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5 views21 pages

"煩惱緣境"之初探

本文探讨了“烦恼缘境”的概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烦恼及其所缘,包括遍行与非遍行、自地缘与异地缘、有漏缘与无漏缘、有事缘与无事缘。通过对一切有部和唯识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了这一研究课题的价值与意义。最终,唯识宗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烦恼缘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

Uploaded by

tommasozen.sh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15 views21 pages

"煩惱緣境"之初探

本文探讨了“烦恼缘境”的概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烦恼及其所缘,包括遍行与非遍行、自地缘与异地缘、有漏缘与无漏缘、有事缘与无事缘。通过对一切有部和唯识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了这一研究课题的价值与意义。最终,唯识宗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烦恼缘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

Uploaded by

tommasozen.sh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21

“煩惱緣境”之初探

釋净智

内容提要: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將煩惱依行界部展開,不同
性質、界地、部類的煩惱,其所緣也就有了不同的分野,此“煩惱緣
境”探討的内容主要有四類,即:遍行和非遍行,自地緣和异地緣,
有漏緣和無漏緣,有事緣和無事緣。唯識宗在繼承一切有部煩惱
學説的基礎上,對“煩惱緣境”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瑜伽師地
論》和《阿毗達磨集論》等早期唯識典籍中,既有隨順小乘的觀點,
也有大乘新的主張,莫衷一是,直到《成唯識論》等後期唯識典籍,
總結前代諸説,審議評定,唯識宗關於“煩惱緣境”的思想纔得以最
終定論。本文對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早期和後期唯識典籍中
關於“煩惱緣境”的思想,進行了細緻地梳理、分析和總結,最後指
出“煩惱緣境”這一課題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所在。

關鍵詞:惱;所緣境;一切有部;唯識宗
“煩惱緣境”之初探|1 97

煩惱作爲心所法,必有其對應的所緣。泛泛而言,世間存在與
不存在的事物都可以作爲煩惱直接或間接的所緣。在原始佛教典
籍中,對“煩惱緣境”没有太多的討論,常見的説法,衹是緣可意境
生貪,緣不可意境生嗔之類的。及至部派佛教時期,隨着阿毗達磨
論師對煩惱等心所認識的深入,煩惱不僅有了明確的定義,而且還
依三界九地、見修所斷的差别有了精準的定位。如此一來,性相精
確的不同煩惱,其所緣境也就有了明確的分野,難以一概而論了。
比如,煩惱依據所緣的差别,可以分爲遍行惑和非遍行惑,自地緣
惑和异地緣惑,有漏緣惑和無漏緣惑,有事緣惑和無事緣惑等,涇
渭分明,不容混濫。唯識宗興起後,接續部派論師的上述話題繼續
深入,在早期唯識典籍,如《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和《阿
毗達磨集論》(以下簡稱《集論》)中,既有對部派論師研究成果的繼
承,也有一些新觀點的提出,直到《成唯識論》等後期唯識典籍,會
通前人諸説,唯識宗“煩惱緣境”的思想纔得以最終定論。

一、 一切有部爲主的阿毗達磨論對“煩惱緣境”的看法

(一) 一切有部“煩惱緣境”的主張與理由

小乘一切有部將六根本煩惱依行、界、部的差别,展開爲九十
八隨眠。行的差别,是指不正見依行相的差别,可以分爲身見、邊
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類。界的差别,是指煩惱依三界系的
差别,可以分爲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三類。部的差别,是指煩
惱依見修所斷的差别,可以分爲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
道所斷、修道所斷五類。其中見苦所斷、見集所斷的不正見、疑,及
1 98|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相應不共的無明,共十一種煩惱,①能遍緣自地五部隨增,并能爲
因遍生自地五部染法,故稱爲遍行煩惱,餘煩惱衹能緣自地自部煩
惱隨增。遍行煩惱中,除身見、邊見外,餘九種煩惱可以緣上地法,
而上地煩惱不緣下地法。又見滅所斷、見道所斷的邪見、疑,及相
應不共的無明,共六種煩惱,能緣無漏的滅諦道諦,餘煩惱衹能緣
有漏法。復次,見四諦所斷的煩惱是緣無事煩惱,修所斷的煩惱是
緣有事煩惱。一切有部這些主張的理由如下所述。

1.遍行與非遍行

唯迷苦集諦的見疑癡能遍緣自地五部,原因有三。其一,十一
遍行惑乃一切凡夫有情無始以來就具有的,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
論》(以下簡稱《婆沙》)云:“無有异生從長世來,於有漏法不執爲
我,或執我所,或執斷常,或撥爲無,或執爲净解脱出離,或執爲尊
最勝第一,或起疑惑猶預,或起愚暗無知。是故本來一切一切一切
”②其二,見疑癡是共相惑,貪嗔慢是自相惑。即
起故,名爲遍行。
見等三能總緣諸事頓起,而貪等三唯分限别緣。如《阿毗達磨順正
理論》(以下簡稱《正理》)云:“貪等煩惱唯托見聞所思量事方得現
起,以於妻 等 起 貪 等 時,緣 顯 非 形,緣 形 非 顯,故 知 貪 等 皆 非 遍
緣。”③其三,見滅道所斷惑,唯能緣自部有漏一分,勢不堅牢,不能
爲因遍生五部,而前二部見疑癡惑,能普緣諸有漏法,意樂無别勢
力堅牢,故能爲因遍生五部。

