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護病房 96 年度讀書報告
氣胸(pneumothorax)之護理
日期:96 年 7 月 25 日
報告者:莊侑棋
一、前言
肺臟位於人體胸腔內,是執行呼吸功能的主要器官。呼吸時,肺
臟會隨胸壁起伏而漲大及縮小。為減少肺臟與胸璧間磨擦,在肺臟表
面及胸壁內緣各有一層平滑薄膜所覆蓋,分別稱臟層與壁層肋膜,
兩層肋膜形成的空腔稱肋膜腔(陳,2001)。正常情況下,只會有少
量肋膜腔液,當出現不應該存在的空氣稱氣胸,積膿稱膿胸,出血
稱血胸,而積聚過多組織液稱肋膜積水。如此,肋膜腔內的負壓系統
與肺葉的擴張將受到影響,嚴重時會造成臨床上呼吸窘困(陳,
2001;劉、謝,2005)。本篇主軸氣胸,氣胸有各種不同的種類,在
文獻中也將介紹如何診斷、治療及護理,期望經由此次報告,同仁對
氣胸會有更加地了解。
1、 文獻查證
(1) 氣胸之分類
(1)自發性氣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可分為原發(primary),臨床上沒有肺部疾病;次發
(sencondary),原來就有肺部疾病(花、張、謝;2002)。原發性
(primary)胸壁是完整,肺臟自發性產生一個漏洞,尤其是肺上葉
接近尖端之囊泡(林,2006;陳、蔡,2002);引起肺臟漏氣的原
因,通常是因為肺臟尖端出現數目不一,大小不等的氣泡,氣泡形
成的原因和體質有關,機轉不清楚(林,2006);黃文宏、謝文斌
(2001)專科講座中提出身材瘦高、吸煙者易發生,前者主要因胸廓
上下徑增加影響肺尖部的胸內壓,而導致肋膜下囊腫(subpleural
cyst)之形成;而後者可能因呼吸性細支氣管炎所引起。次發性
(sencondary)胸壁受損傷,使肺內氣體開始滲入肋膜腔內,常見外
傷、肺部疾病中尤肺氣腫及慢性肺阻塞的病人,因肺臟上下瀰漫氣腫
2
及氣泡化變化所引起(陳,2007)。
(2)醫源性氣胸
常見原因:呼吸器、胸腔穿刺術、插管、心肺復甦術、胃管、中央靜脈導
管的放置、支氣管鏡檢查(林,2006;劉、謝,2005)。尤其是使用
呼吸器,過高的呼吸道正壓所造成的傷害,經由動物實驗顯示,肺
壁可承受 80-140cmH2O 之壓力,但呼吸器可產生 120cmH2O
之壓力;呼氣末正壓(PEEP)裝置,會使肺泡過度澎帳,當使用到
25-44cmH2O,氣胸發生率可達到 14%(何,2001);呼吸器
早期是採壓力控制(pressure control),由於無法確保足夠適當的通
氣量,因此發展容積控制(volume control),許多實驗及臨床經驗
發現容積控制的潮氣容積過大及壓力變異性高,發生呼吸器導致之
肺損傷比例明顯增加(鄭、侯、蔡,2005)。
(3)張力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
胸腔內氣體過於累積至壓迫縱膈腔往對側偏移,尤其是使用呼吸器
容易發生(林,2006)。
(2) 臨床表徵
氣胸發生後常見:咳嗽、患側胸痛、胸悶、呼吸短促、呼吸困難,而引
起肺活量減量降低 PaO2,造成嚴重低血氧;當胸腔血管塌陷會出
現嚴重低血壓(林,2006;陳、蔡,2002;陸、劉,2006)。
(3) 檢查與診斷
理查檢查,如果氣胸範圍很大或張力性氣胸,使得心臟和大血
3
