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9 views18 pages

因运而生 导览

Uploaded by

YEW YING HAO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9 views18 pages

因运而生 导览

Uploaded by

YEW YING HAO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8

导览:一次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启航

观众走进中运博,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感知整个场馆和展览所传
递的运河元素,场馆外是运河三湾景区、场馆内庭院是充满运河元
素的花园、墙角的浅浮雕是象征运河的水波纹,这些氛围营造为展
览构建的运河知识体系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的展览致力于全景传
达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希望参观中运博可以给观众带来美
好的心情。

一、纵贯古今的运河历史

“大运河展”作为中运博最为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旨在全面系
统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在内容设计上,通过高
大宏伟的序厅向观众展示运河历史的波澜壮阔(图 2-1)。同时,按
“运河沧桑 王朝基业”、“天工慧光 中华勋业”、“融通九州 社
稷鸿业”和“泽被天下 万民生业”四个部分,依次展现大运河的开
凿历史、水利工程、国家管理和经济文化,深入释运河的历史意义
和本体价值;第五部分“通古达今 千秋伟业”则结合大运河申遗历
程展望新时代运河建设愿景,着重表达运河的象征意义。

“大运河展”展厅总面积约 3000 平方米,层高 9 米,展线总长


约 510 米。展览以约 5800 件(套)文物、图表、影像、模型,结
合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综合展示。展览形式、空间设计从三方面展
开:一是追求真实,以 10 余件大型展品为核心,形成主题展品体系,
以“物”说话;二是空间营造,突出大型核心展品,充分利用建筑
的高度优势,构建疏密有序、高低错落、通透关联的高大开敞空间,
追求最佳观感;三是现代极简,聚焦大型展品的视觉艺术,着重对
视觉元素与展品使用功能的整合与再造,打造现代感极强的艺术空
间。

为使观众全面把脉运河历史,我们内容、形式、空间设计三管
齐下,图、文、物和影像在超大空间实现极致契合,呈现出专业、
权威、通俗、易懂,富有记忆的展览,为大家讲述大运河里的中国
故事,呈现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晚期,隋朝第一次将其全线贯通,至明
清达到鼎盛,贯穿北京、扬州、杭州等 35 座城市,是世界上开凿
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用于运输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
结品和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体现。
序厅部分作为“大运河展”的起点,通过高达数米的历代运河
变迁电子沙盘,为观众动态展示大运河变迁过程、流经地自然环境,
使观众了解什么是运河。
(一)观沧桑运河之历史沿革

在第一部分“运河沧桑 王朝基业——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中,
我们通过“史前水利 文明发轫”“运河筆始 诸侯争霸”“漕运相
助 帝王称雄”“帝国一统 运河贯通”“截弯取直 纵贯南北”的内
容设计,大型核心展品与高大空间结合的空间形式设计,讲述大运
河线性发展史,观众可以在此了解为何开凿运河,古人为什么能够
开凿运河,开凿过程的艰辛,等等。

远古先民逐水而居,自然河流不仅提供了丰沛的水源,也为出
行、迁徙提供了便利。在土壤肥沃的河川之滨,古人开沟引水,拓
荒垦殖,饭稻羹鱼,繁衍生息,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声。

随着生产资料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国家开始产生,历经
夏商周时期,中国进入了长达 500 多年的春秋战国,诸侯伐交频频。
为取得战争胜利,诸侯王开始重视水利,吴王夫差就是其中的典型。
因此,我们在“运河肇始 诸侯争霸”单元,通过文物详细讲述吴王
下令开凿邗沟的过程,展示大运河的源头。

从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走过,帝国一统的秦汉奏响了大运河发
展的前奏,在“漕运相助 帝王称雄”单元我们展示的是秦汉帝王如
何通过开凿运河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自秦建立大一统帝国,历代帝王无不以漕运为重,沟通全国,
加强统治。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在丹徒“凿破长陇,截其直道”,
修成了镇江到丹阳的运河;又在檔李(今嘉兴)和钱塘(今杭州)
之间修建陵水道,江南运河初步形成。西汉吴王刘濞建都广陵(今
扬州),开凿了西通扬泰、东达海滨的茱萸沟,也称运盐河。二者
共同为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激扬于大一统的秦汉之后,兵拏祸结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接踵而
来,南北两地的人们怀揣对国家统一的希冀,通过运河维持联系。
为展现这一特征,我们在展厅中将丹阳陵口石刻与从国内揭取的体
量最大的土遗址剖面——河南开封州桥遗址汴河剖面南北相对展示,
以表达当时百姓对于南北统一的强烈愿望。

同时,两件大型展品组合展示,使展品与展览空间更好契合,
以空间语言阐释线性历史,营造视觉冲击,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将文
本资料更好地转化为生动展陈的问题。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拉开了大规模整治
运河的帷幕。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
连通了黄河、长江流域,大运河成为连接经济富庶地区与国都的纽
带,并在隋唐时期迎来了她的发展高峰因此,在“帝国一统 运河贯
通”单元,我们着重讲述了隋开运河、疏浚河道,大运河第一次全
线贯通的历史。