① 十一遍行煩惱,是指見苦所斷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疑、無明,
以及見集所斷的見取見、邪見、疑、無明。
②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十八,《大正藏》第 27 册,第 92 頁上。
③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八,《大正藏》第 2 9 册,第 6 1 1 頁中。
“煩惱緣境”之初探|1 99

此外,筆者以爲,見疑癡惑雖説有三,然核心是愚癡無明,見疑
衹是依無明産生的業用,或説進一步的發展罷了。一切有部將遍
行煩惱局限於迷苦集諦下,與他們重視當下現實的有漏法有關。
即衆生迷惑的根本是有漏的五取藴,而非無漏的涅槃和道諦。如
一病人,若不知道自己有病及病之原因,必不知道病愈及療病之
道,然有知道自己生病及病因者,却不定知道病愈及療病之道的。
故對有漏法的愚癡,必能增長對無漏法的愚癡,而對無漏法的愚
癡,却不必增長對有漏法的愚癡。這與大乘佛教,重視超越的第一
義諦,特别是如來藏系的禪宗,將對不生不滅佛性的無明,視爲生
死輪回的根本,有着很大的不同。①

2.上下緣與自地緣

煩惱緣自地有漏法,如欲界系貪緣欲界的色聲等,這是容易理
解的,而煩惱緣异地有漏法,如欲界衆生緣色界禪樂生貪,是屬於
欲貪還是色貪,則是需要分别的。
首先,上地心可以緣下地境,但上地惑不會緣下地起。因爲離
下地煩惱已,方得起上地煩惱,如欲貪未斷,色貪即不生。欲界衆
生若已得上定,離欲界染,獲色界善,方能於此生色界貪。既然生
起上惑的條件是離下地染,那麽上惑就决定無法緣下地起,如色界
貪定不緣欲界五塵起,若緣欲五塵起則是欲貪。如《婆沙》云:“謂
要已離下地染者,方起上地煩惱現前,於下地法既已離染。上地煩
惱寧復緣彼!”②又色無色界是定界、修地、離染地,能善攝伏自界

① 如禪宗門徒常説的,不見本性,修法無益。意謂若没有徹見不生不滅的佛性,
則所有的修法依然是人天善行,不能解脱,不能成佛。
②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十八,《大正藏》第 27 册,第 9 3 頁上。
200|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煩惱,不令越緣下地,欲界反是。復次,欲界衆生於上界諸藴非現
見故,容有猶豫,生上地者於下諸藴已現見故,無有疑惑。復次,上
地煩惱若緣下地有漏,則應隨增,那麽色界煩惱緣與欲界煩惱就没
有了差别,界地應成雜亂,故上地煩惱不緣下地。
其次,下地唯九遍行惑緣上地。貪嗔慢不緣上地法,是因爲此
三乃自相惑,尚不能緣自地他部,况能越緣上地? 又欲貪未斷者希
求上地法,是善法欲,非是欲貪,如《阿毗達磨俱舍論》(以下簡稱
《俱舍》)云:“住下地心求上地等,是善法欲非謂隨眠。”①又上界無
怨害苦逼,嗔不緣彼;上地法勝,下地慢心亦不緣彼。復次,遍行惑
中的我見,唯取有執受爲己有故,以現見法爲境界故,必不取异地
不現見法爲自我故,既然執我不成,那麽執我所及執我斷常等見亦
皆不成。餘見疑癡容可緣上,如下界邪見謗上苦無,見取於中執爲
最勝,戒取於彼非因計因,疑懷猶豫,無明不了,都可以成立。不
過,下地惑雖可緣上地法生,但煩惱勢力不會隨增,因上地境非下
地身見及愛攝爲己有,又與下惑性相違故。

3.有漏緣與無漏緣

於滅道諦,不了、猶豫、誹謗,是無漏緣惑;緣彼而生的貪嗔等,
雖亦見滅道斷,然直接的所緣是有漏故,説爲有漏緣惑。貪等不緣
無漏法的原因,一切有部解釋説,希求無漏,是善法欲非貪;嗔怨害
境,慢粗動性,二取妄計,皆與滅道安隱寂静,真妙出離的特性相
違。復次,與下地惑緣上地法一樣,無漏緣惑雖緣無漏,却不隨增
煩惱勢力,如於炎石足不久住。

