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2 views7 pages

第一课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图画,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康书和楷书等演变过程。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包括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90%以上的汉字为形声字。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面临简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Uploaded by

rgh063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2 views7 pages

第一课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图画,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康书和楷书等演变过程。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包括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90%以上的汉字为形声字。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面临简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Uploaded by

rgh063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7

第一课

第一课: 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字的文字。汉字的对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世界上原先存在过古苏美尔文字和古埃及文字,但已先后消亡了,汉字却留存下来。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形、音、
意结合于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方块形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中国人曾经用结绳来记事,不过结绳还不是文字。后来还流传着仓颉造字的说法,说皇帝的史官仓颉抬
头看到天上星星排列的形状,低头看到印在地上的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造出来象形的文字。今天看来,这种说法
很难叫人相信。因为这种文字的产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由一个人造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正确的说法应
该是:汉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汉字起源于图画
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很多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是 6000 年前原始社会仰
韶文化时期刻画的。4000 多年前, 生活在山东泰安地区的人,也在陶器上刻画了一些符号(见上图大汶口陶
器上的一种刻画符号),专家们认为这是“旦”字。因为看上去像太阳越过高山穿过云层向上升起的样子,告诉人们
早晨来临了。专家们认为陶器刻画符号可能是汉字的起源。 现在发现的最早最成熟的汉字是 3000 多年前商
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很像图画。中国现在出土的 15 万片甲骨上,共发现
4600 多个不重复的汉字,并辨认出 1700 多个字。甲骨文已组成词组和简单的句式,并为中国提供了大
量商代的情况。
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种很像图画的文字。商代和西周时,还有一种青铜器上的金文(钟鼎文)。金文也想图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意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小篆,小篆是一种漂亮的字体。
写小篆很费时间,于是秦代人把小篆做了改进,创造出便于书写的新字体康书。到了汉代,汉康成为主要通行字体。
康书打破了古汉字象形的特点。为康书的出现做了准备。
楷书书出现在汉代晚期,是在康书的基础上形成。楷书一出现,方块形的汉字就定型了。楷书一直使用到今天,成
为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此外,康书同行时有两种连笔快写字体,叫草书:楷书出现以后也出现了一种快写字体叫行书。
汉字起源于图画,三千年来,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康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在形体上逐渐有图画变成笔画,
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 汉字大约有六万多个,常用字有三千个左右。
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形象、指示、会意和形声。
形象字是一种描画事物形态的字。“日”字向太阳,“月”字向月亮, “山”字向山峰,“鹿”字就像一只奔跑的
小鹿......
指事字是一种用符号表示意义的字。例如“刃”字,是在刀口处加一点, 表示这个地方是刀的刃。“一”、
“二”、“三”表示简单的数,“木”、 “末”分别表示树的根部及稍部的位置.......汉字中指事字很少。
象形字和指事字是单独的形体,不能再分成两个字,所以叫“独体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
表示一种新的意义的字。例如“体” 字,由“人”和“木”两个字组成,即人靠着树,表示休息。“明”字由“日”
和“月”两个字组成,表示光明。“林”和“森”由两个“木”和三个“木” 组成,表示很多树木。“采”字上面是
“爪”字,下边是“木”字,表示用手再树上采果子......会意字是合体字。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没有表音成分,它们都属于表意文字。 形声字是用一个表示意义的形旁和一个表示
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字。例如古代有一种乐器叫“yu”,用竹子做的,于是就用“竹”做形旁,用“于”做声旁,造出
一个形声字“竿”字来。形声字也是一种合体字。
形声字打破了单纯表意的造字方法,可以大量造字,汉字的 90%以上是形 声字。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全世界至少有 12 亿人在使用它。现在汉字还存在难读、难写、难记的问
题,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是汉字改革的重要任务。
目前汉字已被成功地输入电脑,展示了汉字的广阔前景。可以相信,汉字会继续生存下去,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
献.