“隋朝开河,唐宋受益。”隋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最浩大的水利
工程,为唐宋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洛阳、扬州、开封等城市,因河而兴,成为繁盛一时的商业
都市,“唐宋繁华 实仰东南”的局面随之而成。因此,展览以扬州、
开封为代表,通过精美文物、模型,展现大运河对城市繁荣的贡献。

如今大运河南北缀连江河,东西联络海陆,而你是否知道她也
曾走过不少“弯路”?在元代之前,大运河还连接河南和安徽段,
但随着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国家政治中心北移,河南和安徽
的河段逐渐被废弃。南北直行,航程缩短的便利,根本上改变了淮
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京杭大运河由此诞生,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人
工河渠。因此,我们在“截弯取直 纵贯南北”单元,介绍元明清三
代对大运河的整治修葺、新建改建。

千年铁瓮城,卅米石板路。铁瓮城遗址发掘区出土的石铺路面
遗迹既是镇江地区运河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因运而生”兴旺蓬勃
的受益者。

为活态化呈现这一阶段历史,我们在展厅中预留了足够空间,
展示了明清铁会城道路遗迹,延伸历史轴线,并将其与其他展品组
合展示,开放式陈列的长条状石板路,东邻《京杭道里图》长卷,
西侧为两艘古船的仿制模型,三组展品均呈南北走向,以石板路为
中轴线,展线流畅,视野开阔。

(二)叹水利工程之巧夺天工

看过大运河的波澜变迁,沿着展线向前,我们在第二部分“天
工慧光 中华勋业——大运河的科技成就”中,仿照历史长廊的形式,
将宽大空间与狭长转折走道结合,让观众能以轻松的心态,透过沿
途的知识版面和展示的文物,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水源工程、水道
工程、衍生工程、水工科技以及清口枢纽工程,综合解决汇水、引
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使大运河真正成为连通全国的交通
网络。

水源供应是运河正常运行的基础,尤其在水资源紧缺的北方,
水源的丰更是修建运河成败的关键。我们在第一单元“引水济运—
—大运河水源工程”以“凿渠引泉”的引水工程和“积水成柜”的
储水工程为阐释内容,以白浮引水沙盘、南旺分水枢纽机电沙盘为
中心,解答古人如何通过修建大运河水源工程避免运河干涸的问题。

所谓“凿渠引泉”是指引水渠所引之水。元初开凿的京杭大运
河因没有合适的水源,无法直通京城,为解决通州至京城最后一段
漕运,水利工程专家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 年)开凿通惠河,使
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白浮引水工程沙盘,即直观
展示这一水源工程建设。

“积水成柜”,这里的“水柜”即水库,是古代调节运河供水的
蓄水工程。指在山丘地区筑坝截取溪流或在运河两岸洼地四周筑围
堤蓄积地面坡水、泉水以及从天然河流引水。设闸控制,缺水时放
水入运河,水大时放入水柜蓄存,例如洪水来临时将之泄入水柜蓄
存,待运河需水时再回注。

南旺分水枢纽是这一工程的代表。为增加展示趣味性,我们建
造了一个南旺分水枢纽机电沙盘,观众可以通过动态演示,了解南
旺分水枢纽是如何紧扣“引、蓄、分、排”四个环节,助力漕船翻
山越岭,进而保证漕运畅通。

以下是整理后的文字,已添加标点符号,并删除了“(图编
号)”等类似的文字:

与大运河水源工程需要勾连其他水系不同,大运河的水道工程
则是相对独立的工程体系。我们在第二单元“疏川导滞——大运河
水道工程”即为大家讲述大运河是如何不断脱离自然水道,通过
“河道调控”“航深控制”“水量节制”演变为相对独立的工程体
系的过程。

大运河河道或利用天然河流改造而成,起到“以弯代闸”的功
效;或由人工挖筑而成。按照具体功能可分为用于通航的主航道、
越河和支线运河,用于调控水量的引河和减河等,达到“河道调控,
曲直有度”的效果。

大运河穿江过河,受降水、河流水量以及潮汐等自然影响,人
工河道和天然河流存在动态水位差,因此交汇处的运口工程具备水
位调节功能。在运河纵向坡降较大的河段,也需要节制水流的工程
来维持基本的通航水深。为此,水利专家兴建潮闸、复闸和澳闸,
达到“航深控制,涨落有序”的目的。

为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其运行原理,我们以仪征拦潮闸为主要大
型展品,辅以长安闸和京口闸,讲述其在水位调节方面发挥的作用。
仪征拦潮闸有“江北第一闸”美誉,是大运河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代
水利工程之一。拦潮闸内河道的淤积层是展示地方运河原真性的绝
佳展品,因此我们将长 6 米、厚 1 米、高 2.4 米的河道堆积剖面在展
厅整体呈现,观众在剖面中可以清晰看见近现代的生产生活用品。

与仪征拦潮闸展位相对的,是位于江南运河上的世界水运史上
现存建筑中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复闸——长安闸。其首创的闸澳
制,达到了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
我们在展厅通过沙盘复原配以运行原理视频为观众生动讲解。

