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851 views14 pages

小学古诗 (六年级)

Uploaded by

shellienta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851 views14 pages

小学古诗 (六年级)

Uploaded by

shellienta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4

六年级古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 :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
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 咬 : 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 咬定 :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 立根 : 扎根,生根。

5. 原 : 本来,原本。
6. 破岩 : 破裂的岩石。

7. 磨 : 折磨,挫折。
8. 击 : 打击。
9 坚劲 : 坚韧、刚劲。
10. 任 : 任凭。
11. 尔 : 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
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
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
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

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
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
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精神。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 : 给儿子们看。
2. 但 : 只。
3. 九州同 : 祖国统一。
4. 中原 :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 : 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 : 你的父亲。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
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
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人。《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
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唯独一件事却放

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
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
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
转化为激昂。结句,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
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
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 将晓 : 天将要亮。

2. 篱门 : 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 三万里 : 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4. 五千仞 : 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
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 岳 : 指西岳华山。
6. 摩天 : 碰到天。 摩:接触。
7. 遗民 : 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 泪尽 :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 胡尘 : 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中
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 南望 : 远眺南方。
11. 王师 : 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
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
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
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
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
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
跃然可见。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 浪淘沙 : 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 浪淘风簸 :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3. 银河 : 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 牵牛 : 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
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
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
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 : 繁盛的样子。

2. 原 : 原野。

3. 荣 : 繁盛。

4. 远芳侵古道 : 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
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 : 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 :
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
萋萋满别情
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
样子。

[译文]

碧绿茂盛的春草,欣欣向荣,绿遍了原野,绿遍了大地。尽管在秋冬季节枯萎匍伏,一到
春风吹来时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漫天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烧尽,春风吹拂,它又甦醒过来,
给大地披上绿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春风习习,它的芳香瀰漫在通向远方的古道上,晴日
普照,它的翠色连接着荒芜的古老城墟。又有人正送自己的朋友远去,春草萋萋,彷彿也充满
了离情别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
已的规律。第三、四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
两句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

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释义]
1. 临安 : 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2. 邸 : 旅店。

3. 直 : 简直。

4. 汴州 : 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译文]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
杭州当作汴州。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
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
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
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
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
于金人的铁蹄之下。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 1 龙城飞将 2 在,
不教 3 胡马 4 度 5 阴山 6。
[注释]
1. 但使 : 只要。
2. 龙城飞将 :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
的是汉飞将军李广。
3. 不教 : 不叫,不让。教,让。
4. 胡马 :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 度 : 越过。
6. 阴山 : 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
方的屏障。
7. 骝马 : 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 沙场 : 指战场。
9. 震 : 响。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
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从写景入手。首句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

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
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 石灰吟 :
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 歌体裁的
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千锤万凿 :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
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凿,开
凿。
3. 若等闲 :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4. 清白 :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
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
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

崇高的人格。

首句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
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
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
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

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
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
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

1. 元二 :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 渭城 :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3. 客舍 : 旅店。

4. 阳关 :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
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赏析]
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
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
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
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
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⑴,当春乃发生⑵。

随风潜入夜⑶,润物细无声⑷。

野径云俱黑⑸,江船火独明⑹。

晓看红湿处⑺,花重锦官城⑻。

[注释]

1. 知 : 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 乃 : 就。发生:萌发生长。
3. 潜 : 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 润物 :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野径 : 田野间的小路。

6. 江船火独 : 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

明 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7. 晓 : 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 花重 : 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
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
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
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
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
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
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
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
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
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
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
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
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
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
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
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
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
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
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
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
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
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
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
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
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
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