管會往另一個肺臟移位,使胸部的外表不對稱、單側呼吸音降低、叩
診時回響增多。
胸部 X 光是最常使用的診斷工具,可見到肋膜腔內游離空氣,
未 完 全 澎 脹 的 肺 造 成 的 肋 膜 線 ( pleural line ) , 移 動 性
(Portable)胸部 X 光,病人直立且吐氣時照,會使得氣胸更明顯,
因為吐氣肺活量會減少,但氣胸量不會減少;平躺的位置,氣胸不
會出現在肺頂(lung apices)而是在肺下隱窩或前內縱膈腔。電腦
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CT)可根據氣泡的位置、大小、
範圍作出正確的診斷(陳、蔡,2002;陸、劉,2006)。
(四)氣胸治療
氣胸是否需要治療,應視病人是否有症狀而定,而肋膜腔內的
空氣可以自行吸收,對於症狀輕微,8 小時內氣胸沒有擴大可以觀
察而不處理,但仍持續追蹤。對於肺塌陷區域太大,氣胸超過 15%
以上,肺功能不佳或出現明顯症狀,應給予高濃度氧氣或使用 18 或
20 號留置針頭抽取,外接三路接頭及 50ml 空針,一直抽到氣體抽
不出來為止,若是無法解決應予以放置胸管。
胸管引流後仍持續漏氣或反覆發作的氣胸,就必須利用藥物或
手術的方式來關閉漏氣的組織。藥物治療是,藉由胸管在肋膜腔內打
入刺激藥劑,促成兩層肋膜粘黏,但因無法處理氣泡,仍有 20%復
發機率。手術治療早期大多藉由腋下或側面,開胸術施行。近年被胸
腔鏡取代,主要是將肋膜腔內壁層肋膜剝除或以乾紗布摩擦壁層肋
4
膜,促進肋膜腔內粘合(林,2006;陳,2001)。
(4) 胸管之護理措施
(1)術前準備及病患的準備
器械與材料:無菌(手套、帽、衣)、消毒溶劑、空針、針頭、局部
麻醉藥劑、刀片、外科縫線、胸腔包、胸管、外科連接管、凡士林紗布、Y
紗、布膠、止血鉗。
引流系統:包含連接管、引流瓶需倒入無菌溶液(D/W),貼一
橫膠布條於引流瓶水瓶線上註明日期及溶液的量,置於床下保護架
內,位置應低於胸膜腔約 18 吋(45-65cm)為原則,主要避免瓶
內液體倒流至胸腔內。
引流瓶分別;單瓶引流系統,瓶蓋連接兩條連接管,其中一條
一端連接病人身上胸管,一端應用水下封閉引流理論,將管子浸於
水面下 2-3 公分,如此可避免肋膜腔氣體引流時會有氣體由胸腔外
吸入。另一條連接管的功能是使瓶內與外面大氣相通或抽吸器相接。
雙瓶引流系統與單瓶引流系統不同的是,第一個瓶子可當作收集瓶,
適合液體較多的引流。三瓶引流系統,主要是再加上一個壓力計量瓶,
與大氣相通且瓶內管子在水面下的深度可用來調控整個引流系統抽
吸的壓力,而其中和大氣相通的目的是讓空氣進到瓶內,避免抽吸
裝置造成過高的負壓。而抽吸裝置通常是用在持續氣漏而無法復原的
氣胸或需要做肋膜黏連術的情況下,對於一般氣胸並不常規使用,
因當壓力無法控制會加重氣胸之嚴重度。
5
病人的準備,插胸管前必須經由醫師解釋並經由病患或法定代
理人同意並簽訂,胸管置入手術同意書、麻醉前調查評估單、麻醉同
意書方可執行。插胸管姿勢採取半坐臥,床頭搖高 30-45 度,利用
枕頭或毛巾墊在患側,將手置於頭部後方使肩關節張開,露出腋下
大部分區域,由胸大肌外緣、闊背肌前緣、乳頭水平高度假想線所構
成的安全三角區域,此區可以減少組織的破壞因而減少疤痕組織的
增生與肢體活動障礙,且有效率的引流肋膜腔頂端氣體(劉、謝 ,
2005;陳,2001)。
