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音樂 | |
---|---|
方法 | 聲 |
種類 | 曲種 |
起源文化 | 各式各樣 |
起源喺 | 舊石器時代 |
音樂(粵拼:jam1 ngok6)係一種有組織嘅聲,涉及作曲嘅人喺時間當中編作聲[1]-一首音樂會通過運用音高、和音、節奏、旋律同音色等嘅元素嚟安排一段段嘅聲,務求令聽嘅人有賞心悅耳嘅感受。音樂理論上嘅研究會對呢啲唔同嘅音樂元素作出分析,嘗試了解唔同嘅音樂元素組合會點樣影響一首音樂「有幾好聽」[2]。
對於人類嚟講,音樂不嬲都係文化嘅重要一環:音樂可以係一門藝術,會由美學嘅角度嚟思考一段聲點樣先至算係「有美感」,而且好多人都會視聽音樂同演奏音樂做一種娛樂,由音樂當中得到樂趣[2];除此之外,音樂有陣時仲可以有藝術以外嘅文化意義,例如著名芭蕾舞劇《合桃鉗》當中嘅樂曲就俾好多人同聖誕節聯想埋一齊,所以喺北美洲等地,好多人一到聖誕就會攞《合桃鉗》當中嘅樂曲嚟周圍播,營造聖誕氣氛[3]。又有啲音樂會俾人攞嚟做重要儀式嘅一部份。
音樂同舞蹈之間嘅關係極之密切:喺廿一世紀初,絕大多數嘅舞種傳統上都係會跟住音樂嚟跳嘅-跳舞嘅人都會想用音樂;而事實亦表明,人喺聽到音樂嗰時,成日都會不自覺噉身體某啲部份(例如腳板)開始跟住音樂嘅節奏郁動-音樂自然令人想跳舞[4]。
定義問題
[編輯]「 | 何謂音樂?
|
」 |
呢條問題就噉睇好似好簡單,但就算到咗廿一世紀初,音樂嘅定義喺音樂哲學上都仲係一條廣受爭議嘅問題。例如喺廿世紀曾經有人主張音樂可以定義做有組織嘅聲,但人講嘢產生嘅聲都係一種有組織嘅聲(語言會有文法,指定邊啲句子可以接受邊啲句子唔可以)-即係話個定義包埋一啲直覺上認為應該唔屬於音樂嘅嘢,所以唔可以攞嚟做音樂嘅定義[8]。又有啲定義嘗試由美感嘅角度出發,將音樂定義做「有組織得嚟又有美感嘅聲」,但又有個問題係美感呢家嘢相當主觀,而一般認為定義最好應該係要客觀嘅[9]。
音樂分類
[編輯]音樂可以按好多準則分類:
- 首先音樂有得按「有冇人聲」分做器樂同歌,當中器樂係指完全冇人聲、齋靠樂器嚟創造嘅音樂,而歌係指有人聲跟住唱嘅音樂[10];
- 另一方面,音樂又可以按音高同節奏等嘅音樂元素特性嚟分做唔同嘅曲種,例如華爾滋就出嗮名興用三拍子(一種節奏特性)而且啲旋律令人有「飄浮無重」嘅感覺[11]。唔同風格或者類型嘅音樂可能會強調、唔強調或者省略其中一啲元素。
- 舞曲係指專門作嚟俾人跟住跳舞嘅音樂,例子可以睇華爾滋同芭蕾舞音樂。
- 粵樂出嗮名「音色清脆明亮,節奏活潑歡樂」。
- 夜曲泛指題材上同夜晚有關嘅樂曲。
藝術同娛樂
[編輯]音樂可以因應好多唔同嘅用途而創作同演奏,包括畀人享受美感、宗教或儀式用途,或者作為市場上嘅娛樂產品。以前音樂只可以透過樂譜嚟獲得,好似喺古典同浪漫時期,音樂愛好者會買佢哋鍾意嘅樂曲樂譜,咁樣就可以喺屋企用鋼琴演奏。隨住留聲機嘅出現,熱門歌曲嘅唱片取代咗樂譜,成為音樂愛好者享受鍾意歌曲嘅主要方式。到咗1980年代有咗家用錄音機,同埋1990年代嘅數碼音樂,音樂迷就可以製作錄音帶或者播放列表,再攞住個便攜式卡式錄音機或MP3機享受。亦有啲音樂迷會製作混音帶,呢啲混音帶可以作為「自我寫照、一種友誼嘅表示、一個理想派對嘅處方……[同埋]一個純粹充滿最熱愛事物嘅環境」。[12]
業餘音樂家可以為咗自己嘅快樂而作曲或演奏,賺取其他方面嘅收入。專業音樂家多數受僱於各種機構同組織,包括軍隊(喺進行樂隊、交響樂團同流行音樂組合中)、宗教機構、交響樂團、廣播或電影製作公司,以及音樂學校。專業音樂家有時會以自由職業者或者現場錄音音樂家嘅身份工作,喺唔同環境中尋求合約同演出機會。業餘同專業音樂家之間通常都有唔少聯繫。啱啱起步嘅業餘音樂家通常會向專業音樂家跟堂學習。在社區環境中,高水平嘅業餘音樂家會同專業音樂家一齊參與各種合奏,例如社區交響樂團或社區演奏團。
通常會區分兩種情況:一種係面向現場觀眾演出嘅音樂,另一種係喺錄音室演奏後錄製,再經由音樂零售系統或廣播系統分發嘅音樂。不過亦有好多情況,現場演出嘅音樂同時亦會被錄製同分發。現場音樂會錄音喺古典音樂同流行音樂(例如搖滾樂)中都好受歡迎,因為盜錄嘅現場演唱會對音樂愛好者嚟講好有價值。而喺即興樂隊圈子中,即興即興演奏會比錄音室錄製更受歡迎。[13]
樂譜記譜法
[編輯]音樂記譜法通常指係紙上用符號寫出音符同節奏。當音樂被寫低,音高同節奏(例如旋律中嘅音符)都會被記譜。記譜法通常亦會提供執行音樂嘅指示,例如,一首歌嘅樂譜可能會標示呢首歌係「慢藍調」或「快搖擺」,咁就可以指示出節奏同曲風。要讀懂記譜,個人必須要懂得音樂理論、和聲同與特定歌曲或樂曲曲風相關嘅演奏實踐。
