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
刘永福 | |
---|---|
大清帮办台湾防务闽粤南澳镇总兵 第2任 台湾民主国大总统 | |
籍贯 | 广西省博白县菱角镇 |
字号 | 渊亭 |
出生 | 道光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837年10月10日) 大清广东省廉州府钦州防城司古森峒小峰乡 (今属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扶隆镇) |
逝世 | 民国六年元月九日(1917年1月9日)79岁 中国广东省钦县 |
墓葬 |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刘永福墓 |
出身 | |
佣工 | |
经历 | |
刘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客家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朝军事人物,为黑旗军领袖及创建者、台湾民主国大总统。
刘永福最初是天地会的将领,失败后驻扎中越边境。后受越南阮朝招安,并获封官职,参与越南抗法运动,成为中法战争期间的一支重要势力。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退入清朝境内,成为清勇将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调赴台湾协防。1895年5月25日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后,刘永福不愿意投降,便拥立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自称大将军。唐景崧弃职逃跑后,同年6月刘在台南接任其总统职务,坚持抵抗。乙未战争失利之后弃城渡海逃往厦门,至辛亥革命后终老。
生平
[编辑]山贼时期
[编辑]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刘永福原名刘义,[2]8岁时随父流浪到广西上思县平福乡,给人当佣工。少有大志,为人侠义有胆略。1857年,刘永福投奔上思县反清组织三合会(又称洪兵)首领郑三的麾下。后至新宁州(今扶绥县),投奔吴凌云,在吴凌云长子吴亚终(又名吴鲲)麾下担任副帅。[3]吴凌云战败被杀后,于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自逐卜入下雷州的化峒,投王士林部。[4]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左江和右江皆为天地会势力所据,各路势力共推吴亚终为首领、小张三为副首领。[5]刘永福被封为左翼大帅,率领二百馀人据守安德,同据守郎家圩的吴亚终、黄崇英互相呼应。刘永福的部众以黑底北斗七星为旗号,这就是黑旗军的前身。不久,清广西提督冯子才率军讨伐,刘永福军粮几绝,自广西波斗逃入越南的茶灵,又礼安圩和高平圩。[5]后吴亚终亦自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市)逃入越南北部。吴亚终随后向越南阮朝投降,获得嗣德帝阮福时的允许。然而不久之后,吴亚终便举兵反叛阮朝。[6]
1868年,刘永福攻盘踞陆安州的盘文二(一作盘文义),联合其部将覃采元以计杀之。后又攻灭盘踞兴化省水尾县保胜(今属老街省)一带的广东土匪何均昌,占领了其地盘。[7]刘永福便以保胜为根据地,将部众更名为中和团黑旗军,在此处开山设寨、辟田屯兵,并逐渐兼并周围的中国山贼势力。[7]
1870年,吴亚终在攻打北宁省城的时候,被越南的剿抚使翁益谦击毙。其部众分裂为三支,分别是刘永福的黑旗军、黄崇英的黄旗军和梁文利的白旗军。[6]
而吴亚终的外甥黄崇英则盘踞河江一带,与黑旗军同为这一带的两大山贼势力。黑旗军和黄旗军在宣光、太原一带争夺地盘,并在各自辖境之内征收赋税。而当时越南北部山贼和叛军林立,阮朝根本无法制之。嗣德帝派段寿为总督北圻军务,赴谅山指挥镇压,但不久遭到另一路起义军首领苏泗(苏国汉)擒杀。嗣德帝在无奈之下派遣驸马黄继炎为谅平宁太统督军务大臣,会同山西赞襄尊室说前去镇压。黄继炎采取分化策略,拉拢招安刘永福,刘永福便向阮朝上表投降。嗣德帝接受了黄继炎的建议,允许刘永福的黑旗军继续据守保胜之地,以抵御盘踞在河江地区的黄旗军。[6]