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九,《大正藏》第 2 9 册,第 1 02 頁中。


“煩惱緣境”之初探|20 1

4.有事緣與無事緣

一切有部主張“心不孤起,仗境方生”,既然心心所法皆有所
緣,爲什麽説見所斷惑都是無事緣呢? 《俱舍》釋云:“非此緣無,諦
爲境故,然於諦境,不如實緣。”① 如我見雖緣五取藴(苦諦)生,而
所執之我,取藴中無,故説我見緣無事,而見所斷惑以我見爲根本,
邊執見等隨此而生,故一并説爲無事緣惑,而餘修所斷惑則是有事
緣惑。如《俱舍》云:“又見斷惑於諦理中,執我我所斷常見等,非諦
中有少我等事,見斷貪等緣此而生,是故皆名依無事惑。修所斷惑
於色等中謂好醜等,然色等境非無少分好醜等别,是故可名依有事
惑。”②即煩惱雖皆顛倒不實,但修所斷惑迷粗事起,所執於所緣中
少分是實,故是有事緣;而見所斷惑迷於諦理,非粗現事,所執於所
緣中少分也無,故是無事緣。一切有部依此故説,見所斷惑無容退
失,修所斷惑容有退起。

(二) 他部論師的問難及一切有部的回應

針對以上這些主張,其他部派的論師提出了一些异議,一切有
部也給予了相應的解答。

1.遍行惑的争議

《成實論》中譬喻師主張:“一切是遍,所以者何? 一切皆共相
”③又《俱舍》中舉經部師説:“以於是處有我見行,是處
因相緣故。

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大正藏》第 2 9 册,第 1 2 9 頁下。


②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大正藏》第 2 9 册,第 1 30 頁上。
③ 《成實論》卷十一,《大正藏》第 32 册,第 324 頁上。
202|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必應起我愛慢,若於是處净勝見行,是處必應希求高舉,是則愛慢
”①一切有部對此的回應是,貪愛與慢是自相惑,雖然有
應亦遍行。
時依見力起,然有分限不可頓緣。

2.异地緣惑的争議

《成實論》中譬喻師主張,上地煩惱能緣下地,如説:“色界見等

”② 又主張下地貪等煩惱能緣
煩惱亦能緣欲界果,無色界亦如是。
上界,如説:“又欲界系煩惱能緣色界,如以貪喜樂,以嗔憎惡,以彼
法自高,亦以之爲勝。”③然并未給予有力的證明。

另有人認爲,生在欲界緣大梵天,起有情見或起常見,這是下
地身邊二見緣上地法,故十一遍行惑應皆能上緣。一切有部回應
説,此二惑非身邊見,不執梵爲我、我所故,邊見必由身見起故,故
衹是身邊見所引的邪智。如《俱舍論記》云:“於欲界中先起二見執
我執常,次後即起獨頭無明,緣彼大梵謂爲我常,行相朦昧不能决
執,所以非見。是身邊見所引邪智,現見藴中執我常已,於不現見
”④
比謂如斯。

3.無漏緣惑的争議

《成實論》中譬喻師主張,除見疑癡外,餘惑亦能緣無漏法,如

云:“又此貪能緣滅諦,嗔亦能憎恚泥洹,亦以泥洹生自高心,道亦

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九,《大正藏》第 2 9 册,第 1 0 1 頁下。


② 《成實論》卷十一,《大正藏》第 32 册,第 324 頁上。
③ 《成實論》卷十一,《大正藏》第 32 册,第 324 頁上。
④ 《俱舍論記》卷十九,《大正藏》第 41 册,第 304 頁中。
“煩惱緣境”之初探|203

如是。”①一切有部對此的回應,如前已説。值得注意的是,外道聽
聞無我涅槃,憎嫌爲可怖衰損處,聽聞佛説八支聖道,譏呵諷刺“胡
説八道”,這難道是緣無漏起嗔嗎? 《正理》釋云:
“彼(外道)由不了
無漏相故,但缺樂欲非謂起嗔。謂彼深心樂著生死不樂出離,故起
邪見非謗滅道,豈即名嗔! 彼或撥無或謂有過,故於無漏唯不忍
許,非不忍許即名爲嗔。如佛弟子於外道説,自性、士夫、時、方、我
等,亦不忍許,豈即是嗔!”②意即外道衹是於無漏法不了、不欲、不
樂、不忍,或即邪見撥無,非是緣無漏法起嗔,否則佛弟子對外道法
的破斥不許,也應被稱爲嗔了。
又有人認爲,邪見等煩惱亦不能親緣滅諦,因爲若能親緣,就
絶不會撥無? 《正理》釋云:“如有目者於多杌處,遥見人立撥爲非
”③ 其又主張,乍聞滅
人,雖親緣人而非不謗,故有見滅而撥爲無。
道,不加審察便撥爲無,此唯緣滅道之名,非實緣滅道之事,須慧審
察尋伺推度後,决定撥無,纔是親緣滅道的邪見。

4.無事緣惑的争議

經部宗主張,我見的所緣境是無,因爲“我”不存在故,而心識

緣“無”亦可生起,如旋火輪,火輪本無,心識亦起。一切有部反駁
説,我見的所緣境實有,世上没有無境之心,輪覺生時非全無境,火
8 非輪而覺輪者,
2 3 1 E F 3 7是覺於境行相顛倒,非此輪覺緣無境生。我覺亦
爾,實有所緣即色等藴,行相顛倒非我計我。

