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鎮江市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鎮江市,居江蘇省東南,長江京杭運河匯焉,西距南京五十餘公里。方三千八百四十三平方公里,口二百九十萬。轄丹徒京口潤州三區、鎮江新區及丹陽句容揚中三縣級市。

沿革

[]

一九五四年宜侯夨簋出大港煙墩山,郭沫若唐蘭考此器以為周康王仲雍曾孫於,即今鎮江境內。然學界未有定論,存以備考。

左傳·魯襄公二十八年》「慶封……奔吳,吳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始見典冊。前四七三年,越滅吳,朱方屬越。前三五五年楚滅越,改朱方為谷陽

並天下,廢封建為郡縣,谷陽屬會稽郡。秦始皇帝三十五年發赭衣囚徒三千鑿京峴山闢馳道,改谷陽為丹徒。或傳始皇帝用方士言以京峴山有王者氣,遂斷以破之。

高祖六年劉賈封於荊,丹徒屬焉。後英布殺賈,丹徒改屬吳國。景帝平七國之亂,改屬江都國。及武帝行推恩令,復置會稽郡,仍屬之。順帝永建四年分會稽置吳郡,丹徒屬吳郡。建安十四年孫權築城北固山前峰,號曰「京城」,治吳於斯,城下稱京口嘉禾三年,權改丹徒為武進

太康二年置毗陵郡,治武進。明年,復丹徒。永嘉五年,改毗陵為晉陵。大興元年移治京口。或有領兗、徐而鎮京口者。

元嘉八年置南徐州,治京口,備有徐、兗、幽、冀、青、並、揚七州郡邑。永嘉之亂,士民南渡,僑置郡縣司牧之。惟地理參差,名號驟易,境土屢分,至割郡縣四五者,離合復改,實難精悉。

開皇九年,改丹徒為延陵,屬蔣州。越六年,以延陵、永年曲阿三縣置潤州,州縣同治京口。大業初廢潤州復延陵縣,屬江都郡。

武德三年復置潤州,改延陵縣為丹徒縣。天寶元年,改潤州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潤州,治京口,轄有江寧縣。江寧故稱金陵,有稱潤州為金陵者。永泰後,置浙江西道節度使,治潤州。建中二年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治潤州,旋賜號鎮海軍節度使。

開寶八年改鎮海軍為鎮江軍,政和三年升潤州為鎮江府。

改鎮江府為鎮江路,屬江浙行中書省。

初,太祖克鎮江,改鎮江路為江淮路,旋改為鎮江府,直隸南京。

,仍為鎮江府,屬江南布政司。太平天國曾改為鎮江郡。

民國初,廢府制,仍名丹徒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三年屬金陵道,十六年復仍直屬江蘇省。二十一年江蘇省移治丹徒,改丹徒縣為鎮江縣。抗日戰爭淪陷,日偽省會移蘇州。勝利後復遷鎮江。

一九四九年市縣分治,以城廂、近郊為鎮江市,四鄉為丹徒縣。縣市同治。一九五三年,並蘇南蘇北行政公署為江蘇省,治遷南京。置鎮江地區行政公署,轄鎮江市及十縣。一九八三年撤公署,行市管縣,為省轄市,轄丹徒、丹陽、揚中、句容四縣。一九八四年十月,城區更名為京口區,郊區更名為潤州區。其後,丹陽、揚中、句容先後撤縣建市。二〇〇二年四月,撤丹徒縣,置丹徒區。

地理

[]

鎮江,居北緯三十二點一度,東經一百一十九點三度,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溫十五點四攝氏度,日照二千又五十七點二小時,無霜期二百三十八日,降水量一千又七十二點八毫米。其地多丘陵,有寧鎮、茅山二山脈。歷為兵家必爭。

貨殖

[]

永嘉南渡後,戶口大增,遂為大邑,元嘉間至有口四十餘萬。隋鑿運河,得以通南北貨殖。元至清為漕運重鎮。其民或以農耕,稻、茶、蠶桑,或以商賈。今以化工、造紙、建材、鋁業為骨幹。二〇〇七年地區生產總值一千二百一十二億元,人均四萬餘元。

人文

[]

葛洪陶弘景戴顒隱於斯,劉裕起於斯,李德裕辛棄疾鎮於斯,法海修於斯,柳永逝於斯,帝王葬於斯,趙聲賽珍珠呂叔湘茅以升生於斯。蕭統編《昭明文選》,沈括著《夢溪筆談》,米芾成一家山水,鄭燮書「難得糊塗」,劉鍔述《老殘遊記》。一時不可盡數。

名勝

[]

鎮江無崇山峻嶺,然山不在高,世所聞名者三,金山焦山北固山是也。金山,居城之西北,原江中之島,清末島南沙長遂接南岸。有寺曰江天禪寺,俗稱「金山寺」。焦山,居城北江中,有寺曰定慧寺,大字之祖「瘞鶴銘」在焉。北固山,城北江岸邊,有寺曰甘露寺,傳劉備招親於此。城西寶華山,有寺曰隆昌寺,天下律宗第一,西南有茅山,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也。 城中雲臺山麓西津渡街猶清末舊貌,徜徉於斯,不免悼古。

風土

[]

俗諺:「鎮江有三怪,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麵鍋裡煮鍋蓋。」麵鍋裡煮鍋蓋,鍋蓋麵是也。鎮江乃維揚菜代表地之一,蟹黃湯包、什錦素菜包、水晶肴肉、白汁鮰魚、清蒸鰣魚、蟹粉獅子頭、拆燴鯰子頭南北聞名,宴春酒樓傳承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