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万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万毅
万允和[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任期
1959年4月—1959年9月
个人资料
性别
顷波
出生1907年8月8日
 清朝奉天省金州四十里堡村(日租关东州)
逝世1997年10月31日(1997歲—10—31)(90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籍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
民族满族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郑怡
著作《万毅将军回忆录》
获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
军事背景
效忠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服役东北军
国民革命军
八路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服役时间1925年-1959年
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
学历

万毅(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原名万允和,字頃波,男,满族辽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生平

[编辑]

早期投身东北军

[编辑]

万毅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田地被日本人以修公路为由占据,1914年随父母移居金州县城,先后入金州公学堂、私塾读书3年。早年曾在大连一家钱庄当童工,后在奉天省财政厅征榷科当雇员。1925年3月,考入东北军军士教导队第四期步兵科学习。半年后毕业,经同学介绍,到天津的东北陆军第一、第三联军司令部副官处文书股当上士,不久调任少尉、中尉兵站员。1926年春,万毅通过考试被录用在第三、第四方面军(司令张学良)副官处任少尉副官。他先后任中尉、上尉、少校副官、少校军械官等职[2]:185

1930年从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时的万毅。

1928年年底,经过黄显声点拨,万毅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学习。1930年6月,万毅在东北陆军讲武堂以名列该期学员考核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张学良奖给的怀表一块、指挥刀一把。随后被分配到东北陆军第二十旅担任少校团附,加入中国国民党[3]。1930年11月,张学良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万毅随同去南京,任张学良临时副官处的副官。此后,改任张学良卫队统带部步兵总队第三队一营少校营长。九一八事变后,随部队撤入关内。1933年,改任东北军105师二旅四团营长[2]:186

1934年,随军到鄂豫皖地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担任三旅七团中校团附。1935年8月,到陕甘地区被任命为驻骑兵第三十五师联络参谋。在此期,万毅结识中共组织派赴东北军进行统战工作的刘澜波等人,开始同情中共革命主张。1936年1月起,任东北军第109师第627团中校团长,是当时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2]:187(1933年3月吕正操升任团长间更为年轻)。同年加入抗日同志会,11月任第627团的抗日青年团荣誉团长,支持和掩护中共党员在该团秘密开展工作[2]:190西安事变中,万毅率部向渭南前线开进,准备抵御国民政府进攻西安的军队。1937年2月,被军长缪澄流怀疑为共产党员而被关押[2]:191

参加抗日战争

[编辑]

1937年10月获释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112师第672团上校团长,投身江阴要塞保卫战[4]。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全团战没,只身幸免。1938年1月,任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上校团长[2]:193。春节过后,经刘澜波介绍,张文海谷牧中共中央长江局委派,考察发展万毅入党问题。同年3月,经张、谷二人介绍,万毅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5]。之后,随部队进驻连云港地区。从5月至7月,率部在孙家山进行了阵地防御和反突击战。并与第672团一起进行了大桅尖战斗。两次战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给日军以极大打击,保卫了连云港[6]。同年10月中旬,又转战苏皖地区,袭击了合肥机场。12月,率部夜袭宿迁[7]

1940年担任东北军111师333旅代旅长的万毅

1939年3月,万毅随五十七军抵达鲁南,开展对日游击战争。1940年春,担任第111师第333旅代旅长[2]:197。1940年夏,因李亚藩(原为缪澂流的副官长,后任日本支持的兴亚建国军鲁苏地区总司令)勾引,333旅666团1营2连连长王明德、机枪连连长郝继贤率领两个连投向赣榆县桃林镇的伪军。缪澂流乃同第57军副军长朴炳珊决定和日军讲和,通过与日军鹫津师团谈判,1940年9月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密约。万毅和师长常恩多闻讯,于同年9月22日率部发动“九二二锄奸”,扣押了副军长朴炳珊以下全体人员,缪澂流逃脱[8]

1941年2月17日,被第111师第331旅旅长孙焕彩逮捕,关在鲁苏战区监狱[2]:200。1942年8月,在蒋介石密令处决的前夕,从监禁地逃出,进入中共山东根据地,找到党组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8月3日,常恩多与郭维城发动东北军111师脱离国民革命军建制,改称“东北挺进军”。由于事前缺少组织,部队陆续哗变。常恩多在率领剩余部队向八路军根据地开进的途中病逝。9日,部队进入山东根据地,仍称第111师。万毅被山东分局派往这支投共队伍,负责领导改造这支旧军队的工作,任代理师长[9]郭维城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10月,111师正式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万毅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山东分局原书记朱瑞称赞他是“不死的吉鸿昌[10]。依照毛泽东《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报告中关于选举东北干部的意见[11],万毅当选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12]