① 《成實論》卷十一,《大正藏》第 32 册,第 324 頁上。


②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八,《大正藏》第 2 9 册,第 6 1 5 頁下。
③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八,《大正藏》第 2 9 册,第 6 1 4 頁上。
204|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二、 唯識宗論典對“煩惱緣境”的看法

(一)《瑜伽》
《集論》等早期唯識典籍對“煩惱緣境”的看法

唯識宗認爲煩惱有俱生和遍計的差别,在煩惱的定義和五部
的數目上,也不同於一切有部,他們主張見修所斷煩惱的總數是一
百二十八 ①,而非一切有部所説的九十八 ②。不過,其煩惱展開的
進路,還是繼承前宗行界部的劃分法,故他們對“煩惱緣境”的討
論,依然是圍繞與前者同樣的話題,衹是結論不同罷了。

1.十煩惱皆能遍緣,見疑癡是遍行惑

早期唯識典籍對遍行惑没有特别闡述,此概念因泛化而被擱
置,《瑜伽》等主張一切煩惱都能遍緣,故没必要像一切有部那樣格
外安立。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於,二宗修證斷惑的理念存在差异。
一切有部認爲見道時,依次現觀四諦,依次斷除四部見惑,而唯識
宗認爲見道唯緣真如空性,不别觀四諦,惑亦一時總斷,故見苦所
斷與見餘所斷,衹是相見道後得智時的分别,而實際的斷除并無不
同。如《瑜伽師地論略纂》云:“諸煩惱皆空無我行斷,隨起迷處説,
”③ 也就是説,見各諦所斷煩
故言見所斷,其實不别緣諦理斷惑。
惱,沿用的雖是一切有部的名稱,但意思僅是指迷於該諦的煩惱,
而非對治時有差别。又唯識宗認爲,十煩惱皆迷四諦,如《集論》

① 一百二十八煩惱,詳見《阿毗達磨集論》卷四,《大正藏》第 3 1 册,第 6 78 頁。
② 九十八煩惱,詳見《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九,《大正藏》第 2 9 册,第 9 9 頁。
③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五,《大正藏》第 43 册,第 2 1 5 頁上。
“煩惱緣境”之初探|205

云:“又十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是彼因緣所依處故。又十煩惱
皆迷滅道起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① 這與一切有部身邊二
見唯迷苦諦,戒禁取見唯迷苦道的主張不同,從而使得一切有部關
“十煩惱皆與自
於遍行煩惱的主張不再適用。故《瑜伽》泛泛地説:
”② 對所緣的五部未作
地一切煩惱輾轉相緣,亦緣自地諸有漏事。
任何區分。《阿毗達磨雜集論》(以下簡稱《雜集》)亦云:“若有隨習
貪等煩惱,皆令嗔等一切煩惱相續增長堅固,由此深重縛故障解脱
”③這是將貪等也列爲遍行煩惱了。
得,是故建立遍行因。
除此之外,論中又據他義施設遍行。如《集論》云:“(除貪嗔慢
一分事轉外),所餘煩惱於一切處遍緣一切事轉。
”④ 《瑜伽》亦云:
“貪與慢緣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緣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煩惱
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餘煩惱通緣内外若愛非愛及俱相違有漏事
生,是故説彼名曰遍行。”⑤即衹有見疑癡纔是遍行惑,但并非一切
有部所説的唯見苦集斷。又一切有部施設遍行惑的本意,是指能
遍緣自地五部隨增的煩惱,而非此處所説的遍緣愛非愛俱違境的
煩惱。

2.上惑不緣下地(除慢),下緣上地非親,下貪亦能緣上

早期唯識典籍在他地緣惑的立場上,基本繼承了一切有部的
主張,如《瑜伽》云:“下地煩惱能緣上地煩惱及事,非上地惑能緣下

① 《阿毗達磨集論》卷四,《大正藏》第 3 1 册,第 6 78 頁中。


②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2 頁上。
③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大正藏》第 3 1 册,第 7 1 3 頁下。
④ 《阿毗達磨集論》卷四,《大正藏》第 3 1 册,第 6 78 頁下。
⑤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2 頁中。
206|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地煩惱及事。”①《集論》亦云:“又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餘不能緣
上地爲境。上地諸煩惱不能緣下地爲境,已離彼地欲故。”② 但也
有一些新的异議,如《瑜伽》説:“生上地者於彼下地諸有情所,由常
恒樂净具勝功德自謂爲勝故。”③這是説上慢亦可緣下地法起。又
主張下惑雖可緣上,但衹是依彼門起,緣自分别境,非親緣上地,如
《雜集》云:
“此無明等雖亦有能緣上地者,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
自地,由依彼門起分别故,立彼爲所緣。”④ 而一切有部認爲,不現
見法亦能親緣,如欲界見道聖者,以類智現觀上二界諦。
另外,未離欲者於上地起愛,或染或不染,非皆善法欲,即下貪
亦能緣上地。如《瑜伽》云:“若生是心,我今云何當證如是廣大喜
樂所隨等至,若得證者,我當如是如是愛味;又我云何當得生上常
恒不變,當知此愛是染污愛。若有起心專求離欲欣樂證入上地寂
”⑤故判斷定愛是善是染,不是依禪定的有
静,當知此愛是不染污。
無,而是依其自心的染净。
復次,欲界有情緣大梵天,起常恒不變易見,若未得彼定,非我
見後起,則是欲界系見苦所斷的邪見 ⑥,而非一切有部主張的邪
智。這是因爲二宗對邪見的定義不同,有部宗謂邪見一向損减 ⑦,

