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一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
“行道所
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陶侃惜谷》
1.陶侃出游时,看见有个人手里拿着什么?
A 一把还没熟透的稻米
B 一把还没煮熟的稻米
C 一束还没成熟的稻子
D 一束还没煮熟的稻子
2.为什么那人要把未熟的稻拔掉?
A 种田
B 贪玩
C 好奇
D 无聊
3.陶侃后来怎样对待那个人?
A 拿鞭子来打他
B 坚持要鞭打他
C 拿稻子来鞭打他
D 抓起那人来鞭打
4.“陶侃尝出游”一句中的“尝”字是什么意思?
A 经常
B 曾经
C 突然
D 尝试
1
5.“而戏贼人稻!”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还随意破坏别人的稻子!
B 而且破坏了盗贼的稻子!
C 还作再并偷走别人的稻子!
D 而且还拿贼人的稻子来玩!
练习二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
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一毛不拔》
1.猴子死后向冥王提出了什么要求?
A 变成人样
B 复活转世
C 转世做人
D 把一身的毛除掉
2.冥王为什么叫夜叉把猴子全身的毛拔掉?
A 这是做人的必要条件
B 毛太多无法投胎做人
C 猴子要复活就要这么做
D 这是让猴子像人的方法
2
3. 猴子为什么没有办法做人?
A 它只拔了一根毛
B 它不肯把毛拔掉
C 它说服不了冥王
D 它拔毛时大喊大叫
4. “方拔一根”一句中的“方”字是什么意思?
A将
B正
C在
D才
“猴不胜痛叫。”
5.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猴子受不了而痛叫。
B 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
C 猴子因为疼痛而痛叫起来。
D 猴子大叫却胜不了拔毛的痛。
3
练习三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有富人》
1.富翁家的围墙坏了,他的儿子做出怎样的猜测?
A 怀疑邻人的老父是小偷
B 若不重建一定会有强盗
C 若不修好大雨会将墙冲坏
D 若不修好一定会发生盗窃
2.到了晚上,富翁家发生什么事?
A 围墙倒下了
B 遭小偷光顾了
C 财物都损坏了
D 邻人之父逃走了
3.下列哪项有关本文的说明是正确的?
A 富翁称赞儿子聪明。
B 富翁家被洗劫一空。
C 邻人怀疑父亲是小偷。
D 邻人之父的看法与儿子不同。
4.“果大亡其财”一句中的“亡”字是什么意思?
4
A 逃走
B 没有
C 失去
D 死亡
5.“其邻人之父,亦云:”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邻人的老父也赞同
B 他邀邻人的老父一起说
C 邻人的老父也是这样说
D 他邻人的老父也这么跟他说
练习四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
“此
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齐庄公出猎》
1.有一只虫子在齐庄公前做什么?
A 要跟车轮打架
B 扑上前去抓住车轮
C 举起双臂要打车子
D 举起双臂要拦住车子
5
2.螳螂有什么特点?
A 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
B 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推辞
C 只知道向后而不知道向前
D 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道反击
3. 下面哪个成语适合用以概括本文的内容?
A 自强不息
B 螳螂挡车
C 夜郎自大
D 寡不敌众
4 “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一句中的“搏”字是什么意思?
A 拍打
B 捕捉
C 阻挡
D 打斗
5.“此何虫也?”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这是谁的虫子?
B 这虫从哪儿来?
C 这是什么虫子?
D 这虫子在做什么?
6
练习五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
“何故?”枭
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猫头鹰东迁》
1.猫头鹰告诉斑鸠它要到哪里去?
A 到东边定居
B 在东边筑巢
C 去东边游玩
D 搬到东边住
2.猫头鹰为何要这么做?
A 乡里的人要它这么做
B 乡里的人都讨厌它的叫声
C 乡里的人都不让它大声叫
D 乡里的人要它改变它的叫声
3.斑鸠为什么认为猫头鹰的方法行不通?