第二次国共内战

[编辑]

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员、东北挺进纵队司令员,奉命由山东率先开赴东北[2]:208,指挥所部“清匪反霸”、发展武装,克服天寒地冻、缺衣少粮、武器弹药不足等困难,连续转战于南起沈阳、北至吉林长春,东起通化,西至法库广大地区,至1946年初使所部由初入东北时的3500余人迅速发展到14000余人。1946年1月起,任中共吉遼省委副書記、吉遼(東滿)軍區副司令員、第七縱隊司令員。1946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率领部队先后参加四平战役三下江南战役[2]:213。1947年5月,改任第一縱隊政治委員。在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中,同司令员李天佑指挥第一纵队攻占公主岭等地,随后进攻四平失利[13]。1948年3月,指挥部队再次进攻四平,最终攻占四平。

1948年3月,在辽阳地区成立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师[14]。9至10月间,第五纵队参加辽沈战役,先在彰武东南及西南地区阻击国军廖耀湘兵团西援锦州,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歼廖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五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万毅任军长。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继而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攻占国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道完成对北平的包围[15]。1949年4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1957年,聂荣臻、万毅、李强宋任穷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万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2]:223。1950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7月改任東北边防军炮兵司令部司令,10月兼任军委炮兵第一副司令,1951年4月兼任炮兵學校校長[2]:224。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53年9月,任解放軍總參謀部兵器裝備計劃部部長[2]:225。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当时授衔中将中唯一一名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17]。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再次当选为中共候补中央委员。1958年5月,兼任国防部第五部部长,负责研究特种武器装备[2]:227。9月起,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5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228。同时,万毅还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8]

1959年万毅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于7月22日发言支持彭德懷的意见书而受株連,被撤销了几乎所有职务(只保留中央候补委员[19]。1960年4月下放任陝西省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60年11月至1966年3月任陝西省林業廳副廳長。1966年3月起任陝西省農林廳副廳長[2]:230。「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1月至1973年11月被關押[2]:231。1977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顧問。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1979年11月,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布為其平反[2]:232

1982年,万毅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5年7月起按正大軍區職待遇。1985年9月,请退中顾委职务[20]。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7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2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万毅.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审委员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编撰委员会 (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 第13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65-6618-6. 
  3. ^ 万毅. 万毅将军回忆录.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 12. ISBN 7-80136-221-7. 
  4.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江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江阴文史资料 第10辑. 1989: 44-50. 
  5. ^ 谷牧. 谷牧回忆录.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56. ISBN 978-7-5073-2694-9. 
  6. ^ 孙连仲,刘斐 等著. 徐州会战.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321-323. ISBN 978-7-5034-6303-7. 
  7. ^ 汪新. 烽火忆抗战.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6: 122. ISBN 978-7-5075-4442-8. 
  8. ^ 常连霆主编;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共山东编年史 第3卷.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 282–287. ISBN 978-7-209-08861-9. 
  9. ^ 张德良; 周毅. 东北军史.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 560–565. ISBN 7-5610-0149-5. 
  10. ^ 郑建英. 朱瑞传.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301. ISBN 7-5073-0236-9. 
  11.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427. ISBN 7-01-001831-6. 
  12. ^ 李忠杰、李明华 主编 (编).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 612. ISBN 978-7-5098-3347-6. 
  13. ^ 王成斌等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3.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224–225. ISBN 7-5065-0918-0. 
  14. ^ 刘统.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1945-1948.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426. ISBN 978-7-208-14616-7. 
  15. ^ 张明金; 赵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360–362. ISBN 978-7-5033-1940-2. 
  16.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委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476. ISBN 978-7-5065-5401-5. 
  17. ^ 欧阳青.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济南: 黄河出版社. 2008: 399. ISBN 7-80152-924-3. 
  18. ^ 王战英; 宋学文编著. 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4: 8. ISBN 7-5080-0485-X. 
  19. ^ 《彭德怀传》编写组. 彭德怀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 392. ISBN 978-7-80092-103-2. 
  20. ^ 关于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 1985-09-16 [2018-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5). 
  21. ^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6: 159. ISBN 7-5065-5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