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鐘〉陳黎
(1) 我喜歡那些像鐘一般準確出現的小販的叫賣聲。
(2) 我住的房子面對一條寬幽的大街,後面是一塊小小的空地。平常在家,除了自己偶然放的唱片,日子安靜得像掛在壁上的
月曆。時間的推移總是默默地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你至多只能從天晴時射入斗室內的陽光,它們的寬窄、亮暗來判定時光的腳步;或
者假設今天剛好有信,郵差來按門鈴,你知道現在是早上十點半了;或者,如果你那粗心的妻子又忘了帶鑰匙,下班回家在門外大聲
喊你,你知道又已經下午四點了。但自從我把書桌從前面的房間移到後面之後,才幾天,我就發覺我的頭腦裏裝了許多新的時鐘。
(3) 那是因為走過那塊小小空地的小販的叫賣聲。
(4) 那塊小小的空地是後面幾排人家出入的廣場,假日裏孩子們會在那兒玩沙、丟一球,除此之外,就幾乎是附近女人家、老
人家每日閒聚的特區了。那些小販們總是在這個小空間最需要它們時適時地出現。早起,看完報,你想起自己還沒吃早餐,「豆奶哦,
煎包哦,糯米飯哦」叫賣聲就正好穿過你推開的窗戶,不客氣地進來;而且你知道這是用純正台灣國語呼叫的「中華台北版」早餐。
換個方向,你也許聽到一輛緩緩駛近的小汽車,開着一台錄音機嬌滴滴地喊着:「最好吃的美心麵包,最好吃的美心三明治,請來吃
最好吃的美心巧克力蛋糕,美心冰淇淋蛋糕……」時間一到,這些賣聲就像報時的鐘一般準確地出現。
(5) 但這些鐘可不是一成不變地只會敲着噹、噹、噹的聲音,或者每隔一個鐘頭伸出一隻小鳥,「布穀、布穀」地向你報時。
他們的報時方式、出現時機,是和這有情世界一樣充滿變化與趣味的。他們構築的不是物理的時間,而是人性——或者更準確地
說——心情的時間。就拿在蚵仔麵綫之後出現的賣芭樂的老阿伯為例吧,那清脆、鄉土的叫喊雖然只有幾個音節,但宛轉有致的
抑揚頓挫卻讓你以為回到了古典台灣。你聽,那一聲聲拉長的吟唱:「鹹——芭樂,鹹——甜——脆——,甘~的
哦!」這簡直是人間天籟,台語的瑰寶——具體而微地把整個民族、整塊土地的生命濃縮進一句呼喊。如果你在心裏一遍遍學着,
你一定可以聽到跟〈牛犁歌〉或〈丟丟銅仔〉一樣鮮活有趣的旋律。
(6) 過了下午,乍暖還寒,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就更加豐富了。一下子你吃到熱騰騰的「肉圓,豬血湯,四神湯哦」;一下子冷
卻下來,變成「芋粿,紅豆仔粿,紅豆米糕」,或者清甜可口的「杏仁露,綠豆露,涼的愛玉哦」。那位賣蝦仁羹的歐巴桑的叫賣聲
恐怕是最平板無奇的,但還沒看到她就拿着大碗小碗衝出來的大人小孩,每天不知凡幾。她的蝦仁羹,據「羹學界」人士表示,是確
實「料好,味好,台灣第一」的。
(7) 碰到颳風下雨,這些鐘自然也有停擺、慢擺或亂擺的時候,他甚至跟你惡作劇。在跟你心情一樣明亮、美好的日子裏,你
忽然發現早該出現的叫賣聲一直沒有出現,這時你就會強烈懷念起,譬如說,那推着手推車,一邊搖着鐵片罐子,一邊喊「阿—
—奇毛」的賣烤番薯的老頭了。你甚至擔心他是不是太老了,太累了,生病了,以至於不能出來賣了,但就在你懷疑、納悶的時候,
那熟悉的聲音也許又出現了。
(8) 這些聲音鐘不但告訴你時刻,也訴你星期、季節。慢條斯理,喊着「修理沙發哦」的車子經過時,你知道又是周末了。賣
麥芽糖、鹹橄欖粉的照例在星期三現;賣衞生紙與賣豆腐乳的,都是在星期天下午到達。昨天晚上你也許還吃着燒仙草,今天你忽然
聽到他改叫「冷豆花哦」——這一叫,又讓你驚覺春天的確來了。
(9) 時鐘,日曆,月曆。這些美妙的叫賣聲,活潑、快樂地在每日生活的舞台裏翻滾跳躍。他們像陽光、綠野,花一樣,是這
有活力的城市,有活力的人間,不可或缺的色彩。
(10) 我喜歡聽那些像鐘一般準確出現的小販的叫賣聲。
3. 為甚麼作者說小販的叫賣聲所構築的是「心情的時間」?試舉例加以說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 本篇共有 10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五個部分。試指出第二、三、四部分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3 分),然後概述第一、三、
五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6 分)
部分 段落 段落大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第 1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b. 第___段
描述房子的位置及交代移動書桌前的生活情況,藉以引出下文在移動書桌後所留意到的小販叫賣聲。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c. 第___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小販的叫賣聲不只像時鐘一樣可告知人們「時刻」,同時亦可告知人們「星期」和「季節」,藉以
第四部分 e. 第___段
進一步表明小販的叫賣聲與時間、生活的關係。
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 第 9-10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指出在不同的時候會聽到不同的叫賣聲,試根據文章內容選擇出正確的答案。(6 分)
A B C D E F
聲音 / 時間
春天 星期天下午 星期三 周末 早上 過了下午
a. 「豆奶哦,煎包哦,糯米飯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哦」的叫賣聲