在长安闸之外,还有一座被称为“江南运河第一闸”的京口闸。
它是重要的标志性水工设施,为历代漕运咽喉、交通枢纽。我们在
此绘制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京口澳闸系统示意图,以对比展示
京口澳闸在百年间的变化。同时,利用从京口闸出土的建筑构件、
舟楫用具、铜钱、陶瓷器及绘制的运河上百姓辛勤劳动的画像,为
观众构建关于京口闸的想象。

为了保障航运安全,古人还会修建拦水坝和溢流闸,以拦阻、
排泄水量,确保运河水量充足并防止运河决溢,至此“水量节制,
河运安”。同时,通过合理布置堰坝,沟通天然河道与人工水道控
制运河水量,有效地减少洪水期运河决堤的风险。

有“土载四行,夯土成堤”,如隋大业元年(605 年),开通
济渠,两岸夯土成堤;现在发现的唐宋时期河南商丘夏邑段南北二
堤,分布着密集的木桩遗迹,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隋唐宋时期先民对
土体材料性质的掌握与夯筑技术的运用。也有“桑土之防,拦水堰
坝”,如被誉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大堤(高家堰),其筑堤成
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水
利规划和施工技术。更有“因势利导,溢流堰闸”的流堰闸,乃是
为防止水流盛涨、危害河堤和渠道安全所建,代表是江苏高邮的平
津堰。

中国是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船闸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通航建筑
物,一般建在河流和运河上。为让观众设身处地感受水利工程的壮
观,我们以刘堡闸为例进行运河船闸实景复原。刘堡闸是淮扬运河
宝应段东堤的一处减水闸,闸址平面呈特定形状,由地丁、铺地石、
南北闸墙、摆手四部分组成。刘堡闸遗址格局完整,“四至”清晰,
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水利工程设施之一。

看过了大运河的水源、水道工程,大运河科技工程之旅远未结
束,她还产生了许多衍生工程,诸如大量的附属建筑和设施建设,
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综合性的运河工程。
在“水陆萦回——大运河衍生工程”中,首先呈现的是一个由
各式桥梁组建的高大展陈空间,桥梁模型与复原桥梁相结合,为观
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州桥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笔下与脉脉流水共同
出现的诗意画面,更是承载车马往来的交通设施,所谓“拱桥平纤,
交通八方”,我们通过数个桥梁模型及知识展板为大家介绍各地桥
梁风貌。

桥梁以高拱形石桥较为常见,往往采用半圆拱形,外形壮丽,
桥下空间大,利于大小船只通航。江南地区典型的有汴水虹桥、无
锡清名桥、苏州宝带桥、杭州拱宸桥、绍兴八字桥等。

在展厅里,我们选择将虹桥进行复原展示。虹桥曾是大运河上
最有名的桥梁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没用钢筋水泥,也没用钉子,
只是通过一段段小木头的相互支撑站立起来连通两岸。为体现虹桥
规模,我们利用金属玻璃增强虹桥的延展性展现“一架虹桥飞南
北”的气势。同时辅以拱宸桥模型,在一大一小两座桥间形成视觉
落差,为观众带来渐进式感受。

自运河开凿以来,众多生民赖以为业,经年日久,形成了完整
的治理体系,所谓“官衙严整,管理循章”。总督河道部院署(济
宁)和总督漕运公署(淮安)是现存较为完整的遗址,我们通过爬
梳历史文献,为观众绘制了相关建筑示意图以结合文物,由外至内
展示当时的漕运机构。

为充分利用博物馆高大开敞的 9 米层高空间,我们在此处聚焦
大型展品的视觉艺术。当观众穿过规模宏大的虹桥时,迎面而来的
是几乎占据整面墙壁的另一件大型展品——“清口枢纽工程”电子
沙盘。两个高大展品相互对应,形成视觉爆点,拉开第四单元“水
工繁峙——清口枢纽工程”序幕。

元明清时期,政府为解决黄河在运口淤垫倒灌的问题而规划建
设了清口枢纽工程,甚至有“清口通则全运河通,全运河通则国运
无虞”之说。清口枢纽遂成为“转漕咽喉”,后来更是形成了庞大
的水工建筑群。

在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对水的控制、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
的规划构架。引水规划、河道渠化、湖区水利规划以及跨流域大型
水利工程等,是古代水利规划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这些治水历程中,
既诞生了西汉贾让、北宋郏亶、清代陈潢这样的“禹功俊英”,也
产生了《水经注》《漕河图志》《河防一览》这类治水名篇,生动
呈现了中国人民的治水经验。
“所谓举天下之役,半在于河渠堤埽者”,这里的“埽”即是指
中国独创的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堤的水工构件——埽工。它就地取
材,制作较快,便于应急,是用于水利工程的“好帮手”。

(三)晓国家管理之天下转漕

第三部分“融通九州 社稷鸿业——大运河的社会作用”,由淮
安漕运总督部院复原沙盘拉开帷幕,通过“河济天下——大运河与
国家管理”“水主沉浮——大运河与历代战争”“运通四海——大
运河与对外交流”三个单元,从国家视角全面叙事,凸显国家兴衰
与运河命运休戚与共的主题。