A 叫声是不能改变的
B 大家都讨厌它的叫声
C 叫声不改还是会惹人厌
D 它的叫声真的太难听了
7
4.“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一句中的“搏”字是什么意思?
A 拍打
B 捕捉
C 阻挡
D 打斗
5.“此何虫也?”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这是谁的虫子?
B 这虫从哪儿来?
C 这是什么虫子?
D 这虫子在做什么?
练习六
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
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
《坠甑不顾》
1.孟敏有一天上街时,遇到了什么事?
A 路上的行人不理他
B 陶锅掉在地上破了
C 连人带锅跌倒在街上
D 抱着的饭锅掉在地上
8
2.孟敏看见这种情况,反应如何?
A 看也不看就走了
B 看了一眼就走了
C 舍不得离开那里
D 不愿意丢下陶锅
3.林宗问他为什么就这样离开,孟敏说
A 锅子破了没关系
B 锅子破了就没有用了
C 锅子破了看也没有用
D 破锅子没什么好看的
4.“荷甑堕地”一句中的“堕”字是什么意思?
A 掉下
B 懒惰
C 垂下
D 毁坏
5.“见而问其意”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遇见就问他的心意
B 看见就问他的意思
C 遇见他就问他原因
D 看见了就问他原因
9
练习七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诸小儿取李》
1.王戎和小朋友游玩时,看见了什么?
A 一棵种在路边的李树
B 一棵李树旁边小孩很多
C 有一棵李树的树枝断了
D 路边有棵李树结满了李子
2.小朋友之后有什么行动?
A 赛跑看谁先采到李子
B 争先恐后地跑去采李子
C 争着和其他小孩一起玩
D 争先恐后地跑去捡树枝
3. 为什么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A 他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争李子
B 他曾经吃过那棵李树的李子
C 他认为长在路边的李子是苦的
D 他要等大家吃过李子后才去采
10
4.“尝与诸小儿戏”一句中的“诸” 字是什么意思?
A 众多
B 少数
C 他们
D 大家
5.“取之,信然。”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采来吃,果然是如此。
B 取下来,相信是如此。
C 采下来,味道的确如此。
D 取下李子,竟然是如此。
练习八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丧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
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焚车》
1.有关阮光禄的车子,下列哪项说明是正确的?
A 任何人向他借,他都没有借。
B 任何人向他借,他都没有说不借。
C 任何人向他借,他没有全部都借。
D 任何人向他借,他都说没有车借。
11
2.有个人的母亲去世了,有什么事想请阮光禄帮忙?
A 想请阮光禄来帮忙办丧事
B 想请阮光禄载送又不敢说
C 想向他借车但又不敢开口
D 想向他借钱但又不敢开口
3.阮光禄最后怎样处置他的车子?
A 烧掉
B 卖掉
C 送给人
D 借给人
4.“遂焚之”一句中的“遂”字是什么意思?
A 追逐
B 赶快
C 于是
D 因此
5.“何以车为?”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怎样做一辆车子?
B 为什么要买车子?
C 有车子又怎么样?
D 要车子来做什么?
12
练习九
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其人逐马而行,人问:
“如此急事,何不乘马?”曰:
“六只足走,岂不快于四只!”
《六只脚快》
1.为什么官府担心差使传送紧急公文极可能会迟了误事?
A 他不敢骑马
B 他跑得不快
C 他第一次传送公文
D 他以跑步传送公文
2.官府给了他一匹马,为什么传送速度还是没有改善?
A 马不听他使唤
B 他跟在马后跑
C 他追着马赛跑
D 他不敢骑上马背
3.为什么差使不骑着马赶路?
A 他认为骑马只用四只脚
B 他认为不骑马比骑马快
C 他认为六只脚比四只脚快
D 他认为四只脚比六只脚快
13
4.“其人逐马而行”一句中的“逐”字是什么意思?