b. 賣蝦仁羹的歐巴桑的叫賣聲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c. 「修理沙發哦」的叫賣聲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d. 賣麥芽糖、鹹橄欖粉的叫賣聲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e. 賣衞生紙與賣豆腐乳的叫賣聲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f. 「冷豆花哦」的叫賣聲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題解
同學在劃分段落時,可以「作用」為依據,想想不同「自然段」的「作用」為何?具相同「作用」的「自然段」,便可合為同一
「部分」。如本文的第一段作用在點明「喜歡小販的叫賣聲」此一「主題」;而第二段則主要在交代留意到小販叫賣聲的原因—
—搬動書桌,藉以「引出下文」。二者作用不同,故可視為二個不同的「部分」。
此外,本文第三段屬「過渡段」——一方面承接了上段所提到的「新的時鐘」,而另一方面則開啟了下文「小販的叫賣聲」,故
既可將之歸入第二部分,亦可將之歸入第三部分。不過只能二擇其一,不可將之同時歸入第二及第三部分。
1. 此題主要考核同學從文中摘錄資訊的基本能力,同學只要找表示「時間」,又或相關句子的關鍵詞,應該不難找出正確的
答案。
2. 回答此類「解說字詞深意」的題目時,同學可就文章之主題及相關字句的前文後理進行推敲。回答時宜先直接指出其意思,
然後再加以解說,並舉出例子作證。
參考答案
a. 說明作者喜歡小販的叫賣聲,藉以點明全文主題。
b. 2-3 / 2
c. 4-7 / 3-7
d. 描述不同時候所聽到的小販叫賣聲,藉以表現出作者對這些聲音的喜愛。
e. 8
f. 總結小販的叫賣聲為城市和生活帶來了活力和色彩,藉以展現出對這些聲音的喜愛,與首段遙相呼應。
1. a. E b. F c. D d. C e. B f. A
因為小販的叫賣聲是充滿變化與趣味的,而這些變化則主要源自於小販的個性和心情,因此,作者便說這些聲音所構築的是「人
性的時間」、「心情的時間」,而非一般「物理的時間」。就如那個賣芭樂的老阿伯,他會以清脆、鄉土的聲音來叫賣,讓人有回到
了古典台灣的感覺,甚至使人感受到整個民族和土地的生命。又例如那個賣烤番薯的老頭,他會偶然不按時出現,讓人擔心、納悶,
之後又會突然出現,教人難以捉摸。這些叫賣聲,就如同我們所身處的有情世界一樣,看似有既定的規律,但卻又充滿變化和趣味。
〈朋黨論〉歐陽修
(1)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
也。
(2)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僞也;
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①,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僞也。君子則不然,
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
者,但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3)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②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③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④小人之朋,而進元、愷
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⑤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⑥《》 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
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
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4)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
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⑦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
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
厭⑧也。
(5) 嗟呼!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注釋】
1. 賊害︰殘害。
2. 共工、驩兜﹙huāndōu﹚等四人:即共工、驩兜、三苗、鯀(gǔn),傳說他們因作亂而被舜流放。
3. 八元八愷: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賢臣。八元,為高辛氏的八個才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
季狸。八愷,為高陽氏的八個才子: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愷,和惠之意。
4. 四凶︰被舜帝流放的四個凶神。
5. 皋﹙gāo﹚、夔﹙kuí﹚、稷﹙jì﹚、契﹙xiè﹚:傳說中舜時的賢臣。皋陶﹙ yáo﹚掌管刑法,夔掌管音
樂,稷掌管農業,契掌管教育。
6. 更﹙gēng﹚相:互相。7. 誚﹙qiào﹚:責備。 8.厭:通「饜」,滿足。
【分段要旨】
第一段 開門見山,指出朋黨之說古已有之,並區分君子與小人兩種朋黨。
第二段 指出小人之朋是利益的結合,君子之朋在於志同道合。
第三段 引史實為例,說明小人之朋導致亡國,君子之朋則可興國。
第四段 總結前世之主的教訓︰禁絕清流亂亡其國,上下一心則興盛國家。
第五段 強調興亡治亂的史跡,可作為國君的借鑑。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綫上。(3 分)
a.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_____________