書面記譜法會隨住音樂嘅風格同時代而有所不同。依家,記譜音樂通常以樂譜形式產出,或者對於使用電腦譜寫軟件嘅人士,就以電腦螢幕上嘅圖像呈現。喺古代,音樂記譜係刻喺石頭或泥板上。[14] 要根據記譜來演奏音樂,歌手或樂器演奏者需要了解符號中所體現嘅節奏同音高元素,以及與該樂曲或曲風相關嘅演奏實踐。喺需要音樂即興演奏嘅曲風中,演奏者通常只根據記低咗嘅和弦進行同曲式來演奏,咁就要求演奏者對該音樂嘅結構、和聲同特定曲風(例如爵士或鄉村音樂)嘅風格有深刻認識。
喺西方藝術音樂中,最常見嘅書面記譜形式係總譜(包括合奏作品中所有音樂部份)同分譜(係個別演奏者或歌手嘅記譜)。而喺流行音樂、爵士同藍調中,標準嘅音樂記譜係領譜,呢個記譜會標示旋律、和弦、歌詞(如果係歌唱曲目)同音樂結構。爵士音樂亦會用到假書;呢啲可能係領譜或單純嘅和弦圖,容許節奏部成員即興演奏伴奏部分。總譜同分譜亦喺流行音樂同爵士中使用,特別喺大型合奏(例如爵士大樂隊)中。而喺流行音樂中,結他手同電貝斯手通常會讀用指法譜(常簡稱為「tab」)記錄嘅音樂,呢個譜會以結他或貝斯指板嘅圖示標示出應該彈奏嘅音符位置。指法譜喺巴洛克時期曾用來記錄魯特(一種有弦、有品嘅樂器)嘅音樂。[15]
口述同聽覺傳統
[編輯]好多種類嘅音樂,例如傳統嘅藍調同民謠,並冇用樂譜寫低;而係原本保存在演奏者嘅記憶入面,歌曲係由一個音樂家或歌手口頭傳承下嚟,或者係透過聽覺學習,即係「憑耳朵彈奏」。當一首歌或樂曲嘅作曲者已經唔知係邊個嘅時候,呢啲音樂通常會被歸類為「傳統」或者「民謠」。唔同嘅音樂傳統對點樣同喺邊度改動原始素材有唔同嘅態度,可能好嚴謹,亦可能要求即興發揮或者對音樂作出修改。一個文化嘅歷史同故事亦可以透過歌曲由口頭傳遞。[16]
哲學
[編輯]音樂哲學係研究關於音樂基本問題嘅學問,同形而上學同美學都有關連。問題包括:
喺古代,例如古希臘人,就曾經探討音樂嘅美學,研究節奏同和聲組織嘅數學同宇宙論層面。到咗18世紀,焦點轉向咗聽音樂嘅體驗,從而討論音樂嘅美感同人類嘅享受(即音樂嘅「愉悅」同「喜悅」)。呢種哲學轉變嘅起源有時會歸功於18世紀嘅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騰,之後又有伊曼紐爾·康德。通過佢哋嘅著作,古時候「美學」一詞(原意係感官知覺)就賦予咗現代嘅含義。到咗2000年代,哲學家開始重視除咗美感同享受之外嘅議題,例如音樂表達情感嘅能力。[17]
喺20世紀,彼得·基維、傑羅德·萊文森、羅傑·斯克魯頓同史蒂芬·戴維斯等人作出咗重要貢獻。不過,好多音樂家、音樂評論家同其他非哲學人士亦對音樂美學有貢獻。喺19世紀,愛德華·漢斯里克(一位音樂評論家同音樂學家)同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之間,就音樂是否能夠表達意義嘅問題,曾展開咗一場激烈嘅辯論。哈利·帕奇同其他部分音樂學家,例如凱爾·甘恩,亦研究同推廣微分音音樂以及其他音樂尺度嘅使用。現代作曲家如La Monte Young、Rhys Chatham同格倫·布蘭卡好重視一種叫做純律嘅音階。[18][19][20]
人哋普遍認為音樂有能力影響我哋嘅情緒、智力同心理;佢可以撫平我哋嘅孤獨,或者激發我哋嘅熱情。哲學家柏拉圖喺《理想國》中指出,音樂對靈魂有直接嘅影響。因此,佢建議喺理想嘅政體中,音樂應該受到國家嚴密嘅管制(第七卷)。[21]
喺古代中國,孔子認為音樂同禮樂息息相關,同大自然保持和諧;佢認為音樂係天地之間嘅協調,而禮制則帶來秩序,使佢哋成為社會中極其重要嘅功能。[22]
相關能力
[編輯]睇埋
[編輯]引咗
[編輯]- ↑ Levonsin, (1990). Music, Art, and Metaphys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267-78.
- ↑ 2.0 2.1 Tagg, P. (1982). Analysing popular music: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Popular music, 2, 37-67.
- ↑ Fisher, J. (2003). Nutcracker Nation: How an Old World Ballet Became a Christmas Tradition in the New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 Moving To The Beat. Psychology Today.
- ↑ 14 Famous Classical Piano Pieces.