A 追赶
B 追求
C 赶走
D 竞争
5.“岂不快于四只”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应该不比四只脚快
B 其实不比四只脚快
C 难道不比四只脚快
D 为什么不比四只脚快
练习十
有卖驱蚊符者,一人买归贴之,而蚊毫不减,往咎卖者。卖者曰:“定是
贴不得法。”问:“贴于何处?”曰:“须贴帐子里。
”
《蚊符》
1.买符的人为什么要去质问卖符者?
A 他家的蚊子越来越多
B 他怪卖符者不肯减价
C 他所买的符没有驱蚊的功效
D 他不知要将符贴在什么地方
14
2.卖符者如何向买符者解释?
A 说他不会贴蚊符
B 说蚊符贴错地方
C 说蚊帐里没有蚊子
D 说蚊符要贴在蚊帐外
3.以下哪一项是卖符者做买卖的手法?
A 愿者上钧
B 欺善怕恶
C 货真价实
D 货不对办
4.“而蚊毫不减”一句中的“毫”字 是什么意思?
A 丝毫
B 一毫
C 稍微
D 大多
5.“往咎卖者”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回去兴师问罪
B 到卖符者那儿理论
C 回去怪罪卖符的人
D 回去请教卖符的人
15
练习十一
宋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
也,故敢献之。”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玉我者,皆丧宝
也。不若人有其宝。
”
《不贪为宝》
1.宋人得到玉后,为什么要献给子罕?
A 因为宋人认为是宝物
B 因为玉匠鉴定是宝物
C 因为宋人不想失去宝物
D 因为宋人要与子罕分享宝物
2.下列哪项有关本文的说明是正确的?
A 子罕不能将宋人的玉占为己有
B 宋人把玉当作宝物,所以子罕不敢夺取
C 子罕想拿自己的宝物来交换宋人的宝玉
D 子罕认为不贪别人的东西就是他的宝物
3.要怎样才能让双方都拥有自己的宝物?
A 宋人把玉送给别人
B 子罕接受宋人的玉
C 子罕不接受宋人的玉
D 宋人接受子罕的宝物
16
4.“子罕弗受”一句中的“弗”字是什么意思?
A 不
B要
C 想
D将
5.“以示玉人”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拿玉给人看
B 拿给玉匠看
C 把玉展示出来
D 请玉匠来看玉
练习十二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
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攘鸡》
1.文中这个人起初偷鸡的习惯是怎样的?
A 每家偷一只
B 每次偷一只
C 每天偷一只
D 每月偷一只
17
2.当别人告诉他偷鸡不对时,这个人做了怎样的改变?
A 不再偷鸡了
B 每个月偷一只
C 每天偷少一只
D 每个月偷少一只
3.既然知道偷鸡这种行为不合乎道理,就应该怎么做?
A 快速离开
B 立刻停止
C 多等一年
D 来年再偷
4. “或告之曰”一句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
A又
B 也许
C 不久
D 有人
5.“是非君子之道”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是与非是正派人的路
B 是非不是正派人的道
C 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
D 这是非正派人的行为
18
练习十三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
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
《范宣》
1.范宣在后园挑选蔬菜时,发生了什么事?
A 突然大哭了起来
B 受伤的手流血了
C 不小心弄伤了手指
D 手指不小心把菜弄伤了
2.范宣大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 手指受伤了
B 手指痛得受不了
C 害怕让父母责备
D 心痛自己弄伤了身体
3.该如何形容文中范宣的行为?
A 胆小如鼠
B 孝顺父母
C 害怕父母
D 勤奋好学
19
4.文中“大啼”的“啼”字是什么意思?
A哭
B喊
C叫
D笑
5.哪项是“非为痛””的正确翻译?
A 因为非常痛
B 当然不是痛
C 因为不是痛
D 不是因为痛
练习十四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
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
言,元方曰:
“不尔,是欺之也。
”
《陆少保东都卖宅》
1.买房子的人在什么时候要求见元方?