参与越南抗法战斗
[编辑]当时,法国已经占领了越南的南圻。法国将其作为在东南亚的一个殖民据点。法国商人逆湄公河而上,将武器贩卖给中国云南的官员,还参与了贩卖私盐的活动。这引起越南的不满,并与法国殖民者发生争执。1873年,南圻总督马里·儒勒·杜白蕾(越南称作“游悲黎”)少将派安邺大尉前去北圻,声称要处理此事。然而,安邺突袭并攻占了河内,是为北圻变故。嗣德帝派陈廷肃、阮仲合、张嘉会去河内谈判,又派黎峻、阮文祥去西贡抗议。另一方面,令黄继炎率军至山西防御。嗣德帝又封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辖宣光、兴化、山西三省,设局于保胜,榷釐税助饷,令其率黑旗军支持官军。刘永福进兵至怀德府,趁安邺与陈廷肃谈判之际突袭河内。安邺领兵追击,至纸桥中伏,被黑旗军击毙。[8]1878年,刘永福之父病逝,嗣德帝曾发给刘永福之父诰封文书,追赠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官职,以表彰刘永福的作战功绩。[9][10]
1881年底,因法国商人前往云南贸易的途中受到越北中国山贼的阻拦,法国要求越南镇压这些山贼,但越南没有同意。1882年,法国殖民者以保护法国商人为由,派李威利上校发起北圻远征,攻破河内,并占领红河沿岸的一些城池。李威利要求越南接受法国保护。越南群臣激愤,纷纷声称“我国内有刘永福,外有中国,为何束手就擒忍辱接受”。嗣德帝一面派户部尚书范慎遹向清朝求救,一面以黄继炎为节制,命令官军和黑旗军攻打法军。[11]清军应越南的请求入驻越南协防,清将唐景崧对刘永福说:“越为法逼,亡在旦夕,诚因保胜传檄而定诸省,请命中国,假以名义,事成则王,此上策也;次则提全师击河内,驱法人,中国必助之饷,此中策也;如坐守保胜,事败而投中国,此下策也。”刘永福答称:“微力不足当上策,中策勉为之。”
黄继炎以刘永福为先锋,率黑旗军驻扎怀德府。李威利派兵攻占南定,在返回河内途中得知此事,率军攻打怀德府,在纸桥遭黑旗军伏击,大败被杀。[11]1883年,嗣德帝以其战功显著,任命他为三宣副提督,封英勇将军,赐刻有“山西、兴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将军”字样的印信一枚。后又封为三宣提督、义良男[1]。
同年嗣德帝病逝,越南朝政悉归于阮文祥、尊室说二人,先后废黜育德帝、协和帝,改立建福帝,政局不稳。而此时法军兵临首都顺化城下,阮朝不得已同法国媾和,承认接受法国的保护。时清朝军队已经进入越南北部支援阮朝,唐景崧驻军山西省,徐延旭驻军北宁省。刘永福的黑旗军则驻军于冯屯。
在岑毓英的奏请下,清军虽对越北各地的土匪进行剿灭,唯独留下了刘永福。同时,清廷任命刘永福为提督、赏戴花翎。归顺法国的阮朝顺化朝廷命令越南官军停止抵抗并返回顺化,但越南官军倚仗清军和黑旗军的势力,无人遵循命令。黄继炎、张光憻两位统帅皆公然抗旨,而各地官员不欲投降者纷纷弃官,招募乡勇抵抗法军。波滑少将召诱黄旗军并与之结盟,共同抵抗黑旗军。波滑亲自攻打冯屯,黑旗军在一番激战之后主动撤退到山西,与唐景崧会合。12月,波滑的继任者孤拔少将攻打山西,双方激战六天。此战甚为惨烈,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最后因为法军枪炮过于凶猛,而黑旗军被迫撤离山西,逃回兴化。尼格里少将率法军追击,清军与黑旗军见法军强大,烧毁兴化省城,又放弃宣光省城,撤往红河上游。
1884年5月11日,法国同清朝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并规定清朝从北圻立即撤军。然而,观音桥的军事冲突使中法双方关系再度紧张。8月,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正月初八,尼格里率军攻打镇南关,清军与黑旗军乘虚围攻宣光城。吉奥瓦内尼勒上校(Giovanninelle)率法军救援,将黑旗军击退。二月,冯子才率清军在镇南关大破法军,黑旗军与清军随后乘胜攻下谅山,并收复兴化,并在临洮大破法军。1885年6月9日,清朝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清朝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将清军撤回镇南关内。张之洞命令刘永福撤离越南、驻防思州和钦州,但遭到刘永福的拒绝。唐景崧危词胁之,刘永福才被迫率黑旗军两千人撤离越南回国。但仍有一千名黑旗军官兵拒绝回国,由梁三奇率领,滞留越南北部继续与法国对抗。
