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89 views31 pages

Homework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工具,旨在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准确、生动和形象。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等,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效果。

Uploaded by

巧芸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89 views31 pages

Homework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工具,旨在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准确、生动和形象。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等,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效果。

Uploaded by

巧芸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31

修辞手法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
践。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
同的表达效果。
采用不同的句式或修辞格会取得更加不同的效果。
例如: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暗喻)
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借代)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排比)
同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丑,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例如:
不同的词语表现了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
她很丑。(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借代)
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夸张)
又如:
她的皮肤很好。(一般叙述)
她的肉皮真细发。(口语化)
她的皮肤就像 4-5 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明喻)
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对偶)
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
材料和表达手段。
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

东北教育网 (edu.northeast.cn) 2006-09-06-09:49:58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
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
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
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 70 种之多,常见的有 10 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
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
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
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
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
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
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
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
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
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
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
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
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
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
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
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修辞手法,如比喻等,在感情色彩及描写方面都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描写方法,如侧面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在文章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都有哪

些描写方法?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

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
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

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

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

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

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

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

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

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

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

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认清修辞手法,明确作用
作者:jhxjhx 时间:2008-4-25 6:29: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99
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方面(8 种常见的修辞作用)和写作手法(主要考察其技巧方面
的作用)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
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下面分述之:
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
洁。还要注意其分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最常考的。
06 天津高考题: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
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06 上海高考题: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

06 高考福建卷: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
败。
2.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06 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
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 分)
3.反衬
《报秋》第 28 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
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
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 对比
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
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
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06 高考河北(等地)卷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
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 分) ①夜来香、昙花夜
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
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06 高考江西卷 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
分)
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
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5.夸张:
作用: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
联想,创造气氛。故意为之的,分为扩大和缩小,从空间上说;还有就是从时间说得超
前夸张。
06 天津高考题: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
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 分)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6.反复
98 年《报秋》第 29 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 6 个
‘便’字和 5 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
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
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
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
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
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
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7.排比
排比有句子排比和短语排比。注意区分。
排比的作用: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一句话: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
力。” 00 年高考题:《长城》第 21 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 3、5、7 段里也使用了
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
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
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
深刻。
写作手法:
1.象征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有相似之处。比喻要求喻体和被比喻事物之间有
某种相似的特点。而象征要求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也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引
起由此及彼的联想。所区别的是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象征则是艺术手法。其次比喻的事
物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但是象征只是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
深远的含义,其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体会。
如鲁迅的《药》之结尾的“花圈”,这个古诗词的鉴赏多有出现,不再详
述。
06 辽宁高考题: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
以阐释。(4 分)
2.情景问题,无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都围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此外,要注意小说中自然景物的作用(如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例子太多,
仅举一例 06 黑龙江等地题: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
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反语:
有 2 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
章富有战斗性。
06 北京卷 19(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
‘意识先于存在’。”
4.人称问题:
06 辽宁: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
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 分)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
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 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
分)
5.虚实结合:
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06 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恩路安排的文章结
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
分)
06 高考题四川卷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 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首尾结合:
这个是中国的作家最常用的,也符号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而且关于文章的结尾大都
带有总结的意味,称卒章显志。
06 湖北高考题:
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
分)
参考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
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
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7.描写的方式:
关于描写,不再详述,仅举一例:06 高考湖北卷
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
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综述:文章虽为手法之辨,但也就仅仅简单地梳理了一下常考的手法,还有今年考
试中虽未涉及到,但是亦重要的手法(如双关等),这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
总结。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 8 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
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

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
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
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

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
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

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
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
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
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

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以上是: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

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
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
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二、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

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
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 诗歌鉴赏

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
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
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
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
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三、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

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
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
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
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

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
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
“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
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
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

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

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
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
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

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
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
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

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

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
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
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

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

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
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
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

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
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

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

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
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
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

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
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
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

就会一目了然。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
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

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
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
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
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
“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
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
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

比喻也是分开的。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见教材)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

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
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
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

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

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四、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

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

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

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
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
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
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五、典型试题解析。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

辞方法的能力。A 句中的烟囱“哽咽”、B 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 句中的水珠“偎依”都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 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
秋波”。因此答案是 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
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 三句能构成比喻,B 句的“蔬菜”

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

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 1 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
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
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

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
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3.下列各句中比喻词用的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

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看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

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是 B。B 句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无法与“轻


快”作比。
4.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 )

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全得像战鼓一样。
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
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

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

[解析]答案是 A。A 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B 项


把空洞的话比作“战鼓”,不妥。C 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
作“雄纠纠”的卫士,不当,反而影响了表达效果,D 项运用排比,但

“自学”、“努力”、“独立钻研”不能并列,自学已经包含了个人努力,

个人努力包含了独立钻研。“适当”、“相互”、“集体”说的角度不一,“适
当”是讲程度,“相互”和“集体”说的是讨论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
5.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B.
C.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
似的。
解析:答案为 B。B 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

6..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答案为 C。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 A 项的理
解没有 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 C 项都抓住了,故 C
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要首先理解各种

7.对下面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 运用了比喻方式,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

作风,这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

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岛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
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彷徨的感情,如果没有光明在前面
引路,也会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
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乌
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
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
潇洒的样子。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作

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解析:答案是 C。A 项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B 项中分析错误,应为“主观主义的作风”。


D 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

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

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选
C。

8
①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
不是宣传是什么?
②鲁诗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①②③
A.比喻 反问 对比

B.反问 双关 对比

C.比喻 双关 对偶
D.反问 双关 对偶
.B
9.下面一句话综合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中,总司令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啊,他对敌总是针锋相对,
革命意志像钢铁一样顽强,对自己的同志又总是宽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样的温暖。

A.排比、比喻、借代 B.
C.对比、排比、比喻 D.

10.“天上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
A.

B.

C.
D.
B

11.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冯老汉
B.
C.

D.这个恶霸塘边洗手鱼也死,什么毒辣的手段都使得出来。

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
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3.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

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
4.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
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
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
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
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

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
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

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
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
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
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

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
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常见考法
修辞手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
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

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误区提醒

例析: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

句子,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
小草立在路边。

盛夏的中
午,

答案示例: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晕,)
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脑袋),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分析:这是一道近似于扩写句子的试题,要求考生把一个一般性描写炎夏
的句子,用上夸张、拟人的手法,添加一些词语和句子写出其“难耐”的炎热程度来。解

答这道题,考生必须在给定的句子基础上做,要用上夸张、拟人两种手法,要动用自己
的知识储备添加词和句,把炎热难耐的盛夏中午写具体、写生动。

例析: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

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
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
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

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
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答案示例:苏州的美是古典的,苏州的美是含蓄的,苏州的美是多样的。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材料按排比要求写句的试题。考生失分之处在:离
开材料写排比句,所写的排比句不能概括苏州的美。比如,有的考生误将“优雅”“庄

严”“恬淡”“古朴”等词视为对苏州美的概括,而导致错答失分。解题方略是,抓语段中的

关键词或中心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