A 房子卖出去后
B 家人收了房钱后
C 家人准备收房钱时
D 元方从东都回来后
20
2.买房子的人听了元方说房子很好,为什么却辞退不买了?
A 房子的价钱太贵
B 房子附近不能掘井
C 房子附近没有取水的地方
D 房子没有可以出水的地方
3.元方为什么要对买房子的人这么说?
A 他不想欺骗人
B 他不想卖房子了
C 他希望以高价卖出房子
D 他跟买房子的人是好朋友
4.“家人将受直矣”一句中的“直”与下列哪一个字的意思相同?
A植
B值
C 置
D智
5.哪项是“子侄以为言”的正确翻译?
A 子侄不再说话
B 子侄为元方说
C 子侄认为元方说错话
D 子侄为这件事议论起来
21
练习十五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
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吴人孙山》
1.孙山是个怎样的人?
A 才华横溢
B 风趣幽默
C 能言善辩
D 饱读诗书
2.孙山在举人榜上排名第几?
A 落榜了
B 第一名
C 最后一名
D 倒数第二名
3.孙山对乡人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乡人的儿子榜上有名
B 乡人的儿子没考上举人
C 乡人的儿子考得比孙山好
D 乡人的儿子考上举人最后一名
22
4.“……先归。”根据这段文字,先回家的人是谁?
A 孙山
B 吴人
C 乡人
D 乡人的儿子
5. “乡人问其子得失”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同乡人问儿子有何得失
B 同乡人问孙山靠的如何
C 同乡人问他的儿子得分多少
D 同乡人问他的儿子考得如何
练习十六
昔一士人,带仆挑行李上京赴试。忽被风吹落头巾,仆曰:“帽落地。”士
人嘱曰:“今后落物,莫说落地,只说及地。
”仆如其言,将行李牵拴于担上,
曰:“如今就是走上天去,也不会及地了。”
《落地》
1.读书人带着仆人上京考试,途中发生什么事?
A 一阵狂风吹过
B 帽子从行李箱掉落
C 头巾被风吹落地上
D 大风把头巾吹到老远
23
2.仆人说:“帽落地”,为什么读书人纠正他?
A 他希望自己不“及地”
B 他不希望自己“落地” (落第)
C 说“及地”他才会考上
D 落地与考上的“落第”同音
3.仆人说:“如今就是走上天去,也不会及地了。” 这句话在读书人听来极
可能是什么意思?
A 考试不会考上
B 行李不会掉在地上
C 考试不考上比登天还难
D 行李不掉他考试就会考上
4.“将行李拴于担上”一句中的“拴” 的正确翻译?
A 关着
B 锁上
C 捆着
D 绑着
5.哪项是“仆如其言”的正确翻译?
A 仆人如果这样说
B 仆人好像他的话
C 仆人听从了他的话
24
D 仆人正如他说的那样
练习十七
有盗牛而被拘者,熟识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遇霉事。前
行走街市,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问者曰:
“然则罪何至
此?”即复对云:“绳头尚还有一小小牛儿。
”
《捡草绳》
1.以下哪一项不是盗牛者碰见熟人时的表现?
A 自叹倒霉
B 诚心悔改
C 不肯认罪
D 为自己辩护
2.那人在地上捡了一条草绳,为什么会被定罪?
A 那是一条名贵的绳子
B 绳子是用来绑小牛的
C 绳子另一端拴着小牛
D 那是别人遗失的绳子
3.以下哪一项适合用来形容盗牛者偷牛的情况?
A 明知故犯
B 贪小便宜
C 无心之过
25
D 因小失大
4.“拾得之耳”一句中的“耳”字是什么意思?