大运河流经六省二市,如何对其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对历代
统治者而言无不是一个巨大考验。“河济天下——大运河与国家管
理”单元从水利专官、漕运漕政、粮仓钞关邮驿、闸坝管理等七个
部分为观众揭示国家管理大运河的奥秘。

古代中国出于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庞大的官僚系统,其中就有直
接行使河道水利管理权力的专门机构。这些制度严谨的机构,保障
了运河的正常运转,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淮安漕运总督。所谓
“天下九督,淮居其二”,明清两朝,淮安作为中央政府的河道治
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税收中心地位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在展厅人口处复原展示了淮安漕运总督部院,奠定主题
基调,在其旁展示出土文物、官府机构职责表的知识展板,几者共
同表现了明清时期淮安漕运总督部院格局,展示出此类水利机构在
保障运河正常运转和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漕运,是历代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路运往京师等
地的方式,是伴随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而产生的重要经济现象。
这种形式兴于秦,亡于清,前后存续 2000 余年,逐渐形成一套完整
的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透过大型核心展品——鲁荒王墓木俑仪仗,向观众介绍了
与大运河漕运息息相关的藩王出行的壮观场景,体现大运河的重要
地位和漕运在中央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漕运漕粮相生相伴,大运河作为国家漕运通道,含嘉仓、回洛
仓、黎阳仓等大型漕运粮仓是其作为漕运首要交通线的直接见证,
展示了大运河作为交通大动脉的航运功能。在“仓廪充实 不竭之
府”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回洛仓作为主要展品,并构建了
单体模型,打造出巨大的半开放式的仓体空间。
而我们埋的“彩蛋”远不止于此。在巨大的仓体模型空间内,
又设置了回洛仓城的沙盘和炭化粟遗存展示,既避免了地面空间的
浪费,又充实了展陈内容,俯首间,观众宛如置身于大型仓体之中。

感受完这样的视觉冲击,观众将看到一个长达几米的通柜,这
里展示的是一系列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钞关邮驿、闸坝漕政文物,
它们组合呈现国家对大运河全方位的管理。管理制度的编制标志着
大运河国家管理的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和成熟化,因而这一单
元的展示对于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吴王夫差北上伐齐始,中国大运河与古代战争紧密相连。综
观成皋之战、七国之乱、宋金对峙……运河的畅通滞塞直接关系王
朝的兴盛衰败。当国家一统时,大运河又充分发挥其联通的作用,
不仅贯通了中国南北,同时衔接、延伸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
之路,促进了贸易往来,世界文明依靠大运河交流互动,不同文化
在大运河的包容下交相辉映。

因此,在展厅空间规划中,我们以黄泗浦水井为中心,将“水
主沉浮——大运河与历代战争”和“运通四海——大运河与对外交
流”两个单元进行组合展示,整体展现大运河在国家治乱中发挥的
重要作用。

黄泗浦是通江达海的干河,也是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的地方,
更是一个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因此我们选择该遗址作为核心展品。
在形式设计上,四周展柜以近似于半合抱的方式将水井囊括,显示
出黄泗浦水井的核心展品位置,象征以其为圆心,对周围区域的贸
易文化辐射作用。

(四)读万民生业之流蕴风物

大运河不仅是粮食、盐铁等物资运输的交通保障,更是沿岸腹
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展现她对沿岸各级市镇的兴衰、
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民间风土人情的移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等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及对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社会形态变化
的推动作用,我们在“泽被天下 万民生业——大运河的经济”“神
祇信仰 国文化”部分,从“贸易往返 舳舻相接”“百业新态 兴衰
与共”“风淳物阜 乐享生活”四个单元入手,力求全景展现大运河
之于沿岸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

稳定的水路运输极大地促进了货物流通,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流经之处,即是商品贸易发达之所,她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
与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陶瓷、铜镜、茶盐、丝绵等由运河送抵全国
各地,并销往海外。
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城镇的勃兴和商贸的繁荣,整体搬迁至博物
馆的唐墓和宋窑,分别代表了运河沿线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发达的手
工业生产,成为该部分的核心展品。为呈现更好的展陈效果,我们
采用圈层品顶的设计,协调展厅挑高与展品高度,较为完美地实现
了区域分割,同时又突出了展品的视觉聚焦。

大运河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形态产生了直接影响。水陆
交通的便利推动了沿岸市镇蓬勃发展,行业运输的需求带动漕帮、
盐帮等社会组织壮大,经商群体的流动促使商业会馆遍地开花。19
世纪末,运河沿岸的民族工商业快速崛起,这些新兴的社会形态与
大运河息息相关,依托水路生存和发展。

在“百业新态 兴衰与共”单元,我们在阔大的展厅空间以清代
运河画舫为中轴,在画舫两侧,分别描绘运河沿线城镇发展和漕帮
商会兴盛的场景,观众好似坐于画舫之上,欣赏运河两岸百业兴旺、
生活富足的景象。

漕运自秦朝产生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唐朝时,出现了
由国家统一调度管理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漕运,诞生了漕军群体。
民间则出现了船队、漕帮、盐帮等社会组织,大运河沿岸的商业会
馆纷纷涌现,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感受大型空间带来的视觉冲击后,走入一道模拟运河两岸布局
的狭长展厅,左右两侧的镇水兽、祈福文物等静静讲述着因大运河
而产生的神祇信仰、国祭民祀。