b. 然臣謂小人無朋 ______________
c. 君子則不然 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2 分)
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爲朋矣,然紂以亡國。
3. 試根據有關內容,完成下表。(6 分)
君主 對待「朋黨」的方法 結果
退斥共工、驩兜等四凶「小人之朋」;
a.______ 天下大治
進用八元、八愷共十六人的「君子之朋」。
舜帝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大治
紂王 使億萬臣子,各存異心,天下沒有朋黨。 c._____________
周武王 進用三千人的大朋黨。 d._____________
漢獻帝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家滅亡
f.______ 盡殺當朝的名士朋黨 國家滅亡
4. 作者一方面指出「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爲朋」是「自然之理」;而另一方面則說「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到底小人
是「有朋」,抑或「無朋」?此二說是否矛盾?試加以說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解 & 參考答案
1. a.「幸」,今多作「幸運」解;但在這裏則解作「希望」。此可見古文「一詞多義」的特色。當同學遇到古今字義
差別較大的文言字詞時,須多加留意,免生誤解。
b. 這裏的「然」字,屬一「連詞」,表示「轉折」的意思,可譯作「但是」。此句承接上文一般人對「朋黨」的
理解而來——「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爲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爲朋」,這是「自古有之」的說法,亦是「自
然之理」。可是,作者對此並不完全認同,他給「朋黨」一詞賦以全新的定義,即只有君子的「真朋」才是「朋
黨」;小人的「偽朋」,並不可稱為「朋黨」。於此,作者以這一「然」字,引出自己的觀點。
c. 這裏的「然」字解作「這樣」,其意思與上題的「然」字不同。這一方面既可見到「古今詞義」之別;同時,
亦可見古文「一詞多義」的特色。
2. 在古文的句式中,最常見的有兩大類:其一為「倒裝句」,其二則為「省略句」。這裏「然紂以亡國」,「以」字
後面本應有代詞「此」字,用以指代「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爲朋矣」一事,但於此隱去。在文言句式中, 「以」
字後面的「代詞」很多時都可給省略掉。
3. 此表重點在梳理清楚文中的不同例子,同時亦在考核同學對文言內容的理解能力。學生須據己之理解,運用自己的
文字把文中相關句子的意思表述出來。作者在此舉出不同的史例,以論證進用「君子之朋」(如堯帝時八元、八愷
等十六人,舜帝時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以及周武王時的三千臣子)之利——使天下大治、國家興盛,
以及罷黜,或囚禁,或誅殺「君子之朋」(如舜帝時的億萬臣子,以及漢獻帝和唐昭宗時的名士)之弊——使
國家步向滅亡。
4. 在閱讀理解中,當學生遇上長題目時,很多時都會「望而生畏」,繼而採取放棄的態度;然若追本溯源,同學在閱
讀理解中所出現的問題,除了是因背景知識(包括「直接經驗」如人生閱歷和「間接經驗」如廣泛閱讀)之闕如外,
很多時亦是出於對題目的解讀不當,致答非所問,又或是在回答時欠缺以文本內容作為依據之意識所致。以此題為
例,其重點在考核同學對前後二句中「朋」字的理解,故同學在回答時宜就「朋」字的意思作為衡量二說是否存有
矛盾的依據。
暢快淋漓 政論名篇
《與
的
名
著
是
就
這
」
事
恥
羞
有
間
知
「
指
氏
罵
痛
信
封
一
了
寫
眼
過
看
語
不
然
默
訥
若
高
官
諫
獨
唯
情
說
他
皆
人
眾
謫
貶
遭
言
直
。
黨
同
為
視
敵
被
而
因
,
淹
仲
范
持
支
上
治
政
在
修
陽
歐》。
書
諫
司
高因
名
罪
」
黨
朋
「
安
敵
政
他
解
理
難
不
且
而
格
性
的
公
出
見
可
概
大
由
謫
貶
遭
也
己
自
修
陽
歐
上
手
帝
皇
到
轉
被
信
此
,
果
結
《朋黨論》是歐陽修在慶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的奏章,意在反駁政敵的攻擊,釋君王之疑。文章發於憤激,有極強
的現實針對性,論述暢快淋漓,是中國古文史上的政論名篇。
作者一落筆就點出論題,朋黨之說古已有之,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進而指出,君子因志趣相投而為朋,
小人則是因為利益相同而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事。承認朋黨的存在,又將之區分為「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等於繳了政敵
手中之械,化被動為主動。作者進而推出新論點,小人無朋,君子才有朋。此話怎講?他說,小人追逐的是利祿、錢財,他們因利益
而暫時結合,那是偽朋,他們見利就爭逐,利盡就疏遠,甚至互相殘害。君子則不然,守的是道義,行的是忠信,惜的是名節。他們
志同道合,同心共濟,始終如一,這是君子之朋。故此,只要君主斥退小人的「偽朋」,進用君子的「真朋」,天下就安定了。
進用君子 天下大治
區分了朋黨的真假,作者轉而引用史實來論說一個道理︰小人之朋導致亡國,君子之朋則令可興國。文中說,唐堯之時,共
工、驩兜等四位小人結為一個朋黨,而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摒退了四凶,而進用元、愷君子之朋,唐堯的
天下得到太平。到了虞舜做天子的時期,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為君子之朋,在他們的輔佐下舜的天下也得到大治。