三、注释
1. 古苏美尔文字:公元前 3000 年在两河流域形成的文字,最初由苏美尔人创造。字刻在泥板上,笔画一
头粗一头细,又称楔形文字。
2. 古埃及文字:5000 年前古埃及的一种象形文字,文字主要写在纸草上。
3. 仓颉:远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皇帝的史官,长着四只眼,善于观察事物。
4. 黄帝: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又称轩辕,相传他曾统一黄河流域,他与炎帝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5.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属于母
系氏族公社阶段。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其中半坡氏族比 较典型.目前中国多数文字学专家认为,仰韶文化的陶器
(如半坡陶器)刻画符号还不是文字,而山东泰安等地区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

四、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商代和周代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的文字,是作占卜用的。目前出土的甲骨已有 15 万片,发现了
4600 个汉字。甲骨文的发现比较晚,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翻耕土地的时候不断地耕出一些骨片,农民以为这些骨片是治病的“龙骨”
(一种中药),于是很多农民都去地理翻找骨片,然后低价卖给中药店。
几十年后,到了 1899 年清政府北京国子监(当时的大学)祭酒(校长)
王荣因生病吃中药,在买来的中药中发现了几片骨片,仔细一看,上面还刻着符号。王荣是很有学问的人,平时喜
欢收集文物,还懂书法,他认为这些骨片不是什么“龙骨”,而是不寻常的东西。他马上又去药店买回来一些“龙
骨”,并了解到这些“龙骨”是从河南、陕西等地运来的。经过认真的研究, 王荣确认骨片上的刻画符号是秦代以
前的古老文字,骨片是龟甲和牛胛骨、鹿头骨等,他还给这种文字起了个名字叫“甲版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
现了。 王荣先后收集了 1000 多块甲骨片,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研究完这些骨片就去世了。
王荣死后,很多学者继续收集研究甲骨文。有一个名叫刘鹗的人收集 5000 片甲骨,他把甲骨文印在一本名
《》,这是第一次向人们介绍甲骨文。现在有一位学者对甲骨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取得极大的成就, 他就是
郭沫若先生.
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发现。甲骨文为汉字研究和商周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在,新的甲骨
文还在不断地发现,这项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有趣的会意字
1.看一手放在眼的上方,遮住阳光远望。
2.见——画出人体,突出人的眼睛,表示看见了什么东西。
3.令———上面是发令人的口,下面弯曲的身体表示接受命令的人。
4.寒————一个人在屋子里,地上有冰,人钻在草中,使人想到寒气
5.孕—————人的肚子很大,里面又一个小孩儿。
6.孙—————子的旁边有丝,表示子孙连续不觉。
7.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
8. 明日月齐照,大方光明。
9. 泪眼睛流水,类随汪汪。
10. 休————人倚树,立足休息。
11. 安————女人在屋子里,使人联想到安全舒适。
12. 保————个大人手抱着婴儿,本意是养育、抚养,引申为保护、保佑等意。
13.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
14. 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15.宾————一个人走进屋里,表示客人到了。

五、思考题
1.谈一谈你对汉字的起源的认识和了解。
2.汉字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3.请谈谈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二课
一、课文: 孔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
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 3 岁时,他的父亲就死了,
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孔子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 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这些工作他做得都十分出色。孔子
很喜欢读书, 为了将来能为国家出力,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学习刻苦而又虚心,有不
懂的事情就向别人请教。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 (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
奏,就专心学习, 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
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 50 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 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
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 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
用他的意见。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那时他已经 68 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方面继续讲学,一方面整理古书。据说,他《诗


整》、
经《尚
》等
书,还


几《春




对》作
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 479 年,73 岁的孔子死在鲁国。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孔
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
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孔
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
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特别强调“仁”,他说“仁”就是爱人, 具体来说“仁”就是孝悌和忠恕。孔子
认为孝悌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事,人应该对长辈孝(尊敬、服从),对平辈和下辈悌(友爱):忠恕是社会生活中最大
的事,人应该对上级忠(忠诚),对同级和下级恕(宽恕)。孔子的 “仁”还要求统治阶级互相亲爱、互相合作。同
时,要求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人民。
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这种“仁” 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和”的精神。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孔子重视人和现实生活。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先问人烧伤没有,而没先问马的死活。孔子不太相信鬼神,认为
世间的一切事情都要由人去做。
孔子的这种开明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据说他的学生有 3000 人,其中最优秀的有 72 人,孔子讲学的地
方,有庭院、有卧室、有讲堂、有郊外,有时在旅途中的马车上就讲起学问来。他同学生们一起生活,勤勤恳恳地
教育学生,得到学生的尊敬。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
是连我这个老师也不是刚出生就有学问的人,他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就是说不要不懂装懂。他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反复温习以前学的知识,才能获得新知识。
他还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比喻, 教育学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学生冉求做事胆子很小,孔子就教育他要勇敢:仲由胆子大,但做事不稳重,孔子就教育他有事同岁数大的人
多商量。
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记载在《论语》一书中,这些可贵的思想方法,对今天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意义。

