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让知识清单更详尽易懂,我在原内容基础上,对各知识点展开详细阐述,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和详细解释,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知识。
《》
一、文字学基础
1. 汉字构造:六书理论
汉字的构造方法,古人总结为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种方法就像是汉字建造的 “图纸”,帮助我们理解每个字的起源
和意义。
1. 象形:这是最原始、最直观的造字方法,就像画画一样,用线条把事物的形状描绘出来。比如 “日” 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圆圆的形
状就像天空中明亮的太阳;“月” 字甲骨文写作 “☽” ,弯弯的形状就像夜空中的月牙。这些字直接从实物抽象而来,看到字形就能联想到
对应的事物。
2. 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意义。比如 “刃” 字,是在 “刀” 字的基础上,加一个点,表示刀刃的位置;“本” 字,
是在 “木” 字的下部加一横,用来表示树根的位置。这些符号虽然简单,但准确地传达了新的意义。
3. 会意:把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它们的组合关系表达一个新的意义。例如 “休” 字,由 “人” 和 “木” 组成,表示一个人靠
在树下,意思就是休息;“从” 字由两个 “人” 字组成,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表达的就是跟随的意思。这种造字方法让汉字的表意更加丰
富。
4.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比如 “江” 和 “河”,它们的形旁都是 “氵”,表示与水有关;声
旁分别是 “工” 和 “可”,提示读音。形声字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大约占汉字总数的 80% 以上,这种造字方法既表意又表音,方便人
们学习和记忆。
5. 转注:同一部首内,意义相近的字可以互相解释。例如 “考” 和 “老”,《说文解字》中说 “考,老也”,它们都属于 “老” 部,意思相
近,可以相互注释。但转注字在实际使用中比较难以区分和理解。
6. 假借:当有些词没有专门的字来表示时,就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比如 “令” 字,本来的意思是 “命令”,后来借用它来表示
“县令” 的 “令”,这两个意义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只是读音相同。假借的使用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
2. 古今字与异体字
7. 古今字: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字往往会承担多个意义,为了让表意更加清晰,就会从原字分化出新字,这就是古今字。比如 “说” 字,在古
代既表示 “说话”,也表示 “喜悦” 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分,就造出了 “悦” 字专门表示 “喜悦”;“莫” 字,本来表示 “日暮”,后来
在下面加上 “日” 字,变成 “暮”,专门用来表示傍晚的意思。
8.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比如 “泪” 和 “涙”,左边的 “泪” 是会意字,从
水从目,表示眼泪;右边的 “涙” 是形声字,氵为形旁,戾为声旁,二者都表示眼泪的意思;还有 “群” 和 “羣” ,都表示聚集在一起的
人或物。
二、词汇学核心
1. 古今词义演变
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会发生变化,主要有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9. 扩大:词义的范围由窄变宽。比如 “江” 和 “河”,在古代,“江” 专门指长江,“河” 专门指黄河,后来词义扩大,“江”“河” 就泛指
所有的江河了。
10. 缩小:词义的范围由宽变窄。例如 “臭” 字,在古代指各种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易经》中就有 “其臭如兰” 的说法,意思是它的气味
像兰花一样芬芳;后来 “臭” 字的意义缩小,专指难闻的气味。
11. 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比如 “走” 字,在古代的意思是 “跑”,《孟子》中 “弃甲曳兵而走”,就是说扔掉盔甲拖着兵
器逃跑;而现在 “走” 的意思变成了 “步行”,词义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2. 常用词分类与示例
12. 名词: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比如 “兵” 字,在古代最初指的是兵器,
《》“兵刃 ” 就是兵器的意思;后来 “兵” 的意义演变为士兵。
“”
13. 动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例如 “攻” 字,除了我们熟悉的 “攻击” 的意思,在古代还有 “研究” 的意思,“闻道有先后,术业
”(
攻
专
有《师
愈
韩》)
说的“专攻” 就是专门研究的意思。
里
这
,
14.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像 “危” 字,在古代最初表示 “高”,“危楼高百尺”(李白诗),形容楼非常高;后来
“危” 的意义逐渐演变为 “危险” 。
3.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5. 本义:是指一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比如 “本” 字,它的本义是树根,“君子务本”(《论语》),这里的 “本” 就是用的本义,意
思是君子要致力于根本;后来 “本” 字引申出根本、本来、本钱等意义。
16. 引申义: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例如 “道” 字,本义是道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个 “道” 是抽象的道理,第二个
“道” 是言说的意思,这些都是从 “道路” 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的产生让汉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三、语法体系解析
1.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
17. 名词作动词:名词在句子中临时用作动词,表示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动作。比如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 本来是名词,这里
用作动词,意思是 “用蹄子踢” 。
18. 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的动作。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诗),“绿”
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 “使…… 变绿”,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19.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比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史记》),“王我” 不是 “称王我”,而是
“使我为王” ,表达了项羽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2. 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有几种特殊句式需要特别注意。
20. 判断句:用来判断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是”,而是用 “…… 者,……
《”“…… ”
》 等句式来表示。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
21. 被动句: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常见的被动句式有用 “为”“见”“于”“为…… 所
……” 《“”(贾谊《过秦论》),“为天下笑”
》 就是被天下人嘲笑的意思。
22. 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会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主要有两种情况:
1. 《“”(《论语》),正常语序应该是
》 “不知吾”,意思是不了解我。
2. 《“”(《陋室铭》),正常语序是
》 “有何陋”,“之” 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3. 虚词用法
虚词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23. 之:
1. 作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或事情。比如 “学而时习之”(《论语》),这里的 “之” 指代学习的知识。
2. 作结构助词,有多种用法。例如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之”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
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的成分。
24. 其:
1. 作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或情况。比如 “其乡人曰”(《曹刿论战》),“其” 指代曹刿。
2. 作语气助词,用来表示各种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其” 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意思是一次就已
经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有第二次吗?