A 耳朵
B 那样
C 而且
D 而已
5.“悔气,遇霉事。” 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运气不好,遇上倒霉的事。
B 手气不好,遇上不好的事。
C 心情不好,遇上倒霉的事。
D 倒霉透了,遇上不好的事。
练习十八
一人贫苦特甚,生虔奉吕祖。祖感其诚,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胜悯
之,因伸一指其庭中磐石,粲然化为黄金。祖问曰:“汝欲之乎?” 其人再拜
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
“子诚如此,便可授子大道。” 其人曰:“不
然,我心欲汝此指头耳。
”
《吕洞宾的手指头》
1.吕祖为什么忽然下凡到穷人的家?
A 被他的诚实感动
B 可怜他家境贫穷
26
C 想送黄金救济穷人
D 感动于他的虔诚供奉
2.穷人不要吕祖的黄金,为什么吕祖很高兴?
A 他认为穷人有志气
B 他以为穷人不贪心
C 他高兴穷人说真心话
D 他可以让穷人成为仙人
3.穷人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
A 跟吕祖学仙道
B 吕祖的手指和耳朵
C 吕祖点石成金的手指
D 学会点石成金的方法
4.“不然”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A 要不然
B 不可以
C 不是这样
D 不可以这样
5.“子诚如此,便可授子大道。”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你那么诚实,我可以把仙道传给你了。
B 你既然这样,我便可以传授你仙道了。
27
C 你这么诚实,我便可以教你大道理了。
D 你如果这样,我便可以教导你仙道了。
练习十九
昔年有兄弟二人,父死,拆烟。其兄乖巧,其弟痴蠢。兄于十字路口起茅
茨一间,每年不胜其利。弟妇不忿,怨骂其夫。弟亦于路口做茅茨,用石灰粉
壁,绘画干净。过者疑为庙宇,往来无一解手。
1. 兄弟俩分家后,哥哥在十字路口搭起了一间茅厕,结果如何?
A 没有盈利
B 没办法赚钱
C 赚了不少钱
D 不懂得打理
2.弟妇为什么埋怨责骂自己的丈夫?
A 认为他不该分家
B 觉得他不如哥哥聪明
C 嫌弃他不会赚钱养家
D 要他也在路口盖茅厕
3.弟弟盖了一间装饰华丽的茅厕后,为什么没有人光顾?
A 路人以为那是庙宇
B 路人不愿意多付钱
C 没有人敢走进庙宇
28
D 刚好没有人要上厕所
4.“弟亦于路口做茅茨”一句中的“亦” 字是什么意思?
A 不过
B 只是
C便
D也
5.“往来无一解手”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往来的没有一个解开疑惑
B 来往的人没有一个进去参观
C 来来往往没有一个人选去大小便
D 来来往往没有一个人进去解开手
练习二十
一妇攘邻家羊一只,藏匿床下,嘱其子勿言。已而邻人沿街叫骂。其子
曰:“我娘并不曾偷你的羊!"妇恶其惹事,因以目睨之。子指其母谓邻人曰:
“你看我娘这只眼睛,活像床底下那只羊眼!”
《妇人偷羊》
1.妇人做了什么事要儿子不能说出去?
A 她把羊藏在床下。
B 她牵走别人的羊。
C 她偷了邻居的羊。
29
D 她卖一只羊给邻居。
2.邻人为什么沿街叫骂?
A 他的羊不见了。
B 他很生气村里有小偷。
C 他知道妇人偷了他的羊。
D 他很生气妇人的儿子说谎。
3.当妇人的儿子说“你看我娘这只眼睛,活像床底下那只羊眼”这句话时,揭
露了什么事实?
A 妇人并没有偷邻人的羊。
B 妇人把偷来的羊藏在床底下。
C 妇人的眼睛和羊眼一样恐怖。
D 妇人的儿子并没有对邻人说谎。
4.“ 已而邻人沿街叫骂”的“已而”是什么意思?
A 已经
B 不久
C 而且
D 反而
5.“妇恶其惹事”上述句子的正确翻译是什么?
A 妇人害怕儿子招惹邻人
B 妇人生气儿子多管闲事
30
C 妇人讨厌儿子惹是生非
D 妇人不喜欢儿子招惹麻烦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