1891年(光绪十七年)在钦州营建公馆,命名为“三宣堂”,以纪念刘永福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12]
首次弃守归国后
[编辑]刘永福归国后,回到广东,被授予南澳镇总兵职务。清廷对黑旗军颇为猜忌,不断削减黑旗军人数、减少武装实力,最后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跟随刘永福,其馀全部遣散回乡。
参与台湾抗日战斗
[编辑]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刘永福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清廷调往台湾协防,并重新招募黑旗军。刘永福至台湾后,与巡抚唐景崧不睦,唐景崧命其镇守台南,唐景崧自己则镇守台北。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清廷令唐景崧等驻台官员都弃岛内渡,但台湾仍有不少汉人拒绝向日本投降。台北士绅丘逢甲拥立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并以刘永福为大将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29日,日军在澳底登陆,乙未战争爆发。6月4日,唐景崧弃职逃往厦门。驻扎在台南府的刘永福得知后,于6月26日自立为大总统,设立议会,发行钞票以筹军饷。清廷封锁大陆与台湾的交通,断绝一切往来。刘永福派谢维岳向张之洞等人求援,均未获支持;又派遣总统特使告急并致电中国沿海督抚乞助饷银,也无人接应。10月18日,日军兵临台南城下,刘永福于布袋嘴与混成第4旅团交战失利,写信求和,遭到拒绝。10月20日,刘永福率20名随从离开台南城,至安平港,变装隐匿于中国籍戎克船船舱内,翌日改乘英国籍商船“塞里斯轮”(Thales),计划内渡厦门。然而,“塞里斯轮”在距离厦门港15海哩上遭日本海军巡洋舰“八重山舰”拦截并登船搜查。日军发现刘永福,欲以“叛乱嫌疑犯”为由将其带走,“塞里斯轮”船长当即以“不合国际公法”为由拒绝。此事件即1895年台海登船临检事件。10月23日,在英国驻日公使的抗议之下,日本军舰方才放行,刘永福得以回到厦门。
二次弃守归国后的晚年
[编辑]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七十二岁高龄,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其后不久告老退休。
民国四年(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刘永福要求重上战场遭拒。
民国六年(1917年)1月,病卒于家中。
评价
[编辑]《清史稿·刘永福传》:“永福骨瘦柴立,而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尽死力云。”
一般观点认为刘永福在对越南、广西、台湾等地的防卫上有其正面意义,因此都在不同层面上保持著对刘永福的纪念。
然而,也有抱持疑惑观点认为刘永福招募广勇来台誓死抗日,却在日军兵临城下时和台北的唐景崧一样潜逃,留下一片惊恐混乱。曾分别发降书给当时的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与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告知欲抗日者只有台湾人,望能返回清国,全遭拒。最后逃至英国籍的轮船返回清国。[13]
孙中山:“余自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黑旗刘永福!”