①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2 頁上。


② 《阿毗達磨集論》卷四,《大正藏》第 3 1 册,第 6 7 6 頁中。
③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 9 頁中。
④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大正藏》第 3 1 册,第 723 頁上。
⑤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大正藏》第 30 册,第 645 頁下。
⑥ 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云:“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爲常、
爲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3 頁下。
⑦ 如《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九云:“此(邪見)唯損减,餘增益故。”《大正藏》第 2 9
册,第 1 00 頁上。
“煩惱緣境”之初探|207

而唯識宗認爲邪見亦有增益分 ①,即將餘四見所不攝的邪分别都
攝於邪見中了。又若得初静慮,依宿住通,執爲彼常,這是依上地
我見後所起的邊見,則歸於上界系的常見。②

3.無漏緣惑但緣分别所起名境,嗔亦緣無漏

無漏法與上地法,對於凡夫和未離下染者,都是不現見境,衹
“緣滅道境及緣不同
是意識依名妄自分别,以爲所緣,如《瑜伽》云:
分界境所有諸漏,是緣自分别所起名境,何以故? 非此煩惱能緣滅
道,亦不能緣不同分界,非無所緣故。”③《雜集》亦云:“又緣滅道諦
諸煩惱,不能親緣滅道爲境,由滅道諦出世間智及後得智内所證
故。”④即衹有聖者纔能親緣滅道,凡夫的有漏善慧尚不得親緣,何
况是煩惱呢? 此不同於一切有部,依審察不審察義,判斷緣滅道名
實的主張。
另外,無漏緣惑不衹邪見、疑、癡三種,嗔亦能緣滅諦,如《瑜
“於滅諦起怖畏心,起損害心,起恚惱心,如是嗔恚迷於滅
伽》云:
諦。”⑤窺基釋云:
“准此文,即是嗔是無漏緣,使親緣滅諦起故,與
”⑥
小乘不同。

① 如《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云:“(邪見)一多分是損减見,一多分者,由邪分别不
必損减故。”《大正藏》第 3 1 册,第 6 98 頁中。
② 詳見《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五,《大正藏》第 43 册,第 2 1 5 頁。
③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4 頁下。
④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大正藏》第 3 1 册,第 723 頁上。
⑤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4 頁中。
⑥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五,《大正藏》第 43 册,第 2 1 5 頁下。
208|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4.有事緣惑與無事緣惑的多種説法

《瑜伽》卷五十八説,見所斷惑是無事緣,修所斷惑是有事緣,
此與一切有部的主張相同。《瑜伽》卷五十九説:“諸見與慢是無
事,於諸行 中 實 無 有 我,而 分 别 轉 故,貪 恚 是 有 事,無 明 疑 通 二
種。”①《雜集》卷五亦持類似觀點,如説:“有事境所緣者,謂除見慢
及此相應法,餘所緣境界。無事境所緣者,謂前所除所緣境界,由
彼於我處起故。”②《雜集》卷六又説:“緣無事者,謂見及見相應法,
”③ 另外,緣過去、未
見謂薩迦耶見及邊執見,所餘煩惱名緣有事。
來、夢、幻等非實有境的煩惱,亦可説爲無事緣惑。④ 這幾種不同
的觀點 ⑤,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和《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以下簡
稱《樞要》)中有所總結評議,下文再做解釋。
《瑜伽》卷五十八、卷五十九,還將“煩惱緣境”總結爲五
另外,
類和十五類 ⑥,由於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上文都已介紹過了,故對
剩餘易解的部分,本文不再贅述。

①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7 頁下。


②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五,《大正藏》第 3 1 册,第 7 1 4 頁下。
③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大正藏》第 3 1 册,第 723 頁上。
④ 如《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五云:“非有所緣,謂顛倒心心所,及緣過去、未來、夢、
影、幻等所緣境界。”此不單論煩惱,凡無本境的心心所皆是。《大正藏》第 3 1
册,第 7 1 5 頁上。
⑤ 《
成唯識論述記》中羅列了《瑜伽師地論》與《阿毗達磨雜集論》中有事、無事緣
惑的七種説法,除了以上的五種説法外,剩餘的二説,一是無具體内容的總説,
一是混入的無漏緣惑,即分别所計滅道非真實境,説爲無境緣。故本文從略。
⑥ 見修惑的的五種緣境是:緣邪分别所起事境、緣見境、緣戒禁境、緣自分别所起
名境、緣任運堅固事境。詳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4 頁。十五種煩惱緣境是:具分緣、一分緣、有事緣、無事緣、内緣、外緣、現見
緣、不現見緣、自類緣、他類緣、有緣、無有緣、自境緣、他境緣、無境緣。詳見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大正藏》第 30 册,第 62 9 頁。
“煩惱緣境”之初探|209