四、音韵学基础
1. 上古音系特点
上古音系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和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不同。
25. 声母: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 “古无轻唇音”,也就是说,在古代,“非敷奉微” 这组轻唇音声母的字,在读音上归属于 “帮滂并明” 这组重
唇音声母。比如 “匍匐” 这个词,在古代读音就像 “蒲服” 。
26. 韵母:《诗经》是研究上古韵母的重要材料,通过分析《诗经》的押韵情况,学者们把上古韵母分为 13 《“”(《诗经・关雎》),“鸠”
》
和 “洲” 押韵,它们都属于幽部。
2. 反切注音法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它的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 “冬,都宗切”,“都” 的声母是
“d”,“宗” 的韵母和声调是 “ōng”,拼合起来就是 “dōng”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字在古代的读音。
五、文选学习要点
1. 经典篇目解析
27. 《》《》:这篇文章讲述了郑庄公和他弟弟共叔段之间的权力斗争。在语法方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是典型的判断句,直接对事物的性
质进行判断;在词汇方面,“亟请于武公” 中的 “亟” 是 “多次” 的意思,通过这个词可以看出共叔段的野心不断膨胀。
28. 《》:这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的一次谈话。从语法角度看,“不吾知也” 是宾语前置句,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特点;从文化
角度讲,“冠者五六人” 中的 “冠者” 指的是成年男子,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通过这样的词汇可以了解古代的礼仪
文化。
2. 文体分类
29. 论说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比如韩愈的《师说》,围绕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
作用等问题展开论述,阐述了作者对师道的见解。
30. 记叙文: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详细记录了项羽的一生,
包括他的辉煌战绩和最终的失败,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这位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
31. 抒情文: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要目的,通过对景物、事物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
向往和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六、工具书与学习方法
1. 常用工具书
32. 《》:由东汉许慎编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它按照部首排列汉字,对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和字音都进行
了解释。比如对 “木” 字的解释是 “冒也。冒地而生”,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构造。
33. 《》:是清代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收字 47,035 个,按照部首排列。这部字典对每个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是研究
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34. 《》: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词汇,侧重于词语的来源和演变。比如对 “牺牲” 一词的解释是 “祭祀用的牛羊猪”,和现代汉语中 “为正义事业
《》
”
2. 学习方法
35. 精读文选:仔细阅读古代经典文章,逐字逐句分析其中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比如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时,要注意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中 “衣” 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 “穿”,通过这样的精读,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6. 积累常用词:每天学习 10 - 20 个常用的古代汉语词汇,了解它们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并通过例句进行记忆。比如 “兵”“走”“道” 等
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准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
37. 掌握通论:结合古代汉语的语法、音韵等理论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学习 “之” 字的用法时,要把它作代词、结构助词等不同
用法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
七、文化常识
1. 天文历法
38.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分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
室、壁。这些星宿在古代的天文观测、占卜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39. 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
候特点和农事活动,比如立春表示春天的开始,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秋分则是收获的季节。
2. 职官制度
40. 三公:在周代,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他们是辅佐天子的最高官员,地位非常尊贵,负责协助天子处理国家大事。
41. 六部:是隋唐以后中央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掌
管土地、户籍、赋税等;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等;兵部掌管军事;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工部掌管工程建设等。
3. 礼仪风俗
42. 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一般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举行冠礼时,要为男子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标
志着男子正式成年,开始承担起社会责任。
43. 丧服:是中国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穿着的各种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为 “五服”。斩
衰是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缝边,服丧三年,一般是子女为父母服丧;缌麻是最轻的丧服,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服丧三月,
用于表亲等关系较远的亲属。
八、知识体系总结
模块 核心内容 典型例证
文字 六书理论、古今字、异体字 “日”(象形)、“本”(指事)、“休”
(会意)、“江”(形声);“说” 与
“悦”(古今字);“泪” 与 “涙”(异
体字)
词汇 古今词义演变、常用词分类、本义与引申义 “江”(词义扩大)、“臭”(词义缩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