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0 views4 pages

华语

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老人与他的牛之间深厚的情感,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孤独与乡土情怀。老人因对牛的依恋而拒绝儿子的城市生活提议,展现了城乡差异带来的代际冲突。故事通过牛的形象,传递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怀念。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0 views4 pages

华语

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老人与他的牛之间深厚的情感,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孤独与乡土情怀。老人因对牛的依恋而拒绝儿子的城市生活提议,展现了城乡差异带来的代际冲突。故事通过牛的形象,传递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怀念。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4

‭ 牛 泪 刘川北‬ 婶想到了什么,围着围裙往老人的院落里跑,果不然,老人病在炕上,起不来了。打电话给老‬


‭人的儿子,儿子风风火火地来了。‬
‭牛老了,那么大的骨架,有了突起的棱角,走起路来,一步一探,好像前面埋着地雷,犹疑着‬
‭,脚步子是虚的。人也老了,头发花白了,着了霜雪的荒草般,乱成一团,脸上的皱纹一道压‬ ‭ 老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强睁开眼,对儿子说,牛养着……别动它的心思……这头牛有人情味哩‬
‭着一道,一脸的沟沟坎坎。老人走在前面,牛跟在后面,走出逼仄的小巷,眼前展现出春天的‬ ‭……那双牛眼睛里,能瞅见你娘……老人的说话声越来越微弱。儿子听老人说过,娘是饿死的,她‬
‭原野。老人拔掉嫩嫩生生的青草,双手捧到牛跟前,牛看一眼老人,然后深埋着头,把青草绞‬ ‭把自己那份菜团子,留给老人和儿子,自己吃了后山的观音土。娘的眼睛最漂亮,杏核眼,眼‬
‭到嘴里,老人的手濡湿了,出神地等着牛衔完最后一根青草。对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逶迤‬ ‭眸常常润湿着,像深深的湖水。老人没了老伴后,没有续弦,只有一次,媒人说和柳庄的那个‬
‭如牛群。‬ ‭拖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儿子吵着闹着,他不想来两个野孩子跟他争食,事也就黄了。柳庄的‬
‭那个女人,跟他娘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汪着一片湖水的亮光。‬
‭ 儿子搬到城里去了,他说不动老人,老人说,还有牛呢,进了城,牛住哪儿?儿子舍不下‬
‭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说,怎么没‬ ‭ 老人闭上了眼……牛把木门撞开,哞的叫了一声,出神的望着他,望着睡着了的老人。大大‬
‭有?还有牛呢。儿子哭笑不得,牛能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早几年,村子里遍地都是牛,开春时‬ ‭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一颗一颗,砸在泥地上。‬
‭,吆着牛,犁开一片一片土地,掀开了庄稼地盖着的棉被窝,地就醒了,草就醒了,庄稼也醒‬
‭了。现在,这头牛,是村子里唯一的牛,也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
‭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
‭1.(5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 儿子琢磨着把牛卖了。老人听到后,把儿子训了一顿,说,卖牛,不如把爹卖了。儿子是‬
‭孝子,只那一句话,儿子再不敢提卖牛的事。后来,儿子渐渐想明白了,老人对牛有感情,就‬ ‭A.‬ ‭老人和老牛一起住在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的汗腥气。老人的生活环境如此‬
‭像闲来没事的城里人,养个狗抱个猫,成天宝呀贝呀儿子孙子地挂在口头上,那猫狗的还有像‬ ‭不好却不愿意改变,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 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反映了老人与牛的相‬
‭模像样的名字,什么爱米、威廉、埃德拉……儿子就当老人养了一头宠物,不需要专门的猫粮狗‬ ‭依为命,情义深厚。)‬
‭食,缺点就是个头大了点。‬ ‭B.‬ ‭儿子给老人带来好吃东西,然后把上次拿来的过了期的东西扔掉,可见老人对儿子的冷‬
‭淡和不理解,父子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老人‬
‭ 老人把牛鼻绳早就扔了,牛也用不着干活了。村里的地没人种,都荒着,年轻人都跑到外‬ ‭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俩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闯世界去了,再说种地靠着老天爷的几星眼泪能有多大收成?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多,来钱‬
‭C.‬ ‭小说以老人的离世作为结局,这个结局在前面已经有层层的铺垫。结局带着浓浓的悲伤‬
‭快。牛更加的沉稳安详,年轻时的僵脾气全没了,也拉不动那沉重的犁铧了。儿子一般十天半‬
‭色彩,也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说明意外‬
‭个月来一次,香肠蜂蜜,老吉祥的糕点,旺老财的酱肘子,包装齐整道不出名字的水果……儿子‬
‭,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
‭从小没了娘,儿子对娘的记忆来自老人,老人说,你娘有一双大大的眼,水灵灵,你德山大爷‬
‭身上的汗腥气”,“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作者在层层铺垫老人离世这个结‬
‭老是开玩笑地说那是双牛眼。儿子懂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一手把他拉扯大,可谓吃尽了苦‬
‭局。只是就结尾进行的分析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察)‬
‭头。儿子来了,把东西放下,然后把上次拿过来的过了期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掉。老人和牛住‬
‭D.‬ ‭小说对儿媳的着墨不多,但从她对自己丈夫在老人的关心上表示的不满意和不理解的事‬
‭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儿子跟老人扯了几句天气好好坏坏的‬
‭件中,可见儿媳的势利和冷漠。‬‭( 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 儿媳在对自己丈夫对老‬
‭话,就急匆匆地开着车,走了。‬
‭人的关心这件事上,不满意不理解的是儿子给儿子送去太多老人吃不完的东西,她觉得‬
‭ 儿媳不满意儿子的做法,老人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再者说,老人吃什么还给牛吃什么,牛‬ ‭这是一种浪费,而据此并不能推断出儿媳的势利和冷漠)‬
‭不吃也摆在那儿,纯属糟蹋。儿子有自己的主意,老人不随他到城里享福,恋着老屋和牛,相‬ ‭E.‬ ‭老人和牛的故事悲伤却不失温暖。在城市化过程中,两代人的情感支点发生变化,城乡‬
‭对而言,这点吃食又算得了什么。‬ ‭发展的差异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影响。‬‭( 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老人和牛的故‬
‭事,但是也涉及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和城乡发展的差异。老人与儿子他娘的情感,老‬
‭ 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那天傍晚,牛独个出来了,在杏花婶的木栅门前徘徊,‬ ‭人与儿子的情感,城乡巨大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了影响和变‬
‭还用头顶撞木栅门。杏花婶赶它也不走,牛用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盯着她,眼晴湿漉漉的。花‬
‭化。‬
‭2. 6 ( 分)小说第一段的划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不肯进城,老人去世,老人对妻子的思念,都与牛有关,所以小说中牛的形象还起到了‬‭推动情‬