(二)《成唯識論》等後期唯識典籍中對“煩惱緣境”的看法①

1.見惑遍緣,修惑不遍

早期唯識典籍中,關於遍行惑有兩種説法,一説唯見疑癡,一
説十煩惱皆是,窺基在《雜集論述記》中會通二説云:“五十八雖説
貪嗔慢三唯緣一分,所餘七種通緣一切,名曰遍行。今説貪等隨見
”②他又更進一步主張説,十煩
等生故亦通緣有無事等,别者不爾。
惱中唯有見惑能遍緣五部,修惑不遍,如云:“見道十互相緣,亦能
”③
爲因通緣五門,修道自類相緣不緣見道者,不爾見修便無差别。
在《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他總結大小乘關於遍行惑的兩種説法:
“遍行唯是苦集二諦,或是見道遍緣四諦一切煩惱。”④ 可見,唯識
宗對煩惱遍行與否的最終定論,是見惑遍緣,修惑不遍。因爲諦理
不明,見惑未 斷,必 能 爲 因 增 長 任 運 的 修 惑,而 修 惑 則 不 必 增 長
見惑。

2.下惑皆能緣上,上惑亦有緣下

《成唯識論》從總緣的角度,主張下地煩惱皆能緣上。戒禁取、
見取、邪見、無明、疑能緣上地,這是大小乘都公認的,而身見、邊

① 此處所指的後期唯識典籍,不僅包括《成唯識論》及其相關注疏,也包括窺基等
人對《瑜伽師地論》及《雜集論》的注疏,因爲《瑜伽師地論略纂》《雜集論述記》
中的一些觀點,是窺基站在《成唯識論》的立場,對早期唯識典籍的總結或發
揮,并不一定盡符原意,故一并視之爲後期的唯識思想。
② 《雜集論述記》卷三,《卍新續藏》第 48 册,第 5 1 頁下。
③ 《雜集論述記》卷七,《卍新續藏》第 48 册,第 1 07 頁上。
④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大正藏》第 45 册,第 3 6 6 頁下。
2 1 0|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見、我慢等若總緣三界諸藴,不别上下,則亦可説緣上地起。欲貪
《瑜伽》卷六十二已説故,嗔雖未有緣上的教證,但依理
能緣上定,
推之,亦應容許。如説:“(《瑜伽》卷五十八)既説嗔恚憎嫉滅道,亦
應憎嫉離欲地故。”①故《成唯識論》認爲,《瑜伽》《雜集》説貪、嗔、
慢等不緣上,是依粗顯相,或依别緣,隨順小乘的不了義説。
又《樞要》對能緣上和不能緣上的我見,依見修所斷的差别,做
了進一步的區分,如云:“修道我見有二行相,一總緣得他地;二别
緣不得。見斷我見亦有二類,一見爲他我則得;二計爲自内我即不
得。”②故知能緣上地的我見,或是總緣諸行的修惑我見,或是計他
補特伽羅實我的見惑我見。
同樣的道理,從總緣的角度來説,上地的身見、邊見、我愛、我
癡亦能緣下,加上《瑜伽》卷五十九已説的,緣下起慢,故上地定有
五惑可以緣下,而疑及餘三見因有争議,姑且置之。

3.嗔慢等惑亦緣滅道,質通無漏親緣有漏

窺基在《成唯識論述記》中説,與邪見、疑、無明相應的嗔、慢也
是無漏緣惑,如云:“又嗔、慢可成無漏緣惑,若滅道下無漏别緣貪,
如何説成無漏緣惑? 由此不説貪無漏緣,迷則可爾。是故言隨應,
此即大論等所無也。”③另外,
《成唯識論》藉助對三自性、識變及所
緣緣的深 入 分 析,將 煩 惱 不 能 親 緣 無 漏 的 原 因,做 了 更 清 晰 的
闡述。
首先,煩惱定有法執或我執,而遍計所執的能遍計和所遍計都

① 《成唯識論》卷六,《大正藏》第 3 1 册,第 32 頁中。


②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大正藏》第 43 册,第 644 頁上。
③ 《成唯識論述記》卷六,《大正藏》第 43 册,第 45 6 頁中。
“煩惱緣境”之初探|2 1 1

是依他起,滅道等圓成實不是煩惱執的所緣境 ①,如云:“圓成實性
寧非彼境? 真非妄執所緣境故,依輾轉説亦所遍計。”② 即煩惱親
所緣的滅道,衹是依本質所變的相分,無漏本質是疏所緣緣,有漏
影像是親所緣緣,從疏所緣可説無漏緣惑,從親所緣則是有漏緣
“彼親所緣雖皆有漏,而所仗
惑,故合稱爲緣有事無事煩惱。如云:
”③
質亦通無漏,名緣有漏無漏煩惱。
另外,無漏滅道與上地法,皆是煩惱不現見境,依名分别,相質
不似,故亦稱爲緣分别所起名境;而緣自地者,相分似質,名緣分别
所起事境。

