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必备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好查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之前看书都是浑沦吞枣不求甚解,看得多,忘得多,所得不多,一把年纪还没有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想我好歹祖国的花朵,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故立志:从15年起。凡所读之书,必写书评。于是乎有这第一篇。
陈先生的书是本年所读第一本,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周,算是啃完了。高中时期学历史,近代史就颇感头疼,你改良来我革命,你传统来我西化,你打我来我打你,乱个不亦乐乎。总之就是对这段史料不得要领,高中以后陆续看过一些近代史,徐中约的,蒋廷黻的,多偏重于史料,还是没逃脱治乱兴衰的窠臼,直到看完新陈代谢,才算理清了史实脉络下的暗流。
陈先生所言新陈代谢,可看出该书基调乃历史唯物史观,亦即历史变迁必有其依据,有其因果,如新陈代谢般,可由新陈知代谢,亦可由代谢反知新陈。陈先生在本书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为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又区分为中国与西洋的冲突,中国南北两地的冲突。生产力的冲突进而引申出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乃至初期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冲突。随着西洋东渡,一同发生的还有文化的冲突,从体用论(殷海光对于体用有颇精到的评论,评论说道器的外部施展必然影响内部的体,故大清想保持传统的体而依靠西洋的器自强是不可得的。)再到西化论,无一不是文化冲突的'体现。而生产力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正如体用之别,互为表里,在涌动的近代激流之中,相互成就了近代历史中的新陈代谢。在冲突的论述中,对于维新、改良、革命的评述尤其精彩,陈先生在书中的精彩评说看官可自行观之,在下姑且用洋人的理论再来分析分析。
布林顿的革命理论将革命分为若干阶段:
1、旧制度失去其有效性和合法性。但是大清的有效性却是被西洋的大炮轰击之下加速显露的,在人口增多、资本主义萌芽渐起的晚清,如果西洋不来,其有效性是否会一直保存下去还真不好说。至于合法性,除了太平天国那帮人,少有人怀疑大清的合法性,其实严格来说太平天国也仅仅是从传统文化的华夷之说来质疑大清的统治,也谈不上法不法的。故该阶段大清主要丧失了一个帝国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有效性。
2、温和派掌握权力,但是他们是批评者而不是改革者。当旧制度的有效性丧失之后温和派想的是怎样再度获得有效性,于是他们想到大炮和船,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这就是第一、二阶段,有效性的丧失以及想要重新获得有效性的努力。
3、极端主义接管权力,抛弃一切旧的东西。西方革命中温和派向极端主义的过度似乎少了许多中国的一些特有过程,究其原因应该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中国的近代史中,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中经历了太多的过度,极端主义需要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空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阶段的形成,而中国近代革命在二三阶段之间的酝酿就是为此。
4、热月阶段,因人性不能长久支持极端主义和革命的纯洁性,故革命成果往往会落入独裁手中,如拿破仑、袁世凯。热月阶段的果实被摘往往都有其必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威望,如书中所说,革命后袁的威望似在孙之上,加之袁有兵权,所以果实被摘也不足怪了。
以上就是布林顿所谓革命四阶段的过程,革命仅仅只是把地里的草拔了,要想活命还得重新种粮的,但粮是怎么种上的,布林顿没说,似乎是不太关切这个问题,而陈先生应该是还没来得急讲就英年早逝,故本书五四之后就草草收尾,惜哉。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本书是1992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书是陈老的未完之作,这不得不成为史学界的一种遗憾,本书的出版是又其朋友冯契整理之后出版的,以完成陈老的遗愿。
本书分为二十章,前十九章是从近代史的开端讲起,其实中国以往的时期分界已备受质疑,在徐中约得《中国近代史>中就提出了不同的分法,即从清朝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开始讲起。正如新中国从近代的苦难中诞生,中国之所以由此桎梏的原因也是在苦难中诞生的。陈老在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主要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描述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所产生的制度在成功走过了几千年后,走向了末路。陈老通过行政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官僚体系和传统思想上阐述了这一观点。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主要阐述了东西方的差异,并强调:“(中国)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西方)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还说:“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它同外国和外部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是成比例的。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可以看出,陈老的观点是在说明中国明清之时就已经在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帝国中孕育了衰亡的种子。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讲的是清朝中期以后,由于人口的膨胀造成土地的压力,产生移民和游民并由这些人组成的会党,这一在宗族和行会之外的又一大社会组织。但是这一切的“前奏”都不可能使清政府自觉地向现代化走,正如陈老说的中国的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化)不是中华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这一点是决定以后100多年中国命运的主要东西,它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新陈代谢”。至此,陈老的观点已经被概括地阐述出来,就是说中国近代社会是在外部的压力下进行的以新陈代谢为特点和动力的社会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是扭曲的,变态的。
第四章到第十九章,便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每个时期的特点将出来,陈老的观察入微,阐释深刻而准确,主要是从各个角度来说明各个方面的新陈代谢。
第四章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剧烈影响是正在形成“条约制度”,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的有自然经济解体,同时还有买办阶级和教民的产生;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近代平等思想通过西方强加于我清政府的外交平等观念而产生,这正是一种新陈代谢,即此时开始了“一个变态的社会,造成了事物的'多种质态,多重外观”的发展。
第五章讲太平天国这一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陈老敏锐的觉察到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的教义来源体现了东西宗教观念的融合,并有着新陈代谢般的教义创造。并揭示出洪秀全的失败是历史选择传统而非理想的结果。
第六章到第八章是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才真正的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惊醒,从而要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产生了各种思潮,主要有海防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而这一时期便是由提倡海防思想发展到洋务思想。同时陈老指出洋务派的运动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最后却是在封建制度的机体上打出了裂痕,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九章和第十章是讲中国甲午战败之后的巨大震撼引发了维新思潮的高涨,要求进一步行“洋务”,使这种运动做到“除旧布新”。但是沉重的传统惰性一直是近代化的阻力。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是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陈老说从此以后中国的民族抵抗的心理防线终于被击溃,以慈禧为首的领导团体屈服于外国的武力下,但是中华民族的抵抗并没有结束,而是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革命的思潮。还有就是欧风美雨的影响它使中国社会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十三章讲清朝新政却是“以旧人而包办维新,以中古的人来推进近代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由于“换汤不换药”的新政使清政府的对立面越来越多,这是清政府自己为自己掘开了坟墓。
