩时的修⾏时间应该是⼤部分在家居⼠的情况。请仔细听我
说,如果你真⼼想要修⾏,你⼀定能再挤出2⼩时的修⾏时间!!!
好吧,先假设你确实只有2⼩时的修⾏时间,那么该如何尽快⼊定(两年
或三年左右)?
⾸先要保证每天这两个⼩时中的每⼀分钟都是⾼效率⾼质量的禅修。事
实上这并不容易。很多初修⼀上座就瞌睡,瞌睡过后就是散乱,⼼烦⽓
躁、浑身难受,怎么保证每⼀分钟都是⾼质量的禅修呢?
这就需要⼀些经验和技巧了:
1,⼀定要选择你⼀天之中精神最好、状态最佳的时候打坐禅修。
2,如果你盘腿打坐会腿疼,就坚决不要盘腿,在⼀张⾼低合适的椅⼦上
坐直勿靠即可,你的⽬的是⾼效率的禅修,不是练腿的柔韧性。
3,将每座的禅修时间拆分。上座前先慢慢的全身运动到出点微汗,然后
全神贯注的禅修15分钟左右(这只是⼀个⼤概时间,最好不要定个闹
钟,禅修时最好忘掉时间概念,你只要⼀直能保持全神贯注清清楚楚,
就可以⼀直坐下去,如果感到疲累、瞌睡、恍惚,就下座),然后下座
全身慢慢运动上两三分钟后再全⼒以赴的禅修15分钟左右,如此反复。
这样你不易昏沉,不易散乱,能保证每座禅修的质量以及对禅修的兴
:
趣,最重要是你不需要强迫⾃⼰坐够⼀段很⻓的时间,也就不易⼼烦⽓
躁、浑身难受、懊悔⾃责了。当你的定⼒逐步增加后,你会不知不觉轻
轻松松的⼀座半个⼩时…1个⼩时…2个⼩时了,⼀切⾃然⽽然⽔到渠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座⼀定要全⼒以赴,每天禅修的总量时间⼀定要⾜
够,拆分每座的禅修时间只是暂时的⽅便策略,⼀定要保持勇猛精进的
修⾏态度。
其次要把修⾏融⼊到⽣活的每个部分中,要把修⾏当成最有趣最有价值
的娱乐⽅式。怎么具体操作?
1,在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候全神贯注制⼼⼀处的做事情,在不需要全神贯
注的时候去觉知你的所有⾔⾏状态,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觉知,也可以暂
时理解成你的意识如同⼀个旁观者观察着你的思想念头⼀举⼀动,⽐如
喝⽔的时候知道着在喝⽔,转身的时候知道着在转身,⾼兴的时候知道
着在⾼兴,聊天的时候知道着在聊天,看电视的时候知道着在看电
视……。
2,只要你有三五分钟,甚⾄⼀两分钟的空闲,就利⽤这⼀两分钟进⾏观
呼吸、念佛、参话头、观瞌睡之类的禅修,千万不要⼩瞧这⼀两分钟,
⽣活禅修的习惯和地基就是由这些⼀两分钟养成并夯实的,如果你能够
⼊定,百分之30以上的功劳都是这累积起来的⼀两分钟贡献的。
3,如果你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时左右,那么完全可以利⽤睡眠修习禅
定: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72db5e01016wn6.html,这样
你每天⾄少会多出2⼩时的禅修时间。
以上三点如果能够严格的做到,逐步你就会将禅修贯穿你的⽣活:睡觉
前禅修,睡觉时禅修,睡醒后禅修,⾛路时禅修,吃饭时禅修,聊天时
禅修,⼯作时禅修……
实际上在开始阶段你很难将以上三点彻底执⾏,即使你能够全部做到,
也不会很快看到效果,如果你希望通过这些⽅法很快就能获得某种境
界,那么你⼀定会失望。因为你所做的这⼀切的主要⽬的,是为了让你
爱上禅修,是为了让你将禅修当成⼀种⾃然⽽然的⽣活⽅式。因为你说
:
你没有更多的禅修时间,这只能说明你还不⾜够的热爱禅修,但你⼜对
禅修可能带来的结果充满了期盼。不⾜够热爱和充满期盼的⽭盾会产⽣
痛苦,在不放弃禅修的前提下,解决这种痛苦的唯⼀⽅式就是让你逐步
的爱上禅修。当你真正爱上禅修,就会将禅修当成了⼀种⾃然⽽然的⽣
活⽅式,你会发现之前的没有禅修时间的种种借⼝是多么的可笑,你也
能体会到将禅修融⼊⽣活给你的修⾏带来的巨⼤利益,这就如同种下种
⼦,精⼼培育,在适当的时候必然开花结果。
如果以上你都难以做到,每天只能保证⼀个⼩时的实修(甚⾄做不到每
天保证),也⽆法将修⾏融⼊到⽣活之中,那么就不要期望能在三五年
之内拥有基础的定⼒(⽌⼒)了(这才仅仅是最基础的⽌⼒),⼲脆轻
松点,不要有任何期盼,把禅修打坐当成⼀种放松或是提升内在灵性的
锻炼就很好。最要紧的是不能变成嘴把式,修⾏了三五年未能⼨进,但
谈论佛法滔滔不绝,说起感悟绵绵不断,貌似时常都有体会,⼿捧佛经
倒果为因,连最基础的定⼒都没有,却将那些在打坐时偶尔蹦出的想
法、灵感当作了实修成果,这就属于⾃欺欺⼈⾃误误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