4.總結有事無事諸説,我見亦有事亦無事

《成唯識論》依本質境的有無,來判别有事、無事,如云:“雖諸
”④ 《成唯
煩惱皆有相分,而所仗質或有或無,名緣有事無事煩惱。
識論述記》認爲,此乃盡理之説,與《雜集》卷六所説的意旨大致相
當,即無事緣惑是指無本質境的身、邊見及相應法。
《樞要》更將《瑜伽》《雜集》中的多種説法合爲二門五義,并總
結説:“隨前諸文,據實有無事,二門即盡。一本質、影像;二影像之
内有體、無體,如緣過、未等名無事,現在有體法及無爲名緣有事。

① 道諦既是清净依他,亦是圓成實性。如《成唯識論》卷八云:“無漏有爲,離倒究
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圓成實性)名。”《大正藏》第 3 1 册,第 46 頁中。
② 《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第 3 1 册,第 46 頁上。
③ 《成唯識論》卷六,《大正藏》第 3 1 册,第 3 3 頁中。
④ 見《成唯識論》卷六,《大正藏》第 3 1 册,第 3 3 頁中。此句既可以理解爲影像
有、本質無的合説,也可以理解爲單依本質説有無,如《成唯識論述記》云:“影
像本質雙言,名緣有無之煩惱,或直據本質,名此二緣煩惱。”見《成唯識論述
記》卷六,《大正藏》第 43 册,第 45 6 頁下—45 7 頁上。
2 1 2|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然於中義别更分三種,一决定、不定;二執、不執;三明屬見、修道
法。”①即諸論所説的無事緣惑,或指無本質(如離藴我見),或無實
體(如緣過未煩惱),或决定執(如五見),或但有執(如與見相應的
慢),或朋屬見道(諸見惑)。此皆定義不同,故所指有别。
另外,無事緣惑的核心是我見,相較於一切有部唯見所斷,第
六意識相應的即藴我見 ②,唯識宗的我見範圍更廣,既有修所斷的
俱生我見,又有見所斷的分别我見,既有第六識相應的我見,也有
第七識相應的我見,既有即藴我見,也有離藴我見,故不同的我見
有不同的所緣境。
第七識相應的俱生我見,恒緣第八識的見分爲我(此護法義),
玄奘稱爲“帶質境”,即所托的本質雖然是有實體的性境,而所起的
相分却和它的自相不符,故説“帶質通情本”。第六識相應的俱生
我見,時有間斷,緣别藴或緣總藴,執爲實我。第六意識相應的分
别我見,待邪教及邪分别起,若執即藴我,則本質影像皆有,若執離
藴我,則本質無,影像有。《雜集論述記》云:“即藴計我皆有所依,
故名緣有事;離藴計我皆無所依,故名緣無事。”③可見我見中既有
無事緣惑,也有有事緣惑。
總之,我見親所緣的影像相分定有,疏所緣的本質或無,俱生
我見定有,分别我見或無,即藴我見定有,離藴我見必無。此不同
於一切有部主張的定有本質,也不同於經部主張的影像亦無。故

①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大正藏》第 43 册,第 644 頁下。


② 一切有部衹承認即藴我見,如《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九云:“如契經説,苾芻當
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藴起。”(《大正藏》第
2 9 册,第 1 00 頁上)
③ 《雜集論述記》卷三,《卍新續藏》第 48 册,第 5 1 頁下。
“煩惱緣境”之初探|2 1 3

《成唯識論述記》云:“今大乘影像而言,緣無心不生;本質而説,緣
無心亦起。薩婆多説緣有心生,無即不起,經部師説緣無心得生,
不要 於 有。 大 乘 一 念 即 俱 得 緣,獨 無 不 生,俱 無 得 起,故 三
宗别。”①

三、 對“煩惱緣境”的總結和價值評述

(一) 對一切有部及唯識宗“煩惱緣境”看法的總結

“煩惱緣境”的話題,在原始佛教聖典中并没有太多的着墨,它
是隨着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對煩惱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一切有部
依行界部的差异將煩惱展開爲九十八隨眠後,纔逐漸引發關注和
討論的。被精確定位後的煩惱,彼此涇渭分明,其所緣境也就有了
相應的分野,於是探討不同性類的煩惱與所緣境的關係,就成了部
派論師們新的話題。這其中的焦點主要有四個:遍緣與不遍緣,自
地緣與异地緣,有漏緣與無漏緣,有事緣與無事緣。
唯識宗沿襲了一切有部依行界部展開煩惱的方式,同時也就
延續了對“煩惱緣境”話題的討論,除了在煩惱的定義、迷諦的數
目、俱生與分别上與一切有部存在差异外,其自宗不共的三自性、
識所變、親疏所緣緣的理論,也都造成他們對“煩惱緣境”的解讀有
别。《瑜伽》《集論》等早期唯識典籍的思想,因爲尚處在小乘阿毗
達磨向大乘阿毗達磨轉變的時期,故關於“煩惱緣境”往往是諸説
紛呈,既有隨順小乘的觀點,也有大乘新的主張,莫衷一是。直到