‭①展现了老人与牛的生活环境,这是偏远落后的一个山村。(或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 ‭节发展的作用 (作为全文线索)‬‭。‬
‭②春天原野蓬勃的生命力反衬出老人和牛的衰老(或给文章带上了忧伤的色彩和基调。)‬
4.试题分析:本题看起来是问小说的情感,实际上是在考查小说的‬‭主题思想‬‭。情感可以从‬
‭③老人拔嫩草喂牛和牛吃青草的细节,写出老人对牛的细心照料和牛对人的感激,表现人与牛‬

‭小说人物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和 ‬ 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来思考‭。
‬ 而主题的把握需要‬
‭之间深厚的感情。‬
‭考生既要读懂作者的情感倾向,同时也要‬‭综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因素‬‭来思‬
‭④为下文儿子因为牛的事情而与父亲产生分歧的情节埋下伏笔,也为小说的结局作铺垫。‬
‭考。要考虑‬‭标题‬‭的深层含义,然后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关系等角度‭思 ‬ 考这一深层含义在小说中‬
‭3.(6分)作者把牛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是如何体现的,‬‭组织答案‭。
‬ ‬
‭①牛的灵性增添小说的温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触动读者柔软的情感。‬
‭②烘托人物形象,牛的灵性烘托出老人质朴真挚的情感,对农耕文明的依恋,对相濡以沫的妻‬
‭子的怀念,衬托出老人的重情重义。‬ 卖炭翁‬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牛串联着故事,引出老人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牛也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证着老人的逝去,是小说的线索。‬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④更好体现小说主题,在儿子进城后,老人和牛成为了生活中最亲密的“亲人”,牛身上有农耕文‬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
‭明里人的那份质朴深厚的情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4.(8分)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小说‬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①亲人中深厚的关爱之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有父亲对妻子的爱,有儿子对父亲的爱,‬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还有父亲对已经如同亲人般的老牛的爱。‬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②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作者对农耕文明里那份亲人之间、邻里之间质朴的人情的怀念和依‬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恋。‬ ‭半匹红纱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③城市化过程中,传统的农耕文明渐渐衰落,人与自然渐渐疏离,空巢老人的孤独,父辈和后‬
‭辈的情感差异,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 ⑴卖炭翁:此诗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

