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布鲁赫
布鲁赫 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 |
---|---|
出生 | 普魯士萊茵省科隆 | 1838年1月6日
逝世 | 1920年10月2日 德國柏林弗里德瑙 | (82歲)
国籍 | 德国 |
知名作品 | 三部交响曲,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蘇格蘭幻想曲》,大提琴与乐队《晚禱》 |
所属时期/乐派 | 浪漫主义 |
擅长类型 | 管弦乐 |
师从 |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德語: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1838年1月6日—1920年10月2日),德国浪漫樂派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
布鲁赫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以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最为闻名。此外还作有小提琴与乐队的《蘇格蘭幻想曲》等。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布鲁赫出生於科隆,在那里他师从作曲家、钢琴家费迪南·希勒,接受早期的音乐教育。[註 1]早時布魯赫的天分和進步受到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肯定。[1]布鲁赫9歲時,完成了第一首作品,是一首慶祝母親生日的歌曲,這奠定了他對音樂的熱情,雙親對此也全力支持。該時期的作品有經文歌、詩篇、鋼琴小品、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甚至還有一首管弦樂序曲,不過上述大部分的創作都已散佚,不知所蹤。
1849年,父親友人海因里希·卡爾·布雷登斯坦在波昂為布魯赫上了第一堂音樂理論課。當時布魯赫寄宿在贝吉施格拉德巴赫的一處宅邸,後來也在該處完成了許多作品。
職業生涯
[编辑]離開波昂後,布魯赫展開職業音樂家的生涯,除了教學之外,他也是一名指揮、作曲家。他的足跡在德國各地皆可得見:曼海姆、科布倫茲、松德斯豪森、柏林、波昂等地。1880年-1883年間担任利物浦愛樂協會指挥,可以說是他職涯的高峰。
从1890年到1910年退休之间,他在柏林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培养出包括克拉拉·瑪蒂爾達·費斯特在內的一批有名望的学生。
晚年
[编辑]1920年布魯赫在柏林弗里德瑙的家中辭世,他被葬在舍讷贝格的舊聖馬太教會公墓,就在早先去世(1919年8月26日)的妻子克拉拉墓旁。
作品
[编辑]布魯赫的作品多是繁複、結構工整的德國浪漫主義產物,後世音樂史家將他視為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為首的傳統守舊陣營一員。[註 2]論其評價,生前的布魯赫以其合唱作品的知名度更高一些,不過今人普遍認識的卻是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1866年),以及《蘇格蘭幻想曲》等小提琴與樂隊作品。[2]另外1880年為大提琴與樂隊所作的《晚禱》(Kol Nidrei,作品47,或譯「科尔尼德莱」)也有相當的能見度。布魯赫較罕為人知的管弦樂作品,尚有三首交響曲、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4,1878年)、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58,1891年),以及為單簧管、中提琴與樂隊的複協奏曲(作品88,1911年)等。
在室內樂領域他的涉獵不深,作品大都不受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為單簧管、中提琴與鋼琴所作的八首小品(作品83,1910年),所採用的樂器編制是音樂史上罕見的。其中單簧管部分是為長子馬克斯所量身訂做的。在這之外,早年他還有七重奏(1849年)、弦樂四重奏等作品,後者和舒曼的四重奏頗有近似之處。[註 3]任職於利物浦時期,布魯赫則是寫了一首鋼琴五重奏(第2號)。1918年,布魯赫開始構思一首為二組弦樂四重奏演奏所作的八重奏。這首B♭大調八重奏於1920年完成,以當時的音樂主流來看,屬於相當保守的作品。[註 4]
評價
[编辑]- 知名音樂學學者唐納德·托維爵士:「我對於《格罗夫辞典》的著者(指克里斯托弗·費菲爾德)之言可說完全認同。布魯赫最為擅長的,還是在於合唱和管弦樂作品方面。」[3]承此,托維對《奧德修斯》(Odysseus,作品41)頗為肯定。[4]
個人生活
[编辑]布鲁赫之母威廉明妮是一名歌者,父親奧古斯都·卡爾·弗里德里希則是律師,在布魯赫的少年時期啟蒙他的法語、英語等語言。此外布鲁赫還有一個妹妹,名喚瑪蒂爾德。[5]
1881年1月3日,布魯赫和年方26歲的歌者克拉拉·圖切克(Clara Tuczek)成婚。克拉拉來自音樂家庭,兩人在柏林相識相戀。[註 5]婚後,他們居住在利物浦,其居所在塞夫顿公园一帶。1882年,他們的女兒瑪格麗莎出生。1884年5月31日再誕下一子,取名馬克斯·菲利克斯。彼時布魯赫家已離開英國,出生在弗罗茨瓦夫的馬克斯則是同父親般,擁有早慧的音樂天賦。在這之後,布魯赫又添二子,分別是漢斯、埃瓦爾德。[7]
軼事
[编辑]- 由於《晚禱》的成功,有人猜測布魯赫及其家族可能有猶太血緣,不過皆無實據,布魯赫本人也否認這個說法。他的中間名「克里斯蒂安」,以及本身在新教信仰中成長的事實,也可作為說明。[5][8]
- 在納粹掌政時期,由於上述的流言不斷,當局限制了布魯赫作品的演出,這點導致迄今德語地區對其音樂的關注度仍低[來源請求]。
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 ^ Fifield 2005,第25頁.
- ^ Tully Potter, Hyperion Records CD CDA68168 (2017).
- ^ Donald Francis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vol. 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 ^ Koch Schwann, 3-6557-2, 1997.
- ^ 5.0 5.1 Fifield 2005,第15頁.
- ^ Leopoldine Tuczek, Wikipedia, 2021-01-11 [2021-05-18] (德语).
- ^ Why was composer Max Bruch considered "humorless, arrogant, egotistical"?. Interlude. 2020-10-21 [2022-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美国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ifield 2005,第109頁.
- 文獻
- Fifield, Christopher. Max Bruch: His Life and Works.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2005. ISBN 1-8438-3136-8.
延伸閱讀
[编辑]- Alfons Ott: Bruch, Max Karl August.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2.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1955, S. 641 f. (全文) (德文)
- Fuller Maitland, J.A. Max Bruch. Masters of German music.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94. OCLC 1333984.
參見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马克斯·布鲁赫的免费乐谱,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 AllMusic的马克斯·布鲁赫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