劉柏亨及謝聖怡(2005)的報告提出 Luketich 在 1998 年發
表的文獻提出,胸管置入術是種非常疼痛的侵入性治療,故術前麻
醉是必要的,低濃度的局部麻醉劑(2%lidocaine)是較建議的用
法。
(2)手術中、後護理
觀察病記錄生命徵象、血氧濃度、呼吸深度與型式、呼吸音、疼痛
指數止痛劑的使用量、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應先將病人的正壓呼吸器暫
時脫離,防止因插胸管而導致再次傷害(劉、謝,2005)。
當胸管插入胸腔,先將止血鉗夾住胸腔引流管上端,以酒精性優
碘消毒胸腔引流管的內壁,換一優碘棉球,由末端環形往上擦拭兩
次,再以酒精棉球消毒近開口處,以相同的方式消毒一次,以防污
染。接上無菌引流裝置,然後將止血鉗鬆開夾於床單,必須記錄收集
瓶內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速度,可以請病人咳嗽或深呼吸,觀察
6
長玻管內水面的波動,吸氣時上升,咳嗽或呼氣時下降或有氣泡,
若無上下波動,以擠壓方式擠壓引流管,可重覆數次,至少每小時
一次。而連接管的擺放也會影響引流效果(劉、謝,2005;陳,
2001)。劉柏亨及謝聖怡(2005)的報告提出國外學者 Schmelz
等人,對直放、盤繞(管路在水平面上環繞)、懸垂環(管路在垂直
平面上環繞)、每 15 分鐘將懸垂環抬高引流四種狀況做探討,結果
直放所引流的量大於其它三種擺放。
若長玻管沒有起伏代表有三種狀況:肺部已擴張、再發生張力性
氣胸、阻塞,前兩項可藉由胸部 X 光片追蹤,後項檢查管路是否有凝
血纖維、血塊,可用生理食鹽水或纖維溶解劑沖洗。若水下封閉持續
冒泡,表示整個系統有三種漏氣現象:肋膜腔持續漏氣、傷口太大、
管路漏氣,將連接管夾起可鑑別原因,但時間不宜太久,以免在次
傷害。肋膜腔嚴重漏氣需手術治療,傷口太大予緊密縫合,管路漏氣
更換管路,必要時需更換胸管(劉、謝,2005)。
引流瓶需每日更換一次,若引流液超過 1000ml 或大量冒泡,
需立即更換,且應每小時觀察引流量,若一小時超過 100ml,須測
量生命徵象,並報告醫師。而引流液視為感染性液體,依感染性廢棄
物處理,保持容器外清潔與乾燥,蓋子要確實蓋緊,不需貼隔離標
籤(陳,2001)。
胸管傷口,觀察皮膚的顏色、紗布的滲液量與顏色、味道、是否出
現皮下氣腫,發生原因是因肋膜腔內空氣沿胸管漏到皮下組織,會
7
出現皮膚腫脹、聽到捻髮音、觸碰時聽到爆裂聲(劉、謝,2005)。
拔管時機,臨床症狀改善,胸部 X 光片顯示肺以完全膨脹,在
抽吸器下 24 小時且咳嗽時無氣泡產生,正常胸管功能下引流量小於
100ml,且沒有積膿被引流出。目前沒有實驗證據指出拔管前或拔管
中將胸管夾箝(clamping)可以減少或避免氣胸的復發率;對於應
該呼氣末(壁層與臟層肋膜最緊密接合在一起,在用力憋氣空氣不
易進入)或吸氣末(肋膜腔內壓力與大氣壓力值相差最少,在用力
憋氣空氣不易進入)拔管,劉柏亨及謝聖怡(2005)的報告提出國
外學者 Robert 作相關研究,結果上並沒有顯著統計學上的差異。
2、 結論
由以上的文獻中,簡單的歸納, 氣胸就是胸膜腔內出現了氣體,
氣體在胸腔內引起了肺塌陷。若引起縱隔偏移及壓迫到對側的肺稱之
為張力性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它所直接影響是我們的呼吸系