《》
作者意猶未盡,又換一個角度來陳說前世之主的教訓。如商紂王、漢獻帝、唐昭宗,他們或令人心各異,或禁絕好人結黨,
或誅殺清流,結果都亂亡其國。明君則不一樣,如虞舜對二十二人的朋黨毫不猜疑,放心任用,並沒有人譏笑他為朋黨所騙。虞舜獲
得聖主的讚譽,在於他能區分君子小人。周武王治下朋黨又多又大,國家興盛,原因就在於不嫌君子太多。最後,全文以一句慨嘆作
結,前代興亡治亂的史跡,可作為國君的借鑑。這明顯是給當朝皇帝的諫言,勸籲其以史為鑒,任用真朋之君子,拒斥偽朋之小人。
筆法
援引史例 正反論證
清朝才人袁枚有言「詩貴翻案」,意思是指不囿於前人陳說,推翻已有的定見,另立新說。寫詩如此,作文又何嘗不是?歐
陽公此作就是一個極佳的範例,作者引用「朋黨」之論,奪過政敵槍械,借題發揮,另立「小人無朋」之論,又導出「小人之朋」與
「君子之朋」之議,得出斥退小人、任用君子的結論。作者理直氣壯,又從容不迫,曲盡心中激憤。從論說的方法來看,此作先立論
後闡述,層層析論,步步推進,說理暢逹。論證時大量援引史例,以比較的方法作正反論證。行文時排偶句式穿插運用,氣暢意足,
又富於變化。如「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一氣道來,語勢充沛,節奏明快。
歐陽修的文章信筆而至,有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特點,體現我手寫我心的真義,值得後學多加學習玩味。
譯文
臣聽說關於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爲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爲朋黨,這是很自然
的規律。
但是臣以爲:小人並無朋黨,只有君子纔有。這是什麼原因呢?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成爲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
益而爭先恐後,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說小人並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爲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
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麼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爲國家做事,那麼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始終如一,
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麼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爲一個朋黨,君子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爲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凶”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唐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
一共二十二人結爲一個朋黨。但是虞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書》上說:“商紂有億萬臣,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卻是一條心。”商紂王的時候,億萬
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於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但周朝卻因此而興盛。後漢獻帝的時候,把天下名士都關押起來,把他們視作
“黨人”。等到黃巾賊來了,漢王朝大亂,然後才悔悟,解除了黨錮釋放了他們,可是已經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
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黃河,說什麼“這些人自命爲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唐朝也就隨之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爲朋黨的,誰也不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爲朋黨的,誰也不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們的朋黨的,誰也不及唐昭宗之時;但是都由此而使他
們的國家招來混亂以至滅亡。互相推舉謙讓而不疑忌的,誰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進用他們。但是後世並不譏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矇騙,卻讚美
虞舜是聰明的聖主,原因就在於他能區別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作爲朋黨又多又大的,誰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
原因就在於善良之士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過程,爲君主的可以做爲借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