孔子重视学问,但是看不起生产劳动,他反对学生耕田种菜,认为做这些事是没有出息的,这是很不对的。
孔子死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和学说。孟子也像孔子一样,
从事教育,广收学生,周游各个国家,后世把他们合称“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在封建社会被统
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因此也成为封建时代的
大圣人,受到人们的崇拜。
三、注释
1.《》:中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在春秋时期成书。共有诗 305 首,分 “风、“雅”、“颂”三部分。春秋时称
《》,后来封建统治者把它当做经典,叫诗经。
2.《》:《 》 ,汉代人称《尚书》。“尚”同“上”, 意思是“上代的书”,它是一部中国古代历
史文献汇集。
3.《》:孔子修订的一部记载鲁国事情为主的历史书。
4.周礼:周朝的礼仪制度。
5.《》:孔子学生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每篇又有若干章, 每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文字简短,含义
深刻。
四、资料
孔子论学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而时常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迷惑不解,只思考不读书,就空虚无用。”
子页问曰:“孔文字,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学生子贡间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向不如他的人请教却不认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有用的知识,学习从不满足,教别人也不疲倦。这三点在我身上有哪一点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块走,其中就一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借鉴而改正他。”)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曲阜孔庙
孔庙是孔子家族的祖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的孔庙是很多的, 最大的孔庙在孔子的家乡曲阜。
大的单机在建于公元前 478 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那年,鲁国的国君哀公为了纪念孔子,就把孔子
住过的房子改建成庙,并开始了祭孔活动。
到了西汉时,孔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了,那时,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 尊孔读经,认为孔子的儒学对维护封建
统治是很有好处的。从西汉时起,孔子的思想就被看作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也越来越受尊重,以致到了明代,
孔子已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的圣人了。同时孔庙也不断地被扩建,历代重修和扩建孔庙多达 70
多次,结果,孔庙越修越大,成为曲阜县中央的一处古代建筑群。
孔庙面积有 327 亩,南北长 1120 米,分成 9 个大小不同的庭院,有房屋 466 间。孔庙的建筑物
是按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安排的,重要的门、殿堂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物左右排开,互相对称。建筑物金碧辉
煌,气势十分雄伟。
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这是历代祭孔的地方。大成殿里有孔子、孟子及学生们的塑像,还有祭祀用的乐器
和祭器。著名的杏坛在大成殿的前面,杏坛是一座方形的亭子,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大成殿后面有一个圣迹殿,殿
内有 120 《》,画着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孔庙里还有 13 个碑亭,亭内是历代重要人物祭祀后立的碑。孔
庙里还有西汉以来历代碑刻 2200 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几年来,在曲阜举行过几次“孔子文化节”。文化节的纪念活动很多, 其中最隆重的就是在孔庙举行的大型
仿古祭孔仪式了。
(资料来源:《》2005 年 1 期)
五、思考题
1.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3.你认为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课