十四章到十八章讲的是“中等阶层”出身的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事。在清政府推翻之后,深厚的传统惰性不仅使革命最终无法前进,还造成了军阀割据。同时由洋务派和维新派融合变化而成的保皇派和同样出现倒退变化的革命派都作出了站在自己立场的举动急速新陈代谢的近代化的中国社会正在凭借自身的历史走向进行着选择。
最后是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讲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作出的历史选择。
以上是对本书的基本介绍,本书的特点是使人们观察近代社会的思路有了变化,通过新陈代谢来描述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陈代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发展。同西方近代化不同,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侵略中不断被迫进行的,它自身的旧与新(近代化)是明显的对立在一起的,并且表现出剧烈的变动与革新,这才是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动因和表象。而西方的近代化是自身发展出来的,是如同中国古代的封建制一样自然发展起来的,其新旧交替便不会如同中国近代般剧烈且明显。
陈老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史观察角度是有创建的,他使我们有了进一步了解近代社会的方法。由于本书是厚积薄发的著作,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提高自己的史学水平。因此,我推荐大学生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而且可以起到深入了解史学界不同观点以树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对于我来说,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确实是外国侵略者为了海外市场而侵略清政府,清政府予以被迫应对造成的。但是,我们纵观历史,中国社会自古就是这样“保存”自己的,如夏、商的灭亡都是由于外族(商、周)的入侵而亡,但是政权虽亡文化还在,后者对前者批判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华,秦统一六国同样是融合了夷狄之后在多民族的文化下强大起来完成统一的。同样五胡乱华后有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加上辽金西夏北南宋的融合后,再加上一半的蒙元文化[1]才有了明和清朝前期的繁盛。同样,在近代,原先应为我们驱赶匈奴而造成的罗马灭亡西欧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包容之后崛起的全新西欧在演进出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反过来侵略东方,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这种侵略下,中华民族同样再次发挥包容性,接受西方文化(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等),虽然传统阻碍,但是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只是看阻力和推力的力量对比罢了。
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如果没有历史上不断地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就没有新鲜血液可以输入,就会如“不动的腐水”长久不了的,可以说是不断地融合使中华民族延续,各个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其他文明却中断了,也正是“融合”,不是彻底的毁灭。
可以说中国元典时代的包容思想救了中华文明。而放到近代可以说,外国的入侵救了中华文明,使我们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于元朝没有如同其他民族一样汉化,并最终退出中原因此我说元的融入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
发布时间:2025-02-28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读后感 篇1 我和马丁在一个月前就认识了。他勇敢、善良,他有着洁白如雪的鹅...
发布时间:2025-02-27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15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孝经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
发布时间:2025-02-27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篇1 这些天,把刚买来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许多文章都是一...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中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孙中山的故事读后感 篇1 在读完《孙中山全传》之后,我了解到孙中山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选择了正...
发布时间:2025-02-27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10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霍金伟人事迹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霍金伟人事迹读后感 篇1 它,是一只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它的宿命;他,是一个患了肌肉萎缩症的残疾...
发布时间:2025-02-27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8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来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狼来了的故事读后感 篇1 《狼来了》是我最喜欢读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淘气的'小男孩独自在山坡上放羊。这天,他觉得很无聊,...
发布时间:2025-02-27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1 因为之前主持《后会无期》的韩寒见面会,和他有过短暂接触,仅仅只是一面之缘就果断的路人转粉,其自身有着无法言表的强大魅力,让你觉得想要了解和关注。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之前在当当买过一本,买回来之后束之高阁后来搬家就再也找不到。前几个月在厦门机...
发布时间:2025-02-27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11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狗的小房子》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小狗的小房子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和弟弟一起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小狗的小房子》。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小...
发布时间:2025-02-27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给孩子们必须要上的课,也是全民都要补上的“一堂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year}开学第一课读后感300字 篇1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内容主要是讲解了对我们的未来的人生及规划起到重要性,在看完节目...
发布时间:2025-02-27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谷中的秘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山谷中的秘密读后感 篇1 愉快的暑假来临了,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一本曹文轩老师的书,书名叫...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必备2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