統,報告中得知氣胸輕的,甚至是不用治療,相反地;嚴重時會致
命,所以如何正確診斷是非常重要地。
記得,照護一位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入院前 4 天胸部 X 未有任何
變化,在第 5 天時其生理參數開始不穩定,尤其是血壓及血氧濃度
很明顯的下降,且無法和呼吸器配合。追蹤胸部 X 光,發現右上肺葉
有很明顯的氣胸,故立即行了胸管治療,而目前本院在處理嚴重氣
胸的病患,主要是採取胸管治療,單瓶的水下引流系統。而經過 3 天
胸管置入後,病患肺也擴張,也擺脫了這一項無謂的侵入性治療。
8
而由以上的分享,得知病患所發生的氣胸可能是因為使用呼吸器
所引起,所以身為重症病房的護理人員,更應該要做到預防勝於治
療的工作。該如何預防呢?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應嚴密監測其生命徵
象、及呼吸器的設定是否適宜病患目前的病況,且呼吸器每一次的警
報應正確判斷及處理。由鄭高珍、侯清正、蔡素貞(2005)的報告提
出,使用呼吸器的病患,目前一般採取的肺保護性通氣為,低潮氣
容積 4-8Mml/kg 理想體重,容許高碳酸血症至 PH>或=7.15-
7.2mmHg,(因通氣量不足易造成 paCO2 上升),使用高吐氣末
正壓,設定適當之 PEEP10-15 cmH2O,並維持平原壓力<30-
35cmH2O。
相信在臨床上辛苦工作的同事們對氣胸其治療、診斷及護理,以
有深刻的了解及幫助,在報告中仍有缺失的地方,參考資料不足;
若有同仁有相關的資料,願能提供給大家,一起分享。
四、討論
(一)氣胸病人是否給予 PEEP?
(二)何時該將胸管 clamping?
五、參考資料
林肇堂(2006 ) ‧ 台大內科住院醫師醫療手冊,肋膜病變(三版 ,
463-467)‧台北:台大醫學院。
黃文宏、謝文斌(2001 ) ‧ 自發性氣胸的治療原則,當代醫學, ,
28(4),270-274。
9
陳月枝(2001)‧臺大護理技術-基技與專技標準‧台北:華杏。
陳晉興(2001 )‧ 為什麼胸腔會生氣? 談氣胸的原因及治療‧ 健康世
界,193(313),33-36。
張尚宏、花仲涇、謝文斌(2002)‧自發性氣胸的處理:美國胸腔醫師
學院 Delphi 共識說明‧內科新知,4(2),1-10。
陸希平、劉會平(2006)‧自發性氣胸,8(12),1-7。
鄭高珍、侯清正、蔡素貞(2005)‧呼吸器導致的肺損傷與肺保護性
通氣策略‧呼吸相關傷害及保護,16(1),1-5。
劉柏亨、謝聖怡(2005)‧胸管置入術的新觀念- 一個看似簡單卻暗
藏危險的醫療行為‧當代醫學,32(2),157-167。
Paul L .Marino.(2002 ) ‧ 急症醫學(鄭隆賓),導進中心靜脈
(六版,56-57 頁)‧台北:合記。(原著出版於 2002)
Elizabeth J.Corwin.(2002)‧病理生理學手冊(陳勇杰、蔡佑杰),
呼吸系統(初版,425-426 頁) ‧ 台北:合記。(原著出版於
1999)。
何昭中(2001)‧呼吸道照‧於廖張京隸總校訂,重政護理概論(四
版,535-544 頁)‧台北:華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