‭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诗中指的是长安终南山。‬
‭ 2. 试题分析:说句子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突出)人物某种性格‭、‬ ‬‭展现主题‭(‬ 揭示或‬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深化小说主旨)。在结构上,主要是指在情节上的作用,有:‬‭照应上文,引起下文,推动情节‬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发展,设置悬念‭, ‬ 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 ‬ 造成情节发‬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经营,这里指需求。‬
‭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等。‬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3.试题分析:从刻画‬‭人物形象‭的
‬ 角度看,‬‭老人对牛的不舍‭, ‬ 体现出老人‬‭对农耕生活的怀念‬‭与‬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不舍;老人认为牛的眼睛很像妻子的眼睛,可以看出老人在牛身上‬‭寄托了对妻子的思念‬‭;虽然‬
‭⑼困:困倦,疲乏。‬
‭牛老了,不能耕地了,但老人依然把牛看作是朋友,是伙伴,表现出老人‬‭重情义‬‭的一面,所以‬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牛在本文中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表 ‬ 现主题‭的
‬ 角度看,老人寄托在牛身上的情感,‬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也正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在。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全文都是由牛贯穿起来的‬‭,老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的工作,但凡家里还有一点可活口的田地,想必都不是非走这一趟不可,这其中也就暗示着民‬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生的艰难。‬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但可怜的卖炭翁以命扛来的炭,好容易等到一个下雪天,等到了能换钱的机会,结果上了街他‬
‭⒃驱:赶着走。将:语气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所有的希望都被一个“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中来使给浇灭了。皇帝的文书夺走了卖炭翁所有的期‬
‭⒄半匹红纱 [13]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 ‭待,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这漫长曲折、受尽困苦的‬
‭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红纱:一作“红绡”。 [14-15]‬ ‭过程,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卖炭换得身上衣口中食,可一纸文书却夺去了他的所有。‬
‭⒅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2-7]‬ ‭卖炭翁的难与官吏强夺别人财物的容易形成对比。这些可恶的官吏,强取豪夺人民辛苦换来的‬
‭用以维持生命的东西,却是没有一丝怜悯的理所当然。两手空空回去的卖炭翁,他又将面对怎‬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 ‭样的生活?冰天雪地之中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让人心痛,也让人愤恨这些统治阶级“走狗”的罪恶‬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无耻。‬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或许堪称中唐宫使没有无耻下限的时代写照。辛辛苦苦砍柴烧炭的‬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寒冷。‬ ‭老翁,街市上遇到了前来采购的宦官,宦官一如既往的无理与蛮横,不但抢了一车炭,还要困‬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顿的老翁赶着牛车送到宫中,最后只给了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的"半匹红纱一丈绫"。诗人径直‬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写来,并未像其他诗一样最后发表议论,却将中唐宫市的本质揭露无疑。与《上阳白发人》‬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新丰折臂翁》这些优秀的讽喻诗相比,此诗更显现出寓主观议论于客观描述之中的典型力‬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字,生动描写出老翁矛盾扭曲的心理,尤为新‬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颖深刻。‬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
‭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

‭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 ‭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蛟,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行数十‬
‭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 ‭里, 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 乡里皆谓已死, 更相庆。‬
‭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周处年少时,凶狠霸道,意气用事,是乡里的祸害。另外义兴郡的河里有蛟龙,山上有跛脚 虎,都是危‬
‭有独到之处。‬
‭害百姓的东西,于是义兴人把他们叫作三横,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周处。有人劝 说周处去杀虎斩‬
‭《卖炭翁》的开头,白居易先是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写出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每一块‬
‭蛟,实际上是希望三横之中只留下一个。周处随即便去刺杀了老虎,又下水去 击杀蛟龙。蛟龙有时‬
‭炭都是一点点伐薪再煅烧后才得来的,其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之艰辛,这炭得来有多‬
‭候浮出水面,有时候又潜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始终与蛟龙缠斗不 休。‬
‭么不易。而在卖炭翁“得炭”的全过程中,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和引子,想要准备好要卖的足够的货‬
‭物,他不仅要付出体力,而且还要面临环境的恶劣,卖炭这件事一般都是发生在冬天,此时进‬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 始知为人情所患, 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 正见清河, 具以‬
‭深山去造炭,凌霜冒雪,他身上的衣服想必不会太暖,而还要坚持着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 ‭情告,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终无所成。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 ,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
‭窑地“烧炭”。山中随时埋伏着的野兽这样的危险,也对卖炭翁的生命构成威胁。但为了生存,为‬ ‭之不立, 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 终为忠臣。‬
‭了活命,卖炭翁只能把这些都抛在脑后,他烧炭的过程如此之艰辛,烧出可供出售的“千余斤”炭‬
‭,每一块里都是血汗,卖炭翁是以生命在烧炭。‬ ‭经历了三天三夜后,乡里人都以为周处已经死了,开始互相庆贺起来。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了 蛟龙,‬

