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38 views29 pages

修辞

Uploaded by

Yu Jun Ju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PT,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238 views29 pages

修辞

Uploaded by

Yu Jun Ju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PT,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29

中考专题复习之

修 辞 手 法
桃花江镇中心学校
胡春花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
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
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
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
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
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
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
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
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
有力。
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
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
、拟人、夸张、排比、反复
、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
,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
、引用、反语等。
《课程标准》:“借助常用的语法
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
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考试题型主要有判断(选择题)、
辨析其表达作用(参考阅读)、仿写
或续写修辞句。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
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
的一大趋势。
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
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举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
 (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
洁。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
其一

其二,比喻要合乎
其二 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
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示比较的

② 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表示推测、揣度的

③ 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
易溶洞。 --表示例举的

④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 --表示想象的
2 、[拟人]

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
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
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
蟀们在这里弹琴。
3 、[夸张]
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
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
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
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 、[对偶]
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
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
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
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
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
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
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
丽和宽广。
6 、[反复]

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
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
句子。
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
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 [举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
去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
天的云彩。
7 、[设问]

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
注意和思考。
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
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 [举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8 、[反问]

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
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
,谁能说它不美呢?
修辞的基本表达效果

修辞格 基本作用
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反复 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增强语气。
辨析修辞格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
( )
B. 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
夸张
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
C. 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反问 )
D.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比喻 )
E. 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拟人
( )
F.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
多么伟大的人啊! 排比
( )
G.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设问)
H.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反复)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
智慧的结晶。
B
B .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
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 .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
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
暖意。
D .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
A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
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 吹面不寒杨柳风 "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
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毡子。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
飞翔。
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
老圃种菜,一畦菜怕
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
A 夸张 设问
B 比喻 设问
C 夸张 反问
D 比喻 反问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
组是: ( )
①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 是我们劳动群众。
③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
说。
④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 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 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 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 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一项:

A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
,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
B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
上。 (运用拟人,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力气势。 )
C 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不是
在“三反”“五反”斗争中曾经发现过吗?(运用反问
,加重语气,强调了揭露贪污犯、盗窃犯的重要性。)
D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
你。(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增
强了感染力)
选出语气最强烈的一项 (   )

A 他学习好。
B 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学习好。
C 没有人说他学习不好。
D 大家说他学习好。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
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
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
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
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是:
秋色人似画中游


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
句子,再写两,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 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
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仿照例句中反复的运用,以“学会”作
为反复词造句。
尊重人才,欢迎人才,重用人才。

学会_____,学会_____,
独立 创新

学会_____。
坚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