大运河两岸,人们享受着运河舟楫恩惠的同时,也承受着行船
水患带来的危害,官民通过祭祀各类水神期望水路畅通、诸事平安,
逐渐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通过“立庙祭祀 水神崇拜”“祈
福求愿 民间诸神”两部分,展现大运河对民间信仰产生的深刻影响,
同时我们利用“彩蛋”形式,通过镇水兽可爱的自我介绍,为观众
生动再现镇水兽的历史。

在大运河沿岸繁荣经济的带动下,两岸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
风情民俗文化带,显现出沿岸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
的生活态度。在第四单元“风淳物阜 乐享生活”中,我们通过“节
时岁庆 仪礼文化”“东西美食 南北味道”“演艺游戏 休闲竞技”
全面展示运河沿岸百姓闲逸的生活。这里既有供“涮火锅”使用的
“民国绿釉瓜果火锅”,也有色彩艳丽的“庆云楼”招牌,还有各
式各样造型别致的食盒,弥漫着满满的生活气息。

(五)展遗产保护之千秋伟业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铸就了中
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塑造了神州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走进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路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
推进,古老的大运河焕新重生。在尾声,我们通过“申遗之路 再续
华章”“文化组带 时代新篇”“国家公园造福人民”三个单元,展
示大运河从保护、申遗到造福人民的过程。

我们还设立了 5G 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以裸眼 3D 的形
式,通过 5G+VR 720°全景视角和千亿级像素的超高清视觉等高科
技互动技术,带观众“一镜到底”穿越 17 座运河城市,体验全新
的沉浸式观展。

二、“一日千里”的运河舟楫

千百年间运河水流淌过缓缓时光。她,纵贯南北,在数千公里
的土地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穿越古今,在数千年的时光中
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长风破浪,干帆竞渡的舟楫是她写在大地上最恢宏的图卷,而
你是否也想在舟楫车马中领略运河古韵?接下来就跟随我们的脚步,
在“运河上的舟楫”中体验多媒体互动下历史长河中收藏的大运河
不朽的时光。

在这里,与过去,重逢在下一个转角。

“舟楫展”展览面积约 800 平方米,为带给观众“古今结合”


的参观体验,我们在展厅中以实体体验结合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
打造了一个“知识性+体验性”的展览。以 78 艘船模为骨,以 AR
文字阐释为脉,与 1:1 建造的沙飞船体验空间,共同组成虚实结合
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览,呈现运河舟的知识体系。运河上的舟楫
生活知多少?让我们先睹为快!

运河舟楫,在时间洪流中,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表征,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我们,为具象阐释运河舟楫的象征精神,从
“乘风破浪”“百舸争流”“两岸繁绘”三个单元入手,通过 AR
触摸屏等数字化装置的加持,展现运河上舟楫的发展历程、类型和
运河两岸的美好生活。

当观众进入序厅,巨大的主题浮雕立刻映入眼帘,一艘艘舟楫
漂流而过宛若天舟。其灵感取自《康熙南巡图》第六卷,运河与长
江的交汇口“门外雪消春水满,往来舟楫不妨频”的盛况。
走过序厅,沿着流线型的参观线路,即进入展厅第一部分“运
河上的百舸争流——船模展示”。分布于参观动线两侧的近百艘高
低起伏的船模,可带领观众了解古代舟楫的演变、不同舟楫的功能
类型以及舟楫为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艘极尽奢华的船模——龙舟和翔螭舟(也
叫凤舟)。据唐代杜宝《大业杂记》记载,龙舟最上层有办公的朝
房、卧室等,分正殿内殿、东西朝堂和回廊;中有两层,共有 160
间房,皆用丹粉、金碧珠翠相饰,雕镂奇丽,再用流苏羽葆、朱丝
网络装扮,金碧辉煌;下层为内侍、船工住所。龙舟后方跟随的是
凤舟,叫“翔螭”,比龙舟略小,其他装饰无异。两舟分别为皇帝、
皇后乘坐。

在震惊于龙舟凤舟高超制作技艺的同时,你是否也好奇我国舟
楫演变的历史?展览第一部分“乘风破浪”将告诉你答案。在这里,
你将看到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独木舟——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
的距今约 8000 年的独木舟模型;也将感受春秋战国时期,令人血
脉贲张的开凿运河的征程;更能跟随炀帝通大运河、游江都,赏景
行船,风头无两;也能一睹唐宋两朝以水密舱、平衡舵为代表的舟
楫革新工艺;还能探究元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造船技术,
览尽运河舟楫风华。

如果说龙舟、凤舟和波澜壮阔的舟楫演变历史,让我们咋舌于
古代高超的舟楫制作水平,那么沿着参观线路继续向前,观众将同
样惊讶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在第二部分“百舸争流”中我们通过六
个多媒体互动屏,介绍所有船模的知识结构,让观众在互动探索中
学习,帮助观众直观感知舟楫在当时的航行情况。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先进,水密舱、平衡舵等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丰富了运河舟楫的类型。自元朝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漕运便
利更胜往昔,舟楫往来,竞相争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促进
了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官办船厂主要打造战船、皇家船、官府座船、漕船
以及差役船等,皇家船大多制作考究、装饰豪华,专用于帝王巡幸
及运输御用之物。明朝皇家船已成体系,据《龙江船厂志》记载,
当时所造黄船分为预备黄船、大黄船、小黄船、匾浅黄船。