‭白居易将卖炭翁烧炭之不易描写得深刻、入微,让人们对这些苦难人儿产生强烈的心疼与情感‬ ‭从水里出来了,当他看到乡亲们在为他的死庆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多么被讨厌,自此 开始有了改过‬

‭共鸣,仿佛也能体会到他们衣衫单薄深入寒冷的山中伐薪、烧炭有多么痛苦与折磨。这样艰苦‬ ‭自新的想法。于是周处来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当时陆机不在家,只见到 陆云,就毫无掩藏地‬


‭把过去的事都告诉了陆云,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并且说:“我虽然想要改 过自新,可是白白浪费了不少‬
‭年少的时间,恐怕我已经什么也干不成了。”陆云说:“古人重 视朝闻道夕可死矣,何况阁下的前途还‬
大有可为。而且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显扬呢? 于是周处便努力改过自新,重‬
‭ ‭29 、忠臣:周处后来发愤攻读,官至御史中丞,为官正直。氐(dī,我国古代民族)人齐万年‬
‭新振作起来,最终成了一个忠臣孝子。‬ ‭起兵,周处奉命出征,当时他老母亲犹在,但他坚持领兵出征,力战至矢尽弦绝而死,故称之‬
‭为忠臣。‬
‭词语注解‬
‭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神话,但是一个人无论年纪多大能自我反省,改过自新,清楚的认识与看‬
‭1、凶强:凶暴强悍。‬
‭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是难得可贵,有些人就是稀里糊涂的过了一辈子,一辈子都没有认清‬
‭2、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楚自己。‬
‭3、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或说指鼍(tuó)鳄一类的动物。邅迹虎:跛足的老虎。‬
‭4、为乡里所患:意谓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为,表示被动的结构助词,解释为“被”。患,认为‬ ‭作品赏析‬
‭……是祸害。后文的“患”是担心的意思。‬
‭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
‭5、并:一起,指蛟与虎两者。‬
‭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
‭6、谓:称。‬
‭有所成就。‬
‭7、为:是。‬
‭8、三横:三害。横,祸害。‬ ‭文章写得十分精炼,无论从周处早先的“凶强侠气”、危害乡里,还是后来勇于改过、痛改前非‬
‭9、尤剧:更厉害。‬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精心选才,“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
‭10、或说(shuì):有人劝说。或,有人。说,劝说。‬ ‭周处的个性特点。‬
‭11、实:实际上。‬
‭本文也颇含哲理。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难‬
‭12、冀:希望。‬
‭得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进而听取贤人的规劝,幡然悔悟,‬
‭13、或浮或没: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没,沉没。‬
‭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
‭14、与之俱:指同蛟一起浮沉。‬
‭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5、更相庆:互相庆祝。更,交替,轮换。‬
‭16、吴:今苏州一带。‬ ‭本文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
‭17、二陆:指陆机、陆云两兄弟,当时著名的学者。下文“平原”指陆机,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 ‭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时思想矛盾的复杂心理描写。形成笔笔转,层层转,回环往复,曲折陡‬
‭“清河”指陆云,因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峭的结构特点。全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似是山穷水尽,但笔锋一转,却是柳暗花明。‬
‭18、具:通“俱”,全部,详细地。‬
‭19、修改:修,修正行为。改,改正错误。‬
‭20、贵: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1、暴犯:侵害。‬
‭22、蹉跎:虚度光阴,这里是过时的意思。‬
‭23、朝闻夕死: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
‭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
‭24、尚可:还有希望。‬
‭25、令名:美好的名声。‬
‭26、彰:显露。‬
‭27、遂:就。‬
‭28、改励:改过自新。改,改过。励,勉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