- ↑ Fisher, J. (2003). Nutcracker Nation: How an Old World Ballet Became a Christmas Tradition in the New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 Gracyk, T. & A. Kania (eds.), 2011,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and Music, New York: Routledge. pp. 1-13. "Definition".
- ↑ Scruton, R. (1999).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Levonsin, (1990). Music, Art, and Metaphys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267-78.
- ↑ Vennard, William (1967). Singing: the mechanism and the technic. New York: Carl Fischer Music.
- ↑ Nettl, P. (1929).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Dance. The Musical Quarterly, 15(4), 583-589.
- ↑ Kirszner, Laurie G. (January 2012). Patterns for College Writing. Bedford/St. Martin's. p. 520. ISBN 978-0-312-67684-1
- ↑ "Improvisation and Reciprocity: An Analysis of the Jam Band Community and Its Unique Business Model". www.meiea.org. 20 November 2007.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auto
嘅參照 - ↑ Ferreira, Bruno (26 July 2021). "How to Read Renaissance and Baroque Tablature". UniGuitar.
- ↑ Junda, Mary Ellen (2019). "Exploring Cultures Through Song". The Choral Journal. 59 (9): 30–41. JSTOR 26662729.
- ↑ Juslin, Patrik N. (6 September 2013). "What does music express? Basic emotions and beyon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596. doi:10.3389/fpsyg.2013.00596. PMC 3764399. PMID 24046758.
- ↑ "A Field Full of Rabbit Holes". Sound American.
- ↑ "Rhys Chatham: "Drastic Classical Music for Electric Instruments"". The Kitchen OnScreen.
- ↑ "Glenn Branca: A Guide to the Symphonies". daily.redbullmusicacademy.com.
- ↑ Plato (2006). The Republic, Book VII. Project Gutenberg Literary Archive Foundation. p. 7. 原先內容歸檔喺11 October 2022. 喺11 October 2022搵到.
- ↑ Kirkendall, Jensen Armstrong (14 December 2017). "The Well-Ordered Heart: Confucius on Harmony, Music, and Ritual" (PDF).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13 April 2021. 喺13 April 2021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