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理政期间,曾多次乘坐皇家船沿运河
南巡。为使观众直观感受,我们根据《康熙南巡图》中所绘座船复
原了一艘康熙座船。整体船型装饰讲究,船身皆有彩绘,船的中部
为大客舱,后面是四扇篷的客舱,船首部设有观景空间,船桅杆上
挂黄旗,兼有黄伞盖,表明了皇帝的身份。除此以外,供统治者游
乐的船只同样华丽异常,如安福舻、木兰艧。

江南水乡“以舟楫为舆马”,人们出行多离不开船。百姓生活
中乘坐的客船等民间船只,可供游览、迎亲、唱戏和宴会之用,有
的客船也允许携带货物,被称为客货船。南来北往的客船和客货船,
不但满足了京城市场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刺激了运河周边城
市的兴起与繁荣。

运河上还有不少扳桨摇橹的渔船,种类繁多,大小不一,这些
在古籍中鲜有记载的渔船种类,在绘画中却有形象的记录。时至今
日,运河沿岸的造船工匠们仍传承着传统渔船的修造技艺。

运河的开凿和疏通,给南北交流带来了便利,也给百姓生活带
来了美好。画家笔下运河繁绘,气韵灵动、一派祥和。北宋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都城汴京的市井百态,明朝仇英的另一幅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生活富足,宫廷画师徐扬的《乾
隆南巡图》则摹写了帝王出巡的浩大场面和恢宏气势。运河悠悠,
两岸繁华。

看过各式船型,让我们暂时与静态船模告别,走进沙飞船体验
空间,在电光声色间,与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对话。

沙飞船由扬州沙氏所造,因航速迅捷,故名“沙飞船”,也称
“迎船”“楼船”,是清朝的一种豪华客船,供大户人家娶亲或观
戏使用,也是清代皇帝南巡时的船队用船。

为使观众体验古时沙飞船场景,我们根据展厅空间按 1:1 进行
复原。船舱中,有古意雕花的窗棂,有暖光微微的灯台,这不仅是
刻有古人生活印记的集中展现,更是动静结合的展示手段、多媒体
空间与实体船的联动、多感官的沉浸式视听体验的综合体现。

沙飞船内摆设精巧,沙飞船外风光无限。当你沉浸于船舱内的
精妙装饰时,也别忘记走出船舱,看一看沿岸的风景。透过船舱两
侧花格窗的缝隙,可以欣赏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半景画式数字巨幕影
片,原本闭塞的船内视角被椭圆形的数字巨幕瞬间打开,强烈的空
间延伸与视觉冲击扑面而来,观众将沉浸在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世
界中,在体验中实现审美和价值观的提升。

舟为船,楫为桨,舟是载具,楫是动力工具,两者相辅相成。
荡桨、撑篙、摇橹、拉纤、升帆,这五种推进船只行进的方式凝聚
了古人的智慧。在舟楫的动力体验区,我们通过投影播放和互动体
验,展现运河上舟楫的“楫”,让观众了解如何操作不同类型的船
只。

尾厅部分的墙面上描绘的是沙飞船的建造图。希望观众在细节
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此同时,配以播放“舟楫展”建造过程的
纪录片,不仅传递了舟楫的文化价值,更展现了运河文化传承保护
中舟楫的重要性。

三、身临其境的运河街肆

了解了运河历史,看过了繁华的街景,你是否也想来一场跨越
时空之旅?真正体验一次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运河街肆展”通
过解读文明密语,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让我们在这里,与未来,相遇在灯火阑珊处。

“运河街肆展”展览面积约 3100 平方米,我们以“城镇历史景


观再现”的模式,在 11.4 米层高的展厅中,构建了总建筑面积约
4636 平方米的两重观展空间,打造了一个有真实业态的历史场景,
如在入口处设置了一座船形入口,沉浸式体验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按照“景”“人”“境”三大特点进行形式设计。“景”,
指选取大运河沿线典型聚落作为复原对象,以文献资料及实物案例
为依据,在展厅内复原历史街巷及建筑空间,引人真实业态经营和
非遗展演,注重互动体验,使“人”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指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维度、多感官的造境,呈现真实的视
觉、嗅觉、味觉、触觉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

展览从时间、空间、有形、无形四个维度展现主题,选取了隋
唐宋、元明清两个时间段中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段
的城镇景观。以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原历史街量及建筑空间,引人
真实业态展现非遗项目,以广阔视角解读大运河历史、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个方面,反映运河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美好生活。

展厅分为四个部分,由一条主街串联。除陆路外,还增加水巷
主线。支线作为次要展线,与主线形成回路,让观众能体验全部景
点。另外,多层建筑的立体展线设计,也增添了建筑单体的纵深感。

运河两岸的城镇生活,让我们带你一起感受!