①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大正藏》第 43 册,第 247 頁上。


2 1 4|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成唯識論》等後期唯識典籍,總結前人諸説,給予恰當裁定,大乘
唯識宗關於“煩惱緣境”的主張纔塵埃落定。兹以下表述之:

表1 一切有部與唯識宗關於“煩惱緣境”的主張表 ①
《俱舍》等一切有 《瑜伽》《集論》等 《成唯識論》等後
部阿毗達磨論 早期唯識論典 期唯識論典

1.十 煩 惱 皆 能
見苦集諦所斷的 遍行
遍行惑 見所斷惑
見、疑、癡 2.見、疑、癡 是
遍行

1.上惑不緣下 身、邊、貪、癡、慢
上惑不緣下
2.慢亦緣下 定能緣下
异地緣惑
除 身、邊 見 外 餘 下貪亦能緣上 下惑皆能緣上
下遍行惑能上緣 (非親) (非親)
見滅道所斷的邪 嗔 亦 緣 滅 道 (非 邪見、疑、癡、嗔、
無漏緣惑
見、疑、癡 親) 慢(非親)

1.見所斷惑
2.見、
慢及相應法
3. 邊 見 及 相
身、 本 質 無、影 像 有
無事緣惑 見所斷惑
應法 之惑
4.緣過未等無體
法之惑

(二)“煩惱緣境”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煩惱緣境”的研究,可推進佛教認識理論的深入,既彰顯了煩
惱産生的各種模式,也有助於對煩惱定義的反向校準。比如,欲界
有情緣大梵天起常恒想,這既可能是欲界系惑,也可能是色界系

① 爲方便表述,本表衹列舉遍行、异地緣、無漏緣、無事緣四類煩惱,餘非遍行、自
地緣、有漏緣、有事緣諸煩惱,即此相違者,易瞭不説。
“煩惱緣境”之初探|2 1 5

惑,有的宗派説是邪智,有的説是邪見或邊見,這就需要厘清相關
煩惱的概念而後抉擇,由此便促進了我們對煩惱性質和定位的精
準把握,并對各宗派煩惱學説的异同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更重要
的是,通過“煩惱緣境”的探討,可以幫助我們辨别本末邪正,對修
行解脱極有指導意義。
舉要言之,遍行惑的出發點,是探索那些能作爲一切煩惱的共
因,能普遍增長一切煩惱勢力的染污心所,從而揭示出在一大堆煩
惱中,哪些是最核心的染污,哪些是枝節的染污,方便我們擒賊先
擒王。异地緣惑的提出,表明了能緣與所緣的界系不定等同,而緣
於一類的上地法,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染污的。比如,未離欲
貪的下界有情,緣上界禪樂生起欣愛,據其發心差别,則有善欲和
貪染的差别。若不知此而一味視之,則不當斷者斷,或當斷者不
斷,豈非大錯! 復次,無漏緣惑的探討,揭示出由於無始以來串習
的愚癡邪見,故即使在聞思清净的佛法(名)時也會生起煩惱,但真
實佛法(事)本身自具净化煩惱的特性,故能使煩惱無法增長。明
乎此,在修學的過程中,便不會妄謂學佛就不生煩惱,或因一時煩
惱的生起,便責怪佛法無益。復次,無事緣惑揭示了我見等煩惱的
所緣境虚實參半,有假有實,既非全有,亦非全無。明乎此,便不會
因凡夫的我見而直覺我爲實有,也不會因聽聞到所執之我没有,而
誤會能執的我見亦不須功力自然斷除。
總之,通過對煩惱及其所緣的關係梳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
認識煩惱,斷除煩惱,獲得解脱。
432|佛教文化研究 第八辑

光山《人間福報》發表。編纂有《慧遠文集》(上、下)印行流通。

道格拉斯· L.伯格(Douglas L.Berger ),荷蘭萊頓大學哲學


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印度哲學、中國哲學、十九世紀歐陸哲學與
跨文化詮釋學。他是夏威夷大學“亞洲的精神維度”系列叢書的總
編,前亞洲哲學與比較哲學學會主席。著有《心的相遇———印度與
中國思想中的明與人格》(
Encounters o f Mind :Luminosit y and
Personhood in Indian and Chinese Thoug ht ),《摩耶之幕———叔本
華的系統與早期印度思想》(
The Veil o f Māyā:Scho p enhauer's
S y stem and Earl y Indian Thoug ht ),合編有《亞洲哲學中的無》

Nothingness in Asian Philoso p h y ),就印度、中國與德國思想發表
有多篇論文。
盧盈華,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
研究方向爲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

窪德忠(1 9 1 3 — 201 1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


授,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胡景南,江西宜春人,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東方哲學與宗教
方向碩士研究生。

釋净智,任職於蘇州西園戒幢佛學研究所。

王瑜,女,雲南昆明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哲學專業博士
研究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