传说
[编辑]相传清末武林高手黄飞鸿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纪念
[编辑]在广西自治区钦州市刘永福旧居,建有三宣堂,以纪念刘永福,内设有展馆,展品包括《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清光绪帝及越南嗣德帝赠刘永福父亲的诰封碑,镇南关大战捷报等等。
广东省广州市有刘永福亲建的刘氏家庙,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广州市还有永福村和永福路以纪念刘永福。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部分校园为黑旗军原驻地,校内有刘永福营盘碉堡遗址及为纪念刘永福建造的刘义亭。[14]
在台湾,纪念刘永福的事迹在各地亦很常见,例如在台南市中西区的永福路、永福国小均以刘永福之名命名[15]。
刘永福抗日时所发布的檄文,用“台湾民主国”名义印行的邮票等,已成为稀世的历史文献,现收藏在台北市国立台湾博物馆。
相关影视
[编辑]- 《大将军》,1982年香港丽的电视制作,以黑旗军为主题,刘永福由郑雷饰演,但此剧的主角是何家劲饰演的王守忠。
- 《台湾1895》,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从中法战争到台湾割让的历史悲歌。
- 《黄飞鸿》,1991年电影,刘永福由刘洵饰演。
- 《乙未》系列电影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七十 嗣德三十六年六月:“准封提督刘永福为义良男。以永福屡有战功故,因晋光推恩也。”。
- ^ 《清史稿/卷463》
- ^ 《靖西县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七编 人物·第五十七章 名人·第一节 传略·刘永福》
- ^ 《靖西县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四编 军事 第四十三章 兵事 第二节天地会反清》
- ^ 5.0 5.1 清朝 - 靖西大事 - 靖西县人民政府网.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6.0 6.1 6.2 《越南史略》,374~375页
- ^ 7.0 7.1 《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著,616~619页
- ^ 《越南史略》,381页
- ^ “承天兴运,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义,,资事父以事君,朝廷锡类之恩,寓劝忠于劝孝。揆礼之称,缘情而推。尔原报捐监生故刘以来,乃领兵权充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完此秉彝,食乎旧德。处家乐于善事,爱子教以义方。肆余庆之所钟,有乃郎之能仕。宜加显号,用发幽光,可赠为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锡之诰命。于戏! 克昌其隆,既有光于泉壤,尚笃其庆,以长荷于国恩。懿厥潜灵,服此休命。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 ^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圣经垂训,卿夫之孝显亲;国典疏荣,父母之衔视子。揆礼之称,缘情而推,尔原赠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故刘以来,乃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朴茂古风,慈良天性;处家乐善,播称誉于州闾;有子象贤,借干城于邦国。成此令器,展彼硕人;夙征燕翼之谋,曾责龙章之宠。肆今国庆覃恩,而推及所生,缅乃家风积善而能昌,厥后盍稽彝典,再侈殊沾。兹特加赠尔为中议大夫太仆侍卿,谥温静,锡之诰命。于戏! 葩衮增褒,奕叶之风声永树;忠贞尚笃,流根之雨露犹多。灵爽有知,只承无斁。嗣德三十四年二月十一日”
- ^ 11.0 11.1 《越南史略》,391~392页
- ^ 广西新闻网. 欽州劉永福故居. 易头条.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 ^ 談劉永福棄守臺灣及引發之日英糾紛 (PDF). [2014-0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2-22).
- ^ 刘氏家庙. 广州英烈网. [201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中国大陆)).
- ^ 永福路,當為了紀念劉永福. placesearch.moi.gov.tw. [200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4) (中文(台湾)).
来源
[编辑]- 《靖西县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七编 人物·第五十七章 名人·第一节 传略·刘永福》
- 《清史稿·卷463·刘永福传》
- 陈仲金. 《越南史略》(或譯《越南通史》). 由戴可来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ISBN 978-7-100-00454-1 (中文).
- 郭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78-7-300-03402-7 (中文).
- 古野直也 著,谢森展 译:《总督府到总统府》,1995年,台北,创意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连横:《台湾通史》
- 日军参谋总部 著,许佩贤 编纂翻译:《攻台战纪》,1996年,台北,远流
参见
[编辑]官衔 | ||
---|---|---|
前任: 唐景崧 |
台湾民主国大总统 1895年6月26日—1895年10月20日 |
无 台湾日治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