漫步展厅,是一派“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盛
世图景。观众可在青衫红袖中领略“盛世东都 汴水繁华”的风采,
于摩肩接踵中感受“则富京师 富甲齐郡”的奢靡,在码头喧闹中体
验“漕运枢纽 往来盐商”的繁华,最后于温声软语中浸润“人文江
南 渔民之乡”的文脉。

在花灯映照、商铺林立中,让我们穿越时光,来到“运河街肆
展”的起点——“盛世东都 汴水繁华”。沿着主街前行,是隋唐时
期大运河西段沿线百姓生活面貌的再现,观众仿佛置身洛阳盛世场
景,可沉浸式体验坊内集市贸易的乐趣。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隋唐时期洛阳城风流甲
天下,为展现洛阳城全貌,我们在“洛阳印象”单元,以考古、壁
画、文物、文献等资料中的唐代坊市内商业街道及建筑形象作为复
原场景的参照意向,表现唐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盛世气度。

沿着商业街前行,在一座复原建筑中,观众可以了却“为我引
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的心愿,在我们打造的真实唐代宴饮
场景中,沉浸式感受盛唐丰富的宴饮活动。

告别三月花如锦的洛阳,如梦似幻的北宋东京城就立刻呈现在
观众眼前。

在“东京梦华”单元,我们以北宋东京汴梁为主要原型,以
《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史料为依据,复原宋代集市街景,
展示里坊制解体后汴河两岸的街市片段以及自由繁荣的市集生活。

从隋唐展厅开敞的广场空间过渡到汴河旁繁华的街巷市集空间,
坊墙消失,店铺“侵街”,再加上摊铺,宋代相对狭窄的街市空间
与隋唐坊市的宏大宽阔形成明显对比,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北宋时期,开封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
上最繁华的城市,四处弥漫着“烟火气”。随着宵禁制度的逐渐取
消,开封城内发展出了夜市,夏有冷饮,冬有热食,南北风味的美
食更是琳琅满目。里坊制度解体后,开封出现临街开店的街市景象,
居民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形成了相互连通的大街小巷。

市民文化发达的北宋东京城,不仅有烟火气,也有“插花带
香”的雅气,二者交织共存,氤氲着东京梦华。在宋代,从官员到
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香的习惯,有穿衣使用的熏衣香、卧室内使用
的居室香、生病使用的药用香,还会根据心情的变化选择不同的香
料。这一时期,大量国外的香料进入中国,丰富了香料的品种。北
宋时期,酒文化十分繁盛,东京城内大大小小的酒楼鳞次栉比。大
都市里有酿酒许可证的豪华大酒楼,称为正店,店家往往会在门口
设置以杆件绑扎而成的彩楼欢门,作为独特的店面装饰。
穿过彩楼欢门,右手边是彰显社会地位的乌头门,走过乌头门,
第二部分“则赋京师 富甲齐郡”的明清北方商街景象即映入眼帘。

该部分展示内容分为“北方街市”与“民居生活”两个单元,
选取京杭运河北段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运河城镇为参
考原型。整体采用北方建筑风格,以雕梁画栋的牌楼和喧嚣热闹的
商街为主要展示对象,观众既可在明清北方商铺中购物畅游,感受
市井繁华;也可在酒醉饭饱后,到静谧的胡同中信步而行,体验一
下胡同风情与四合院居住文化。

这里既有供观众喝茶休息、观看曲艺表演的展示展演区域——
庆春茶楼;也有纯展示区域——寅和钱庄,让观众了解当时运河商
业的繁荣以及钱庄对促进资本流通和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三石斋,展现风筝制作技艺以及天
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东东昌府、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等形
态各异又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

这一单元,主要表现胡同景致与四合院局部,以胡同、四合院、
宅门等元素复刻老北京胡同风情、宅门合院文化,展现安逸的“民
居生活”。

我们在展厅按比例复原胡同景观和四合院建筑空间,让观众设
身处地感受“胡同文化”及四合院建造艺术。

从幽静的胡同巷子里拐出,行至商街尽头,可以看见一座刻有
“安”二字的高大木制牌楼。北方闹市商业街前后以牌楼(坊)界
定,划分街区空间,多设于道口,标识街道的起始。为真实再现北
方商街,展厅即以“安”牌楼为北段终点,亦作为中段展厅商街的
起点。

穿过牌楼,向前而行,是展厅第三部分“漕运枢纽 往来盐商”。
这里既是展厅中段,也是呈现大运河中段场景的主要场所。大运河
中段,连接山东与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整体建筑风格也由北方向南
方过渡,淮扬地区更是兼具南北之长。

为凸显浩浩大运河中段的人文风采,我们的展示内容既有四方
争集市的“南北杂货”,也有“越闸南通北草楼”的通达码头,集
中表现了与运河相关的南北风土人情,并重点突出淮扬地区作为漕
运枢纽在大运河上的重要地位。

为使观众直观感受,我们设置了观戏广场与淮安码头两大节点,
以纵向石板为主要展线,深巷和码头场景为次要展线,两条展线连
在一起形成回路。热闹街铺与幽深古巷合体,通过建筑的体量大小
及进退关系,呈现层次丰富的街巷景观。观众踏过载着世间百态的
石板街,触摸着历史厚重的高墙深巷,可以享受街巷的曲折多变,
获得空间层次变化的视觉感受。