一课文: 中国龙
我们这里要说的龙,是一种神话动物,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象。看,这条飞腾在云水间的龙,昂头
摆尾,舞动龙爪,多么威武、多么神气!
然而,这条龙只是艺术品,真正的龙是什么样的呢?谁也没见过,因为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物。可见,龙
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神奇的中国龙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的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龙。例如,西方神话的龙就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
龙有很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身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龙头
比较多,有的三个头,有的九个头,还有十二个头的,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 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
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很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中国人为了祈
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那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龙的起源
中国龙的产生至少有 6000 年的历史了。
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把他们所敬畏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氏族的标记,
他们崇拜它,祈求得到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崇拜,龙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物。
那么,龙起源于哪种东西呢?这说法可太多了。有人说龙起源于鳄鱼,有人说起源于蛇,有人说起源于猪,还有
人说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 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
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专家们的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
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后来华夏族又联合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
部落联盟, 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987 年在河南省濮阳发掘了一处距离今天 6000 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 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
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了,人称“中华第一龙”。在内蒙古还出土了一个玉龙,样子
很漂亮,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 C 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 5000 多年的历史了。
在距离今天 3000 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
“龙”字的写法有 100 多种呢。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
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
皇族的龙与民间的龙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龙成了皇权的象征。西汉皇帝刘邦编造了一个故事, 说他母亲做梦与龙结合后生下了他,
还传说每当刘邦喝醉酒时,他的头就显出 龙形。这样一来,刘邦就成了龙的儿子了,显然,刘邦是想借用龙的神威
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巩固自己皇帝的地位,后来的皇帝和想做皇帝的人也都说自己是龙的儿子,这是对人民的一种
欺骗。
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龙成了皇权的象征。那时候,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
叫 “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明 “龙子龙孙”。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
龙袍上和宫殿中的龙都成为五爪大龙, 五爪大龙是禁止老百姓用的,如果老百姓用五爪大龙作装饰,就会被杀死。
传说清代有个工匠在瓷器上画了一条五爪金龙,这个工匠和他的全家人都被杀死了。明代清代的皇帝住在北京故
宫里,于是宫殿的梁柱、门窗、殿顶、石阶上到处是龙。当年,皇帝穿着五爪大龙的龙袍,坐在雕满了龙的宝座上,
统治着全国人民。在故宫这个“龙的世界”里,到底有多少龙,谁也数不清。
中国的老白姓不喜欢代表皇权的龙, 他们喜欢另一种龙,这种龙没有皇权的威严,它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能给人
们带来欢乐。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的舞蹈。端午节时,举行龙舟比赛。民间还流传着很多跟龙
有关的故事, 其中“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鯉鱼跳龙门”、“龙女牧羊”等故事流传很广,“孙悟空龙宫借
宝”、“哪吒闹海”等故事更是人人皆知。在这些故事中, 也有英雄斗坏龙的内容,这也许是人民对权的一种反抗
吧。在民间有关龙的戏剧、音乐、图画、工艺品、成语也是很多的。在中国带“龙”字的山名、水名、 地名更是
多得数不清。龙在民间还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这是人们对龙喜爱心情的表现。
今天,龙作为皇权象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龙仍然是吉祥的象征。
此外,今天的中国龙还有一种新的含义,它象征中国人民劳动创造和腾飞向上的精神,可以说,中国龙已成为中
华民族的象征了。
三、注释
1.刘邦(前 256-前 195)汉高祖,西汉的第一个皇帝。
2.鳄鱼跳龙门:民间故事。传说鳄鱼在黄河中逆流而上,跳过了陡峭的龙门变成了龙。
3.龙女牧羊:民间故事。传说洞庭龙王的女儿被泾河小龙抢走,并让她 牧羊,书生柳毅遇见牧羊龙女,勇敢地
前往洞庭龙宫送信。后来,龙女档救出,与柳毅结为夫妻。
4.哪吒闹海:神话故事,哪吒神通广大,少年时曾经闹海扰乱龙宫,并杀死龙王太子。
四、资料
故宫里的龙
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闻名中外,而那里又是一个“龙的世界”,雕梁画栋、 宫殿门窗到处都是,里面到底有多少
龙呢?
有一位细心的中国人仅仅数了一下太和殿的龙装饰,就有 12654 条龙。太和殿中皇帝宝座上面有金漆雕
龙 19 条,宝座后面的屏风上雕刻着 79 条,加上宝座下边的金漆木台及其他摆设,一共有 590 条龙。
宝座两边,有 6 根盘龙金柱。宝座顶上,是一口藻井,正中是一条口含宝珠的巨大蟠龙,深井四周飞腾着 16
条金龙。大殿的天花板上,画满了金龙图案, 共计 3909 条彩龙,光彩夺目。
大殿前后有 40 扇大门,每扇门就有 5 条木刻雕龙,再算上门和窗上画的龙,共有 3504 条龙。
故宫一共有 9000 多个房门,那么,整个故宫又有多少龙呢?真是数也数不清了。
龙的故事
1.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 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
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 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
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 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
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2.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
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面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
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
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
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五、思考题
1.请谈谈中国龙的起源。
2.中国龙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3.请谈谈越南龙与中国龙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资料来源:中国红故事,2015 年 9 月 25 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