运河水路是戏曲传播的重要通道,一座座古戏台见证了中国传
统戏曲的发展演变。因此我们选择戏台作为第三部分商街的重要节
点,以引出明清淮扬地区商街的繁荣场景。

“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穿过开阔的观戏广场,在“南北
杂货”部分,明清淮扬地区街巷场景,配合业态及非遗项目,以大
运河沿线的扬州精工和盐商文化等呈现该地区商业、文化的繁华。

“两淮盐,天下咸”,说到淮扬运河段发达的盐业,就不得不提
到灿烂的盐商文化。大运河的淮扬运河段盐业十分发达,当时的很
多商人通过运输和销售食盐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他们贾而好儒,营
造的住宅,气派精致。

为让观众感受更直观,我们在展厅中搭建了一栋盐商住宅。观
众穿过高墙窄巷便能看见高门深院的宅院安静地伫立在街巷尽头,
诉说着经年风霜。

推开精致考究的大门,两旁厢楼前后相接,形成回字形的串楼。
正前方的厅堂大气恢宏,彰显了主人雄厚的财力。尺度宜人的天井、
雕栏玉砌的回廊、徽州风韵的马头墙等,细节处尽显盐商文化的儒
雅与精致,同时展现了盐商的跨区域流动对淮扬地区建筑文化的影
响。

漕运乃一个王朝兴衰的命脉,黄河夺淮后,清朝规定淮安清江
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运粮漕船、贡品船与巡河官舫通过。因此,南
方商旅和货物抵达清江浦,均须至石码头舍舟登陆,渡过黄河后在
王家营换乘车马,由通京大道继续北上;北方车马抵淮,至清江闸
下,登舟扬帆,遂有“南船北马王营渡”“九省通衢石码头”的说
法。处于“襟喉南北处”的清江浦,两岸店铺栉比,商旅辐辏。入
夜之后,仍是船灯满河,熙攘繁盛。南船接北马,“行人日夜驰”。

为凸显淮安的枢纽作用,我们在“通达南北”单元通过复原码
头场景,配合多媒体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示漕运文化,并强调
淮安在运河沿线城镇中的重要地位。

“人文江南 鱼米之乡”部分是展厅的尾段。我们选取京杭运河
南段(江南运河)及浙东运河相关城镇作为参考原型,分三部分,
以水陆并行、百步骑楼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等典型景观展现烟雨江
南。
在观展路线上,为契合主题,除延续上一段的南北向商街主干
道外,我们还新增了南北向水系,以墙门作为衔接,水陆并行,观
众还可通过滨水步道观赏水、陆两条主街的景观。

具体实施时,我们将商街作为主要流线,贯穿该单元三部分,
以商铺、商会、织造署表现商业贸易繁华;以祠堂、书院表现社会
文化兴盛,向观众展示江南城镇的繁华风貌。水巷由南向北设置,
支流流向水城门,表现运河城镇的主题,以滨水河房、骑楼等表现
临水居住空间,并点缀以桥、码头等构筑物,向观众展示江南地区
的生活及水乡风貌,以转运粮仓表现该地鱼米丰饶。尾声以浙东运
河入海为主题,江南地区自古重视文化教育,讲求修身养德。这里
文风兴盛、人才辈出,其制作的工艺产品也融入了江南人的独特审
美,形成了精巧灵秀的风格。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沿线地区传统手
工业发达,在明清时期这里是中国织绣业最集中、最繁荣的区域。
因此,在内容设计上,我们以织造署、祠堂、书院表现文化兴盛,
体现江南地区文章锦绣之乡的美誉,以非遗产品店铺体现工艺产品
的独特审美。

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流经区域广泛分布良田与水系,便于开展
耕作灌溉。这里在明清时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产的粮米
供给全国各地。“物阜民丰”部分即以苏南浙东地区典型沿街板铺
作为设计原型,以商铺、米市、会馆表现商贸繁华,搭配热情如火
的叫卖声,生动展现南方商业街风貌。

江南地区“物阜民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灶头
画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体现。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百姓
往往在灶台上绘制各种有吉祥寓意的图画或图案,五彩斑斓,惟妙
惟肖。我们在“运河街肆展”中就复原了精美的灶头画,带领观众
感受江南地区富足且有诗意的日常生活。

依水而生的城镇,临水而建的民居,所谓“枕河人家”便是江
南地区河房建筑特色。为赋予建筑柔情,我们将民俗与传统建筑结
合,为观众带来双重体验。如在河房内部展陈空间设计复原了浙东
宁绍地区特有的十里红妆婚房。十里红妆中的“红”,一是指颜色,
嫁妆髹金漆红故名红妆;二是指场面,妆十里之长,场面“红”
“弘”大。因此古人常以“十里红妆,千亩良田”来形容嫁妆的丰
厚。

沿着水巷来到展厅的结尾处——宁波的三江河口。在这里,运
河两岸的城镇复原告一段落,大运河也沿着古时的明州港浩浩荡荡
入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You might also like